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竣工仪式上校长感言

10-16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关于学校教学楼竣工仪式的发言稿有哪些?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籍此庆典之际,我谨代表我校对希望教学楼的顺利竣工表示热烈的祝贺

对大力支持和关心家乡教育事业的××*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希望教学楼是由××*先生慷慨解囊,投资30多万元兴建而成的。

那高大漂亮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表达了××*先生对家乡教育事业的一片赤子之心。

在此,希望××小学的全体师生勤教苦学,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 当今和未来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而提高素质的关键就在教育。

近年来,××始终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希望对你有用,虽然都是套话

学校的新教学大楼竣工了,市长将亲自到学校剪裁。

请你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段真切自然简洁得体的欢迎词

额。

不会哦。

教学楼竣工了,要两条标语,请帮个忙谁想一想,

有点学问: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

学校的新教学大楼竣工了,市长将亲自到学校剪裁。

请你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段真切自然简洁得体的欢迎词

欢迎这次市长能和我们一起庆祝新教学大楼竣工仪式,我们万分荣幸,我相信有亲爱的市长带来的真心祝福我们一定能更加发奋学习。

农村小学,新建了教学楼,即将竣工。

做为学校一名教师,想知道竣工验收的程序和要求。

现在学校修建教学楼,地基要请勘测队进行勘测,要请上级相关部门绘图并进行审核通过,建筑公司也要由上级部门公开招标。

竣工后,只要甲乙双方按规定完善了相关资料,应由乙方提出验收,甲方配合验收。

舒城一中校长

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建筑物都是这样的,当年我弄的某巨型国企办公大厦,做完了连施工许可证都没有批下来。

但是做为教学楼最好还是需要各项达标再使用会安全很多。

而且你说的没有验收也就是说是才做好的,那空气检测是否达标

这个都需要各项检测的

宁乡十三中的简介

宁乡十三中  宁乡十三中前身为欧氏可大完小。

欧氏可大完小是大成桥公社(十一区)欧氏宗族办的一所族校,位于大成桥公社欧家大冲袁家组,时任校长贺薰陶,现任校长胡群武。

  新生期  (1954年—1958年)  学校主要吸纳欧氏子弟前来读书,所授不过《论语》、《四书》、《五经》等传统国学,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54年。

1954年,欧氏可大完小搬至贺石桥公社碧塘大队三元塘,仍租用宗族祠堂办学。

1955年7月,宁乡县教育局正式接收欧氏可大完小,改名为“煤炭坝完全小学”,委派先进青年彭邵康同志为校长,潘涤维同志为教导主任,学制6年,有高小4个班,初小4个班,学生共有300多人,是当时的一所重点完小。

办学初期,环境艰苦,条件简陋,活动场地仅一个院内操场,两个篮球架。

教师的办公生活条件更甚。

但是,学校有一支奋发图强、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如刘昪平、贺伏龄、杨锐鑫、苏启湘等老师,他们都是通过了1954年县人民政府对教师队伍的层层筛选而聘用的,他们学识渊博,育人意识强。

在当初百废俱兴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教育也面临着重重困难,校长彭邵康锐意进取,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提倡德智艺体并重,加强了教学的管理,制订了教学计划,精心组织备课,开展教研教改,建立考试的评价体系,教学秩序日趋正常,因而当时学风纯正,教学质量有所提升,高小4个班,升入初中的人数比率达到近80%。

同时,学校注重文体活动的开展,风气相当浓厚,积极响应“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到群众中去”的方针,组织开展了送戏下乡、歌曲合唱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到煤炭坝的各个矿区、乡村进行巡回演出,得到了社会群众的高度评价,并且组织教职工与矿区职工、周边社员群众进行各种体育比赛,丰富了师生的业余活动,又融洽了当地关系,更提高了煤炭坝完小的知名度,一段时间,到学校来取经参观的兄弟单位络绎不绝。

  新宁乡十三中  自政府接收以后一直到1956年,学校领导在抓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管理同时,还特别重视对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生入学,都要给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学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学校还贯彻教育为政府斗争、生产力斗争服务的方针,认真学习无产阶级教育思想,克服教学上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倾向,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

学生思想纯正,良好的道德风尚逐渐形成,没有发生过一起非正常事件,并且一批学生毕业后,即被当地政府吸纳成为各条战线上的精英和骨干。

  创痛期  (1958年2月—1976年7月)  1958年2月,陈巨勋同志被任命为煤炭坝完小校长。

此时,由于反右派斗争的不断扩大和激化,不但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更给一些教师造成了身心的损害,多名教师受到迫害,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得以沉冤昭雪,彻底平反。

在大跃进的极左路线中,学校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的导引下,基本上完全脱离了教育教学,相反批判教育不切合生产实践,教育不服务于政治,教育脱离生产。

并且响应“大炼钢”“大集体”的运动,开展勤工俭学。

师生停止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和生产劳动,在“左”倾思潮的严重影响下,学校开展“拨白旗”的群众运动,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教学上则不顾教学大纲原则及教学的科学规律,一天学一本书的情况不是怪事,忽视了双基教学,教育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1959年至1962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其他国内国际因素,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后退,教育事业与国运同步,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党中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学校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开始教学教育改革,总结了经验教训。

1960年,学校开办附设初中班,并征迁民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师生动手建起了一栋土砖结构的校舍。

1961年,学校开始反思教育教学,停止生产运动和政治运动,回到教学的正常轨道,坚持教学为主,建立正常教学秩序,调整了学科之间的各种关系,对在运动中受过伤害的干部、教师作了一些甄别。

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1962年“狠抓阶级斗争”和“突出政治”的极左思潮再次泛滥神州大地,学校的各项工作再次陷入泥淖,使学校工作造成了巨大损失。

  1963年,陈巨勋另调,学校更名为“煤炭坝完小附中”,谭吉晖调学校任校长。

是时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校长受到冲击,一批教师又成为清查对象。

同时响应参加生产劳动的号召,学校师生经常性地被调参与当地劳动,如犁田、插秧、烧砖等,教育教学活动暂时又处于停滞。

1965年,全国又组织以批判刘少奇和邓小平的所谓走资本主义路线斗争,1966年5月,批“走资”斗争深化成文化大革命,学校内外霎时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满天飞,对教师群众进行人身攻击和政治诬陷,学校又陷入苦难之中,学校部分教师被打倒,冠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崇洋媚外”的名号,采用背牌游行、“剃半边头”、“唱牛鬼蛇神歌”、“关押”、“开斗争会”、“劳动改造”等令人发指的手段,对部分教师搞“逼、讯、供”,无止境地进行“批判斗争”,不少教师横遭迫害,甚至株连亲属;学生放假闹革命,成立“学联”,大批上京进行串联。

1968年,复课闹革命,此时废除了升学考试和升留级制度,大肆宣扬“读书无用论”,学校一批珍贵的资料也付之一炬,教师被清队、下放等运动闹得人心惶惶,坐寝难安,无心教学;学生则在文化大革命思潮的影响下不学习、搞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指教师。

  1970年,因工作需要,谭吉晖同志调任煤炭坝砖塘小学工作,县教育局委派李凯寅同志任学校党支部书记,蒋芝荣为革委会副主任,煤炭坝完小随之改名为“宁乡县第十三中学”,招收初高中学生,首届高中招生共有4个班,人数约260人。

1970年8月21日下午在宁乡十三中,回龙铺区党的核心领导小组负责人孟庆选、姜普光同志召集贺石桥公社,碧塘大队,明月大队,洪山咀、天应山、潭山塘生产队和宁乡十三中的负责人,就宁乡十三中的校区范围、校产等进行了协商研究,签订了协议。

此时,“文化大革命”愈演愈烈,各兄弟学校的领导机构几乎处于停止运转、教育教学工作处于瘫痪状态,但是以李凯寅为党支部书记、蒋芝荣为革委会副主任、易代奎为教导主任的党支部领导班子凝聚力强,战斗力强,他们在当时“读书无用论”的形势下,高瞻远瞩,另辟新路,加强了教育教学的管理。

首先,提出了“三个一”工程,即要求学生打得一手好算盘(代表理科),写得一篇好文章(代表文科),学得一门好手艺(代表与工农结合)。

在“三个一”工程的遮饰下,坚持学生正常学习,教师正常上课,每星期保证了五天半的学习时间;其次,加强了对教师的选拔和管理,由于宁乡十三中属于初办高中,经验不足,学校领导从宁乡一中等骨干学校挑选了多位精干、学识渊博的教师,如闵巨勋、李芝纯、赵会仁等,他们勤学肯钻,工作态度好,课上得好、灵活,对学生充满了热情,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动着学生。

这些可以说是宁乡教育界的一个亮点。

学生在教师影响下,也形成了一股浓厚的学习热潮,学生的素质较高,很大部分同学高中毕业就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了农村工作战线上的佼佼者。

同时,学校加大了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力度,投资500元,办了一家机电维修厂,管理经营有方,第一学期便为学校资金注入了900元,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再是改善了办学环境和条件,学校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征收了4亩田,师生齐上阵,手提肩挑,修筑了一条近1公里的砂石路直通学校,兴建了学校食堂、洗澡堂、学生宿舍、教室等建筑物,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学校面貌由此整饬一新,为以后的办学打下了良好基础。

  1976年7月,李凯寅同志另调,由蒋芝荣担任校长,宁乡十三中下放到贺石桥公社举办,与贺石桥中学合并,改名为贺石桥中学,学制两年,原宁乡十三中教师分派到各社办中学任教。

1977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宁乡县第十三学高级中学”。

  重生期  (1978年—2002年)  一文科的辉煌(1978年—1993年7月)  1978年8月,宁乡十三中收归县办,与贺石桥中学分家,由蒋芝荣担任副书记兼副校长,在其带领下,全校师生历尽辛劳艰苦,学校又逐步走上正轨。

  高考制度的恢复,无疑为高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1979年,宁乡十三中领导高瞻远瞩,确立了以文科特色为目标的办学理念。

首先,排除种种困难和阻力,在全县聘请有名望的教师,配好教学班子,如擅长古典文学的王亮贻、边正荣,具有权威性的外语教师吴国英等老师;再就是选好苗子,从当时的理科优生中选择文科生,标准是记忆能力强,能够在五分钟内背诵出唐诗三首的学生。

通过这些具体的操作方法,使得宁乡十三中文科特色初具成效,当年高考中文科一炮打响,学生聂廷芳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现为“三湘都市报”副总编,王兵团、邹学知留学定居加拿大,黄启平考入大庆石油学院,现为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公司副总经理。

  1980年起至1984年,蒋芝荣任党支部书记,陈命生为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沈庙桂任副校长(1980年8月至1981年7月)。

班子精诚团结,教师兢兢业业,学校各项工作较以前取得了长足进展。

党支部在关心职工生活、改善条件、进行业务培训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广大教师爱生如子,忘我工作,教学质量稳居全县前列。

1981年至1982年两年度,高考成绩显著,上线人数达到84人,文科位居全县第一名。

教学条件环境的改善上,新建了教学大楼一栋,缓解了校舍紧张的局面。

  1980年12月,党支部书记蒋芝荣被当选为宁乡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3月又连任为宁乡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4年,机构改革,学校党政分家,实行校长负责制,领导内部以“政通人和,和衷共济”为宗旨,建立了以“包干组为横向管理,教研组为纵向管理”的教学管理体制,恢复了教导、总务两处,建立了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迅速转入了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正常轨道。

学校倡导各学科教研组钻研教材教法,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这些都受到了县局表彰和兄弟学校的借鉴。

  此间,宁乡十三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光辉照耀下,坚持三个面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84年9月至1988年12月,丁申乾同志任学校校长,狠抓教学管理,建立“四个”控制,落实双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了管理水平,学校一帆风顺,1985年高考上线195人,1986年上线126人,为宁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争得了宁乡教育教学的一席之地。

  1984年下半年至1985年上半年,为了解决师生员工的饮用水问题,在明月村曲尺塘建立了水井一口,水管埋设、电线架设经过荞麦园、天应山,将水引至学校水塔。

  1984年度,出席县的优秀教师有杨玉春、李芝纯、丁申乾。

  1988年9月,彭建明同志任命为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贺建辉同志为副校长(其中1990年8月至1992年7月任校支部书记,1992年8月严秋良同志任副校长)。

那时,周边社会环境较差,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也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学校质量有所下降,文科优势在全县相比不再突出。

为此学校领导作了积极的探索,继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及对知名老教师的返聘,通过不懈努力,师资力量又回升到80年代初的水平,像文科的王亮贻、贺荣光、彭宝玉等教师,学校又大胆启用新人,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学质量恢复到全县前列位置。

1989年高考中,应届生62班除语文外,其余均为全县第一。

1990年,教学质量达到一个巅峰,全县文科前10名,学校占了6名,理科前10名占了1名,其中周思扬进入北京大学,1991年贺永强以其文学特长被吉林大学破格录取,现为中央电视台时政组长。

91年至93年,文科在全县仍处于领跑位置,学校名声大振,文科特色名传三湘四水,引来县内外众多学子的倾心求学,在学校管理上,首次在宁乡县提出目标管理责任制,浏阳等地教育机关率团来校参观学习。

  1990年3月,我校教师彭宝玉当选为政协宁乡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1993年又被当选为宁乡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93年8月,彭建明调任宁乡十一中,由易光荣同志担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严秋良任党支部副书记兼副校长、肖命中任副校长。

  1995年8月,严秋良同志走马上任,周志文、喻文奎任学校副校长,作为一支年轻的领导班子,敢于开拓创新,锐意改革,在教学上继续重视文科,加强了文科师资队伍的建设,形成了文科练习化的特点,进一步夯实文科特色的基础,成绩突出,95年高考上线62人,96年77人,97年达到110人(其中文科突破了50人大关),“宁乡日报”以《文学人才的摇篮》作了专题报道,学校学科建设突出,

【第96句】:98两年度政治学科会在学校举行,还承担全县高中教学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宁乡十三中被誉为“考不倒”的学校;在学校其他建设上,征得上级政府部门批准,兴建围墙,结束了学校无围墙的历史。

并且还修建了一栋教师宿舍楼,稳定了教师军心,提高了积极性。

  二艺术特色的确立(1998年8月—2001年7月)  1998年8月,县教育局委任肖命中同志为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李海清、刘义军为副校长。

以“合格+特色”为办学宗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学校领导独辟蹊径,瞄准提升学校品牌的路子,发展艺术特色,1999年通过可行性论证,争取了教育局党委的批准,在宁乡县县直高中成立第一个建制的艺术班,当年招生20人。

学校针对学生基础差的特点,采取开“小灶”的办法,单人辅导,强化训练,加大对艺术班建设的投入,并从省内院校聘请了高素质的专业音乐教师,购置了数十万元的教学设备,为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选送的艺术节目连续两年在县获一等奖,2002年首届艺术生毕业,16人全部上线,本科上线12人,录取率为75%,全县艺术专业术科成绩我校占了前10名。

在学校的建设上,积极筹措资金,完成了围墙的扫尾工程,对教学楼进行装修,新修校门和二栋宿舍大楼,提供了一个较为舒适的学生、生活环境。

  三艺术教育的量变与质变(2001年8月—2002年11月)  2001年8月,周志文同志被委任学校校长,刘义军、李新奇(后调走,张勇武同志)任副校长,他们在艺术教育上积极摸索,探讨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路子,不拘一格纳才俊,办出学校特色,关键在教色。

学校在特色教育方面先人一步,2000年5月,学校领导亲赴高校,通过面试,现场表演,录用了形体基本功扎实,钢琴舞蹈俱佳的一位老师,2001年、2002年又一批功底扎实,身怀一技之长的老师加盟学校,组建了一支涵盖各专业、结构合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艺术教师队伍,为学校特色教育提供了可靠保障,为了让学生得到名师指点,学校采取开放式教学,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联合办学。

学校先后聘请省文联秘书长邹启炎,声乐教授李小二、陈玉香、张昭南,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志民为艺术班进行每周一天的指导,学员受益匪浅。

  科学管理出人才。

学校确立“学校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目标,成立了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形成“校长挂帅亲自抓,教导主任具体抓,专职人员主动抓”的可喜局面,先后出台了《艺术教育岗位职责》、《艺术教育管理制度》使艺术教育有章可循,迈入了规范的轨道。

同时学校注重整体推进艺术教育,优化艺术教育质量,团结一心,奏好艺术三部曲,首先奏好了课堂教学主题曲,学校对艺术班单独偏班,授课教师亲自示范,理论联系实践,学生在歌声、乐声中领悟了艺术的真谛。

文化课开设高中所有课程,教师深入浅出,让学生掌握专业同时不弃文化,其次奏好艺术活动“协奏曲”。

学校形成了班级、年级、学校三级活动网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艺术班同学展示才艺搭台。

再次奏好课外练功“交响曲”,琴不离手,曲不离口。

通过这些浓墨重彩的措施,艺术特色取得了辉煌。

2001年高考,谭夏以230分高居全县艺术第一,2001年市“三独”比赛中有5名学生获独舞、独奏、独唱一等奖,在省市县各级大型赛事中也独占鳌头。

2002年首届毕业生全部升入大学、本科上线75%。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由于有艺术生专业成绩突飞猛进为基础,招生人数由1999年的20人增加到2001年的50人,尤其2002年后,很多学生从宁师、常德、长沙等地艺术学校慕名而来,目前达到了340人,班额由原来的一个班扩展到了6个班。

  腾飞期  (2002年11月—现在)  2002年11月19日,赖维新同志到宁乡十三中任校长,刘义军、张勇武任副校长,他的上任为宁乡十三中注入了一股新的风气,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坚持以德治校,自我加压,不断进取,搭建好制度平台、情感平台、风气平台,以制度管人,以情感服人,以风气正人,以德治校逐成特色,在具体微观操作上,实行层次管理,管理重心下移,学校形成了校长—副校长—学生处、团委—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为纵向的工作主线,横向联系,各处室签订责任制,建立强化年级组责任制。

在学生管理上,学校每月组织一个主题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素质教育活动,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活动,举办青年党校,培养了大批先进青年,推动了德育工作的发以貌取人,到2003年8月止,学校各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成绩,涌现一批师德高尚、业务过硬、效果显著的教师,如姚期星被评为宁乡县首届“优秀班主任”,贺继舜被评为首届“师德标兵”。

艺术特色尤为突出,2002年11月,艺术班一批学生在县市文艺汇演中勇立潮头,舞蹈《谷粒飞扬》参与省煤炭厅调演,获特别奖;2003年3月,近50人艺术班学生到社会进行义演,募资到2000多元,捐献给了贫困学生。

在2003年3月18日,是宁乡教育史上又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投资近8000万元的宁乡十三中整体搬迁、易地新建工程正式动工,通过4个多月的艰苦奋战,2003年8月底,学校如期高质高效竣工,值此宁乡教育的另一艘航母正式启航,学校的领导机构也产生了变动,赖维新任校长,刘志军、刘义军、向荣任分管教学、教育、后勤的副校长。

  新的宁乡十三中硬件设施先进一流,领先于省内同级高中,占地156亩,建筑面积约5000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2%,集运动区、教学区、生活服务区、休闲区于一体,主建筑综合楼面积为8070平方米,装备有现代化的实验室、设备室、微机室、校园网络、电子监控室以及图书室等;三栋教学楼为园林式建筑,可容纳学生3600人,总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先进的教学设施配套齐全;生活服务大楼同时容纳4000人就餐;学生宿舍五栋,为公寓式管理。

运动区有400米标准田径场,容纳3000人的看台,一条80m长的室内跑道,并有数十个篮、排球、乒乓球等运动场地。

  加大了学校管理力度,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

学校明确了情感管理,目标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的模式,管理制度化、民主化、规范化,得到了社会认可和家长满意,科学严谨的管理成为十三中又一道风景。

学校实行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继续沿用层次管理,重心下移的民主高效原则,推行用人全员聘任制,分配结构工资制,管理岗位责任制,采购监审制,调动了全员工作积极性,保证了学校良性发展。

  教学管理上,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形成以教务处、教科室为首的教学监督管理体系,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环节督察,重视年级组、备课组、教研组、包干组的建设,充分调动了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行了青年教师素质再提高的五个一工程,尽力达到“一年合格、二年胜任、三年骨干、五年能手、七年拔尖”的目标。

  德育管理上,坚持“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科学育人”的理念,狠抓学生德育建设,通过德育网络化、程序化,人人参与,形成了人人抓德育、德育人人抓的可喜局面,构建了养成教育为主线,以“两星评比”为重点的德育模式。

2003年,举办了首届“校园之星”,成功的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兄弟学校多次来校参观学习。

  艺术特色长盛不衰。

学校加强了对艺术教育的管理力度和科学研究,加大了对艺术教育的投入,落实“小班(组)制教学”的形式,引进师生双向选择机制,制定联考上线指标分配方案,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学生实行不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模式,聘请省内权威教授来校讲学,从而更纯化了学风;学校还增设了音乐教室、练功房、购置了数十万元的教学设备,保证了艺术教育的资源使用,加大对艺术教师的培训,先后选送2位老师深造,成为“市级骨干教师”。

  科学的管理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学校先后得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师资培训先进单位、全国城运会优秀节目单位等荣誉称号,200

【第3句】:2004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超县标,位居宁乡县前列。

这些不争事实,博得了社会媒体关注,《三湘都市报》、《湖南日报》、《东方新报》、《中外教育》、《中国信息报》等对学校争相深入报道。

  2004年8月,由于教育局人事大调整,宁乡县教研室主任余谷进委任为学校校长兼党总书记,姜学文、陈俊昕、向荣委任为分管教学、教育、后勤的副校长,新一届班子上任,意识超前,大刀阔斧,管理科学。

首先,在全县范围内公开招聘了近30名骨干教师,充实了师资力量。

其次,启动了学校安居工程,修建了70套标准的外籍教师公寓,为招贤纳才打下良好基础。

再次,通过努力,从2005年下半年始,与宁乡一中、四中面向全县择优招生,并且正通过市示范高中的验收,力争三年内以艺术教育为特色迎接“省示范学校”的检查验收。

河南郑州十四中好吗

位于人民公园西门 豫港大厦 对面;郑州十四中是艺术学校。

郑州市第十四中学是一所创建于1954年市属完全中学,郑州市示范性高中。

学校位于铭功路180号,占地

【第1句】:94万㎡,建筑面积

【第3句】:84万㎡,现有3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00余人(其中高中部有20个教学班,学生1148人)。

现有教职工126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中高级职称64人,研究生进修结业11人,大学本科学历87人,省市骨干教师6人。

校园错落有致,美丽如画,梧桐婆娑,白杨挺拔,青松苍翠,四季开花。

带有地下活动室的现代化塑胶运动场功能齐全,高品味的体艺楼靓丽典雅。

学校有教学楼3座,每个教室都装配有多媒体设备及无线语音接收系统;实验室设备先进,被评为市先进实验室;图书馆为市甲级图书馆,藏书51700册,电子阅览室2个;电教信息楼1座,内设微机室、语音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报告厅、活动室等;综合楼1座,内有形体训练房、健身房、体操房等;办公楼1座,各处室和教研组都配有计算机,随时可上网查询和传送信息,每位教师都配有笔记本电脑,每个教室和办公室都装有冷暖空调。

300m塑胶操场和2000㎡地下活动室正在积极建设中,将于2006年6月前全部竣工。

在上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弦歌不辍育桃李,春华秋实谱乐章,5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

【第2句】:4万名毕业生。

学校多次被市教育局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示范单位,文明标兵学校,绿色学校,学生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省市校园网示范学校;学校党总支被市教育局党委评为先进党组织;校团委被团市委评为先进团委;校工会被市教育工会评为先进工会。

特别是2005年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健康活力优秀教育单位”奖,中国双操协会颁发的“健美操艺术体操会员单位”,武汉体院实验实习基地,西部教育顾问单位等称号。

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思路,“一切为了教学,一切为了质量,一切为了发展”,树立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以发展为本的育人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以成长为目标,以扬长教育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成长潜力为育人特色,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

2004年下半年,我校加入了AFS对外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成为该项目在河南地区的第二个成员单位。

2005年我校已成功向AFS项目国家派出师生进行交流,现在有一名教师派往美国,2名学生分别派往德国和芬兰。

2005年下半年我校参加了AFS项目全国会议,大会对我们所派师生的出色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

2006年我们将接收德国和意大利AFS项目派来的国际学生。

为促进英语教学工作,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2004年我校申请并取得了聘请外籍教师资格,并与2005年8月聘请了外籍教师,除进行常规教学外,外教还给多个年级的学生开设小班口语教学课,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体育艺术是近两年来方兴未艾的一个新兴体育专业,它包含了健美操、体操、艺术体操和体育舞蹈等,在中学生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2005年3月,武汉体育学院教学实验实习基地在我校正式挂牌,这是该校在河南省唯一的教学实验实习基地。

我们聘请奥运会体操冠军杨威、郑李辉的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体育局科技先进工作者武汉体院张云贵教授为我校的名誉校长。

2005年我校有16名高三学生到武汉体院参加体育艺术特长生专业考试并全部合格,占河南此项专业合格人数的50%。

2005年的高考中我校有6名学生被武汉体院录取,占该校在河南录取体育艺术考生的一半,另有一名学生被北京体育学院录取。

2006年,我校有22名学生已经通过了武汉体院的专业测试,占河南省此项专业的近50%。

2005年8月,在长沙举行的首届中国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上,我校派出的三对选手表现出色,分获第三名,第五名,第六名的好成绩。

在此次比赛中,我校还被首届中国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组委会授予“健康活力优秀教育单位奖”。

2005年12月下旬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学生健美操锦标赛上,我校同学获得女子单人、双人第六名,并被评为高水平运动员。

我们的目标是:抓特长促发展,以特色求生存,让学校里的每个学生都能快乐成长。

发展学生的专项智能,为学生的特长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提供丰富资源,拓宽发展空间,并以此促进学生其他智能因素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起来,学习态度自觉起来,学习劲头高涨起来,学习成绩提升起来,使学生成为人 类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