年度经济人物获奖感言赣州市

08-21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青瓦流年》散文欣赏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现任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

2014年1月3日,袁隆平团队回应转基因水稻研究,尚未用于实践。

挪威议员提名中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印度遗传学家和巴基斯坦人权活动家角逐201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早年经历袁隆平1930年农历七月初九,公历9月1日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1931~1936年,随父母居住北平、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汉口等地。

1936年8月~1938年7月,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书。

1938年8月~1939年1月,在湖南省弘毅小学读书。

1939年8月~1942年7月,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

1942年8月~1943年1月,在重庆复兴初级中学读书。

1943年2月~1944年1月,在重庆赣江中学读书。

1944年2月~1946年5月,在重庆博学中学读书。

1946年8月~1948年1月,在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

1947年暑假,读高中一年级时获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获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

1948年2月~1949年4月,在南京中央大学附中读高中(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949年8月~1950年10月,在重庆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读书。

1950年11月~1953年7月,院系调整,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续读3年至毕业。

1951年7月,在西南农学院报名参加空军,体检、政审合格,后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而未入伍,继续留校学习。

1953年8月,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

服从全国统一分配,来到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

水稻研究1960年7月,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发现“鹤立鸡群”的特异稻株,第二年认识到这是“天然杂交稻”株,而受到启发,面对当时严重饥荒,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1964年2月22日,与农技干部邓哲结婚。

1964年开始,在国内首创水稻雄性不育研究。

7月5日,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

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

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66年2月28日,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

1966年5月,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同志,获悉袁隆平发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后,引起高度重视,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将使水稻大幅度增产。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袁隆平遭受冲击,水稻雄性不育试验被迫中断。

1967年3月16日,省科委发函安江农校,要求学校将“水稻雄性不孕”研究列入计划。

1967年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呈报省科委与黔阳地区科委。

1967年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黔阳地区农校(安江农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将珍贵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农校中古盘7号田里,面积133平方米。

1968年5月18日晚上,中古盘7号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成为至今未破的谜案。

袁隆平心痛欲绝。

事发后第4天才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残存的5根秧苗,继续坚持试验。

1969年冬,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等到云南省元江县加速繁殖不育材料。

1970年1月2日,遇5级以上地震,仍然坚持繁殖试验,直到收获。

1970年6月,当时的湖南省革委会在常德召开了“湖南省农业学大寨科技经验交流会”。

此时袁隆平的研究已经进行了6年,数千次的杂交试验,结果都不理想,产生的只是越来越多的待解谜团。

也正因于此,“水稻杂交无优势”的论断越来越被人们相信,对袁隆平的质疑不绝于耳。

在那次会上,时任湖南省革委会代主任的华国锋把袁隆平请上主席台就座和发言,公开表示了对杂交水稻研究的支持。

会后,华国锋还专门找袁隆平谈话,鼓励他说:周恩来总理经常过问杂交水稻科研的事,希望能够继续研究下去。

要将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材料拿到群众中去搞,广泛发动群众性科研力量,合力把它搞成功。

另一方面,华国锋向湖南省有关部门吹风,要求他们对杂交水稻研究大力支持。

1970年夏,袁隆平从云南引进野生稻,拟在靖县(安江农校又搬迁到了靖县)做杂交,后因没有进行短光照处理而未成功。

1970年11月23日,在袁隆平关于“把杂交育种材料亲缘关系尽量拉大,用一种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构想指导下,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岛南红农场找到“野败”,为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袁隆平1971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

1972年3月,国家科委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全国协作攻关。

袁隆平将“野败”材料分发到全国10多个省、市的30多个科研单位,用了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了上万个测交和回交转育的试验,扩大了选择概率,加快了三系配套进程。

1972年,袁隆平选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

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

同年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

在安江农校试种,667平方米产量628公斤。

翌年作晚稻栽培1.33公顷,667平方米产量511公斤。

攻克了“优势关”。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

1975年12月中旬,华国锋指示:第一,中央拿出150万元人民币支持杂交水稻推广,给广东购买15部解放牌汽车,装备一个车队,运输“南繁”种子;第二,由农业部主持立即在广州召开南方13省(区)杂交水稻生产会议,部署加速推广杂交水稻。

这一年冬,数以万计的制种大军云集海南,发动人海战术大规模南繁制种,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

【第3句】:3万亩。

袁隆平担任技术总顾问,首次大面积制种获得成功,为翌年推广做好了种子准备。

1976年,杂交水稻绿遍神州。

全国推广杂交水稻208万亩,增产幅度普遍在20%以上。

中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一次飞跃。

1977年,袁隆平总结了10年来丰富的实践经验,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

1978年2月,出席全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同年3月,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奖;6月,出席湖南省教育工作者先进代表大会;10月,出席湖南省科学大会并获奖。

1978年10月,晋升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1979年4月,首次出国出席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科研会议,会上宣读他用英文写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的论文并即席答辩,与会者一致公认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1979年12月,国务院授予袁隆平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与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

同年,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湖南省生物学会理事、湖南省遗传育种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农学会理事。

1980年5月,袁隆平应美国邀请赴美进行杂交稻制种技术指导。

1980年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同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举办杂交稻技术国际培训班,袁隆平作为主讲人给来自10多个国家的专家讲授杂交水稻方面的主要课程。

翌年9月,又连续举办第二期。

1980年10月~1981年6月,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与合作研究。

1982~1986年,每年去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1~3次进行合作研究。

1981年6月6日,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1982年8月26日,被聘为农牧渔业部技术顾问、全国杂交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是年,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83年8月,第二次应美国邀请赴美国考察杂交稻试种情况并进行技术指导。

1984年6月15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任中心主任。

同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85年,被聘为湖南省安江农校名誉校长、西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

1985年10月15日,首次获国际奖: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

1986年,培育成杂交早稻新组合威优49。

1986年4月,应邀出席在意大利米兰附近召开的“利用无融合生殖进行作物改良的潜力”国际学术讨论会。

1986年10月,世界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长沙召开,袁隆平在会上作了《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现状》的专题学术报告,并提出了今后杂交水稻发展的战略设想,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赞同,并写进了会议文件。

1986年,任国家863—101—01专题组组长。

1987年11月3日,第二次获国际科学大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颁发的1986~1987年度科学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赞扬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将这次获奖的

【第1句】:5万美元全部捐献作为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以奖励在这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工作者。

1987年7月16日,在袁隆平指导下,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光敏核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自交繁殖,于1988年7月育成光敏核不育系,并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定名为“安农S—1光敏不育系”。

荣获湖南省1988年10大科技成果奖。

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成,使袁隆平两系法的设想变为现实。

1987年,当选为湖南省科协副主席。

1988年3月14日,第三次获国际科学大奖:在英国伦敦获让克奖的奖章、证书和奖金2万英镑。

1988年,当选为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1989年9月25日~10月3日,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应邀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参加国庆40周年观礼活动。

1991年8月14日~8月22日,应日本学会邀请,赴日本作两系杂交稻研究新进展学术报告。

1991年9月29日~10月10日,在美国参加洛克菲勒基金年会。

1991年11月2日,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

1992年1月13日~1月15日,出席并主持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国际水稻无融合生殖会议。

1992年4月20日~4月27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第二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2年7月28日~8月4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赴印度作杂交水稻方面的学术报告。

1992年10月22日~11月13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以首席顾问身份赴印度指导杂交水稻技术3星期。

1993年4月10日~4月22日,赴美国布朗大学出席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仪式,夫人邓哲应邀陪同前往。

1993年5月19日,受聘为湖南省留学人员联谊会顾问。

5月20日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博士生指导教师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

1993年11月17日~12月10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第三次赴印度传授杂交水稻技术。

1993年12月30日,撰写《对大面积推广玉米稻要持慎重态度》一文,由湖南省农业厅以湘农函(1993)种字113号转发,对于稳定湖南粮食产量起到重大作用。

1994年2月28日~3月12日,赴美国休斯敦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草签合作开发两系杂交稻协议。

1994年5月14日,赴印度尼西亚参加洛克菲勒基金会年会。

1994年9月23日~9月25日,袁隆平在湖南长沙主持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组长碰头会。

1995年1月,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生物学奖。

1995年2月,赴美水稻技术公司参加学术年会。

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10月,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5年12月16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正式成立,袁隆平任主任。

1996年5月,获日本经济新闻社“日经亚洲奖”。

1996年7月,出席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召开的“863”计划重大技术项目复审会议。

1996年8月,出席在四川省双流县举行的两系杂交稻现场会。

1996年9月11日,出席由中宣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的全国科技十杰表彰大会,发表题为《攀登杂交水稻研究新高峰,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是我的毕生追求》的演讲。

1996年10月18日,出席由何粱何利基金会在北京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作《从杂交稻育种领域看粮食增产潜力,中国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的学术报告。

1996年11月,出席在杭州举行的东亚地区洛克菲勒基金会水稻生物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并作学术报告;参加在印度举行的“第三届杂交水稻国际会议”。

1996年12月,出席姜春云副总理主持召开的农业专家座谈会,共商农业丰收大计;两院院士评出国内重大科技进展新闻,两系杂交稻技术获重大突破的新闻,名列榜首。

1997年1月,出席由农业部召开的五省五大作物工作会议。

1997年3月,赴美国休斯敦出席水稻技术公司年会,应邀赴缅甸指导杂交水稻生产。

1997年4月,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业科技年会国际种业学术讨论会”;在安徽农科院举办的“863”计划1997年两系杂交(粳)稻技术培训班上讲课。

1997年8月,获国际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7年9月,在长沙出席并主持“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作了题为《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前景》的学术报告。

1997年11月,参加在武汉召开的“863”计划生物领域农业专题年会;在《杂交水稻》第6期上发表《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重要论文。

1998年8月,应邀赴北戴河休假期间,向朱镕基总理呈送“申请总理基金专项支持超级杂交水稻选育”的报告,得到高度重视。

朱镕基总理批示:“国务院全力支持这个研究”,并拨经费1000万元予以支持;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作《超高产杂交稻选育》报告。

1998年9月,应邀赴埃及参加第十九届水稻国际委员会会议;接受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节目主持人杨澜采访。

1998年10月,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水稻分子生物学会议”。

1998年11月,出席在广西北海举行的“863”计划生物领域“九五”计划课题年度报告会议;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1998年12月,出席在广东肇庆举行的“863”计划“超级杂交稻”项目会议。

1999年4月底,出席由全国总工会、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五一”晚会,并作为嘉宾登台向全国观众致意。

1999年6月,赴浙江武义主持“两系杂交稻”现场会;“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1999年12月,出席由中宣部、科技部、人事部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荣获“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金质奖章,发表题为《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演讲;出席在深圳举行的“863”计划生物领域农业专题1999年年会。

2000年3月底至4月初,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参加水稻科研会议,宣读《超级杂交稻育种》论文,并对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设在菲律宾的杂交稻试种基地进行现场考察。

2000年,袁隆平主持的国家“863”计划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项目通过科技部的验收。

其中,他直接指导取得的“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的选育及其应用研究”成果,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

2000年7月5日至7月7日,袁隆平赴安徽安庆主持召开全国两系优质杂交早稻示范现场会。

8月25日、9月10日在湖南郴州主持全国超级杂交稻现场验收会,超级稻第一期目标达标。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院士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由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颁授奖励证书和奖金(500万元)。

2月22日,湖南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袁隆平院士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庆功大会。

本年度,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全省广泛深入地开展向袁隆平院士学习的活动。

2001年5月,分别赴越南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主持的“在亚洲加快大规模杂交水稻发展的政策支持会议”,孟加拉参加国际水稻所及亚洲发展银行杂交水稻项目的第四次技术委员会会议。

7月赴香港中文大学考察并作学术报告。

2001年9月,袁隆平院士因在杂交水稻研究中有突出贡献,以及为亚洲带来粮食安全而获得菲律宾“麦格赛赛政府服务奖”。

拉蒙·麦格赛赛奖被视为亚洲的诺贝尔奖。

2001年12月,经国家主席江泽民推荐,袁隆平院士赴委内瑞拉考察推广杂交水稻的可能性与前景。

2001年,袁隆平院士获湖南省农业科技工作“杰出贡献奖”。

2002年1月,第二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颁奖。

2002年12月,由《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发起,广大科教工作者参与的“科学中国人(2002)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揭晓,袁隆平院士荣膺“科学中国人(2002)年度人物”称号。

2002年5月13日至22日,袁隆平赴越南河内参加第四次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并考察义安省杂交水稻种植情况及南方种子公司。

期间,获越南政府“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荣誉徽章。

2002年7月,分别赴香港参加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生物技术及作物改良会议;赴泰国曼谷参加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主持的“第二十次国际水稻委员会会议”。

2002年9月15日至19日,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水稻大会,并作学术报告。

2003年3月,赴乌拉圭参加学术会议,并作“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发展”学术报告。

2003年7月17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在三亚市举行仪式,聘请袁隆平院士为海南省政府高级科技顾问。

2003年8月,被天津市政府聘请为天津市特聘专家。

2003年10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南调研期间,3日专程赴袁隆平院士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详细察看了超级杂交稻选育项目的进展情况,充分肯定了他们作出的重大贡献。

2004年3月,出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首席科学家。

2004年5月,袁隆平获得沃尔夫奖,以色列总统为其颁奖。

2004年8月,袁隆平院士应马来西亚元首基金会邀请对马来西亚进行考察访问。

2004年9月,袁隆平获得泰国国王金镰奖。

2004年9月,受到来华访问的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的接见,并授给嘉奖令。

2004年9月8—10日,主持杂交水稻研究4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际杂交水稻与世界粮食安全论坛。

2004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第二期目标现场实测在深圳市龙岗区进行。

有关专家对48亩实验田的超级杂交水稻晚稻的实测结果表明:每亩高达847公斤,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继续领跑世界。

2004年10月,袁隆平获得美国世界粮食奖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粮食奖。

2004年1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庆功大会祝贺袁隆平院士荣获“世界粮食奖”,并发出《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对袁隆平院士给予嘉奖的决定》。

2004年11月27日至12月2日,袁隆平赴菲律宾参加“国际水稻年庆祝仪式暨世界水稻大会”。

2004年年底,袁隆平获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十大人物之一。

2005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聘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顾问。

2005年10月19日上午,应外交部邀请,袁隆平在外交部第四期大使参赞学习班上作有关杂交水稻的报告。

2005年11月,在2005年亚太地区种子协会(APSA)年会上,袁隆平院士被授予“APSA杰出研究成就奖”。

2006年4月25日,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评选揭晓:袁隆平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6年9月20~21日,袁隆平院士出席由中宣部、中国伦理学会、湖南省委宣传部、长沙市委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并发言。

2007年3月16日,袁隆平赴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参加“杰出学人到访”活动,并作学术报告。

他表示:在第一、第二阶段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础上,第三阶段超级杂交水稻育种计划已顺势推出,目标是在2022年将每亩水稻产量提高到900公斤,并达到“种三产四”,即种植3亩田,产出原来4亩田的稻谷。

2007年4月27日至5月7日,赴美国华盛顿参加美国科学院年会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顺访休斯敦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和旧金山孟德尔公司。

2008年6月,担任我国08北京奥运会001号火炬手,当之无愧

2008年5月,担任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2009年8月28日,回母校西南大学进行学术演讲,受到师生热情接待,上千名学子手捧鲜花、在雨中夹道呼喊着他的名字。

2010年4月28日,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

2011年1月,《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2011年9月19日, 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

【第26句】:6公斤。

2012年8月23日,在青岛农业大学做了题为“发展杂交水稻,保障粮食安全”的主题报告,并被青岛农业大学聘请为学校高级顾问。

赣州地质学校的校友风采

写作很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东西告诉别人让别人接受你的创作,就像你说的经过时间的洗礼好的东西是会被人认可的。

希望你能写出自己的东西来不要被商业化的浪潮侵蚀,我很期待你的东西记得发表哦我会来看的看看教育家对习作的想法也寻能帮到你微博里也可以去关注下他们的发言余秋雨,周国平,余华,王蒙,毕淑敏等自己港剧自己的喜好看看

感动中国2022人物与相关事迹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最新公布】更新日期:2022-02-28 推荐访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22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LiuXue

【第86句】:Com -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最新公布】】  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名单已经公布,下面就随出国留学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些感动我们的人物及颁奖词吧。

  一、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颁奖词: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

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

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

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22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二、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颁奖词:  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

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

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

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他是湖北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富,带领村民重找致富路。

  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事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第一人,湖北“移民书记”赵久富  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有

【第18句】:2万移民离别故土,赵久富是中线一期工程40多万移民的杰出代表。

50年前,为修建丹江口水库,7岁的赵久富随父母搬迁到了郧县安阳镇余嘴村。

2008年,该省试点移民开始,在余嘴村当了26年村支书的赵久富主动选择外迁,积极配合库区、安置区工作。

于2010年4月,与61户村民一道,由十堰市郧县迁往黄冈市团风县。

  赵久富是移民搬迁的带头人。

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

家园难舍,故土难离,乡亲们户看户、村看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谁也不愿意主动搬迁。

村支书赵久富是党员,又是村干部,还是一名退伍军人,尽管他的家没有被划进移民版图,但他必须带好这个头。

他说服自己的爱人:“说话办事乡亲们都看着咱,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我不能拖后腿。

”  2010年4月30日,搬迁的这天,赵久富含泪告别80岁高堂,带61户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黄冈。

赵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顿好之后就接父母过来一起住,然而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2013年,老父亲突发疾病,当赵久富从黄冈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搬迁后,赵久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乡亲们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逐渐融入当地;从依赖依靠政府,到主动参与、主动建设的巨大转变,移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浓,建设新家的热情越来越高,涌现了一大批带头致富、带头创业的先进典型。

由于工作出色、贡献突出,赵久富被任命为黄湖新区党总支书记,也是该省

【第7句】:7万外迁移民中唯一的省人大代表。

  “感动中国”组委员会评价赵久富:量与江海宽。

赵久富在颁奖现场表示,自己父母也曾经历过一次移民,我们是二次移民。

南水北调40多万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

但看到这么大的工程,我们国家能做,很震撼。

  三、好心人“炎黄”张纪清颁奖词:  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

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

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

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

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

  好心人“炎黄”张纪清事迹:  张纪清(江阴炎黄)  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2006年度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

  1987年,江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用于敬老院建设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黄”,1000元的捐款金额几近于当时一个人一年的工资。

此后27年间,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地震灾区都陆续收到了署名“炎黄”的捐款。

  “炎黄”到底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找\\\\"炎黄\\\\"”的牌子,当“炎黄”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当代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落成,“炎黄”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2014年11月,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

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

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炎黄”!  今年74岁的张纪清出身清苦,曾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

这些年,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换越小,从3间变成2间,又从2间变成1间。

  “一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他还有点苦恼,“唉!没有隐藏好。

”当别人为他的善举点赞时,他摇摇头:“这都是小事,能帮就帮一把吧。

”  四、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颁奖词:  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夕阳最美,晚照情浓。

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爱·慈善 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 孙丽娜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

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

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

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

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

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

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

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

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

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

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

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

”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感动中国”为他们写下的颁奖词是:“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

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

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当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将大爱洒向山间的时候,江苏江阴的村镇和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同样因为超越亲情的大爱而温暖如春。

  五、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颁奖词: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

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

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事迹:  爱·亲人 失聪儿子的陪读妈妈:陶艳波  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即使是出于天性的母爱,也会因为她的非凡坚韧及创造的奇迹而深深震撼观众的心灵。

继往年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和为儿女留下巨幅十字绣作为未来学费的癌症母亲姚厚芝之后,这回,陶艳波母子的故事,再次成为全场的泪点。

  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

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

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

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

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

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

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

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

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

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

  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

2008年,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

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

“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

”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  2011年,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

“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

”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

  如今,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

他那青春的脸庞,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当道路越走越宽,48岁的陶艳波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给自己订立什么规划么?“感动中国”的采访环节,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艳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陶艳波并不接茬,又把话题回到儿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够融入社会。

儿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母子俩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力受限的乃斌无法找准音调,但这依然是最让人动容的演唱。

在舞台上唱歌,这是乃彬打小的心愿,也是妈妈帮他圆了又一个梦想。

  母子俩能收获今天的成功和荣誉,离不开一个人--乃彬父亲的全力支持,“感动中国”也把他请到了现场。

“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

”陶艳波和丈夫的坚定共识,支持着他家走过风雨,走向阳光。

  六、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颁奖词:  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

危险无处不在,他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他选择了翱翔。

高飞的猎鹰,他绝不孤独,因为身后是人民!他是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事迹: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一名公安民警。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粉碎在预谋之中,他也因此被当地群众誉为“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

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

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

当场搜出了200多枚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你当时怕不怕?”“感动中国”主持人白岩松问木拉提·西日甫江。

  “也怕。

”  “那你为什么冲在前面?”  “因为我已经有老婆有孩子了,可很多年轻人还没有成家,还没有自己的孩子。

”这个38岁汉子的朴实回答,令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木拉提”在维语中是“梦想”的意思。

木拉提·西日甫江的梦想有两个:一是当一名优秀的警察,这是他一生要追求的目标;二是让和田更加祥和,大家都去那里旅游。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

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

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

当场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七、麻风病医生肖卿福颁奖词:  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

他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

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

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

他是江西赣州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

  麻风病医生肖卿福事迹:  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一位麻风病医生。

  一说到极具传染性的麻风病,许多人都会心生畏惧。

42年前,当他第一次走进了江西唯一一个麻风病康复村——于都县安背村时,他一夜没睡,连床都不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

  但医生的职责让他留了下来。

42年间,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过医疗事故。

经过肖卿福和他的同行的共同努力,麻风病患病率从1966年的每10万人中

【第23句】:5人下降到2009年的十万分之0.5。

2010年,贡献突出的肖卿福荣获了麻风病防治领域的最高奖——马海德奖。

  退休后,肖卿福依然闲不下来。

他坚持每周到镇上出诊一次。

“只要病人需要,我就要帮他们。

”  八、守护父亲朱晓晖颁奖词: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

命运百般挤兑,她总咬紧牙关。

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

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

她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

她是朱晓晖,为给父亲治病,她辞掉报社的工作,欠下一身债务,周末还给债主的孩子补习。

  守护父亲朱晓晖事迹:  瘫痪老爹的孝顺女儿:朱晓晖  本年度“感动中国”的另一则亲情故事同样发生在黑龙江这片黑土地上,与陶艳波的舐犊之情所不同的是,女诗人朱晓晖为我们讲述的是反哺之恩。

  刚过40岁就头发灰白、十几年没买过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这样的朱晓晖很难让人将她和诗联系在一起。

  但她又确实是诗人,16岁起发表诗歌,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

2002年,父亲突患脑梗瘫痪在床,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父亲最疼我,我一定要让父亲活下去。

”为了悉心照料父亲,朱晓晖辞职、借债、卖房卖车。

不堪重负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这个家。

生活的苦难全压在了朱晓晖的肩上。

  父女俩在社区的一个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

女儿天天给父亲擦身、翻身,父亲从未得过褥疮。

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父亲每月1000多元的养老保险,除去治病的开销所剩无几。

为维持生活,朱晓晖放下面子去菜市场捡拾别人不要的菜。

  “刚开始也有一点点委屈的感觉,但是一看见我爸活着,每天还能跟我爸爸聊聊天,我就觉得很快乐。

”夜深人静时,朱晓晖会在灯下铺开一张纸,写写诗,一年也能写个百十首,父亲常常是诗中的主角。

  “每天看着东升西落的太阳\\\\\\\\在守望着父亲\\\\\\\\让我明白\\\\\\\\这样的日子会久久的存在\\\\\\\\不能让坚强的身体倒下\\\\\\\\要勇敢的寻找生命的活力”诗歌赐予她力量,让她抬头面对生活的所有赠予。

  在“感动中国”之前,朱晓晖的孝心故事感动了当地一家孔子学堂的师生。

每个周末,朱晓晖在这里当志愿者老师。

师生们随她来到那间车库,孩子们背着《三字经》,唱唱跳跳表演节目,还排着队,仰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凑到病榻前亲一亲爷爷那张沟壑纵横的脸。

当一老一少两张脸庞在短片中定格时,其带来的心灵冲击胜过任何言语和教材。

  九、科学先驱师昌绪颁奖词:  忧国不谋生。

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科学先驱师昌绪事迹:  爱·科学 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两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被评为同一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这在“感动中国”长达13年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其一是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属于他的那尊奖杯被放在烛光和白玫瑰花前--于2014年11月10日仙逝、享年96岁的他,将在天堂里接过这份荣誉。

“这让我觉得很欣慰。

”师昌绪的夫人通过短片替老伴儿发来获奖感言,“我们每个人,能够一心为国,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将来都可以感动中国。

”  “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这是师昌绪一生的写照。

2011年1月12日,本报记者曾来到他的居所,记录下这位耄耋老人的音容笑貌。

坐在一幅“九旬创得千秋业,百岁更庆万世功”的书法对联前面,他目光如炬,中气十足:“哪里需要发展,怎么发展对中国有利,我就敢干!”  正是这样的赤子情怀,他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不畏艰辛,从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归国,于60年代立下军令状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成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

他于2000年组织两院论证,将制造大飞机列入中长期规划。

九十多岁了,他还天天去自然科学基金委上班,编辑《材料大词典》,并为国家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献计献策。

  那天,他好几次强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生来就得为国家作贡献,这是我唯一的目的。

”他把最后的光和热全部奉献,不折不扣达成了他唯一的目的,尽管没有等来那副对联所说的“百岁更庆万世功”,但他的人生同样因为纯粹而没有遗憾。

  十、陇海大院颁奖词:  和风春满园。

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陇海大院事迹:  陇海大院爱心集体  陇海大院精神被发现有些偶然。

2008年,一位下基层采访的记者无意中得知高新海的故事,在挖掘这个故事时,陇海大院的爱心事迹方为外人所知。

  陇海大院原本称作陇海院。

据《郑县(注,郑州以前叫郑县)志》记载,陇海院建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是为了分段修筑陇海铁路而筹建的办公大院。

  院内环境优美,青砖铺设的一条条甬道通向一座座小楼,每幢楼房周围都种植有整齐的冬青和常青的松柏、翠竹。

幢幢典雅的楼房全是西式的,木质结构和红砖、红瓦或红灰相间的砖瓦搭配,相得益彰。

  解放后,陇海院被改为铁路老干部宿舍,之后成为陇海院社区、陇海宾馆所在地和铁路职工集中居住的楼房大院。

  一位老人回忆多年前的陇海大院,“夏季,陇海院内培植的花木争奇斗艳,特别是满院里到处都是一片片、一丛丛的丁香花木。

”  就是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陇海大院,近年来以另一个传奇—“陇海大院精神”再次引起关注。

  2014年5月16日,电影《好好的活着》在郑州市奥斯卡升龙国际影城举行了首映式。

  影片就是以陇海大院的大量真实故事改编,再现了获得“感动中原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好人榜”的“陇海大院爱心集体”数十年接力照顾高位截瘫者高新海的感人事迹。

  著名编剧孟宪明谈电影剧本创作时感慨,他在陇海大院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影子,他要以这部片子向陇海大院致敬。

  陇海大院精神是什么?“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

”  

【感动中国】中国援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病毒  集体奖  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  “感动中国”还向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表达了年度致敬。

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应对埃博拉,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

迄今,中国在当地支持并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累计近600名,并已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

【第7句】: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

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

优秀学生会部门室:最用心集体奖颁奖没有惊天动创举,只有脚踏实地的耕耘。

桃李虽不言语,而下自成蹊,他们是真正的幕后实干者,默默无闻,辛勤付出,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精神。

古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他们把一个小小的房间收拾成世界上最温馨的家

科创部:最佳创新集体奖颁奖词:有一群人,漫临风,纵览学海风云;有一群人,风华茂,笑谈人世浮沉;有一群人,才思敏捷,镌刻下不朽。

迎着时代的春风,高举着科技创新与创业的旗帜,将永远绽放着不一样的璀璨光华。

宣传部:最敬业奉献奖颁奖词:以灵感绘就华美,用责任书写光芒。

设计,创意,你的审美目光停驻之处,便有令人喝彩的激情迸发。

努力,坚持,你青春脚步的舞动之处,便有令人惊喜的才华绽放。

文艺部:最具魅力集体奖颁奖词:来自四海,在这里成为姐妹兄弟;满载梦想,在这里绽放歌舞流莺;激荡青春,在这里诠释生命活力;志存高远,在这里吟诵时代凯歌。

组织部:最温馨集体奖颁奖词:青春的价值在于为团体的奉献,他们把最真诚的心留在大家的赞美里。

他们是奔走的风景,一路寻觅,一路求索,留给我们一路感动。

体育竞技部:最具激情集体奖颁奖词:公平,公正,公开;更快,更高,更强,立足之身,稳步发展,用不懈努力与精诚合作抒写一个又一个传奇,永远用热情谱写辉煌。

主席团:最佳成就奖颁奖词: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循此知行,源清流浩;谓之忠则委之诚,信之能

袁隆平有什么故事

【第1句】:主要事迹  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技术,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中国是具有开创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hank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

  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在中国中国是具有开创性的,不过并非世界首创,日本新城长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于生产。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

  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

  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第2句】:人物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现任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

  2014年1月3日,袁隆平团队回应转基因水稻研究,尚未用于实践。

挪威议员提名中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印度遗传学家和巴基斯坦人权活动家角逐201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