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扶贫感言
教师教育扶贫心得体会范文十篇
教师教育扶贫心得体会范文十篇
【一】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
教育扶贫,是我国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
我们常说:学习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未来。
这也鼓励更多贫困山区的孩子通过努力学习走出大山,融入城市,改变贫困的命运。
教育好一个孩子,可以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让很多人有着读书无用论的说话。
毕业意味着失业,这让很多农村孩子对教育的功能失去了原有的判断。
教育扶贫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去上大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适龄的孩子读书,接受完整的、系统的、良好的教育。
在我国贫困人口中,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教育或受很少的教育,生产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底下导致他们没有获得社会平均收入职业的机会。
因此,要解决这部分人口的贫困问题,关键在于发展教育。
通过给每个人提供取得收入所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向他们传授知识和技术,提高其劳动技能、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改变他们额劳动形态,增加收入。
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扶贫,不仅要为广大贫困地区孩子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还要带给这些山里孩子崭新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熏陶。
有了更多的见识和渴望,或许更能让他们憧憬未来人生的幸福与向往以后美好的道路。
尽管这样的过程会很漫长,而且艰辛,但是因为有了希望,我们才会有和贫困不断对抗的动力和支撑。
这,就是教育扶贫的治本功能。
所以,工作中,我关注并关爱着每一位同学。
课下,我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谈心,了解他们的想
我是一个农村小学教师,政府将精准扶贫的任务摊派给我合法吗
【第1句】:“农村入学儿童,学布不合理,办学规模萎缩”的解决建议a、政府应当把扶持农村小学作为扶贫工程的重点,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引进教师资源,提升办学水准。
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b、政府引导教育资源整合,撤并学生人数少的学校。
合理布局学校位置,做到兼顾周边村落。
有必要的地区可以选择建设学生宿舍。
为边缘地区学生提供寄宿服务。
c、制定农村小学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强化农村小学教育的制度管理,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做好教育形象。
【第2句】:“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整体年龄偏大”的解决a、政府加大人才引进教师资源,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提供新的血液,调整小学教师年龄结构。
合理调派教师,为小学培养优秀的师资。
补充小学专任音乐、美术、体育等教师。
b、提高教师工资福利,改善教学基础设施,丰富教师业余生活。
按时发放按量发放教师工资。
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对“油条”教师进行处罚。
c、加强教师德育建设,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
摒弃旧俗的教育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改革,开设完整素质教育课程。
【第3句】:“小学办学条件差,城乡差异明显”的解决建议a、政府应当均衡城乡教育投入,合理分配教育预算,稍微向农村小学倾斜。
重点建设小学教舍等基础设施,添置教学设备,完善体育设施。
b、学校应当积极寻求突破,寻求社会帮助,改善学校环境。
学校支出透明化,让每一分钱花得在位置,发挥其最大作用。
【第4句】:“家庭教育制约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解决建议a、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b、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
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
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
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c、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
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
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
完整的教育扶贫论文
关于对全南县教育扶贫的一点思考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
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把手,实施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
结合实地调查研究和思考,笔者以为,实施教育扶贫,关键是要树立“授人以鱼”“授人以渔”相结合的帮扶理念,下大力气解决好贫困学生“学得起,学得好,学得出”三个问题,确保教育扶贫出实效。
一、关于“学得起”问题 让贫困学生上得起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也可以说是教育扶贫的底线。
因此,要在全面贯彻国家各项教育惠民助学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面向社会广泛募集助学资金,着力健全完善贫困学生全覆盖助学体系,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上得起学。
(一)落实各项惠民政策。
认真落实好国家资助政策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
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阶段就读期间,全部纳入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范围,优先享受资助政策。
积极为当年被全日制大专及以上院校录取及在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帮扶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完成义务教育,确保考入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家庭子女不受影响。
(二)逐步提高资助标准。
由于县级财力有限,目前全南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标准还不高,学前教育贫困学生资助标准及义务教育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每年每生最高为1250元。
但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适时调整资助标准,不断加大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覆盖面,让贫困家庭学生不仅上得起学,而且逐步上得好学,确保教育公平。
(三)制定助学捐款指南。
要积极引导社会扶贫,将相对贫困家庭信息向社会公布,广泛动员和引导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多渠道筹集贫困生资助资金。
县教育局要研究制定助学捐款指南,让爱心人士和社会组织清楚了解捐款程序,受援学校及贫困家庭等信息,防止助学过程中出现“盲区”或重复资助。
(四)大力开展职业教育。
要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国家和省、市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以及县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就业优势,使广大群众和学生对职业教育有正确认识,引导初中毕业后未考入高中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就读,掌握实用技能。
同时,要认真落实好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职业学历教育财政补贴政策,帮助贫困生完成中专以上职业学历教育。
二、关于“学得好”问题 在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学生能入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助学工作形式,通过采取结对帮扶、助学助教、远程教学等多种有效途径,切实做好贫困家庭学生学习、生活帮扶工作,确保贫困学生都能学得好。
(一)完善结对帮扶机制。
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要积极深入贫困学生家庭,全面了解帮扶对象的学习和家庭生产、生活等情况,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建立长期助学计划,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落实贫困家庭助学措施,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确保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高中阶段读得起书,不因贫困而辍学。
(二)实施教育对口支援。
全南中学要积极与市中学或广东周边市县中学建立教育对口合作关系,县城学校要与乡镇学校建立教育对口支援关系。
支援学校每年可以向受援学校赠送图书资料、学习用品和衣物等,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对口支援学校每年可互派一些骨干教师赴对方学校指导或学习,短期内快速为受援学校“传经送宝”,跟上主流教学。
(三)给予充分心理关注。
对于贫困学生的帮助,除了物质帮助外,还应该从精神上给予关心,让他们在接受平等教育权利的时候,使其人格也得到正常的发展。
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对班级里的贫困学生尤其要多关注、鼓励和帮助,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能及时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四)逐步实现远程教学。
通过远程教学,支教教师可以在所属学校或者在家里给受助学生上课,从而解决了路途遥远、成本过高、影响自身教学等问题。
远程教学还可以突破班级授课的限制,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担任数个学校的支教教师,扩大助教面。
因此,县财政与教育局可从扶贫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设立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现代教育技术所学的经费,为贫困地区学校的远程教学系统提供硬件保证。
三、关于“学得出”问题 “学得起”、“学得好”后,就是要解决“学得出”问题,也就是就业的问题。
在这方面,要通过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政策体系,确保学有所成的贫困学生都能实现创业或就业,从而实现教育扶贫工作目标。
(一)实施定向委培计划。
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可选拔一批被二本以上院校农林、水利、城市建设、教育、医疗、公共事务管理等专业录取的大学新生进行定向委培,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由县财政解决其所读学费,同时每年补助一定生活费,毕业后直接分配至本县基层事业单位工作。
(二)加大创业政策支持。
进一步健全完善大中专学生返乡创业就业优惠政策,重点完善大中专学生创业项目资金扶持、行业准入、税费减免、创业和再就业培训等相关政策,建立大中专学生创业基地,确保贫困大中专学生创业有渠道,就业有保障。
(三)高位嫁接省内院校。
县职校要积极与省内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对接高职院校现有优势专业,推行“2+3”等培养模式,前2年为中职教育性质,学习成绩合格者即可获中职毕业证书并免试直升高职院校,后3年为高职教育性质,按高职教育有关规定进行教学管理,学习成绩合格者即可获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县职校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在确保全年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部进入职教中心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统筹整合人社、农业、扶贫、科技等部门职业教育资源,扎实抓好农村新增及转移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和短期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其创业就业能力和致富增收本领。
我是一个农村小学教师,政府将精准扶贫的任务摊派给我,占用了我的暑假休息时间,请问我拒绝合法吗
不合法
农村教育的难题
我是教育学专业的,你的题目和我的论相似,给你,或许有所帮助。
关于我国基育改革中城乡差异问题的思考
【摘要】: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人口更是占了我国人口的大部分。
在基础教育改革轰轰烈烈的进行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农村的基础教育。
巨大的城乡差异是摆给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
如何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问题,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人民观念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本文从城乡差异的产生原因和具体表现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水泥地的原料来自泥土,身在城市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农村的孩子们在等待着属于他们的基础教育。
【关键词】:基础教育 农村教育 差异科教兴国,教育是基础,尤其是基础教育,而我国现在有九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如此巨大的数字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
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乡村闭塞的地理位置使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的贫困人口处在更加窘迫的境地,农村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问题,而要改变农村的贫困问题,依然要靠教育的发展。
本文就是根据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提出的一些思考。
一、产生城乡差异的原因
【第1句】:基础教育投入方面: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各地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
改变了国家包揽办学、过度集权的体制,给地方以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
在教育财政方面,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标准发放教师工资,学校经费除向学生征收学杂费外,其余的也由县乡统筹预算。
但这种政策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第一,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用于教学建设的投资日渐增多。
而“以县为主”的政策使各级政府将教育的责任一层一层往下压,最后都堆积到县,加大了县的负担。
而我国乡村的县级政府财政都是十分贫困的,这就造成了最终投入到乡村教育中的资金是少得可怜的。
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城市教育将把乡村教育越抛越远。
第二,由于历史的、地域的原因造成的经济发展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投资的差异,也就进一步造成教育发展的差距。
教育发展的差距并不只是表现在城乡方面,乡村与乡村之间也会有很大的差距。
随着教育财政预算以县为主,乡村与乡村的差距成了制约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
这种差距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农村经济落后,对教育的投资少,于是教育发展落后,造成人口素质低,于是经济更加不能发展。
【第2句】:教师工作者的素质方面: 第一,管理阶层的素质。
城市的教育管理阶层大多都是经过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具备担任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知识基础和专业素质及实践经验。
而农村的基础教育依旧是校长负责制,而在一个贫困的乡村里是很难找到高素质的教育管理人员的。
所以作为校长,大多也是当地比较有声望的老教师或者干部兼任。
由于农村环境的相对闭塞,使对教育发展的许多期望全放在校长身上,增加了一个学校发展的风险。
一旦校长的发展政策失误,将把整个学校至于很不利的境地。
第二,教师的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城市中的老教师都在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修养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新教师也都是高师院校严格培训的,接受的就是新的教学理念,更能为新课程注入新鲜血液。
那么农村教师呢
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现状令人堪忧,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民转公教师多,代课教师多,从小学拔高使用的多,大多数学历都不合格。
农村教师平均能勉强完成教学任务的占总数的
【第42句】:9%,还有
【第4句】:4%的教师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城乡差异的表现 通过对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料的查询,得出的结果真的令人十分感慨。
首先,在入学机会方面,2002年城乡小学入学率之比是1:0.75,表面看差距并不大,但是考虑到城乡适龄儿童的基数不同,这个比例意味着每年农村有110万儿童不能进入小学,城市是11万。
而平均辍学率则超过40%,离国家3%的控制辍学率的标准相距甚远。
据统计,城市小学人均拥有计算机的数量是农村的5倍,农村生均危房面积却是城市生均的4倍。
在办学基础薄弱、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农村小学公用经费和基建经费少得可怜,而政府预算发挥作用的程度很低,各项转移支付更是杯水车薪。
2002年,农村小学生均总经费、事业费、个人经费、公用经费和基建费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第82句】:60%、
【第83句】:11%、
【第85句】:96%、
【第72句】:27%、
【第70句】:83%。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全国平均水平是在农村小学生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平均得出的。
税费改革以后,农村小学经费短缺的矛盾更为突出。
在城市中,家长们为了自己的孩子能获得更好的教育,不惜重金择校。
一般省会级城市重点中学的择校费用已经达到3万元左右。
根据上海是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一个城市儿童,只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
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元。
估算30岁前的未婚不在读的子女的总成本达到49万元。
很显然,如此高教育投入是农村家庭所望尘莫及的。
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陕西咸阳农村地区0~16岁孩子的平均教育成本仅为3千元左右。
三、对策
【第1句】:政策方面:没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农村教育是没有发展的机会的。
所以,要改变这种城乡间的显著差异,首先要改变一直以来偏向城市的教育政策。
承认差异并不意味着无视差异。
城乡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是正常的,某种程度上便于落后地区学习借鉴。
但是差距一旦超过了一定限度,便会产生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均衡发展被视为社会进步标志之一的新世纪。
所以,国家应该对那些由于历史、地域、自然资源贫乏等原因造成落后的地区采取相应的扶持和补助措施。
首先,国家在经济上要给与扶持。
根据资料,“九五”期间,国家设立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项资金和“国家扶贫教育工程”曾经改善了大批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但整体而言,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政策扶持和经济补助仍是政府的一项艰巨任务;其次,国家应倡导高等教育对农村义务教育给予帮助和合作,要他们为义务教育的发展和管理体制的变革提供先进的思想、知识和技能,从而改变贫困地区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手段落后的困境。
特别是要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高水平师资力量;最后,国家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给予农村义务教育提供信息宣传和物质赞助,利用政策导向让农村义务教育走向开放的空间,让外界了解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从而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尽一份力。
【第2句】:经济投入方面。
根据资料,自农村实施税费改革后,政府下令禁止向农民征收各种费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明确规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资金来源除学校按规定向学生收取的杂费外,其余由县乡两级人民政府预算安排。
”但经费困难依然一直是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为此,除了国家拨款和补助外,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强有力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满足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就学儿童的义务教育权利;其次,鼓励社会、企业、团体及个人投资助学,同时改变农村学校的办学模式,采取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私立学校等多种形式,减轻公立学校的经费负担;最后,鼓励义务教育学校自力更生,利用节假日和当地的地理资源优势,采取勤工俭学、学校创收获得部分经费。
【第3句】: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
首先,是管理阶层。
要端正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
要了解自己的工作关系着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关系着基础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另外要实施校长培训,完善领导素质。
校长负责制的农村学校,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灵魂,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行为和发展方向。
校长的办学思想、管理水平、领导方式甚至校长的个性特征都有可能成为学校体制改革的动力或阻力。
第二,使教师队伍。
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靠的是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建设好农村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
除了加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外,应当认真执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新发展的教师都具备符合要求的素质。
对于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分配,应该鼓励毕业生支持农村教育。
而且,在尽快补充教师队伍数量的同时,还要保证新补充教师的质量,防止为了保证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
应该出台更多的优待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师范毕业生和社会上具有教师资格的人才到农村任教,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
【第4句】:民主监督。
无数事实表明,一切权力都需要监督,否则容易导致独断专行甚至腐败,把希望寄托在自律上是靠不住的,校长的权利也应当有监督。
【第5句】:改变农村人民的观念,重视教育。
由于经济的落后,绝大多数的农村家庭都主张孩子外出打工。
上学没有用,还不如回来挣钱的观念十分普遍。
要缩短城乡教育差距,就要让农村人的观念也城市化。
让他们了解教育的重要性,明白教育和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得到家长的支持,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差异中,城乡差异是最难以解决的,却也是当务之急。
除了以上所说,还有许多更加具体的任务要完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当前的农村教育。
我们要在教育政策中反映农村的教育要求,应从农村经济落后、教育上的不利处境和环境上的闭塞等方面出发,制定最佳的发展目标和策略,实现农村教育的根本任务,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