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人生一书的好句子

06-09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第1句】: 读《朱光潜谈人生》的读书笔记

《朱光潜谈人生》读后感

印象当中是自己在大学里读书的时候,学习到的美学是朱光潜前辈写成的书。记得课上老师多次反复的提及朱光潜这个名字,也便印在了记忆里。再后来一想到或提到美学就会想到朱光潜这个名字,朱光潜在我的头脑中已经成了美学的代名词。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自己对生命及美学的认识,愈加认识到美学、审美感受对生命成长的作用。尤其是2006年9月,从山东全国首届教育家经典教育思想报告会归来后,就迫切的感到自己的职业需要美学,自己的生命发展需要了解和学习美学,所以2006年底自己选购了一批图书以备假期阅读,《朱光潜谈人生》就是其中之一。当初选择这本书是期望能在美学上有所新的发现和审美感受上有新的提高。读后才发现,这本书涉及的内容远远超出了美学的范畴,涉及了人生的方方面面。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是一代了不起的国学大师。在这本书里,他从理想、社会、事业、修养和艺术五个大的方面谈及人生,每一个部分里有若干个小的问题,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也经常被生活中的人们谈起。但经过大师的思考,却见的不同寻常。也使我深切的感受到大师的厚重与对人生的关爱,仿佛置身于大师的课堂之上,思绪飞扬。

在他《谈读书》一文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恰恰是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我不否认自己已经做到了热爱读书,但做的还是不够,也只不过是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但我并不是为了消遣的啊!所以,自己有必要考虑改进读书的方式。

这里我只能告诫我的学生,试图培养出专门研究所必学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就必须珍惜在校读书的时光,珍惜课堂的一分一秒,离开校园我感觉到很难再培养起来这种“经院式”的研究习惯了。而这种习惯又是未来生命发展所需要的,如何走好自己未来的路也当有一个周全的计划。

感谢大师的叮咛和殷殷教诲……我会不断走近您的近旁,也好使自己的生命散发出沁人的幽香。

【第2句】: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

【第1句】:人生价值就是真善美三种价值。

【第2句】:就是指学问、艺术、道德这三种价值享受。

【第3句】:示例:当今社会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就是金钱,认为只要有钱,就是幸福。钱是重要的,但一味地向钱看,那就如同行尸走肉,这样的人生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谈。(意思对即可)

【第4句】:作者认为真正的幸福是拥有学问、艺术、道德这三种价值取向,并在这三方面达到最高的境界,同时也就达到最幸福的境界。示例:我认为幸福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感受,如果真要把幸福定位在某个方位去追求,那么这个人是永远都不会幸福的。(意思对即可)

【第3句】: 《人生》路遥 好句 好段赏析

怎么来说呢,路遥的小说表面看来都是比较平淡和平凡,但在他的字里行里却透露着不平凡。人生这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当然,路遥更是把人物的心理写的活灵活现。比如说高加林,他在自己是农民的时候他喜欢巧珍,但最后他却选择一个能让她升官发财的亚萍。没错,他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但,路遥的本意并非就写加林的忘恩,他是在借题发挥。加林当时的这种想法,可以说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古人云:人往高处走。加林最后的下场才是路遥的本意。他由这两段对加林感情的描写来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忘本,平凡的时候珍惜眼前的人,不平凡的时候更要珍惜眼前人。同时也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懂的选择,人生,最重要的,其实就是选择。

其实看书主要的就是理解背后的意义,要看透他反映的是什么,他写这本书的意义,不要去看字面。对我来说,这里面并没有你华丽的语言,和华丽的段子。他就是一篇用平凡的手法写出不平凡人生的小说。

【第4句】: 朱光潜谈读书的文章或文字

天津高恒文兄要我编一本《朱光潜书话》,因为安徽教育出版社已经有《朱 光潜全集》,挑出“书话”类文章略事编排,实在算不得什么劳动,很快完工了。

但恒文兄又打来电话,限期交一篇“编后记”,这却让我犯难了。朱先生的文章 俱在,何必我来妄加嗤点?实在无话可说,只好讲讲自己读朱先生书的经过,和 远远望去的印象,凑成一篇书话的书话。

朱先生一生文字,无非文学与美学。大致说来,建国以前是亦文学,亦美学, 建国以后则纯以美学为主。

像他那样的大才,自限于谈文论艺之区,走专家学者 的道路,未知出于自愿否,但也绝非偶然。不求兼通各艺,只期精于一门,这是 许多“五四”以后的第二代人文知识分子共同所趋,不同的是光潜先生选择了当 时属于冷门恐怕谁也不会想到后来会一热再热的美学为主业,孜孜矻矻,卓然成 为众矢所集的权威,从而以一种学问,折射出几代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命运。

在中国,“美学”往往既乏哲学地基与思想的突击之力,也不像文学批评那 样贴近创作。它介乎哲学和批评之间,厚实(有“学问”)却不厚重,灵活(允 许一定的“形象思维”)却并非灵性的充分发挥。

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实际是 颇为“闲适”的。五十、八十年代两次“美学热”,都不是因为民丰物皋,可以 悠然谈美,而美学居然一度成为全民的热点,不可思议也。

九十年代,“小康” 的呼声越来越响亮,美学据说却是沉寂了。看来这门古怪的学科确乎蕴涵着一种 民族性,即仓廪实而未必知礼节,饿得发慌或风声很紧的时候,“精神文明”(审 美的神经)却挺然翘然,出奇地发达。

光潜先生及其同好同道们,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建构现代形态的美学。他们的 美学,看似一块飞地,实则源于钦定。

有理论癖思索癖的头脑,上无缘升坐威严 的哲学宫殿,下不能和活跃的文学创作自由结合,剩余的智慧无处可泻,只“形 象思维”一题勉强能够优容,但个中要义是:就在这儿,“形象思维”吧,可别 “形象”得轻狂起来。 余生也晚,没有赶上 50 年代骤然而起骤然而落的美学大讨论,无幸得见光 潜先生彼时颇有丰采的委屈和重重委屈中的不失丰采——窃以为那样才更能于 语言文字之表领略“美学”的真谛——现在无论怎样总觉隔了一层。

和今天 30 上下的人有关的,是 80 年代初美学热的卷土重来。记得刚上大学中文系,因为 上大学即中秀才的幸福意识还相当浓郁,沉痛孤愤的鲁迅是不会亲近的,沈从文 之外,就是耽读朱先生的书了。

沈让我透过文字,触摸到山川民情的葱茏妩媚, 朱先生的美学文章,则让我懵懵懂懂欣赏到现代汉语阐情说理的胜任愉快。后来 因为久居钢筋水泥的丛林,性灵渐灭,羞对湘西山水了,但光潜先生的文章还是 迷惑了很长一段时间。

渐渐感到,这迷惑是带有几分不安的。 沈从文的文采得山川之助,光潜先生的笔墨则更多由中西方浩瀚的典籍之海 流溢而出。

读沈从文,可留连山水,虽然《边城》式的清醇的旁边,陈列着粗犷 拙直,但那身在旷野的逍遥,却是沈从文的好友、身为当年“京派”另一主将的 光潜先生所不能提供的。读朱先生的书,是从这本书到那本书的跋涉。

他追求的 是对书中之理的抽绎,编织,条贯,一生在书中过活。他读了那么多书,又那么 有耐心一一向我们介绍这些书中密如蛛网而且常常晦莫如深的思想线索,真让人 不得不佩服。

那时简直拿他当大儒看了。后来读鲁迅《题未定草》关于“曲终人不见,江 上数峰青”的严肃的调侃,一边是拔地而起不多不少的自然之文,一边是朱先生 的明显造作堆砌的强为说理,对比太强烈了。

再想到自己疏隔沈从文而耽读朱先 生的无奈(沈从文已成过去,朱先生则属于当前),以及这无奈中日日失去的东 西,模模糊糊的似乎明白了在现代中国,所谓理论有时实在不过是和世界隔离以 后徒然用文字做一些自我欣赏的渲染。说穿了,是精神上一种自我哄骗。

我对朱 先生的敬仰忽然减去许多。佩服还是佩服的,但多半是在他辛苦编织的理论之外 了。

光潜先生理论以外的文字确实另有一种气象。他和宗白华先生一样,都提倡 “不通一艺莫谈艺”,对文学尤多会心,又曾是现代“京派”的中坚,倘若卸去 理论的华兖,他还是一个过硬的词章家,不像后来的“美学工作者”,除几条半 通不通的理论外,谈到文学艺术,简直要隔到十万八千里。

光潜先生的文章,尽 管有时轻于变化,不能持论,但济之以学识,增之以藻采,从容不迫,明白晓畅, 又实在是一个优点。娓娓道来,诲人不倦的风度,我觉得还在其次,因为那容易 令人想到一个长者或许可以避免的愚阔和软弱。

早期《悲剧心理学》和《诗论》之外,最让人爱重的,恐怕还是翻译。朱先 生做翻译,似乎比自己立论更见神采,文辞也更自由。

虽然译别人的书,却多少 揉进了自己的个性与理想。别的不说,他所译的黑格尔《美学》给人的印象就极 深。

据博学之士称,朱先生的译文是包含了“创造”的,可尽管如此,至少美学 家的黑格尔仍然属于“朱记”,此外别无分店。这种印象,即使看了王造时、贺 麟诸先生对黑格尔其他著作的翻译,恐怕也还无法湔洗。

说理之书,由西洋输入中土,一名之立,也。

【第5句】: 朱光潜的谈交友摘抄友谊的名言警句

《谈美》经典段落摘录

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

我们这个时代是否也有类似长城和《短歌行》的纪念坊留给后人,让他们觉得我们也还是很亲切的么了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在崭新的环境中,我还没有认识事物的实用的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工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一座房子还只是某颜色某线形的组合而不是私家住宅或是总长衙门,所以我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

我们在时过境迁之后,不受当时的实际问题的牵绊,所以能把它们当作有趣的故事来谈。它们在当时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太近,到现在则和实际人生距离较远了,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

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人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第6句】: 谈人朱光潜世间事物最复杂、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

小题1:B小题2:C小题3:A 点评:文中的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

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

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小题3:试题分析:B引用古谚目的是证明人的复杂性;C“就是美的历史”绝对化;D“认识世界”应为“整个运动”,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

点评:在归纳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含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在做这种题型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第7句】: 求路遥《人生》好句

人生如纸:有的写满了字、有的画满了画、有的是一片空白、等着我们去涂抹。如果你是一位能干的画工、就可以在纸上勾画出各式各样的美好的图案。

人生如地:有的种满了瓜果、有的种满了粮食、有的还是一片处女地、等着我们去耕耘。如果你是一位勤劳的农艺师、就可以在地上种出各种各样丰美的果实。

人生如山:世上有很多很高很高的山、终其一生也难爬上去。如果你是一位跋涉者、不管山有多高、有多远、有多么的曲折崎岖、你都会尽力的往上攀登。

人生如雾:少年不知愁滋味、什么苦乐年华、什么人间冷暖、全然不知。能把太阳看作红气球、放置在蔚蓝的天空、能把月亮当成嫦娥的宫殿、听大人们侃一些梦幻般的传奇。无忧无虑的玩耍、嬉戏和追逐、还可以无拘无束的大哭大笑。朦朦胧胧、若隐若现。

人生如路:充满迷茫、梦幻和憧憬的路、坦坦荡荡的路、铺满鲜花的路

、荆棘丛生的路、洒遍阳光的路、坎坎坷坷的路!路上有痛苦的挣扎、有顽强的拼搏、有竞争、有追寻、有奋进、朝着每个既定的人生目标、忽艰难、忽潇洒、忽停滞、这条路弯弯曲曲、宽宽敞敞任你走着。

人生如树:没有根的树长不大、没有根的人生不扎实、不沉稳、人生要想避免浮躁、就得像树一样有自己深深的根。弱小的树苗需要艰难的扎下根、那么多的风霜雨雪、那么多的虫蛀兽侵、那么多的花开花落、、、再加上树大又招风、木秀于林、风必吹之。有很多的风风雨雨要经历。、

人生如书:无论你是否愿意、每天都在一页一页的书写着、谁也无法回避、书的序言是用第一声啼哭起笔的。当一个新的生命用嘹亮“号角”宣告了自己存在的时候、人生这本书就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开篇。人生这本书、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写作构思、有的人把自己的这本书布局的很精美、很动人、很辉煌、然而、由于一时的笔误、使这个精美的构思变得扭曲、写下了悔痛、也写下了思索。

人生如诗:或长或短、或精彩或平庸、短句未必没有光华、长篇也不见得是佳作。无论诗的长短、总有最后一个句号、概括他的一生。

一个人要想学会欣赏人生、就必须得有情趣、在繁忙的日子里、哪怕抽出一瞬间的空隙、仰望一下蔚蓝的天空、注视一下那自在的白云。在迷蒙的细雨中、你是否有雅兴独自徘徊、聆听自然、倾述心声。生活、的确需要这样一种审美的心态、有了它、你就一定会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