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养心语录
【第1句】: 征求佛家语录,要求简单明了,修身养性方面的
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
忍辱,不同于奴颜婢膝的谄媚、屈辱和丧失人格,而是高尚难能的功夫,唯大智慧、大肚量的人才能做到。 有退步时须退步,得饶人处且饶人。
没有忍辱的功夫,无论是修持,做事都达不到理想,一句闲话就要计较,一点小小的折磨就受不了,这种没有力量应付环境的人,是不能担当任务和成就什么的。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设有人谤我、毁我,自惭无道,概不计较。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办事以尽心为有功。
赞谤由人,不必计较。谤可消业,何须烦恼? 凡事付之一笑,与人无所不容。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者便是。我不知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者便是。
口才是银,沉默是金。 谨言为修行之要。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见己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待人当从有过中求无过。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宽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心事宜明,才华须藏。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现。
要养成敦厚正直的品格。敦厚故,隐恶扬善处处替人着想;正直故,急公好义,言所当言。
勿寻人小过而必究,勿乘人患难而相攻。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肯替别人着想,是第一等学问。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势不可使劲尽,福不可使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气贵平和,情贵淡泊。
自己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有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 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捺,此皆学问得力处。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以上均摘自《修心进德嘉言集》(慧玉居士选编,福建莆田广化寺印赠),但愿对修身养性有所帮助。
【第2句】: 佛教哲理语录
何谓佛】
学佛人首先要明确的认识「佛」。「佛」是梵文音译,意思是圆满的智慧、究竟的觉悟。智慧、觉悟达到究竟圆满的人,就称之为「佛」,所以佛不是神仙。
中国古代教育的目标是「希圣希贤」,希望作圣人、作贤人,而圣贤与富贵、功名、权势是毫无关系的。孔老夫子是个平民,晚年从事於教学的工作,在中国历史上尊称他为「至圣先师」。就如同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被尊称为「佛」,佛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也就是说他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通达因果变化的道理,这在中国称之为「圣人」,所以圣人与佛的意思是相通的。
【智慧的教育】
佛的教学枢纽,就是「破迷开悟」。觉悟之后,在大宇宙中,自己就能做得了主宰。所以,佛家是以智慧作主,因为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圣贤的教育,可说都是智慧的教育。因为智慧开了,自然就离苦得乐。此乐不是富贵之乐,不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之乐。释迦牟尼佛一生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是真乐!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在物质生活上贫困不堪,「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竹篓盛饭,以葫芦瓢当茶杯,这样的生活,一般人认为是苦不堪言,颜回却能过得很快乐。所以,离苦得乐不是改变我们生活的方式,而是完全在心境上做一个大转变。明白这些道理,所谓是「心安理得」;安是得定,清净心现前就快乐了。
其实,养这个身很容易,身的需要不多,所以有智慧、聪明之人,决不为这个身去造罪业,反而是愈简单的生活愈健康。何以会健康?快乐,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只要遇到自己欢喜的事情,就特别有精神。什麽事情是最欢喜的?明白宇宙人生的大道理,这是最欢喜的。这种欢喜、快乐称为「法喜充满」,是从内心里发出来的,而不是外来的,还能永远保持。何以故?自性觉是无有穷尽的,天天觉悟,年年觉悟,时时觉悟,处处觉悟,当然快乐!外面五欲六尘的享受,那是刺激,那种乐是无常的,不能常久保持,所以称为「坏苦」。
「佛」不但对现前清楚、明了,对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也都清楚、明了。他生於富贵是富贵佛,生於贫贱是贫贱佛,富贵、贫贱与他毫不相干。所以,不论是贫贱还是富贵,作佛的快乐是相同的、是平等的,决不是说富贵人快乐多一点,贫穷人快乐少一点。功名、富贵、权势有也好,没有也好,他都能自在随缘的度日。由此可知,唯有佛法能带给一切众生,真实究竟圆满的幸福。诸佛菩萨证得了,证得就是他真的得到了。
诸佛菩萨在哪里?各行各业都有。《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们都觉悟、明白了,所以他们都是佛菩萨。学佛一定要对「佛」的概念清楚、明白,这非常重要。若不清楚、不明白,就是迷信,迷信决定与智慧相违背,为世人所厌弃。
虽然世间人厌弃迷信,可是实际上迷信的人很多。世间人喜欢觉悟、智慧,可是真正觉悟、有智慧的人并不多。这个趋向不只现前如是,过去如此,未来还如是。正因为事实如是,我们才肯定圣贤教育必定能够恢弘广大,普利一切众生,佛法讲是普度一切众生,因为这是众生所希求的。佛法何以不能推广?《大智度论》云「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因为说的人太少了,没有人推行。
什麽样的人才能说、才能推行?智慧开了才行。所以,要想开智慧,希望自己像佛菩萨一样讲经说法,把佛法介绍给别人,就必须将障碍智慧的东西舍弃;用最浅显的话来讲,障碍智慧的是自私自利的念头,自私自利的行为。智慧不开,永远迷在事实真相之中,这是迷惑。人迷惑,必定随顺错误的知见、思想,於是就造业,造业就是错误的行为。由於错误的思想与行为,产生错误的果报,这个果报称为「六道轮回」。我们今天的处境就在其中,生生世世都沦落在六道里面。
【第3句】: 求佛教的修心语录
修心诀 一、为什么要修心? 二、本心被埋没、失落的原因 (一)为形所役 (二)与世浮沉 (三)积业成障 (四)逐相而迷(沉) (五)随想入阴 (六)作茧自缚 (七)瞒心昧己 (八)言多必失 三、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一)要知道自己的心--认知自己的心 (二)制心 (三)要常惺 (四)能舍 四、修心法要 一、为什么要修心? 任何一个人升沉、苦乐、正邪……都是由心决定的。
人,是受思想支配,受认识指导。为什 么要修行?因我们从出生以后,由于自我意识的伸张,主观意念把一切问题、现象、事实都扭曲了,如果不修行,便一直扭曲下去,活的环境是个变态的环境,心,是个走了样子的心。
不修心,会活得很苦。 谈到修心,先搞清楚修的是哪一颗心?自己有几个心?用分类法,起码有两种。
儒家说:有人 心,有道心。 佛说:心为恶源。
又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由此可知,心有两种。
这两种心并不是用解剖学解剖出来的,而是我们自出娘胎这二种心就开始形成;十多岁时,雏形大体完成,受完教育以后,进入社会工作,人心不断地增强,道心不断地被埋没,如果说我们一生下来便是道心,那也不是事实。佛说:心为恶源。
又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不是矛盾?不是,心为恶源的心是妄心、是人心。能够作佛的心是真心,是本心。
人心是怎么形成的? 它是由根、尘相对,第七识的自我意识,第六识的分别意识,透过五官的采集、见取、纳入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表层意识”;在本心的表层上覆盖了一层尘垢,这尘垢便是我们经 常认为的“自我”。 佛说无我,是针对着我们的表层意识,说这不是你,根本没有你。
如果你认为这就是自己, 或自己的心,是绝对不正确的。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心,是原本的心,是摩诃般若,是心的原态,也是生命的共相。
这个 心本自具足,本自光明,本自圆满,是不须要修的。 须要修的是什么心呢?是我们的“表层意识”。
表层意识掩盖、埋藏了我们真实原本光明、圆满、一切具足的本心,要修的就是这个虚假妄 心--表层意识。 古人说:“借假修真”,不是借肉体修法身,而是借我们虚伪的意识来修正、恢复、发掘出 自己原本的真心。
如果问:你有心没有?你一定会说:我有心,我知道,我清楚,我不会把口袋里钱送给不相 干的人。我吃饭也不会吃进鼻孔里。
我清明在躬,很有理智……。 这并不正确,你是有一颗心;但是你现在没有心。
你原本的真心被六尘覆盖住了、埋没了,而你那个表层意识虚假的心,又支离破碎,四分五裂,欲振乏力,不起作用了。为什么?因为你缺乏一个完整、统一的心--昨天决定的事,今天你会否定;上午决定要做的事,下午又不做了。
你的理智时常和情感交战,欲望和 德性交战,你的心是矛盾的,不是统一完整的。 所以,修行,首先要把这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表层意层意识修好。
真心不用修。如果表层意识原本是好的,佛不会讲“心为恶源”;《尚书·大禹谟》亦不会说“人心惟危”。
所以表层意识是我们要修的对象;不但要修,而且大部分要扬弃。“借假修真”的前提必须先具备一个完整统一的“表层意识”;而且要给它开个孔道,让原本的真心出头来主宰这个统 一的表层意识。
如此,才有修心(行)的可能;否则,便是流于空谈。 二、本心被埋没、失落的原因 真心被埋没,真心给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尘所覆盖,主要由于我们没有认知它、肯 定它、珍惜它,其错误原因如下: (一)为形所役 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为这个肉体服务,我们所有的念头动机,都是根据肉体产生,古人说这叫“躯壳起念”,明明它是不永恒,不可贵,死了不多久就发臭,是具臭皮囊,但是我们却一生都在为它服务,做了它的奴隶。
绝大多数人,以大部分时间来侍奉这个肉体;给它吃,给它穿,它不美,要它更好看。所有患得患失,功利追求,都是为了这具肉体。
你的心既然做了肉体的奴隶,你的心就会因为被忽视而渐渐地遗忘、迷失、沉没在虚幻里了 。 (二)与世浮沉 人,大多没有当家作主的意志。
有些人写自己的传记,说他曾经做了些什么,那是大言不惭,那并不是他做的,是周遭的环 境为他安排、逼他做的,一如赵匡胤,黄袍加身当皇帝;又如黎元洪,从床底下被拉出来做 督都。 大多数人都是如此,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没有当家作主,都没有自己人生的方向,都只 是被环境所驱使,要他怎样,他就得怎样。
这就是与世浮沉--时间过去了,他的生命也腐 蚀、消失了。 因此,看相算命者大行其道,大多数人都被算定了,一生都摆不脱命运的支配。
其实,是大 多数人都不肯自己当家作主而与世浮沉,原本的自己真心才被淹没,不起作用的。 我们看了《了凡四训》以后,就知道人是可以当家作主,可以改变并主宰自己的命运的。
佛 经上说:“种子变,则命根变。”只要你发心,你的本质变了,素质提升了,顽铁忽然变成 黄金,价值自然就不同了。
我们修心,最重要的就是纠正、改变这一点;如不改变这一点,人就不可能成佛,就不可能 在茫茫业海中脱颖而出了。 (三)积业成障 业,是思想行为的总合,一如公司的业绩。
为什么叫各位反省?因为真正。
【第4句】: 佛教经典语录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眼睛有病 空中见花 花为幻化 说生说灭 皆是颠倒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色不二 性相不二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叫我们不要胡思乱想 现量见物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空性圆融 万法无碍 一一相 皆具无量义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因果循环 六道轮回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无相为体 相用无穷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迷者为苦 觉者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空性为体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 谁入地狱。
地藏法门 诸佛之师
【第5句】: 佛教经典语录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恭敬别人,就是庄严自己。
纯洁的思想,可使最微小的行动也高贵起来。
存心要仁厚,别人对我不好,自己还是保持清净快乐,如果怨恨在心,将来一定有苦报。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不耗时间批评别人,多花时间改善自己。
人生最危险的敌人是傲慢。
人因自觉而成长,因自满而堕落。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看不起人家,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要摆平自己这颗傲慢的心,却很困难。
讲话厚道而不刻薄者,乃多福之人;讲话尖酸而锋利者,乃薄福之人。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莫说他人短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身第一方。
语言之间最可积德,如见人为善,以一言赞成;见人为恶,以一言谏之;人有争讼,以一言解劝;人有冤抑,以一言辩明;以至勿许人阴私,勿谈人闺阁,其功德俱无量。
诚恳可以感动人,谦虚可以说明人。
倘能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则不惹祸上身;所以做人应该吃点亏,作个大智大愚的人。
是非不必争你我,彼此何须论短长,吃些亏处原无害,让他几分又何妨。
培养好自己的气质,不要争面子;争来的是假的,养来的才是真的。
退一步、让一步来成全别人,即是修养。
心中常存善解、包容、感恩、知足、惜福。
如果有人犯下错误,我们要学会去关怀他、宽恕他,以及以身作则地感化他,而不是去发怒、生气、讨厌和打击他,否则,我们就与他一样,同样是无知的人。因为我们也犯下了无知的错误。
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就会活得很快乐。
得理要饶人,理直要气和。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
自我批判的认错心理,是道德的第一课,是人格升华的阶梯。
一个人要怎样才能庄严此生,就是我有错,要赶快认错,而且以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方得自在安然!
人生最大的收获是改错。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的精神,不外乎“自卑而尊人”。在日常生活中与大众相处,能够使别人不讨厌自己,这就是“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贤者不炫己长,君子不夺人所好。
怒不变容,喜不失节。
不论在人间付出多少心血和辛苦,切莫将心念停留过去的成就;不论施人多少,亦莫讨人情、求报酬。过去的留不住,未来的难测,守住现在,当下即是。
没有希望,也就没有失望。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