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人生的句子苏轼

09-26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第1句】: 苏轼有哪些经典的人生感悟诗词

前言,一直想写我喜欢的苏轼,四首诗词与苏轼重情重意,让人钦佩苏学士! 苏轼诗:《狱中寄子由》“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的苏轼,苏轼狱中写了这首诀别诗! 这首诀别诗有太多的感动和伤感.写兄弟情深,这首为之最,据说苏轼把这首诗交由狱卒转给其弟苏辙,苏辙看后十分难过,伏案而泣,随后又交还狱卒,几经周转竟传到皇帝手中,神宗皇帝读后也十分感动.或许正因如此,虽有御史强大的压力,皇帝还是给与了罪行减免,使苏东坡免遭一劫,诀别诗也并没有成为苏东坡的绝唱. 苏辙上书皇帝愿用自己的官职赎兄,兄弟之情深让人感叹!苏轼终于免了死刑被贬黄州,出狱那天见到了弟弟苏辙,苏辙把手捂在嘴上,苏轼会意,三缄其口!苏轼苏辙兄弟情深弥足珍贵诉不尽千古佳话! (自由即苏辙,) 苏轼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密州知州苏轼在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到了结发妻子王弗,醒来后苏轼和泪写下了这首千古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思绪飘向千里之外,凄凉的话语无处诉!.十年间鬓发如霜,即时相遇,你好能认出我吗?也梦里你还是就是摸样,小窗旁对镜梳妆!凝望许久只是无语唯有眼泪亦然滴落千行!另人断肠!月亮把银光洒落在你的坟前.应该是长满小松的山岗了吧! (苏轼19岁时与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16岁的王弗结婚,生有一子苏迈.苏轼30岁时,王弗去世,享年27岁,与他共同生活了11年.,王弗兰心蕙质.是苏轼的结发妻子,二人郎才女貌,王弗的突然离世令苏轼悲痛万分,即时有了新的妻子也难忘与王弗的恩爱之情,怎不让人感怀,怎不让人钦佩!) 苏轼词:《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反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词明写梅花,其实是写追随苏轼二十三年之久的妾朝云苏轼不仅写得缠绵凄切、空灵超脱,还把他对朝云的感情升华,认为朝云是超凡脱俗,非世俗之人可比的.“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即是用神仙形容朝云.“倒挂绿毛幺凤.”是说朝云超凡脱俗,素面不施脂粉就已洁白,洗状后仿佛唇红不下,其实唇的本色就是红的,梅花的高洁情操随云成空梦到的梨花与云是不同的!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一日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一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婢女答道:“满腹智慧.”苏轼也以为不够恰当.爱妾朝云回答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 苏轼词《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旷达词,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人生感悟,渊源于苏轼的禅宗悟道和旷达情怀.涉足官场多年,苏轼经历了人生的几番政治风雨,历经荣辱,饱经风霜.人生如果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 苏轼精通禅理,诗词豪放多样,在文学上综合才能独步古今!苏轼的人格魅力,兄弟情,夫妻情,知己情!都是让我钦佩的!苏轼心胸宽广客观面对人生的态度又是我学习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无喜无悲乐观平和的心态禅学上的造诣,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2句】: 苏轼带给我的人生感悟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 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

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

我认为我们要学习他那种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我们只是一介凡人,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第3句】: 苏轼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句子是

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句子是: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在《赤壁赋》第三段中,作者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

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

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4句】: 苏轼有哪些经典的人生感悟诗词

苏轼诗:《狱中寄子由》“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的苏轼,苏轼狱中写了这首诀别诗!

这首诀别诗有太多的感动和伤感。写兄弟情深,这首为之最,据说苏轼把这首诗交由狱卒转给其弟苏辙,苏辙看后十分难过,伏案而泣,随后又交还狱卒,几经周转竟传到皇帝手中,神宗皇帝读后也十分感动。或许正因如此,虽有御史强大的压力,皇帝还是给与了罪行减免,使苏东坡免遭一劫,诀别诗也并没有成为苏东坡的绝唱。

苏辙上书皇帝愿用自己的官职赎兄,兄弟之情深让人感叹!苏轼终于免了死刑被贬黄州,出狱那天见到了弟弟苏辙,苏辙把手捂在嘴上,苏轼会意,三缄其口!苏轼苏辙兄弟情深弥足珍贵诉不尽千古佳话!

(自由即苏辙,)

苏轼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密州知州苏轼在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到了结发妻子王弗,醒来后苏轼和泪写下了这首千古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思绪飘向千里之外,凄凉的话语无处诉。十年间鬓发如霜,即时相遇,你好能认出我吗?也梦里你还是就是摸样,小窗旁对镜梳妆!凝望许久只是无语唯有眼泪亦然滴落千行!另人断肠!月亮把银光洒落在你的坟前。应该是长满小松的山岗了吧!

(苏轼19岁时与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16岁的王弗结婚,生有一子苏迈。苏轼30岁时,王弗去世,享年27岁,与他共同生活了11年。,王弗兰心蕙质。是苏轼的结发妻子,二人郎才女貌,王弗的突然离世令苏轼悲痛万分,即时有了新的妻子也难忘与王弗的恩爱之情,怎不让人感怀,怎不让人钦佩!)

【第5句】: 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我国宋代大文豪苏轼,才高学博,其诗词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可谓多姿多彩,思想深邃独特。所作各体诗词无所不精,从苏诗词的内容取材极其广泛,有描写山水风景的、有同情民生疾苦的、有抨击时看事体现其政治观点的、还有抒发亲情友情和人生感慨的,无论哪类题材都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对时代、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从一定意义上说苏轼的诗歌创作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苏轼的哲理诗词的主要特征是形象的写景、抒情,且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优秀的哲理诗词由于反映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真谛的探索,以及对社会理想的向往,因而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哲理诗词,中国古代诗词园地中的奇葩。异彩纷呈,独树一帜,是优秀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茫四射的明珠。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思想认识价值。哲理诗词,绒景物、形象、说理于一体,借景抒情,以情感人,喻事明理,以理服人,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揭示哲学领域中的某一命题和真理,从而达到传播知识、启迪智慧、感悟人生的目地。优秀的哲理诗词,总是艺术美和哲理美的完美结合,成为人类精神文明中的精品,洋溢着知识性、趣味性和启示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动的说服力。

苏轼善于从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中发掘其蕴含的深刻哲理。众所周知的《题西林壁》便是最佳佐证,苏轼在庐山横看一道道山岭连绵起伏,纵看一座座山峰高耸入云,于是陷入了对生活的深层思索,道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足以引起宋以后文人思考的极富哲理性的诗句。苏轼那“跳出来”的哲学思考,给了我们理智的启迪,它说明认识事物不能陷溺其中,而要超脱其外,从更高的立足点来观其全貌。

自然现象感悟到人生哲理,对人生的感受转化为理性的反思,这是苏轼迥异于其他诗人的地方。他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执着地探讨人生,在古人所谓“白驹过隙”、“奄忽若飙尘”、“譬如朝露”的短暂人生中,诗人善于发现人生真碲。诗句以雪泥鸿爪为喻,说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由于世途坎坷,沧海桑田,变幻多故,早年的经历、思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毕竟会深印脑中,诗中饱含了几多感慨,浓缩了人生几多艰辛,回忆起来令人感慨万千,反映出诗人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

苏轼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哲理,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他写景状物虽未言理,然而理却弥漫诗中。他在《慈湖峡阻风》中写道:“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且并水乡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诗人坦言人生道路充满了“巉岩”,即使是极普通的社会生活中,也充满着复杂甚至尖锐激烈的矛盾,它告诫人们:只有认识“巉岩”,才能战胜它,而不至于面对它时手足无措,一蹶不振。苏轼的另一首诗“己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在对待自然界的雷霆的态度上,苏轼以超然物外的姿态表现出对生活中的庞然大物的蔑视。它启示我们:所谓雷霆之威,对于一个不以个人生命、浮名为重的人是不起作用的;世界上任何可怕的东西,并不是它真正可怕,只是因为人们怕它,如果不怕它,雷霆之声亦如儿语。

在一些完全是写景或抒情诗中,由于其说理深刻而具有情趣,其中的一些诗句成为全诗的警策之语。如《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苏轼的《饮湖山初晴后雨》更是脍炙人口,“淡妆浓抹总相宜”,启迪人们要善于发现美、认识美,更要学会欣赏美,而且要有认识美的自觉性和全面性。苏轼以美景比美人,以议论入诗,说明生活中的美是多元化的,对美的欣赏要全面领略,不要偏颇,诗中还表现了苏轼“浅深虽所得,无入不自适”的洒脱胸襟。

望采

纳!!!!!!!!!!!!!!!!!!!!!!!!!!!!!!!!!!!!!!!!!!!!!!!!!!!!!!!!!!!!!!!!

【第6句】: 苏轼《前赤壁赋》表现人生感悟的句子及赏析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感叹人生短暂,是文章的主要思想。

甚至有人还会说,苏轼不过是在此文中主张“及时行乐”而已。我们认为此论有误。

苏轼诗文浩繁,但是,象《前赤壁赋》这样充满思想、深含理趣的作品,应该说亦不算多。《前赤壁赋》以“风”“月”为主景,则文章思想和哲理亦包含在“风”“月”之中。

我们知道,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舟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苏轼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这对一个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是很自然的。

但是,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给他带来了舒畅心情,酒酣耳熟后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使他从水的流逝、月的盈虚中领悟到物的变与不变。“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虚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水在流逝,月有盈虚,是变;但是前浪虽去,后浪再来,流水仍在,月也始终没有盈亏,这又是不变,也没有变。而随着水与月的长存无穷,每个曾经伴着长江与明月的生命也一样都会长存,都属无穷。

这就是所谓的“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读文至此,我们难道不觉得文章的意蕴是积极的,揭示的人生境界是达观的么? 虽然,文章中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语,但这对一个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已近垂老之人来说,是共有的悲哀,也是世俗的悲哀。

从这一点再去看“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就可以理解了。那可不是“及时行乐”啊,虽绝无惊世豪情,却乃寻常生活。

谐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熔社会、人生、自然于一炉,俯察人与宇宙,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叹,凡此种种,皆为《前赤壁赋》使人们历久弥新爱读之原因,文章千古不绝之魅力。

【第7句】: 在水调歌头中苏轼感叹人生无常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 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 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 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 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 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 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 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上片写中秋赏 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 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 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 “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 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 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 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 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 的思想基础.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 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 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 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 “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 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换头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深月 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 一切离人.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词人便无理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 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 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