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优美句子200字摘抄
【第1句】: 目送好段摘抄200字赏析50字,一定要有赏析
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
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第2句】: 目送中的精彩片段 赏析及仿写各200字
洁白的的婚纱,手捧着鲜花美丽的像童话,记得那年盛夏,你为我牵挂…曾经的我,幻想着能拥有童话中灰姑娘和白马王子那般浪漫的爱情幻想着能拥有简·爱和罗切斯特那般不顾
切的爱情,直到遇见你因为你我懂得了爱的真谛。
那日,与朋友漫步在街头,只见一个老爷爷和一个老奶奶迎面走来,爷爷在左奶奶在右,但奇怪的是,奶奶右手拄拐,爷爷左手拄拐,我对着不协调的动作深感奇怪,心:中暗暗想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爷爷是左撇子?不行,我定要问问爷爷这是为什么!于是,我走向前去,问道:"爷爷,您为什么要用左手拄拐呢?难道您是左撇子吗?”爷爷笑着说:·嘿
嘿,我可不是左撇子!而是我的右手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做!!”啊,重要任务,能有啥重要任务呢?这更加深了我的不解!爷爷见我不解的样子,扭扭头,示意我到后面去,于是,
我走到了他们身后,不仅被眼前这―幕所打动,只见爷爷用右手扶着老奶奶,这时,爷爷说:“老伴腿脚不太好,不扶着他老摔倒,医生:告诉尽量少出来走动可我害怕她呀老呆在
家里没有意思,就带他出来走走,但要扶着她,慢慢的,可别又摔了!呵呵!”老爷爷的身影渐行渐远,阳光照在他们微微弯曲的背上,闪烁着异常温暖的光芒,那背影中,满满的
全是爱呀!只留我呆在原地,泪水不禁流下,品莹的泪珠闪着光只有我懂,那是爷爷对奶奶的爱!我懂得的爱的真谛!!
有首歌是这样唱的:原来爱不害怕路途遥远,也不害怕时光流逝人是非,只怕爱的不够坚决…真正的爱,也许不、像童话中灰姑娘和白马王子的爱情那般浪漫,也不像简·爱和罗切
斯特的爱情那般不顾切,原来只有相伴一生就好,原来只有相互关心就好,原来只有像老爷爷那样老了也能牵挂对方就好。谢谢你,老爷爷,因为你我懂得了爱的真谛因为你我懂得
了坚强。
【第3句】: 龙应台《目送》好词摘录
1,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2,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3,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4,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
5,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6,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7,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8,人生就是如此,你以为已经从一个漩涡逃离,其实另外一个漩涡就在你的脚下。用力蹬一脚,就进去了。所以,不需要对生活太用力,心会带着我们去该去的地方。
9,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段时光。
10,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
以上摘自:《目送》—龙应台
【第4句】: 《目送》的摘抄好词好句,好句要写体会,急.
【第1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送自己的儿子,作为一个母亲,对于亲情,她有的只不过是不舍和眷恋.儿子从未远离自己,这一去,不知何时回来,饱含了一个母亲对儿子强烈的不舍.【第2句】: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表现了作者作为母亲,亲盼儿子能够回头看自己一眼的急切心理,“一次都没有”包含着失望,是从心底发出的感情.【第3句】: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这是作者看着自己的父亲,从而想到,天下的父母,即使再卑微,也是深深的爱着子女.【第4句】: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深深、深深地凝望”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父亲离世的不舍,“希望最后一次的目送”是女儿希望父亲走好的情感.。
【第5句】: 《文化苦旅》《目送》摘抄加感悟(分别200~300字)越多越好好的话
其一: 匆匆地读过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 前些时候舆论对该书及作者争端颇多,如今看过并粗略地研究了一下,觉得议论是理所当然的.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 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余先生似乎对此情有独钟.他好多次都写到了坟,并在叙述中多次插入对坟的描写. 无论什么坟,都标志着一个人的死去,这个人的一生也许凄惨黯淡,也许风流千古为万人景仰,抑或是背负沉重的情愁在这个世上走上这么一遭.即使没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该有“一堆黄土掩风流”吧. 或许他认为死亡比活着更美好些吧.有些东西留有回忆就够了,至少蝴蝶来过这世界.他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没有周遭的闲言碎语,走向比现实更高的殿堂,继续新的轮回.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伫立上几分钟,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悟一会儿人生之真谛,因为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历史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过去才能上升为寓言. 生死间的事,没有人说得清.我唯一知道生的途径是可以改变的.死可以逆转吗?若有一智者活过百旬,他会做什么?若一个庸人活过百旬,他又会做些什么来?至于一个恶人就更不用说了.推而广之,人口必会猛增,地球要超载了!若这个世界上,人口不增也不减,就太缺乏趣味了,没有推陈出新的人,这个地球岂不停止转动了. 我想那些坟应该有其特殊含义.尤其在坟前一种静穆的气氛追忆或沉痛?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萦绕在心头.古人的坟,秦王陵闻名世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也不失为风流,多少也给旅游业带来不少收益.而那些把古代妇女置于水深火热的贞节牌坊,也不知走过它时应该叹息还是赞叹? “白云飘过来了,好像是碰了一下牌坊再飘走的.晚霞升起来了,红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还高,黑阴阴的,像要压下来.闭一闭眼睛再看,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变成长长的脚,有扁长的头,有狭狭的嘴.一骨碌爬起身来,奔逃回家.”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从某种程度上,那时人们的封建思想愚昧、守旧,却不知如今那些不知名的无名牌坊只落得被人践踏的地步,悲哀啊!好在那个时代已离我们远去.尽管“生”不算很美,要考虑的事很多,挺辛苦的.而那些像屈原、杜甫、曹雪芹、鲁迅的伟人们让他们的人生终结在那一刹那,净化了悲剧,同时给人以更深的思索,这样的离别或许更深刻吧. 关于坟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就让余先生继续写吧.而我依然要愉快地体验我远远还没有体验完的人生. 其二: 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就是这种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对于读者来说,欣赏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给读者本身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就其作品本身来讲,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更给这部美文以强烈的美感.下面就详细将讲这两方面的艺术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礼的社会功用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内容可谓古往今来,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间,作者的那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这种文化见解包括了作者对历史现象的批评,赞扬等态度).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历史观点,甚至接受了这种观点,从而引发了读者对文化的某种反思,在此同时读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礼.比如,《道士塔》这篇文章,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批评那个“王道士”,而是将“敦煌失窃”的过错归咎于那些官僚们的身上,读者从这一点可以联想到当今社会,从而读者的精神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洗礼. 其次,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语言的诗化现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现的更为突出,比如《江南小镇》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就显得那么的富有诗意,特别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联,例如“浅诸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等;还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诗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种诗韵味儿.另外在《庙宇》中作者详细叙述了“胖和尚”与“瘦和尚”一些对话;在《风雨天一阁》中也描述了天一阁遭浩劫的一段细节等,这些故事化了的叙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 《文化苦旅》凭借作者对山水的诗化描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故事化叙事,来寻求一种对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礼,从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 其三: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
【第6句】: 摘抄《目送》好段,400字左右就可以啦,急
别 人 的 路 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因为没有路,便试探着走。
虽很艰险,左跨右跳,竟也能找出一段路来,可好境不长,未走多远,不小心一脚踏进烂泥里,沉了下去。 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到前人的脚印,便想:这一定是有人走过,沿着别人的脚印走一定不会有错62用脚试着踏去,果然实实在在,于是便放心走下去。
最后也一脚踏空沉入了烂泥。 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着前面两人的脚印,想都未想便沿着走了下去gko他的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
…… 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着前面众人的脚印,心想:这必定是-条通往沼泽地彼端的大道ruw看quy已有这么多人走了过去,沿此走下去我也一定能走到沼泽的彼端。于是大踏步地走去,最后他也沉入了烂泥。
世上的路不是走的人越多了越平坦越顺利,沿着别人的脚印走,不仅走不出新意,有时还可能会跌进陷阱。
【第7句】: 《目送》精彩段落和100字的读后感
《目送》精彩段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 《目送》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 收拾? ——龙应台 《目送》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 收拾? ——龙应台 《目送》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龙应台 《目送》
《目送》读后感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第8句】: 优美句段摘抄200字
千古梅魂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落花飘飞的梅林里,林逋信笔挥就的这首《山园小梅》,即便是在词曲煌煌的宋时,依然能以其隽永清幽的意蕴以及飘逸出尘的雅致,压尽千古诗才,成为梅中绝唱。而他闲云野鹤般骨秀神清的文采与风姿,虽隔了千年,却依稀可辨。
这个生活在北宋初年的西湖处士,恰似一支清高孤绝的寒梅,傲雪凌霜,遗世独立,结庐山水,种梅养鹤,逍遥如云。江南特有的灵秀与风韵滋养着他,将他卓尔不群的性情濡染得不带一丝烟火气息。孤山春欲半,梅香绕阶来。修竹翩翩,雪痕淡淡,泠泠的月色下,空山远寂,白鹤盘旋,吟诗赏梅,该是何等惬意何等清雅何等美妙的事情!这份散淡无求的隐士生涯,当真胜过神仙。
几千年来,退居山野、潜心修身,一心想做个超凡脱俗的世外隐士者枚不胜数。
譬如采菊东篱,悠然南山的陶渊明,就将自己的后半生交付田园,种豆养菊,弄草侍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过得恬淡而舒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读他的诗,仿佛可以照得见阳光雨露,有温暖的熟悉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林逋却不同。他种的是梅。梅花高洁孤傲,不染纤尘。所以他的风骨,又与别个不同。就连隐,也隐得那样迥异而高贵。“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这就是林逋。早年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为他纯粹的诗意的独有的隐居生活埋下了深长的伏笔。而他栖隐过的孤山,又因缘结苏东坡、欧阳修等历史名人,最终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山。”
【二】
正值盛年,意气风发却抱负难平的林逋愤慨而绝望地回到烟雨弥散的江南。杂草丛生、杳无人迹的孤山以它满目的荒凉和沉寂悦纳了林逋。“扰扰非吾事,深居断俗情!”慨然而出的言辞,像是对那个时代的宣战,掷地有声。于是,他脱鞋捋袖,垒土筑墙,编竹为篱,结茅为室,潜心而居。正是他的幽独清高和甘于淡泊,让他突发奇想,以梅为魂,在茅舍周围种下数不清的梅树,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地绵延到了西湖边,过起了花间酌酒,竹下研墨,沐月吟风,悉心侍梅,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而“孤山探梅”从此便成为西湖胜景。
疏落的梅枝,墨染的冰魄,倾城的雪色,一潭深碧的西子湖畔,隐射出长衫玉立、淡定从容的林和靖。闭上眼睛,我完全可以想见他当年的情景:秀水孤山,满园苍寂,隔绝嚣尘。一抹淡淡的飘絮盈盈似水,数点嫩蕊的花枝拓笔成画,迎风而舞的梅朵光华流转……暮色渐起,月色清冷,暗香无痕。难怪漫步其间的林逋文思泉涌,妙笔挥就,压尽诗才,唱绝了梅魂。我几乎很难辨出,那横空绕枝、清逸香远的,哪个是梅,哪个是和靖先生?
如果说陶公的“潜”,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林逋的孤山梅林,便是一种精神上义无反顾地放逐和追求。他的隐居,在花香鸟语的愉悦中,在月色黄昏的宁静下,在散淡无求的恬然里。这是一种超脱的冥思和独处,是一种对社会的逃逸,是一种彻底对物欲的放弃,是对市井的拒绝,更是对世俗的挑战。“紫绶高轩虚富贵,梅妻鹤子自风流。”绝俗的梅,飘逸的鹤,也许就是林逋品格的真实写照。
【三】
种梅、养鹤,晦迹林壑,耽溺山水,是他隐逸之后最主要的生活内容与精神寄托。“逋不娶,无子,所居多植梅畜鹤,泛舟湖中,客至则放鹤致之,因谓梅妻鹤子云。”《宋诗钞林和靖诗钞序》中所叙这段灵鹤传信的故事,新奇有趣,动人心弦。其真伪似乎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这种奇特的生活方式,早已成为千载诗坛脍炙人口的一段风流佳话。而“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的清贫淡泊和恬淡自守,更令人折服。所以林逋的一生,简直就是一个孤傲不群的传奇。
像他这样身处烟柳富庶的江南,二十多年竟没有去杭州城里转一转。可见他的心平如镜,已如老僧入定。城市的所谓繁华,世间的功名利禄与庸俗富贵在他眼中,似乎都很淡、很轻。秋雨先生曾感慨地说:“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地道、做漂亮了……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于是,“梅妻鹤子”一度成为隐士最高境界的代名词。
如今,风雨盘剥的孤山浓荫苍翠,默立了千年。疏落的梅林一路走来,虽满面尘灰,却依然横斜清浅,骨秀神韵。一方瘦嶙峭料的石碑,一丛青青郁郁的修竹和墓草,一个纯粹幽独的角落。年年春色枝头月,寒烟夕阳阶前雪。恍惚间,似乎有低低的吟哦踏破层层碧漪,飘然而来。依稀可见那道心性高洁的风采,信步闲庭,在深寂苍邃的时空里笑看云天,醉卧花阴,一唱,绝了千古梅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