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之道的书读后感言

05-20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浅谈商圣范蠡的经商之道

范蠡:生于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17年)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我囯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均以“士、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

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嵇山。

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

”。

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

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

”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遂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

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

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

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

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

)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

)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的军事宗旨: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

为后世称道并沿用。

范蠡著名的经济思想:“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 等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著作有《计然篇》;在《国语·越语下》《史记·货殖列传》中均有记载;《汉书·艺文志》记有范蠡兵法二篇,但皆已流失。

范蠡生平大事年表 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楚灵王五年)范蠡出生宛地三户邑,其时孔子十五岁。

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五年、楚平王十三年、吴王僚十一年);宛令文种见范蠡,范蠡时年二十岁。

公元前511(鲁昭公三十一年、楚昭王五年、吴阖闾四年);范蠡邀文种入越,时年范蠡二十五岁。

公元前494年(鲁哀公三年、楚昭王二十二年、越勾践三年);勾践兵败西于会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种等。

范蠡时年42岁。

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楚昭王二十三年、越勾践四年);勾践、范蠡君臣入吴为奴,范蠡时年43岁。

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楚昭王二十六年、越勾践七年、吴夫差六年);勾践、范蠡君臣离吴返越,范蠡时年46岁。

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楚惠王三年、越勾践十一年、吴夫差十年);勾践欲起兵伐吴,范蠡劝阻,范蠡时年50岁。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楚惠王五年、越勾践十三年、吴夫差十二年);吴再次代齐,占于艾陵,越王君臣朝见吴王,君臣皆有贿赂,进一步麻痹吴人,夫差杀伍子胥。

范蠡时年52岁。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楚惠王七年、越勾践十五年、吴夫差十四年);吴、晋黄池之会,越师乘机袭击吴国,大败之,杀吴太子等,年底吴越讲和。

范蠡时年54岁。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楚惠王十年、越勾践十八年、吴夫差十七年);越兴师伐吴,兵至于五湖。

范蠡时年57岁。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十七年、楚惠王十一年、越勾践十九年、吴夫差十八年);三月,越伐吴、吴师还战于笠泽、双方夹吴松江而阵、越人大败吴师。

范蠡时年58岁。

公元前475年(鲁哀公二十年,楚惠王十四年,越勾践二十二年,吴夫差二十一年);十一月越围吴、范蠡采用围而不攻的战略,令吴师自溃。

范蠡时年61岁。

公元前473年(鲁哀公二十二年,楚惠王十六年,越勾践二十四年,吴夫差二十三年);年底,越灭吴,夫差自杀,范蠡时年63岁。

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楚惠王二十一年,越勾践二十九年);越王实现霸业,范蠡即泛舟五湖,时年68岁。

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践卒,时年范蠡71岁。

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经商看什么书

日本商人看孙子兵法,甚至水浒传,从中感悟经商之道。

经商需要学习的很多,有条件多看各类书籍。

财自道生,利缘义取。

是什么意思啊

清朝年间的徽商舒遵刚,精算计,善权衡。

经商之暇喜读《四书》、《五经》,把书中的义理运用于经商之中。

他曾说:“钱,泉也,如流泉然。

”他还说:“对人言,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国且如此,况身家乎。

”徽州商人李大皓告诫他的继承者说:“财自道生,利缘义取。

以此严于律己,做到视不义富贵若浮云。

为什么说做人要做曾国藩,做事要做胡雪岩

这句流传民间百年的经典谚语,深刻道出了一个洞悉中国传统内圣外王之树的名臣曾国藩和一个深谙中国传统智慧权谋的传奇人胡雪岩在人们心中不可抗拒撼摇的崇高地位。

一个无人能出其右的“大清圣哲”,一个名动天下的“红顶商人”。

  几年前,非常流行曾国藩和胡雪岩的书,到处都有书讲他怎样做官、怎样处世、怎样做人

那时候,其实我对曾国藩和胡雪岩乃至于这个热潮非常的有距离感。

由于我的孤陋寡闻,以至于认为曾国藩就是镇压太平军起义的祸首,受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对这种镇压农民起义的清朝政府的汉奸有着天然的分界线。

怎么说呢

我非常怕看这种叫人如何做人,如何作官的书。

对于这些权谋之术,虚伪人性有着天生的敌对情绪,事实证明,我这样的本性之人与当今这样的世俗社会距离越来越远。

  抛开曾国藩谋术一面,其实他确实是个有传统儒家思想和士大夫精神的人。

在那个动乱的时代,要切入主流社会,没有一点为官之道是可以想象的。

当然,古语有云:“福分,祸所伏也。

”胡雪岩在商场驰骋多年,靠官府后台,一步步走向事业的顶峰,风光无限,但其最终的失败,却也是由官场后台的瘫倒和官场的倾轧所致。

  做人做事,二位大人给我的启示颇多,难以消化,否则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语录: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几百年还流传这样古语: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曾胡二人是处在晚清后五十年,处在内忧外患国难当中,于今,所谓的太平盛世,继续学习他们的做人做事是否还有必要呢

  曾国藩做人讲究“稳慎”二字,而要做到稳慎的第一要义就是“耐烦”。

一个烦字就道出了如今人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中所表现的浮躁。

谁能每天以飞扬心情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对待朋友、对待亲人

每天面对琐碎的东西,怎一个“烦”字了得

  曾国藩的志向很大,“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谁都知道人是通过磨砺来提升自己和完善自身,否则就会让自己私欲、情欲变得膨胀,从而使意志变得软弱,时间和精力遭到浪费,而妨碍自己的事业成功。

关键是持之以恒,长久地磨炼自己,为了远大的目标,放弃所有的欲望。

所以尽管有些人在愤青的年代立志上进,走进了事业的顺势时候,却被美女,金钱迷惑,过分的收获索取,导致事业半途而废,走进监狱的大门。

  曾国藩处世还有圆融之道和牵手之智,它告诉我们要根据客观情况审势度势,凡事留有余地,把握好事情的度,灵活处理意外情况,让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游刃有余。

同时,人生在世,须借他人之力以成自己之事。

越善于注重于人“牵手”,人际关系好,人脉资源丰富,就意味着你做事情所得到的机会和资源很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广交朋友同时要选择朋友,学会借梯登高,宽和得众,不占人半点便宜。

如此处人之道,做到游刃有余真实不容易。

本人没有文字经验表述,这种圆融之道总是和圆滑相通,处朋友乃本性所为,借梯登高之术实属难为之。

人为了升官违背本性使然,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没有真实的本人,都是在戴着面具交流混事,与黑社会还有几步之遥

所以,这样的处世哲学总是为部分人所为,在我们的社会中经常能见到这样虚伪和道貌岸然的人,其结果,这样的人晚年凄惨

在官位时耀武扬威,退休后失去了朋友,甚至退而死之。

  曾国藩一生处世之术很多,就掌控之策和谋划之道就让人生畏。

与其同道之人左宗棠、李鸿章以及刘铭章都被其左右,谁能将人掌控如此。

本人无掌控之人体验,也无谋划之道感悟,佩服之余,读之,欣赏之,体味之,反胃之感明显。

  胡雪岩的一生,极具戏剧性。

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他由一个钱庄的伙计摇身一变,成为闻名于清朝朝野的红顶商人。

他有许多做事之道,读之有道也

没有经商经验,体会不了商场与战场的哲理。

从胡的结交之术到用势之妙来看,这个红顶商人有点像现在黑社会渗透政治官场之嫌。

如今,许多有钱人,不满足有钱人的现状,扶持官场有潜力之人,花钱为其买官,然后再利用其官掩护自己的商业行为,如果仅仅是获取商业利润也就不罢了,恰恰就是为其不法勾当寻找保护伞,随着金钱实力的增强,渗透政治生活的基础越牢固,到掌控一个地域的政治生态平衡。

胡雪岩为谁捐的官

黑社会为什么总是要拉拢警察,为此买官,道理是一样。

从这点上看,宣扬胡雪岩,像胡雪岩做事,就弄坏了社会的风气了。

官倒,胡倒,现在也是一样,他倒了,你也跟着倒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只要圆滑的过去,他倒了,你不一定也倒,因为后来者,还是需要你跟进。

都不买官了,谁还去当官

所以这里就涉及到胡雪岩的圆世哲学了。

  记得有人说过,现实永远是残酷无情的,不是现实来适应你的需要,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不断调试自己的人生,必须时刻懂得这个道理,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不断调试自己的人生,做到与时俱进,这种过程对于个人来说是非常痛苦,但要是自己不被时代所抛弃而取得成功,舍此以外别无他途。

所以你想好了,伪善地生活还是本性自然地做人。

但愿这样的圆世哲学,年轻人少学之,慎用之。

  他们的成功在于他们都拥有一套为人处世以及经商的绝学,这使得他们能从常人之中脱颖而出,并开一代风气之先,成就其伟业。

这些绝学是他们历经官场、商场磨难之后精心提炼出来的,是他们对人生成败得失的一种深刻总结。

也是对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智慧的独特应用,表达了他们对变幻莫测的人生现实的深刻感悟,这些绝学对于今天那些想要建功立业的人来说,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

  实事求是的说,不论是曾国藩,还是胡雪岩,我都是学不来的,无论他们的做人还是做事,对于我来说,那都是高山仰止,望之弥高。

在这里,我只谈他们做人做事原则中的一点一滴给予我的启发,我想就这一点一滴的启发,足以令我受用终生了。

  一、曾国藩的“稳慎”。

  曾国藩曾经多次告诫其弟曾国荃:“望弟不贪功之速成,但求事之稳适。

““专在‘稳慎’二字上用心。

”而要做“稳慎”的第一要义就是要“耐烦”。

诚哉斯言,工作中、生活中有多少烦心事,谁也说不清,拷问内心,面对烦心事,我自己总是做不到“耐烦”二字,总是让烦心事左右自己的情绪,从而影响自己做事的效率。

尽管我与曾国藩没有可比性,但是我觉得只有学习曾国藩的“耐烦”之心,以这种耐烦之心来做事,方能把事情做好。

  二、胡雪岩的结交之术  老实说,胡雪岩的结交之术我是学不来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做人的差别就这么大,我这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一直有所欠缺,可以说有点儿一窍不通。

我所理解的胡雪岩的结交之术,也仅仅局限在胡雪人能用人之长,能与人合作方面。

可能我理解有误,但是我愿意就这么“误”下去,在学校工作中,我们强调要“集体备课”,实际上就是在强调与人合作。

当然学校的各个部门之间也更应该合作,合作才能共赢。

  总而言之,做人与做事两方面缺一不可,做人甚至比做事更重要,不会做人就不会做事,历史上无数史实证明了这一点,在这里,我也无意做普及历史知识的工作,只是在内心自省,要慎于做人,勤于做事。

为什么经商的同时也要学习

致冒思维:穷人:有时候,尽管有好的项目,但是往往因为自己不懂行业相关知识而放弃,没办法,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能做呀!温州人:经商要求不熟不做,但是要熟悉靠的是学习的精神,只有你有决心、有毅力努力去学习,边做边学,既能够抓住市场机遇,又能够把握市场发展的方向,最终肯定能够做出一些成绩来。

经营者通常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一行有利可图,但是自己却没有相关的知识,怎么办呢?是先去努力学习,然后再去干这一行呢?还是先干着,边干边学?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但是精明的温州人却返其道而行之。

创业需要机遇,如果凡事要等到万事俱备,往往就会失去机遇。

浙江奥奔妮集团董事长郑晨爱在创办制衣厂的时候。

对于服装业并不了解。

但是,当时任糖烟酒公司业务经理的郑晨爱家住三牌坊,不远处就是妙果寺、八角井等服装市场,服装市场的火爆的行情让眼光敏锐的郑晨爱开始关注服装业的发展前景。

当时的温州开始流行西服,郑晨爱通过电视了解到,内地许多城市的人们仍然穿着老式中山装,他立刻意识到,西服市场的潜力是非常大的。

于是,郑晨爱立即辞职,并买了7台缝纫机开始制作西服。

第一年,郑晨爱就获得一些了利润。

郑晨爱说,选择西服业的另一原因在于自己原先是个地道的门外汉,而西服的款式很少改变,只要在工艺和设备上作好功夫就可以了,创业相对容易些。

实际上,郑晨爱从一窍不通到事业的成功,付出的是不断学习的努力。

他说,自己对于服装也一样,要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希望全面彻底读懂这一行业。

阿里巴巴的马云说过:“很多时候创业者因为自己搞不清楚而不去创业,实际上等你搞清楚以后就更不会去创业了。

书读的不多没有关系,就怕不在社会上读书。

”庄吉集团董事长郑元忠当年做的企业并不是生产服装,他的生意之路十分坎坷从创建精益开关厂到组建精益集团,郑元忠一路走得还算顺利。

但是,乔石委员长到精益集团的视察,却让郑元忠意识到了自己严重的不足。

他说:“当时我的企业是有了一定的规模,乔石委员长到企业来视察:问我赚了多少钱。

我说也就百把十万的,他问把增加的固定资产算进去了吗,那也应该是赚来的钱。

企业家赚钱越多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这里面需要很大的学问。

我听了后满脸羞红,当时就想我的学历只是初中二年级的水平,要大有作为对社会有大贡献,这种水平肯定不可能,当时我就下了决心要上大学。

”1992年,当精益集团正蓬勃发展时,40岁的郑元忠毅然放弃50万年薪的精益集团董事长之职,保留30%股份,去温州大学读经济学。

后来,他又转读服装设计专业。

这件事情让许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郑元忠的解释是:“我上大学是花了血本的,我是与企业完全脱离,聘请了一个总经理代替我的工作,他的年薪50万。

读了两年,单花费聘请的代理经理的费用就是一百多万,那年我已经40多岁了,我去上学不是去镀金,混‘文凭’,而是实打实的学生,住进了普通的学生宿舍,关掉了手机,谢绝了所有的应酬,认认真真地过起了大学生活,三年的课程,我用了两年完全修读完了,在不惑之年,终于圆了我的大学梦。

走出校门,重返商海,那感觉就是不一样,胸中的天地更宽阔,这笔钱花得真对。

”1993年,郑元忠创办了“庄吉”。

在温州大学读书期间,郑元忠不仅在学习,更在思考,在捕捉商机。

1998年5月份,作为温州政协常委的他,提案建议温州大学私有化,并提出一系列高薪聘请清华、北大联合办学,招生价格浮动的提议。

“我要一人买下温州大学。

”郑元忠此言一出,媒体哗然。

郑元忠却说:“在温州大学读书时,我就认为学校在管理运作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产生了改制温州大学的想法。

……后来温州市政府找我谈话,说这方面市政府有困难,温州大学有那么多教职员工,你改制后要求很高,去外地聘请教授,那么这里面几百个教职员工怎么办,我们市政府承受不了这个压力,我一想这也的确是个问题,就退了一步,将买下温州大学,改为投资搞温州大学服装学院。

目前我们投资了五千多万元,我想过不了多久,我们的服装学院将是全国一流的。

”郑元忠感言:“30岁时看自己20岁做的事,已经不算什么事了;到了40岁看30岁做的事,也不觉得是大事了;现在50岁了,想想40岁的时候,还是不成熟,人的一生看来的确要活到老,学到老。

”边做边学,边学边做,温州人似乎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贯彻者。

正是这种精神,温州人获得财富的同时也得到了自身素质的提高,“草根”商人正在慢慢蜕变。

温州人语录:什么事情不怕自己不懂,只怕自己不做,边做边学,总会有成绩的。

——美特斯·邦威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周成建我们面临的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我们要让知识经济起来,我们也要让经济知识起来。

——上海锦丽斯有限公司总裁杨介生30岁时看自己20岁做的事,已经不算什么事了;到了40岁看30岁的事,也不觉得是大事了;现在50岁了,想想40岁的时候。

还是不成熟,人的一生看来确实要活到老,学到老。

——庄吉集团董事长郑元忠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