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512地震感言
汶川大地震感想
- 想想好久没有在网上写东西了 自以来05:12 听了那么多的报道心如刀割 看了那么多的图片感人之极 在我未留出的泪水里 有太多的言语.无法表露。
我此时的心情怎能平静 沉痛中我产生了一个想法...! 于是我拿起了笔和纸 写下了我的所思所想! 写下了我的万千思绪!- 今天我们为之哭泣为之祈福 只为在中 不幸遇难的人们--哭泣。
在那一瞬间上千上万个生命 就这样悄然离去 只为在中 依然还活着的人们--祈福。
抚慰昨日心灵伤痛. 重建明日美好家园。
就让我们为此做些什么吧 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钱不在多.有心则灵。
物不在重.有情则真。
举国哀悼 铭记_14:28- 今天我们为之庆幸为之骄傲 只因我们是那不屈不挠 团结一心的中华民族--庆幸。
只因我们有着英勇顽强 甘于奉献的人民子弟兵--骄傲。
困难今天是暂时的. 胜利明天是最终的。
大地在我们脚下 壮志在我们心中 一切困难都会向我们底头. 不退缩 不放弃 汶川加油!中国必胜!同悲共泣 勿忘_05:12-地震是沉重的 但它压不弯我们坚强的脊梁。
腰- 已挺起国人的腰板。
地震是无情的 但它打不垮我们不屈的意志。
腿- 已迈开民族的步。
求一篇关于汶川大地震后的感想作文500
汶川地震感想一场突袭巴蜀的
【第7句】:8级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
这些天,我们无不为抗灾一线奋不顾身的干部群众子弟兵所感动,我们无不为来自四面八方的踊跃捐助而欣慰,我们无不为深处困境积极自救互助的灾区人民所震撼。
在强震中,灾区人民虽然有失去家园、亲人的痛苦和泪水,但他们更有与无情天灾抗衡拼搏、与苦难同胞共度难关的坚毅和真情。
在我们向灾区人民表达关切慰问、行使救援义举时,让我们向灾区人民表达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所谓震灾无情人有情,中,灾区人民身体力行涌现出的一幕幕镜头,让我们深受感动,充满敬意,热泪盈眶。
——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成都市民逼上了街头,5月12日的成都之夜却是个充满温情和关爱的特别夜晚。
街面上十分安静,没有人大声喧哗,更没有人吵闹。
当晚深夜,前来武侯区林荫街献血屋献血的人排队站满整条街。
——“我们不能等,不能靠,首先要自救,路通了,党和政府各种救灾物资才能到来。
”元茨头村,是甘肃重灾区文县境内受破坏最严重的村庄之一。
震灾后,村民相互帮助搭起各种临时避难棚;上至60多岁的老人下至10多岁的孩子,都扛着铁锹镢头到村口抢修山路。
——“只要人在就有希望,我还是会在政府的帮助下自救,开展生产。
”13日中午,面对被巨石砸烂、房顶坍塌的民房,水富县复兴村村民老杨如是说。
水富县是云南省受震灾最为严重的县城,乡村道路路基塌方、墙体断裂、涵洞受损、泥石流频发。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灾区人民临危不乱、平稳有序、从容乐观的精神状态,也看到了他们积极主动自救抗灾、为国分忧为政府解难的拼搏热情。
灾难并不可怕,怕的是沉浸于丧亲之痛难以自拔,怕的是饱受苦难之后无法振作(来自公文有约),怕的是迷茫于惊吓之中慌乱以对。
面对严重的灾情,灾区人民没有被吓跨倒下,没有失去美好的信念,他们正擦干泪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明天。
中华民族自强不惜、顽强拼搏的精神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升华,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向这些纯朴、勤劳、勇敢的灾区人民表达敬意呢
——“以后你要好好报答你爸爸哦,没有他你可能就完了。
”12日晚10时左右,都江堰聚源中学学生出现在急诊科。
父亲当日不顾自己安危,双腿跪地,经过4小时的努力,用双手狠命地从夷为平地的教学楼里挖出了儿子。
——“我不行了,你快离开这里
照顾好孩子,好好生活下去。
”“老公,不要放弃,马上就会有人来救你
”13日上午,都江堰金凤乡政府家属区里,朱芙蓉流着泪朝废墟里呼喊,鼓励丈夫谭刚义坚持下去。
地震发生20小时后,谭刚义被武警官兵从废墟中刨了出来。
——“我们会不会死?”“不会。
”“我们要尽量活下去。
肯定有人来救我们的。
”12日地震后,被埋在废墟中的都江堰聚源中学初三一班学生黄月,在黑暗中拉住了同学的手,互相鼓励,两只手紧握在一起,直到下午6点左右被救出来。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让我们深深体会了灾区人民身边亲情、爱情、友情的真挚温暖和巨大力量,因为有“情”,我们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因为有“情”,我们真心依靠,共度难关;因为有“情”,我们互相勉励,生死相连。
毫无华丽辞藻的话语,毫无惊天动地的壮举,一个“情”字却让我们潸然泪下,让我们由衷地敬佩众多灾区人民展现出的人性光辉。
“不抛弃、不放弃”,这句曾在热播电视剧中被亿万中国人熟知的经典语录,我们在此刻是否有更深的体会和感触呢
——“我意识到可能是地震,准备出门看看。
”12日下午,家住重庆合川南津街书园的21岁木工,在地震发生的七、八分钟之内,主动将楼内近10名退休老职工背下楼逃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
” 13日22时12分,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的遗体从废墟中扒出来,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
——“病人在,我们在
”12日下午2时36分左右,第一波震感过去,第一住院部11楼(icu)病房恢复安宁,该科30多名护士、10多名医生立下誓言。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则让我们看到了灾区内邻里、师生、医患之间关系的和谐,没有邻里间的小肚鸡肠,有的是尊老爱老救人危难的热心扶助;没有对无良师德的拷问,有的是的永恒记忆;没有医患关系的紧张,有的是以病患安危为中心的高度责任感。
强震突袭,灾区人民用行动让和谐的真谛更加完美真实,用行动让善良品德和职业操守熠熠生辉。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这患难之中见真情的和谐,有什么理由不为灾区人民危难之中显现出的人格魅力而倾倒呢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类似的镜头还有很多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也有很多很多。
众多的灾区人民正在用自己的真情实举,书写一部展现中华民族人性光芒、与灾害斗争的抗争史。
“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
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度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
”温总理在都江堰灾区现场的话语,依旧回荡在我们耳边。
让我们真诚地为灾区人民祈祷,向灾区人民致敬
《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500字
飞絮苍苍,为霜.那一片飞絮不提供了背景也荡涤着情思。
阵阵飘飞絮,就是心情的悲怆。
随着杨絮的纷飞,飘落了我感伤的思绪。
随着杨絮的飘零,我的思绪飞到了5月12日14时28分。
几秒钟的剧烈震荡,美丽的四川便变得满目疮痍。
昔日挺拔的高楼,如今已是一片废墟;以往热闹的街道,此时却是一片悲惨的景象;从前那美丽的城市,而今已变成一个惨淡的墓林...... 随着杨絮的飘零,我仿佛看到了那忙碌的身影。
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不顾危险,双手鲜血淋淋,但他们仍旧不停的挖呀挖呀。
一句“和受灾群众相比,我们这点伤算得了什么
”响彻天地。
随着杨絮的飘零,我看到了我们主席和总理眼中的泪滴。
他们不顾危险,不怕劳累,赶赴灾区与灾区群众同舟共济。
他们四处奔走,安慰受灾的群众,鼓励抢险的官兵。
我知道他们内心的悲痛,因为我看到了他们眼中的泪滴。
随着杨絮的飘零,我感到无比温暖。
当地震的消息传出时,全国都沸腾了。
每一个人都心急如焚,每一个人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抗震救灾忙碌着,奔走着... 阵阵警笛轰响,片片杨絮飘落,蓦的发现一颗滚烫的泪滴划过每个人的心迹。
退伍老兵感言怎么写
电影观后感昨日是电影全球首映,我与家人朋友有幸观看了此片,感觉震撼颇大。
我是唐山人,经历过那场地震灾难(当时我八周岁,刚上小学二年级)。
下面就以唐山一个普通百姓的角度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最让人感动的是大灾大难面前的亲情
饰演的母亲和实验的父亲(以下省略简称母亲、父亲)在灾难发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
看到孩子无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种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员演绎得丝丝入扣,丝毫看不出他们是在表演
在父亲抢救孩子无果遇难后,面对“救姐姐还是救弟弟”,母亲最后做出的痛苦抉择过程,被演绎得真实、感人
那是多么痛苦的选择啊,,作为母亲,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抉择,那可是真真切切的啊
震后奶奶、姑姑来唐山要带方达回济南,面临骨肉分离,母亲的无奈何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对母亲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爱之情
二是真实反映了的抗震救灾中的巨大贡献和牺牲。
无论是唐山还是汶川,解放军永远冲在救灾最前线,从分体现出战争时期是人民和平的保护神,灾难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护神
三是养父母给予方凳真实真挚的爱。
、饰演的养父、养母给了小方登第二次,应该说是第三次生命,对待方凳,培养她长大成人考入大学,特别是将养父对养女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爱同样很感人
四是电影中对爱情的表现处理恰到好处,非常到位。
父亲舍生忘死推开母亲闯入摇摇欲坠的楼房,在充分体现父爱的同时也表现出父亲对母亲的爱;母亲三十多年孤守所表达的对父亲的挚爱
除了以上感受以外,也对这部电影的拍摄谈点个人观点。
这部电影属于大制作、大手笔,拍的非常震撼,、等演员表演非常真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来上这么一部电影,希望能让同胞们有些心灵上的震撼,也希望对年轻人的观念有所改变。
美中不足的是该部电影有的嫌疑,可能是剑南春酒厂和工商银行赞助的缘故吧
另外在历史背景细节上把握不太准确,比如字幕提示1986年,陈道明实验的养父佩戴上校军衔就不符合实际,我军是在1988年菜实行军衔制的。
当然这只是这部电影的美玉之瑕,总的来说电影很震撼、真实。
再者唐山大地震时当时交通不发达,只有军队能进去,基本是唐山人自己扒自己,最后死了24万人。
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全国都动员起来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直升机飞进来了,挖掘机进来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都来了。
时代不同了
唐山的观众看完以后是感动,甚至感恩
所以人有一颗感恩的心是非常重要的,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回报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