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感言精选
普通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
美术与数学教学中的感悟学好美术,有助于学习数学,反之,学好数学,对美术也有促进的作用。
本文试结合美术中的《对称》这一知识与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一课谈谈“图形的运动”领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实践与思考。
一、美术与数学的对接,经验学科更容易掌握美术与数学关系最密切的学科当属“建筑学”这一学科了,在建筑学中,美术的透视几何与建筑力学设计相互协调,才是一副完整的设计。
美术的几何和数学的几何有着共同之处和不同点,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说其共同点——“图形的运动”概念的建立必须先积累大量的感官体验、操作经验,再经由多个层次的抽象活动才能完成。
因此,教学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对接,建立起新知识的表象,积累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体验性经验,为进一步抽象、概括图形的运动特点奠定基础。
【教学片段】教师出示如图的一组剪纸作品,以“这些剪纸作品美吗
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剪纸经验,通过观察,发现并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这些图像两边都一样的,纹样也一样,学生分别观察老师出示的一些剪纸的对称现象。
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检验对折后的图案是否一模一样。
学生探究对折后图案的特征——“重合”,探究图像的对称性,进一步建立起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部分重合的表象特征。
中国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美术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核心,以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为纽带,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对于美术的意义还在于是一个新的图像化(视觉艺术化)时代。
视觉信息的便捷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审美品位,人们不再会仅仅满足于人工技艺产生的精湛,而更加注重作品产生的个人审美体验,这样艺术作品的多样化、个性化、生活化就是必然趋势,提高全民的审美素质也显得更为迫切。
由于艺术作品更多地要满足人们高速增长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那种较长时间的纯人工创作显得极不适应,如果说摄影术的产生导致了美术步入现代,那么信息技术必然把美术推向未来。
对于这个未来人们有着种种的前瞻和设计,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未来的人们都将有更高的艺术素质(这不仅是精神需要也是生存竞争的需要)相比现在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
在这转型变革时期对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体系都是全新的课题,也是急待理清思路投入实践的全新课题。
美术教育尤其是其中的美术欣赏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智育、德育、美育等多方面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重视。
虽然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课题只占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随着多媒体使用信息量增大,学科课题综合化都必将大大拓展美术欣赏的容量。
高中开设的美术欣赏课程以列为必修课程,以及大学美术选修课等构成全民的艺术素质教育,突现了美术教育在现代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美术教育要在素质教育中找准位置就必须突出普及和审美二个方面,才能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取得主动。
不能认为开了美术课就是素质教育了,观念不转变美术照样搞应试教育(如重技巧、轻欣赏,重课外、轻课堂,重特长生、轻多数学生等)。
美术教育要跳出低层次,实现其阶值就必须改变以掌握专业技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美术欣赏(既使是技能技巧教学也必须更多融入欣赏内容,对于特长生更应当重视美术欣赏及文化素养),纠正作为艺术教育的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两大顽症:艺术教育不艺术(套用其它学科教学模式无新意)、普通教育不普通(“重技轻理”过于强调专业技能)。
使学生在学习赏评作品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直觉和情趣,努力构建起新的适合素质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
不同时代教学特点的比较: 时代类别 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师的素质 农 耕 时 代 学徒、承传者 前人和个人的经验 “名 师 出 高 徒” (作坊式) 主观经验性“师道尊严”(注入式) 经验技术的传授者 “一招鲜吃遍天” 工业 时 代 (装 饰) 标 准 化 专 门 人 才 统一的大纲与 教 材、 班 级 制 教 学 (学院主义) “三中心”(教师、课本、课堂)“教育者” (启发式) “技术熟练者”“一桶水与一碗水” 信 息 时 代 (视觉艺术化) 完备审美素质的综合性创造性人才 人 类 知 识 的 精 华 学会学习 学会创造 多元化(班级制、小班化、个别化、网络化、终身化、选课学分制) 教与学统一、学与做统一。
“服务者” (师生互动) “反思性实践者”“山泉、溪流” 从对上列不同时代艺术的教学特点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在美术教育中一些教师的育人目标和方法还停留在过去的时代甚至农业时代,当然有人会自我申辩:我们所受的就是这种教育,美术出作品是要讲技巧的,高考“指挥棒”在左右着大环境。
但是社会的发展需要素质教育,信息时代需要创造型人才,基础教育一定要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所以要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美术教育的观念,促进教师在美术教学模式上、学生美术学习方式上和对美术学习评价方式上的变革。
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
”目前的美术状况是儿童充满天趣对美术普遍热爱,美术课在加强“双基”的口号下无形中提高了技能、技巧要求和难度,内容又脱离学生生活,及其它因素可以看到少年期以后许多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开始分化疏远,(少数学生文化偏低以后专攻美术技巧报考专业院校,工作后依然重技不重“理”,这种循环往复的育人环境造成艺术创作上模式化、浅浮化,美术脱离生活变得越来越孤芳自赏,教学上呆板、僵化缺乏活力,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对人才的审美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
)美术的美育功能即提高民族整体艺术素质的作用难以有效实现。
就现任的教师来说我们多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加上美术重技轻“理”的浸泡,要适应当前向素质教育转轨都有一个转变观念首先提高自身艺术素质,加大教改力度的迫切问题。
改变观念就美术课本身来说,当前就是让美术二字还本来面目即在中小学教育中要重“美”而不要淡化甚至弃美而只讲“术”。
(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受过中小学教育甚至大学教育的人,提到美术都会称自己没有艺术细胞,不懂美术,搞美术的甚至不少具有一技之长的“名家”谈术津津乐道,谈“美”就显得单调乏味,从这一点来反思国家的“美育”方针在贯彻时是否出了一些偏差
)通过我们重视美术欣赏教学的改革,探索运用各类顺应现代教育观、人才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审美素养上首先得到提高,让他们切实体验到美及美术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激发起热爱美好生活、欣赏美、创造美的热情。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及选择 美术欣赏教学在整个美术教育中始终是个难点,在素质教育中又负于美术教学突破点的显要地位,虽然学生对上美术欣赏课是感兴趣的,但真正围绕审美为核心的教学其构成因素的复杂性(美术基本知识、美术文化的综合性、义务教育段学生积累的“副课”惯性)、教学手段的相对滞后性、教育转轨时期的矛盾性,给我们现实教学带来许多困惑,引出许多新的课题,在此与各位同行共同交流探讨,抛砖引玉以期能构筑起美术欣赏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平台。
教学的组织和教学指导手段就是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
(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及师生行为活动的顺序) 美术欣赏教学的三种基本方法:
【第1句】:教师主导型:(教学进度较快、传播信息量大)(接受继承) 即传授型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演示法、呈示法等。
较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更多的美术信息。
(如掌握欣赏方法和了解美术知识、熟悉较多的美术作品) (l)讲授法是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的一种传统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讲授中生动的语言情绪能使学生得到艺术感染。
在进行专题编排的现行高中美术欣赏教材(人教版)教学中讲授仍然是主要方法。
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评。
(2)演示法是美术作品的技巧直观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模仿的教学方法。
如中国画的笔墨技巧等直观表述,运用中注意让学生参与演示体验。
(3)呈示法是借助直观的物像(现象、过程)进行形象展示和介绍的教学方法。
在欣赏教学中是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法如实物、模型、范画、图片、幻灯及多媒体等教具对美术作品的呈示及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商场、建筑景观或观看影视录相等。
【第2句】:师生互动型:(教学进度适中、信息精选适量)(教学相长) 即借助师生对话与活动(集体或分组讨论),共同思考、探讨、解决问题,共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对话法、实践法、情境法。
较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创造能力,相互协作的交往能力。
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是目前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往往需要先施以主导型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方法和相关的美术基本知识后进行) (1)对话法是师生间的问答、对话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的答问交流促进艺术思维和联想、获得新知和感悟,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指导方法、评价方式使教学内容形成信息双向流,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对话中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标新立异,赞赏不同看法,注意平等对话。
(2)实践法(练习法)是学生根据课题要求和教师的辅导,运用所学知识评赏美术作品,评赏各类美术现象的教学方法。
要注意学生想象、思维、探索和个性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提倡综合运用知识,善于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进行实践如社会调查、专题论证等。
高中各学科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素质教育中实践法的深层次运用。
(3)情境法是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有鲜明的形象性、生动的情节性、优美的艺术性)。
因其形式上的新异性,内容上的实用性,方法上的启发性改变了千篇一律的常规教学模式和枯燥呆板的教学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促进了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美术现象设置课题如:校园建筑规划方案、校园文化的模拟CI设计等课题及运用多媒体等产生的情境)。
还有组织专题参观考察、访问艺术家及工作室也是美术欣赏教学中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第3句】:学生自主型(教学进度较慢、课题挖掘深、学会学习)(求知创新) 即在教师指导下逐渐形成由学生自主运用自身知识与能力创造性地解决课题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责任是激发学生的自我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在现实条件下组织并发展自主型的学习活动。
高中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即是学生自主型教学方法的课程化。
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是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知识爆炸”,需要终身学习在不断获取新知识中进行创造的要求,人们必须在学生时代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富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及创新能力,决不要再认为知识量的累积是学习目的,这样培养的学生不会是真正的成功者。
同样从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也可以体悟出一部社会文明发展史也是人们不断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历史,培养学生学会对美的学习和创造无疑也是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
(1)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就同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最终解决课题的教学方法。
在美术欣赏教学改革中(分组推选代表演讲或举办辩论赛等形式)这一方法能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施中要有充分准备设计适当的讨论题,善于点拨学生思路,灵活掌握研讨进程,要充许答案非标准的多元性,鼓励个性化的见解论点。
(2)观察发现法是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感知、比较获得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进而发现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针对美术作品或社会现象从不同角度提出命题如对城市建筑的艺术思考、从艺术角度审视地方工业产品为何缺乏竞争力、从民间美术看中原文化、中西方美术的比较等) (3)故错法和留空法 故错法是指教师在讲课时,有意利用错例或容易产生不同看法的艺术作品来培养学生思考、争议、辨析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留空法是指教师教学时有意留出一些内容不讲、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思考、推测和实践去完成。
故错法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敏感,对知识概念进行梳理,培养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留空法的意义在于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学会学,实现“不教之教”。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得越多、越详尽、耗时越多、教师教得越累,学生则自主空间越小,越没有成功感,学得被动依赖性越大,越不会独立思考即所谓“满堂灌”显然这不是优化的教学方法。
在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时可安排某些环节让学生自主思考做出评价,如作品的历史背景,再现性作品的文学描述及内涵,作品的现实意义。
留空法运用要把握空白适当(跳一跳,能够摘桃子,学会用以有的知识举一反三),提供必要的线索、信息或相关资料,鼓励相互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对个别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要启发诱导提供帮助。
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应当由教师主导型逐渐向师生互动型和学生自主型教学方法过渡,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教会学生到让学生会学,也就是说“学”是“教”的出发点,是根据和归宿。
把教师授课方式向学生学习的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方向转化。
各种教学方法既有长处也会有局限和不足这就要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依据学生实际和特点,依据教师自身的素质特长,依据学校(或本地)物质资源条件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围绕“审美”让学生会学,想点子多创意。
实践中要善于借鉴学习不断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使自己选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效率,学生认同感强,参与度高,方法本身也能寓教与乐。
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的教学特点。
如常规教学时一般采用讲授法(欣赏常识)呈示法(赏析作品)对话法或讨论法(综合性或现实性的美术课题)完成教学。
欣赏教学中要突破现状,只有把握素质教育这个大原则选择合适的方法,努力实践不断改进就能教出自己的特色,给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以新的诠释。
三、欣赏教学要整体把握构筑起大美术框架 美术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
每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无不与历史、科技、经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受到政治、宗教、民族、地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
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构成的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文明史,同样有力的推进着社会的进程。
进入现代社会美术更是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融为一体成为文明的显要标志。
就人类知识来说是一个统一整体,文理之间,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
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纪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清华大学在组建成立美术学院时就宣告: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主流。
从孤立的本学科跳出站在大美术的角度去思考、探讨教学方法,安排教学内容就易于恰当地使学科教学方法免于呆板单一。
把学科教学和相关学科内容联系起来,在较为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欣赏美术有利于把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形成互动、对话的教学特点,有利于综合的或跨学科课题的提出,这样更便于举一反三,深入浅出地选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探讨的兴趣,构筑起大美术的框架,更加有效地实施美育,推进学科综合化进程。
【第1句】:结合文学理解内涵 中国画重在欣赏意境美,如和“诗中有画”的中国古代文学诗歌相联系再去评赏,许多本来就极富诗情画意的传统美术作品就会变得兴趣盎然,尤其是写意画中的笔墨情趣就能变得可以识读玩赏,发现“画中有诗”的奥妙。
宋、元以来中国花鸟画题材越来越被锁定在狭小的范围内(如梅、兰、竹、菊等也是学生熟悉的题材),这一现象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书画同源等因素去思考并联想这些植物的特性,学生一般都能发现花鸟画所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性、寓意性艺术手法,更好的理解艺术内涵。
进而也就理解了历史上的所谓“文人画”艺术风格为何一直成为中国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原因。
学生普遍有着远胜于美术欣赏的文学赏析能力,要使其转化为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实在是只需巧妙的点拨一下,象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以及米开朗基罗、罗丹的雕塑等再现性作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鉴赏目的。
学生能理解了作品的内涵就会有效的赏析作品的艺术形式、笔墨技巧,有效改变不少学生存在的:“中国画没有油画好看,没有油画画的像,欣赏不了”,转而赞叹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
也会透过西方现代艺术如凡高的《星月夜》、蒙克的《呐喊》、摩尔的雕塑《国王和王后》的形与色体悟其内在奥秘,用生动的语言或文笔加以评述。
【第2句】:从历史看风格 在欣赏中国传统工艺时,可以体验到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古朴生动、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的庄严厚重、神秘威严、而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则轻盈秀丽、升腾舒展,。
这些处在奴隶制时代不同时期的作品给人的艺术感觉通过对比学生是容易体会到的。
问个为什么
只需提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虑,便明白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和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密切相关的道理,再从造型、色彩、纹饰进一步审视会明白外在的艺术形式无不体现出时代精神。
艺术风格的形成不可能仅仅是艺术家个人一时心血来潮的创新,而是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之必然。
如欣赏中国的陶俑艺术从秦《兵马俑》严谨古朴、气势非凡,汉代《说唱俑》造型夸张、稚拙憨厚,唐代《女立俑》体态丰腴、超然大度都会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的把握对民族艺术的赞叹和热爱。
【第3句】:科学和生活与美术 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单元的欣赏教学始终可以贯穿一个美术与科学技术互为依存、共同推进社会发展的主题。
欣赏教学中必须紧密地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学的活,也有利于纠正部分同学中存在的:我也不当画家,学美术没有用的模糊认识,更多地使美术教学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使学生认识美术就在我们生活中的道理。
在学习欣赏西方绘画、建筑单元时点明科学技术对西方油画的形成、发展、演变带来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对近百年西方现代建筑艺术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学会用全新的视角去探寻,体味发现之美。
如达芬奇的绘画才能人所共识,如适当介绍他在科技方面的建树及他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引入绘画,透视学、解剖学、明暗法的运用使油画艺术更加完美,《蒙娜丽莎》成为享誉世界的典范之作。
由于科学的光学理论的产生,绘画出现了印象主义画派,同样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照相等现代图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写实的艺术传统产生质疑,导致西方现代艺术流派纷呈,令人眼花缭乱的现状。
科技的发展人类跨入了信息时代,西方美术因此也步入了一个多元化(个性化风格)、综合化(多传媒手段)的后现代艺术新阶段。
同样艺术求新求变的理念使钢铁庞然大物埃菲尔铁塔实现了建筑向高空发展的人类理想,建筑作为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典范成为共识如悉尼歌剧院、上海东方明珠塔这些标志性建筑显然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文明的象征。
就是古老的中国传统建筑那巧妙而科学的木框架结构、庭院式的组群布局、精美的大屋顶各式彩绘都闪耀着东方神韵,使生活融铸着科学的,艺术的深厚人文内涵。
鬶 先民在近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第一次发现并利用水与火改变粘土的形状同时改变了粘土的性质就创造出一种新的物质产品,揭示了科学与生活的结合,同时付预这种陶器以多样造型、黑红色彩、不同纹饰这就书写了人类文明史的开篇。
作品赏析中可结合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重要作品如《白陶鬶》进行讲解,明确科学性,实用性,审美性自古以来就与先民的生活巧妙结合,像陶瓷器、青铜器、漆器、丝织刺绣、古代建筑等,生活中无不体现科技与美术形影相随的中华文明之光。
鬶 另外中国石窟艺术、西方古代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园林民居与民族文化、地理的关系等在欣赏教学中都有必要适时融入。
美术作品欣赏与相关学科内容联系起来认识艺术就可以完善、充实学生己经存在的知识链,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等方方面面的联系。
这样就易于从注入专业知识的学习走向开掘智能的创造性学习,易于学生走向兴趣化、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
具体欣赏作品的形式美因为有了整体把握,原本抽象枯燥的美术语言、艺术形式如构图、明暗、色彩、空间、对比和谐等也就变得亲近易解,甚至学生能体悟到作品向自己述说着什么。
欣赏教学中注意这种学科融合,多向思维的作品欣赏方法后,如赏析中国古代绘画提出:秦汉出土的称帛画
唐宋时期多是工笔画
元代以后水墨画大盛至今
学生就自然从使用绘画材料的不同联想到是和科技的发展有关,并在多种因素下导致艺术形式的变化,引出从艺术创作反映现实(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到关心艺术自身的规律(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进而是通过艺术手段表达作者自身情感(明代徐滑的《杂花图卷》)等多方面,有深度地去思考和分析艺术作品及艺术现象,达到了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直觉,全面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掌握了本学科知识点同样认识到美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自觉的在接受美育中也强化了德育、智育。
爱因斯坦就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在基础教育中把美术教育落实为一种美术文化教育,一种审美的启迪,这样就便于构筑大美术的框架,教师的教学思路就大大拓展教学方法就能灵活多样起来了。
四、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几点问题
【第1句】:注意创新精神的弘扬 美术欣赏教学最能使学生体验创新精神。
在所有学科中也是最能培养学生奇思妙想,从直观视觉去感悟世界、把握美感的学科。
学生通过本课程得到的体验可以泛化为他们当前及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他们做任何事都追求新颖、独创和与众不同。
如中国古代雕塑秦俑的写实、汉俑的夸张、唐俑的博大。
“笔墨当随时代”的中国古代绘画出现了梁楷、徐渭、朱耷、郑板桥等都是创新求变的大家。
外国的达芬奇、德拉克罗瓦、莫奈、凡高、毕加索的艺术实践都可以体验到创新求变是美术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时代发展的推进器,学生时代多一分创造思维,多一分创新的活力将会影响他们一生分析、综合、探索的习惯。
欣赏教学中不论采取是由形式的探讨引出对内蕴的理解还是通过对作品设疑、对比的感悟中完善美育,教法可以不同,其中紧扣与相关学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突出发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体验美术家、美术作品的创新精神都必须建立在双向互动尤其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形成氛围的基础之上。
就美术而言教育过程最能体现出美育过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统一,要使学生在美育过程中得到审美陶冶和人格完善,就要重视教学贴近学生对生活情趣的要求和现实智能要求使他们得到主动的发展。
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欣赏学生最能够感悟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引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出现“强势文化”现象,一些学生盲目崇洋的时候,教师更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坚持潜移默化的加强德育教育。
【第2句】:注意学生自主评价作品尊重学生的看法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分析,提供必要的知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一般来说教师不要对作品作过多评述,更不要以个人对作品的喜好影响学生,要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表看法的积极性,既便学生的看法幼稚、肤浅或片面只要是认真的,是真情实感都应当尊重和认可。
教师可以作一些提示、补充,但不要轻易用专家或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每个人的所站角度不同,个人的阅历、知识不同显然理解也会不同,要承认和尊重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
【第3句】: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 一是美国美术理论家费德曼提出的美术欣赏程序:(l)、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
(用简单词汇如:庄重、压抑、崇高、神秘、怪诞等描述作品)(2)、作者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觉的
(从形式角度和社会角度去探寻)(3)、作者想表达什么
(结合作品之外的东西把握内蕴)(4)、你喜欢这件作品吗
(学生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二是强调由表及里的分析和感悟:(1)、分析形式和形象。
(审美阶值)(2)、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文学价值、实用与审美结合的价值)(3)、内蕴的探究和领悟。
(文化价值)(4)、个人对作品的现实评价。
(价值判断) 另外工艺美术品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的三要素(适用、坚固、美观)是分别欣赏这些作品的主要着眼点。
总体来说美术欣赏教学要把握:构建审美知识体系、创设审美体验情景、体现人文教育学科综合、结合现实进行阶值判断、形成爱美创新的内在动力。
【第4句】:正确评赏不同形式的作品 一些同学会问韩晃的《五牛图》不就是画了几头牛,齐白石也就画了几只虾他们的画有什么阶值
这种以题材大小作为个人评价作品标准是不可取的要正确引导,小题材照样能作大文章这些作品同样溶铸着时代精神和高超的笔墨技巧,就艺术技巧本身来说也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艺术门类丰富多样其本身是无高低贵贱雅俗之分的,以中国画为例写意画虽由文人自南宋发展形成,是文人画但不能因此就称之为雅,而称在宫廷、在民间流行的工笔重彩画、年画就为俗,同样油画是从西方传入的就认为艺术档次高。
类似这些问题在教学中会经常遇到,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正确的认识。
人体艺术是训练对美的观察力、鉴赏力和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时代人体艺术作品体现了不同的审美趣味都有更为深刻的人文内涵,高中美术教材中的优秀人体艺术作品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西方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建筑等宗教美术有着神秘甚至怪诞的特点,课本中介绍的作品艺术水平较高要恰当分析,如中国古代石窟艺术还凝聚着人们的理想和幻想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
具象美术作品注重于对象视觉特征的具体而精确的再现,学生易于理解。
对于学生以“象与不象”及作品的文学性作为唯一评价标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体现了什么教育理念
美术课程标准修订时坚持并完善内容,原来的课程标准有益因素需要进行积极地传承或者延续值得我们去坚持有对文化、对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关注,还有新的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等,这些对于学生终身学习、素质的发展,是必要的。
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点:第一,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第二,从三个纬度来表述课程目标;第三,精选课程内容;第四,拓展学习方式,尤其是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第五,以评价来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第六,积极开发和利用美术课程资源。
坚持了美术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备的定性: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在实施数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还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精选课程内容是改革的要点一;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多,美术课非常有限,要选对他们发展有用的和能够学会的。
还要加以组织,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类,绘画、工艺、欣赏;一种是分级,义务教育分四个学段。
分类和分级完成以后就形成了美术课程。
学习方式是要点二;学习方式主要是两种相对的学习方式,即接受性学和研究性学习。
过去的我们强调接受式学习。
课程改革以后,强调探究式学习或探究性、研究学习,它更能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主体之间的那种相互合作。
美术课程是对视觉性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的。
是美术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基本特征。
美术课程最重要的是就是视觉形象,视觉形象是基础,我即感受、理解、创造。
首先是感受。
我们观看视觉形象,要注意它的形状、色彩、结构、材质、肌理、空间、比例、规格。
这就是感受,感受是和观看并合在一起的。
也叫观察。
要整体的观察方法,这恰是徐悲鸿讲的“尽精微致广大”,就是从大的地方着眼,看细节,然后又把细节跟这个整体进行比较。
作品细节丰富、具体,但却不失整体效果。
第二就是要理解。
比如面对《格尔尼卡》这一视觉形象,要理解它。
告诉孩子,这是立体主义风格。
再如毕加索画《哭泣的女人》,画的有正面、有侧面,把它们结合在一块儿了,是立体主义的一个特点。
作者还把形象拆开以后重组,并运用了象征寓意的手法。
其中半牛半人是邪恶势力的代表;马的死亡预示着生命的死亡。
因为马是一种冲动性的力量,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释,属于那种内需力、力比多、生命本能。
第三就是要创造。
美术不仅仅是去动动嘴、动动脑,它还要去创造。
用笔,然后运用技法,来改变材料的形态,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
艺术创造过程是一个愉悦的过程,艺术学习也应该是个愉悦的过程。
应该跟其他课程拉开距离,应该强调它的感性、愉悦性,让学生真正地发挥个性,大胆想象,自由表达。
美术课应该是一种开放的、感性的,还有一种愉悦的课程,美术课要上出美术课的一种感觉来。
首先美术课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向少数有天赋的、有兴趣的、有条件的孩子开放,应该向所有孩子开放,要选择、组织课程内容、采用教学方式都要体现这点。
比如,画素描要训练长时间,先从石膏开始,然后头像,有一个完整的过程。
中学没有那么长时间给你学素描。
所以要从公民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学习明暗推移法,画法比较概念,也不过分考虑光源的变化和影响力,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也容易表现。
第二要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其实是一个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因为没有更多的外在诱引和压力可以导致学生学习美术。
所以,美术学习的过程,应该给学生带来一种快乐。
第三要关注文化与生活。
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不是一个孤立的。
它的创造主要看它的背景,而且它的背景基本上就是文化背景。
所以要真的理解作品的含义,就要了解它的框架、它的环境,通过整体来观照具体的作品。
进而去了解它的文化,这是一个双向的促进,互动的过程。
当代文化在交融,要有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什么是我们自己文化,什么是他人的文化,什么是我们人类需要去共同打造的文化。
美术欣赏可以从形式的角度出发,也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出发。
比如故宫中的东六宫、西六宫,形状就是六根短线,所谓“坤六”,它就是跟这个坤卦这个图是一样的。
坤是女性的代表,所以这里是有讲究的。
还有天坛,我们教孩子欣赏天坛的时候,可以从形式的角度来说,如对称、对称、主次、呼应、统一等。
所以讲一个艺术品的时候,其实可以从两个角度可以揭示它,即一个是比较纯粹的形式角度,一个是文化角度。
第四是注重创新精神。
美术,它本身就是鼓励创新的,要不断地创新。
美术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有利于营造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些学习氛围,多给学生感悟美术的机会,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还有就是要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用一些现代媒体,比如说电脑、网络。
还有要鼓励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特别强调就是健康乐观的心态。
要强调体验,在具体的环境中把自己内在的一种感觉、感受,释放出来。
体验的方式很多。
比如,化装、模仿动作、设置情境、观看视频、讲故事,都能唤起内在的体验。
美术课就应该让学生换一种体验以后来理解或者表达,这样才有它的价值。
再者评价非常重要,目标和评价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没有评价过程是不完整的。
评价可以帮助看到优点并加以发扬,看到缺点并加以改正。
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不断地来完善自身。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鼓励运用美术档案袋、展示、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
还有要重视教材编写,好的教材应该呈现课程目标和呈现课程内容,还应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同时还应该具有感性、美观大方这么个特色,还要通过要素和栏目来展现学习过程,通过一些栏目设置,像讨论活动、相关链接、要点提示等,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实现内容组织的综合性和合理性,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鼓励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等。
是师生对话、互动、交流思考的平台,发现和创意的一个起点,教材的编写一定要体现出它基本的结构应该包括为什么学,目的是什么,学什么,内容是什么,怎样学,方法是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等等。
教材还要有动感,要将静态的知识和动态的过程结合在一起,这样才会是一个好的教材。
最后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可分为校内校外的,也可以分学校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网络资源,等等。
应该满足学生学习美术基本条件,其他还提出了完善学生的基本材料和设施。
第三条要求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另外要拓展校外美术教学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网络资源也非常重要。
学生可以从网络上下载资料并打印出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改造、变化,完成自己的作业。
以上观点是对这次学习课程标准的理解,以便以后践行到教学实践中。
美术课程标准值得我们坚持的东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涵义,如何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
从三个维度表述课程目标。
精选课程内容。
拓展学习方式,尤其是强调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积极开发和利用美术课程资源。
三个维度解析知识与技能(基本属于学科)知识——红黄蓝两两相互调配变成橙绿紫;技能——用红黄蓝两两调出橙绿紫;过程与方法(既有学科性也有普遍性)
【第1句】:教师直接说明——学生认知与记忆
【第2句】:教师直观演示——学生观察与认知
【第3句】:教师让学生尝试与操作——学生自己体验与归纳
【第4句】:教师让学生相互讨论,合作试验——学生相互启发与认知、归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有学科的也有普遍的)热爱多彩的自然和生活,内心光明,愿意用适合的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美化装饰自己的生活目标达成 学生知道三原色调配的原理,能调出橙绿紫,并能用此知识与技能于绘画、设计、工艺以及日常生活中。
同时,学生知道了如何获取这种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如怎样把握教师直接讲述的要点,知道如何查阅书籍,知道如何探索和归纳,能够热爱多彩的自然和生活,愿意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美化自己的生活。
思考技巧反思性思维技巧学生将:?通过复习、改变思路,或重新考虑目标、方法和艺术创作的效果,发展个人的理解力。
通过思考一个人的工作与其他人的关系,形成逐渐增强的社会洞察力。
批判性思维技巧学生将:?在他们正在研究的基本问题中提升观念和目标。
在对最初的观察进行详细说明的基础上拓展观念。
用事实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与观点不同的人就议题进行一次理性的讨论。
根据一幅体系表格,研究一件或数件美术作品。
创造性思维技巧学生将?针对一个给定的艺术问题,形成一个开阔而中肯的观点。
将一个形象或概念转化在一种媒体上,传达一种特殊的艺术信息或观念。
发展认识、重新定义和解决艺术问题的策略。
学习心理与能力好奇心、求知欲;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分析与归纳能力;模式分析能力;叙述能力;论证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
专题二:美术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美术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这些定性有什么意味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现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描述了美术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对美术课程性质的进一步解释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征和美术课程的基本指向。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强调了美术课程不是一种以理论思维为特征的课程,而是一种需要动手实践的课程。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突出了美术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应该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精神。
强调学习活动的感性和愉悦,让学生真正发挥个性、大胆想象,自由表达。
美术课程有哪些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面向全体学生是建立在一个基本信仰之上的,即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因为是面向全体学生,所以需要依据这一理念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此外没有更多的外在诱因和压力可以导致学生学习美术。
美术学习活动的过程能给学生带来快乐。
美术学习的结果能够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成功感,他们就会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项活动。
三、关注文化与生活强调文化是美术教育的国际趋势美术课程与文化的关系体现为通过整体文化特征了解不同群体的美术和通过不同群体的文化了解整体文化的特征。
文化意识与文化自觉:文化意识——对文化认识的认识。
从生活现象中看到后面的文化内涵,用文化的眼光看待现象。
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清楚什么是自己的文化、他人的文化和共同的文化。
即就是要弄清“我的”、“他的”和“我们的”。
“我的”即我们传统文化。
“他的”即外来的文化。
“我们的”即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四、注重创新精神创新是时代的主题 美术课程修订的指导思想是什么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
依据对美术学科发展的科学认识和对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现实状态的准确把握。
努力使《标准》更科学、更完善、更可行,满足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适应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实际。
追求国际水平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
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
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文本表述。
追求文本的精致,突出可理解性。
美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教学大纲目标:从广州到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方法:只能乘坐火车课程标准目标:从广州到北京,可以是天安门广场,可以是中关村,也可以是密云、延庆等北京境内任何一个地方可以乘火车,也可以是乘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可以走路、骑自行车 专题三:美术课程目标与内容呈现总目标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美术课程的目标体系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从三个维度表述课程目标,也即知识与技能(基本上局限于美术学科)、过程与方法(既包括美术,也涉及一般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包括对美术的,也包括对社会的)。
应该如何理解美术课程的总目标
要理解美术课程的总目标需要从三个维度来加以认识。
这种以一段话陈述目标的方式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是有机整体性强,缺点是层次感较弱。
因此,特意对三个维度做了强调。
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过程与方法: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激发创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美术课程标准是如何呈现课程内容的
由分类和分级的方式,将美术知识与技能分成不同的便于学习的“小块”。
每个“小块”以“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的方式加以呈现。
专题四:美术课程的实施教学建议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涉及教学实施的问题,有几个相关的概念需要教师理解,能否辨析一下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几个概念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综合。
具体而多变是其基本特征,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提问法等是我们所熟悉的常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是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形成之后产生的基本取向,常常与教育思想和观念相联系。
一般分为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中相对固定结构、程序和方法。
教学模式具有两面性。
研究教学模式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超越现象模仿,而进入到模式借鉴、改造和建构的层面。
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活动的谋划和统筹,是教育智慧的高度体现,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以下中国象棋作为比喻一个一个的棋子是教学方法;一般的下法或者翻棋下法是教学方式;一开局就当头炮,或者上象,或者进马,或者出卒……就是教学模式;而通盘运筹、左顾右盼、深思熟虑、一步想三的下棋者就是教学策略。
评价为什么重要
其依据是什么
评价与目标、行为构成了一次活动的完整过程,没有评价的过程是不完整的。
评价帮助我们看到成功以便坚持和发扬,帮助看到问题以便克服和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批评能力,对自己的评价可以形成自我反思能力,从而不断完善自身。
在美术课程中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
其中提到的总目标、阶段目标、目标和评价要点可以构成美术教学活动中评价的基本依据。
评价建议的内容有哪些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鼓励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 教材在美术课程中有什么意义
什么是好的美术教材
完善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置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拓展校外美术教学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最新-美术老师工作计划 美术教师个人成长计划 精品
美术老师工作计划美术教师个人成长计在乐昌二中已是第16个年头了,我有着教育梦,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深受学生喜欢的美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能认真学习其他师之长处,与此同时,我发现,我的课堂还缺少很多,我想,这需要我不断地反思自己.通过前十几年的工作,我真正地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安于现状没有什么进步的人,至今还没有去评过高级教师,虽然我在工作中认认真真,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可是由于自己的教科研能力不强,自我感觉功底较浅,再则由于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自己的惰性也就显露得比较多,总是缺少各方面的营养,在这个人才济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我更是认识到自己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基本功以及个人文素养的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近期个人发展目标.1、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2、坚持看书,做到读书有体会,提高自己阅读和写作的能力.3、重视对有效课堂的研究、实践,在探索、感悟、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4、利用现代化设备,借鉴网络资源,加强对教材体系的梳理,多看名师课堂实录,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三未来一年发展规划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有自己的阅读心得或是教育随笔.教学反思是老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坚持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坚持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做课题研究.
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哪些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它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审美能力,从而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五大系列中的第一个系列,是满足高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高中核心课程之一,是云南省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中的必修模块。
经过课改后几年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和研究,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策略有了自己的感想。
一、正确认识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美术鉴赏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大价值:可以陶冶学生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有助于传承人类文化艺术,形成人文素养;能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获得多种情感体验,促进身心健康;能受到多种情感教育,更好地感悟生活。
教师首先必须充分认识美术鉴赏课的意义和价值,明确自己身上担负的教育责任,要引导学生明白学习美术鉴赏的重要性,师生都不可以认为它是“小学科”,从而马虎对待、简单学习,必须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助力学生成长,让“小学科”发挥大作用。
二、挖掘美术鉴赏课程具有的人文主义性质 人文科学关心人的发展,它与自然科学是互补关系,谁也不能代替谁,它们二者就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双翼。
美术是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美术鉴赏课程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中蕴含人的愿望、情感、道德、尊严、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因此,人文性质是美术鉴赏课程的基本性质。
教师必须充分了解美术鉴赏课程的人文性,一方面应主动学习人文知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做好知识储备。
另一方面应将人文主义精神融入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使学生受到人文主义精神熏陶,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开展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知识学习过于脱离他们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难以理解和接受,就会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我认为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千万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脱离他们现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过于强调专业性知识的学习,则会导致学习层次过高,理解难度过大,学生必然难以接受,教学也无质量可言。
必须明白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美术家,而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我校的高中生百分之九十来自于农村,对于美术知识、美术作品和美术鉴赏,他们的知识范围和实际体验都少得可怜。
因此,我尽量结合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开展教学,站在学生角度,尽可能把内容与他们的学习经验结合起来,采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能明白的例子进行教学。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好学,进而乐学,教学才能一步步走向深入。
四、充分利用美术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化选择 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
教师不能只依靠一本教材教学,而要善于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
那如何利用课程资源呢
我认为,教师一方面要经常思考:我可以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有哪些方面
哪些具体内容可以融入我的教学
怎样融入教学才最好
另一方面教师平时要勤于观察和积累,自觉养成好习惯,凡是遇到能用于美术鉴赏教学的资源和信息都要保存或记录下来,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并进行适当整理,然后创造性地将这些收集到的资源融入教学中。
我平时就很喜欢收集社会、生活、新闻、报纸、网络等方面的资源信息,然后将它们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中,这些多方面的资源信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特别是取自我们身边的事例,学生特别容易对它产生亲切感,学习更主动和投入,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五、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教学中融入地方特色 美术鉴赏涉及民俗特色、民族风情、社会历史、生活习惯、风景名胜、地方产品等方面内容,而且各地方都有丰富的地方课程资源,如果能很好地加以利用,不仅是对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而且能引发学生对本地传统和历史的关注,还能帮助学生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美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我的家乡有许多非常好的资源,如我将腾冲的玉石雕刻、油纸伞、皮影戏融入到《什么是美术作品》一课中;将松山战役引入《战争与和平》一课中;将本地傣族服饰、腾冲和龙陵的农民画融入《不同的歌声》一课中;将易罗池灯会、端午节花街、傈僳族的“刀山火海”引入《各异的风土人情》一课中,等等。
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让学生兴趣大增,同时了解本地文化,进而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对于传承本地优秀历史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我因地制宜积极尝试开发校本课程。
如因我校背靠著名的太保山森林公园,校园依山而建,景色优美,环境优雅,又紧邻历史悠久的佛教玉佛寺、道教玉皇阁,加上学校思齐台孔子塑像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形成难得一见的“三教合一”现象。
另外校园内还有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杨升庵的故居等,综合以上因素我设计了《发现之旅――我的美丽校园》一课,让学生带上相机分组寻找并拍摄校园之美,为拍摄的照片配上优美的文字,最后各组利用多媒体向大家展示本组作品,学生积极主动,兴致高涨,展示的作品和优美的文字具有内涵和深度,不禁让我惊叹于学生的非凡创造力。
此时此刻,“美”的发现和感悟已相互交融,“美”的内涵已得到悄然延伸。
六、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 课程改革后的美术鉴赏教学不应只是单纯地赏析和理解,还应与生活相联系。
我认为与生活相隔离的美术鉴赏教学是空洞的,只有将二者紧密联系才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美术鉴赏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生活都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我多年开展美术鉴赏教学的观点之一。
在教学《战争与和平》一课中,我引入发生在2014年3月1日昆明火车站的暴恐案和仍在战火中的叙利亚作为例子,让学生观看我精选的图片与视频片段,残酷的现实生动阐述了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引发学生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祈盼,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样的实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悟,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生命意识和关爱生命、热爱和平的情感态度。
七、教师要加强综合性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时,不仅只是进行形式上的简单了解与认知,还需要结合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风貌、地域特色、生产发展水平等方面知识,对它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感悟与赏析,有时还需用到文学、音乐、考古等领域知识。
如鉴赏唐代仕女画需了解当时社会生产发展、审美取向、社会文化等知识;了解不同地域的建筑特色需结合当地地域风貌、自然条件、人文风俗等因素进行。
因此,美术鉴赏课程的学科综合性非常强,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广,教授这样的课程,如果教师只具备单纯的美术学科知识,是远远不足以有效开展教学的。
所以,高中美术鉴赏教师除了具备较强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广博的多学科、多领域知识。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自觉加强综合性学习,多学习历史、文学、音乐、地理、人文等方面知识,多了解有关社会风貌、生产发展、社会思潮、地域特色等方面内容,才能有效将这些知识引入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走上审美大道。
八、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多数存在课时数偏少,达不到标准课时数的现象。
有些课程内容需要2个课时才能完成,因此存在课时数少、课程内容多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
只有教师充分发挥能动性,有敢于打破课程设置的决心和胆量,不必循规蹈矩,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删减和补充,结合学生学习美术的经历、经验和生活,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关注重点知识、重要作品的学习,才能在有限课时数中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益。
以上就是我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一些策略研究,课改后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认识,不断总结经验,加强教学反思和研究,勇于突破创新,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高效开展教育教学,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审美情操、较高人文素养、较强审美能力、拥有健全人格、用心感悟生活、热爱生活的新一代高中生。
民间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探讨
摘;要:中国传统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文思想精华的塑造。
在美术教学中,将我国传统文化与其结合,对于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以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有重要作用。
笔者将针对我国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间传统文化;小学美术教育;传承与发展美术是人类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可以是人类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从而提高人的道德品质。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是一种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传统美术艺术和人类文明的弘扬,推动学生民族意识和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注重与民族节日相融合美术是人类最早进行交流沟通的一种形式,传统节日恰恰是传统文化资源的一部分。
传统节日能够对传统文化通过具体形式表达出来。
将传统节日同小学美术教学相融合,使得传统节日文化走入校园,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不断丰富和提高。
我国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这不仅是单纯进行祭祀,或者表达情感祝福,更重要的是传统节日是人类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如何开展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幼儿依葫芦画瓢,模仿老师范画。
老师则较注重技能的培养,如注意物体的外部形状、色彩的搭配,画面的空间安排;评价幼儿作品的好坏也仅以“像不像”为唯一标准。
这样,幼儿在绘画时努力按照老师的要求,抑制了自我表现力,扼杀了幼儿潜在的创造意识。
在活动中,教师常常会走极端。
要么“以结果为重,以学技能技巧为主”,要么“以发展想象为重,以放任自由为主”。
教师如何在模仿学习和鼓励创新两者中找到一个最佳的“合适点”,如何在教学中掌握 “合适的尺度”,是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