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书记晒文旅感言

08-25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举几个平凡中的伟大的例子

最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完了《红岩》这本书。

《红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迎来新中国。

在红岩里,我最钦佩江雪琴江姐。

红岩开头不久,江姐的钢铁形象就已经在我心中树立起来。

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堪一击,擦干了泪水,重新站起来了,因为她知道共产党托付给她的命令还没完成,要舍小家为大家。

而在渣滓洞监狱的生活过程中,她还是穿着那蓝色的旗袍,始终以干净的面貌迎接大家。

当敌人拷问她时,她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当敌人用竹签钉她的手指,她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

”最后江姐将要牺牲,她也让大家不要哭。

面对这些敬佩的同志,国民党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一分一毫。

现实生活中,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

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

读了红岩之后,我知道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更要坚定不移。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

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

”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一个黎明的描写。

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更因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铭记在心参考资料:百度_读后感吧_红岩读后感

红岩精神为主题2000字论文

1948年元旦,山城重庆笼罩在迷雾中。

青年工人余新江悄悄来到大丰银行五号宿舍找甫志高,传达重庆地下共产党领导人许云峰的指示,让甫志高筹集钱款救济长江兵工总厂炮厂工人,亦在沙磁区设一处备用联络站。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府为了发动内战大批生产武器,扩建兵工厂,占用炮厂工人宿舍区。

工人不搬家,昨天夜里他们就放火将工人宿舍烧毁。

甫志高是大丰银行会计主任,秘密参加革命工作,担任地下共产党沙磁区委委员。

接到指示他先是利用工作之便筹集钱款,然后在沙坪坝正街办了“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备用连络站。

书店店员陈松林本是长江兵工厂工人,也是地下共产党。

他常去重庆大学给大学生华为送书刊,目睹了学生们反内战、反迫害与国民党特务作斗争的场面,还结识了学生刊物《彗星报》主编、法律系学生黎纪纲。

一位衣衫破旧、脸色苍白的青年常到书店来看书,不久陈松林认识了他,知道他叫郑克昌,是黎纪纲的表弟,追求进步,但现在失业了。

甫志高未经许云峰允许,自作主张扩大书店,并准备办文学刊物,于是让郑克昌来当店员,协助陈松林,并介绍郑克昌秘密加入进步青年组织。

大学生华为也在秘密从事革命工作,受他影响,中文系女学生成瑶追求革命,并偷偷把地下刊物《挺进报》带回家给二哥成岗看。

她不知道自己家那间小储藏室就是《挺进报》的秘密印刷所,二哥就是印《挺进报》的人。

成岗受远在延安的大哥的影响,早就秘密从事革命工作,现在直接受重庆地下党负责人许云峰、江姐的领导。

为了加强川北的革命斗争,江姐和华为离开重庆到川北华蓥山去了,接替江姐领导职务的是李敬原。

这时,重庆国民党特务机关也加紧行动,企图破获重庆地下共产党组织。

负责指挥所有军、警、宪、特工人员的是侦防处处长徐鹏飞、表面追求革命的黎纪纲和郑克昌都是特务。

一天,许云峰到沙坪书店检查工作,敏锐地发现了郑克昌的可疑之处。

虽然他采取紧急措施保住了李敬原、陈松林等人,但甫志高还是被敌人逮捕,并且叛变了革命,于是许云峰、成岗、余新江和《挺进报》工作人员刘思扬及其未婚妻孙明霞都被捕入狱。

成瑶无法再回学校,李敬原安排她化名陈静,到《山城日报》当记者。

阴险狡诈的徐鹏飞为了得到更多的线索,残酷拷打成岗,并安排许云峰和成岗在行刑室相见,但一无所获。

他变换手法请许云峰赴宴,企图和许云峰碰杯,以便拍下照片拿出去宣传,制造地下共产党负责人与他们合作的谣言。

许云峰识破了他们的阴谋,没上当。

余新江、刘思扬和孙明霞被关押到吃人魔窟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

在这里,他们见到了许多被囚禁的革命者:农民出身的丁长发,新四军战士龙光华,经验丰富的老大哥。

他们还看到了当年被囚禁在这里的革命者叶挺等人留下的诗句。

后来,被打成重伤的许云峰也被押来渣滓洞,关在8号牢房。

虽然失去了自由,吃的是发霉变质的食物,而且经常受到严刑拷打,但他们革命意志不衰,高唱国际歌与敌特斗争。

龙光华为了保护牢房后面难友们的饮水坑被特务打死,他们通过绝食迫使敌人接受他们的条件,在狱中为龙光华举行了葬礼。

徐鹏飞无计可施,又让甫志高到川北找江姐,江姐不幸被捕。

华为的妈妈、华蓥山纵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得到情报前去营救,但狡猾的敌人已提前把江姐秘密押送重庆,他们只抓住了叛徒甫志高。

江姐也被关押到渣滓洞,特务在她十个手指里穿进竹签,但她什么也不说,这极大鼓舞了难友们的斗志。

他们高唱:“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

” 1948年底,辽沈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军即将渡江等消息传到狱中。

国民党当局迫于形势放宽了对政治犯的管制,难友们开了新年联欢会,并借机加强狱中党组织的活动,通过一位看守员和狱外党组织联系。

那位看守员是打入敌人内部的共产党。

为了瓦解狱中革命者的斗争,欺骗社会舆论,敌人偷偷把许云峰从渣滓洞转移出去。

又将刘思扬“释放”,秘密跟踪,并让郑克昌冒充共产党来行骗,企图找到新线索。

刘思扬识破了敌人的诡计,逃跑没成功,敌人把他送到中美合作所的另一处集中营,——白公馆,正巧和成岗关在一间牢房里。

白公馆关押的犯人多,情况也复杂。

楼上关的是国民党政治犯。

其中有杨虎城将军和他的幼子,有原东北军某军长,还有失职受罚的国民党特务,楼下一百多人是共产党。

杨虎城的秘书宋绮云夫妇和他们9岁的儿子小萝卜头被关在一间地下室里。

时间不长,刘思扬就和成岗齐晓轩等狱中党组织负责人取得了联系。

他们用铅笔和纸秘密办起了“挺进报”,并把杨虎城被关押在白公馆的消息传了出去。

特务见严刑拷打对革命者无效,便采用新方法,把成岗押到医院,给他注射一种美国新药,妄图使他在失去自制力的情况下无意识他说出重庆地下共产党的秘密。

但成岗以超人的毅力抗拒药物的作用,什么也没说。

郑克昌又化装成被打伤的革命者住到渣滓洞牢房里,企图骗取党组织的信任,但被余新江等人识破了。

1949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宣布成立,解放军进入四川,重庆即将解放。

白公馆里,齐晓轩、成岗通过华子良和双枪老太婆、李敬原取得了联系,准备里应外合,带领难友越狱。

华子良本是华蓥山根据地党委书记、双枪老太婆的丈夫,被捕后为了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已经装疯十几年了。

因为他是“疯子”,敌人常带着他出去买菜,他利用这种方便维持着和重庆地下党组织以及渣滓洞那位看守员的联系。

他告诉齐晓轩和成岗,许云峰现在也在白公馆,但关在一间秘密地牢里。

地牢里的许云峰和战友们完全失了联系,但并未停止工作,凭一双手在地牢角落里挖了一个秘密出口,准备带领同志们越狱。

但随着解放军逼近重庆,国民党也开始大批屠杀共产党人,许云峰、成岗、江姐牺牲,小萝卜头全家及杨虎城等人也被杀害。

小股特务准备和共产党打游击,带着华子良进山了,白公馆地下党组织与外界的联系完全中断。

渣滓洞里,那位“看守员”也因调防离去,老大哥、余新江等人也和外界失去了联系。

这天深夜,解放军的炮声已清晰地传来,老大哥从特务的行动中觉察到大屠杀即将开始,于是率领难友越狱。

敌人动用了机枪,火焰喷射器,许多革命者倒在血泊和烈火中。

丁长发带领十几个人牺牲自己吸引住敌人的火力,掩护难友们推倒监狱的围墙冲出去。

白公馆里,齐晓轩、刘思扬听到渣滓洞方向传来的密集枪声和呐喊声,也开始行动,带着难友们通过许云峰留下的那个秘密通道出了白公馆围墙,在山间摸索着前行。

但巡逻的特务发现了他们,探照灯照过来,机枪开始了疯狂的扫射,刘思扬和许多战友壮烈牺牲。

为了掩护突围的同志,齐晓轩爬上山崖站住了,把敌人的探照灯光和机枪子弹都吸引过来。

鲜血从他洞穿的身上流出来,染红了脚下红色的岩石……,突然他听到嘹亮的冲锋号声,他知道华子良带着人民解放军接应难友们来了

谁有关于工厂里好人好事的文章,或者材料

最好是钢厂

李明素,女,55岁,中共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2007年7月17日清晨,回龙坝镇梁滩河洪峰汹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况万分危急。

站在自家楼顶的李明素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群众,正在大声呼救。

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而一旦坍塌,群众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

李明素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

李老师用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楼之间的四幢房屋屋顶,逐步爬向相对安全的自家屋顶。

当30多名群众爬到隔壁王孝伦家楼顶时,由于两家间隔太大,群众被困在了王家楼顶上。

李明素来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绳索拼接在一起,将楼梯搭在两屋之间,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们顺着梯子一个个向李明素家转移。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在李明素的指挥下,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依次爬了过来。

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2岁小孩,一共3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李明素家屋顶。

就在最后一个人离开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子轰然倒塌,顷刻消失在滚滚洪水之中。

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

李明素又安抚大家说,要相信党,相信政府,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不久,救援队来了,用绳索搭起一条滑道,惊慌失措的群众都想抢先通过。

李明素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妇女儿童先走,然后老人,最后是年轻小伙子。

群众一个一个脱险,李明素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最后。

李明素说,“在这次洪灾中,虽然我的损失很大,但受灾的群众还很多,需要党和政府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党和政府一起共渡难关,困难只是暂时的。

”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2007年,李明素先后被重庆市妇联、全国妇联评为重庆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吴显才事迹 吴显才, 男,53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巫溪县乌龙乡大坡村党支部书记。

15年来,吴显才义务赡养了45位老人,先后有22位老人在他的关怀中安详地走完生命历程,6位老人回到了亲人身边。

目前,吴显才仍在赡养17位老人。

1988年寒冬的一天,吴显才在路上碰到一位老人,她穿着破烂的单衣,蜷缩在路边,冻成一团。

吴显才把老人送回家,看到这位老人无依无靠、一贫如洗,被子又黑又臭,枕头竟是一块砖,他泪如泉涌。

他在周边几个村里做了调查,结果发现有几十位孤寡老人过着类似的生活。

1990年,吴显才说服妻子,倾其所有,买下家对面的一个废弃酒厂,改造成一座有16间房屋的敬老院,并给敬老院取名“常乐”,希望老人们能够天天快乐。

年底,来自8个村的16名孤寡、残疾老人,住进了敬老院。

70岁的马昌炳老人刚到敬老院时,因为长期没有吃肉,一吃肉就拉肚子,吴显才每次都帮他清洗。

70多岁的田代翠老人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吴显才细心伺候她,让她认了自己做儿子。

63岁的谭传贤是个哑巴,还有智力障碍,唯一的依靠哥哥去世后,她顿时失去了生活来源,吴显才听说后收留了她。

任国贤与老伴谭吉寿,拉扯智残儿子生活,因年事已高而生活陷入困境,吴显才收留了这一家三口,一养就是11年。

吴显才15年间收养的45名老人中,有半数是残疾人。

那些去世的老人,都是吴显才这个“儿子”送终。

他们在弥留之际,老泪纵横地叫着“恩人”,拉着吴显才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1993年,吴显才购买了

【第1句】:5亩荒山,开辟了“常乐敬老院公墓”,在墓地栽树种花,让辞世的老人与鲜花、松柏为伴。

当年,国家民政部向他颁发了一块“德高义重”的匾牌。

建成敬老院时,吴显才就背上了6000元贷款。

以后每年都要为敬老院提供近1万公斤大米、1000多公斤猪肉、近500公斤食用油、两三百公斤盐巴,加上缝制衣服、添置被褥,还有医药费、丧葬费、电费及其他开支。

吴显才还拿出家里的3亩承包地,供敬老院种菜种粮;在自家承包的荒地上,开垦出20亩药田;办养殖场,建棕器加工厂、预制件厂、木材加工厂三家小作坊。

15年来,他先后投入了30多万元,让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生活无忧。

去年12月,他又投资13万元第二次改造敬老院,每层楼设一个带洗澡间的卫生间,老人们睡上了席梦思床垫,电视机换得更大了,厨房里摆上了电冰箱。

2006年吴显才被评为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陈培玉(已故) 陈培玉,女,生前为重庆市巴渝航运公司下岗职工。

一个被群众誉为精神永不下岗的下岗女工,一生十多次救人,最后为救落水群众献出了年仅44岁的生命。

2004年10月20日晚,在重庆巴南区轮渡渡口,两名群众不慎跌入滚滚长江,此时,在轮渡上的陈培玉听见呼救声后,来不及脱掉衣服和鞋子便纵身跃进湍急的江水中。

波涛汹涌中,她奋力向落水者游去,并抓住了落水者的衣服,可落水者在慌乱中突然将陈培玉的脖子紧紧扭住,两人不停地在江面上沉浮,陈培玉最终英勇牺牲,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见义勇为的壮歌。

陈培玉的救人壮举不是偶然的,与她44年的人生经历和她一贯的英勇行为分不开。

生前,陈培玉的主业是船体除锈油漆工,“副业”则是下水救人,并一干18年。

1983年秋,陈培玉回涪陵老家,遇到一位被江水冲出几十米外的落水者,她一个猛子扎进江中,搏激流,闯险滩,将落水者高高举过头顶。

1988年夏天,陈培玉的邻居巫天幸不慎落入长江,危难之时,陈培玉不顾一切跳入江中,半个小时后巫天幸被救了上来,陈培玉却累得瘫倒在地。

1981年和1988年长江涨大水,陈培玉作为公司水上抢险队惟一的巾帼英雄,和男同事一起积极救援,救起多名落水者。

2001年,她跳入河中救起了因在河边洗衣而落水的下岗职工李新萍。

18年来,陈培玉不顾自身安危,十多次跳入长江救起落水群众。

一次下水救人就有一次生命危险,陈培玉10多次下水救人,就经历了10多次死亡的威胁。

陈培玉家境困难、生活艰辛,但她依然热忱地帮助身边的人。

认识她的人都说她是个“随便哪个时候都笑嘻嘻的人”。

性子直、热心肠,周围的人有个大事小事,她总是第一个站出来说话,谁家有点什么麻烦她总是从头到尾,关注到底。

陈培玉2004年被重庆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廖桂林事迹 廖桂林,男,49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开县厚坝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廖桂林凭着终身信仰和一身正气,用忠勇、热血、善良谱写出一曲曲英雄之歌,被家人称为“管得宽”,被群众唤为“廖英雄”,被媒体誉为“三峡上空一只高翔的雄鹰”。

在2004年百年不遇的“9•4”洪灾中,廖桂林凌晨冒着瓢泼大雨去街上帮助转移群众300多名后,又在洪水中带病连续奋战了17个小时,救出小孩、老人20多人,直到体力不支被洪水卷走。

他获救后,发现自家财物已被洪水“洗劫”一空,女儿也因洪水浸泡心脏病复发住院。

在去探望女儿的途中,忽见丰胜沙发家具厂发生火灾,他又第一个奋不顾身地冲上前扑火,因车间30多桶燃油物品连续爆炸,被炸成重伤。

他在医院苏醒后第一句话就问大火扑灭了没有,妻子心疼地回答他:“火已扑灭,附近的加油站、学校、医院和1000多户6000多居民的生命财产都保住了,你怎么能刚出洪水又进火海啊

”他脸露笑容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不上,谁上

谁让我是‘管得宽’呢。

” 2001年8月,廖桂林为救金峰乡新华村村民谢小春,死命抱住歹徒。

眼看歹徒高举菜刀,要朝谢小春的脖颈砍去,他毫不迟疑地用自己的胳膊硬生生挡住了这一刀,结果左手肘缝合了18针,至今还有一条两尺多长的伤疤,4个指头完全失去功能。

中央电视台记者问他:“老廖,今后你再遇上持刀歹徒怎么办

”他回答说:“为了正气,我不怕死,今后遇上了我还要上

”廖桂林就是这样用鲜血维护着社会正气,先后见义勇为60余次。

他空手夺刀、悬崖搏斗、追擒逃犯、勇夺炸药、跳河救人、危房救孤,15次负伤,4次住院,全身留下了十几处刀疤,听力、视力严重下降,左手只有大拇指完好无损,其余四根手指都只剩下半截,法医鉴定为6级伤残。

廖桂林从事基层调解工作18年,调解了各类民间诉讼近1300件,免费法律咨询1万余次,帮助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他还照顾赡养罗文贵、熊丛贵两位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长达30多年,为他们提供住房、衣物、钱粮,打水、做饭、熬药、擦身洗澡、倒大小便,任劳任怨,直至老人去世。

他将社会各界送给他的慰问金、救助金全部捐给了五保老人和失学的贫困儿童;一家人节衣缩食,省钱给因脑出血全身瘫痪10年的母亲和患有重度风湿性心脏病的女儿看病。

廖桂林先后荣获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并在人民大会堂作了先进事迹报告。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张和龙事迹 张和龙,男,47岁,中共党员,重庆石龙技工劳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这位巴南区石龙镇大连村三社的农民,1984年汇入民工流,1999年任重庆市巴南区群龙劳务输出公司经理,开始带领家乡民工“闯天下”。

在创业征途中,他以诚信为基石铸就了全国劳务品牌商标“石龙技工”。

张和龙视信守合同为企业生命,为保证合作方对民工数量和素质的要求,他不惜高成本异地征收民工和超成本培训民工;为保证按时交货,不惜用高额补助组织员工加班,不惜改铁路运输为航空托运;为保证产品质量,对员工操作要求严而又严。

公司成立不久,承包了黑龙江尚志市帽儿山钢铁厂暖气片生产劳务,由于原材料涨价导致生产成本超高,公司如兑现合同就会严重亏损甚至破产,但他没有走人,毅然借钱兑现了合同。

守合同、讲诚信为公司获得了续包权,赢得了社会美誉,推动了公司发展,而今已成为10多万人的石龙劳务集团,在全国建了9个分公司。

在创业之初,因履行合同导致公司亏损,有人提议减发或缓发民工工资,张和龙断然否定说:“我也有过打工拿不到工资的经历,按时足额兑现工资是我在招收工人时的郑重承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言信行果。

”发工资的日子越来越近,民工紧锁的眉头,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悄悄让家人贷款汇去,如期予以兑现。

近6年来公司为帽儿山钢铁厂创利

【第1句】:5亿多元,上缴国家税金近2000万元。

张和龙不仅视纳税为义务,而且把热心公益捐款捐物也看作“义务”,悄悄关注着尚志市的特困家庭,时刻惦念着老家的路桥、校舍等,先后个人捐款75000多元。

他说:“我在家乡长大,在尚志创业,不能丢了根、忘了本。

” 张和龙以诚信获得了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首届十佳农民工等荣誉称号。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段彩均事迹 段彩均,男,42岁,中共党员,重庆鸽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

段彩均诚实无价、守信天价,让一个负债率高达300%的国有老企业涅盘而生,一年扭亏、三年跃升为重庆工业企业50强,目前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家装电线生产企业和最大的铜型材产品加工制造企业,创下瞩目的“鸽牌奇迹”,是国企成功改制的典范。

2001年初,段彩均及其班子在一无固定资产、二无流动资金,负债700余万元危难之际,投资组建了现代国企——重庆鸽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凭借着“不相信国有企业搞不好、为全体职工创造政绩”、“诚信、向上”的理念,主攻家装电线电缆,以“诚实”为基石,实施质量品牌领跑战略,推行质量事故全额赔偿并加扣10%的企业名誉损失费的制度,以现代企业家的优秀素质引领着团队向市场传递着诚实信息,市场也因此让“鸽牌”展翅高飞。

至今,资产总额达到

【第5句】:9亿元、产销额

【第12句】:19亿元,分别增值50倍和20倍,经济规模保持年均80%增速,累计上缴国家税金6600余万元。

今年底产销额将突破16亿元。

荣获中国机械工业500强、重庆市最佳诚信企业等称号。

段彩均在全体员工中培育“质量等于饭碗”的意识,将守信意识融入每个环节,使“真心真诚、有利有义”成为鸽牌人与合作伙伴及顾客们合作的基础,出现了鸽牌公司特有的“三大怪”现象:产品质量没问题也可以退换;经销商没订货急着把款交;供应商自愿先供材料后收钱。

出现了“调整价格、现款现货”、“宁让价格、不让市场”、“宁让价格、确保资金回笼”和“顾客满意、商家赚钱、公司发展”多赢局面。

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与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其电线电缆产品获得“国家免检”资质,家装布电线和电工用铜型材产品的产销量均列全国前三,占领了重庆家装电线市场90%以上的份额,“鸽牌”已成重庆名牌、西南地区著名商标和老百姓心中电线电缆“精品”的代名词。

段彩均不仅实现了企业的重生,而且对员工以诚相待,对社会勇于回报。

解决了近678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公司每位员工每月不仅能领到20斤大米、2斤色拉油,而且住房公积金、养老金、失业金、医疗保险金等都足额到位。

主动捐款修建重庆机电鸽牌希望小学,资助社会慈善事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展示了自己的拳拳爱心。

段彩均先后荣获中国管理100人、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等称号。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邓平寿(已故)事迹 邓平寿,男,中共党员,生前为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

邓平寿志在乡亲脱贫致富,扎根山乡31年;情系边远落后的虎城,两次放弃进城升迁机会,2007年2月累死在工作岗位上,年仅51岁。

他被誉为“21世纪焦裕禄式的人民公仆”。

1998年,邓平寿走上虎城镇党委书记岗位时,面对这个因贫困落后而闻名的穷山沟,以敢啃“硬骨头”而著称的他发出了要摘掉这顶“穷帽子”的誓言。

一身布衣,一双胶鞋,一个黄布包就是邓平寿的生动写照,长年累月,他吃住在办公室,行走在田间地头,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虎城方圆78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哪棵桑树干没刷白,哪条路垮了块石头,哪家有个难处,他都记得清清楚楚,都解决得利利索索。

多年来,他用近40个工作笔记本,记录了乡亲冷暖和百姓心声。

面对百般热情挽留他的群众,邓平寿毅然放弃担任县领导的机会。

他总是对乡亲们说:“你们放心,虎城的事一天没做好,我就一天不离开虎城。

”他急群众所急,曾经穷得连房顶都补不起的杨嗣才,在邓平寿的帮助下,办起了挂面加工厂,年销量超过40吨,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

他想群众所想,当广西桂林客商谢裕明在虎城开办的竹木公司出现用水、用电、用工等困难时,邓平寿主动上门服务,让这位异乡人快倒闭的公司获得了新生。

他盼群众所盼,当虎城蚕茧品质不高,价格逐年下滑,有的村民绝望地砍掉桑树时,邓平寿先后两次邀请原西南农业大学蚕桑专家到虎城讲解科技知识,还走村串户亲自传授科学养蚕的方法,让千亩桑园再显生机。

邓平寿提出了“修好一条路,耍好一条龙,壮大一根虫”的发展思路。

一条龙即柚子带,一根虫即栽桑养蚕。

在邓平寿的带领下,虎城共修建、硬化了村、组级公路48条、108公里,使100%的村、85%的组通上了水泥路;虎城蜜柚荣获国家金奖,畅销全国、远销香港、澳门;全镇蚕茧产量居全县第一,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

【第1句】:5倍。

群众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邓平寿的身体却一天天垮下去。

2007年2月1日,这个“小病拖、大病磨、实在不行才吃药”的铁汉子,永远地离别了他无限眷恋的乡土和乡亲,而这一天离他51岁的生日还差3天。

2007年邓平寿荣获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中央主要媒体把他作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石元英事迹 石元英,女,51岁,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教委派驻湖南省保靖县小学教师。

重庆秀山县保安乡龙家村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离他们村最近的学校,就是隔河相望的湖南省保靖县坝木小学。

为了解决孩子们的上学问题,秀山县教委派出当时的民办教师石元英到坝木小学上班,工资由秀山发放。

由于河上没有桥,不管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石元英每天清晨带着孩子们来到河边,脱掉鞋袜,卷起裤脚,背起年幼的孩子,拖着大一点的学生到湖南去上学,下午又带着40多名学生涉水回家。

从1987年去坝木小学上班的那天起,石元英背着村子里的孩子们踏上求学之路,一背背了18年。

1989年一个上午,下了四个多小时的倾盆大雨。

石老师背着一名学生走到河中间时,上游洪水汹涌而来,一根两米多长的木头顺水横冲直撞,情急之中,她将身子稍稍一侧,木头顶了一下右小腿后呼啸而过,右小腿顿时一阵钻心地疼,但她不敢松手,将最后一名学生背上岸后,才发现右小腿大块皮肉已搭拉在一边。

至今,石元英右小腿还有块鸡蛋大的疤痕。

18年来,上万次往返这条河,石元英不知在河里多少次摔倒受伤,但令她欣慰的是,没有一个学生受伤。

在石元英的努力工作下,龙家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在校学生没有一个中途辍学。

而她自己,却因为长年涉水,患上了风湿病。

1989年8月,一场大雨导致这条河暴涨,无法通过。

放学后,石元英只能带着孩子们,从下游5公里远的桥上渡河。

途中山路滑坡,石元英背着学生踩着松软的泥路艰难前行,自己10岁的儿子紧跟在身后。

就在此时,儿子脚下一滑,差点掉进奔流的河水中。

听到儿子叫声的石元英,惊出一身冷汗,幸亏一位与儿子走在一起的六年级学生,一把拉住了下滑的儿子。

2006年,石元英曾经教过的一个湖南籍学生考上了北京大学,湖南省保靖县政府奖励坝木小学5万元,并奖励石元英5000元,那一天是她多年来最高兴的一天。

如今她的学生中,28人考上大学,其中5人考上研究生。

如今,秀山县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桥,然而石元英依旧背着一名先天残疾、行动不便的13岁学生,不分春夏秋冬,穿梭在学校与村子之间。

石元英20多次被秀山、保靖两县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师德标兵,2004年9月被评为重庆市优秀教师。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马福元事迹 马福元,男,20岁,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

家在重庆南川的马福元,出生仅3天母亲就离家出走,12岁时父亲病逝,一贫如洗的家里只剩下他和78岁的爷爷相依为命。

17岁的马福元好不容易考上了学杂费、食宿费全免的宏志班,80多岁的爷爷却意外摔伤,从此卧病在床。

马福元背起爷爷去上学,用微薄的生活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木棚房,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爷爷。

由于房间很潮湿,爷爷风湿病一受寒就会发作,几乎每天晚上,马福元都要为爷爷暖被窝。

这娃儿真懂事,学习再忙,他都要把爷爷服侍得妥妥帖帖的。

邻居们对这个懂事的孩子赞美有加。

一次,邻居阿姨给他几个鸡蛋,他担心爷爷不吃,就把鸡蛋蒸成鸡蛋羹悄悄地埋在爷爷饭里给爷爷吃,自己却一棵白菜吃上两三天。

读书期间,为给爷爷治病,他一直坚持在学校伙食团打工。

许多报刊和网络报道了马福元的事迹,其中也有海外媒体。

一位美国的华裔人士了解到他的事迹后,对他进行了资助,称赞他不是可怜人,而是男子汉。

也有网友这样评价马福元:孝心很多人都有,但不是很多人都有孝行,佩服他在困难中的坚毅和对爷爷的不离不弃。

马福元没有因为照顾爷爷耽误学习,他成绩优异,表现突出。

2006年3月,还在读高三的马福元,获得了由团中央、全国学联评选的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特别奖,在200多名候选人中得票最高。

其实马福元对这些都不那么在意,他甚至很少看报纸和网络对他的报道。

他说: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在校大学生。

作为学生,我希望自己在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中,扎扎实实搞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本领,回报社会特别是无数给予我太多关爱的人。

这既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爷爷对我的期盼。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谢方珍事迹 谢方珍,女,29岁,重庆市城口县修齐镇乡坪村村民。

在大巴山深处的城口县,有这样一位带夫出嫁播洒爱心的农家妇女。

她7年如一日,毫无怨言地服侍高位瘫痪的丈夫,照顾残疾多病的公公和婆婆,用弱小的身躯支撑起了濒临破碎的家。

2001年3月,21岁的谢方珍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嫁给了香坪村的村民彭道平,夫妻俩恩恩爱爱。

可甜蜜的日子才刚刚开始,灾难就降临到了这个原本清贫的家庭。

同年7月,丈夫不幸遇车祸造成下肢高位瘫痪,看着瘫痪在床的丈夫,当时谢方珍觉得生不如死。

这时,娘家人劝她赶快离开这个家。

但是,面对心爱而无助的丈夫和这个风雨飘零的家,身怀有孕的她不忍心离去。

她在心里暗暗作出承诺,用我的一生,尽我的全力,照顾丈夫,不让这个家破碎。

于是继续留在这个遭遇灾难的家,用她弱小的身体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她白天忙碌着十几亩地的庄稼,饲养5头生猪,本已疲惫不堪,但夜里仍细心照顾丈夫,每隔1个多小时都要为彭道平翻身,以免丈夫长褥疮,所以只能睡上4个来小时。

丈夫眼看着备受煎熬的妻子短短几个月瘦了20多斤,几次想自杀都被妻子劝阻开导。

本无力抚养孩子,为了给瘫痪的丈夫活下去的勇气,她毅然把孩子生了下来。

4年里,她不知偷偷流了多少泪,也曾多次想过自杀。

但一想起自己心中的承诺,她又挺起脊梁,勇敢地面对艰难的生活。

由于家居海拔1800米的高山上,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任凭谢方珍拼死拼活地劳作,起早贪黑忙碌,这个家的生活及丈夫的药费还是难以为继,不久她家已欠债3万余元。

为了挽救这个在绝境中的家,她萌生了一个惊人的想法,带夫携老出嫁。

她惟一的条件就是:娶我可以,但我必须带上我的丈夫和公公婆婆。

就这样,2005年她带着前夫彭道平和公公婆婆,嫁给了与她志同道合的村民彭道俊。

彭道俊加入这个家后,共同支撑这个困难的家庭。

如今彭道平的身体状况稳定,对生活也充满了信心。

现在的丈夫彭道俊对谢方珍重情重义的举动十分钦佩,他说我为有这样的妻子而骄傲。

谢方珍孝老爱亲的感人事迹,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红岩的人物形象和主要事迹

许云峰主要人物,以及事件概括

道德模范的事例

李明素,女,55岁,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坝心小学退休教师。

2007年7月17日清晨龙坝镇梁滩河洪峰汹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况万分危急。

站在自家楼顶的李明素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群众,正在大声呼救。

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而一旦坍塌,群众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

李明素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

李老师用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楼之间的四幢房屋屋顶,逐步爬向相对安全的自家屋顶。

当30多名群众爬到隔壁王孝伦家楼顶时,由于两家间隔太大,群众被困在了王家楼顶上。

李明素来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绳索拼接在一起,将楼梯搭在两屋之间,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们顺着梯子一个个向李明素家转移。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在李明素的指挥下,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依次爬了过来。

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2岁小孩,一共3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李明素家屋顶。

就在最后一个人离开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子轰然倒塌,顷刻消失在滚滚洪水之中。

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

李明素又安抚大家说,要相信党,相信政府,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不久,救援队来了,用绳索搭起一条滑道,惊慌失措的群众都想抢先通过。

李明素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妇女儿童先走,然后老人,最后是年轻小伙子。

群众一个一个脱险,李明素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最后。

李明素说,“在这次洪灾中,虽然我的损失很大,但受灾的群众还很多,需要党和政府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党和政府一起共渡难关,困难只是暂时的。

”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2007年,李明素先后被重庆市妇联、全国妇联评为重庆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吴显才事迹吴显才, 男,53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巫溪县乌龙乡大坡村党支部书记。

15年来,吴显才义务赡养了45位老人,先后有22位老人在他的关怀中安详地走完生命历程,6位老人回到了亲人身边。

目前,吴显才仍在赡养17位老人。

1988年寒冬的一天,吴显才在路上碰到一位老人,她穿着破烂的单衣,蜷缩在路边,冻成一团。

吴显才把老人送回家,看到这位老人无依无靠、一贫如洗,被子又黑又臭,枕头竟是一块砖,他泪如泉涌。

他在周边几个村里做了调查,结果发现有几十位孤寡老人过着类似的生活。

1990年,吴显才说服妻子,倾其所有,买下家对面的一个废弃酒厂,改造成一座有16间房屋的敬老院,并给敬老院取名“常乐”,希望老人们能够天天快乐。

年底,来自8个村的16名孤寡、残疾老人,住进了敬老院。

70岁的马昌炳老人刚到敬老院时,因为长期没有吃肉,一吃肉就拉肚子,吴显才每次都帮他清洗。

70多岁的田代翠老人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吴显才细心伺候她,让她认了自己做儿子。

63岁的谭传贤是个哑巴,还有智力障碍,唯一的依靠哥哥去世后,她顿时失去了生活来源,吴显才听说后收留了她。

任国贤与老伴谭吉寿,拉扯智残儿子生活,因年事已高而生活陷入困境,吴显才收留了这一家三口,一养就是11年。

吴显才15年间收养的45名老人中,有半数是残疾人。

那些去世的老人,都是吴显才这个“儿子”送终。

他们在弥留之际,老泪纵横地叫着“恩人”,拉着吴显才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1993年,吴显才购买了

【第1句】:5亩荒山,开辟了“常乐敬老院公墓”,在墓地栽树种花,让辞世的老人与鲜花、松柏为伴。

当年,国家民政部向他颁发了一块“德高义重”的匾牌。

建成敬老院时,吴显才就背上了6000元贷款。

以后每年都要为敬老院提供近1万公斤大米、1000多公斤猪肉、近500公斤食用油、两三百公斤盐巴,加上缝制衣服、添置被褥,还有医药费、丧葬费、电费及其他开支。

吴显才还拿出家里的3亩承包地,供敬老院种菜种粮;在自家承包的荒地上,开垦出20亩药田;办养殖场,建棕器加工厂、预制件厂、木材加工厂三家小作坊。

15年来,他先后投入了30多万元,让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生活无忧。

去年12月,他又投资13万元第二次改造敬老院,每层楼设一个带洗澡间的卫生间,老人们睡上了席梦思床垫,电视机换得更大了,厨房里摆上了电冰箱。

2006年吴显才被评为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陈培玉(已故)陈培玉,女,生前为重庆市巴渝航运公司下岗职工。

一个被群众誉为精神永不下岗的下岗女工,一生十多次救人,最后为救落水群众献出了年仅44岁的生命。

2004年10月20日晚,在重庆巴南区轮渡渡口,两名群众不慎跌入滚滚长江,此时,在轮渡上的陈培玉听见呼救声后,来不及脱掉衣服和鞋子便纵身跃进湍急的江水中。

波涛汹涌中,她奋力向落水者游去,并抓住了落水者的衣服,可落水者在慌乱中突然将陈培玉的脖子紧紧扭住,两人不停地在江面上沉浮,陈培玉最终英勇牺牲,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见义勇为的壮歌。

陈培玉的救人壮举不是偶然的,与她44年的人生经历和她一贯的英勇行为分不开。

生前,陈培玉的主业是船体除锈油漆工,“副业”则是下水救人,并一干18年。

1983年秋,陈培玉回涪陵老家,遇到一位被江水冲出几十米外的落水者,她一个猛子扎进江中,搏激流,闯险滩,将落水者高高举过头顶。

1988年夏天,陈培玉的邻居巫天幸不慎落入长江,危难之时,陈培玉不顾一切跳入江中,半个小时后巫天幸被救了上来,陈培玉却累得瘫倒在地。

1981年和1988年长江涨大水,陈培玉作为公司水上抢险队惟一的巾帼英雄,和男同事一起积极救援,救起多名落水者。

2001年,她跳入河中救起了因在河边洗衣而落水的下岗职工李新萍。

18年来,陈培玉不顾自身安危,十多次跳入长江救起落水群众。

一次下水救人就有一次生命危险,陈培玉10多次下水救人,就经历了10多次死亡的威胁。

陈培玉家境困难、生活艰辛,但她依然热忱地帮助身边的人。

认识她的人都说她是个“随便哪个时候都笑嘻嘻的人”。

性子直、热心肠,周围的人有个大事小事,她总是第一个站出来说话,谁家有点什么麻烦她总是从头到尾,关注到底。

陈培玉2004年被重庆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廖桂林事迹廖桂林,男,49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开县厚坝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廖桂林凭着终身信仰和一身正气,用忠勇、热血、善良谱写出一曲曲英雄之歌,被家人称为“管得宽”,被群众唤为“廖英雄”,被媒体誉为“三峡上空一只高翔的雄鹰”。

在2004年百年不遇的“9•4”洪灾中,廖桂林凌晨冒着瓢泼大雨去街上帮助转移群众300多名后,又在洪水中带病连续奋战了17个小时,救出小孩、老人20多人,直到体力不支被洪水卷走。

他获救后,发现自家财物已被洪水“洗劫”一空,女儿也因洪水浸泡心脏病复发住院。

在去探望女儿的途中,忽见丰胜沙发家具厂发生火灾,他又第一个奋不顾身地冲上前扑火,因车间30多桶燃油物品连续爆炸,被炸成重伤。

他在医院苏醒后第一句话就问大火扑灭了没有,妻子心疼地回答他:“火已扑灭,附近的加油站、学校、医院和1000多户6000多居民的生命财产都保住了,你怎么能刚出洪水又进火海啊

”他脸露笑容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不上,谁上

谁让我是‘管得宽’呢。

”2001年8月,廖桂林为救金峰乡新华村村民谢小春,死命抱住歹徒。

眼看歹徒高举菜刀,要朝谢小春的脖颈砍去,他毫不迟疑地用自己的胳膊硬生生挡住了这一刀,结果左手肘缝合了18针,至今还有一条两尺多长的伤疤,4个指头完全失去功能。

中央电视台记者问他:“老廖,今后你再遇上持刀歹徒怎么办

”他回答说:“为了正气,我不怕死,今后遇上了我还要上

”廖桂林就是这样用鲜血维护着社会正气,先后见义勇为60余次。

他空手夺刀、悬崖搏斗、追擒逃犯、勇夺炸药、跳河救人、危房救孤,15次负伤,4次住院,全身留下了十几处刀疤,听力、视力严重下降,左手只有大拇指完好无损,其余四根手指都只剩下半截,法医鉴定为6级伤残。

廖桂林从事基层调解工作18年,调解了各类民间诉讼近1300件,免费法律咨询1万余次,帮助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他还照顾赡养罗文贵、熊丛贵两位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长达30多年,为他们提供住房、衣物、钱粮,打水、做饭、熬药、擦身洗澡、倒大小便,任劳任怨,直至老人去世。

他将社会各界送给他的慰问金、救助金全部捐给了五保老人和失学的贫困儿童;一家人节衣缩食,省钱给因脑出血全身瘫痪10年的母亲和患有重度风湿性心脏病的女儿看病。

廖桂林先后荣获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并在人民大会堂作了先进事迹报告。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张和龙事迹张和龙,男,47岁,中共党员,重庆石龙技工劳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这位巴南区石龙镇大连村三社的农民,1984年汇入民工流,1999年任重庆市巴南区群龙劳务输出公司经理,开始带领家乡民工“闯天下”。

在创业征途中,他以诚信为基石铸就了全国劳务品牌商标“石龙技工”。

张和龙视信守合同为企业生命,为保证合作方对民工数量和素质的要求,他不惜高成本异地征收民工和超成本培训民工;为保证按时交货,不惜用高额补助组织员工加班,不惜改铁路运输为航空托运;为保证产品质量,对员工操作要求严而又严。

公司成立不久,承包了黑龙江尚志市帽儿山钢铁厂暖气片生产劳务,由于原材料涨价导致生产成本超高,公司如兑现合同就会严重亏损甚至破产,但他没有走人,毅然借钱兑现了合同。

守合同、讲诚信为公司获得了续包权,赢得了社会美誉,推动了公司发展,而今已成为10多万人的石龙劳务集团,在全国建了9个分公司。

在创业之初,因履行合同导致公司亏损,有人提议减发或缓发民工工资,张和龙断然否定说:“我也有过打工拿不到工资的经历,按时足额兑现工资是我在招收工人时的郑重承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言信行果。

”发工资的日子越来越近,民工紧锁的眉头,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悄悄让家人贷款汇去,如期予以兑现。

近6年来公司为帽儿山钢铁厂创利

【第1句】:5亿多元,上缴国家税金近2000万元。

张和龙不仅视纳税为义务,而且把热心公益捐款捐物也看作“义务”,悄悄关注着尚志市的特困家庭,时刻惦念着老家的路桥、校舍等,先后个人捐款75000多元。

他说:“我在家乡长大,在尚志创业,不能丢了根、忘了本。

”张和龙以诚信获得了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首届十佳农民工等荣誉称号。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段彩均事迹段彩均,男,42岁,中共党员,重庆鸽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

段彩均诚实无价、守信天价,让一个负债率高达300%的国有老企业涅盘而生,一年扭亏、三年跃升为重庆工业企业50强,目前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家装电线生产企业和最大的铜型材产品加工制造企业,创下瞩目的“鸽牌奇迹”,是国企成功改制的典范。

2001年初,段彩均及其班子在一无固定资产、二无流动资金,负债700余万元危难之际,投资组建了现代国企——重庆鸽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凭借着“不相信国有企业搞不好、为全体职工创造政绩”、“诚信、向上”的理念,主攻家装电线电缆,以“诚实”为基石,实施质量品牌领跑战略,推行质量事故全额赔偿并加扣10%的企业名誉损失费的制度,以现代企业家的优秀素质引领着团队向市场传递着诚实信息,市场也因此让“鸽牌”展翅高飞。

至今,资产总额达到

【第5句】:9亿元、产销额

【第12句】:19亿元,分别增值50倍和20倍,经济规模保持年均80%增速,累计上缴国家税金6600余万元。

今年底产销额将突破16亿元。

荣获中国机械工业500强、重庆市最佳诚信企业等称号。

段彩均在全体员工中培育“质量等于饭碗”的意识,将守信意识融入每个环节,使“真心真诚、有利有义”成为鸽牌人与合作伙伴及顾客们合作的基础,出现了鸽牌公司特有的“三大怪”现象:产品质量没问题也可以退换;经销商没订货急着把款交;供应商自愿先供材料后收钱。

出现了“调整价格、现款现货”、“宁让价格、不让市场”、“宁让价格、确保资金回笼”和“顾客满意、商家赚钱、公司发展”多赢局面。

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与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其电线电缆产品获得“国家免检”资质,家装布电线和电工用铜型材产品的产销量均列全国前三,占领了重庆家装电线市场90%以上的份额,“鸽牌”已成重庆名牌、西南地区著名商标和老百姓心中电线电缆“精品”的代名词。

段彩均不仅实现了企业的重生,而且对员工以诚相待,对社会勇于回报。

解决了近678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公司每位员工每月不仅能领到20斤大米、2斤色拉油,而且住房公积金、养老金、失业金、医疗保险金等都足额到位。

主动捐款修建重庆机电鸽牌希望小学,资助社会慈善事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展示了自己的拳拳爱心。

段彩均先后荣获中国管理100人、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等称号。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邓平寿(已故)事迹邓平寿,男,中共党员,生前为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

邓平寿志在乡亲脱贫致富,扎根山乡31年;情系边远落后的虎城,两次放弃进城升迁机会,2007年2月累死在工作岗位上,年仅51岁。

他被誉为“21世纪焦裕禄式的人民公仆”。

1998年,邓平寿走上虎城镇党委书记岗位时,面对这个因贫困落后而闻名的穷山沟,以敢啃“硬骨头”而著称的他发出了要摘掉这顶“穷帽子”的誓言。

一身布衣,一双胶鞋,一个黄布包就是邓平寿的生动写照,长年累月,他吃住在办公室,行走在田间地头,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虎城方圆78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哪棵桑树干没刷白,哪条路垮了块石头,哪家有个难处,他都记得清清楚楚,都解决得利利索索。

多年来,他用近40个工作笔记本,记录了乡亲冷暖和百姓心声。

面对百般热情挽留他的群众,邓平寿毅然放弃担任县领导的机会。

他总是对乡亲们说:“你们放心,虎城的事一天没做好,我就一天不离开虎城。

”他急群众所急,曾经穷得连房顶都补不起的杨嗣才,在邓平寿的帮助下,办起了挂面加工厂,年销量超过40吨,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

他想群众所想,当广西桂林客商谢裕明在虎城开办的竹木公司出现用水、用电、用工等困难时,邓平寿主动上门服务,让这位异乡人快倒闭的公司获得了新生。

他盼群众所盼,当虎城蚕茧品质不高,价格逐年下滑,有的村民绝望地砍掉桑树时,邓平寿先后两次邀请原西南农业大学蚕桑专家到虎城讲解科技知识,还走村串户亲自传授科学养蚕的方法,让千亩桑园再显生机。

邓平寿提出了“修好一条路,耍好一条龙,壮大一根虫”的发展思路。

一条龙即柚子带,一根虫即栽桑养蚕。

在邓平寿的带领下,虎城共修建、硬化了村、组级公路48条、108公里,使100%的村、85%的组通上了水泥路;虎城蜜柚荣获国家金奖,畅销全国、远销香港、澳门;全镇蚕茧产量居全县第一,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

【第1句】:5倍。

群众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邓平寿的身体却一天天垮下去。

2007年2月1日,这个“小病拖、大病磨、实在不行才吃药”的铁汉子,永远地离别了他无限眷恋的乡土和乡亲,而这一天离他51岁的生日还差3天。

2007年邓平寿荣获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中央主要媒体把他作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石元英事迹石元英,女,51岁,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教委派驻湖南省保靖县小学教师。

重庆秀山县保安乡龙家村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离他们村最近的学校,就是隔河相望的湖南省保靖县坝木小学。

为了解决孩子们的上学问题,秀山县教委派出当时的民办教师石元英到坝木小学上班,工资由秀山发放。

由于河上没有桥,不管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石元英每天清晨带着孩子们来到河边,脱掉鞋袜,卷起裤脚,背起年幼的孩子,拖着大一点的学生到湖南去上学,下午又带着40多名学生涉水回家。

从1987年去坝木小学上班的那天起,石元英背着村子里的孩子们踏上求学之路,一背背了18年。

1989年一个上午,下了四个多小时的倾盆大雨。

石老师背着一名学生走到河中间时,上游洪水汹涌而来,一根两米多长的木头顺水横冲直撞,情急之中,她将身子稍稍一侧,木头顶了一下右小腿后呼啸而过,右小腿顿时一阵钻心地疼,但她不敢松手,将最后一名学生背上岸后,才发现右小腿大块皮肉已搭拉在一边。

至今,石元英右小腿还有块鸡蛋大的疤痕。

18年来,上万次往返这条河,石元英不知在河里多少次摔倒受伤,但令她欣慰的是,没有一个学生受伤。

在石元英的努力工作下,龙家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在校学生没有一个中途辍学。

而她自己,却因为长年涉水,患上了风湿病。

1989年8月,一场大雨导致这条河暴涨,无法通过。

放学后,石元英只能带着孩子们,从下游5公里远的桥上渡河。

途中山路滑坡,石元英背着学生踩着松软的泥路艰难前行,自己10岁的儿子紧跟在身后。

就在此时,儿子脚下一滑,差点掉进奔流的河水中。

听到儿子叫声的石元英,惊出一身冷汗,幸亏一位与儿子走在一起的六年级学生,一把拉住了下滑的儿子。

2006年,石元英曾经教过的一个湖南籍学生考上了北京大学,湖南省保靖县政府奖励坝木小学5万元,并奖励石元英5000元,那一天是她多年来最高兴的一天。

如今她的学生中,28人考上大学,其中5人考上研究生。

如今,秀山县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桥,然而石元英依旧背着一名先天残疾、行动不便的13岁学生,不分春夏秋冬,穿梭在学校与村子之间。

石元英20多次被秀山、保靖两县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师德标兵,2004年9月被评为重庆市优秀教师。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马福元事迹马福元,男,20岁,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

家在重庆南川的马福元,出生仅3天母亲就离家出走,12岁时父亲病逝,一贫如洗的家里只剩下他和78岁的爷爷相依为命。

17岁的马福元好不容易考上了学杂费、食宿费全免的宏志班,80多岁的爷爷却意外摔伤,从此卧病在床。

马福元背起爷爷去上学,用微薄的生活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木棚房,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爷爷。

由于房间很潮湿,爷爷风湿病一受寒就会发作,几乎每天晚上,马福元都要为爷爷暖被窝。

这娃儿真懂事,学习再忙,他都要把爷爷服侍得妥妥帖帖的。

邻居们对这个懂事的孩子赞美有加。

一次,邻居阿姨给他几个鸡蛋,他担心爷爷不吃,就把鸡蛋蒸成鸡蛋羹悄悄地埋在爷爷饭里给爷爷吃,自己却一棵白菜吃上两三天。

读书期间,为给爷爷治病,他一直坚持在学校伙食团打工。

许多报刊和网络报道了马福元的事迹,其中也有海外媒体。

一位美国的华裔人士了解到他的事迹后,对他进行了资助,称赞他不是可怜人,而是男子汉。

也有网友这样评价马福元:孝心很多人都有,但不是很多人都有孝行,佩服他在困难中的坚毅和对爷爷的不离不弃。

马福元没有因为照顾爷爷耽误学习,他成绩优异,表现突出。

2006年3月,还在读高三的马福元,获得了由团中央、全国学联评选的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特别奖,在200多名候选人中得票最高。

其实马福元对这些都不那么在意,他甚至很少看报纸和网络对他的报道。

他说: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在校大学生。

作为学生,我希望自己在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中,扎扎实实搞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本领,回报社会特别是无数给予我太多关爱的人。

这既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爷爷对我的期盼。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谢方珍事迹谢方珍,女,29岁,重庆市城口县修齐镇乡坪村村民。

在大巴山深处的城口县,有这样一位带夫出嫁播洒爱心的农家妇女。

她7年如一日,毫无怨言地服侍高位瘫痪的丈夫,照顾残疾多病的公公和婆婆,用弱小的身躯支撑起了濒临破碎的家。

2001年3月,21岁的谢方珍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嫁给了香坪村的村民彭道平,夫妻俩恩恩爱爱。

可甜蜜的日子才刚刚开始,灾难就降临到了这个原本清贫的家庭。

同年7月,丈夫不幸遇车祸造成下肢高位瘫痪,看着瘫痪在床的丈夫,当时谢方珍觉得生不如死。

这时,娘家人劝她赶快离开这个家。

但是,面对心爱而无助的丈夫和这个风雨飘零的家,身怀有孕的她不忍心离去。

她在心里暗暗作出承诺,用我的一生,尽我的全力,照顾丈夫,不让这个家破碎。

于是继续留在这个遭遇灾难的家,用她弱小的身体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她白天忙碌着十几亩地的庄稼,饲养5头生猪,本已疲惫不堪,但夜里仍细心照顾丈夫,每隔1个多小时都要为彭道平翻身,以免丈夫长褥疮,所以只能睡上4个来小时。

丈夫眼看着备受煎熬的妻子短短几个月瘦了20多斤,几次想自杀都被妻子劝阻开导。

本无力抚养孩子,为了给瘫痪的丈夫活下去的勇气,她毅然把孩子生了下来。

4年里,她不知偷偷流了多少泪,也曾多次想过自杀。

但一想起自己心中的承诺,她又挺起脊梁,勇敢地面对艰难的生活。

由于家居海拔1800米的高山上,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任凭谢方珍拼死拼活地劳作,起早贪黑忙碌,这个家的生活及丈夫的药费还是难以为继,不久她家已欠债3万余元。

为了挽救这个在绝境中的家,她萌生了一个惊人的想法,带夫携老出嫁。

她惟一的条件就是:娶我可以,但我必须带上我的丈夫和公公婆婆。

就这样,2005年她带着前夫彭道平和公公婆婆,嫁给了与她志同道合的村民彭道俊。

彭道俊加入这个家后,共同支撑这个困难的家庭。

如今彭道平的身体状况稳定,对生活也充满了信心。

现在的丈夫彭道俊对谢方珍重情重义的举动十分钦佩,他说我为有这样的妻子而骄傲。

谢方珍孝老爱亲的感人事迹,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