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电力十个全覆盖农民感言
6年级语文题[写感想250字]帮帮我.
注音: tiān zhú sì bā yuè shí wǔ rì yè guì zi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出处】: 全唐诗:卷615-26[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皮日休(834至839~902以后),唐代文学家。
字逸少,后改袭美。
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
襄阳竟陵人(今属湖北天门市)人。
懿宗咸通八年 (867)登进士第。
次年东游,至苏州。
咸通十年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相识,并与之唱和。
其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出为毗陵副使。
僖宗乾符五年(878),黄巢军下江浙,皮日休为黄巢所得。
黄巢入长安称帝,皮日休任翰林学士。
中和三年(883),曾至同官县。
他胆识过人,声称要“上剥远非,下补近失”(《皮之文薮序》),往往发前人未发或不敢发。
他的死,说法不一。
或说他因故为巢所杀(孙光宪《北梦琐言》、钱易《南部新书》、辛文房《唐才子传》等),或说黄巢兵败后为唐王朝所杀(陆游《老学庵笔记》引《该闻录》),或说后至浙江依钱□(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铭》、陶岳《五代史补》),或说流寓宿州以终,墓在濉溪北岸(《宿州志》)。
著有《皮子文薮》10卷,收其前期作品,为懿宗咸通七年皮氏所自编。
有《四部丛刊》影明本及中华书局排印萧涤非整理本通行。
《全唐文》收皮日休文4卷,其中有散文7篇,为《文薮》所未收。
《全唐诗》收皮日休诗,共9卷300余首,后8卷诗均为《文薮》所未收,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萧涤非、郑庆笃重校标点本《皮子文薮》,将皮日休自编《文薮》以外的诗文附于书后。
皮日休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孙光宪《北梦琐言》、钱易《南部新书》、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铭》、陶岳《五代史补》、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计有功《唐诗纪事》、辛文房《唐才子传》、《宿州志》等。
近人考订有缪钺《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和《再论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军的问题》、李菊田《皮日休生平事迹考》、萧涤非《论有关皮日休诸问题》、张志康《皮日休究竟是怎样死的》等,可资参考。
皮日休著作 唐‧皮日休,《文薮》,明正德庚辰(15年)吴门袁表刊本。
唐‧皮日休,《文薮》,明万历戊申(36年)吴门许自昌校刊本。
唐‧皮日休,《皮子文薮》,日本享和二年刊。
唐‧皮日休着,萧涤非、郑庆笃校注,《皮子文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唐‧皮日休、陆龟蒙撰,《松陵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皮日休诗文选注》唐 皮日休着 申宝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皮日休诗歌研究》王盈芬 中正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 1993 〈皮日休、陆龟蒙二三事迹新考〉尹楚彬 中国韵文学刊 1988:1 〈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缪钺 四川大学学报1955:2 〈论皮日休〉郑庆笃,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1:1 期刊论文 (一) 皮日休相关研究论文 缪钺,〈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四川大学学报》,1955年二期,页123–136。
萧涤非,〈校点《皮子文薮》说明—兼论有关皮日休诸问题〉,《文史哲》,1958年一期,页1–6。
唐玲玲,〈皮日休简论〉,《华中师院学报》,1978年四期,页39–41。
郑庆笃,〈论皮日休〉,《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1年一期,页175–184。
郑庆笃,〈皮日休〉,《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页713–731。
刘扬忠,〈皮日休简论〉,《中国古典文学论丛》(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页186–205。
李庆年,〈关于皮日休的一些问题〉,《唐代文学论丛》(九),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页114–134。
缪钺,〈再论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军的问题〉,《历史研究》,1958年二期,页71–78。
郭义淦、郭义涛,〈皮日休籍贯考〉,《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五期,页115–122。
张志康,〈皮日休究竟是怎样死的
〉,《学术月刊》,1979年八期,页69–70。
袁宏轩,〈皮日休死因探考〉,《山西师院学报》,1985年二期,页51–54。
吴松泉,〈〈题同官县壁〉非皮日休作〉,《南充师院学报》,1982年四期,页71–75 。
黄保真,〈论皮日休的文学思想〉,《学术月刊》,1982年五期,页57–
【第60句】:69。
邵传烈,〈晚唐的抗争和激愤之谈—略论罗隐、皮日休、陆龟蒙的杂文〉,《江海学刊》,1990年六期,页173–176。
颜玲,〈警世醒俗、剥非补失—读皮日休的箴、铭〉,《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六期,页47–50。
沈开生,〈皮日休同情人民和人民起义吗
〉,《北方论丛》,1982年二期,页35–40。
步近智,〈唐末五代皮日休、无能子、谭峭的进步思想〉,《历史教学》,1980年十二期,页7–10。
许苏民,〈一场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论皮日休的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江汉论坛》,1987年六期,页63–67。
王国轩,〈皮日休与晚唐儒学〉,《孔子研究》,1989年一期,页43–47。
王煜,〈晚唐皮日休的哲思〉,《中国文化月刊》,1989,页93–101。
(二) 其它论文 罗宗强,〈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文史知识》,1988年四期,页9–16。
四、 学位论文 王盈芬,《皮日休诗歌研究》,国立中正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93。
杨妙燕,《皮日休与陆龟蒙的散文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所硕士论文, 1993。
王怡心,《皮日休在晚唐文学中的地位》,国立政治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95。
江正宽,《皮日休的生平与思想—兼论其在唐宋之际思想变迁中的角色》,国立中正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1995。
刘翔飞,《唐人隐逸风气及其影响》,国立台湾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78。
以上是台湾的两篇关于皮日休的硕士论文所提供相关资料。
《原谤》原文 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
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便于用而民不由者,厚于生而民不求者。
然而暑雨亦怨之,祁寒亦怨之,己不善而祸及亦怨之,己不俭而贫及亦怨之。
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
天尚如此,况于君乎
况于鬼神乎
是其怨訾恨讟,蓰倍于天矣
有帝天下、君一国,可不慎欤
故尧有不慈之毁,舜有不孝之谤。
殊不知尧慈被天下,而不在于子;舜孝及万世,乃不在于父。
呜呼
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
《原谤》译文 上天为百姓造福利,它的仁心可以说达到极点了
没有一样炙味的东西百姓不知道,没有一样便于使用的东西百姓不利用,没有一样使生活充裕丰富的东西百姓不去追求。
即使这样,到了火热、阴雨的季节百姓就抱怨天,到了大寒时百姓也抱怨天,自己做了错事导致灾祸来临也抱怨天,自己不节俭导致贫穷也去怨恨天。
这样看来,百姓对待天,不讲究仁,也算是达到极点了
对天尚且是这样,何况对待君主呢
何况对待鬼神呢
这样看来,对君主、对鬼神的怨恨诽谤,比对天要多上好几倍
做天下的帝王,做一国的国君,能够不慎重吗
所以有“不慈”的毁谤加在尧身上,有“不孝”的毁谤加在舜身。
这些人实在不知道,尧的仁慈之心覆盖整个天下,而不仅仅在于对待自己的儿子;舜的孝心润泽万代人,而不仅仅在于对待自己的父亲。
啊
尧、舜是伟大的圣人,百姓尚且要去毁谤他们;后世那些在天下称君称王的人,有谁不行尧、舜那样的政,那么百姓掐住他的喉咙,揪住他的脑袋,侮辱他,扭逐他,打倒他,消灭他的家族,一点儿也不过分。
皮日休诗作名篇
【钓侣】皮日休 严陵滩势似云崩,钓具归来放石层。
烟浪溅篷寒不睡,更将枯蚌点渔灯。
【题蔷薇】皮日休 浓似猩猩初染素,轻如燕燕欲凌空。
可怜细丽难胜日,照得深红作浅红。
【润卿鲁望寒夜见访,各惜其志,遂成一绝】皮日休 世外为交不是亲,醉吟俱岸白纶巾。
清风月白更三点,未放华阳鹤上人。
【奉和鲁望玩金鸂鶒戏赠】皮日休 镂羽雕毛迥出群,温黁飘出麝脐熏。
夜来曾吐红茵畔,犹似溪边睡不闻。
【友人许惠酒以诗征之】皮日休 野客萧然访我家,霜威白菊两三花。
子山病起无馀事,只望蒲台酒一车。
【寒夜文宴润卿有期不至】皮日休 草堂虚洒待高真,不意清斋避世尘。
料得焚香无别事,存心应降月夫人。
【汴河怀古二首】皮日休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馀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寄题天台国清寺齐梁体】皮日休 十里松门国清路,饭猿台上菩提树。
怪来烟雨落晴天,元是海风吹瀑布。
【咏蟹】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金钱花】皮日休 阴阳为炭地为炉,铸出金钱不用模。
莫向人间逞颜色,不知还解济贫无。
[编辑本段]古诗今译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的玉珠似的从月亮下边散落下来,我走到大殿前捡起它们,发现花瓣上边还有星星点点刚凝结起来的露华。
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想来想去,这些桂花和雨露,应该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抛掷下来送给我们的吧
赏析 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安全伴我行
交全征文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人类输方式也越来越多元这样一个庞大的运输体系必定需要一部合理的法规来调控,才能正常运作。
这便是《交通法规》,一部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实际行动维护的法规。
除了我们自己要注意“过马路走斑马线”,“不骑车带人”等基本的交通法规外,还应提醒自己的父母安全驾车。
一部指导安全行车的《交通法规》并不是一纸简单的文字规定,它是人们从长期的交通实践中由几代人乃至数十代人的经验与血的教训中孕育而成,是指导每个驾驶员安全行车的宝贵财富,从广义上说,《交通法规》是每个交通参与者的宝贵财富。
有一句交通安全宣传语说得好:“交通法规生命之友”。
《交通法规》的作用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
比如:在交叉路口,为了保证各方行经路口的车辆都能有序地安全通过,防止拥挤、堵塞、交通事故的发生,就在路口设置红绿灯及相关信号设施。
红灯是危险的信号,红灯是“鲜血”的象征、“死亡”的招唤,应该在我们的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红灯面前我们应该坚决地STOP。
只有绿灯才能带领我们进入安全的坦途,绿灯象征着“生命”与“平安”。
我们要牢记:没有红灯的约束,就没有绿灯的通行。
愿我们共同的努力,可以使交通更通畅,生活更安全。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句话,是保尔发自内心的感想。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一系列交通事故中丢失了生命。
因而,遵守交通法规已经被人类广泛关注,让更多人了解、学习、遵守并运用交通法规已是刻不容缓。
据统计,上海市2005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8414起,造成1 248人死亡,8076人不同程度受伤。
看了这个数据,让人确实感觉得到“车祸猛于虎”啊
我国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近10年来始终是位于世界第一位的。
2006-01-11早晨 8时许,浦东源深路、羽山路路口发生交通事故,一辆775路公交车在右转弯时,将一名30多岁的骑车女子刮倒并碾压过去,导致该女子当场身亡……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自行车、摩托车、轿车也已经进入了居民的生活。
但在此同时,一个个忍不惨睹的故事又时时提醒着人们生命的可贵。
那触目惊心的交通事故不禁使人毛骨悚然,他无情的吞噬着人的生命。
一个生命的突然逝去,都会给一个家庭,甚至于多个家庭蒙上永远的阴影,给亲人,甚至于更多的相关者带来无限的痛苦…… 当你骑着车在马路上追逐,当你与伙伴在马路上玩耍时,你是否想过危险就在身边;当你的亲朋好友不顾一切乱穿马路、闯红灯的时候,你可想到这时的死神正在向他们招手……你知不知道这些会带来什么
是伤
是残
是死
是痛苦
是悲剧
是一个破碎的家庭
还是…… 生命是珍贵的,却也是脆弱的。
在中小学生的伤亡事故中,车祸造成的原因是第一位的。
着其中固然有驾驶员违章造成的因素。
但其中也不乏学生补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悲剧。
交通安全就是生命的延续,就是家庭的幸福。
血的事实告诉我们: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了你、我、他的安全,让我们行动起来,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永做文明交通的宣传者和实践者。
临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绿色大道,摩肩接踵的来往行人,构成了一幅繁荣昌盛的七彩生活画卷。
可是,你察觉了吗
有一个“黑色幽灵”已经趁虚而入,悄悄地潜伏在多姿多彩的世界之中,企图打破这平静而又美满的生活。
。
。
。
交通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但要成就事业就必须要有规则,有必须遵守的竞争规则,这就是交通规则,而交通规则的制定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这种事业。
而交通事故就像颗威力十足的炸药,一时大意,这颗埋伏在我们生活中的炸药就会爆炸,炸得家庭破碎,炸得人心悲苦。
现在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马路越来越拥挤,同时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每年,有多少的生命被夺走,有多少个家庭被破坏,有多少人要失去亲人了。
因为一时的粗心大意,疏忽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不但车毁人亡,也带给了别人无法弥补的伤害。
这些血淋淋、惨不忍睹的车祸,处处可见,造成了多少家庭的悲哀啊
从小父母就告诉我,过马路时要注意两边的车辆,等没车的时候才能过。
打那以后,我对汽车就有了一种恐惧感。
长大了,虽然这种感觉慢慢地淡了,可我仍然知道:行人绝对不能和汽车抢路。
直到有一天我才明白,人和汽车之间本应是很和谐的关系,因为世间有爱,爱是可以包容一切的 如果人人都遵守交通规则,那么我国的交通便会四通八达,畅通无阻,那么将不会在出现交通事故,那么我们的物质生活会更加富足,我们的精神生活会更加丰富。
让交通法规在我人们心中生根吧,让我们牢牢记住:遵守交通规则就是珍爱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要再让交通事故夺取一条条无辜美丽的生命……让血一次次沾染美丽的世界……所以,在路上时,无论你是开车还是坐车,请都深深铭记:你的生命不单单只属于你自己一个人,你的生命更深深地牵连着你的家人…… 朋友们,交通事故是那么可怕,一刹那间,就夺走了人的生命。
如果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交通规则,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我相信一定可以避免很多悲惨的交通事故。
交通安全和我们息息相关。
多少人,让我们一起来呼吁吧
交通连着你我他,交通安全靠大家 一天晚上,我和妈妈从商场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有一辆小轿车,车子挺漂亮,但车头已破烂不堪。
小轿车附近还有一辆七零八落的摩托车。
地面横七竖八地散落着反光镜、车灯、车牌……还有一条花样年华般的生命,一条结束了的生命,覆盖着白布,下面却是一摊鲜红的血。
不一会儿,又传来了死者家属悲痛欲绝的哭声。
仿佛在告诉大家:这就是超速行车的后果。
我真忍不住要问:“那些超速的驾驶员没有家吗
他们为一时之快而造成家破人亡,值得吗
井岸可是一个被中国评为“中国乡镇之星”的一个镇。
再这样下去的话,这“乡镇之星”就快变成“车祸之星”了
不
井岸不能变成“车祸之星”。
我们全镇人民应该行动起来,珍惜生命,减少车祸。
要问什么是造成车祸的原因,答案只有一个--大家缺乏正确的交通观念和守法的习惯 从井岸街头热心的交通警察,可以看出井岸仍然充满丰沛的爱心,只要政府能登高一呼,唤起全镇共识,人人本著一颗爱心、行车上路时时为别人着想,为自己着想。
确实遵守交通规则,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珍惜别人的生命,醉不上道,上道不超速。
要真正地体会“平安二字值千金;“平安”才是回家最快速的路。
即使是我们走路族的小学生,穿越马路也要遵守交通规则,因为“马路如虎口,行人当心走”必然可将车祸的发生率减到最低点。
希望大家都能记住“交通连着你我他,交通安全靠大家”
中学生国庆训练过程
《长江之》感想 词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长江!啊长江! 简介 《长江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首唱者季小琴。
这首旋律激昂,词大气磅礴,通过对中国的母亲河-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中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长江之”题意是关于长江的,唱长江的,赞长江的。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冬雪山沱沱河,全长千米,流经11个省、、自治区,注入东海。
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结构 这首诗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 (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文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高度的艺术概括,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纵情讴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颂之情。
.这首诗第一节主要从地理特点的角度描写长江,颂长江一泻千里,滋润两岸的气概,该节侧重写实;第二节主要从时空的角度描写长江,赋予长江一种象征意义,永远充满青春活力,永远向前发展,该节长于抒情。
编写过程 年元旦,东北沈阳。
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将一张明信片投入路旁的邮筒里。
卡片上的字迹清秀,总共不足字,像是一首诗,更像是一段词。
这年的 3月中旬,年轻人被请到了电视台。
原来,他那张明信片上的作品参加《话说长江》的词征集,从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被选中了,但那时他本人对这一切还一无所知。
24日晚,在电视台演播室内,《话说长江》专题音乐会的主持人陈铎和虹云走到台前,神秘地说:“可以告诉大家,现在主题的词作者就在演播室里,就在你们之中。
不过,到此时此刻为止,他自己还蒙在鼓里,不知道自己中选了呢
”陈铎和虹云在众人急切的目光里,不紧不慢地向观众席走去。
他们在一个身穿军装的年轻人面前停了下来,说:“词作者就是这位年轻的军人——胡宏伟同志
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刹那间,照相机、录音话筒、录像机都凑了过来。
胡宏伟显然一点精神准备都没有,脸涨得通红。
就在刚才,他还以为,这次电视台邀请他来是让他来捧场的。
他甚至猜测,获奖的应该是某某名家,或者是某某居住在长江边上的人。
他腼腆地说了一句:“我是舞团的创作员。
”虹云笑了,把话筒递到他的嘴边:“胡宏伟同志,大家肯定都想知道,您此时此刻有些什么感想
”“我没什么准备,突如其来呵。
我现在的心情,打个比方吧,就像一条刚刚走出山谷的小溪,来到大江边。
这里的大江不是指别的什么,就是在座的老前辈和年轻的同行,以及此刻正坐在电视机前和我们一同观看晚会的千千万万的观众。
”就在这一天后,随着“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动人声,胡宏伟的名字也为亿万国人所熟知。
胡宏伟的作品在这次征集活动中荣获了最佳创作奖。
一些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按照通常曲的创作顺序,都是先写词再作曲,而这次则正好相反,创作难度颇大。
而胡宏伟的这件作品虚实相间,充满诗情画意,与《话说长江》主题优美的旋律完全吻合,令人赞叹。
评委称赞,词作者眼中的长江变成了一条有生命的河流,一条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相交融的河流,一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着无穷活力的河流,唱了各族儿女对长江的深情,唱了历史长河与它的青春活力,很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许多人甚至都想了解一下,胡宏伟是何许人,跟长江到底有什么渊源
对此,胡宏伟说一切都缘于他和长江有一个“约会”。
那是年秋,胡宏伟去江南采风。
坐着火车,行进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时,看到长江的宽广,看到翻滚的浪花,创作的猛烈地冲击着他的心扉。
“当时,我想到了长江遥远的源头,想到了长江已奔流了千万年,心头涌上来两句词: ‘你从雪山走来,你从历史走来。
’幸运的是,年,电视台播放了《话说长江》,胡宏伟成了节目的“铁杆”观众。
通过这部电视片,胡宏伟对长江的了解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深刻,创作灵感也就如水流泉涌:“我记起片头的第一个画面是冰川滴下的水珠,之后是奔涌的江水,于是有了第一句‘你从雪山走来’;片尾中浩瀚的长江口,又让我想起了‘你向东海奔去’;还有长江三峡的落差造成江水汹涌澎湃,正是‘惊涛是你的气概’。
”酝酿了两天后,胡宏伟一口气写下了两段共18句词。
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长江之》不但迅速唱遍大江南北,更在海外华人间传唱不衰。
而获奖后的胡宏伟更加痴情于创作,多年来,他的作品荣获全国、全军各种创作奖共余次。
前不久,他创作的《和谐》被定为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会,《你我他,快参加》成为惟一一首年志愿者题材的获奖曲。
他说,追赶时代的脚步,人就不会老,火热的生活是他不竭的创作动力和源泉。
课文 《长江之》已被收入小学苏教版语文第12册第一课,即将毕业的学生们,都会学习这一篇课文,领略长江的迷人风采。
江苏教育出版社对《长江之》进行了修改,使文体更简洁。
下面是修改后的词: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长江概况 长江(theChangjiangRiver;theYangtzeRiver)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是世界第三长河.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在专家刘少创主持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测量计算,测量结果精确到了小数点后。
测出长江长度.3公里。
其课题小组利用近40幅覆盖长江干流的卫星影像,卫星影像是由美国地球资源卫星拍摄,分辨率达到30米。
计算方式以沿河道的中心线,对长江正向量测了三遍,又反向量测了三遍,经计算机多次运算和几何纠正后得出结果。
这次研究,以当曲作为长江源头测算的,具体为当曲源头位置东经94度35分54秒,北纬32度43分54秒,海拔米算起。
当曲 (由源头至囊极巴陇).8公里、沱沱河.6公里、通天河.7公里、金沙江.2公里、宜宾以下.6公里,我们,一般称 公里或千米。
流域总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九千六百余亿立方米。
流域介于北纬24°30′~35°45′,东经 90°33′~°25′,余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的1\\\/5。
居世界第3位。
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长江的北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各冬雪山,与长江南源当曲会合后称通天河;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宾间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在上海称黄埔江。
长江流经、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区,在上海注入东海。
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黄浦江等支流。
在江苏省镇江同京杭大运河相交。
长江在湖北省宜昌以上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间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洞庭两湖最大);湖口以下为下游,江宽,江口有冲积而成的崇明岛。
长江水量和水利资源丰富,盛水期,万轮可通武汉,小轮可上溯宜昌。
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沿江重要城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长江可供的水能总量达二亿千瓦,是中国水能最富有的河流。
长江干流通航里程达二千八百多公里,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长江在重庆奉节以下至湖北宜昌为雄伟险峻的三峡江段(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就位于西陵峡中段的三斗坪。
注:曲还被“嫦娥一”进行全球广播。
长江(the Changjiang River; the Yangtze River )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是世界第三长河.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在专家刘少创主持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测量计算,测量结果精确到了小数点后。
测出长江长度.3公里。
其课题小组利用近40幅覆盖长江干流的卫星影像,卫星影像是由美国地球资源卫星拍摄,分辨率达到30米。
计算方式以沿河道的中心线,对长江正向量测了三遍,又反向量测了三遍,经计算机多次运算和几何纠正后得出结果。
这次研究,以当曲作为长江源头测算的,具体为当曲源头位置东经94度35分54秒,北纬32度43分54秒,海拔米算起。
当曲 (由源头至囊极巴陇).8公里、沱沱河.6公里、通天河.7公里、金沙江.2公里、宜宾以下.6公里,我们,一般称 公里或千米。
流域总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九千六百余亿立方米。
流域介于北纬24°30′~35°45′,东经 90°33′~°25′,余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的1\\\/5。
居世界第3位。
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2000字中外地理文化论文
一、总程传统的舆地学孕育了历史地理学。
舆地学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地名、的因袭与变异,长期以来是历史学的附庸,是治史的四把钥匙之一,它的成果往往仅被视为为历史研究提供一个空间舞台而已。
20世纪初,随着西方学思想和方法的传入,逐渐冲破了舆地学的藩篱,学者们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新的方法和视角来研究历史时期发生的一切地理现象,并探索这些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这样,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就应运而生了。
1934年由顾颉刚、谭其骧创办的禹贡学会就是有志于开创现代历史地理研究的学术团体,自费筹办的《禹贡》半月刊既取得了一批学术成果,更培养了一批历史地理学人才,但不久因日寇侵华而停办。
历史地理学得到充分发展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则是解放后的事。
当然,发展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
在文革以前,历史自然地理因其阶级属性不强而有所发展,并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国家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经济地理(含历史经济地理)因受苏联影响而呈一枝独秀式地畸形发展,某些分支只能依附于经济地理而苟延残喘;但人文地理长期被视作伪科学,作为历史地理学重要内容的历史人文地理自然也遭了殃。
所以,真正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和方法,在基础理论研究、新领域开拓、相关学科的交流与融合以及结合四化建设的专题研究等方面的一系列成就,主要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即20世纪最后二十几年里所取得的。
关于学科的性质,五十年代以来即展开了学术讨论,并在主要方面达成了共识。
侯仁之最早阐明了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一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
他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意义,说明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向后延伸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景观的变化,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景观,而且还要探求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
谭其骧、史念海对此均表示赞同。
谭其骧认为它的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完全一致,仅仅是时间上的不同而已;但同时又多次强调运用历史学方法和历史文献资料的重要性,指出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不仅能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利用成果,同时又能从历史文献中汲取丰富的、无法替代的泉源 。
史念海也认为以前历史地理学还属于历史学的范畴,自然要运用治史的方法进行探索,既然(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组成部分,就该兼用地理学的方法从事研究 。
此外,黄盛璋提出历史地理学是介于历史与地理两门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盛叙功认为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尹国蔚提出它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等观点,均成一家之言,呈现出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对各分支领域的理论探索,八九十年代也有长足的进展。
黄盛璋对绿洲学、马正林对历史城市地理学、周振鹤对历史政治地理学、韩光辉等对历史地图编制理论、李并成对历史民族地理学、王振忠对历史社会地理、龚胜生对历史医学地理学、王社教对历史农业地理学、雍际春对历史文化地理学、赵海军对历史科技地理等方面的思考与探索,为各分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学科基本建设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成就。
一是历史地图集的编绘,顾颉刚、章巽合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部分)出版于1956年,开我国综合性历史地图集之先河。
作为毛泽东主席1954年交办的任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谭其骧主编、历时三十余年而于1988年才出齐的八大册《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切历史地理专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与出发点,奠定了本学科牢固的基石。
在它的影响下,《中国历史地震地图集》、《中国史稿地图集》、《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以及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一批断代、专题历史地图集相继问世;区域性历史地图集的编制也形成风气,已出版的有北京、广东、西安、上海四种。
规模更大、门类更全、内容更精彩的《国家历史大地图集》正在出版之中,预计这将大大推动本学科的全面发展。
二是历史地名工具书的编撰。
三十年代臧励龢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已远远适应不了需要。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撰的《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分别于1982年、1988年出版,并一再重印。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1996年出版),是目前最权威的历史地名工具书。
分省的历史地名工具书则有广东、浙江、湖南三种。
即将出版的史为乐主编《新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将在这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三是通论性、总结性与区域综合性著作的不断涌现。
通论性著作目前至少已出版十一种,主编或第一编著者分别是:史念海、邹逸麟、马正林、王育民、施和金、陈昌远、张步天、韩滨娜、李恩军、张全明、陈代光。
1982年出版的谭其骧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和2001年初出版的邹逸麟主编《中国人文地理·历史人文地理》,由多个专业单位协作攻关,集众人之长,是学术界成果的总结之作,比上述通论性著作更具权威性。
至于区域性综合性研究的,则至少有关于黄淮海、河西走廊、荆楚、东北、苏北的五部专著问世。
随着这门学科的日益兴旺和成熟,产生了一批颇具影响的学术大家,顾颉刚被认为是历史地理学的开山祖,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则为历史地理学三大家,他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术继承人,从而围绕他们逐渐形成了上海、北京、西安等研究历史地理的中心。
二、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进展作为历史地理学一个分支,它是从五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谭其骧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是这一分支领域的前期综合成果,侯仁之主编《环境变迁研究》在学术界也颇有影响,同时又在历史气候、河湖、海岸、土壤、植被、沙漠、动物等方面均有进展和新成果问世。
徐近之自1955年起整理和研究了20多个省份的历史气候资料,文焕然1959年出版了研究秦汉黄河中下游气候的专著,竺可桢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是一篇杰出的经典论文,张家诚、龚高法、张丕远、刘昭民、满志敏等学者对历史气候的研究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关于历史上水体变迁的研究,成果丰硕,仅有关黄河历史的研究专著和论文集便有十余种。
关于长江、珠江、海河、淮河变迁历史均有专著问世,谭其骧、张修桂、施雅风、陈吉余关于洞庭湖、鄱阳湖、青海湖、东部海岸历史变迁的研究成果均堪称范式,谭其骧对海河水系、史念海对运河、邹逸麟对黄河、曾昭璇对珠江三角洲水系、林汀水对辽河水系、王守春对塔里木河、李并成对敦煌绿洲水系、傅林祥对黄浦江等河流演变历史的研究结论也均成一家之言,有关历史上罗布泊、太湖、杭州西湖、巢湖、鉴湖、广德湖、白洋淀、文安洼、梁山泊、居延泽、华北平原湖沼与古河道、长江三峡工程背景与长江水旱灾害、上海与天津成陆过程等专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因五六十年代国家某些政策失当,造成一些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甚至沙漠化,谭其骧对黄河下游河道变迁与中游农牧业更替关系 、侯仁之对西北毛乌素沙地与乌兰布和沙漠变迁 、史念海对黄土高原植被 、陈桥驿对绍兴天然植被的考察与研究 ,都是有针对性的,在学术上起着开创作用,不少学者如朱震达、于希贤、朱士光、赵永复、陈育宁、景爱、王尚义、邓辉等继踵其后,在研究广度、深度上均有所进展,从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以文焕然、何业恒为主的一批学者在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地理的研究方面发表了一连串的论文和专著,论述了几十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在地理分布上的变迁,得出了其变迁总趋势是分布区域由小变大、分布范围北界日趋南缩、有的种属甚至濒于灭绝的结论。
三、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进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1979年期间人文地理研究在中国实际上已被列为禁区,因而历史人文地理也难逃厄运。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中国的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谭其骧指出: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需要并可能研究的方面与门类颇为广泛,比外国要丰富得多,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中国所特有的,因此他预言:历史人文地理将是历史地理研究中最有希望、最为繁荣的分支之一,在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必将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人文地理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
因领域众多,宜分八个方面加以总结。
【第1句】:历代政区研究这是传统的舆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1980年出版的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反映了这一方向。
七十年代及其以前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国历史地图集》和《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中。
1987年出版的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解决了清代以来许多学者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历史政区研究的一大突破,用超迈乾嘉来形容并非过誉。
以后,相继有研究东汉、明代政区的专著(作者李晓杰、靳润成)问世。
牛平汉等编著了明、清两代政区沿革综表,而以《中国历代行政区划》为名的书至少有两部,分省历史政区沿革的著作则有湖北、安徽、山西、广西、宁夏、内蒙古、北京等多部。
这一活跃领域里,发表的论文涉及郡县制、侨州郡县制、路州县制、府制、行省制的许多方面和行政区划划分原则、州县等第变迁、政区改革等内容,其中有些是热点问题,有些具有突破性进展。
前者如关于秦郡的考证,乾嘉以来无虑数十家。
《汉书·地理志》原有秦三十六郡,但清人已发现内有后置者,王国维《秦郡考》 指出南海、桂林、象郡、九原四个后置之郡不在三十六郡之内,遂据《史记》纪传益以陶、河间、闽中、黔中四郡;谭其骧《秦郡新考》 则认为应补入陈、广阳、闽中、黔中四郡,并指出秦郡不必拘泥于某一数目,因为秦统一后对郡的建制有所增补。
关于秦代有无九原郡、是否置有鄣郡,学术界也有争论。
后者见于周振鹤《自选集》尤多,其《县制起源三阶段说》将春秋战国县制起源划分为县鄙之县、县邑之县、郡县之县三个阶段,由县鄙得县之名,由县邑得县之形,由县的长官不世袭而得县之实,这或者可以看成是县制成立的三部曲。
又如,胡阿祥对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六朝政区增置滥置、南朝内地的少数民族政区等问题都做了穷尽式的研究 ,从而使以前的同类成果相形见绌。
【第2句】:历代疆域研究解放前,关于中国疆域的概念非常模糊,往往将中国与中原王朝等量齐观,因而关于疆域的定义并不十分确切。
参加《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者首先遇到了疆域问题上的一连串难题。
主编谭其骧深入细致地剖析了各个时期的不同情况,经过反复琢磨,直到晚年才发表了他的论文《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
他认为,历史上的中国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国家,因而中国与中原王朝是两个不同概念:凡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任何一员在历史上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她所管辖和活动的范围,都是历史上中国的疆土;中原王朝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历史上除了清朝以外,没有一个政权曾经包括过所有中国的领土。
这个观点,现在成了边疆史地研究的基本理论。
在学术成果上,既推出了具有规模效应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丛书,又出版了一些零散但很有深度的学术专著。
论地域,这些成果覆盖了西北、蒙古、东北、西藏、云南、台湾、海南、钓鱼岛、南海诸岛等地,填补了不少空白;论时代,涉及了夏、商直至明清各朝的全部或部分疆域,分裂朝代也不例外,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甚至象南越国边界、河曲十六州、唐代羁縻府州、明代辽东都司等这样偏僻但很有意义的专题,也有专门的论著问世。
【第3句】:历史产业地理研究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因而历史农业地理的成果蔚然可观。
当然,文革及其以前描述性的笼统叙述占绝大多数,近二十年来始在学术深度上进展较快。
史念海《河山集》(1-5集)内许多论文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在八十年代提出历史农业地理概念后,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许多青年学者纷纷以此为研究方向,因而有关成果层出不穷,成为一门显学。
迄今为止已出版断代农业地理专著3部、分省历史农业地理专著近10部。
韩茂莉著《宋代农业地理》探讨了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人口土地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主要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与轮作方式的变化、主要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和黄河中下游、东南、荆湖、西南、岭南五大区域的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特征,是第一部断代农业地理专著,具有开创意义。
她的近著《辽金农业地理》是对学术事业的又一奉献。
吴宏歧著《元代农业地理》是这方面另一部专著。
郭声波著《四川历史农业地理》是第一部区域历史农业地理专著,填补了不少空白,也具有开创意义。
资深专家们曾经预言:若各地学者均能象郭著那样以本省为范围作通贯古今的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则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当指日可待了 。
可喜的是,此后又出版了王社教关于明代苏皖浙赣和龚胜生、周宏伟、耿占军、马雪芹、陈国生关于清代两湖、两广、陕西、河南、云贵等省的历史农业地理研究专著,覆盖范围当今16省。
这一领域发表的论文有上百篇,有宏观综合的考察、有断代农业区域的综合研究,有对单一作物地理分布及其变迁的研究,呈现一番繁荣的景象。
其中,史念海对黄河流域、赵永复对河西走廊、杜瑜对甘宁黄土高原、司徒尚纪对广东等地的农业地理研究,均是以地区为单元的探索;邹逸麟对蚕桑业、黄盛璋对矿冶业、赵松乔对种植业、李为对造纸业等产业的历史地理探讨则属部门地理研究;而华林甫对唐代粟麦稻、韩茂莉对宋代麦桑麻、曹树基对清代玉米番薯等作物进行断代的历史地理研究,均较以往对农作物的笼统研究向前迈进了一步。
【第4句】:历史人口地理研究这项研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1986年出版的葛剑雄著《西汉人口地理》是第一部断代历史人口地理专著,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该书对西汉人口分布的密度、迁徙、增长率以及粮食生产关系等问题作了详尽分析研究,为历史人口地理研究方法开创了一条新路子,具有引导意义。
此后,有关断代人口地理的专著仅唐代便出版了三部 、区域性历史人口地理专著一部 、动态的历史人口地理(移民史)专著至少4部 ,葛剑雄《自选集》内这方面的精辟论述亦复不少,还有多种人口史研究专著涉及地理问题。
发表的论文也很可观,重要的如李仪俊对中国人口重心转移的研究,在国内尚属独创;司徒尚纪对海南、曹树基对明初长江流域、吴松弟对宋代福建、唐亦功对金代京津唐等地区的历史人口地理分布与变迁的研究,也都很有份量。
总之,这一领域近十几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对现代人口地理学的价值是不容低估的。
【第5句】:历史城市地理研究据权威学者分析,作为人文地理学分支之一的历史城市地理学,直到70年代末期才开始有所发展。
马正林《丰镐-长安-西安》一书出版于1978年,当时国内这方面著作还相当少见。
到了80年代初,这种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论著数量可观、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既有对北京、上海、西安、南京、开封、洛阳、广州、杭州、成都、武汉、沈阳等大城市的研究,也有对江陵、南阳、绍兴、安阳、承德、佛山等中等城市的探索,以及唐宋墟集、明清市镇甚至断代城市的大量研究,涉及了城市起源、类型、分布、功能、布局、城市间比较研究等方面,其中绝大多数为单一城市的研究,但也不乏象傅崇兰、杨平林、葛剑雄、王玲、李孝聪等城市群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从而成为历史地理学各分支学科中的翘楚。
历史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在推动整个学科的前进脚步上起了重要的作用;而马正林编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一书的出版(1998年),标志着这个分支的成熟 。
古都是特殊的城市,古都研究在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在20年代,学术界将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并列为五大古都;30年代加入杭州后,六大古都之说盛行,1983年还出版了陈桥驿主编的《中国六大古都》一书;但谭其骧1982年提出七大古都的说法,认为邺(安阳)作为古都的重要性并不在杭州之下 。
随后,陈桥驿又主编了《中国七大古都》一书。
尽管有的学者对七大古都之说提出异议,并多次撰文、反复申述,但多位反驳者均认为七大古都说较为合理,学术界的看法渐趋一致。
1983年成立了古都学会,,不定期出版论文集《中国古都研究》,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侯仁之是建国后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历史城市地理的开创者,他对北京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至今无出其右者。
在他发表的许多论著如《历史地理的理论与实践》、《侯仁之燕园问学集》、《侯仁之文集》中,论述了北京的地形特点、聚落兴起、园林分布的一些规律、历代建都过程、都城布局的发展演变,以及水源开发、宫廷广场的演变等重要问题,并为今天首都的改造、利用及规划等工作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
以后又结合城市规划,他对邯郸、淄博、承德等城市兴衰也作了全面考察,给后人以重要启迪。
1991年,他又倡议对北京周围地区进行区域链的研究,有的论著已开始响应 。
【第6句】:历史军事与交通地理研究历史军事地理范围很广,但具有深度的成果不多,例如关于长城的研究,论著堪称丰富,但以泛泛而谈的居多,象张维华《中国长城建制考》这样严谨的著作毕竟只有少数。
《读史方舆纪要》自清末以来即被视为军事地理巨著,但研究其历史军事地理价值的论文仅有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一文。
该文研究了先秦至明代6192次战争的地理分布及其特点,后有人补充了清代战争地理分布的论述。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有相当图幅是历代战争地图,而在张海鹏编著《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中,战争地图占到了百分之七八十。
解放前,曾有过论述战国国防地理、《通鉴》战争地理、历史上的国防区域、历代战争与气候等问题的论文。
解放后,史念海关于陕西历史军事地理多有研究,并发表了关于唐代前期关东尚武风气的专文 ;陈可畏对城濮之战和垓下之战作了重新研究;辛德勇关于刘邦出入汉中、韩信平齐、巨鹿之战等楚汉战争中地理问题的一系列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期未解决的问题。
历史交通地理研究集中在丝绸之路、海上丝路、大运河等问题上,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论著。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及一大批水运史、航海史著作尽管侧重点不在地理方面,但无疑为历史交通地理研究提供了直接资料。
在现有成果中,章巽对秦国交通与海上交通、黄盛璋对《西天路竟》与川陕交通、李之勤对秦岭交通、刘希为对隋代交通、王颋等对元代各行省站道、杨正泰对明代驿站等问题的考证与研究,均是比较有份量的。
最新成果有两份,分别是王文楚著《古代交通地理丛考》、辛德勇著《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代表了目前历史交通地理研究的最高水平。
【第7句】:历史社会文化地理研究这个领域是新兴的热点,虽然起步较晚,成果也不算最多,但来势很猛,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其学术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某种社会文化要素分布的地域背景考察,如周振鹤与游汝杰合著《方言与中国文化》、卢云著《汉晋文化地理》和周振鹤关于秦汉宗教地理、风俗地理、现代汉语方言地理的历史背景、胡阿祥关于中古郡望郡姓、张桂林关于妈祖信仰起源与传播、张伟然关于南北朝佛教地理、吴成国关于东晋南朝婚姻礼制地域差异、王日根关于地域性会馆等专题的研究。
《方言与中国文化》论述的问题,如方言与移民史、方言与民俗、方言与地方文化、方言地理与人文地理等,多有发明,令人耳目一新。
卢云研究西汉、东汉、三国西晋时期文化区域与文化重心、秦汉滨海方士文化的一系列论文,具有很高的识见,他的专著《汉晋文化地理研究》对汉晋时期精神文化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文化区域及其变迁、滨海宗教文化带与汉晋三次宗教浪潮、婚姻形态的地域分布、俗乐区域与雅乐中心四大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填补了多方面的学术空白,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广阔前景。
二是某一时期某种人才地理分布的综合研究,如史念海对两《唐书》人物籍贯地理分布、李泉对两汉中高级官吏籍贯分布、王尚义对汉唐宋元明清山西文人地理分布及其文化特点 、萧华忠对宋代人才地域分布、胡阿祥对桐城文派作家地理分布、叶忠海对南宋以来江浙成为文人源地原因等专题的研究,专著则有曾大兴著一部。
三是历史区域社会文化地理的研究,如司徒尚纪对广东、张伟然对湖南与湖北、蓝勇对西南诸省的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专著,是这一领域第一批具有开拓性的著作;王子今对秦汉区域文化、程民生对宋代地域文化的研究著作,也均各具特色;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堪称是一部历史社会文化地理研究的上乘之作。
1997年出版的周振鹤主著《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一书,汇集了语言、宗教、风俗三种文化区和人物地理、文化重心区、区域文化地理六项专题的研究成果,颇具学术深度,为历史文化地理相关问题的研究作出了成功的示范。
另外,卫家雄关于明清闽台风俗、单树模关于古代苏北文化地理、徐建春关于先秦浙江文化区、刘岩关于河北地域文化景观等问题的论文,也对历史区域文化地理作了有益的探讨。
至于历史文化地理的通论性著作,目前已有两部,但在吸收学术界现有成果、反映学术前沿方面并不太理想。
【第8句】:古代地理学家、地理文献与学术史研究这一领域成果丰硕,集中体现在关于地理学史、郦道元《水经注》、徐霞客《游记》、历代地理总志与正史地理志、古地图等专题的研究上。
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是地理文献研究中的精品,而谭其骧主编的三卷本《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则是这方面最权威的撰述。
20世纪出版的通论性地理学史著作有七种,作者或主编分别是:王庸、侯仁之、于希贤、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鞠继武、王成组、赵荣;论文不胜枚举,其中有些论题向李约瑟难题子课题进军,体现了良好的学术方向。
出版中国地名学史专著两部(作者分别是孙冬虎和华林甫),地质学史也已有专著面世,但地貌学史、人文地理学史、历史地理学学术史之类的著作迄今未见。
20世纪发表《水经注》研究专著30来部、论文约270篇、有关徐霞客游记的论著约200篇(种),涉及郦氏、徐氏生平、著作版本、地理学(含地名学地质学地貌学)、文学、文献学、金石学价值的方方面面,蔚然形成两门显学--郦学和徐学。
世纪初著名的郦学家有杨守敬、熊会贞等,而世纪末的郦学家则首推陈桥驿,陈氏还倡议编撰《水经注》新版本、新绘《水经注图》。
徐学研究1949年之前是丁文江带出来的,此后是侯仁之带出来的,褚绍唐、吴应寿整理的新版《徐霞客游记》(1982年)则是徐学史上一项划时代的突出贡献,后来又有朱惠荣校注本问世(1985年)。
学者们对《禹贡》、《山海经》、《括地志》、《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资治通鉴》胡注、《读史方舆纪要》的研究,均有一批专题论著发表。
关于十六部正史地理志,也有许多精深的成果问世,特别是胡阿祥对《南齐志》、赵吕甫对《新唐志》、施和金与徐规对史·地理志》、冯永谦与张修桂对《辽志》的证校补纠,都极有贡献,邹逸麟对《汉书·沟洫志》、周振鹤对《汉书·王子侯表》的笺正也均系力作 。
金毓黻、赵万里两种《元一统志》辑本为严谨的辑佚之作,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为作者的精心之作,但贺次君辑《括地志辑校》存在的问题较多。
古地图研究很热门,三巨册《中国古代地图集》代表了这方面最高的学术水平,关于考古发现的放马滩地图(1986年)、马王堆地图(1973年)和传世的禹迹图、华夷图、平江图、静江府城图、西夏地形图以及数量可观的明清地图,均有大量研究论文发表,已有多种古地图选集问世,通论性地图学史专著已出版四部(作者分别是王庸、陈正祥、金应春、卢良志),甚至有的学者还专门研究流散在海外的中文古地图 。
四、展望未来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有用于世的学科,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为国家建设已经并将继续作出重大贡献。
谭其骧关于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是最有希望的预言,如今已经应验,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必将持续繁荣下去;而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之下,我国的环境变迁研究也将日益兴旺起来。
所以,出于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企盼,历史地理学学科在新的世纪里一定会得到更加充分、完善、健康的发展,历史地理工作者也必将大有可为。
荷花(冰心)阅读答案
作者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
被称为“世纪老人”。
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 荷叶和莲花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原文 荷叶 母亲冰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
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hàn )萏(dàn)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
——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qī)斜。
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yin bì)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编辑本段赏析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这样写荷花,把我比喻成了荷花,而母亲是荷叶,生动形象。
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
于是在结尾处写道:“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编辑本段课文简析以及难点 《荷叶·母亲》这首散文诗用触景生情,托物喻人的方法,引出对家庭往事的回忆。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女儿的情景,于是借景抒发了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激。
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遮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是啊
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
于是,文章结尾处写道:“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描绘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写作特点及借鉴: 主要特点:借景写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副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雨荷图,作者由此联想到女儿对母亲的依恋,母亲对女儿的呵护。
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并以莲自比,讴歌伟大的母爱,自然贴切,新颖独特。
借鉴:“托物言志”是抒情散文常用的方法,即把作者的感情寄托在某物上,让此物本身代表自己表达。
自然万物皆可寄情,只是所寄情的物要恰当,物的功能或象征性能负载人的感情,否则是不能感染读者的。
难点
【第1句】:“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文章写莲,先平淡地叙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
作者先平平淡淡地铺叙,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入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第2句】:“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这句话卒章显志,自然界的雨点是可见的、有形的;而“心中的雨点”涉及的面很广,内容纷繁,谁来荫蔽
只能是母亲。
这样就把母爱推向了高潮。
【第3句】:课文写作者的情绪变化有何作用
课文中作者的情绪变化从“烦闷”到“不适意”,从“不适意”到“不适意的心绪散尽”,这样写表露了作者关注花的命运的感情。
【第4句】: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一下本文中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夜雨后两缸莲花的情状。
白莲在繁杂的雨点的摧残下凋零了,洁白的花瓣飘散在水面上,那小小的莲蓬和淡黄色的花须孤零零地留在梗上,随风摇曳,显得那样凄清、冷落,这里明显地表现了作者怜惜的情感,用以作为红莲的对比。
那朵初开的、亭亭玉立的红莲,是高雅、清芬、瑰丽的形象,可以说是美的象征。
在大雷雨中,在毫无遮蔽的天空之下,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
这自然界的雷声雨点,无疑也是黑暗、动荡时代的风雨,它摧残着娇嫩的花朵,侵袭着美好、纯洁的心灵。
在风雨飘摇之中,一个大荷叶,倾侧下来,覆盖着开满的红莲。
尽管雨势并不减退,而左右敧斜的红莲又稳稳地玉立着,狂暴的雨点,只能在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这里的“倾侧”、“覆盖”,透露出一种崇高的、感人的美。
荷叶勇敢地抗击自然界的风雨,无私地保护着红莲,寄托着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坚强的力量,英勇无畏的精神,扶持新生、美好事物的行动的赞颂。
文章的主题自然地得到了升华。
【第5句】:为什么要写白莲
这是一个对比,把红莲与白莲进行对比,白莲因为没有荷叶的保护,被雨点打谢了,更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照顾,写出了母爱的伟大编辑本段注释 ①荷叶 母亲:选自《冰心全集》第一卷。
原题作《往事(一)》之七,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菡萏(hàn dàn):指未开的荷花,即花苞。
③攲(qī)斜:倾斜、歪斜。
④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⑤荫(yìn)蔽( bì) :树木遮蔽。
⑥祷(dǎo)告:向神祈求祷告编辑本段作者详细介绍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冰心代表作为《繁星》《春水》《往事》《寄小读者》等。
福建长乐人,因一生刚好度过了一个世纪,所以被称为“世纪老人”,深受人民的喜爱。
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
冰心出生后7个月,便随全家迁至上海,4岁时迁往山东烟台,此后很长时间便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
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
在烟台,冰心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
辛亥革命后,冰心随父亲回到福州,住在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一座大院里。
在这里,冰心于 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成为谢家第一个正式进学堂读书的女孩子。
1913年父亲谢葆璋去北京国民政府出任海军部军学司长,冰心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
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她于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
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
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
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
其时,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
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引起社会文坛反响的小诗《繁星》《春水》,并由此推动了新诗初期“小诗”写作的潮流。
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
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在去美国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上,冰心与吴文藻相识。
冰心在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攻读文学学位,吴文藻在达特默思学院攻读社会学,他们从相互的通信中,逐渐加深了解,1925年夏天,冰心和吴文藻不约而同到康耐尔大学补习法语,美丽的校园,幽静的环境,他们相爱了。
1926年冰心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吴文藻则继续留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的博士学位。
冰心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于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司徒雷登主持了他们的婚礼。
成家后的冰心,仍然创作不辍,作品尽情地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同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
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 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归――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等。
1932年,《冰心全集》分三卷本(小说、散文、诗歌各一卷),由北新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部作家的全集。
1936年,冰心随丈夫吴文藻到欧美游学一年,他们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访问,在英国,冰心与意识流现代派小说创作的先锋作家吴尔夫进行了交谈,他们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谈论着文学与中国的话题。
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
冰心曾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与全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艰难,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
抗战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社会学家吴文藻赴日本,曾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后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
在日本期间,冰心和吴文藻在复杂的条件下团结和影响海外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
冰心作为一位忠诚的爱国知识分子,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追求光明,永不止息。
在抗日战争时期,她与周恩来就有过接触,应约在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周恩来曾邀请她访问延安,虽然未能成行,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解放战争时期,冰心拒绝参加“国大”代表竞选,支持亲属投奔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之初,她身居日本,心向祖国,坚决支持吴文藻毅然摆脱国民党集团的正义之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形势鼓舞下,吴文藻、冰心夫妇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难,于1951年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从此定居北京。
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吴文藻、冰心夫妇,并对他们的爱国行动表示肯定和慰勉。
冰心感受到新中国欣欣向上的民心,以百倍的精力投入到祖国的各项文化事业和国际交流活动中去。
期间,她先后出访过印度、缅甸、瑞士、日本、埃及、罗马、英国、苏联等国家,在世界各国人民中间传播友谊。
同时她发表大量作品,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新生活。
她说:“我们这里没有冬天”,“我们把春天吵醒了”。
她勤于翻译,出版了多种译作。
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结集为《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扎》等,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冰心受到冲击,家被抄了,进了“牛棚”,在烈日之下,接受造反派的批斗。
1970年初,年届70的冰心,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直到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冰心与吴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党和政府交给的有关翻译任务。
这时,她与吴文藻、费孝通等人,通力全作完成了《世界史纲》《世界史》等著作的翻译。
在这段国家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冰心也和她的人民一样,陷入困顿和思索之中。
在十年“文革” 的动乱中,尽管受到不公正对待,她坦然镇静地面对一切,坚信真理一定胜利。
她时时密切关注社会主义祖国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提高。
她曾在《世纪印象》一文中写到:“九十年来……我的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永远是坚如金石的”。
实践证明,冰心是长期与党患难与共的亲密朋友。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祖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冰心迎来了奇迹般的生平第二次创作高潮。
她不知老之将至,始终保持不断思索,永远进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1980年6月,冰心先患脑血栓,后骨折。
病痛不能令她放下手中的笔。
她说“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她当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接着又创作了《万般皆上品……》《远来的和尚》等佳作。
散文方面,除《三寄小读者》外,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章,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
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创作风格之独特,都使得她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出现了一个壮丽的晚年景观。
年近九旬时发表的《我请求》《我感谢》《给一个读者的信》,都是用正直、坦诚、热切的拳拳之心,说出真实的话语,显示了她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
她身体力行,先后为家乡的小学、全国的希望工程、中国农村妇女教育与发展基金和安徽等灾区人民捐出稿费十余万元。
她热烈响应巴金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捐出自己珍藏的大量书籍、手稿、字画,带头成立了“冰心文库”。
本文与《金色花》一起被选入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的第24课《散文诗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