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改革开放40年微感言

09-23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言(民主)字数不限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部门乃至一个个体的前进目的、奋斗源泉。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大学生义不容辞的使命。

----题记毛主席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世界是属于你们的。

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

可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50多年,毛主席的话依然回荡在我们的耳边,激励我们每一个青年人积极向上,奋勇拼搏,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没有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没有了方向的支撑,国家怎么才能进步呢

人无信则不立,国无信则不强。

信念是一种精神,它能在逆境中给人希望,在困难中给人力量,它能让人超越自我,更能让国家繁荣富强;信仰是一种指引,它能在黑暗中给人光明,在迷茫中给人方向,它能让人昂首阔步,更能让国家开拓前行;信仰是一种鞭策,它能在失败时给人信心,在痛苦时给人鼓励,它能让人不屈不挠,更能让国家顽强屹立。

正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信念。

作为尚未走上社会的大学生,如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于社会中,如何去影响别人,这些无疑都是我们应该积极面对的问题,要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觉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领会内涵及精神实质。

理论是行动的指引,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无疑是在白费力气,所以要在自己的学习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是无法实现的,我们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加深自我的理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实践提供正确的方向。

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学好科学知识。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知识即美德,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大学生要“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尽自己最大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除此之外,还应该“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关心学习上相对偏弱的同学,共同进步。

同时不应该死学习,也应该积极关注国家大事、关爱人民生活,学会社会担当。

从身边点滴做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中。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该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只有用实践来检验的核心价值观,才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的,才会体现它真正的价值。

作为大学生,在生活中实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为指导, 做到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做到勤俭节约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不因事微而不为,不因利小而弃之,节约每滴油、每升水、每度电、每分钱、每张纸,滴水亦成河,如果大家都这样做,那么也就不会有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了。

大学生是社会的引领者,民族的开拓者,更是祖国美好的未来。

我们具有青春活力,我们引领社会风气,我们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我们促进时代快速的发展,因此,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祖国的未来再铸辉煌,让我们在祖国的建设中努力拼搏,在社会的发展中坚韧开拓,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我们最值得骄傲的青春。

教师,可以在阅读中生存论点

,从选择一本好书开始。

由中师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主办,人民教育出版社的2013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评选活动,从教师的需要出发,通过教师、专家和编辑的参与,认真遴选近两年出版的新书,评选出2013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其中的“TOP10”也于近日新鲜出炉。

  我们期待,广大教师能够在阅读本次所评选出的优秀图书中,追寻教育的核心价值,发现教育的真谛,持续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陆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榜理由:  12月3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全球同步发布2012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评结果,上海蝉联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三项冠军。

这一结果引发了国内外教育界与媒体的热议,而类似的事件3年前也发生过。

2009年,上海首次参加PISA测评,在65个国家(地区)中取得了三项第一。

  PISA是什么,测评结果怎样得出

为何能吸引全世界的关注,对我国基础教育又有何启示

  《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由PISA上海项目组秘书长陆璟撰写,介绍了PISA的研究目的,问卷设计框架,测试工具的开发和翻译,抽样、现场实施和评卷,以及上海PISA2009的主要结果对我国教育质量监测、课程和评价改革的启示等内容。

  由于教育质量评价是专业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为了能够让更多的读者了解PISA测评的思想和方法,作者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表述PISA的技术要求,并用较为通俗的语言介绍上海的实施方法和结果,使读者能够从整体上了解PISA从设计到实施到结果报告的全过程。

所以,本书不仅适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领导,也适合普通校长和教师阅读。

淮南书店  上榜感言:  上海在PISA2009和PISA2012测评中,两度夺得全球第一,在国内外引发了各方人士的肯定与赞扬、批评与质疑。

我将其分为6种观点:一是为上海学生的成绩和上海的教育感到骄傲。

二是质疑样本的可靠性。

三是认为考试主要反映了知识教育的结果,上海学生成绩好是因为应试能力强。

四是觉得上海学生课业负担重,成绩好的背后代价很大。

五是认为这是精英教育的结果。

六是认为PISA测评本身有其局限性,不必过度解释。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客观、理性地看待PISA测评及其结果,比夺得全球第一会更有意义。

读懂了PISA,至少我们可以理解,上海的胜利不是错位竞争的结果,抽样和样本代表性能够经得起考验;可以明白,PISA测评并不等同于知识性的考试,上海的学生并不是书呆子,而上海的胜利也是政府多年来大力推动教育均衡的良性回报。

  书中,我跨出PISA测评本身,解释了PISA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意义,分析了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课程和评价改革的启示等。

相信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阅读本书后都会大有收获。

(作者陆璟)  《一盏一盏的灯》,吴非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上榜理由:  教师会有什么样的幸福与趣味

他们是怎样获得勇气和智慧的

特级教师吴非对教师同行说:“我们也许不重要,但我们的工作关涉人未来的幸福,所以特别重要。

”而本书正是描述几十位教师身上发生的真实故事。

故事以叙述为主,注重还原现场和情境。

虽然不是吴非自己的故事,但故事里的点滴真情和教育理念都是他想要传达的。

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出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展现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

  上榜感言:  酝酿这本书的时间很长,但不是因为作者难觅,作者都是自然出现的——一想到应当出版这样一本书,那些和我一样的教师便像路灯似地,一个接一个地浮现在脑海。

  我们有共同的梦想,因为我们都看到了教育的艰难和美丽。

曾几何时,老师们信任我,告诉我他们的故事,让我成为了一个幸福的倾听者。

  多年后,我找到曾讲故事给我的教师,请他们把当年感动了我的故事写出来,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让我感到愉快的是,很多教师读完这本书后都表示有过相同的经历和感受。

于是,我面前又多了无数盏亮着的灯。

同行的相同经历和感受让老师们肯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而今日所做的一切会让未来变得更美好。

  我总觉得,中国教育需要一次文化启蒙,否则教师将长久地陷在希望渺茫的重复劳动中。

谁来启蒙

当然是教师自己。

只有自我启蒙,才能斫出生路,才会在行走中坚忍、勇敢。

但是,有人认为,这需要对教师进行各种培训、测评和检查。

事实上,没有一位优秀教师是培训出来的。

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靠自觉学习和年复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阅读是教师自觉学习的主要途径,那些有阅读习惯的教师,知道寻找什么样的书,知道如何在苦痛中思考。

他们不需要别人居高临下地指手画脚,只要看他们是怎样做的,看他们的课堂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就会知道真正有用的教育学理念始终形成于课堂。

  教师有勇气改变自己、自我启蒙,才不会因为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而放弃努力,教育的含义也会因此而丰富。

远离名利场,不等、不靠,自己创造,静悄悄地去做,像一盏灯,虽然无声无息,却能发光发热。

一旦教师成为自觉的阅读者和写作者,他必然会成为能够发出光芒的思想者。

这很可能就是中国教育的曙光。

我常常想,如果教师心中充满光明,他将会成为怎样的一盏灯呢

在学生的未来生活中,会不会也拥有这样的光明

  我想告诉老师们:你很重要,你做的事情很重要,你能照亮自己面前的路,你同样就能照亮课堂……(编者吴非)  《构建教育新模式》,张卓玉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上榜理由:  课堂,从讲坛变成了论坛;学习,从碎片化变更为整体化;教育,从记知识变成了做事情;教师,从讲师变成了导师;心智培养和公共精神培养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就这样,基础教育改革中让人们纠结不已的无数困局迎刃而解:当教育已不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习;当信息技术成为改变教育模式而不是强化教学的推动力量;当学生的权利意识、尊严意识、幸福意识开始觉醒;当校长、局长都开始致力于新教育模式的制度保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愿景和路线以一幅前所未有的清晰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

作者以深厚的学养、深刻的思考、多年来指导一线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令人信服地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基础教育的新模式。

  上榜感言:  这本书能受到教师的认可,让我深感欣慰。

但是,我最想得到的是校长的认可。

因为在这场教育变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有一个人——校长。

  现在,世界各国的教育同行们都在做一件事:为21世纪或者更远的未来,构筑新的教育范式、教育框架、教育秩序。

我认为,每位校长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这场改革中来,因为校长在尽享荣誉和地位的同时,还应该静听天职和良知呼唤。

  好在我们有一大批的校长,他们无愧于自己的良知和时代赋予的职责。

过去30多年里,在重建教育模式的伟大事业中做出最重要贡献的,是一批有信念、有责任、有胆识、有智慧的校长。

  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得益于两种力量,即政府引导和草根改革。

他断言:“如果看不到中国改革的二元结构,我们就很难理解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故事。

”教育何尝不是这样。

  社会进步大体有两种方式,一是自上而下,所谓顶层设计。

二是自下而上,所谓基层创新。

邓小平说得更形象——摸着石头过河。

毫无疑问,教育模式的重建属于第二类。

所以,校长不要依靠顶层设计,不要只相信权威,也不要再找高考不改的借口。

且看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史中的一次次改革,哪一次不是源于一所所学校、一个个校长。

我深知教师的重要性。

但是,涉及到教育结构、秩序、模式的变革,如果校长没想法、没行动,教师又能做些什么

改革文件在不断地下发,教育经费在不断地增加,办学条件在不断地改善,教师学历在不断地提高。

然而,如果发生在教室里的行为百年不变,其他一切的努力又有何意义

  所以,作为教育史的谱写者,校长们一定要行动起来,用勇气与智慧写下最闪亮的教育改革诗篇。

(作者张卓玉)  《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美)山姆?史沃普著,廖建荣译,五洲传播出版社  上榜理由:  《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是美国纽约皇后区教师山姆?史沃普带领来自21个国家、说11种语言的孩子们开展创意写作的真实记录。

在中国出版后,书中的案例在无数课堂和家庭生活中被重新演绎。

一本好书就像一粒种子,可以开花、结果。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粒种子如何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

  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对学生的尊重、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以及作为个体所做的努力。

这为正在思考如何让孩子真实地用文字表达自我的中国教育,提供了一条可实现的实践路径。

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创意写作的队伍。

  山姆?史沃普说:“即使在管理最为苛刻的学校,教师也可以每天挤出10分钟,传授一样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对于学生而言,也许就是这10分钟,他们就体验到了比长时间的练习和记忆更强烈的教育感受。

对教师而言,这10分钟也将使教师变得更加幸福。

”  我们推荐教师阅读《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想借此向所有相信个人努力可以改变现实的实践者致敬,向因为学生寻找到真实表达而幸福的教师致敬。

  上榜感言:  一本关于发生在纽约的教学经验的书可以获得中国教师的青睐,让我很惊讶,同时也感觉非常荣幸——我的创意写作课程可以激发地球另一边的学生的想象力。

想到这些,我心潮澎湃。

  我知道,以应试教育而著称的中国,已经认识到高风险考试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才能。

然而,一向倡导革新与创造的美国,却正在强加给学生越来越多的考试,这令深知创意教学宝贵的美国教师无比沮丧。

某天,我收到了一封温暖人心的邮件。

发信人是我过去的一名学生,她现在也成为了一名教师,也是《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书中的人物之一。

她在信中告诉我,她现在才意识到我当年开设创意写作课是多么不容易。

当时还是孩子的她,并没有觉得写作课有什么了不起。

但是,她现在想让我知道“它起作用了”,因为当年的创意写作课让她开始用不同的视角看世界。

对此,她心怀感激。

这不仅对我意义重大,同时也证明老师们不是在孤军奋战。

  教育是一项薪火相传的事业,每位教师都在传递前辈点燃的火炬,假如没有教师对我的谆谆教导,假如我没有阅读其他教育书籍,也就不会今天的这本书。

(作者山姆?史沃普)  《父母的觉醒》,(美)沙法丽?萨巴瑞著,王臻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榜理由: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沙法丽?萨巴瑞,将东方正念思想与西方心理学理论有机地融为一体,开创性地提出了“父母与孩子相爱互助、共同成长”的教育理念,并通过这本书给出了清晰、丰富的阐释。

  本书从心理学角度深刻探讨了父母自身问题与孩子成长的关系,指出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是父母自身问题的折射。

作者用智慧、平和、真诚的态度,科学、专业的知识,引领父母回归内心,摆脱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创伤,发现被遮蔽与压抑的真实自我。

  在养育孩子的神圣旅程中,萨巴瑞为读者提供了一张详尽的地图,带领读者穿越情感与精神的复杂地貌。

其深刻的教养之道不仅将孩子身体、思维、心灵的培养融为一体,也让为人父母者得到充分的成长和享受。

  作者认为,如果父母勇于摆脱过往的精神创伤,就能发现被遮蔽与压抑的真实自我,并与孩子形成深层次的情感纽带;如果父母能够放弃虚荣心、自负感、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天性,接纳孩子的本真,就能与孩子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关系;如果父母愿意敞开胸怀,在实践中学习,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找寻答案,就能与孩子一起获得进步与拓展;如果父母勇于将自己投入一种完整的、充满觉醒意识的亲子关系中,就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真正给予他们帮助,避免“爱孩子却常常伤害他们”的情况发生。

  我们相信,由这样的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不仅能获得发自内心的愉悦,还能发现宇宙的丰富多彩,并怀着好奇、兴奋与敬畏之心面对挑战。

甚至当他们成为父母,也会教导自己的孩子如何生活得快乐与满足。

  本书不仅为父母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养策略,更为读者呈现了一种意义深远的人生哲学:父母唯有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

淮南书店  上榜感言:  能与这本书相遇是我们的幸运,而策划、编辑这本书的过程无异于一场充满启迪与感动的发现之旅。

书中,莎芭瑞以对生命和爱的深刻理解与温暖信念,探索出一条美好的路径,让父母与孩子共同获得滋养与成长。

  在我们并不习惯深度探究心灵成长与自身种种关系的文化中,在教育问题深深困扰众多家庭的今天,这样的他山之石或许可以让我们收获颇丰。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无论多么富有理智与自省精神的人,都难免会有焦虑无奈的时刻。

我衷心地希望,《父母的觉醒》一书中文版的出版,能够为父母卸下一些包袱、打破一些迷思、带去一些启发,帮助父母与孩子彼此促进,共同成长。

(策划编辑苏元) 《阅读的力量》,(美)斯蒂芬?克拉生著,李玉梅译,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上榜理由:  《阅读的力量》是美国语言学家、阅读教育理论研究者、阅读推广人斯蒂芬?克拉生教授关于阅读教育的专著。

斯蒂芬?克拉生多年来对各个国家教育情况进行研究,为他所提出的“自由自主阅读方式”提供了大量翔实而有力的证据。

他认为,不论阅读的是通俗小说、青少年浪漫文学,还是经典文学著作,阅读行为本身都会在提高人们语言能力中起到关键作用。

此外,作者在书中还引用了阅读研究方面的最新理论和成果,包括他本人的“阅读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研究成果”、“奖励性阅读作用的研究成果”,以及“现今最流行的电子阅读效果的研究成果”。

  现在,“自由自主阅读方式”已在学术界、教育界及阅读推广人中得到普遍认可和赞誉,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和父母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指明了方向。

  作者想告诉读者,自由广泛的、无压力的阅读、为了兴趣而阅读,不需要写读书报告,也不必回答每个章节后的问题,更不用为每个生字查字典,而只有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效并内化到心灵深处的阅读。

自由阅读不仅仅对学习母语有帮助,也是让外语能力登峰造极的方法。

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相比,“阅读是唯一的办法,唯一能同时使人乐于阅读,培养写作风格,建立足够词汇,增进语法能力,以及正确拼写的方法”。

让孩子学习能力更上一层楼的最好办法,就是阅读。

  这是一本优秀的、不艰涩的理论书,书中处处传递着阅读的喜悦,并告诉那些希望孩子阅读的大人们:自由阅读有力量

  上榜感言:  这本书是著名阅读推广人王林和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阿甲、探长推荐给我的一本书,《阅读的力量》是他们的案头书。

王林说,作者所写的每一句话都能“击中”我,而作者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与我对阅读的思考不谋而合。

作为这本书中文版的策划编辑,出版它的过程也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一份份实践得来的数据,让我深深地感受到阅读的力量。

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给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以启示,让自由快乐的阅读走进每个教室、每个家庭。

(策划编辑许国萍)  “回望民国教育系列”,傅国涌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淮南书店  上榜理由:  “回望民国教育系列”图书从公民教育、性教育等方面着手,让读者看到了上世纪前半叶教育家和一线教师的思考和实践,进而真正理解民国教育的来龙去脉。

这些从《教育杂志》(1909-1948)发表的大量文章中选出的精华,无疑是珍贵的教育资源,对今天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给教育燃灯》介绍了民国教育家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实验及对教育症结的探索——这是国内第一次系统地研读、回望民国教育,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多元而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观。

本书再现了民国教育思想的美好,不仅让读者了解了民国教育的整体风貌、澄清可能存在的错误认知,而且有助于读者思考当下教育的症结。

  《让性回归常识》从性教育概论、基本原理、各国实施情况、中国现状、儿童及青年期的特征、新学制课程安排等方面,立体而富有建设性地讨论了性教育。

良好的性教育强调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性,包括对生命和隐私的尊重、对他人的宽容,以及对自身符合人性的尊严、忠诚和责任心的奠基。

因此,性教育课程应当是长期而系统的,正如陈兆蘅所说:“性欲卫生教育为至大之事,则亦当就各方面之论点为长期之讨论,使之深彻了解,方为有效。

”  公民教育一般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育正常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

《如何培养好公民》一书包括了国民教育、民族教育、平民教育、全人教育等概念,并围绕公民教育的理论、问题、实践及国外的公民教育等方面,梳理了公民教育在中国的特定含义和目标所在。

这对更新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改进民众的思想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上榜感言:  怀念民国不是怀旧,而是一种寻找。

  生活在当今时代,每个人在精神上需要两个证件,一个是中国文化的“身份证”,即人们身上的中国文化元素。

另一个就是国际通行的“文化护照”,即自希腊文明以来整个文明的脉络。

有了这两个“证件”,我们才可以说自己是一个现代人,才可以与这个时代构成对应的关系。

否则,虽然生活在这个时代,但我们与这个时代的距离依旧很遥远。

  民国是中国的乱世,但当时的教育人却走出了一条真正融合中西的教育之路,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本土化。

希望“回望民国教育系列”图书可以帮助读者真正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享受前辈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也享受来自全球的最优质资源。

这也是民国的教育家们曾经做的。

(策划编辑张立红)  《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美)罗恩?克拉克著,李文英等译,中信出版社  上榜理由:  本书作者罗恩?克拉克28岁就获得“全美最佳教师”的殊荣,并3次受邀做客美国白宫。

就是这样一位“最了不起的人”,以一个客观的姿态,为读者呈现了美国基础教育的疲软无力,为中国千千万万无条件膜拜美式教育的家长敲响了一记警钟。

  《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一书对美国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阐释与解答,而这些问题也同样困扰着中国的教育人。

本书的珍贵之处在于创造性地为这些问题寻找到了另一种答案:我们无力改变教育体制,却能与孩子一起创造奇迹。

  在很多中国家长的意识里,美国教育是完美无缺的。

可是,美国真的是教育的一方乐土吗

或许我们无从亲历考证,但罗恩——这样一位普通而卓越的美国教师在书中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美国教育。

应试教育不仅仅是中国制造,在美国也屡见不鲜。

  罗恩认为,应试教育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尴尬。

对于有资质、有能力的教师来说,应试而教、被统一教案束缚手脚是一种悲哀。

教师要为学生的成绩负责。

但罗恩更鼓励教师寻找创造性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本书所提倡的全新的、世界性的教育模式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它将东西方两种文化里最好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相结合,让孩子既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又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并始终保持对学习的热情,主动追求卓越。

  上榜感言:  这本书是闪烁于浩瀚星空的启明星,我们就在寻寻觅觅中捕捉到了她的光芒。

罗恩用颠覆性的教育理念,引发了一场全球教育革命。

他告诉我们:“好的教育没有国界,好的教育是要从心出发,关怀学生的需求,激发学习的激情

”  我们常常讨论中美教育孰优孰劣,埋怨不完善的教育制度,却始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或许,这本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路:我们无力改变教育制度,何不自己创造奇迹。

这也是我们策划出版这本书的目的——写给教师,也写给父母,让每个人都从罗恩的教育之法中获得启发,帮助孩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育奇迹。

(策划编辑马英、张云)  《麦田里的老师》,李崇建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淮南书店  上榜理由:  《麦田里的老师》是一本结合了心理咨商与教养的书。

作者李崇建把美国心理与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萨提尔的理论,活学活用于对行为有偏差、情绪有困扰、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的辅导工作上。

书中记录的具有不同特质的个案,所呈现出的都是常见且非常令教养者头痛的问题。

作者明确地指出了孩子行为或学习上的问题、引导方法,并且配合理论做批注。

同时,透过书中的故事、模拟呈现的教育现场,让读者对“萨提尔沟通模式”有了更为直观、细腻的理解和感受。

  “萨提尔沟通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沟通辅导模式,原创者萨提尔视个案问题行为为冰山外显的一角,隐藏在冰山下面的还有许多内在的经验层次。

李崇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萨提尔沟通模式”做了阐述,并依照文化、规则与应对姿态三大前提,建构此书的思考脉络,进而指出,在人际沟通中,除了我们从小到大习得的“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等应对姿态外,还应该拥有的第五种应对姿态——一致性。

这是一种在应对上能同时关注自己、他人与情境,在言行上呈现出有活力、有创造力、有生命力、能接纳的、富有爱心、说话带有感受、聆听他人、开放且愿意分享的姿态。

  教师在班级管理、父母在和孩子互动时所遇到的问题,并非一夕造成,隐藏在冰山下的往往是那颗受伤、受挫的心。

作者针对案例所提出的建议中肯可行、富于实践性,定能激发读者去面对和处理自身所面对的教养问题。

  上榜感言:  这是尊师园书坊跟李崇建老师的第五次合作,由此也可见李崇建长久以来在杏坛的奉献和笔耕不辍、乐于分享的精神。

作者用温暖的心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并慢慢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师生一同见证成长的情谊。

《麦田里的老师》与前4本著作(《没有围墙的学校》、《移动的学校》、《给长耳兔的36封信》和《作文,就是写故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以理论展开叙述并串联全书,以实践印证、落实理论。

  教师与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确实要有更多的了解,因为只有了解才能接纳,有接纳才能有陪伴,有陪伴才能协助,有协助才能引导,有引导才能有教育发生。

所以,教育就是真诚地认识自我。

就如作者李崇建说的:“一致性的沟通姿态,目的并不是去改变别人,而是真诚地表达自己,当教育者懂得更真诚表达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更清晰容易了。

”  谨以此书与希望认识真实的自己,希望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师长共勉之。

(策划编辑 侯亮)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马志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榜理由:  教师为何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年轻漂亮、工作出色的教师小田险些走上不归路

为什么年富力强的教师突然病倒

为什么越是关键时刻越是把课讲砸了

为什么成绩显著反而在评比中落选……这些问题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原因。

在学生心理健康得到普遍关注、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的今天,我们也应该看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

但是为了工作,教师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否则怎么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为了生活,教师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否则怎么找到人生的幸福。

  也许每个人期望的幸福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拥有一颗健康的心。

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经受住生活的风风雨雨,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幸福的人。

那么,怎样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幸福教师

您可以与本书为伴,踏上探寻之路。

  作为一名应用心理学者,作者长期工作在心理健康的第一线,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很多教师朋友的心理咨询。

本书汇集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让书中的内容深深根植于教师最真实的生活。

书中有故事、案例和具体问题,可读性强;书中有解析、诊断和探究,讲究科学性;书中有建议、方法和对策,突出实用性。

书中的48个案例涉及教师自我心理、教师职场心理、教师亲子心理和教师异常心理等多个方面,而作者给出的48剂心理处方,也能帮助一线教师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幸福教师。

  上榜感言:  那些真正找到人生幸福的人,不是因为做了大官、发了大财、有了大学问,而是因为他们拥有一颗健康的心。

然而,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今天,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应得到足够的关注。

教师的心理健康应该由谁来关注

家人、心理专家、学校领导

最应该关注的还是教师自己。

但愿这本书,能让教师多给自己一份心灵的关注,能帮教师多给自己一个心灵的福音。

(作者马志国)淮南

胡适的生平事迹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

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胡适信奉实验主义哲学。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

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

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去美国。

1952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以厚德弘毅笃学尚善的校训的作文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原文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