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名人故事加感言

02-25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有关家风家训的诗句

:养身莫善于寡欲。

刘备:勿以恶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服于人。

李世民: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颜之推: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亲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

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范仲淹: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尊亲;礼仪勿疏狂,逊让敦慕邻。

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保五毂恩;做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奉主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苏洵: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和睦乡邻。

长上有问必答,在座定要抬身。

不可虚言戏谑,不可斜侧骄矜。

莫呼长上表号,开口就要尊称。

饮食先让长者,行路当随后行。

纪晓岚: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

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林则徐:不孝父母,敬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存心不正,风水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时运不济,妄救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淫恶肆意,阴陟无益。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写毛笔字 心得

书写姿势  初学写字,应特别注意书写时身体的姿势。

因为姿势是否正确,直接关系着字的好坏和进展。

在书法中,把专门研究这部份内容称为“身法”,可见其重要。

  正确的书写姿势,不仅能为写字打好良好的基础,而且对青少年来说,也是生理卫生的需要。

青少年正在长身体的时期,若养成姿势上的坏习惯,还很不如易纠正。

根据字的大小,一般有坐着写和站着写两类,即所谓的“坐势”和“立势”。

初学写字,应特别打好坐势的基础。

  坐势,端坐桌前,腰背自然伸直,上身可略向前倾,与肩同宽,左臂弯曲,手自然放置桌上,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手也可压在纸上,起到稳定纸的作用。

右手执笔,笔不必正对头的中间部分,可偏向头的右侧,以能看到笔尖运动为宜。

坐势书写又有枕腕,悬腕,悬臂等区别。

枕腕,即右手执笔时,手腕不离开桌面,或把左手垫在右手手腕的下面的书写姿势。

枕腕法多用于写小楷。

悬腕,即右手执笔时手腕悬空。

运笔较为灵活,适合写一寸左右的各种字体。

  悬臂,即右手执笔时,手臂悬空的书写姿势,活动范围大,适合写两寸以上的各种字体。

  采用坐势书写时,一般适合写两寸以内的较小的字,如小楷,晋人行书,唐人楷书等。

  立势,身体站立不依靠桌子,上身前倾,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左手手掌平放在桌面上,左臂可直可曲,以能自然支撑桌面为宜,右手悬臂执笔。

采用此种姿势适合写两寸以上的字。

  蹲势,蹲在地上,两脚分开,略比肩窄,左手按纸,右手悬臂执笔,一般是在大的厅堂空地上写,便于把握通篇章法,这种姿势适合于巨幅长篇(写巨幅作品时脚可踩在作品上面)。

  执笔方法与要点  执笔方法  如何正确执笔是能否正确用笔的前提,是能否把字写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它被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所重视。

只要我们翻开古今书法理论的典籍,关于执笔方法的探讨比比皆是。

如握管法、单钩法、双钩法、握管法、撮管法、捻管法、拨镫四字法,回腕法等等。

这些方法各有短长,各具特点。

  一个初学者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执笔方法呢

当这个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翻阅古今有关执笔的诸多论述,从中发现唐太宗李世民的指实掌虚说与唐代韩方明的虚掌实指说是最富于智慧的。

他们可谓不谋而合,一同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指实,是强调五指执管,把笔执稳。

掌虚,是掌心空虚,以便于指腕灵活运动。

执笔的要领说到底就是稳与活二字。

  与这种理论相呼应的最为普遍的是执笔法中的五字执笔法。

当代有关书法基础的教科书,都认定这种方法是正确的执笔方法。

当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对五字执笔法极为推重,他在《书法论丛 ·书法论》中说:书家对于执笔法向来有种种不同的主张,我只承认其中之一种是对的,因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传下来的,经唐朝陆希声所阐明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

沈先生的观点是否多少有些绝对,我们暂且不论。

但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五字执笔法的影响力是广泛而巨大的。

  下面我们对擫、押、钩、格、抵五字的含义作一简明的解释,以帮助大家了解这种执笔方法的特点。

  擫,是用手指按的意思,是指用拇指指肚前端在笔管左侧按住笔管。

  押,通压,是从上而下用力的意思,是指食指第一节在笔管右侧从上而下用力与拇指相对夹住笔管。

  钩,是弯曲,钩住的意思,是指中指弯曲如钩,用第一节指肚前端钩住笔管前面。

  格,是抗拒的意思,是指无名指用甲肉相连之处从后向前推挡笔管。

  抵,是推,抵抗的意思,是指小指紧靠无名指辅助它向前推挡笔管。

  五字执笔法是用擫、押、钩、格、抵五字来概括说明五个手指的作用,它强调五指各司其职,又通力配合,执笔稳健,使笔能上下左右灵活运动。

在运用五字执笔法时,注意用手指第一节的中上部分执笔,掌心自然空虚,即可符合执实掌虚"的执笔要求。

因此,我们认为初学者可选用这一执笔方法。

  在我们明白了指实掌虚的作用之后,为了学好书法,还要了解与其密切相关的知识--执笔的位置与执笔的松紧等。

我们可以将笔管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执笔靠下,笔的活动范围小,运笔就穏健。

执笔靠上,笔的活动范围大,运笔就灵活。

那么执笔时究竟靠近那个部位好呢

这要根据所写字体风格及字的大小来确定。

一般的说以字体来区分,写篆书、隶书和楷书,执笔宜略低,低可稳健;写行书或草书,执笔可略高,高可灵动。

以书法风格来区分,工稳严谨的风格,执笔宜低,豪放洒脱的风格执笔宜高。

以字的大小来区分,写小字执笔宜低,写大字执笔宜高。

  以上所说仅是一般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法则。

书写者在具体的书法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摸索出适合自己书写的执笔位置,以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和创作。

  切记,探讨执笔的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把字写好,凡是有利于写好某种字体或某风格的都是可行的方法。

  下面再谈谈关于执笔的松与紧的问题。

很久以来,民间盛传王献之学书的故事。

相传他小的时候,一天正在练字,他的父亲王羲之悄悄地来到他的身后,突然抽他的毛笔,竟然没有抽掉,于是,王羲之高兴的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有大名气。

这则故事是唐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他的书论著作《书断》中记载了留传下来的,只是个传说而已。

然而,后来的人们多依据他来说明执笔以紧为好,实际这是一种误传。

一味强调执笔紧是失于偏颇的。

执笔紧,易于稳健;执笔松,便于灵活。

但是执笔过紧则不能灵活运笔,使点画受到制约。

执笔过松,则会失去对笔的控制,使点画难以成形。

因此,执笔的松紧要依据所写字体,风格及字形的大小来决定,应以松紧适度为宜,这个度就是在写一种字时能执笔稳健,又挥洒自如。

  执笔要点  手指实:意思是手指皆需确实的压在笔管上,稳固的持者。

  手心虚:意思是手掌心不须绷的太紧,适度并足以灵活运笔即可。

  手背圆:是形容执笔时,手掌背圆弧且上竖的样子。

(不须硬将手臂托圆,适度足以让手指灵活即可)  手掌竖:意思是将手掌竖起直立,能使手把笔拿直即是。

  唐代唐太宗有言:「指实则筋力平均,掌虚则运用便易」。

手需注意的部份大致如此,剩下细节就有赖读者自行体会。

  执笔松紧  执笔的松紧自古即有多种论解,求紧者是因为执笔时紧才能拿稳,不使字无力,求松者是因为若拿笔太紧,会使字枯骨尽露,毫无边劲,其实他们意思都相近,只是重点论分不同罢了。

  拿笔太松,运笔时易脱笔,手上无劲,当然拿不稳;拿笔太紧,则有碍运转,一样不好。

适度的松紧才是正确之道。

  运笔方式与要领  运笔是书法的根基,若不得其要领,则再怎么写也没用。

所以书法以此为重。

运笔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指运法,二是腕运法,三是肘运法.书法家张廷相曾说:“运笔之法有三:曰指,曰肘,曰腕;小字宜指,中字宜腕,大字宜肘,……  指运法:  指运法是运笔的其中一个持法,做法是将左手垫于右手之下。

通称枕腕式。

亦可放一重厚物于右手腕之下代替,而这样做,腕部就固定了,只剩下手掌手指部份可动,因此只能书写细短的笔画,适合用于小字。

但若书写草书的小字时,也不适合使用枕腕式。

因为此法较不灵活,写时会缺乏一股流动之气,无法表现其气概。

总之,指运法书写时最稳且牢固,可作为练习运笔的第一步骤,由此而进步至提腕或悬腕,就较容易许多。

因此,初学者当多加练习。

  腕运法:  腕运法就是固定肘部,将腕部提起,一般通称提腕式。

而此法将腕部提起,活动范围就较枕腕式大,可以书写较大的中字。

但也不适合书写于大字,因为肘部仍着地,活动范围仍受限制。

  肘运法:  肘运法是连肘部一起悬空,以肘部来运笔,一般通称悬腕式。

而此法以肩膀为中心,腕肘均不放于案上,所以最为灵活,活动范围最大,挥洒自如,易于表现笔力。

适用于大楷、行草等书体。

总之,悬腕式是运笔的极致用法,如欲尽善尽美,此法非熟练不可,不然大字无法逞其雄势,行草不得其纵逸,各不得要领是也。

  运笔的方式前面已经谈过了,接下来就是要发挥它的要领,落笔时如何做各种笔画,表现各异书风,其间变化多端,还有像落笔与起笔之方式,行笔之轻重缓急,笔画或字之间的连与断,以及转折之方式,笔锋之运用等,皆需注意。

但多虽多,还是有一定的法度可寻,以下大约分成七点,略概分类叙述:  起笔与收笔:  关于起笔,求其方圆分明,完美洁净,包世臣称:「起笔处:顺入者无缺峰,逆入者无涨墨。

」无缺峰则形状完美,无涨墨则笔画洁净,起笔时顺入成方,逆入成圆。

收笔时则需顿或折笔锋而成方,回锋而成圆。

上述诸点,乃起步之大道理,应多加练习.  提笔与顿笔:  当你在写作时,一个字完成的过程是由提笔与顿笔交互而形成的,「顿」是将笔下压,屈笔锋而将力道使于纸上。

「提」,则是将笔提起或半提起以继续行笔。

大体上,顿笔后需提笔才能行笔,而提笔后又需顿笔,使笔画成形,或接连着下一笔的笔画。

终使字成形。

所以才说书法写作是提与顿的交替过程。

其中又包括更细的变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分,顿也有轻重之巧。

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了。

  转笔与折笔:  除了上述之提与顿外,转笔与顿笔也需要重视。

「转」是圆润笔画的方法,「折」则是画方的方法。

张廷相曾道:「真书以点画成形,以转折见性」。

其中,细分古书所见,折亦可称为翻转,表现的方法有此一句「曳而加于上」,意思是行笔中停笔不动,变换笔锋之方向略成ㄟ状转向。

使外角成方,得其笔意。

至于转法亦称绞转,行笔中「动而转于下」,意近同于上,只是转锋时不停,顺势回转向下,形亦同于ㄟ,但画外角成圆,转动幅度较为大。

蒋梦麟曾以图形说明,并附诗云:「翻转突折成直角,绞转毫滚心如旋。

」此例足可明见。

  方笔与圆笔:  这部份较为复杂,讲求整体的效果。

依前面所提过的起、收,提、顿、转、折,在书写时,放慢些许速度,使运笔较更稳定,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及转弯处,笔画中等,将之突显曲度,使整体架构看起来圆润,且萧散超逸。

而方笔则是在上述各要点中,突显笔画的骨气,让整体架构明了,直方而不失轻巧,凝整沈着,苍劲挺拔。

张隆延道:「方笔平直而精严,圆笔委曲而奇诡。

」极为称道。

  藏锋与露锋:  谈到笔锋,可延伸出偏锋、正锋、搭锋、折锋、回锋诸法,对于笔锋的用法,重要可知。

若书法笔中锋无变化,那即是死法。

又以藏锋与露锋最重要。

藏锋即是将笔锋藏于笔画中,不露痕迹;露锋就是笔锋自然露外。

徐浩云:「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

」此句话甚是明白。

笔锋不藏,则缺乏含蓄之深韵,也不可偏重一方,则不得中道即为病。

两者得相配合,藏锋包其气概,露锋纵其精神,使字气势挺拔,气韵天成,即得其道。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