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感言

04-03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读上善若水有感800字

被誉为“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的老子在其五千言的<<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具备最好禀性的“人”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

居处适应任何之地,心胸沉静高远,待人真诚友爱,说话言而有信,为政谋求清平,处事能方能圆,行动善择时机。

正是由于不与人争的美德,所以永远也没有过失。

   这篇文章虽然表面上是对水的颂歌,但实际歌咏的对象却是具备像水性那样高尚品德者的人。

文中七个“善”字并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启发,对有关的进一步写状,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为什么老子把最好品格的人要比作水呢

这是因为水具有其它万物所没有的独特的几种禀性。

  其一、 水能滋养万物生命。

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

  其二、水自居下流。

尽管它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但却从不居功自傲,更不会占据高位,把持要津,而总是默默无闻的处于众人不愿处的低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也正因如此,才有“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的赞誉

  其三、水能以柔克刚。

水性尽管温柔,柔弱,但这种温柔会聚集巨大的能量,变得异常刚烈。

俗话说:水滴石穿。

此非力使然,恒也。

正是它不舍昼夜,持之以恒,才能把石一样坚硬的物品击穿。

  其四、水能因势而变。

水能至静——水平如镜、至洁——晶莹剔透,但也能至动——奔腾不止、至浊——混浊不清,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

所以苏轼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

正是水这种变动不居的性情,才使它能滋润万物,并且一路流过冲走许多污垢,荡涤人世间一切污泥浮尘。

  正因水具有上述特质,不仅老子爱水,而老子的学生孔子也喜水,每见大水必观焉,并发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逝者如斯”的感叹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水也一样,既能载舟、亦能覆舟。

既能利万物,可一旦洪水泛滥又会生灵涂炭,摧残生命。

故常有洪水猛兽、水火无情之说。

老子在文中也只是认为水德“近于”而不是等于道。

既便是具备高尚品德的人也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

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对当今世人来讲,老子讲的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和品格,不可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样要求实在太难、太苛刻了。

不过可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典范,完善的人格也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

我们做事做人当如水,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做的事。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尽其所能地贡献力量帮助别人,而不要与人争功争名利。

  总之,“上善若水”的意思就是人的修炼与品德最好要像水一样。

我们为人处世的要旨,就是要领悟老子那振聋发聩的不朽名言:夫唯不争,故无。

只有奉献不争,才能没有过失。

这就是我们读“上善若水”最大的启示。

谈谈你对上善若水的感悟

水,应该是最高级的一种状态。

它不与万物争宠,身处洼处,正因为将自己的位置降得很低,所以才能把所有的一切吸纳进来,反过来滋养万物。

水的适应能力也是很强的。

如果你是一个圆桶,那它就变成圆的;如果你是一个方块,它就变成方的;你把手伸进水里,它会自如地接纳你,和你的手配合得天衣无缝。

急求一篇,“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征文活动的体会或感言。

以家长对这次征文活动的体会或感言为角度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这个社会中,有许多行为规范约束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这就是道德。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

有一次,我和妈妈到银行存钱,银行里人头攒动,我和妈妈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伍才轮到我们。

就在我们走向柜台时,一位70多岁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

我开始还认为他是有什么东西丢在那里要拿回去,可他还没站稳,就发话了:“请问一下养老保险怎么取

” 我可不高兴了,明明是我们先来了,怎么让他先办起业务呢

而且这么大人了,先来后到这点道理不懂吗

可妈妈却好像让着他一样,什么话也没说,而且还把身子往一边让了让。

妈妈的举动,更让我惊讶和气愤,难道妈妈也不懂这点道理吗

妈妈好象看见了我表情的变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微笑着对我说:“你是不是有点不高兴啊

”我用劲地点了点头,气愤地说出了我的想法。

妈妈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对我说:“你这就不对了。

虽然先来后到是规矩,但是他毕竟是位老人啊

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道德的表现,所以我们必须要让着他,尊敬他。

”我这才点了点头。

妈妈的表情终于由严肃化为轻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愿意为这么一件小事而和别人争吵吗

”我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

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经办好了,正招呼我们过去。

他这时向我们解释:“刚才真对不起,我有点急事,让你们久等了

”我笑着说:“没关系

这不算什么

” 同时,我也看见了妈妈赞许的目光。

可见,道德还能让社会更加和谐,幸福,美满。

但是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最近,汶川发生了大地震,许多人为次慷慨解囊。

但是,我在报纸上看见一条反面的新闻:“某地区奥运火炬手在绕过捐款箱后,把一只空的手放在箱子边,什么也没捐。

” 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没有错,他们已经捐过了钱,只是几位记者没拍到照片,就让他们空大波,指责声,叫喊声,责骂声,不绝于耳。

经事后调查,火炬手并着手再走了一边。

这件事让火炬手很郁闷,人民很纳闷,也让社会充满了疑问,这记者怎么这样呢

我则感到很气愤,媒体本是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更加了解社会,却报道出这么一条消息,又和报假新闻有什么区别呢

这是拿灾区人们的利益开玩笑,是对火炬手的不尊重,是对社会的形象的严重损害

实事求是道德的基本表现,而这家媒体却连这点道德都做不到,还怎么再谈自己的信誉呢

这是道德负面的例子,通过这件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是道德的基本表现,我们要遵循它。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质,我们要捍卫道德,宣传道德,实践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文明礼仪心得体会300字作文

学习文明礼仪心得体会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每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

通过了文明礼仪活动的开展和平日里的培训学习,我从中领悟到了文明礼仪的真谛,现在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社交礼仪。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平时应真正地做到“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力求做好每一件事。

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好自身形象,树好单位形象,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社会将更加温馨和谐。

外表文明是内心文明的反映,培养良好的礼仪行为,必须有内心的文明素质。

所以我们都应当认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习惯。

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说文明话,做文明事,着装端庄整洁,举止文明斯文,保持一种有内在素质,有外表文明的良好形象。

学习文明礼仪心得体会讲究礼仪,注重细节。

良好的礼仪素质,文明的行为,并非一朝一夕能提高和养成的,而要靠平时做起,从点滴做起。

如接一只电话,应当首先说:“您好

请讲……”这种和蔼可亲的话语,会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受。

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时时处处讲究礼仪礼节,注意职业礼仪,而且还要讲究家庭礼仪,注意家庭美德的培养,自觉做到尊老爱幼,相互尊敬,讲文明,懂礼貌,守规矩,和睦相处。

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涂;当我

请大家帮我想一句获奖感言

谢谢MTV 谢谢CCTV 谢谢所有TV

老经的感想感悟

黄帝和老子的思 黄老之学: 中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史记·乐毅列传赞》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 、安期生等 。

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

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反思与转型 社会的前进犹如一列惯性巨大、人们难以完全控御的列车,在它到达终点之前决不肯减速缓行,而一旦发现到达终点之后再去减速,巨大的惯性已然把列车拖出理想的目标很远很远。

汉初的政治家有一句名言:攻守之术不同。

短短数语,包含了用鲜血和生命付出的深重代价。

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完成,伴随着社会转型期而出现的政潮多元化也将划上句号。

但是,当时的多数思想家和政治家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对“思想自由”意犹未尽,仍然运用着原来的思维模式,议论政治,品评人物。

在思想与权力的交锋中,思想显得那样脆弱,一场规模不大的焚书坑儒,自由的思想就成了专横权力的刀下之鬼。

思想的一统是迫切的政治任务,但用什么样的思想去“统”,人们的认识却不相同。

秦代的政治家们不假思索地延用了过去的经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从逻辑上说,强权政治似乎能使自己的国家得以维持和久存,然而事实上却恰恰相反。

作为中国中古社会开创者的秦朝仅仅存在了16年就亡家亡国,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历史和现实提出了一个令人困惑却又无法回避的难题:秦国以排山捣海、摧枯拉朽之势平灭了不可一世的山东六国,为什么统一之后“二世而亡”

痛定思痛,人们渐渐悟出了答案。

早在汉高祖刘邦驰骋疆场的时候,秦王朝的遗臣陆贾就向刘邦称道儒家的《诗》、《尚书》。

刘邦对儒家的一套不以为然,斥道:老子骑马用刀枪打天下,哪里用得着什么《诗》、《尚书》

在他的话语中仍然带有当年法家学说的余音:山东六国讲礼义结果愈战愈弱,秦行法术愈战愈强。

陆贾的回答却使人耳目一新:骑马可以打天下,但骑马能治天下吗

自古以来,攻守之术不同。

假如秦统一中国后改弦更张,行仁义道德之术,秦王朝会灭亡吗

还有你刘邦的天下吗

显然,刘邦与陆贾有着不同的心理背景和心理感受:刘邦得意于建汉业之功,陆贾痛思于秦亡之后。

陆贾已经比刘邦先行了一步。

然而,从本质上说政治思路是政治问题,而不是思想问题;是政治选择思想,而不是思想选择政治。

经秦末战乱之后,整个社会一片疮痍,民无盖藏,人无作业,天下苦秦。

当时人民亟需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早在刘邦入关的时候就“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史记·高祖本纪》)我们今日虽不知秦法是如何的苛暴,但从“悉除去秦法”可知,刘邦这一做法顺应了民心,开黄老政治操作之先河。

黄老政治的正式出笼是在曹参为相的时候。

汉初曹参任齐国相,他延请长老儒生问以治国之道,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曹参不知所从。

无奈之下,他听说胶西有一位盖公治黄老之术,于是重金礼聘。

盖公的策略很简单:政治贵清静而民自定。

曹参照计施行,相齐九年,齐王国大治。

萧何死后,曹参继为汉相,他将在齐国的治术推广到汉家天下,大获成功。

当时的人们赞颂道:“萧何为法,斠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史记·曹相国世家》) 黄老政治的思想基础是黄老思想,而黄老思想兴起于战国晚期。

在诸子百家的争鸣当中,法家是当时政治思想的主流,各家各派莫不受其影响。

在这种背景之下,道家当中分化出一派,其思想宗旨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吸收了法家思想,同时还吸收了其他各派的思想,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①。

黄老思想兴起于齐国,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师承关系。

《史记·乐毅列传》记太史公曰: “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

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 黄老学说直接来源于河上丈人,而河上丈人和安期生是战国晚期著名的隐士,是道家隐士一类的人物。

就其本来面目说,道家思想消极避世,而法家思想不仅入世而且激进,二者水火不能相容。

道家中的一派在涉入政治的过程中,逐渐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某些思想,黄老思想渐次形成。

同样,儒家和法家为了解决本体论问题,则不断地吸收道家的自然哲学,而不取其无为之术。

因而,就政治大思路而言,是道家和儒家向法家靠拢,黄老思想是道家向法家靠拢,是道、法两家思想合流的产物②。

从力学的原理看,两个完全相反的力相互作用,会彼此削弱,造成一种新的平衡。

黄老思想正是这样。

从黄老政治的实际情况看,它是对秦王朝极端暴力政治路线的纠正,黄老之术本身是较为温和的法家路线。

因此,黄老政治反映在政治操作中是有为,是法家路线,而决不是消极无为③。

黄老政治思想是法家政治思想与道家政治思想之间相互融合造成的新的思想平衡,是由秦王朝的法家路线向西汉中期以后儒家政治思想路线的过渡。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