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谈人生苦的句子

10-22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第1句】: 翻译:佛教的一句话:人生一切皆苦 而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

Life is suffering whick give you hope.

汗,吃苦才会长大。

前半句“一切皆苦”是佛说的没错,个人浅见,此“苦”字用suffering比用misery好些,misery只有痛苦和悲惨,suffering是受苦受难、忍受苦难比较契合佛祖本义。

后半句“欲望是苦的根源”乃外道论,且与前半句矛盾:既说一切皆苦,即是说苦为一切根源,已是顶级,岂可再回上一层目录?

从唯识角度讲,苦是人生贪嗔痴诸欲的根源。

让人感到苦,人就会希望生活变甜,于是努力奋斗,生活就可能变甜。不觉其臭,则永远不知该洗洗了。

生活好了,会感到不够好,还是苦!就希望更好,有更多钱,即所谓贪欲。

所以唯识论说,苦是诸欲的根源。所以佛说应当修行,无我才能使苦断绝,钱等俗物并不能够。维持生活、知足常乐,一般人已可离苦,努力奋斗只为社会进步从提高本人生活水平开始。

佛典从中文再翻译成英文只会害更多人

其程度猛于网络低俗风

【第2句】: 佛学经典参悟生命、人生的句子

诸法无常,诸法无我.何其自信,本自清静,何其自信,本自具足,何其自信.能生万法,何其自信.本无生灭!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您自己可多听静空法师光碟,书籍,有很多.但如果要看,但一定不要看别人毁谤静空发师的.佛法中,开悟明理者,定无见取见.边见.更加绝无对立.再者.信为佛法学习中的基础.所以,非礼勿看,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者也,

一年多后 附录:

佛说八大人觉经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盘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推荐每天做为早晚功课念诵)

【第3句】: 请教佛家看待生活的一些句子

【第1句】: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第2句】: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第3句】: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烦恼,只因为你自己的内心,放不下。

【第4句】: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第5句】: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第6句】: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第7句】: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第8句】: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观念,不要使错误的观念落入我们生死的坑道里面,那是很危险的。

【第9句】: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第10句】: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第11句】: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第12句】: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第13句】: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第14句】: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第15句】: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第16句】: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看众生的过错,永远污染你自己,根本不可能修行。

【第17句】: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第18句】: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第19句】: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第20句】: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第21句】: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烦恼什么?

【第22句】: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第23句】: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第24句】: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痴。

【第25句】: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第26句】: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第27句】:心中仅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声音。

【第28句】: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第29句】: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第30句】:如果不是拿无言的诚恳和慈悲的香油,任何东西都无法将伤口的毒针拔掉。你为什么让自己对别人的恶念、忘恩、嫉妒、狡猾而感到气愤呢?争吵、轻蔑、处罚都不能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抹去这一切,反而善待他们,「善行」是让我们息怒的方法。

【第31句】: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第32句】: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第33句】: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第34句】: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第35句】: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第36句】: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第37句】: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第38句】: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第39句】: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第40句】:默默地关怀和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第41句】: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第42句】:有德自然香。

【第43句】:与其你去排斥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第44句】: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第45句】: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茁壮。

【第46句】:你要感谢指出你缺点的人。

【第47句】: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准确地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第48句】: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第49句】: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第50句】: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第4句】: 佛家说的人生8大苦是什么

佛家八苦

一、生苦

在胎如处监牢,出胎如钻穴隙,是为生苦

二、老苦

眼昏耳聋,气虚体弱,是为老苦

三、病苦

四大不调,面黄肌瘦,是为病苦

四、死苦

疾痛丧生,水火殒命,是为死苦

五、爱别离苦

骨肉分离,魂牵梦萦,是为爱别离苦

六、怨憎会苦

恶眷败家,仇人见面,是为怨憎会苦

七、求不得苦

名利爱乐,图谋不成,是为求不得苦

八、五阴炽盛苦

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舍报之后,复须受生,是为五阴炽盛苦

上七苦是果苦,后一苦是因苦

【第5句】: 佛教为何说人生苦

世间苦海无边,佛教总结有八大类

1,生苦——投胎住胎、出生成长,为生存奔波、拼搏一生,很苦

2,老苦——年纪大了,就不好看啦;年纪大了,就走不动了。很苦。

3,病苦——到医院多看看,生病很苦,人人都免不了。

4,死苦——人死的时候,挣扎、哀嚎、流泪,肯定很苦。

5 求不得苦——人一生里面很多愿望,梦寐以求,但所求如愿的事情1%都没有。

【第6句】:爱别离苦——喜欢的人,总是不在一起。

7怨嗔会苦——小人总在身边,冤家总遇到一起。

8五蕴炽盛苦——身心莫名烦恼,如火燃烧。

这仅仅的大的分类,细分就无边无际的苦。所以佛教四圣谛,第一位,就是讲苦。

【第6句】: 佛经中讲只有经历过苦日子才会珍惜好日子的句子

四圣谛 苦集灭道。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苦。

认识到苦谛,进而知道苦由渴爱生,渴爱生苦是苦集谛,渴爱灭则苦灭,是苦灭谛。由八正道可以灭苦得道,是道谛。

我们说的苦日子、好日子,在佛菩萨圣贤僧看来,都是苦。苦日子本来是苦。好日子由于难以长久,是无常坏灭苦。另外穷人的好日子穿穿扁费壮渡憋杀铂辑在富人看来是苦,富人的好日子在帝王看来是苦。好坏没有固定标准。关键看人心。知足就是好日子。贪念如果不加控制,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永远处于渴求中。

当然佛法也叫人们怎么过上富足的生活。持诵《佛说善生子经》、《吉祥经》就可知道如何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第7句】: “佛”说人生有哪几苦

佛说:

人生有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这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唐人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老,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赋过人,或摄生有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上述现象总会发生。又何况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数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因过去劳苦积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齿,倾城倾国而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固然使人感慨,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

三、病苦:人自呱呱堕地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也许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只要有钱,何愁治不好病?其实不然,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见,如小儿麻痹症,癌症,在近年来日渐增多。进一步说,即是药物能治愈身体上的疾患,但由于社会竞争剧烈而致精神紧张憔虑所引起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岂是药石所能奏效的?

本来四大假合之身,难免有寒热失调的时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时间还好受,倘长年缠绵病榻,日与药物为伍,这种痛苦,岂可言喻?

四、死苦:一部钢铁铸成的机器,其寿命也不过由数年到数十年,一个血肉之躯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汉武求长生之药,只留下千古笑柄。盖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法尔如是,安有例外?佛经上说,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四千大劫,但报终仍当堕落,不出六道轮回。

既然如此,则死之于人,也就不足为异了!无奈“壮志未酬身先死”,每一个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壮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时死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离,呼吸困难,心里有千言万语,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时娇姿稚子,环绕榻前,生死离别,凄惨无比,尤以将死未死之际,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映过。对于那些善的,无愧于心的,会感到欣慰宁静,但对那些恶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将会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这时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狱相见,神识受业力牵引,堕入恶道,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五、爱别离苦: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

六、怨憎会苦: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

七、求不得苦: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说求不得,即使第一个愿望求得,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第8句】: 佛教人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句子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如此才能‘积极’地为人群服务,再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佛教说人的身体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劝人不要‘处处为我’,而要‘我为人人’,因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禄要来何用?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那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如此,‘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一个充满着爱与同情,公理与正义的人间了。

佛教有句话,叫做“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握的部分尽力而为,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就顺其自然而不是一味强求。倘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有什么压力了。任何一件事的成败都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如果因为这种暂时得失造成压力,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因此带来更多的负面作用。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