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革命老红军的采访感言

04-09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谁有采访老红军的感受

91岁高龄的老红军蔡元福听红军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听红军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杭州市“七彩阳光”DV小记者采访老红军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为了让杭州的青少年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10月12日上午,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联合杭州电视台少儿频道、杭州市老干部局推出“听红军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杭州市“七彩阳光”DV小记者采访老红军活动。

杭州市“七彩阳光”DV小记者团是杭州文广集团和杭州市教育局为了能给杭城广大的中小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实践机会而联合成立的。

“七彩阳光”DV小记者们认真聆听了91岁高龄的老红军蔡元福爷爷讲述了在长征途中是如何英勇杀敌,顽强拼搏的;87岁高龄的老红军贾少山爷爷讲述了发生在长征途中一块生姜和一块牛皮的小故事;而原杭州市制氧机厂长、83岁的革命老人黄知机为小记者讲述了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听完故事,DV小记者们纷纷向红军爷爷提出各种关于红军长征的问题,老红军一一作了回答。

小记者们采访老红军,而我们的小记者也成了各家媒体采访的对象,浙江卫视、浙江电台和杭城各主要媒体都对这一活动进行了详尽的报道。

中小学生作为城市的未来一代,通过本次活动,让他们去重温那艰苦卓绝的岁月,聆听可歌可泣的故事,高举长征的精神火炬,沿着新时期的长征征途,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让长征精神薪火不熄,代代相传。

我们走个不停敌人在后面追个不停戴家和,96岁,安徽六安人,1931年参加红军长征,是红军,也是戴家和人生的一道坎。

戴家和长征一路走来艰辛异常,但走过这道坎,戴家和知晓了中国的走向,他为此付出全部青春年少。

而今,他以96岁的高龄安然休养在杭州吴山附近一个宁静的小区里。

戴家和老人坐在蓝色碎花老式沙发上,他需要紧闭着眼睛,以尽力帮我们想起1934年前后的往事。

老伴李大妈凑近耳朵,大声说话,提醒他回忆的重点。

李大妈说:“这些故事,曾一点点的都讲给孙女过,但如今忘掉的日子更多了。

”1931年收稻子的季节,戴家和从安徽六安老家加入红军赤卫队。

红军在当地的宣传工作深入人心,甚至老乡间传闻参加红军,连家中农活都会有人照顾。

于是,一年后戴家和又和100多位老乡参加红军,从此开始四处征战。

戴家和所在红军30军11师33团一直活动在鄂豫皖苏区的边境与敌人周旋。

一天,戴家和突然被11师政委李先念同志叫去谈话,身材魁梧的戴家和被任命为该师某团指导员。

戴老回忆说:“我当时说,我不干,我不会做官。

但政委(李先念)说,你不干,谁来干呢,难道我还要请你不成

”于是戴家和交出了长枪,换上驳壳枪当上了指导员。

戴家和所在部队向西移动,戴家和发现他们跨过曾经来回穿梭的平汉铁路后,再也没有折回。

不久,戴家和来到四川铜兰坝(音)地区,红军继续进行土地革命,这时戴家和的主要任务是巩固部队,并且在当地百姓中间招收新兵。

一切进行得顺利有序,戴家和说:“我们早晨吃完饭,去打土豪,然后工作劳动,一切都很顺利。

”但情况在1934年发生变化,部队经常接到急行军的任务,通知带上三五天的干粮后出发,戴家和的食物袋里装满了大米做的干饭。

戴老说:“我们谁都不知道是长征,我们想走走就要休息,可大家发现这次行军走个不停,敌人在后面追个不停。

走了一天天,过了一条条河,竟然到了无人区。

”戴家和说的无人区,应该是四川和西藏交界的地方。

那些天,吃的越来越少,气候也越来越恶劣。

部队里还流传开了当地的一个俚语“大雪山,离天只有三尺三……”而战士们得到命令,今晚就要翻越雪山,戴家和对属下特别强调,谁也不能掉队。

戴家和记忆里的雪山冰冷而且残酷,但戴老说,毕竟那里只是我们和老天爷在拼命,而和敌人的周旋更加凶险。

穿越草地时,戴家和受伤了,子弹从大腿一侧打入,一侧穿出,一段时间里他都是靠战友抬着行军。

1936年记不清日子的夜晚,戴家和和战友们驻扎在一个小村庄,而追剿的敌人半夜来袭。

部队突围时,戴家和因行动不便留了下来。

戴老说:“当时的村庄都有围墙,围墙的外面部队还挖了一米多深的战壕,当地老百姓就把我藏在了铺满稻草的战壕里。

”天亮后,打扫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发现了他,戴家和听见了一段判定他生死的对话。

一个敌兵说:”这里有个赤匪,腿断了,身上没枪,没钱。

”另一个敌兵说:“杀了吧,又没法当俘虏带着走。

”这时有个军官说:“走吧,走吧,杀他还麻烦,反正他也爬不出这壕沟。

”戴家和暂时活了下来,还保住了藏在伤口绷带里的2元负伤费。

敌人撤出后,戴家和大声呼救,找到一位当地村民,戴家和对他说:“我肚子饿,还想让你把我藏到个隐蔽的地方去,我不能走路了。

”不一会儿,村民带来碗面条,吃完后,村民背着他走了很远很远的路。

直到沙地边缘的一间茅棚。

戴家和觉得这里应该安全了,把那两元钱给了村民作为报酬。

戴家和挪动身体爬进茅屋一看,惊呆了,破房子里有几十个红军伤员,人都还活着,但饥寒交迫,甚至有人口渴的正在喝碗里自己的尿。

半夜,他们又遇到了土匪,土匪抢钱抢枪,甚至连伤员身上的棉衣棉裤都要剥去。

戴家和说:“我的棉裤是负伤后一个团部老书记给我的,而且那时候外面还下起了雪,没有棉衣几乎没有活路。

”戴家和从屋里偷偷爬了出去,一直爬到沙地的中央,戴家和找到一根棍子,他决定靠这根棍子帮助一定要找到部队。

戴家和从此一路往北,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戴家和用身上的皮袄换回一次像样的午饭后,便一路全靠百姓接济生存了,还要躲避敌军抓捕。

直到“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开始,戴家和在兰州遇到收编原红军部队的机构,又辗转来到西安城,在火车站巧遇当年老战友重返部队。

戴家和的长征至此结束,没有影像没有笔记,如今只有腿上褶皱的伤疤里记录了当年故事。

方志敏伯伯走的时候说:红军会打回来的,革命一定会成功黄知机,江西人,83岁,老红军我叫黄知机。

我的父亲黄道,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所以我很小就成了娃娃兵。

1934年的时候,我11岁,在江西横峰的葛源镇,那里当时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首府,属于苏区。

里面有军校,有银行,还有孩子们读书的学校。

我们学校里200来号人中有100人是儿童团团员,我是儿童团的团长,组织上让我加入了共青团,领导儿童团。

1934年的一个秋天早晨,具体时间不记得了,似乎是10月、11月的样子,那天天气很好。

学校让我们在枫树坞村上的广场里集合,到了那里一看,几乎所有的战士都去了。

边上还有少数闻风而来的百姓,并不像现在电视上演的有那么多村民,那么热闹。

因为这些在当时都属于秘密行动,不会大肆宣传。

这个广场很大,平时是闽浙赣军民举行大型活动的中心。

我们也小,不知道过去为啥,去了才知道是一个北上抗日誓师大会。

就看到方志敏伯伯等人,跟大家讲,日本鬼子打到中国了,中华民族到了危急的时候,要北上抗日。

还讲了为什么要北上抗日的原因,说是日本鬼子强占东三省、华北,十九路军上海抗战之类的。

大家还喊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誓师大会开的时间很短,也就半个小时吧。

会后,方志敏伯伯悄悄地把我一个人叫过去。

他比我父亲大一岁,和父亲一起发起了“弋阳暴动”,建立了赣东北苏区。

我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见过方伯伯,他长得很魁梧。

我父亲当时被党派到闽北工作,所以在我心目中他也像亲人一样,跟父亲一样慈祥。

方志敏伯伯简短地嘱咐了我几句话,大意是说他们要走了,你父亲也不在,今后苏区的斗争更艰苦了,但环境再艰苦你也要相信红军会打回来的,革命是一定会成功的。

还交代了一下,让我去找留下来的黄端喜伯伯,他当时负责印刷厂,印报纸,也印钞票,让我跟他们一起坚持斗争。

部队迅速地走了,据说当时国民党的队伍离镇上只有十公里路了。

大部队一走,我们赶紧上山,我70多岁的祖母也跟着走。

第二天镇上就全被国民党部队占领了,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

好在江西山多,林深,我们经常在一个山头看到另一个山头的敌人在搜索。

江西的山里冬天都有野草、野果子和笋,就是吃不上米饭和盐。

我很快就学会了怎么把地底下的竹笋给找出来,根据竹子长势来判断笋的方向和距离。

还把毛竹破开来盖房、做床、做凳子等等。

那时候电台也没有了,很长时间都见不到老百姓,不知道外界的消息,但我一直记着方志敏伯伯的话,红军一定会打回来的。

虽然很遗憾没有走上长征之路,但我们的精神是和长征精神一样的,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消灭敌人,坚持斗争,以苦为乐。

只是,自那天誓师大会以后,我再也没能见到方志敏伯伯。

我曾经三爬雪山三过草地贾少山,88岁,四川仪陇县南阳镇人,1935年参加红军贾老今年已经88岁高龄,回想起以前的事情多少有点激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交谈。

我们坐在湖畔居二楼靠近窗口的位置,身边就是轻风拂面的西湖和垂柳。

贾老老家在四川仪陇县南阳镇,自幼就是孤儿,参加红军对他来说也真是有点意外和突然。

那是在1935年2月的一个周末,他和另一个孩子一起在镇上玩,有一个红军指导员和一个红小兵走了过来。

指导员亲切地问他们:“你们愿不愿意参加红军啊

”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想参加。

”指导员说:“参加的话就跟我们走吧。

”他就这么地跟着他们进了部队。

“我一直都觉得,参加红军是件很光荣的事情。

”贾老说,“我那时已经有十七岁了,经常听人们说起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光荣事迹,所以很想成为一名红军战士,和他们并肩战斗。

而且,我是一个孤儿,走的时候心里没有任何牵挂。

”“我加入红军已经是在遵义会议以后,待在红四方面军39军,跟红一方面军不同,他们长征路线只走了一次,我们却因为张国焘的错误决定而来回走了三次,三次爬雪山过草地。

”贾老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颇有些感慨。

有一次,在北上的路上,打前站的部队突然遇到了敌人,双方进行了一场长达八个小时的战斗。

当时红军驻扎在山上,士兵们都睡在石头上,睡到深夜,领导突然要他们把干粮扔掉,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重量,轻装上阵。

他们走了一天一夜之后,已经到了下午四五点钟。

就在这个时候,他们突然发现了敌人。

师长立即下令:开火

“那会儿,耳边全是激烈的枪声。

战斗一直持续到夜里12点钟。

扫除了敌人的障碍之后,我们继续过草地。

”“我们每天都在行走,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天黑了就躺下来休息,天亮了就出发,头脑里早已经没有了时间这个概念。

”贾老说,“整个过程都很艰难,身边有很多战友都死掉了,有的死于饥饿,有的死于寒冷和疾病,也有些掉队的战友被敌人杀害了。

敌人为了对我们进行恐吓和示威,甚至残忍地把一颗头颅挂在树上,鼻子和眼睛都被挖掉了。

”第一次过草地的时候,贾少山曾亲眼目睹一个战友不小心滑进了泥淖,他拼命挣扎,但是越挣扎身体下沉得越快,直到最后被泥淖吞没。

当时有一个战友冲上去救他,但也跟着牺牲了。

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点办法都没有。

“1936年,我们第三次过草地。

那时我们的干粮已经吃光了,好一些的牛肉也都给病员吃了,我们就只好把剩下的牛皮刮干净,煮熟了吃。

虽然肚子很饿,但又不能全部吃光,剩下的一半还要带在身上当干粮。

有一个战友四五天没吃东西了,我看了后很不忍心,就拿了自己剩下的那半块牛皮给他送去,他死活都不肯吃,怕我饿的时候没有东西吃。

后来经过我再三劝说,他才要了我送给他的那半块牛皮。

”贾老回忆说,过雪山的时候,战士们大都穿得很单薄,甚至有人赤着脚爬雪山,不少战士的耳朵都冻得乌黑发紫。

尤其是在他们爬上了夹金山之后,条件变得更为恶劣,这个4000多米高的雪山,一上一下得走30多公里,而气温低达零下20多度,狂风不止,冰雹肆虐。

在他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有一个战士不小心滑下了十几米高陡坡,一时之间找不到绳子,大家只好一个拉着一个,就像猴子摘月亮一样,去解救失足坠落的那个战友。

“我们不能把任何一个战友撇下啊。

”贾老说。

“我们过草地走了整整七天七夜,饿了就吃树皮和草根,渴了就喝草地上的浑水。

记得当时我们中间还流传着一段顺口溜:头顶青天,脚踏草地,大树当房地当床。

”长征出发时,红一方面军

【第8句】:6万余人,红二方面军

【第1句】:7万余人,红四方面军约10万人,而长征结束后,仅剩下了3万余人。

正是这些保留下来的红色种子,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

在长征之后的20多年间,贾老陆续参加了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

1958年,贾老离开部队转业到了杭州,在杭州重型机械厂任党委常委、副厂长。

在转业之后,贾老仍念念不忘当年的艰难和苦难,经常以讲座等形式向广大青少年讲述长征的故事。

还有更多哦

关于采访老红军老革命的一些问题

现在老红军很少了吧,难道你想采访他们的后代

请问各位采访老红军要提什么问题

【第1句】:有那些难忘的事

2。

为什么参军

3。

遇到什么危险,都是怎样克服的

4。

什么时候参的军

走访社区,社会名人或老革命家,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军感悟

【第1句】:参加红军之前的经历,是什么让他有了参加红军,义无反顾的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革命这么伟大的事业当中去

【第2句】:详细的革命历程,那只红军队伍,谁领导的,经历过哪些战役。

获得过哪些功勋,有哪些事情让您刻骨铭心。

什么时候娶妻生子的,为了革命放下妻儿老小时的感受。

【第3句】:建国之后的幸福生活。

【第4句】:对年轻人说的话

求一篇中学生对老红军(建国英雄)的采访稿(100悬赏)

朋友,你见过爱石头胜过自己生命的人吗

你听说过用奇石展来表现一个思想主题的吗

这个人就是沈建国。

沈建国曾经在伊犁电视台供职,退休后醉心于收集奇石,并为之痴迷。

  2006年,伊犁河谷的夏天格外热,但比天气还要热的是人们参观伊宁市“知荣辱,树新风”建国奇石展的热情。

  5月29日上午,地处伊宁市江苏路的汉家公主纪念馆里人头攒动,由伊宁市组织的“知荣辱,树新风”建国奇石展举行开展仪式。

当天,来了1200多名学生,展厅内外挤满了参观者。

人们的热情之高令沈建国夫妇始料不及,他们原以为能展出十天半个月就不错了,谁知后来人越来越多,只得将展出时间一再延长。

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先后接待了市里34所中小学的师生和市级机关、乡(镇)的老干部等15000人,直到7月20日撤展那天,新源县老干局还打电话要求参观。

  “展出笫一天,没想到来了那麼多学生,我确实激动了,真想哭

”承担讲解员工作的沈建国的妻子全俊兰回忆道。

到7月1日,人流不绝,我确实没想到会这麼成功。

”50多岁的沈建国说,“7月1日那天,仅伊宁市三中就来了近2000名学生,黑压压的一片,那个场面真让人感动。

”  全俊兰告诉笔者,讲解一天下来,虽然口干舌燥,嗓子都哑了,但看到许多参观者挤在象形石“狼牙山五壮士”前宣誓的情景,浑身又增添了力量。

全俊兰还说起这样一件事∶7月1日那天,他们正忙著接待参观者,沈建国的肾结石病犯了,他用手按住腰部,疼得满头直冒虚汗。

全俊兰让沈建国趴著,给他揉啊按啊,疼痛才慢慢缓解了。

第二天去医院检查,医生让沈建国住院,他说什麼也不住,只是开了些针和药在附近诊所打,一直到撤展才住院。

  沈建国与共和国同龄,与共和国一道成长。

这位长相酷似少数民族的电视人曾经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艾尔肯。

1965年他就是自治区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7岁就担任了县文工团团长和编导;1979年,由他担任队长的特克斯县知青队曾经扛回了团中央授予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大旗,当时是全疆唯一获此殊荣的知青队;他导演了我国笫一部哈萨克族题材电视剧《阿克塔斯护林人》和第一部音乐报告剧《中国草原上的百灵鸟》。

  就是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电视人竟迷上了石头。

在长年累月的野外奔波中,沈建国被大自然千姿百态的各类奇石深深吸引,在惟妙惟肖的奇石前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他开始了各种奇石的收集、收藏,新疆的山山水水到处留下了他辛勤跋涉的足迹。

2005年10月,他虽初出茅庐却厚积薄发,在“中国•西安首届奇石国际博览会”上,一举夺得两个银奖、三个铜奖,是新疆参赛选手中获奖最多的一个。

  如今,收藏石头的人越来越多,但大都是出于观赏或交易的需要。

像沈建国这样带有明确的思想主题、毫无个人功利的收藏者虽不敢说绝无仅有,起码也是为数不多。

徜徉在沈建国奇石展展厅内大小300多块石头中,使你仿佛经历了从北京猿人、石斧、石器时代到古船、古炮再到中国地图、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这一人类漫长的发展史;见证了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界的动物互为依存的情景,没有动物,很难想象大自然的生态如何平衡;明白了祖国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根,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不允许祖国母亲被凌辱,都不能忘记历史;懂得了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人为本,知荣明耻;从酷似金、木、水、火、土的画面石,到由各种造型的石头摆成的“奇石宴”,使人联想到伊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传统美食、土特产;那惟妙惟肖的象形石“牧民”和“哈萨克少女”以及“福犬望年”、“金犬望财”、“八仙过海”、“蛟龙腾飞”,预示著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总之,沈建国收藏的石头,每一块都有一个名字,都有一个小故事,都有一个寓意。

你在惊异于大自然的天造地设、鬼斧神工,叹服那一块块画面石和象形石的通灵和神奇时,不能不佩服沈建国的奇思妙想。

是他,给这300多块石头赋予了生命,赋予了灵性,让万年的石头说了话。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奇石展,而是弘扬主旋律,提倡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教化众生,催人奋进,融思想性、观赏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独特的奇石展。

  奇石展留言簿上留下了颇具特色的精彩留言∶  “为了让更多的人从奇石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沈先生夫妇从事了创造性的工作,人民会记住你们的。

”(远方的客人)  “奇石有思想,伊犁有希望。

”(老红军巩传胜)  “奇思妙想,插上想象的翅膀,出乎同学的意料,感受只能用good来形容。

”(一位中学生)  “奇石奇人,建国爱国。

”(伊犁电视台葛栋)  “爱我们祖国,更爱我们伊犁。

”(陈宝善)  “立足新疆,走出新疆,建国爱国,祖国大有希望。

”(江苏扬州臧庆莹)  “将伊犁的奇石带给世人,用自然的奇趣传播世界。

”(德国张小莺)  70多岁的老太太周群智专程从乌鲁木齐市坐飞机赶到伊宁,她含著眼泪激动地对沈建国夫妇说∶“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石头,没看过这样的主题展

”  从留言簿上得知,曾看过建国奇石展的有中组部的一位副部长、国家新闻出版署的一位副署长和云南省政府一位秘书长。

建国奇石展的影响早已扩散到国内外。

  有两件事可以证明建国奇石展没有丝毫的功利目的。

奇石展开展后,包括伊宁市委组织部长在内的不少人都好心地劝他们收费,起码要做到保本,但沈建国坚持给中小学师生和老干部免费,只向不到200人的零星参观者收了费。

奇石展产生轰动效应后,不少人找上门来要购买石头,都被沈建国拒绝了。

他说,卖掉哪一块石头,都会使完整的板块断线,还怎麼搞主题展。

有人说他是傻子,全俊兰也有点想不通,哪有这麼傻的人

沈建国生气了,拿出《党章》对妻子大声说∶“你还是共产党员吗

”  究竟是一种什麼力量推动著、促使著、鼓舞著沈建国这个已经退了休的党员独守著心灵的一方净土

原来,他自小崇拜英雄,当年学雷锋时,他曾在左臂上刺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他捋起袖子让我看,左臂依稀还可辨认出蓝墨水的印迹。

去年,他能捡到河卵石“雷锋帽子”应该是心有灵犀。

  沈建国说,他是被党组织考验了14年才入党的,可见他的信念之坚定。

“在石头上我实际是寄托了个人的感情。

”他心情沉重地说。

党内严重的腐败现象使他感到痛心,他说,我们党走到今天不容易,毁在这帮人手里太可惜了。

他信奉这样一句格言∶“只有拥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人生才能演绎出华美的乐章。

”  “知荣辱,树新风”建国奇石展刚一撤展,沈建国夫妇就驱车直奔特克斯河谷。

每天,他们早出晚归,带著干粮、水和输液瓶,顶著毒热的太阳在河坝滩里寻找奇石,直到下第一场雪……

采访老红军

南京有,在江心洲

如果你去采访一位老红军,你会怎么说

游辽沈战役纪念馆有感 下午和好友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心灵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记得上一次参观这里是六年前,那时是系里组织的集体活动,一大群同学浩浩荡荡的,与其说是参观烈士遗物、体验模拟战场,还不如说是游玩儿,大家不停的拍照,在庄严的场合嬉笑怒骂,何谈感慨。

一件纪念品,简朴甚至是破旧,可就是像有巨大的吸引力,让人止步不前,因为那倾注着烈士们的所有心血,代表着烈士们的荣誉,谱写着奋勇杀敌的乐章。

每走到一个纪念品的旁边,我都会认真观看好久,想要亲手触摸,甚至会想占为己有,爱国之情油然而起,为往日的蹉跎和抱怨倍感惭愧,因为现在的我们是幸福的,我们的幸福是先烈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所以我们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

模拟战场,形象逼真,参观的人如同真正的置身在硝烟弥漫的战场,看着战士们浴血奋战,英勇无敌,那大无畏的精神令人钦佩;看着牺牲的战士的尸骸,遍山遍野,形状各异,惨不忍睹,我的心为之一紧,中华的英雄,百姓的好儿女,我们为你们感到骄傲

看着倒塌的房屋,看着整个城市战火连天,杀气腾腾,仿佛听到冲锋号的声音、前进的呐喊声、受伤战士的呻吟声、百姓的声声叹息,仿佛嗅到空气中硝烟味、血腥味,又怎一惊心动魄述说的清楚

可是最令我震惊是那样的一幕,两个服装不同的中国人在一起分外眼红的厮杀,我没有了任何感慨与赞美,仅剩下阵阵颤抖。

他和他,都是炎黄子孙,有着相同的血脉,家中都有翘首望儿活着归来的白发苍苍的老人,都有望夫早归的妻子,都有期待父爱的孩子,可是因为政权的归属,他们成为了敌人,我真的想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今天,我们过着用鲜血换来的仓廪实的和平生活,那是怎样的来之不易

可祥云下生活的一部分人不懂得珍惜,开始了思考,思考自己的利益;思考天下和平、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快速发展,我也要分一羹。

也许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会有利益、权力的纷争,所以日子过得舒服,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些人又一次将我们是炎黄子孙的后代远远的抛在脑外,只想到了独立,只想到的权力的独立,可悲,可悲,他们的可悲,百姓的无奈。

奈何,奈何

有了新思考的人们,请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冲昏了头脑,请你睁开蒙闭的双眼,张开堵塞的双耳,看看华夏儿女的所想,听听华夏儿女的心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所以,我要的是大同的社会,不是有形、无形的硝烟弥漫的废墟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