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人生的句子
【第1句】: 禅与人生有何关系
禅意禅是一种生命学说。
禅的宗旨在于建立一个行为参照系和构设一种人生境界。它体现为个体伦常日用的心态体验,表露着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的人格理想。
它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和生命意识。 禅有时也认为外在的现象世界虚空而内在的精神本质真实,实际上它关系的并非是物质与精神究竟何为本质的问题,而是一种人的自我解脱以及这种解脱的实际体验,是这种实际体验下所感受到的人生宇宙的终极真理。
禅以为“真如”是宇宙的实体,世界的本源,是万有之中的真善美。人们一旦能与真如相契,就能消除尘念、烦恼,达到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
禅并不去探求宇宙的本体秩序和自然的客观法则,而全力使人的本性与“真如佛性”的冥然契合。真如佛性的内蕴也并非是对宇宙自然的针对和解说,主要在探索和建构一种理想人格,指示出一个与人生密切结合的理想境界。
铃木大拙就认为:“从伦理观点来说,我们可以把禅看作一种旨在重建我们性格的熏陶”(《禅与生活》)。 禅以为佛心不二,凡圣第一。
“即心即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僦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自性即佛,崇高的佛性就在人的自性之中,佛性就成为人心中的一种本性。
禅并不把人生看作虚幻,并不把个体本性看作荒诞,反而肯定它们的存在,只是要求一种“我与万物合而为一”的人格观念。 佛性,亦意译如来性、觉性、如来藏。
原指佛陀本性,后来就发展为众生觉悟之因,众生成佛的可能性。这是中国佛教界对佛性的最一般的理解。
禅主张“人人皆有佛性”,《坛经》认为:“但识众生,即能成佛,若不识众生,觅佛万劫不得见也。……离众生无佛心。”
强调了佛性人人本有,在成佛面前人人平等。但因一切众生,无始至今,为杀盗淫妄,愚痴贪,迷却自性,像“日月常明,只为云盖覆,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坛经》)。
所以虽有佛性,皆不能见。 禅以为众生虽然在迷,但本性不失,如月在水,不曾失却,只要灭诸妄念,离诸系缚,即可出凡入圣,由染转净。
禅主张众生虽生活于现实世界中,但不要执著于物,“不于境上生心”,不生贪生,不被五光十色的尘世现象引诱迷惑,经常保持清净的心态,无羁无缚地处身于人世,就可与道相应,获得解脱。《坛经》云:“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禅宗把拥有这一人生境界称为“无念”。禅宗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坛经》)。
拥有这一胸襟的人,尽管在表面上与平常人并无两样,但他在与外界接触时,能不受外物的迷惑,身处污浊尘世心却一尘不染。像黄檗云:“但终日吃饭,未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古尊宿语录》卷3)。
云门文偃也说:“终日说事,未曾挂着唇齿,未曾道着一字;终日着衣吃饭,未曾触着一粒米,挂着一缕丝”(同上书卷15)。 修禅对于外境不能心有所染,凡夫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心有执著,而不能自见本性,要由凡转圣,首先要破除妄执,无心于物,无意于事,一切修行,自在无为。
修行只在于息除诸缘,莫生妄想,一切放下,于相而离相,于念而无念,亦即“无修之修”。禅要求人们在平常日用中无所执著。
禅宗语录有一则公案说:“有源律师来问(大珠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问: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大珠禅师语录》)禅门中人的修行生活,无异于平常人的生活,只是“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古尊宿语录》卷3)。禅就是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的实践方法,来成就一种“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的自在人格。
这样禅宗既反对于境上生心,执著于外物,又强调安时而处顺,保持意识的通用无滞,自由自在。做事而不沾滞于事,这就是过水而脚不湿的修行原则。
禅注重个体的直觉体验和自性灵照,它不离现实生活,在日常经验中就可以获“悟”。所以它是在感性自身中获得超越,既超越而又不离感性生活。
《黄檗语录》说:“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安嘴”(《古尊宿语录》卷3)。
修道生活就是百姓日用的平常事,“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同上书卷13)。所谓千峰寒色,雨滴岩花,皆能指示心要,妙悟禅机。
目睹烟林,而谈妙义;云台宝网,而尽演圆音。翠红鳞甲,普现色身三昧,霞峰雾,同转根本法/轮。
六祖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坛经》)。神会也说:“若在世间即有佛,若无世间即无佛”(《荷泽神会禅师语录》)。
慧海一再强调解脱不离世间:“非离世间而求解脱”(《大珠禅师语录》卷下)。都在主张人生的价值就在于现实的人生实处,而不在任何超验的世界,破除了世间与出世间的界限,把二者打成一片,提倡实践中的禅,反对“磨砖作镜”的盲修瞎炼,主张道由心悟,肯定只要自识本心,在行住坐卧世间日用中即可悟道成佛。
禅以为佛法遍一切处,所谓翠竹法。
【第2句】: 每日一悟(禅)人生哲理语录
这是根据365句佛语,我的“悟”整理出来的,节选自《针对365句佛语,我的“悟”。》前十个。因为太多,无法全部转给你。
【第1句】: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成就。发现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彻悟;改正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圆满。 点评:而发现错误不改正,那是放任,而觉得难以改正,那是借口,也是迷。悟不单单是知道错误,也是积累智慧的过程,人不能一味追求圆满,只要能积极上进,那就是圆满! 【第2句】:因贪嗔痴而发生的一言一行,包括每一个起心动念,一切都是恶。在不贪、不嗔恨、不愚痴的状态下,一言一行,包括每一个起心动念,一切都是善。 点评:人们做事随情,随心,随思想,好坏也只是一念间,而人迷惑,行为也必有迷惑的地方,所以,即使有做对的地方,也是凭着自己的天性!而清净思想,没有欲望与杂念,更不会迷惑,都是以善为主导的行为,是排除了所有恶念! 【第3句】:多看自己的缺点,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多看别人的优点,才能学到别人的功德。 点评:很多时候人是看不到自己的,而看不到自己,就是迷了,如果人要清醒了,也就不会执迷了。人们在生活中更愿意那么平稳的过日子,什么对与错,自己不是太愿意触及,是随自己心情做事的,这样也就会管不住自己了,以麻木对待自己,人是走不出来的,而烦恼往往也由此产生了。知道对错很容易,而改进自己是要修行为的过程的;没有修为,即使你看得到,人也永远不会改变,而这就是人执着的原因。 【第4句】: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在最低处;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实际上你在最高处。 点评:当你自己觉得自己很好,那么看别人也就不会放低姿态。姿态高了,自己飘然,也就看不到别人了,只有自己,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姿态了,更没有境界。而把自己看得很低,那么你会多学习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你会更努力,思想不断进步,你再提高你的境界。 【第5句】:我们学佛修行的过程就是忏悔的过程,直至我们圆满、成佛那天才不要忏悔,之前一直都要忏悔。点评:忏悔不是在嘴上,而是在内心中,只有从心上去忏悔,你才会改进,否则,别说成佛,就是做人也是应付了事。 【第6句】:我们都不愿意感受痛苦,但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痛苦的因;我们都想得到快乐,但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快乐的因。我们所想与所作所为都是背道而驰的,这就叫颠倒。 点评:人在执迷的生活中,哪里分得清,都是一直沿着执迷的路走下去。。。 【第7句】:观想不是着相。不执着于空,也不执着于相,这才叫不着相。相不是障碍,执着才是障碍。 点评:一切归于心,心自然、清净,就是观自在!【第8句】:念佛一定能管用,一定能往生,但是我们嘴里念的是佛,心里念的是魔,都是私心杂念。这样“念佛”实际上就是念魔,表面上修行,实际上在造业。点评:念从心中起,心没有佛,也只有魔了。 【第9句】:让众生高兴,这就是善事;让父母高兴,这就是孝顺。 点评:多为别人着想,就少了许多自我,这样,自己有善德,也会多了很多快乐。为父母是应该的,自己就是父母养的,无论处在哪一个角度,你也必须孝顺,何况人还要有感恩的思想呢? 【第10句】:精进不是一种刻意、一种勉强,而是内心里的一种欢喜、一种迫切,渴望能学、能修、能得到,每时每刻都不会忘掉。点评:精进是自然行为,只有你能够修行、醒悟,你才可以具备精进的条件,而只是想着,那么你永远也不会精进。有渴望是积极的态度,但没有修行与醒悟行为,一切都是浮云了。
【第3句】: 请教佛家看待生活的一些句子
【第1句】: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第2句】: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第3句】: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烦恼,只因为你自己的内心,放不下。
【第4句】: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第5句】: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第6句】: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第7句】: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第8句】: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观念,不要使错误的观念落入我们生死的坑道里面,那是很危险的。
【第9句】: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第10句】: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第11句】: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第12句】: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第13句】: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第14句】: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第15句】: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第16句】: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看众生的过错,永远污染你自己,根本不可能修行。
【第17句】: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第18句】: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第19句】: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第20句】: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第21句】: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烦恼什么?
【第22句】: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第23句】: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第24句】: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痴。
【第25句】: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第26句】: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第27句】:心中仅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声音。
【第28句】: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第29句】: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第30句】:如果不是拿无言的诚恳和慈悲的香油,任何东西都无法将伤口的毒针拔掉。你为什么让自己对别人的恶念、忘恩、嫉妒、狡猾而感到气愤呢?争吵、轻蔑、处罚都不能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抹去这一切,反而善待他们,「善行」是让我们息怒的方法。
【第31句】: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第32句】: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第33句】: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第34句】: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第35句】: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第36句】: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第37句】: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第38句】: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第39句】: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第40句】:默默地关怀和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第41句】: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第42句】:有德自然香。
【第43句】:与其你去排斥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第44句】: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第45句】: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茁壮。
【第46句】:你要感谢指出你缺点的人。
【第47句】: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准确地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第48句】: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第49句】: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第50句】: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