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登泰山的人生感言

03-06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登泰山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泰山的心得体会。

一场大雪封住了登山的路,此行泰安而不能登泰山的遗憾让我夜不能寐

我这次来泰山不是来旅游,而是来开会的。

全省轻工系统的一个年度工作会议在泰安市召开,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在这个冬天来到泰安。

会议选在泰山脚下的一座四星级的酒店召开,据说主办方决定在泰安开这个会,最初是想为与会代表们创造一个登泰山的机会,但是在开会的前两天,一场大雪浸染泰安,因为上山路滑,会议主办单位最终取消了登泰山的计划。

但是来到了泰安,尤其是来到了泰山的脚下,不去看看泰山,总觉得有些不甘心,就好象有一桩心事没有完成。

既然已经“车到山前”,即使不能登山,那去看看泰山的巍然和恢宏也好。

因此,我和一个同住一室的会友在会议结束以后,一起沿着环山公路步行去看泰山。

众所周知,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泰山的人文与自然融合得最完美最和谐。

泰山自古以来就为国人所崇拜,被视为社稷稳定、民族团结的象征,中华民族一直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泰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

从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期,泰山周围地区都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些经过考古挖掘科学鉴定的远古文化遗寸,说明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泰山被尊为华夏神山。

其雄峙于山东中部,泰安城北,人称“五岳之首”。

东岳泰山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

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其实在15年以前,我曾经爬过一次泰山。

那是1992年的初春,我刚满18岁。

那个时候的我,还是根本不知山有多高地有多厚的年龄。

在我的眼里,泰山也仅仅是一座山而已,登泰山的目的也极其单纯,那纯粹是为了登山而登山。

当时登山路上看到的风景和在泰山极顶上看到的风光,至今已经在记忆中荡然无存。

只是相册中保存至今的一些发黄的老照片在静静地告诉我:曾经我登过泰山。

毕竟是年轻啊,那时候还根本不了解泰山,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泰山。

一晃15年过去了,那些峰峦楼台,那些雕栏石刻,全如烟尘一般,洒落在成长的岁月和记忆中,成为那水墨般的洇染。

中国人的山岳崇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对泰山的崇拜。

大约五、六万年前,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泰山的崇拜。

根据古文献记载,先秦时代曾经有七十二君到过泰山,祭告天地。

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也都到此举行封禅大典。

经唐、宋到明清,尤其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时期,泰山的地位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这种封禅祭祀活动在泰山延续了数千年,并贯穿了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封建社会。

随着“五行”学说的流行,泰山又被封为东岳,被尊为五岳之首。

泰山吸引了历代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和书法墨宝。

道教人物早在汉魏时起就活跃于泰山地区。

在唐、宋、元、清四个朝代,道教在泰山都有重大发展,逐步走向辉煌。

公元4世纪中叶,佛教传入泰山。

公元351年,有人在泰山创建寺庙。

北齐有人在经石峪刻下石经《金刚经》。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

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到“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等等等等,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

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

一直以来,泰山便是中华民族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化的图腾和文明、信仰的象征。

这些深厚的人文和历史底蕴,都是那次登过泰山以后才慢慢从书中读到,相比与18岁时候的浅薄与无知,因此现在的我,总觉得自己还从来没有登过泰山。

曾经,偶然读到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

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生命旅途中,我们的人生是否也经历着“是山是水”的三重境界

泰山既是“五岳之首”,也是我从涉世之初起攀登过的第一座山峰。

所以这些年来,真正的登一次泰山一直是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愿望。

走出下榻的酒店,我们才感觉原来风刮得还挺大。

我和会友我一边调侃着古人登山的情景一边沿着环山公路前行。

途中向一位老者询问上山的可能性,回答是:“山高路滑,上山的台阶全是雪,冬天山上也没有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喜欢照相的经常雪天登山”。

老者抬头看了看天,又说:“这么冷这么阴的天,看来还要下雪,风又大,怕是已经封山了。

”我们向老人鞠了一躬,顶着凛冽地寒风向泰山走去。

到了泰山跟前,放眼望去,脑海中隐隐约约地浮现着15年前来泰山的情景,只是因为季节的不同,当年满眼的春光和翠绿,今天都变成了冬日的阴郁和冰冷。

登山的石阶上覆盖着一层白白的积雪,一条窄窄地小路被人踩出来,裸露出青色的石阶,曲曲折折地延伸上去。

山脚之下,几家卖纪念品的小店开着门,零零散散的客人大多也都是学生模样的男孩和女孩。

几家店住热情地迎上来,看着我们脚上的皮鞋说穿皮鞋不能登山,建议我们购买他们的登山鞋。

我们沿着“孔子登临处”拾阶而上,15年前,我也是从这里登上了泰山。

山上到处是皑皑的白雪,北风呼啸,刮起了地上的雪花,吹在脸上让人感觉出奇地冷。

走到泰山的万仙楼,正常的情况下是从这里购票正式进山。

我们咨询了售票处,虽然没有封山,但山上的锁道已经停止了运行,如果要上山只有徒步登山一种选择。

即使登上泰山,天黑前也下不来了。

我和会友都明白,这样的天气,登山是根本不可能的了。

来的时候本来就不抱有能上山的希望,或许走过来,只是为了看一眼老朋友。

因为第二天一早要离开泰安,所以我和会友最终放弃了登泰山的念头。

我站在泰山的入口处,深深地呼吸着泰山的空气,感受泰山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风骨。

人在自然面前总是渺小和无奈,置身与泰山之中,这种由衷地感触更加刻骨铭心。

除了渺小和无奈,站在泰山之下,我还深深地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和脆弱,正是这种恐惧和脆弱让我之前登泰山的热情消失殆尽,竟然没有勇气和信心登上泰山。

回到酒店已是夜幕降临,未登泰山的遗憾使我面对丰盛的晚餐也感觉食之无味。

我重新审视自己,为自己的脆弱感到深深地自责和愧疚。

夜晚,我躺在宾馆的房间里辗转反侧不能入睡。

索性起身,拉开窗帘在黑暗中眺望寂静的泰山,夜色阴晦,也没有月光,借助星星点点的灯火,远处的泰山也只能大概看出隐隐约约地轮廓。

看不见万人登山的喧嚣,看不见霓虹闪烁的华丽,也看不见被人工修饰的点缀……虽然是隐隐约约的山的轮廓,但泰山的巍峨、高耸、挺拔与坚韧却比白天显得更加真实和自然。

那种风骨雄姿犹如一位泰然坦然的智者在苍穹中遒劲高亢,傲然挺立,让我有浑然天成之感。

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泰山,不管泰山有多少传奇和传说,不管山中有多少神僧与仙人,不管有多少文人墨客和皇宫贵戚亲临泰山,在万事万物的自然之界,泰山终究只是自然的杰作。

就象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面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似假,很容易使人在现实的世界里迷失方向。

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不断地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后,才终于知道,其实在内心的最深处,我们渴望的依然是那份源于自然的真实与纯真。

泰山的雪,让我没有登上泰山,然而面对泰山,我已经不再遗憾。

一个人的生命永远不会有泰山一样的高度,但是我想,我们可以努力和尽心,将人生的宽度延伸,去拥有如泰山一样的胸怀。

睡觉吧,明天还要赶路

古诗,登泰山,作者张养浩, 请问,诗的颈联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谢谢解答完,必有重

颈联向来井知隘,巢居亦觉宽。

以前居住狭窄知识浅如井底之今后就算住到鸟巢好像也会觉得海阔天空。

诗人将自己融入诗中,因为泰山的高大,反观到自己的渺小,提出要宽广胸怀,站到高处,去实现一种崭新的自我。

这也是“诗言志”这样一种境界。

 全诗充满一种新鲜、壮美的人生体验,和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与诗人入仕后的成熟、洞彻世象的老练迥然不同。

登泰山的心得体会。

一场大雪封住了登山的路,此行泰安而不能登泰山的遗憾让我夜不能寐

我这次来泰山不是来旅游,而是来开会的。

全省轻工系统的一个年度工作会议在泰安市召开,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在这个冬天来到泰安。

会议选在泰山脚下的一座四星级的酒店召开,据说主办方决定在泰安开这个会,最初是想为与会代表们创造一个登泰山的机会,但是在开会的前两天,一场大雪浸染泰安,因为上山路滑,会议主办单位最终取消了登泰山的计划。

但是来到了泰安,尤其是来到了泰山的脚下,不去看看泰山,总觉得有些不甘心,就好象有一桩心事没有完成。

既然已经“车到山前”,即使不能登山,那去看看泰山的巍然和恢宏也好。

因此,我和一个同住一室的会友在会议结束以后,一起沿着环山公路步行去看泰山。

众所周知,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泰山的人文与自然融合得最完美最和谐。

泰山自古以来就为国人所崇拜,被视为社稷稳定、民族团结的象征,中华民族一直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泰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

从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期,泰山周围地区都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些经过考古挖掘科学鉴定的远古文化遗寸,说明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泰山被尊为华夏神山。

其雄峙于山东中部,泰安城北,人称“五岳之首”。

东岳泰山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

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其实在15年以前,我曾经爬过一次泰山。

那是1992年的初春,我刚满18岁。

那个时候的我,还是根本不知山有多高地有多厚的年龄。

在我的眼里,泰山也仅仅是一座山而已,登泰山的目的也极其单纯,那纯粹是为了登山而登山。

当时登山路上看到的风景和在泰山极顶上看到的风光,至今已经在记忆中荡然无存。

只是相册中保存至今的一些发黄的老照片在静静地告诉我:曾经我登过泰山。

毕竟是年轻啊,那时候还根本不了解泰山,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泰山。

一晃15年过去了,那些峰峦楼台,那些雕栏石刻,全如烟尘一般,洒落在成长的岁月和记忆中,成为那水墨般的洇染。

中国人的山岳崇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对泰山的崇拜。

大约五、六万年前,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泰山的崇拜。

根据古文献记载,先秦时代曾经有七十二君到过泰山,祭告天地。

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也都到此举行封禅大典。

经唐、宋到明清,尤其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时期,泰山的地位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这种封禅祭祀活动在泰山延续了数千年,并贯穿了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封建社会。

随着“五行”学说的流行,泰山又被封为东岳,被尊为五岳之首。

泰山吸引了历代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和书法墨宝。

道教人物早在汉魏时起就活跃于泰山地区。

在唐、宋、元、清四个朝代,道教在泰山都有重大发展,逐步走向辉煌。

公元4世纪中叶,佛教传入泰山。

公元351年,有人在泰山创建寺庙。

北齐有人在经石峪刻下石经《金刚经》。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

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到“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等等等等,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

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

一直以来,泰山便是中华民族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化的图腾和文明、信仰的象征。

这些深厚的人文和历史底蕴,都是那次登过泰山以后才慢慢从书中读到,相比与18岁时候的浅薄与无知,因此现在的我,总觉得自己还从来没有登过泰山。

曾经,偶然读到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

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生命旅途中,我们的人生是否也经历着“是山是水”的三重境界

泰山既是“五岳之首”,也是我从涉世之初起攀登过的第一座山峰。

所以这些年来,真正的登一次泰山一直是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愿望。

走出下榻的酒店,我们才感觉原来风刮得还挺大。

我和会友我一边调侃着古人登山的情景一边沿着环山公路前行。

途中向一位老者询问上山的可能性,回答是:“山高路滑,上山的台阶全是雪,冬天山上也没有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喜欢照相的经常雪天登山”。

老者抬头看了看天,又说:“这么冷这么阴的天,看来还要下雪,风又大,怕是已经封山了。

”我们向老人鞠了一躬,顶着凛冽地寒风向泰山走去。

到了泰山跟前,放眼望去,脑海中隐隐约约地浮现着15年前来泰山的情景,只是因为季节的不同,当年满眼的春光和翠绿,今天都变成了冬日的阴郁和冰冷。

登山的石阶上覆盖着一层白白的积雪,一条窄窄地小路被人踩出来,裸露出青色的石阶,曲曲折折地延伸上去。

山脚之下,几家卖纪念品的小店开着门,零零散散的客人大多也都是学生模样的男孩和女孩。

几家店住热情地迎上来,看着我们脚上的皮鞋说穿皮鞋不能登山,建议我们购买他们的登山鞋。

我们沿着“孔子登临处”拾阶而上,15年前,我也是从这里登上了泰山。

山上到处是皑皑的白雪,北风呼啸,刮起了地上的雪花,吹在脸上让人感觉出奇地冷。

走到泰山的万仙楼,正常的情况下是从这里购票正式进山。

我们咨询了售票处,虽然没有封山,但山上的锁道已经停止了运行,如果要上山只有徒步登山一种选择。

即使登上泰山,天黑前也下不来了。

我和会友都明白,这样的天气,登山是根本不可能的了。

来的时候本来就不抱有能上山的希望,或许走过来,只是为了看一眼老朋友。

因为第二天一早要离开泰安,所以我和会友最终放弃了登泰山的念头。

我站在泰山的入口处,深深地呼吸着泰山的空气,感受泰山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风骨。

人在自然面前总是渺小和无奈,置身与泰山之中,这种由衷地感触更加刻骨铭心。

除了渺小和无奈,站在泰山之下,我还深深地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和脆弱,正是这种恐惧和脆弱让我之前登泰山的热情消失殆尽,竟然没有勇气和信心登上泰山。

回到酒店已是夜幕降临,未登泰山的遗憾使我面对丰盛的晚餐也感觉食之无味。

我重新审视自己,为自己的脆弱感到深深地自责和愧疚。

夜晚,我躺在宾馆的房间里辗转反侧不能入睡。

索性起身,拉开窗帘在黑暗中眺望寂静的泰山,夜色阴晦,也没有月光,借助星星点点的灯火,远处的泰山也只能大概看出隐隐约约地轮廓。

看不见万人登山的喧嚣,看不见霓虹闪烁的华丽,也看不见被人工修饰的点缀……虽然是隐隐约约的山的轮廓,但泰山的巍峨、高耸、挺拔与坚韧却比白天显得更加真实和自然。

那种风骨雄姿犹如一位泰然坦然的智者在苍穹中遒劲高亢,傲然挺立,让我有浑然天成之感。

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泰山,不管泰山有多少传奇和传说,不管山中有多少神僧与仙人,不管有多少文人墨客和皇宫贵戚亲临泰山,在万事万物的自然之界,泰山终究只是自然的杰作。

就象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面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似假,很容易使人在现实的世界里迷失方向。

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不断地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后,才终于知道,其实在内心的最深处,我们渴望的依然是那份源于自然的真实与纯真。

泰山的雪,让我没有登上泰山,然而面对泰山,我已经不再遗憾。

一个人的生命永远不会有泰山一样的高度,但是我想,我们可以努力和尽心,将人生的宽度延伸,去拥有如泰山一样的胸怀。

睡觉吧,明天还要赶路

泰山旅游感悟

一场大雪封住了登山的路,此行泰安而不能登泰山的遗憾让我夜不能寐

我这次来泰山不是来旅游,而是来开会的。

全省轻工系统的一个年度工作会议在泰安市召开,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在这个冬天来到泰安。

会议选在泰山脚下的一座四星级的酒店召开,据说主办方决定在泰安开这个会,最初是想为与会代表们创造一个登泰山的机会,但是在开会的前两天,一场大雪浸染泰安,因为上山路滑,会议主办单位最终取消了登泰山的计划。

但是来到了泰安,尤其是来到了泰山的脚下,不去看看泰山,总觉得有些不甘心,就好象有一桩心事没有完成。

既然已经“车到山前”,即使不能登山,那去看看泰山的巍然和恢宏也好。

因此,我和一个同住一室的会友在会议结束以后,一起沿着环山公路步行去看泰山。

众所周知,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泰山的人文与自然融合得最完美最和谐。

泰山就为国人所崇拜,被视为社稷稳定、民族团结的象征,中华民族一直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泰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

从四五万年前的到新石器时期,泰山周围地区都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些经过考古挖掘科学鉴定的远古文化遗寸,说明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泰山被尊为华夏神山。

其雄峙于山东中部,泰安城北,人称“五岳之首”。

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

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之美誉。

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其实在15年以前,我曾经爬过一次泰山。

那是1992年的初春,我刚满18岁。

那个时候的我,还是根本不知山有多高地有多厚的年龄。

在我的眼里,泰山也仅仅是一座山而已,登泰山的目的也极其单纯,那纯粹是为了登山而登山。

当时登山路上看到的风景和在泰山极顶上看到的风光,至今已经在记忆中荡然无存。

只是相册中保存至今的一些发黄的老照片在静静地告诉我:曾经我登过泰山。

毕竟是年轻啊,那时候还根本不了解泰山,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泰山。

一晃15年过去了,那些峰峦楼台,那些雕栏石刻,全如烟尘一般,洒落在成长的岁月和记忆中,成为那水墨般的洇染。

中国人的山岳崇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对泰山的崇拜。

大约五、六万年前,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泰山的崇拜。

根据古文献记载,先秦时代曾经有七十二君到过泰山,祭告天地。

、秦二世、也都到此举行。

经唐、宋到明清,尤其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时期,泰山的地位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这种封禅祭祀活动在泰山延续了数千年,并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

随着“五行”学说的流行,泰山又被封为东岳,被尊为五岳之首。

泰山吸引了历代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和书法墨宝。

道教人物早在汉魏时起就活跃于泰山地区。

在唐、宋、元、清四个朝代,道教在泰山都有重大发展,逐步走向辉煌。

公元4世纪中叶,佛教传入泰山。

公元351年,有人在泰山创建寺庙。

北齐有人在经石峪刻下石经《金刚经》。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

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到“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等等等等,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

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

一直以来,泰山便是中华民族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化的图腾和文明、信仰的象征。

这些深厚的人文和历史底蕴,都是那次登过泰山以后才慢慢从书中读到,相比与18岁时候的浅薄与无知,因此现在的我,总觉得自己还从来没有登过泰山。

曾经,偶然读到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

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生命旅途中,我们的人生是否也经历着“是山是水”的三重境界

泰山既是“五岳之首”,也是我从涉世之初起攀登过的第一座山峰。

所以这些年来,真正的登一次泰山一直是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愿望。

走出下榻的酒店,我们才感觉原来风刮得还挺大。

我和会友我一边调侃着古人登山的情景一边沿着环山公路前行。

途中向一位老者询问上山的可能性,回答是:“山高路滑,上山的台阶全是雪,冬天山上也没有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喜欢照相的经常雪天登山”。

老者抬头看了看天,又说:“这么冷这么阴的天,看来还要下雪,风又大,怕是已经封山了。

”我们向老人鞠了一躬,顶着凛冽地寒风向泰山走去。

到了泰山跟前,放眼望去,脑海中隐隐约约地浮现着15年前来泰山的情景,只是因为季节的不同,当年满眼的春光和翠绿,今天都变成了冬日的阴郁和冰冷。

登山的石阶上覆盖着一层白白的积雪,一条窄窄地小路被人踩出来,裸露出青色的石阶,曲曲折折地延伸上去。

山脚之下,几家卖纪念品的小店开着门,零零散散的客人大多也都是学生模样的男孩和女孩。

几家店住热情地迎上来,看着我们脚上的皮鞋说穿皮鞋不能登山,建议我们购买他们的登山鞋。

我们沿着“孔子登临处”拾阶而上,15年前,我也是从这里登上了泰山。

山上到处是皑皑的白雪,北风呼啸,刮起了地上的雪花,吹在脸上让人感觉出奇地冷。

走到泰山的万仙楼,正常的情况下是从这里购票正式进山。

我们咨询了售票处,虽然没有封山,但山上的锁道已经停止了运行,如果要上山只有徒步登山一种选择。

即使登上泰山,天黑前也下不来了。

我和会友都明白,这样的天气,登山是根本不可能的了。

来的时候本来就不抱有能上山的希望,或许走过来,只是为了看一眼老朋友。

因为第二天一早要离开泰安,所以我和会友最终放弃了登泰山的念头。

我站在泰山的入口处,深深地呼吸着泰山的空气,感受泰山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风骨。

人在自然面前总是渺小和无奈,置身与泰山之中,这种由衷地感触更加刻骨铭心。

除了渺小和无奈,站在泰山之下,我还深深地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和脆弱,正是这种恐惧和脆弱让我之前登泰山的热情消失殆尽,竟然没有勇气和信心登上泰山。

回到酒店已是夜幕降临,未登泰山的遗憾使我面对丰盛的晚餐也感觉食之无味。

我重新审视自己,为自己的脆弱感到深深地自责和愧疚。

夜晚,我躺在宾馆的房间里辗转反侧不能入睡。

索性起身,拉开窗帘在黑暗中眺望寂静的泰山,夜色阴晦,也没有月光,借助星星点点的灯火,远处的泰山也只能大概看出隐隐约约地轮廓。

看不见万人登山的喧嚣,看不见霓虹闪烁的华丽,也看不见被人工修饰的点缀……虽然是隐隐约约的山的轮廓,但泰山的巍峨、高耸、挺拔与坚韧却比白天显得更加真实和自然。

那种风骨雄姿犹如一位泰然坦然的智者在苍穹中遒劲高亢,傲然挺立,让我有浑然天成之感。

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泰山,不管泰山有多少传奇和传说,不管山中有多少神僧与仙人,不管有多少文人墨客和皇宫贵戚亲临泰山,在万事万物的自然之界,泰山终究只是自然的杰作。

就象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面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似假,很容易使人在现实的世界里迷失方向。

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不断地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后,才终于知道,其实在内心的最深处,我们渴望的依然是那份源于自然的真实与纯真。

泰山的雪,让我没有登上泰山,然而面对泰山,我已经不再遗憾。

一个人的生命永远不会有泰山一样的高度,但是我想,我们可以努力和尽心,将人生的宽度延伸,去拥有如泰山一样的胸怀。

睡觉吧,明天还要赶路

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泰山的感悟作文ヤ97ユ0チ4自拟标题

人生如登于丹和易中天关于登山的见解,精辟之至。

(引)于丹侧重于女性的感性与激情,表现了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决心,是对强者的号召;易中天则洞察到生命的另一面,理智地提出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就好,是对没能登顶者的激励。

(议)我认为他们虽然角度各有不同,但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人必须登山,也就是“人生如登”。

(提)先从反面看这个问题,人活一世,必须登山。

(分1)有人懒惰自卑,不思攀登,最终庸碌一生;有人贪图享乐,不愿吃苦,靠缆车直达峰顶,哪能领略登山的苦与乐

还有人生于山顶,如有些无所事事的“富二代”,前方没有了目标,也只剩下走下坡路的份。

看来,人生在这世上,必须登山,否则就会成为庸人、闲人与废人,于国于家都无望。

那么,人首先要征服的,应该是生活中大大小的山。

(分2)如果你是学生,学业是山;如果你已毕业,事业是山;如果你陈景润,“歌德巴赫猜想”是山;如果你是革命家,“为中华崛起”是山;如果你生在南宋,恢复中原是山;如果你生在楚国,联齐抗秦是山;如果你下肢瘫痪,屹立人生是山;如果你身处严寒,带来火种是山。

(摆事实,不能机械,尽量精练,体现文采)登山就是有作为,就是改变自己与环境,就是有益于社会与人民。

(讲道理,阐明生活中登山的意义)但常常是,登上山顶后,人们迷失了方向。

君不见许多优等生一旦登入高等学府(要用“登”不能用“考上大学”一类),便旷课玩电脑谈恋爱,把学业丢在一旁;君不见有农家孩子经千辛万苦,一旦登上(第二个登)高位,便贪污腐化,以致锒铛入狱。

强大的李自成苦斗十几年,先在长安登基(三),后兵不血刃地登上(四)紫禁城的金銮殿,可惜耽于享乐,瞬息又灰飞烟灭。

泰森打遍天下无敌手,可谁又知他登上(五)拳王宝座之日,便是开始毁灭之时

(以上为摆事实)他真是可恶,可怜,可惜,可叹

(抒情)于丹说“山登绝顶我为峰”,除了有登上山顶的豪迈外,还提出了新的目标。

既然“我为峰”,那就不能歇息,不能迷惘,还要登上“我”这座山峰。

(讲道理)老子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引用名言摆事实)人固然要征服外界战胜他人,但更重要的是把握自己,战胜自己。

(讲道理)所以呀,人在征服世界后,一定还要征服自我。

(分3)但既然是登,就一定会有失败。

易中天的话则给每一位登山者吃了颗宽心丸。

只要登就好,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就好。

人能力有大有小,可能有人一辈子登不上一座小山。

山外青山,每个人都有登不完的山。

哪怕你再有能力,可一旦“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也只能“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吧。

登顶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那些虽不能到达顶峰,但一生都在民族统一、科学攻关、驱除愚昧、带来光明的险途上攀登不息的壮举。

所以别在乎是否登顶,而要在乎是不是一步一个脚印。

(分4)最后要补充的一点是,要登自己的山,而不要攀比他人的山。

盖茨的微软之山,全世界绝大多数人都登不上。

如果比来比去,只会徒增烦恼而于事无补。

(补漏)人人都登自己眼前的山,人人都战胜属于自己的自我,不断攀登,那么,每一个人的小环境便会其见愈奇,而整个世界便会风光无限。

(明确中心,号召并点明登山的意义)附:作文前的一点思路中论:人生如登山,要坚持不懈。

分1:要登生活之山。

即征服世界。

自己、他人事例。

科学家,革命者。

反面。

分2:要登自己这座山。

即征服自己。

胜利后常导致自我毁灭,泰森,农民起义,高官腐败等。

分3:登是关键,能不能登上顶并不是重要的。

因为生活之山可能太高,或自己能力不够,或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只要登就好,只要一步一个脚印。

结论:总结,号召,意义。

材料补充:1.无限风光在险峰。

2.登的反面:不登山庸碌一世,一步登顶坐享其成,坐缆车登山不能领略登山之乐。

3.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4.胜人者力,为征服世界。

自胜者强,为征服自己。

5.人从生下来就在登山,翻身,爬行,摔倒后继续走,学拚音,背唐诗。

求学阶段,学业是高山,工作阶段,事业是高山。

6.补漏:登属于自己的山,不攀比,不登别人的山。

盖茨的山就不能登。

7.把登山泛化,陆游临终前“死去原知万事空”,没有登上恢复中原之山,但他努力一生。

(另有辛弃疾等)

《雨中登泰山》原文及赏析

李健吾(19068.17-1982.11.24)山西运城人。

常用笔名刘西渭小喜欢戏剧和文在北师大附学时就开始写作。

曾与同学赛先艾等组织曦社,编辑《国风日报》的文艺副刊《爝火旬报》,常在《晨报副刊》、《语丝》发表作品。

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中文系后转入西洋文学系,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1年赴法国巴黎现代语言专修学校,研究福楼拜。

1933年回国,在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编辑委员会工作。

1935年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孔德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时期,是上海“孤岛”话剧界的成员。

抗战胜利后,与郑振铎合编《文艺复兴》杂志。

与黄佐临等创办了上海实验戏剧学校,解放后继任该校(改名为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戏剧文学系主任,1954年调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

1964年调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雨中登泰山》原文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

杜甫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

天是灰的,心是沉的。

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

等天晴吗

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

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

”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

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

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

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

——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

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李铁拐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

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还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

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

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

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

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

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

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

悬崖崚嶒,石缝滴滴㳠㳠,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

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

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

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

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靠住二天门的石坊,向四下里眺望,我又是骄傲,又是担心。

骄傲我已经走了一半的山路,担心自己走不了另一半的山路。

云薄了,雾又上来。

我们歇歇走走,走走歇歇,如今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

困难似乎并不存在,眼面前是一段平坦的下坡土路,年轻人跳跳蹦蹦,走了下去,我也像年轻了一样,有说有笑,跟在他们后头。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从下坡路转到上坡路,山势陡峭,上升的坡度越来越大。

路一直是宽整的,只有探出身子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测的山沟边,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

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想凑近了看,隔着辽阔的山沟,走不过去。

我们正在赞不绝口,发现已经来到一座石桥跟前,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

原来我们遇到另一类型的飞瀑,紧贴桥后,我们不提防,几乎和它撞个正着。

水面有两三丈宽,离地不高,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打着桥下奇形怪状的石头,口沫喷的老远。

从这时候起,山涧又从左侧转到右侧,水声淙淙,跟我们跟到南天门。

  过了云步桥,我们开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

南天门应该近了,由于山峡回环曲折,反而望不见了。

野花野草,什么形状也有,什么颜色也有,挨挨挤挤,芊芊莽莽,要把巉岩的山石装扮起来。

连我上了一点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山涧里,随水漂去。

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

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的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

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

  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

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

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应该似的。

雾在对松山的山峡飘来飘去,天色眼看黑将下来。

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脚,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

我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

我胆怯了。

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

怪不得东汉的应劭,在《泰山封禅仪记》里,这样形容:“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捏石扪天之难也。

”一位老大爷,斜着脚步,穿花一般,侧着身子,赶到我们前头。

一位老大娘,挎着香袋,尽管脚小,也稳稳当当,从我们身边过去。

我像应劭说的那样,“目视而脚不随”,抓住铁扶手,揪牢年轻人,走十几步,歇一口气,终于在下午七点钟,上到南天门。

  心还在跳,腿还在抖,人到底还是上来了。

低头望着新整然而长极了的盘道,我奇怪自己居然也能上来。

我走在天街上,轻松愉快,像一个没事人一样。

一排留宿的小店,没有名号,只有标记,有的门口挂着一只笊篱,有的窗口放着一对鹦鹉,有的是一根棒槌,有的是一条金牛,地方宽敞的摆着茶桌,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几,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前脸正对着万丈的深渊。

别成一格的还有那些石头。

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

的确这样,山顶越发给你这种感觉。

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

有的什么也不像,黑忽忽的,一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

年月久,传说多,登封台让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况,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会有一块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

有的山池叫作洗头盆,据说玉女往常在这里洗过头发;有的山洞叫作白云洞,传说过去往外冒白云,如今不冒白云了,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

晴朗的天,你正在欣赏“齐鲁青未了”,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转瞬间,便像宋之问在《桂阳三日述怀》里说起的那样,“云海四茫茫”。

是云吗

头上明明另有云在。

看样子是积雪,要不也是棉絮堆,高高低低,连续不断,一直把天边变成海边。

于是阳光掠过,云海的银涛像镀了金,又像着了火,烧成灰烬,不知去向,露出大地的面目。

两条白线,曲曲折折,是濑河,是汶河。

一个黑点子在碧绿的图案中间移动,仿佛蚂蚁,又冒一缕青烟。

你正在指手划脚,说长道短,虚象和真象一时都在雾里消失。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

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

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

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

  我们沿着西溪,翻山越岭,穿过果香扑鼻的苹果园,在黑龙潭附近待了老半天。

不是下午要赶火车的话,我们还会待下去的。

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

  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

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布,倾盆大雨的时候,恰好又在斗田宫躲过,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赏析  《雨中登泰山》结句“意兴盎然”是“文眼”,它灌注着全文的各部分,所以我们不论读那一个段落,都会感到有一种力量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自己,那就是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炽热的爱。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散而不散,所谓“散”是指取材广泛而言;“不散”,即是通过艺术构思,将一些貌似不相关联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艺术整体。

因而线索的贯穿是收到“不散”的艺术效果的关键。

李健吾先生对这篇散文的线索的安排是考究的。

  《雨中登泰山》是“双线结构”。

一是以登临顺序为线索,这是明线;一是以登临时的盎然意兴为线索,这是暗线。

两条线索相互交凝,针线严密,无懈可击。

  这篇作品是一幅逐渐展开的泰山长轴:首先展示出来的是岱宗坊,然后是虎山水库、王母庙、七真祠、一天门、孔子登临处、二天门、经石峪……天街,至此长轴全部展开,于是我们对这幅“泰山烟雨图”的画面层次便看得清清楚楚了。

一处紧接一处,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暗线,也就是思想感情的主线,处理得当与否,将更加直接地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

作者从创造意境和表达主题出发,处理得时隐时现,思想层次十分分明。

它象一条绵续不断的链条把登临时所见到的一处一处实景连缀起来,使材料显得博而不杂,显示出内在联系的逻辑性。

作者是满怀豪情逸兴登泰山的,所以作品一开始便引用杜诗《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出迫切的心情。

但是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不能不大为扫兴、焦急,于是感觉到“淅淅沥沥,不象落在地上,倒象落在心里”。

“天是灰的,心是沉的”。

开始失望起来。

待到天色好转了一些,便“兴致勃勃”地出发了。

作者细致、具体地抒写了登临前的感情变化,以抑垫扬,强调出“意兴盎然”这条思想感情的主线。

在对泰山的第一个图景虎山水库的描绘中,注入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兴致勃勃,情景交融,创造了明快而雄浑的意境,由于怀着盎然的意兴观赏水库,水库越发壮观,意兴也就越发盎然。

在这一部分,两条线索凝汇在一起,再也分辨不出哪是“明”,哪是“暗”了。

雨再大也冲淡不了登临逸兴,在记七真祠塑像的片断中,特别写了一笔“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完全沉浸在无名雕塑家用自己的生命创造的美的境界之中了,忘却继续登临,主线忽地突现出来。

在记叙由一天门攀登二天门时,山水相依,这是实景,“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

”人多情,水亦多情,第一谓语动词“陪”字已将意境托出,下句再重用“陪”字而且加上状语“一直”,就使人感到更加亲切了。

作者通过形象化的艺术点染,有力地突现出对山河的热爱,这深厚的爱正是“意兴盎然”的结实的内容。

感情越来越强烈,主线又鲜明起来,作品的主题也就随着步步深化。

艰险是孕育愉快的沃土,只有历尽艰险的人,才真正懂得什么是最大的愉快。

当作者用极大的努力攀登上主峰的盘道时,不写山,不写水,直接记叙了掐草摘花的一个小插曲:“连我上了一点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山涧里。

”他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愉快了。

这是“意兴盎然”的具体表现。

这时,两条线索若即若离,这一个片断既是对实景的描绘,也是对意兴的直接抒写。

写天街,文笔全开,写小店,富有生活气息,写山石,奇巧万状。

远眺、俯视,有景、有情。

当面对一片壮丽奇景,“正在指手划脚,说长道短,虚象和真象一时都在雾里消失”,文笔便蓦地收住,线索也就“合二而一”了。

最后落笔在“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扣紧“雨”字,关合全文。

“文末现志”,点出“文眼”——意兴盎然。

  文章的结构布局如织锦,只有经纬匀称,才能显现出美丽的图案和色彩。

这篇散文由于两条线索的交凝和统一,不只叙写有规迹可寻,而且意境层层开拓,主题步步深化,这就使我们懂得了散文怎样收到天衣无缝的艺术效果。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