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宝贝出去旅游万国情怀感言
按 时间顺序 把 李白的人生 用 诗句 概括出来,并表明告诉了我们哪里哲理。
年少有为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辞亲远游日照香炉生紫,遥看瀑布挂前川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
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
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
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
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
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当在洞庭湖泛舟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
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
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
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
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
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
他认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
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
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
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
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
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
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
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
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
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
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
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
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
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
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
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
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
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
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
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
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
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
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可是美好的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
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初进长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
唐玄宗即位后,已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
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
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
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
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
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
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
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
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
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
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
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
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赐金放还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
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
“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
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
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
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
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
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
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再次远行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
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箓(道教的秘文)、授道箓去了。
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
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
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
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
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
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
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
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
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
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应邀入幕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
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
永王李璘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
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
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
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
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
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
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
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
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
重病而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
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
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
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
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
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初三数学题一道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就是杜甫,一生忠君爱国,“穷”善天下。
在时代忧患中,他的眼睛始终是往下看,他看到的是国家的残败,百姓的苦难,他忧心忡忡,歌声凄苦。
当很多人为唐玄宗和杨贵妃抛洒怜悯之泪时,他却为石豪村一对生离死别的老农唱一曲悲歌。
读他的诗我们泪洒衣襟;读他的诗,我们肝肠如火。
他始终以他的行动践行着儒家的思想和道德规范。
从盛世青年时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到乱世垂暮时的“戎马关山北,评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杜甫一生忠爱缠绵,用他的生命来写他的诗篇。
他的律诗以开阔的意象抒写深广的社会现实和浓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在历史的天空留下不绝的回响。
杜甫以自己的行为和实践完成了从平民到圣人的超越。
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为杜甫写的传记中这样评价这位诗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一个一生身居下位的官员,一个并无多少政治建树的“腐儒”,一个平民中的平民,一个生前并无诗名的诗人,何以在他的身后留下如此炫目的光彩。
宋代的黄山谷有一首诗写杜甫画像,里面有一句写得非常好,叫做“醉里眉攒万国愁”,说杜甫即使在喝醉的时候,他对天下的忧虑都聚集在他的眉间。
后人评黄山谷这一首诗说“状尽子美平生矣”,杜甫被历史定格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
和杜甫同时代的经历唐王朝由盛而衰历史巨变的诗人有很多,为何只有他一直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记录着时代的苦难,为百姓的疾苦呐喊
一.青少年时期高远理想与高尚道德的追求是杜甫一生能够忠君爱民,先忧天下的根本原因。
杜甫在二十五岁之前基本过的是一种书斋生活,他徜徉于古代三四千年的历史,与圣贤、忠臣、孝子为友;他有着引以为豪的家世,那宣言“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的著名诗人杜审言,是他的祖父,他的叔父杜升是个为报父仇而杀身的十三岁的孝子。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杜甫从小就有不同俗辈的抱负,“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皆茫茫”。
青年时期的杜甫漫游齐赵和吴越,二十五岁时写下了千古名篇《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伟,富有哲理,让我们看到了杜甫远大的胸襟抱负。
他这时所咏的《房兵曹胡马》和《画鹰》也都是自身的写照。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房兵曹胡马》)“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撅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系凡乌,毛血洒平芜
(《画鹰》)早年的这些诗句,展示出他不平风的气度,表明他内心充满着盛唐的浪漫精神。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青年时期这种济世安民的政治理想。
及儒家的道德修养使杜甫无论面对怎样的纷纭乱世和潦倒生活始终保持着“正视现实的热情和突入时代的勇气”。
二.杜甫是用他的生命,用他一生的实践、行为,来丰富、充实着儒家的内涵——忧患意识与仁爱之心。
杜甫始终自以为是儒家的信徒。
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杜甫的境界则远高于此,不光是不得志,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了,还在大声呵斥“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诸将》),还在为皇帝担忧。
“八月秋高风怒的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他五十岁那年,一场大风把他的茅室掀了顶。
于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失眠中他却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亦足
”诗人总是这样推己及人,当他到鄜县去探亲的时候,突然发现家里最小的儿子已经饿死,他当然非常悲痛,但是与此同时,他马上又想到了普天下还有很多比我更贫困的人,他们那些失业之徒。
他还想到在边疆前线戍守的那些将士,他们遭受的痛苦比我更加厉害。
所以他就把关怀之心从家庭扩展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
诗人用如此广大的心胸去关怀最底层的穷人时,他自己也正是一个无告的穷人。
宋代大诗人苏轼说,杜甫所以是诗人之首,是因为杜甫的确有浓厚的忠君爱国思想。
在古代,忠君也就是爱国,而忠君爱国,就要关心人民疾苦。
杜甫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
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再怎么穷途潦倒也要为百姓的疾苦呼吁,也要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唐王朝。
他一生,踏踏实实就是这么实践的。
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作品描绘了一幅幅老百姓求生无望求死无门的悲惨图象,使后世能如见如闻地了解到,公元八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门十年代末,老百姓是怎样在水深火热中翻滚,怎样命贱得跟蚂蚁一样默无声息地载进死亡。
透过这些血泪文字,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到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儒家的忧患意识与仁爱之心杜甫一生都在践行。
三杜甫的七律以精练的字句、开阔的意象表现雄浑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深沉苍凉的忧国忧民情怀。
把七律推向最高峰的是杜甫,他的七律代表了近体诗的最高成就。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杜公才力既雄,涉猎复广,范围今古”,“七言律,唐以老杜为主”。
杜甫的七律“字字不闲,千锤百炼”。
他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蜀相》、《登高》、《登楼》等,不但格律精湛,而且思想感情深邃,体现了忧国忧民、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给人以激励,产生了时代的共鸣。
杜甫的七律“沉郁顿挫”。
“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开阔的意象表现雄浑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忧国忧民感情。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秋兴八首》其一)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阔大雄浑,景象幽美却渗透诗人极不平静的心情.“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白帝》),其中也有着诗人跳动的激情和那个混乱时代的阴影。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首句如狂飙来自天外,使全诗为悲哀激荡的气氛所笼罩,“渚清”一句语势平缓,仿佛闲笔,实际上借写望中所见而逼出第三四句。
“无边”一句,给人以万景纷驰、百感交集之感。
可是紧接着就是“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不仅展现出开阔辽远,无比壮观的境界,而且突出了诗人壮心不已的心情。
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
中国伟大的诗人像屈原、杜甫、陶渊明都是用他们的生命来书写自己的诗篇的,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他们的诗篇。
闻一多先生说:“我们的生活如今真是太放纵了,太夸妄了,太杳小了,太龌龊了。
因此我不能忘记杜甫。
”~
《从军行》 是王昌龄写的 还有《塞上听吹笛》高适的 这两首诗诗意是什么啊
超绝群伦王昌龄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
《新唐书》本传与《唐诗纪事》说他为江宁人,但并无直接材料,大概是因为王昌龄被时人称作“王江宁”而致误。
王昌龄曾任江宁丞,李肇《国史补》与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均称他为王江宁,与宋考功、韦苏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韦、王诸人都是以官职称,所以玉江宁也是以官职称,而不是以籍里称。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当可信,所以《唐才子传》从《河岳英灵集》,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现在一般人也认为他为太原人。
《两唐书》本传都未载王昌龄登进士第的时间,徐松《登科记考》也未载。
《唐才子传》说他为开元十五年的(727年)进士。
又唐诗人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说开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
”顾况之序所记当确。
王昌龄进土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
校书郎自古由文学之士充任,为当世所重,所以学者称校书之所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莱山。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
詹锳先生据王昌龄诗文,考证他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贬岭南,这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一个新发现,详《李白诗文系年》。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即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交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
《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
看来这位诗人屡次遭贬斥,仕途极不顺利。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毫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
’晓大渐沮。
”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
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据叫《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艺文志》,知王昌龄有集五卷,唐时传世之本,今已难觅,《全唐诗》收王昌龄诗四卷,《全唐文》收其文六篇。
目前能看到的王昌龄诗文便只这些了。
附:王昌龄诗选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
龙城,一作卢城,唐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治。
“秦时明月”两句互文见义,诗人把镜头直拉回到秦汉,为了引起人们对于历史无限久远、空间无限广阔的想象和联想,说明战争从古到今未曾休停,征人的勤苦和牺牲没有尽头。
后二句感叹边将无能。
沈德潜《说诗卒语》云:“秦时明月一章,前入谁奖之而未言其妙。
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
”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
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
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萧关,在今甘肃省固原东南,此处泛指边关。
幽并,幽州、并州,古时民以尚气任侠、慷概悲歌著称,诗文中常并举。
紫骝,泛指良马。
这首诗赞颂边塞健儿勇武善战、终老疆场的报国精神,讽刺了那些以骑射为游戏,只知炫耀马匹装备,并不能为国尽力耐劳。
诗中以自然环境的荒落寒冷来渲染军士们的吃苦耐劳,形成苍凉慷概的格调。
塞下曲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塞外战场严寒荒凉的图画。
疾风如刀,黄沙遮天,白骨散乱,揭露战争的残酷,对战死的将士表示哀悼。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是王昌龄贬为江宁(今南京)丞时所作,诗人送友人辛渐赴洛阳,在芙蓉楼钱别。
首句以江南无边的烟雨渲染离情别绪,第二句以孤峙的楚山自比,意象鲜明而新奇,两句虽然抒写凄黯的心情,却大笔挥洒,境界开阔,不作小儿女态。
王昌龄为人疏放不羁,屡被贬谪,但他总以傲然的态度对待不公平的命运,三四句就是诗人庄严的自白,他赞誉自己冰清玉洁的品格和操守,并以此昭示远方的亲友,铮铮如金石之声。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茬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此诗描写了诗人赏月时清雅的情趣,以及由月亮盈虚引发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本二句宕开一笔,以虽与友人远隔千里却能感受对方德行的馨香作结,不落俗套。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一位深闺中的少妇,在春光明媚时,刻意打扮好登上高楼去观赏春色,忽然看见大路上青青的杨柳,许多感触顿时涌上心头:回忆起与丈夫折柳相别的情景,想到如今大好春色无人共赏,继而想到柳色年年依旧,青春却难持久……因此忧从中来,深自悔恨当初让丈夫离家去觅取封侯,那曾被她看作无上荣耀的事,在失落爱情欢乐的今天,忽然变得微不足道,本诗摹写少妇的心理变化,极其细致深刻,奇而入理,耐人吟味。
春宫怨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平阳歌舞,指汉武帝与卫子夫事。
本诗以汉武帝故事隐喻唐朝的宫廷生活,抒写皇帝爱情的不专,宫妃失宠的幽怨。
这首诗“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可会,此国风之体也”(沈德潜语)。
前两句写春风吹开桃花,时气已暖,“未央前殿月轮高”,有好几层意思,一则表明女主人公长夜难寐,再则以他人得意欢乐反衬自己的失意孤寂,连明月也偏照得宠之人,语含忿怨。
末句见出天子对新宠的宫人体贴惟恐不及的情状,虽当春暖花开,天子却生怕新人受寒,特赐锦袍。
本诗语言委婉含蓄,只从侧面映衬,宫人失宠的幽怨自见,令人玩味不尽。
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首诗咏叹成帝时班婕妤的故事。
班婕妤曾受成帝宠爱,后来成帝又宠幸起飞燕姐妹,她看到自身处境孤危,自请去长信宫侍奉太后,从此凄寂地度过一生。
本诗抒写她失宠的幽怨,在客观上谴责了帝王用情不专,造成宫妃们极大的痛苦。
沈德潜说三四句写“寒鸦带东方日影而来,见己之不如鸦也。
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
”叶燮《原诗》说这两句是绝不能有其事的情至之语,奇而入理。
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答五陵太守仗剑行千里, 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 不负信陵恩。
送郭司仓映门淮水绿, 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 春潮夜夜深。
驾幸河东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
开唐天盛业
入浦圣恩浓。
下辇回三象,题碑驻六龙。
睿明光日月,千载此时逢。
千庐:众多的房屋。
合:闭,收拢。
全句说众多的房屋聚集在晋水边上。
汾桥句:各国使节跟随圣驾走过汾河桥。
开唐:创立唐朝。
盛业:大事业。
辇:天子的车舆。
三象:古乐名。
六龙:皇帝车驾的六匹马,马八尺称龙,故称六龙。
睿明:睿(音瑞),通达、明智。
睿明:圣明。
全句说圣上通达明智,如日月的光辉一般。
求一首韩愈的诗
【第1句】: 上海的东方明珠有着独特漂亮的外形,整座建筑规模雄伟,像一座巨大的宝塔,又像两个插入云霄的大彩球,更像一个高耸入云的巨人。
【第2句】: 东方明珠塔高四百八十九米,位于上海市中心,有许多外国人喜欢来。
【第3句】: 入夜,东方明珠巨大的球体在五彩灯光的装饰下,光彩夺目,一闪一闪的,非常漂亮。
远处,马路像一条长长的围巾,小玩具车在围巾上跑来跑去。
人们似乎一只只小蚂蚁在辛勤的劳动,干的正起劲呢
【第4句】: 我们坐了东方明珠观光电梯,在这里,极目远眺,上海景色尽收眼底,原来的高楼大厦,现在都显得矮小了许多,蜿蜒的黄浦江上,巨轮如梭,连绵入海。
【第5句】: 东方明珠塔由三根直径为9米的立柱、塔座、下球体、上球体、太空舱等组成。
【第6句】: 东方明珠设计者富于幻想地将11个大小不一的球体组合在一起,创造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