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和平广场感言

05-23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抗日英雄马占山的故事

马占山,字秀芳,祖籍河北丰润县,1885年11月30日生于辽宁怀德(今属吉林)县一个农民家庭。

贫苦农民,行伍出身。

他从小给地主放马,后因丢失一匹马,被抓进官府,遭毒打和 关押并被逼赔偿。

后来,那匹马跑回来,地主仍不退钱。

马占山一怒之下,上山落草,因善骑射,为人讲义气,不久被推为头领。

  清光绪 三十四年(1908年),马占山决定金盆洗手,率弟兄接受从军。

1911 年他投靠清军奉天后路巡防营统领吴峻升,从四营中哨哨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升任东北边防军骑兵师师长和黑河警备司令等职。

1925年11月,郭松龄反奉,张作霖在新民巨流河一带组织力量抵抗郭军。

同年12月,马占山随同吴俊升在辽宁新民白旗堡附近,同郭松龄军展开激战。

郭军大败,马占山部尾随搜索,并活捉郭松龄夫妇。

同年,马占山升任东北陆军第17师骑兵第五旅旅长。

  1928年6月 4日,日本侵略者在皇始屯炸死张作霖和吴俊升,他发誓公仇私恨,必报复之。

1929年被张学良任命为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

任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兼黑河警备司令。

1930年,任黑河警备司令兼步兵第三旅旅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张任命他出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

当日本关东军无理要求中国军队撤离江桥(嫩江铁桥)时,10月16日,伪军张海鹏部向嫩江江桥发起进攻,马占山率部将其击溃。

他明确表示“吾奉命为一省主席,守土有责”,“一息尚存,决不敢使尺寸土地沦于异族”。

在日军进犯江桥时,守军将桥破坏三孔。

11月3日,马占山拒绝日军的最后通牒。

4日,日军向江桥守军阵地发起猛攻。

他下令抵抗。

由于敌众我寡,没有后援,加上装备简陋,伤亡很大,鏖战了半个月,不得不撤离江桥。

马占山亲临前线指挥抗击,挫败日军多次进攻。

马部血战江桥抗战,给全国人民以莫大的鼓舞,马占山的名字,迅速传遍全国,慰问函电如雪片飞来。

人们称赞他“为国家保疆土,为民族争光荣”,是当代的“爱国军人”和“民族英雄”。

但由于日军不断增援,而马部却是孤军奋战,至18日,在消灭日伪军一千余人后,不得不撤往齐齐哈尔。

21日,退至海伦,继续抗敌。

12月,国民党政府任命他为黑龙江省主席。

上海、哈尔滨等地组织了”援马抗日团“,卷烟厂还生产了”马占山牌“香烟。

  1932年,马占山诈降,出任伪黑龙江省长兼任伪满州国军政部总长之职后,秘密用12辆汽车、6辆轿车、将2400万元款项、300匹战马及其它军需物资运出城外,再次举起了抗日的旗帜。

马占山在拜泉约集李杜、丁超等各路军的代表开会,改黑河警备司令部为省府行署。

三路人马共7000人,公推马占山为黑龙江省救国军总司令,会上做出三路出击日军的战斗部署。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马占山率部给日伪军以重创,大灭日军侵略气焰。

后因战事失利,退到苏联。

  1933年6月3日,马占山从苏联返回上海,曾先后3次面见蒋介石,请缨抗战。

1936年12月至西安,参与西安事变,支持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发动的西安事变。

1937年,蒋介石任命马占山为挺进军司令兼东北四省招抚。

后任黑龙江省政府主席率部继续抗日。

1938年11月,马占山因病到延安就医,康复后,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举行盛大的欢迎会。

毛泽东在会上致词,称赞他是始终如一、抗战到底的民族英雄。

  1947年,蒋介石任命马占山为东北保安副司令,但他不肯就任。

1948年平津战役时,马占山毅然决定弃暗投明,出面帮助傅作义拿定主意和平交出北平城,推动了北平和平解放的进程。

1949年初,曾劝说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并向傅建议请邓宝珊做同中共谈判的代表,为促进北平的和平解放做了有益的工作,促使北平和平解放。

  1950年11月29日,马占山病逝于北京,终年65岁。

  永远的丰碑  马占山:打响武装抗日第一枪  ■抗日英雄谱  1931年11月4日,在黑龙江省嫩江桥面,东北军爱国将领马占山率领中国军队,向发动进攻的日本侵略者奋起反击,打响了武装抗日斗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武装抗日的序幕。

  马占山又名秀芳,1885年生于吉林怀德,祖籍河北丰润。

绿林出身,精于骑射。

1929年被张学良任命为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

1930年任黑河警备司令兼黑龙江省陆军步兵第三旅旅长。

“九·一八”事变后,时任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的马占山,不满于蒋介石奉行的不抵抗错误政策,决心进行抵御。

11月4日,日军在飞机、大炮和装甲车掩护下,出动4000多人,向嫩江桥发起进攻。

中国守军奋起还击,江桥战役正式打响。

中国军队在嫩江桥及其附近的大兴地区,与日军展开了一场场殊死拼杀。

马占山将军一面调兵遣将,一面亲临前线指挥。

这次战斗,日军共损失兵力1000余人,是“九·一八”事变以来首次受到的重挫。

中国军队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伤亡600余人。

  嫩江桥抗战,打响了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得到全中国人民的高度赞扬与支持,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1932年2月,日军攻占哈尔滨后,马占山曾投降日本,就任伪黑龙江省省长,后又任伪满洲国军政部长。

同年4月摆脱日军监视,在黑河举兵反正,通电继续抗日,并揭露伪满内幕,任东北救国抗日联军总司令。

1936年参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后任东北挺进军总司令。

1940年任黑龙江省主席,后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1946年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

1949年1月与傅作义、邓宝珊等人一起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宣布起义。

  马占山题诗匡庐  贺伟  1933年7月11日,在天津赋闲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马占山将军来到庐山。

  在登上牯岭山城之前,他先来到庐山西麓的株岭,拜谒岳飞母亲和夫人的陵墓。

望着历经800年风雨而安然无损的岳母岳夫人墓,马占山心情很不平静。

岳飞投军之时,岳母手拿银针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并指着高悬天际的 北斗星,要儿子永远朝着北斗星指引的方向走,竭尽全力收复国土。

可是岳飞却没能实现母亲的心愿。

不是他无能,不是他怕死,而是一腔热血,无处可洒,精忠报国,难以为报啊

他多么希望能直捣黄龙,“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却没想到,打得强敌丧魂落魄,自己却屈死于风波亭中

怎不令后人扼腕叹息,愤恨填膺。

  马占山曾经在西湖岳飞墓前洒过英雄泪,面对着岳母墓,他又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相继侵占辽宁、吉林,又向黑龙江省进攻。

时任黑龙江省代主席的马占山,不顾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率部在嫩江桥奋起阻击,打响了中华民族抗日的第一枪,震动了中外。

马占山成为举国敬仰的抗日英雄,市场上还出现了“马占山”牌香烟。

没想到,蒋介石对马占山的抗日行动非常恼恨,将其调职,给了一个国民党军委会委员的虚职,让他赋闲天津。

眼睁睁地看着东三省父老乡亲惨遭日军蹂躏,眼睁睁地看着敌寇磨刀霍霍,大有吞并整个中国之心,身为高级将领,却不能驰骋疆场,只在碌碌无为中虚度时光,怎不令人痛彻心脾,悲愤难捺

他一再向蒋介石请求率兵抗日,却一再遭到训斥,但他仍不肯罢休。

他这次来庐山,还是要当面向蒋介石陈词,希望能够举国抗战,早日收复国土。

虽然他知道希望渺茫,但还是要犯颜直谏,据理力争。

  果然,正忙于布置第五次围剿红军的蒋介石根本听不进马占山的进言,反而训斥他头脑简单,不懂国事,攘外必先安内,内不安,如何集中精力攘外

马占山直言中国共产党一向坚决主张对日作战,并且派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到东北组织抗日义勇军,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抗战,不能不令人钦佩。

大敌当前,我们却在互相厮杀,消耗精锐,怎不令仇敌拍手称快、国人痛心疾首

马占山说得慷慨激昂,动情处还声泪俱下,蒋介石却丝毫不动心。

当马占山离开蒋介石的 别墅“美庐”时,心情非常沉重。

  7月14日下午,《中央日报》等几家报社记者前来马占山下榻的“仙岩饭店”采访他。

一位记者拿出一个“马占山”牌的空烟盒请他签名,马占山摇了摇头,缓缓地说道:“愧对国人赞誉,有负国人厚望,我深感内疚和不安啊

”他指了指窗外的牯牛岭说:“中国就像是一头大牯牛,日本就像是老鼠。

老鼠吃牛,好像是不可能,但是如果这头牛站着不动,任凭老鼠撕咬,那也会被咬垮咬死的。

身为军人,却不能为国抵御外辱,任凭大好河山遭践踏,父老兄弟为刀下鱼肉,实在是令人忧心如焚,昼夜难宁啊

”记者们听着马占山的言语,无不为之动容。

  记者们刚刚离去,同样遭冷落的李烈钧将军又来看望马占山。

李烈钧见马占山心情不好,便邀他一同出去散散步。

  两位力主抗战的将军沿“大林路”慢慢地踱着。

盛夏的庐山十分热闹,红男绿女、达官贵人来来往往,洋人们更是珠光宝气,旁若无人。

马占山苦笑一下说:“庐山倒是一派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

”李烈钧叹了一口气说:“这太平景象不知能维持到多久啊

”  两人边走边谈。

马占山见路旁一块石壁上刻着一首诗,便停下脚步,先看诗的落款:“余江吴迈民国十九年夏”,马占山问:“吴迈

莫非是大名鼎鼎的‘火镖律师’么

”李烈钧点头说:“正是此公

我们江西一杰

”马占山顿时肃然起敬。

吴迈是近代著名律师,曾任过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军政治部少将主任。

一次他在汉口坐车执行公务时须穿过英租界,一个印度巡捕大声呵斥,要他脱下将服,不带卫兵,不坐汽车,只身便服步行过去。

吴迈大怒,当即返回军部,甩下将服,扬长而去。

从此,他奔波大江上下,以维护国权、维护中国公民权为己任。

1929年,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党中常委扩大会议上,以特邀贵宾身份出席会议的吴迈突闯主席台,指着蒋介石等官员大声责问道:“号称国民革命政府,为什么不革命

你们不要以为大权在握就可以为所欲为,须知民不可欺,众怒难犯

”吴迈的胆量使他赢得“火镖律师”的美誉,声震中华。

1930年,吴迈借住庐山大林寺,撰写《运动收回领事裁判权写真》一书,详细记载他与各国驻华使节激烈斗争的过程。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在香港的吴迈准备飞赴西安会见张学良,未及启程便被暴徒暗杀,时年51岁。

  马占山停下脚步,一字一字地读着石壁上的诗:“读书大林寺,航空来自天。

泉石固所好,国耻恨未湔。

众志乃成城,斯任须并肩。

疥壁意云何,愿言共勉旃。

”读毕,马占山击掌赞叹道:“好诗,好诗

淋漓慷慨,正气凛然,甚合吾意

不愧是出自火镖律师之手。

明志于此,当可流芳千古。

”  李烈钧也点头赞道:“吴迈放着将军不做,为了国家的利益,四处奔走呼号,不怕高官,不怕洋人,连生命都置之度外,的确是令人钦佩呀

”  马占山说:“烈钧兄说的是呀。

身为朝廷命官,更应殚精竭力为国尽忠,岂可贪图个人的安逸享受。

古人还讲究个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嘛

”  李烈钧又笑着说:“占山兄前年江桥一战,大灭日寇之威风,也当永垂青史啊

”  马占山连忙摇头说:“哪里,哪里,都是过去的事了,不值一提

”他停了停,又叹了口气,说道:“原想在嫩江桥挫挫敌寇锐气,说明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谁想东三省还是白白丢了,16万军队竟挡不住1万日军,有何面目见全国父老乡亲

烈钧兄,什么时候才能痛痛快快地和小日本干哪,就这样看着他霸着东三省、看着他要侵吞全中国吗

”李烈钧听着,默然无语。

二人转头,慢慢往回走。

  吃过晚饭后,马占山的心情仍难平静。

天色渐渐暗了,明月从大月山上升了起来,山谷间一阵阵松涛轰鸣。

马占山想去“松树路”走走,卫士说晚上风大,就不要出去了。

马占山说风大怕什么,都说松树路松涛有名,正好去听听。

  如水的月光透过繁密的松枝,斑斑驳驳地洒在蜿蜒的山径上。

马占山在松林中慢慢踱着,静谧的天地之间阵阵松涛格外清晰、真切:有时像闷雷从远处隆隆滚来,一到近处又变得那么雄浑、凌厉,像是千军万马疾驶过平野;有时倏地一阵狂风,万木怒吼,卷起惊涛骇浪,猛烈地撞击着天空,撞击着峰峦,撞击着马占山的心胸。

马占山感到非常痛快,一股豪情从心底涌起。

他不禁吟咏起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马占山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忽然看见前面松林中一片黑黝黝的东西,朦朦月光中似在跃跃蠕动,像是一群躁动不安的於菟(小老虎)。

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片形状不一的岩石。

他不禁笑了,拍着石块,心想,莫非这些石头都能理解他的心情,仿佛都要化做生气勃勃的小老虎,去飞食日寇之肉

  倾听着阵阵松涛,抚拍着身边的山石,马占山心潮起伏,激情难捺,脱口吟出一首古风:  百战赋归来,言游匡山麓。

  爱此嵚崎石,状如於菟伏。

  摩挲舒长啸,狂飚振林木。

  国难今方殷,国仇犹未复。

  禹迹遍荆榛,恐汝眠难熟。

  何当奋爪牙,万里飞食肉。

  这首诗慷慨激昂,颇有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的遗风,借“狂飚”抒发自己心中的激情,又把林中的“嵚崎石”想像为欲奋“爪牙”的“於菟”(小老虎),欲飞越万里关山,去吞食日寇之肉,借以表达中国军人和四万万同胞欲与日寇血战到底的誓愿。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世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马占山当年驱逐外虏的志愿早已实现。

他1950年在北京病逝前,再三叮嘱子女要跟着共产党走,珍惜来之不易的新生活,把新中国建设好。

  马占山的这首诗刻在松树路的岩石上,至今清晰如昨。

后人读着它,还能触摸到将军那颗滚烫的心,那腔沸腾的血。

环保建议书500字

莫言先生:你好! 久闻你的大名,也听说过“丰乳肥臀”之类的大作,可是仅仅是耳闻而已,没有认真读过。

自从几年前读了你的散文集,说实话,给了我不少启发。

很多年来一直苦于不知道如何写作,听君一席言,顿时茅塞大开,思情激扬,笔下生辉。

我之所以能在五旬之后投身于写作,与读了你的书不无关系。

你说得好

“一个人在写小说时装模作样,装神弄鬼,写散文,随笔时何尝不是装模作样,装神弄鬼呢

”听了你这句话,我的思路一下子放宽了,觉得有得可写了。

不过写来写去,所有落在纸上的文字所表现的事情几乎都是真实的,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我写不了小说,只会写散文或随笔。

你说你二十岁才离开生你养你的农村,农村成了你的小说的魂魄,成了你的小说的内容。

我比你大十岁,在二十岁那年才来到北方的农村,先后生活了将近十年,大学毕业后又被分配到南方的农村去呆了三四年,可以说我的青春绝大部分是在农村泡着的,至今我还觉得我的灵魂在穷乡僻壤的哪个地方游荡着。

我真想去把它逮回来,用键盘将它敲进我眼前那块电脑屏幕中去,再将它们打成汉字,英文字或者日文字,投给某一家看得上它的刊物,但是至今少有收获。

农村,或者说我的第二故乡给我的印象,正如刻在木板上的花纹,洗不掉也抹不去。

可是一旦将它照原样描绘下来的话,它又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现在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没有想象,没有创造,也就是没有灵魂。

这样的文章,是吸引不住编辑们的。

二 农村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它给我上了青春期的第一课。

我去黑龙江的时候,已经快二十岁了。

说来惭愧,经过那场史无前历的文化大革命的教育,我对男女关系的认识几乎等于零。

晚上躺在炕头上,听着那些被我视为城里的小流氓的知青们谈论张家姑娘长李家媳妇短,觉得怪不好意思的,更不用说在地头休息时那些老兵油子胡扯的黄段子了。

有一年夏天拿大草,我只顾挥着镰刀低着头朝前跑,青纱帐中猛然瞅见一只雪白的屁股朝旁边一闪,一只脚没收住,踩在一泡屎中,引来后面一阵哄笑。

一个小媳妇在前面边提裤子边骂骂咧咧的,大概是吃坏了肚子,情急中蹲在苞米地里解开了手。

我顿时闹了个大红脸,回到连队,竟被人演绎成故意偷看女人上厕所。

这还算不了什么。

因为文化生活的贫乏,农村的人白天干活时也老想着他们晚上干的事,而且觉得不说给人听不痛快。

比方说,一群男人中如果有一个干活时显得没精神,他就成了嘲笑的对象。

有人会假惺惺地对他说:“大哥,晚上累着了吧

”其他的人马上接茬说:“是啊,快悠着点吧,不然就成了空筒子了

”顿时引起男人们一阵哄笑。

我们的排长姓李,外号李大王八。

别看他是个党员转业兵,开会时讲政治讲得呱呱的,可就有个毛病,喜欢往女人堆里扎,和村里的老娘们斗贫嘴。

每天锄草前在田头上分配完活儿,他就开始一边帮女人们干活,一边给她们讲笑话,逗得那些老娘们小媳妇乐得合不拢嘴。

有几个男人看不过去了,喊他:“大王八,也帮我们干一会儿吧

”李排长回答:“行啊,我干完这一片就来。

”可直等到下工他也不过来。

什么时候他过来了,那是他来找茬了,批评这个锄得不干净,批评那个干得不利索。

终于惹恼了一个姓鲁的转业兵,他私下同连里几个最厉害的老娘们打赌:如果她们敢喂李大王八吃奶,以后她们的垅沟他和其他几个人包了。

这事就这么说定了。

每天早出晚归,顶着火辣辣的日头,一帮人忙得满头大汗,可是只要有李排长在那儿讲笑话,大家也就不觉得累了,这时间好像过得快了。

女人们乐呵呵地听笑话,男人们怀着鬼胎等着看笑话,可是这期待中的笑话一直没有发生。

老鲁几次向那几个老娘们使眼色,也不管用。

有一天,中午送饭来,吃的是肉包子。

也许是吃得高兴了,李排长又讲笑话了。

他咂吧咂吧嘴,说:“真渴,要是有汤就好了

”一个老娘们回答说:“我这儿有奶,你喝不喝

”李排长不假思索就回答:“喝

”“真喝

”“真喝,咋的

”另外那几个老娘们也起了哄:“我们这儿也有奶,给你喝

”说着一帮人跳将起来,一齐将李排长按倒在地。

那领头的老娘们扯开了衣襟,露出了雪白的奶子,往他脸上凑。

李排长这时才傻了眼,大声嚷着:“别,别闹

”可是谁也不听他的。

正好那老娘们刚生过第三胎,有的是奶水,浇了他一嘴一脸。

尽管那时有规定限制知青恋爱,连队里还是发生了很多男女关系的丑闻。

有的是知青之间的,最后结婚成家,倒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但也发生了一些十分离奇的事,比如有个女知青的肚子大了,追查下来,是与一个有家的转业兵搞上了。

那转业兵是个拖拉机手,经常上夜班,那女知青便去他家陪他老婆睡觉,睡着睡着就出了事。

事后那转业兵被判了三年刑,他老婆站在连部门口又哭又闹,可是连里的人谁也不同情她,值得同情的倒是那个女知青,挺着个大肚子,还要下地干活。

好在有一户没孩子的人家同她说好了,等孩子生下来他们要了,女知青也答应了。

那户人家将她接到家里,成天鸡蛋打乳面带蜂蜜水伺候,一直到孩子平安出生。

不过,真要将孩子从母亲手中抱过来,就犯难了。

那女知青哭得什么似的,那户人家两口子好说歹说才抱过了孩子,并且马上搬到其他连队去住了。

三 农村给我的第二个印象,是它的自然景色。

虽然我去过的那个连队平淡无华,同中国的其他地方的村庄一样又土又穷,可是如今我回想起来,它却是有声有色,美丽无比。

也许这是因为有了距离,才感觉到了美,而当初在那儿生活时,只觉得它丑陋无比,一心只想早点离开。

如果仔细回忆起来,农村的确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它的封闭,它的落后,它的肮脏,与城市相比,它的缺点是不容置疑的。

如今我生活在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城市里,我却不能容忍它的某些在别人眼里是算不了什么的缺点。

比如马路上助动车冒出的呛人的废气;比如装修房屋的人家扔出来的破浴缸,碎玻璃;比如公共场所无所不在的小偷,扒手。

报纸上老是在宣传:城市的人均绿地增加了多少个平方,人均GDP增加了多少个百分点,我的感觉是再怎么说也是农村的人均绿地多,农村的人活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虽然手里没有多少钱,可也养活了一大帮孩子。

在钢铁和水泥的森林里住久了,人的内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压抑,使人回忆起住在木头,泥巴和茅草盖起来的房子里时的舒坦。

尽管这样的房子是漏风的,屋内没有厕所,打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屋里也没有电视,只能靠一架破收音机收听国内外所有大事。

比如,粉碎“四人帮”的事儿,我就是从短波收音机中听到的。

自然界的森林是我现在最向往的地方。

森林给我的印象真是丰富多彩,有春天的采摘花朵,夏天的收集蜂蜜,秋天的摘榛子和掏木耳,冬天的砍伐木材和柴火,既有艰苦生活的磨练,也有无穷乐趣的回忆。

那年冬天,我在山上的地洞里度过了整个一冬。

这个地洞是秋天就挖好了的,顶上铺了横木和土,只留下一个供一人进出的洞口。

三九严寒,冰雪覆盖,洞内架起柴油筒,大块的柴火拌子往里扔,将炉筒子烧得通红。

我们十几个小青年脱得只剩一条裤衩,用白面,白菜和猪肉包饺子。

偶尔到外面去撒尿,只披一件面袄,冻得直打哆嗦。

白天,满山砍伐大树,先用大锯锯,后用斧子砍去枝丫,然后四个人一组,用抬杠抬木头,大家喊着号子,内容大都不健康,用淫荡的字眼提到女人。

比如“大姑娘的裤头——大红松呀

”如此之类。

每天干完活回到地洞里,混身都被汗浸透了,赶紧脱光衣服,用火烤。

夜里,望着洞口树顶上挂着的那一轮明月,想着远方的亲人,感到无比惆怅。

有时睡到下半夜,听见山下传来拖拉机的声响,那是连里来人运木材了,赶紧起来穿上棉袄棉裤,戴上棉帽手套,沿着木梯子爬到那冰雪世界中。

许多人齐心协力将一棵棵木料装上爬犁,每一棵树被扔到爬犁上,便“哐嘡”一声,惊动了整个山谷,雪花纷纷扬扬地从树梢上落下。

装完爬犁,用粗绳扎紧,用扛棒别牢,拖拉机起动开走,这时东方已经泛起了鱼白肚。

不一会儿,殷红的朝霞布满了天空,一轮红日在晨曦中一跳一跳地渐渐升起在雪白的原野上。

我与伙伴们嘴里嚼着冬青果,一种绿色寄生植物的果实,憧憬着新的一年的美好前景。

冬青长在高高的山杨树顶的枝杈上,听说在冬青下面站过的人,会有爱情发生。

可是山上除了男的没有女的。

这年的春节我是在山上过的,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快乐,多年后回忆起来,那是我一生中过得最有意义的春节之一。

四 农村给我的第三个印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友情。

尽管那时还有阶级斗争,还讲家庭出身,可是那是上政治课以及蹲在炕头上开小组讨论会时的话题。

平时过年过节,有家的老职工都热情地拉小青年们到他们家去玩,打扑克,包饺子,当然还偷偷地喝酒。

我那时常到一位姓王的下放干部家去,他曾经是抚远县交通局的会计,因为被怀疑有历史问题而被贬到连队干活。

他是满族人,很有生活趣味,家里双层玻璃窗前种着一种可能是叫灯笼花的植物,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在任何什么地方再见到这种植物。

那翠绿的叶片,玫瑰红的花朵,像一串串小灯笼将阴暗的小屋装点得生机勃勃。

窗台上还有几株种在破碗里的葱,一棵绽放出嫩绿色叶片的泡在一只破碗里的白菜心,映照着窗外那厚厚的雪,你会感到屋里充满了春意。

老王有俩男一女三个孩子,他老婆不工作,生活够他熬的。

可是由于他的乐观精神,他活得很愉快。

我记得曾跟他一起上山打过野鸡,去水泡子里逮过鱼,还从他嘴里知道了不少关于东北的天时,地理,历史以及人文方面的知识。

后来他调回县里工作,我还专门沿黑龙江乘船去看过他,回来时带回好几条大马哈鱼。

如今住在城市,不管我搬到那儿,我同隔壁邻居几乎不说话,各家只管自家的事,人与人之间从来谈不到什么感情上的交流。

也许有人会在网上交流感情,不过那也得冒风险,因为毕竟不像在农村那样彼此知根知底嘛。

那一年我在齐齐哈尔读大学,老王的儿子还因出差顺便到我那儿去玩过,说他父亲挺想我的,要我放假到抚远去玩。

可是我放了假光惦记着回上海,直到现在也没再去过那里。

二三十年过去了,不知他们一家怎样了

五 从报纸上读到,您去年年底应邀去日本北海道访问,一路飘雪的行程中屡屡出现意想不到的情致。

您用心编织着北海道与您的故乡高密东北乡之间的情感和想象,孕育着下一部关于刘连仁的小说。

看着您在北海道雪国中拍的照片,我不由得想起了北大荒与日本人的种种联想。

有一次去离连队几十里地的青龙河挖砂子,看到山坡和河道之间的大片茅草中散落着一些年代久远的禾草堆,用脚一踢,却顿时化成了灰烬。

听老年人说,这是早年日本关东垦植团在这里种的水稻,远处还有日本人住过的干打垒的遗迹。

年轻的我,脑海中马上联想到的是日本兵面目狰狞,性情暴烈的形象,只是不明白日本人为什么还要自己种水稻,皇军的粮食不是靠抢来的吗

很多年后,才知道来中国东北种水稻的是一些日本的穷人,他们在日本无法生活下去,才参加日本关东垦植团,开始了一种十分艰苦繁重的工作。

很多人因战乱而死在中国的土地上,还有的病死了,饿死了,甚至还有的人与中国人发生了联姻。

战后,大多数日本人被迁返了,但也有一些日本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回日本,一直留在了中国。

没想到,在我所在的连队,竟然也有这样一位日本人的后裔。

他是天津人,长得文质彬彬,弱不禁风,大大的脑袋,说话天津味十足。

当我们知道他是日本人时,他已经办好回城手续,准备和母亲一起回日本了。

我们看着他收拾行李,既羡慕,又惆怅;羡慕的是他可以回城,甚至可以到日本的大城市去,惆怅的是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人还要在北大荒种地。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偷偷地买了一瓶高粱酒,让哥儿几个喝得烂醉,并且将一只红灯牌八管晶体管收音机送给了我们。

还有一个人的命运也是与日本人连在一起的,他为此搭上了自己的一条命。

我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只知道大家叫他“老特务”。

听说日本人侵占东北时,他曾给日本人当过翻译。

可是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能说清楚。

听说他原先住在黑龙江边的同江县小镇上,文革开始后,他被定为“敌特分子”,被迁送到我们连队接受监督改造。

一个寒冷的冬夜,有人发现他死在了被关押的小屋中,实际上他被发现时已经死了有很多天了,连身体都冻僵硬了。

连里准备埋葬他,可是谁也不愿意进屋去抬他的尸体。

后来连长叫来了一辆拖拉机,将绳索套在他的脖子上,硬是从窗户里拖了出来,一路拉到荒野里挖了个坑里埋了起来。

后来,有人说出了这个“老特务”的身世:他从小爱好学习,会说俄语,日语。

当然,在那样的年代,日语是日本人统治下的学校必须要学的一门课,只是他在不知不觉中学得太认真了,并以此作为职业,被迫为日本人和伪政权干过事。

苏联红军打过黑龙江时,他又为苏军作翻译。

解放后因为没查出他干过什么坏事,就被分配在镇上中学教俄语。

我想,靠自学而掌握两门外语,他也算得上是一个语言天才了。

可惜他语言上的天才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相反给他带来了厄运,甚至搭进了自己的命。

当我知道了这个凄惨的故事后,曾去他的坟头上献上一束原野上采来的鲜花。

那时,我正在偷偷地复习英语,并且为不知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而苦恼。

一位不知名的惨死在他乡的先行者的故事竟然能激励我学习外语,想想真是不可思议。

当我终于考上了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开始正规地学习外语时,又有一位潦倒的书生给我上了一课。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一位胡子拉碴的中年人守在我们外文系大楼的门口,说是有一批外文书要出售。

我和几个同学兴致勃勃地跟着他穿过曲曲弯弯的大街小巷,来到一座低矮的平房前。

那人从屋里取出几本厚厚的旧书,其中一本是英语版《圣经》,一本是英语版的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都是英国牛津出版社的原版书。

他说,要不是急着等钱用,他才不舍得卖掉他年青时曾读过的旧书。

我们中的一位同学二话没说将那两本书都卖了下来。

在回来的路上,我的脑海里反复出现那人的身影,我的耳边不断回响着他所说的那些话。

我想,读过这些外语书的人,起码也是大学毕业,为什么他竟然混到如此凄惨的地步呢

直到今天我终于明白了:一个人是穷或是富,与他受过什么教育其实并无关系。

大字不识一筐的大老粗可以成为百万富翁,大学毕业的人照样可能上街行乞。

教育可不是万能的

六 莫言老弟,我知道无论我再怎么写,也赶不过你写的一个零头。

不过我有一个优势,能用英语和日语读原版的书报杂志。

读原作与读译文不是一回事儿,我以为更能够领会作者笔下的风采和韵味。

读过之后,联想翩翩,自然会萌发写感想的冲动。

我目前最感兴趣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这也是世界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但是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深度,却大有差别。

我曾仔细翻阅日本报刊,寻找日本相关领域的专业工作者和普遍百姓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再与中国人的看法作一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深度与日本人相去甚远。

目前有这样一种趋势:一提日本人就骂日本鬼子,将许多对中国怀有友好感情的日本人拒之门外,对日本人在某些领域中占有的优势视而不见,我觉得这是十分有害的。

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

六七年前,一位到黑龙江饶河县重访旧地的老同学告诉我:那里的老乡们正在用从森林里砍伐的白桦树替日本人做一次性筷子。

我听了之后感慨万分,老乡们咋这么糊涂呢

一双筷子才一分钱,一箱筷子也只不过几十元,砍掉一大片林子才能挣个万把元,而要重建一片森林却需要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以及几十年时间,你说是哪个划算

在这件事上,我们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生态环保上都输给了日本人,或者说,日本人的爱国心比我们强。

我这么说可能有些中国人不能接受,可是仔细想想就是这么个理儿。

日本的一家著名报纸《朝日新闻》有一个叫“天声人语”的栏目,一位叫荒垣秀雄的著名评论员这样说过:“说到爱国心,并不仅仅是防御外敌侵略而守卫国土。

当我们想到山川,原野,森林,想到我们居住的国土是多么美丽的国度时,就会从切身生活中深切地感到:一种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像泉水一般喷涌而出。

让绿色覆盖山川树林,并不是单单为了国土的美观,不用说也是为了守卫家园耕地道路免受洪水的袭击,保障日常生活的安全。

要多一根木料,就要多一棵树,让绿色的秧苗扎根在土中。

”正因为日本人比我们早三四十年在全国范围内搞绿化植树,环保立法,才使得天更蓝,水更清,森林的覆盖率超过了许多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

我国在生态环保领域内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些省份如内蒙古,新疆等在治理沙漠化的工作中有特出表现,这些成绩日本人也看在眼里,经常给予报道。

更有些日本人为中国的治理沙漠工程捐款,甚至自费自愿来到中国投身到这项工作中去,如不久前去世的远山正英老人。

他有一句名言:“解国人学习吗

东拉西扯地说了许多,也不知道是否说得在理儿。

衷心希望读到你更多大作,关于高密乡与北海道,决环境问题必须世界一盘棋子,绿化中国沙漠也是在帮助(日本)自己”。

一个日本人,不远千里来到中国的内蒙古沙漠,用自己的毕生精力献身于中国的绿化环境工作,这是什么精神

我觉得这远远地超出了狭隘的爱国主义,融入了全人类的生态环保事业,难道这样的精神不值得中关于中国人和日本人,以及关于人类与自然的感想……

纪念918作文150字的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这就是”柳条湖事件“.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  9月19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  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当时,日本关东军只有1万多人,而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

【第16句】:5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奋起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和制炮厂连同

【第9句】:5万余支步枪,2500挺机关枪,650余门大炮,2300余门迫击炮,260余架飞机,以及大批弹药、器械、物资等,全部落入日军之手.据统计,仅9月18日一夜之间,沈阳损失即达18亿元之多.  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以上就是几十年前那场事变的经过.30万东北军不放一枪一炮,东北三省全部沦陷.白山黑水上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战火很快了烧遍了整个华夏神州.青纱帐里,万山丛中,中华儿女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经过八年浴血奋战,付出极大的代价把东洋鬼子赶出了家门.流年流水,如今又是太平盛世.王谢堂前的燕子在寻常陌巷飞舞,河沙里的断戟还在低声呜咽,可人们已经忘记了许多.我们不能忘记岳元帅背上刺的那四个字.我们不能忘记大刀队,不能忘记台儿庄,不能忘记凇沪血战,不能忘记南京城墙上的斑斑血泪.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不能忘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亡.“  又一个918快到了,秋雁南回历史版决定举行纪念征文活动.文章内容为讲叙抗战中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迹,文章前请表明征文字样.正是:铁马金戈沙场死,虎贲奋扫胡尘.丹心碧血青史传,龙吟誓报汉家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驻守沈阳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了沈阳城.随后,日军又陆续侵占了东北省.东北军十几万人撤入关内.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军的侵略.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gcd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嫩江大桥之战是一九八事变以来,中国东北守军与日本第一次激烈的战斗.在马占山将军率领下,中国守里“抱与城偕亡”的决心,与日伪军血战,多次击退强敌,但付出重大牺牲.不久,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陷落.  东北沦陷以后,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忘国奴生活.  以上是我对九一八事变的了解,如果不是蒋介石,我们中国也不会死亡很大;如果不是蒋介石出兵功打gcd,我国东北的同胞不会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如果不是蒋介石害怕自己被杀,就不会把东北军十几万人撤入关内.如今的生活我们做为中学生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好报效祖国,成为一位有用的人才,这才能对得起以前的烈士牺牲换来的和平!

公费定向师范生

的,就是定向,其主要是针对农村小学老师的培养计划。

定向,更全面的称呼是“三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政策。

所谓的“三定向”,指的是“定向招生、、定向就业”。

定向师范生,这是各地政府为了解决农村尤其是偏远艰苦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紧缺的现状而制定的由政府出资、专门为农村地区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力量的措施和政策。

各地定向师范生的政策不尽相同,但是基本的“三定向”是一致的。

本着自愿的原则,从高中应届毕业生中招收生源,完成规定的师范院校培训后,定向师范生被充实到实现预定的农村教师岗位。

作为由政府买单的教师培养措施,一般在考生选择报名时都会与政府签订合同,规定考生和政府双方的权利和责任,以及违约补偿方式。

以“寻找家乡红色英雄为话题的征文800

王二小,一个多么普通的名字,王二小,一个多么平凡的名字,却深深镌刻在我的心里。

二小,他只是山里的一个放牛娃,没读过什么书。

十三岁的他,父母全惨死在日本鬼子的炸弹下。

为了给父母报仇,他参加了少年儿童团。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

有一天,王二小放牛时被日本鬼子抓住,让他带路,为了保护正在转移的乡亲们,机智的王二小假装听话的样子,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当四面八方响起枪声时,敌人知道上了当,凶残的敌人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他。

他就是年仅十一岁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暑假里当我再次读完王二小的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11岁正是如花的年龄,天真活泼,调皮可爱,同龄的我们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

而他,小小年纪竟如此机智、勇敢,为了保护正在转移的乡亲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为了大家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让我由衷的敬佩。

谁不知道生命的可贵

而为了更多的乡亲们二小却毅然唱着歌迎向敌人,在生与死之间选择了后者。

为了乡亲们不受伤害,他英勇地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被消灭了,而我们的小英雄王二小却永远倒在了敌人的刺刀下。

少年英雄因战争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但是英雄的事迹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前进

如今,我们生活在美好幸福的和平年代,我们再也不用像抗日战争时期的王二小那样去打鬼子,这正是像王二小这样千千万万个英雄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这样的生活来之不易啊

我们应该加倍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将来把我们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

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要学习王二小的那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去面对它去战胜它,坚决不当“逃兵”。

我们还要学习王二小的那种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乡亲们的精神,热爱我们的班集体,维护班级的荣誉,积极帮助有困难的。

同学,协助老师,把班级建设的更加美好。

我们更要学习王二小爱祖国的精神,只有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才会在国际上受到尊重,才不会被侵略。

要使国家强大,我们这些和王二小同龄的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学习知识掌握本领,为建设祖国打下良好的基础。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革命英雄,继承发扬革命传统,不断激励自己向前进步,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小英雄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