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感言及寄语
祝福 读后感想
《祝福》读后感 一个彷徨又无助的身影,一个单薄又模糊的身躯,无力地向前,最终又无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
“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
”这句话时而盘旋耳边,真切刺骨,时而遥远渺茫,漂浮虚幻…… 是谁在黑暗中叹息,是谁在彷徨中挣扎
一个身影的逝去,却带来了无尽的深思。
人道是黄河十曲,毕竟东流去,漂浮其间,无奈独流水…… 祥林嫂——一个旧社会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经历了不平凡的伤痛,弱小的身躯支持着沉重的压力,经历着时代轮回,四季交替,在凛凛寒风中,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死亡,永远沉睡在厚厚的积雪之下。
祥林嫂怀着对世界的渴望来到了人世,却带着无尽的愁苦古都离开了。
怜悯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对社会的评判。
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样是生活在旧社会,同样是受尽煎熬,同样是艰难的朝向远方,满满的逝去,留下一个沉痛的身影。
这与祥林嫂惊人的相同。
封建社会的腐朽,还有那艰苦挣扎的农民,一声声无奈的叹息,随着一个王朝的灭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点踪迹。
当清晨的风刮起第一粒沙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像电视画面一样,不自然扭动了一下,立即转向原貌,云依旧飞。
风依旧吹,但我们都隐隐约约地感到这一不是原来的那个世界了。
朝露昙花,咫尺天涯,祥林乙己,已为虚无,东流水去无从返,倚心惊回往,八千年玉老,一夜枯荣,问苍天此生何必
怅然若失,仰观前路,人生希望重重在,何必闭塞阻明月。
一饮壶觞千滴醉,点滴心头,一语忧伤归空尽,只留一颗晶莹泪,悬在空中,留在感人心。
怎样才能在中国文明网上参加签名寄语活动?
寄语 : 努力得来的荣誉最光荣,可喜可贺
把这份荣誉当做学习知识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时的无穷动力,勇敢的向前。
为少代会送祝福怎么写啊
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各民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愿我们的家乡绿树成荫,柳绿花红;愿我们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队员们用一句句稚嫩的话语,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抒发了对全国少代会的美好祝愿,表达了队员们以实际行动为少代会做贡献的心愿,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全面发展的良好风貌。
孩子写给学校的寄语
“我”的校庆 ——校庆六十周年学子寄语母校 六十一甲子,悠悠贺校庆。
然而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六十年的风华历史离我们无比遥远,松江崭新的建筑也无法让我们触摸到年华的沧桑感。
校庆到底是为了什么
校庆到底带给我们什么
校庆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更多的人用行动来为母校献礼,在实践中慢慢体会到个中意义,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当然是五彩缤纷的各色学生活动。
通过各色活动和讲座,我们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来展示今天的上外人面貌,同时也是对过去的上外精神的传承和纪念,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
磨练团队合作的练兵场 ——英语学院团学联主席虞鲲 莎剧博览会
大型舞会
校庆的院系展示活动在构思阶段就面临着两难的局面。
刚刚整合成的新一届团学联队伍庞大,一时间有太多的创新点子迸发出来,我在高兴之余也陷入了纠结的选择状态。
我们经过多次斟酌,最终讨论出“博舞会+莎剧公演+社团巡礼”这样的办法,这样既不失校庆学术展示的初衷,又兼顾了新颖的趣味环节,一举两得。
当然,这只是团队开始磨合的小插曲,之后的各项工作更是琐碎而繁复,困难接踵而至。
比如最最寻常的活动食品采购,由于缺乏经验,主席、副主席和分团委副书记间没有事先沟通就下达了采购任务,因而出现了三个不同的金额限度标准,导致采购过程一度混乱,效率也难以提高。
没有一见如故的默契,但我们有共同奋斗的动力,在校庆中磨合,在磨合中成长,这是院系展示带给我们最多的。
而正是这样的磨练帮助我们这个全新的队伍在校庆的种种活动中脱颖而出,跑出了具有英伦文化特色的第一棒,而如何跑得更远还要一届又一届的英院人继续努力,把接力棒稳稳地接过并且传递下去。
校庆寄语:我很荣幸作为这一阶段的团学联主席参与校庆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新的团队、新的想法,彼此由生疏到默契,众人为一个目标齐心协力做一件事是很能锻炼个人能力的,当然还有更重要的是团队意识和凝聚力,而在这个校庆练兵场上我们看到了可喜的成果。
接下来校庆活动将进入高潮阶段,相信上外学子都能享受其中,共庆母校60华诞。
忙并快乐着 ——新闻传播学院团学联主席唐洁 整个校庆我最忙的时候就是准备学院校庆活动的那段时间,新传学院是将院系展示、DV展示和新传戏剧节放在同一天举行,但为了这一天各个部门都忙碌了大半个学期。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做院史资料的整理工作,其中包括联系各个老师、校友确定资料,每天都要做到临熄灯才回寝室;加上专业功课的任务又很重,总是要熬夜赶作业。
那时候真的觉得很辛苦,但现在想想也觉得没什么。
也许由于自己抗压能力较强,当很多事情一齐压过来的时候,我的精神状态反而很好,因为真的不能倒下,但过了那一天一下子松下来,我马上就生病了。
这次正好碰上校庆,挑战还是很大的,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考验。
无论多忙多辛苦,活动最终效果不错,并且能得到大家的肯定,我就觉得很开心,也不会有任何怨言。
我总觉得多做一点事情,肯定会有所收获。
就像通过校庆活动的举办,我学会了更加合理地分配时间。
另外,我也看到各个部长从最初没有经验慢慢成长起来,这次的活动中他们的统筹能力、抗压能力和沟通能力都有很大的进步。
学院对我们的工作也特别支持,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相互合作,这是在以前都没有的。
校庆寄语:上外与祖国同岁,全校上下各方都很重视这次校庆,我真心希望大家的工作能物有所值,物超所值,最后出来的效果也都能得到校友和学生的肯定,证明我们的努力不是白费的。
另外,也许能增加让学生回顾了解上外历史的活动,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上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语系大联欢的一次契机 ——西方语系团学联主席徐凡 “Nox Europae”这是我们院系展示宣传单上“欧罗巴之夜”的翻译,奇怪的字母既不是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也不是法语、德语,更不是瑞典语、希腊语,这令所有同学都奇怪不已。
其实,翻译是拉丁语,因为这次“欧罗巴之夜”的活动是西方语系同分离出去的法语系、德语系共同举办的,由于这几种语言都系出拉丁语系,所以便采用了这个折中的办法,没想到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
这次合作的尝试其实已经酝酿已久,我们也是借着此次校庆的契机,实现了一次三教楼的语系大联欢。
幸运的是,我们三个学院的团学联成员本来私交就很好,加上分工明确,西语主要负责活动的组织、策划,德语负责外联,法语负责宣传,所以一旦有什么问题或者漏洞,很快就能被发现,也能在局面失控前很快解决。
这从另一个方面也提高了活动的效率,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三教楼各语系间的感情交流,使活动不但能够办得好,同学的参与度也能大大提高,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办活动,更是享受活动。
校庆寄语:身处西方语系,我能切身感受到,上外在保留传统的中式教育方式的框架下带给我们的西方理念,和实践交流的体验。
更令我感佩的是,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上外有着一大批负责任的、真正攻于学术的老师,这难能可贵。
也希望在他们的带领下,母校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国际化的人才。
人文培养 校庆启航 ——东方语学院团学联主席胡文斌 东方语学院的校庆晚会同以往的迎新晚会并在一起举办,所以这次规模特别大,晚会节目上也特别注意选取关于历史人文类的节目。
考虑到既反映历史面貌,又要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我们便运用话剧、小品等多种灵活的形式。
学校对此也很支持,提供相应的展示场地;学院更是在资金、场地和老师指导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不负众望,通过这场大型的综合晚会,不仅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参与进来,而且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同学们的好评。
学校里的活动也相当密集,而且很明显都很侧重学生,考虑到学生的需求。
我比较关注的是一系列校庆讲座,让同学们能在互动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的提升。
另外,在搜集院史资料的过程中,我也更加了解学院乃至学校的历史,对我个人来说扩大了我的知识面,增加了历史知识,培养了我的人文素质。
校庆寄语:与其他学院相比,我们学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我们的活动形式和特点过于单调,以后可以考虑与其他学院合办,从而学习借鉴多样的形式。
我很感谢校庆给我这样一个提高自己工作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机会,校庆虽然有很多对过去的总结,但这一切绝不会随着校庆的结束而终结,这绝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法学院团学联主席杜波迪 今年是上外六十周年校庆,也是法学院十五周年院庆,我们也举行了相应的院庆晚会,放在校庆文艺演出之后。
时间上也许并不占优势,但我想最重要的是节目有质量。
这个学期我们学院的活动十分注重“抓大放小”:“抓大”是指大型活动要少而精,规模办大一点,做细致一点,但一定要办好,比如模拟联合国大会,这次就是在全上海范围内邀请团队,做了很多改革;“放小”则是放权给各个部门,他们有什么计划和活动,可以有尽情展示自我的平台。
但各部门间也不是分离的,大家都一起做,我觉得我们这一届团学联心特别齐,大家这学期都很忙,但就是在忙的过程中一起成长。
这次校庆学校里的活动造势很大,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可以说是大大跨进了一步,就拿“高雅艺术进校园”来说,这个活动无论从场地设施、文化含量还是同学参与度上来说,都是非常出色。
所以我想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学校慢慢开始重视文化的东西了。
说实话,以前上外的学生活动都是成小团体“小打小闹”,很少有成气候让人记忆深刻的,而这次就有非常大的改观。
然而,问题还是存在的,其实同学们不乏办大活动的热情和精力,但是学校给予的指导和支持远远不够。
我们学校的领导层面与学生的接触不多,很少看到校长或副校长等人出现在活动现场,其实很多时候学生拼死努力也抵不上领导一句话来得有作用。
校庆寄语:一所大学的外表不一定需要很光鲜,但核心的人文精神不能缺,这恰恰是上外现在所匮乏的。
另外,上外学生的思想相对闭塞,总是自以为是,不会接纳并改善自己的不足。
松江本来就是个闭塞的地方,你再把自己的心,自己的思想封闭起来,就无法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展现自我价值的开始 ——高职学院学生会负责人徐诸君 作为年轻的二级学院,99年刚成立的高职学院能够在入驻上外松江校区的第二个年头就参与到盛大的60年校庆献礼活动中,既荣幸又令人激动。
可能是因为搬来的时间短,大家对我们也不甚了解,如何更快地融入整个学校的校园氛围一直是我们头痛的难题。
校庆的院系展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通过旅游、商务等实际性的专业特色的融入,举办了一场多元化的职业技能大赛,借此展示我们学院独特的学术风采。
当然,活动的组织、策划中不乏诸多问题,比如学生会人员的交接工作,由于我们学院特殊的三年制课程设置,上一届的主席团成员进入最后一年的备考、实习阶段,而新一届成员又尚未选出,在这个人员零散不齐的状态下我们接手校庆活动更是面临重重障碍。
作为临时负责人的我,以前也从未有过组织大型活动的经验,只能通过对其他学院展示的观摩、借鉴,从中推寻出一种适合我们学院的呈现方式,尽我们所能去做好它。
尽管最终的反响不如我们预期的那么好,但对于我们的首次尝试这也是一种肯定,而且我们相信,这次校庆仅仅是我们高职同学展现自我价值一个开始。
校庆寄语:母校60周年校庆为各个院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展示平台,希望这只是一个开始,今后能够推广开来成为一种常规活动,而不仅仅局限于校庆。
入住松江两年来,高职学院已开始逐渐融入学校,但作为其中一员,我和大家一样期待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展示机会,让我们得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我们应有的价值。
校庆献礼 完美的句号 ——上外艺术教育中心总监单婵 校庆对我来说,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我们艺教中心负责的校庆文艺演出。
这次的活动从今年五月份就开始策划,每一个节目都是由老师精心设计编排,参与的演员也是经层层筛选,前段时间的SISU ALL STAR比赛就是为校庆选演员。
包括我们这两天在做的20分钟宣传片,都是为了12月18日那天的演出。
这次的文艺演出和以前文艺部办过的任何一场活动都有很大的不同。
以前我们办演出,节目都比较杂,而且是根据节目定主题,所谓主题也只是把节目串起来;这次是先定下主题,即“芳华甲子,弦歌五洲”,再围绕主题做节目。
另外,由于教育会堂的落成,我们部门的办公室也搬过来了,新的大礼堂现场设施特别好,当然也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来学习灯光、舞台等的设备控制。
所以,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上,这次的活动比过去都是很大的飞跃。
这可以说是我目前办过的最大型的活动,我和部门的其他人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准备的过程虽然繁杂辛苦,但是一次很好的经历。
邓佳师一直在给我们指导;团学其他部门也帮我们很多忙,大家都一起合作;由于经费有限,我们还要自行设计舞台,但这实际上增加了我们的参与度;有同学为了做宣传片要连续看几十个小时的影像资料,很多人好几天没睡赶着做片子;演出那天更是需要每一位工作人员来负责每一项具体细致的工作 校庆寄语:我已经大四了,面临就业压力,但还是想把这次演出办好再找工作,校庆演出基本上算是我大学生涯的完美句号吧。
可能有人会说我有损失,但我是心甘情愿的,和部门里的一帮人在一起做事情,一起分享喜怒哀乐,这才是最好的。
在此,我真的很感谢每一位为校庆演出做事做贡献的同学。
契机创造改变 ——校学生会副主席郝鹏 校庆其实是个契机,利用这次机会,校学生会团委等工作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财政、宣传、办公行政等方面都做到一体化。
就拿财政来说,开学时我们便召开会议强调精简预算,由于校庆演出方面耗资较大,学生活动这块就相对紧张。
为此校团委新建了一个账户来统一管理财务,各部门活动的收支都通过这个账户,到目前为止基本做到收支平衡或者略有盈余,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圈。
因为校庆活动时间紧任务重,就促使很多部门一定要调整内部架构,提高办事效率;部门间的合作也前所未有地密切,一体化的改革既要求各部门加强专门的职能,又要理清彼此间的关系和配合。
这些都是在摸索中前进,所以我们定期会开会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的得失,制定下一阶段的主题和分工。
因此,校庆就像一颗石头,打破了水面原有的平静,让所有人都想方设法动起来,整个上外的学生工作才能更好地运作起来,从而建立长期发展的健康机制。
通过举办一系列校庆的相关活动,也培养了我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让我的视野更开阔,考虑得更多,权衡得也更多。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上外和身边的人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发现了他们过去我不曾熟悉的一面。
校庆寄语:我觉得校庆对整个学校来说,也许更多是过去六十年的回顾;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组成的一部分,这也是我们思考自身的契机,回顾自己的过去,更重要的是开拓未来的新起点。
大学精神的再度审视 ——上外青年新闻中心部长李黎 短短三周,厚厚一本校庆特刊,加上影音全记录的光碟,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恰恰是让我们在最后一刻赶工完成了。
为了校庆,上青几乎整合了报纸编辑部、杂志编辑部和市场部的所有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特刊的制作过程中,其间的忙碌紧张程度也是始料未及。
目前上青的主要编辑人员还是以大三为主,在课业繁忙的同时还能兼顾特刊的编辑,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带动这个团队,也很令我感动。
比如美编组本来就人员不足,还要承担美化编辑、摄影摄像的重头任务,连夜加班自是家常便饭,而且还因为种种原因返工重做,要说毫无怨言也不可能,但为了我们热爱的新闻工作,为了更好的呈现校庆的各个侧面,我们的努力从未停歇过,为此倾注的心血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道明的。
校庆寄语:经历过各种困难,我也深切地感受到校庆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忙碌的工作,从材料的搜集、整理、编辑工作中我们对大学精神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深入地看到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学术精神。
大学教育也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专业含义,它从各个方面培养了一个学生的修养和能力,也希望在全校欢庆的日子里,我们能用文字、影像全方位地呈现一个不一样的上外,为每个读者、观者提供一个再度审视大学精神的平台,作为一个校园新闻工作者,我们希望由校庆引发更多的思考,这也是上青校庆特刊的真正意义。
演绎文化繁荣的大舞台 ——思索讲坛负责人李敦阳 60页,翻开上外的60年。
我们的《思索志》校庆特刊以60页的丰富内容呈现了母校文化繁荣一甲子的历程与景象,而为期两个月的8场高密度讲座,也是为校庆献礼的一次巨制,其中汇集了难得一见中外各界社会名流及校友中的“牛人”,旨在让同学们开阔视野,近距离地接受一次文化洗礼。
这次的校庆活动时间紧、规模大,几乎所有的思索成员都加足马力工作,让我不禁感叹,年轻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奉献精神也是值得称道的,所以最后呈现的满意结果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同时,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我们体制完善的优势,提前一个月定讲座选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分工明确让每个部员都能参与其中,共享辛勤耕耘后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我也从这次的特殊经历中看到了以后工作值得借鉴的地方,整合讲座,四场打包的运行模式既能够节省经费,又能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这对弥补我们之前宣传工作的不足很有帮助。
“思索讲坛”一直提倡的是通识教育的普及,我认为在上外这样的语言类专业学校更是需要这样的普及。
我们也希望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能够在上外文化繁荣的道路上出一份绵薄之力。
校庆寄语:校庆是个很好的舞台,让我们思索通过一系列密集的名流讲座,为同学们开拓视野,拉近学生与文化名流的距离,同时对于我们的部员而言,也是锻炼工作能力的一次良机,实现潜力发掘的一种证明。
思索若能借此契机呈现学术共盛,文化共荣的氛围,便是对此次校庆最好的献礼
群主给群员的离别解散感言
群主搞笑发言 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紧密扎根在群里,高举有空必来,有来必言,有言必留,有留必看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雁过留声,人过留言的要求,坚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思想路线,弘扬一不怕手酸,二不怕麻烦的大无畏精神,把保持联系,经常骚扰作为振兴群的第一要务!要从根本上改变几天来一趟,想到才来上,来了不说话,逛逛就走人的方式!留言要有新思想,灌水要有新思路,吹牛要有新突破,抬杠要有新局面!坚持四有即有组织,有预谋,有把握,有成绩。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使咱群走上可持续发展
对改革开放40周年说一句话
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祝愿祖国国家强大人民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