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交通强国铁路感言6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是谁提出的
对北京交通问题的几个建议 :
【第1句】:放弃北京旧有城市格局,建设更分散的“大北京” 。
【第2句】:加强交通管理力度,建设交通信息化系统 。
下面逐一说明:
【第1句】:放弃北京旧有城市格局,建设更分散的“大北京”北京作为有600年历史的古城,是世界罕见的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这个古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这种压力下,北京古城还能否继续承担,能承担多久,不知道相关部门是否好好研究过。
我看是研究过,但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比如CBD,两广路的“传媒大道”,亚运村,金融街,中关村等,都是短视的规划。
除了尚未建成的“传媒大道”,其他几个地区都成为了北京的堵车核心区,并直接造成了全市道路网络的拥堵。
所以,首先应该严格控制在北京4环以内,再开发任何新的功能区,并立即着手将这些功能区移出市区。
北京的地理特点,北面和西面是山区,而东面和南面是广阔的大平原。
因此,应该向东面和南面扩大城市范围,建设有特色的卫星城。
以前虽然也搞过一段卫星城建设,但主要是把卫星城用来搞居住,这是不对的。
比如,CBD,我觉得如果要在东边建设,应该以通州区为核心区,同时取消京通快速路的收费。
中关村高科技区,建议迁到沙河一带,最好是昌平和顺义。
金融街可配置在大兴区一带。
其实亦庄地点很好,可惜搞了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应该在保定搞,干嘛一定要在北京。
传媒大道我看倒应该留在城里。
这主要看政府所在地。
以目前情况,最应该也是只好留在城里的,就是政府部门。
亚运村反正也搬不走了,不妨就单纯化,做为居住区,将体育场馆设施改为群众健身设施。
总之,我的原则是:建立放射性的功能化卫星城,并在各卫星城之间和卫星城与主城区间建立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注意,是铁路,不是轻轨)。
卫星城和四环的距离,应至少15公里。
南面可酌减为10公里,因为南城较不发达。
【第2句】:加强交通管理力度,建设交通信息化系统我记得我小时候的交通,虽然设施比现在差得多,但还是基本畅通的,我也能经常看到警察疏导交通。
现在虽然车多,但是好像看到警察有效疏导交通的情况很少。
据说(一直没有直接证据)现在警察有罚款指标。
我看这个有问题。
如果一定要提一个指标,我严重建议,用交通畅通度作为交警的考核指标。
首先经济上,因为交通如果畅通,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会大大增加政府税收,因此从这里拿一些出来给保证畅通的交警是合算的。
其次效果上,如果以保证畅通为主要目的,则对违章的情况,则警察会考虑纠正是否会影响畅通率,就不会老去抓违章而不去管疏导了。
现在的情况正相反,大家可以自己观察。
另外其他所有制度都应该以交通畅通为首要目的。
比如关于交通事故,现在不管在什么地方出了事故,不管是有责任方还是无责任方,都不能把车挪开,否则就要负全责。
我看这就特别有问题,特别影响交通畅通。
我建议保险公司应该简化事故责任问题。
不管是谁的责任你都应该给修车,这样大家就可以立刻把车挪开。
当然,出现了严重的伤亡事故另当别论。
但现在经常是一个小小的追尾就能把2环路堵死。
如果算算帐,这个堵车的造成的损失当事人是否应该承担
说到保险公司,更是暴利行业,我觉得多承担点风险理所应当。
其他管理上的问题还很多,就不赘述了,希望上面这个能先作到。
另外,远期目标,必须建立覆盖面广泛,高水平的交通信息系统,并直接供所有交通参与者使用。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求下联
其实,无论什么什种,首先我们业道德基础还是在人的基本道德上的一个.做为铁路职工,你的职业道德也不外乎这样.首先基本一个人的道德你作到了以后,再加上你本职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方面的道求就足够了!比如;你的职业要求你看护好铁路,那么你就要兢兢业业做好这个工作,一定不要出什么事情!因为万一有什么事情发生后果重!这个就是你的基本职业道德的要求,所以,我认为你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并不是具体的说有哪些,而是包含在 平常的生活当中!
把握创新发展机遇 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感想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底蕴深厚、前途广阔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光明前景,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2年)》,明确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指导方针。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2008年,我国把科技支撑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四大措施之一,科技在克服现实困难、创造未来繁荣中的支撑引领地位进一步强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
这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开启了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沿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创新铸业的10年,面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是创新铸剑的10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一批影响重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创成果相继涌现;是创新铸基的10年,科技改革稳步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我国整体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与主要发达国家不断接近,一些方面甚至成为领跑者;是创新铸魂的10年,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创新政策体系、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不断优化。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科技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
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同步走、同向行的关系,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成效。
当前,距离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还不到10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奋力投入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新实践,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有新的重大作为。
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不竭的技术源泉。
同时不断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重视协同创新,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我国科技水平。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必须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从国际上看,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
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断蓄积。
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
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层面,全球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
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以科技创新的新成果开辟社会生产力持续提高的广阔空间。
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
我国以较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压力,面临着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
经过多年来的艰苦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结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
经济结构问题与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队伍水平密切相关。
如果没有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就难以真正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影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因此,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实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是关键所在。
要进一步统筹落实好科技、教育、人才三个规划纲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立足长远,超前部署,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夯实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坚实基础。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实力提升和发展方式转变是首要任务。
要更加注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共性技术突破和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综合国力提高是根本目的。
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科技工作的领域越来越宽、责任越来越大。
我们要紧紧围绕农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管理、文化繁荣、生态文明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充分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根本动力也在于改革开放。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我们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贯彻到科技领域,努力在科技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科技体制改革始终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全过程。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在发展中日益完善,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
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激励企业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科技与金融结合日益紧密。
这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带来的根本性重大变化。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一些突出问题仍然制约着科技创新,特别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牵引还不足;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创新的基础也还不牢。
解决好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在继承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科技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我们要坚决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加快科技改革发展步伐。
始终坚持把解决科技与经济相结合问题、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中心任务,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
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有机衔接,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统筹协调和协同创新,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
统筹各类创新人才发展,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以人才强促进科技强,带动产业强、经济强。
完善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总结推广相关试点政策,积极研究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关政策措施。
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不断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不断健全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创新法治环境和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大力倡导创新光荣,强化科学道德建设,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创新文化土壤。
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