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活动家长感言

10-21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关于走进民风民俗感受传统文化的活动形式

首先要了解当地民俗,传统文化与民俗,一个是内涵,一个是有特性的表现形式。

可以组织年俗,中秋习俗的活动入手,比如庙会,比如祭祖,在深入到各个节气的民俗。

逐步开展,从百姓生活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始。

详细民风民俗活动

南方一些省市有过中秋打糍粑的习俗过年初一吃元宝(汤圆),并且会在其中一个包一枚硬币,吃到硬币的人,这一年就会财源广进。

过七夕节会找一个座桥,在晚上在桥上面用稻草少蛋给小孩吃,愿保佑小孩健康成长农历七月十四会烧冥币给死去的家人先祖,并举行一些祭祀活动。

十五会烧一些冥币给那些没有后人祭祀的人,晚上严禁出门

暂时只想起这么多,都是我们这的。

了解民风民俗活动思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民俗文化活动的集体性 任何一种民俗无疑是一种文化,称之为民俗文化。

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群体的产生而产生的。

因此,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

没有人类群体就没有民俗文化,所以说民俗文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民俗的集体性可理解为:首先,任何一种民俗,都产生于特定的群体,如某个特定地域或某个民族。

其次,一种民俗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流传于一代又一代的集体中。

再次,在流传中由集体不断补充、加工、完善。

也就是说,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一个人创造或倡导的一种民俗形式,没有公众的认可或积极推行,它决不会长久地延续下去,即使勉强地生存下来,也不会有其广泛性。

生活在某个民俗文化圈内的每个人都是民俗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民俗文化的被教化与熏陶者。

二、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性 民俗是习得知识,需要在一代一代中传递,具有时间传衍的连续性,民俗是时间的连续体。

是一个地方区域内长期人文积淀的一种客观反映,它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象征,是古老文化的传承,所以传承民俗文化,就是延续古老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也是一种文化信仰。

民俗文化的传承性就是教化和规范民众,使民众立足于当代,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民俗文化传承着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延续传统文化精神,增强广大群众的民族认同感的生动和富于人性的社会化。

这是一种自觉的传承,且具有原生态的特性,因此更具亲和力。

三、民俗文化活动的地方性 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是以人世代相传,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如春节活动等具有全国性特点。

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环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不同时代,不同的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较概略的区分。

总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四、民俗文化活动的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

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

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

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

民俗的变异性从总的方面看,与历史性、地方性相关联,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

民俗的变异性,一般说来有3种情况:一种是民俗表现形式的变化;一种是民俗性质的变异;再一种是旧俗的消亡。

民俗的变异性特征为移风易俗提供了学理的依据,人们可以依据民俗变异的规律,“化民易俗”,删繁就简,推陈出新,为建设民族的新文化服务。

五、民俗文化活动的丰富性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同一种民俗,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各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都保留着各自的民族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活动。

在各地区会出现不同的形态。

中华文化以包容着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

自古到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文化层面的接纳,民俗文化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极度深远。

汉族民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民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

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民俗影响。

因此,中国民俗文化活动形式极为丰富。

六、民俗文化活动的实用性 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的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文化服务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民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

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民众。

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区别于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

当然,中国民俗的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信仰心里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文化活动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效用。

《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

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

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

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

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

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

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

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

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

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关于民风民俗的摘抄选段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

”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傣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的吃粳米,等地的爱吃糯米。

喜饮酒和食酸辣,好吃鱼虾等水产。

普遍有嚼槟榔的习惯。

村寨大多建于平坝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环绕。

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分上下两层。

德宏多数地区傣族住平房,土墙茅顶,呈四合院。

傣族人民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关门节约当夏历六月中旬,开门节约当九月中旬。

从关门节这天到开门节的三个月内,为一年中宗教活动如礼佛、听佛爷讲经等最多的时期,老年人更为频繁。

开门节后,才恢复节日前的正常生活。

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约当夏历清明后10日,届时举行泼水、赛龙舟、等活动,为每年最盛大节日。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语属汉语族,有。

现代汉语以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

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等。

  傣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的吃粳米,等地的爱吃糯米。

喜饮酒和食酸辣,好吃鱼虾等水产。

普遍有嚼槟榔的习惯。

村寨大多建于平坝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环绕。

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分上下两层。

德宏多数地区傣族住平房,土墙茅顶,呈四合院。

傣族人民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关门节约当夏历六月中旬,开门节约当九月中旬。

从关门节这天到开门节的三个月内,为一年中宗教活动如礼佛、听佛爷讲经等最多的时期,老年人更为频繁。

开门节后,才恢复节日前的正常生活。

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约当夏历清明后10日,届时举行泼水、赛龙舟、等活动,为每年最盛大节日。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语属汉语族,有。

现代汉语以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

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等。

民风民俗的摘抄,短一些!谢谢大家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 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 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 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 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 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 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 后,全家人围桌 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 盛 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 究。

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 月,中 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 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来当时 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 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