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音乐培训后个人感言

06-24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基督教学习班结业学生代表发言稿我是一名学习班的学员在结业典礼上要代表学生发言讲话。

Hey ,welcome to my fruit store.We provide a lot of fresh fruits .They are cheep and taste good,most of all they are very fresh.  OK,let me introduice some of my fruits .Have you ever heard the old saying?Eat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The big apple is 6 yuan per kilo and its on sale now 20% off .Eat aoranges are good for your health .There is a lot of vitamin C in the orange and its cheep 30% on discount per kilo only caots you

【第4句】:5 yuan.Bananas are 5yuan per kilo and

【第8句】:5% on discount.there comes the pears only

【第4句】:8yuan you can have a kilogram and cut down on

【第6句】:5%.  Hey ,my favourite fruit is watermalon its yummy.Only 9yuan a kilo and its also on sale .you only pay 85% of the original prise.Last but not least the grapes only 8yuan a kilo and 30% on discount .  So many fruits in my store which do you like best?

在基督教的团契中学习感想400字

我们这个团契是在2012年建立起来的,那时候武陵山教会里来了位温州的弟兄,他姓胡,是搞建筑的,要在吉首工作两年的时间。

刚开始的时候我和胡弟兄还有李志强弟兄在教会中相识,一起又去了书店,后来又去了一家蒸菜馆里吃饭,就这样大家互相认识着、聊着,慢慢地就熟悉起彼此来。

胡弟兄是个思想丰富的人,想法也多,有爱看书,他以前也在大学里面组织过大学生的团契聚会,当他看见我们吉首大学没有学生团契的时候,提出要组建我们吉大学生自己的团契。

但是因为当时来到教会聚会的吉大学生也并不多,我自己是没有信心的,并且我自己又是个内敛、害羞的,胆子又小,在人面前都不敢大声说话,更不敢公开在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在想,要是靠我的力量,肯定是弄不起来,李志强弟兄的信仰根基又薄,听说当时也是刚刚接受基督教信仰。

于是,我们那时候也都十分地依赖胡弟兄。

听说我们想组建吉大的学生团契,武陵山教会里面的弟兄姊妹们非常赞成,但是也给我们提出了建议,从他们的口中我们才得知,原来曾经吉大里面是有个基督教的团契的,只是因为学校的干扰,公安局的审问而终止了。

(事实上,我们后来又得知,吉大的学生团契一直没有消失,因为那次打击之后,他们变得更加小心,一直到现在都还有人去那里聚会,以前的那个团契叫做“同心家园”,现在是一位吉大毕业的学姐和师兄在那里主持,不过去聚会的人并不是很多,而且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去那里聚过会,不过我认识去那里聚会的每一个弟兄姊妹。

) 我们的团契很快就组建起来了,我们安排在周六的晚上聚会,当时来的人并不多,主讲的老师就是胡弟兄,他讲的道非常深奥,很多时候我们听得都云里雾里地,因为胡弟兄读过很多的书,而且他喜欢讲一些哲学上的东西,牵扯到许许多多的神学上面的知识,而我们虽然信仰耶稣,但是连圣经都不怎么看,平时又没有祷告,和神的关系并不是很亲近,在信仰上没有太多的追求,听了胡弟兄的道以后,就我自己而言,发现了自己的无知,想起刚信主的时候那种狂热追求的样子,不禁为自己现在的懒惰而羞愧,那时候我自己是下定了决心要好好儿学。

过了一两个星期后我们团契的聚会里就有了五六个人,再后来七八个人,最多的时候达到了将近二十个人。

可是好景不长,慢慢地就有些弟兄姊妹不愿意来聚会了,首先是曾贤睿姊妹,她因为在肯德基做了份兼职,后来就不怎么参加周六的团契聚会了;再后来宋立夫弟兄因为谈了个不信主的女朋友,又加上他是毕业班了,也开始不来聚会了。

这事情没有过去多久,吉大原来的那个团契里聚会的傅正博、陈雅,因为受到“同心家园”负责人的劝解,也不来我们这边聚会了,这样以后,团契里面的聚会的热情满满消失。

为了挽救我们的团契,为了让我们的团契不断壮大,我们不断地做探访,和不来聚会的弟兄姊妹们谈心,我们又不断地开展里一系列的活动:包饺子、爬山、聚餐、读书会、在学校摆地摊卖书等等。

圣诞节的时候我们还准备了一个节目,现在还记得那时候的热情。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我们的聚会缺乏点什么,大家来这里好像都很勉强,并没有从心里喜欢来聚会。

首先从我自己来说起,我哥是教会里面的传道人,爸妈都信主,爷爷奶奶也信主,家庭环境对我的熏陶很大,我如果不去聚会了,家里马上给我打来电话教育我,所以即使我过懈怠,但还是坚持聚会,加上后来成了胡弟兄点名的大学生团契的负责人,组织联络大家,更加逼着我参加聚会。

但是总是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并没有心甘乐意,而是很勉强,弄得自己都没有了信心。

我们也讨论过为什么团契发展不起来,有的人说是因为缺少爱,有人又说是在教会里没有归属感,还有人说是因为大家的信仰根基本来就很薄,胡弟兄说是因为我们对于基督教信仰的真理的讲解、理解还不到位。

原因有很多,主观的、客观的。

但是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缺乏自身的内在的追求,平时都没有和神有沟通,仅仅靠着周六的聚会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我们的生命、知识没有长进怎么能够帮助其他的人,我们没有爱心,又怎么会给同学传福音呢

很多的弟兄姊妹周六来聚会,但是周日的时候却不来教会里面做礼拜,很难想象这样的信仰是真是可信的,也许这样的信仰还没有真正地认识神。

现在我们当年那一批团契里的主要聚会人群都已经是毕业班的学生,考研的忙着考研,找工作的心中迷茫,忙着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个个忧虑、焦急,仿佛团契学习、聚会成了一种包袱,想极力甩掉的没有用,只给自己压力和占据自己宝贵时间的包袱。

基督教通过学习了传福音内容以后的感受什么

感受到世界上还有很多罪人,自己有使命去帮助神,与神同工,一起拯救罪人,使他们脱离那永恒的灭亡。

感受到神的大爱,人类虽然软弱卑污,他却不抛弃不放弃,用大爱遮盖我们,如同母鹰用翅膀保护雏鹰。

自己也愿意把神的爱放在自己里面,用神的爱去爱人。

基督教感恩节闭幕词

《以赛亚书》 1:12 你们来朝见我,谁向你们讨这些,使你们践踏我的院宇呢

《以赛亚书》 1:13 你们不要再献虚浮的供物。

香品是我所憎恶的;月朔和安息日,并宣召的大会,也是我所憎恶的;作罪孽又守严肃会,我也不能容忍。

《以赛亚书》 1:14 你们的月朔和节期,我心里恨恶,我都以为麻烦;我担当,便不耐烦。

《以赛亚书》 1:15 你们举手祷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们多多地祈祷,我也不听。

基督教教会诗班班长再样为诗班成员代祷

记住!为诗班基意如下两点:

【第1句】:为诗班这一神圣崇高的事工祷告;

【第2句】:为诗班的肢经祷告而祷告。

祷告示范:啊

哈利路亚

配受荣耀赞美的主!我们感谢赞美你!你带领我们诗班一步步进入成熟,你也借着我们诗班荣耀了你的名。

2022年已经过半,我们诗班所走过的灵程;无不满了你的恩膏,处处流淌着你的芬芳,见证着你的荣耀和权能。

你将你生命的道根植在我们诗班,向下扎根,向上结果,我们满了感恩!主阿

愿你看顾我们,在我们向你献上赞美之祭的同时,不要是我们忽略了读经和祷告

如果我们不明白圣经和清楚你的救恩,我们便是失败。

求你使我们在侍奉的事工上,常常操练祷告和敬虔。

我们将诗班肢体完全交托仰望在你的手中,愿我们口中所出的,手中所做的都荣耀你的美名!爱我们的主

求你垂听我们的祷告,悦纳我们的呼求,按你的意思为我们成全

愿荣耀、颂赞、尊贵、权能都属于你,归于你,直到永远!我们如此感恩,称谢,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

关于宗教信仰的访谈

问题还真不少,呵呵。

【第1句】:你信仰宗教吗

如果有,为什么会信仰它呢

如果没有,有是为什么呢

答:没有。

我没有信仰某一个宗教的理由:第一我精神不空虚;第二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宗教所说为真,世界上那么多宗教,哪个宗教证明自己了

第三我不接受没有依据的答案,宁可保留未知的状态,也不需要随便找一个答案忽悠自己。

【第2句】:人需要信仰宗教吗

答:我不否认并不反对人类的部分个体需要信仰宗教,毕竟人和人是不同的,你不需要,别人未必不需要,但是宗教信仰不是人类共同的需要。

以为人类没有信仰就如何如何的观点,是毫无道理的。

【第3句】:你对宗教信仰有什么看法

答:一个人愚顽地信是迷信,一群人愚顽地信就是宗教信仰。

【第4句】:你对宗教信仰持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答:在一定程度上,宗教能维护社会的秩序,靠精神恐吓与欺骗让人不敢逾矩,起到凝聚精神的作用,但是从人类发展角度讲,宗教是理性的绊脚石、精神的毒素、人类前进的最大精神障碍。

总体上讲,弊大于利。

【第5句】:你相信世界上有鬼怪之说吗

答:没有让我相信的依据。

【第6句】:宗教信仰是否能战胜鬼怪

答:因为5的回答,此问题无意义。

【第7句】:科技发展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人还有宗教信仰

答:原因有很多:1)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理性,尤其是普通民众,科学思维能力并不高,哪怕是上到大学生,能以理性思辩的人也是少数。

甚至在一些从事科学工作的人群中,在某些意识深处依然缺乏理性。

2)在宗教传统浓郁的国家,宗教教育是从娃娃就抓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太大了。

3)宗教是一个系统庞大的谎言体系,惯于牵强附会、撒谎忽悠。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爱因斯坦活着的时候就公开声明,“有关我笃信基督的说法是一个谎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神”,但是现在都到了二十一世纪,爱因斯坦死后几十年了,基督教还在传播爱因斯坦是基督徒的谣言,与此同时,达尔文死后忏悔的谣言也在一遍一遍地反复传播,哪怕被揭露是谎言,换个地方继续传播。

人不可能是面面具到的通才,什么都知道,总有一部分人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被有组织的宗教谎言所欺骗,而且一旦被骗进去,就很难跳出来,毕竟宗教是有组织的,但是反宗教谎言是没有组织的。

但是有一个发展趋势很好,在一些宗教比较浓厚的国家,尽管信众比例很高,但是信教的比例却在逐年下降,而且信众比例与科学素养成反比。

越是科学水平高的群体,信教的比例就越低。

许多信徒都会说99%的科学家信教,但是这个99%是连古代也算在内的,而且许多本来不信宗教的人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也被歪曲为有了宗教信仰。

内容不实之处甚多。

而我上面所说的趋势,他们是从来不敢提的。

需要指明的是非宗教国家比如我国,信教比例倒是在逐年上升的,但接受最多的群体依然是广大的农村等文化和经济不发达地区。

【第8句】:如果说宗教信仰之是一种精神寄托,那么你需要精神寄托吗

答:至少我不需要宗教这种精神寄托。

【第9句】:怎么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宗教信仰

【第10句】:宗教信仰有对错之分吗

答:这两个问题我合在一起回答,宗教信仰没有什么对错之分,你需要,它就是你心目中的真理,你不需要,它就是无所谓。

本身就是主观臆断地产物,没有客观评判的标准与可能性。

但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至少应该懂一点尊重他人的基本道德。

遗憾的是,宗教群体是一个最不懂得尊重他人的群体,因为宗教信仰者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要求相信自己信仰的宗教是绝对真理,在这个基础上,已经无法接受其它的观念了,聪明一些的信徒会把非宗教体系的好东西如科学成果改头换面,说成是本宗教早已有的(这种情况在YSL、佛教、基督教中大量存在),或者说是受本宗教的XXX指引或启发才发现的,再或者进行神化包装,比如神导进化论就是一例,蠢一点如原教旨信徒则大力反对现代科学,如干脆直接反对进化论、反对地质学,甚至极端到有一个组织叫“地平学会”,坚定地认为大地就是平的。

所以,如何树立一个正确的宗教信仰,是一个既简单又困难的事。

简单到只要自己相信,不要随便乱传宗教就行了,但困难的偏偏就是大多数宗教信仰者有极其浓厚的传教的欲望。

================三楼大通山王的回复中有一个很忽悠人的逻辑,那就是“你看不到的不代表不存在”。

应该说这个思路是毫无问题的,但是,这个思路却是最忽悠人的一个思路,因为这句话没有提另一面,那就是“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你说它存在它就一定存在吗

”宗教信仰者拿不出自己的证据,于是就说“你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在不说我前面提到的另一个方面的时候,潜台词就是,“虽然我没证据,但我说的一定存在”。

很多人就是被这个潜台词给潜晕了。

其实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存在什么我们是不知道的,也就是“未知”。

但是宗教信仰者非要对这个未知说自己已知(即使不明说是真理也会暗示这个结论)。

科学不能解释之处很多,对此我们的结论应该是未知,科学要给一个说法,是必须有依据的。

但是宗教给出解释的时候,是从来不需要依据的。

别人质疑其立论的时候,则一句“看不见的不代表不存在”(也就是没证据的不代表不存在的意思)推掉责任。

宗教用谎言蒙蔽人的双眼,却诬蔑科学蒙蔽人眼,颠倒是非之惯技也。

这就是宗教的狡诈之处。

但凡宗教,概莫能免。

南丁格尔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因在克里米亚进行护理而闻名,被誉为“提灯女神”。

她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女护士,开创了护理事业,1908年3月16日,她在88岁高龄时被授予伦敦城自由奖。

【第5句】:12国际护士节设立在南丁格尔的生日这一天,就是为了纪念这位近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 1820年5月12日,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在父母旅行于欧洲的途中生于托斯卡纳大公国(Grand Duchy of Tuscany)佛罗伦斯市的一个英国上流社会家庭,且跟她的姊姊帕耳忒诺珀(Parthenope)一样,她的名字也是取自她的出生地:佛罗伦斯。

  她的父亲是威廉·爱德华·南丁格尔(William Edward Nightingale,1794年-1875年),而母亲是法兰西斯·芬妮·南丁格尔·史密斯(Frances Fanny Nightingale née Smith,1789年-1880年)。

威廉·南丁格尔生于William Edward Shore,他的母亲玛丽·艾凡斯(Mary née Evans)是彼得·南丁格尔一世的侄女,而她的父亲(南丁格尔的外祖父)是一名废奴主义者威尔·史密斯。

  她一直照顾着穷人。

在1844年12月,一个穷人在伦敦的一所工厂医院死去,引起了公众对该医院的责备,这时,南丁格尔成了促进医院改善医疗环境的倡导者。

  南丁格尔生于一个名门富有之家,家境优裕,她的父亲威廉·爱德华是一个博学、有文化教养的人,是一名统计师。

母亲芬妮·史密斯,也出身于英国望族,不但家道富裕,更是世代行善,名重乡里。

南丁格尔的父亲毕业于剑桥大学,谙熟数学,精通英、法、德、意四门语言,除古典文学外,还精于自然科学、历史和哲学,擅长音乐与绘画。

南丁格尔自幼便在家庭里接受教育。

她母亲对她很不满意,因为她无意于婚姻。

她在当主妇、文学家、护士三者之中游移不定,最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选择了当护士。

她的父亲每年给她500英镑(现在约为100,000人民币元),让她能在工作之余,过着舒适的生活。

  南丁格尔年轻时,过著十分优越的上流社会生活,随时有人服侍,活在舞会、沙龙,以及与贵族们的周旋之中。

虽然表面看来是令人称羡之生活,但南丁格尔内心却一直感到十分空虚,觉得自己生命活得毫无意义。

一直到她决心选择为人服务的护士,当作自己一生的天职后,她才强烈感受充实的生命意义。

传说南丁格尔曾听到上帝对她说话,要她成为护士,才选择这条道路。

  19世纪50年代,英国、法国、土耳其和俄国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英国的战地战士死亡率高达42%。

南丁格尔主动申请,自愿担任战地护士。

她率领38名护士抵达前线,在战地医院服务。

她竭尽全力排除各种困难,为伤员解决必须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对他们进行认真的护理。

仅仅半年左右的时间伤病员的死亡率就下降到2%。

每个夜晚,她都手执风灯巡视,伤病员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士”。

战争结束后,南丁格尔回到英国,被人们推崇为民族英雄。

1860年,南丁格尔用政府奖励的4000多英镑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

随后,她又创办了助产士及经济贫困的医院护士培训班,被人们誉为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

1901年,南丁格尔因操劳过度,双目失明。

1907年,南丁格尔获得英王授予的功绩勋章,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接受这一最高荣誉的妇女,其后还发起组织国际红十字会。

1908年3月16日,南丁格尔被授予伦敦城自由奖。

南丁格尔终身未嫁,1910年8月13日,南丁格尔在睡眠中溘然长逝,享年90岁。

  她的一生,历经整个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对开创护理事业做出了超人的贡献。

她毕生致力于护理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这一切使她成为19世纪出类拔萃、世人敬仰和赞颂的伟大女性。

  南丁格尔逝世后,遵照她的遗嘱,未举行国葬。

后人赞誉她为“伤员的天使”和“提灯女士(神)”“提灯天使”。

北京师大版教材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白衣天使》、重庆西师版教材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提灯女神》讲述了她的故事。

  在中外历史上,能以坚持的信念,排除一切困难并建立特殊功业的人物向来不多,尤其女性人物更为鲜见。

现代护理的鼻祖及现代护理专业的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伟大女性。

  为了纪念她的成就,1912年,国际护士会(ICN)倡议各国医院和护士学校在每年5月12日南丁格尔诞辰日举行纪念活动,并将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以缅怀和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

编辑本段语录遗言  “我死了,请你们把我埋在父母的身边。

请记住,千万不要举行什么热闹的葬礼,送葬的人只要两位就行了。

知道吗

”   

【第1句】:能够成为护士是因为上帝的召唤,因为人是最宝贵的,能够照顾人使他康复,是一件神圣的工作。

  

【第2句】:护士必须要有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

  

【第3句】: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清洁空气;二澄清饮水;三流沟渠;四扫洒屋宇;五日光充足。

  

【第4句】:找藉口好吗? 我的成功归於∶我从不找藉口,也绝不接受藉口。

[1] 编辑本段故事心地善良,放弃富贵  父亲威廉和母亲芬妮,都有着贵族血统。

在英国,他们拥有两处家园:茵幽别墅和恩珀蕾花园。

每年夏天,烈日炎炎,他们全家像候鸟一样,马不停蹄地到“茵幽别墅”避暑;而在一年的其余时间,他们住在恩珀蕾花园里。

到了春秋季节,全家人就到附近的伦敦探亲访友,忙得不亦乐乎。

小弗洛伦斯的童年,是在天堂般的环境中度过。

  可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她的兴奋点,却往往不在小伙伴们身上。

她爱骑小马,爱和身边的小猫、小狗、小鸟们聊天,玩耍。

她乐于照看它们。

有一次,一只小山雀死了,她用手帕把小鸟包起来,把它埋在花园内的松树下,还竖起了一块小墓碑,上面写了墓志铭——   可怜的小山雀\\\/你为何死去\\\/你头上的皇冠\\\/是那样美丽\\\/\\\/但是现在\\\/你却躺在那里\\\/对我不理不睬\\\/不闻不问   从小时候起,她就独来独往,不像一般的孩子那样顽皮。

她倔强而执拗,多愁善感,似乎过于早熟。

她在满目繁华中孤独地成长。

  恩珀蕾花园一片繁荣,花园外面却是满目凋敝。

1842年的英国,经济异常萧 条,饥民充斥了各个角落。

弗洛伦斯在她的笔记中写道:不管什么时候,我的心中,总放不下那些苦难的人群……   1843年7月,正是炎热的季节,南丁格尔一家再度到茵幽别墅消夏避暑时,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去帮助周围的穷人。

她不怕肮脏和吃苦,把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多地消磨在病人的茅屋中。

因为不少病人缺衣少食,她常常硬要母亲给她一些药品、食物、床单、被褥、衣服等等。

她把这些东西用于赈济穷人,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到了应当返回恩珀蕾花园时,弗洛伦斯不愿半途而废,她想留在当地。

但是母亲认为,出身贵族的女儿理应在别的事情上有所作为,浪费时间护理那些穷人,简直荒唐无比。

父亲和姐姐也都站在母亲一边。

弗洛伦斯孤立无助。

  在当时英国人的观念中,与各式各样的病人打交道,是非常肮脏而危险的。

人们对于“医院”、“护理”这样的字眼一向避而不谈,因为都是一些很可怕、很丢脸的事情。

由于医疗水平落后,加上国力衰微,战争频仍,在1844年以后的英国,医院几乎就是不幸、堕落、邋遢、混乱的代名词。

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它有时简直就像疯人院。

在弗洛伦斯看来,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事,还不是上述可怕的医疗条件,而是医院中“护士”的不佳的名声,和她们那低下的素质。

  1845年8月,弗洛伦斯同父亲一道,到曼彻斯特去探望生病的祖母。

因为祖母病情加重,卧床不起,而且缺少照料,她便留在身边护理。

很快,祖母的身体大有起色。

接着老保姆盖尔太太又病倒了。

弗洛伦斯又赶回家里,精心护理病入膏肓的盖尔太太。

直到老人临终,弗洛伦斯一直守候床边,没有离开半步。

这年秋天,恩珀蕾花园附近农村中瘟疫流行,和当地的牧师一道,弗洛伦斯积极地投入了护理病人的工作。

她在一次次地证明着自己,她的人生信念更加坚定了。

在那时,人们都以为护理工作很简单,根本用不着培训。

以前连弗洛伦斯自己也曾认为,只要富有耐心和同情心,就能帮助病人解除病痛,这就是护理工作的全部。

一天,她亲眼看到一个女人,在她面前痛苦地死去——这位病人服错了药。

“她必然是死不瞑目,是那些护理者‘毒死’了她

”这一想法让她大受刺激。

她从此知道,护理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她别无选择,必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离恩珀蕾花园几英里处,有一个诊疗所,主治医师富勒先生很有些名气,据说毕业于牛津大学,而且是南丁格尔家的老朋友。

于是,弗洛伦斯打算说服父母,给她一段时间,准许她去这个诊疗所学习。

恰逢富勒夫妇应约到恩珀蕾花园做客,她就当着父母的面提出拜富勒为师。

  不料,一场风暴就此爆发了。

父亲拂袖而去;母亲则气得发疯,说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怪念头;连姐姐也歇斯底里大声嚷嚷,说妹妹一定是“中了邪”——这不单有失贵族身份,还会把病菌带入家门,害死全家。

  富勒夫妇感到很难堪。

为了安抚南丁格尔夫妇,他们也只好向弗洛伦斯“泼冷水”,劝她放弃自己的想法。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她咬紧牙关,没有屈服。

她开始偷偷钻研起医院报告和政府编印的蓝皮书。

她还私下给国外的专家(比如普鲁士大使本森夫妇)写信,向他们请教各种问题。

并且,还时不时地索求有关巴黎和柏林两市医院情况的调查报告。

每天早晨,她至少要学习一个多小时。

当早饭铃声响起,她会迅速收拾书本,若无其事地下楼用餐,看上去规规矩矩,也尽量不提及内心的想法。

母亲要她负责储藏室、餐具室和藏衣室的整理工作,她丝毫不敢怠慢。

她希望母亲回心转意。

她给朋友克拉克小姐写信说:“我不得不做很多家务。

那些衣被、玻璃杯、瓷器,已埋到我的下巴了。

它们简直是乏味透顶。

我 也不禁要问自己:‘这就是生活吗

难道一个有理智的人,一个愿意有所作为的人,每天想要做的,就是这些吗

’”   她也收到了爱情的橄榄枝。

在一次宴会上,她结识了年轻的慈善家理查德(将少年犯与成年犯分离,以接受更合理更人性的管教,就是出自他的提议)。

理查德对她一见钟情,两人一起谈诗作画,愉快交往。

在弗洛伦斯寂寞无助的时候,理查德的数不清的信笺,给过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也曾把理查德称为“我所崇拜的人。

”但是,在他求婚时,她考虑良久,却拒绝了他。

她给理查德写信说:我注定是个漂泊者。

为了我的使命,我宁可不要婚姻,不要社交,不要金钱。

  弗洛伦斯曾在一封信中流露出追求独身生活的态度,同时谈到自己对婚姻的看法:“普遍的偏见是,归根结底,一个人必须结婚,这是必然的归宿。

不过,我最终觉得,婚姻并不是唯一的。

一个人完全可以从她的事业中,使自己感到充实和满足,找到更大的乐趣。

”此后,她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

  经弗洛伦斯的请求,本森爵士给她寄来了一本书:《凯撒沃兹的基督教慈善妇女年鉴》。

书里介绍了凯撒沃兹在护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有关情况。

  她仔细阅读之后,不由得喜出望外。

作为慈善医疗机构,凯撒沃兹正是她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地方。

在那里,各方面的条件相对完备,她可以得到适当的训练,同时,那里的宗教气氛、清规戒律,是一张“挡箭牌”,可以保证护士的名声不受舆论指责。

  但她不敢贸然向父母提出直接去凯撒沃兹,只是利用病后疗养的机会,先来到法兰克福,当时那里的护理事业也走在各国前列。

在一家诊疗所,她学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

两周以后,她离开时,觉得自己有资格做一名合格的护理员了。

  当父母、姐姐知道她对护理“贼性不改”,还在私自学医时,个个气得发抖。

他们联合起来惩罚她,令她“闭门思过”,不许出家门一步。

  她与家人冷战数年。

时光如飞,在1851年6月8日这一天,弗洛伦斯在她的笔记中,以前所未有的坚定语气写道:“我必须清楚,依靠一味的死守和等待,机会就会白白地从身边溜走。

从他们那里,我得到的,只是愈演愈烈的冲突。

我显然是不会获得同情和支持的。

我应该就这样坐以待毙吗

绝对不可以

我必须自行争取那些我赖以生存的一切。

对于属于我的事业,我必须自己动手去做。

我的人生的际遇,我的真正的幸福,要依靠我的努力,他们是决不会恩赐与我的。

”这次,她的确是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

首先,她以出去散心为借口,去了凯撒沃兹;在那里学了两个星期之后,为了获得更为系统的学习,决定再次去法兰克福。

她平静地向家人宣布了她的决定,父亲尚平静,但母亲和姐姐惊慌不已,再度极力阻挠。

这一次,弗洛伦斯丝毫没有退却。

她们三人大吵了一通。

父亲见劝阻无效,气愤之下,提着猎枪牵着爱犬走出家门。

他走后,她们更吵得天昏地暗。

母亲甚至想打她耳光,但被她灵巧地躲开了。

  第二天,弗洛伦斯勇敢地离开了家。

来到西道尔·弗利德纳牧师的收容所——这所机构拥有一所医院,一所育婴堂,一个孤儿院和一所培训女教师的学校。

  弗洛伦斯住在孤儿院内的一个小房间里。

她的工作地点,就是孤儿院 和法兰克福女子医院。

所有的工作她都学着干,一点儿也不肯落下,甚至连手术护理她也参加。

这对她来说非常不易。

毕竟,在当时,对于一个贵族女子来说,完全是“有失体统”的事。

她明白这一点,但她不在乎。

  在这段时间里,她往家里写了好几封信,介绍自己的情况,也渴望和家里人重归于好。

在32岁生日时,她感谢家人的祝福,还特地给父亲维恩写了一封信。

其中写道:   “尽管我的年龄的确不小了,不过我会更加坚持行使我的使命。

事实上,我很高兴,因为我终于重获自由。

我的不幸的青春期已经过去,我并不多么留恋。

它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我为此而欣慰,因为这意味着,我将获得新生命。

” 庄重大方,志向成型  1837年的一天,南丁格尔觉得自己听到了上帝的声音,要她完成一个使命。

她从小便经常照看附近村庄的病人、残疾人,并护理她的亲属,以解除病者的痛苦。

她的父母反对她做护士,认为有损家庭荣誉。

但封建意识、社会影响从未使她失去做护理工作的信心。

  年青时代的南丁格尔由于常协助父亲的老友(一位医生)精心护理病人,逐渐对护理工作发生了兴趣。

她曾到德国、法国、希腊等地考察这些国家的医院和慈善机构,充实阅历,坚定立志于护理事业的决心。

她自学有关护理知识,积极参加讨论医学社团关于社会福利、儿童教育和医院设施的改善等问题。

  由于家庭富有,南丁格尔的幼年生活极为优裕。

与他们往来的人士也都是社会名流,包括当时的政界人士、文艺作家、艺术家、以及一些地方绅士。

这使她充分享受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安逸生活。

但在南丁格尔的小小心灵中,面对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并不觉得快乐,她 腼腆害羞,不愿见到生人,常有一种莫名的寂莫感。

到了十二岁,她跟父亲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德文、意大利语、历史、数学和哲学等。

在父亲的循循善诱下,南丁格尔的学业大有长进。

她常常跟父亲一起朗读,高谈阔论,遇父亲出外远游时,便以书信交流感受。

1837年,他们全家到欧洲大陆旅行,父母带着女儿们在欧洲各 地增长见识。

这时南丁格尔已经十七岁,已然成为一位美丽的大家闺秀。

他们全家用一年半的时间,遍游法国、意大利、瑞士各地,沿途饱览湖光山色、艺术古迹,并到处考察社会人情。

南丁格尔从小就养成记事与写日记的习惯,所见所闻,均—一记录下来,成为她日后办学治事的重要资料。

她在法国结识了一些知名人士,并与从事社会活动的著名女性交往。

她对政治与民众甚有兴趣,尤其对慈善机构更是特别留心。

她从少年时期,就怀抱着这种服务人类的自我信念和坚定的济世行善的意志。

  她在欧洲大陆旅行之后,发现医院里的护理情况极为恶劣,觉得英国也需要有如法国圣温森.载保罗慈济院那样的修女来照顾病人。

护理工作开始在她心中萌芽,她要做一个护士

当时英国护士的形象是:粗陋老化的女人,既愚昧,又无知,更不能执行医疗任务。

南丁格尔选择这个工作,在她母亲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1839年,全家返回英国,这时南丁格尔已出落得庄重大方,经常在家里会晤社会名流,很受世人的注意和赞赏。

她尤其喜欢结交社会工作者与从事革新工作的各界人士,其中有一位知名的医师,在隆利斯伯里工作,因此启发她想去医院学习的念头。

  当时医院里的病房多半都是一间大统房,病床紧密相连,十分拥挤,墙壁与地板上沾满了血迹和污渍,而且臭气难闻,令进来的人难以忍受。

这种恶劣的状况在各地比比皆是,相差无几。

一次一位美国医师赛穆尔·郝到她家作客,南丁格尔便向他咨询对做护士的看法,郝医师对她的想法大加称赞,并鼓励她坚持不懈地去努力,但终难获得父母的首肯。

在这段时间,南丁格尔为迎合父母的心意,一面潜心研读,吸取有关卫生方面的新知识,一面在父母的安排下,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并结识了两位极为知心的男友。

一位是她的表亲亨利·倪柯逊;另一位是查理·麦恩斯。

但他们的求婚,都遭到南丁格尔的拒绝。

她决定独身

这在当时,是一项多么了不起的决定,她决心以献身护理事业为己任

她在日记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心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麦恩斯 后来成为国会议员,终生支持南丁格尔的事业。

一八四八年初她在罗马会晤了希德厄·海伯特,此君英俊潇洒,文质彬彬,一派英国绅士风度。

海伯特与南丁格尔一见如故,终生保持高贵的友谊,后来他入选成为作战部长,对南丁格尔的事业给予了有力支持。

  1849年10月,她再次跟友人远游埃及,渡海至希腊;次年四月,到达雅典。

南丁格尔每到一地,必定参观慈善机构,例如养老院、孤儿院、以及有关的医疗救济机构等。

1850年5月12日,正好 是她三十岁生日,她在记事薄上写下了这样的生日感言:今天我三十岁了,正是耶稣基督开始献身布道的年龄。

从此不应再有幼稚的举动。

不应再有爱情与婚姻的念头。

只有让我遵循上帝的旨意思索,依照他的安排去做。

她感到,投身护理事业,正是上帝赋予自己的责任

成立护所,志愿救人  在她的时代,没有一个有身份的人做护士。

做护士的,往往都是一些无知、粗鲁、酗酒、没有受过训练的女人。

她利用到欧洲旅游的机会,了解各地护理工作。

最后她选定了解过的凯瑟沃兹医院,并于1851年在该院参加了4个月的短期训练班,使她学护士的理想终于实现。

在学习期间,她亲身体验到护理工作要为病人解除痛苦、给予精神安慰,必须付出多方面的辛勤劳动。

1844年,她从英国出发开始了欧洲大陆的旅行,足迹遍及法、德、比、意等国,对各国的医院进行了考察。

1850年不顾家人的反对,她毅然前往德国的凯撒斯畏斯接受护理训练。

她的才智被发现了,1853年受聘担任伦敦患病妇女护理会的监督。

  南丁格尔的雄心壮志,终于感动了她的父亲,答应每年资助她五百英镑。

并于1853年8月12日,在慈善委员会的资助下,南丁格尔在伦敦哈雷街一号成立一看护所,开始施展她的抱负,她采取了许多措施,令当时的人叹为观止。

如采用病人召唤拉铃,在厨房设置绞盘以运送膳食给病人,她强调“任何妇女,不分信仰、贫富,只要生病,就可收容……”她在工作中表现出非凡的能力,大家对她都言听计从。

  1854年8月,伦敦郊区贫民窟发生霍乱,南丁格尔不顾个人安危,志愿参加紧急救护工作。

她在医院里照料垂死病人,终日奔忙,不少人在她怀抱中死去。

卡斯凯尔夫人对南丁格尔的义行推崇备至,因为她亲自体会和感受到了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她这样描述:“她身材高挑,消瘦修长;一头棕色茂密的短发;肤色白皙;灰色的眼睛闪现着忧郁消沉的神色,但有时却流露出快乐的波光,真是令人难忘;她的牙齿美丽整齐,笑起来甜美无比。

头上蒙着一条长的柔软发巾,沿着发角扎起来,使她白静的瓜子脸儿,衬托得更为美丽。

她经常穿一件黑丝质料的长衫,外加一件黑色披肩,给人一种雍容高雅。

落落大方的印象。

” 提灯女神,义无返顾  1853年,土耳其英法等国与俄国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

1854年3月,英法为援助土耳其,正式对俄国宣战。

9月,英法联军登陆克里米亚,在前方发回的报道中,对伤兵没人照顾颇有意见。

报道中说,法国伤兵有修女照顾,俄国伤兵有修女慈悲团照护,英国为何没有修女照顾伤兵

况且英军的医疗救护条件非常低劣。

伤员死亡率高达42%。

  当这些事实经报界披露后,国内哗然。

南丁格尔闻知这一消息,立即给当时的作战部长海伯特的夫人写了一封信,表示愿自费率领四十名护士赴战地救伤。

对于当时一位35岁的女性而言,这是一种非常艰巨的挑战。

当时,在欧洲各先进国家早有被称为“姊妹 ”(Sisters)的女护士出现,但英国由于受宗教和社会的成见,一直反对在医院特别是战地医院中有女护士出现。

10月15日,海伯特部长同意了她的请求,并给南丁格尔回信,邀请她率领一批护士前往斯库塔里,由政府任命并给经费支援。

南丁格尔欣然同意,五天后政府颁布她为驻土耳其英国总医院妇女护士团团长。

护士团包括三十八名团员,其中十四位是由各医院选送的职业护士,另二十四位则是各宗教团体选派的。

10月21日,她们即匆匆装束上路。

在十一月四日到达斯库塔里,立即投入忙碌的工作。

  最初,医师们基于传统认识及嫉妒心理,主张没有医师指示,不让她们涉足病房。

一连四天被拒之门外。

面对这种局面,南丁格尔首先着手进行改善伤兵的饮食,换洗肮脏的衣服,共同致力清理工作。

她深深感到,一所完善的医院,必须有充分的供水与良好的排水系统。

三个月下来,她清理好一万件衬衫。

为了收容八百名新伤患,她自己出钱支付紧急修理病房费用。

南丁格尔的积极服务精神,终于化解了军医们的敌视心理,更赢得了伤患的敬爱与信任。

她夜以继日地将全部心力投入护理工作,使医院逐渐走上轨道,而她的办公室,也自然成为放射温暖与爱心光芒的中心。

英军的医院院址,原是土耳其的驻军营房,建筑因陋就简,设备更是奇缺,整个医院肮脏破乱。

因预定要收容二千五百位伤患,因此所有走廊里都开设成病房。

这些走廊全长达四英里,病床拥挤不堪,卫生设备极差,通风尤其不良,臭气四溢,雨天满地污泥,晴天沙土侵袭,成群老鼠到处流蹿,环境极为恶劣。

每个病人每天只能分配到500毫升水。

由于床位不足,许多病人就睡在地板上,被子也不够用,有的竟以帆布代替,许多伤兵宁可不用。

燃料一直缺乏,膳食供应更不理想。

一般药品极为缺乏。

在这种恶劣条件下,大批伤兵均感染了痢疾与霍乱。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