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写李璧墓志感言

05-18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书法的一点创作心得和技巧

【书法学习心得体会】第一,学习书法要勤奋,贵在坚持练习,书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字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只有坚持练习下去,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有所成绩,不要想着立竿见影和一步登天。

第二,学习书法要勤于思考,最好能找个老师。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要进入艺术之门,最好是能有一个引导者。

如果能找到一个名家大师作为自己的老师,那么对于学习书法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若是找不到老师,可以经常看看字帖和历代名家大家的作品,在看作品的时候思考这字的结构、形体、笔画、用力、布局等等方面,思考如何才能让一个字能够具有艺术感,即既漂亮美观,又具有神韵。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日积月累的观察和体会的,我想这也是我要到达的境界。

第三,书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当然这指的是书法一个比较高的境界。

当书法到达一个比较高境界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加上自己的特色,加上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领悟,将自己的这种想法在书法中体现出来,真正做到字不仅有形,形美,而且要做到有神,神形俱备,这才是好的书法。

【书法写作技巧】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

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

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

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其实书法创作也谈不上技巧,只有多看,多练,多学,才能提升书法水平。

希望能帮助我,姚合古汉语诗词跪求

一、长江三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大峡谷,还是我国乃至亚洲最早居住古人类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和世界人类远古文明出现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曾预言说:“我们现在称北京猿人为我们的老祖宗,但北京猿人的老祖宗又在哪里

我觉得应该到长江三峡一带探寻。

”现在,考古学家在大量的遗址遗迹中已经找出三峡人类活动的大致轮廓,在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巫山龙骨坡,发现200多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证明“巫山人”是全球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人类;新石器时代遗址大溪文化展示了三峡人类的聪明才智;三峡地区古代巴人的遗址和墓地反映了三峡是巴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是解开古代巴人历史之谜的主要地段。

长江文明堪与黄河文明媲美。

三峡也是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另一个摇篮和重要通道。

在历史进程中,长江串接起下游的吴越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

而三峡,像一个巨大的纽结,沟通了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将巴蜀文明和荆楚文明连接起来,造就了完整的长江文明。

三峡两岸夏商周遗址、秦时栈道、楚国阳台、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奉节白帝城,云阳张飞庙、夷陵(湖北宜昌)古战场,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八阵图、永安宫、涪陵白鹤梁、黄陵庙等古代建筑和文化遗迹,与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向人们展开了一册数千年文化历史的巨卷。

可以说,百里三峡是一根哺育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脐带,如果没有这个通道,中华民族文化史就是残缺的。

三峡是中国让人记忆最深刻的景观,小学课本收入的《长江之歌》使不少人第一次认识长江的豪迈;中学课本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名诗,和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让我们进一步领略了三峡的雄奇与壮丽;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三峡》一文中把长江三峡那独具魅力的风光名胜和意境渲染得淋漓尽致,一次又一次的加深了我们对三峡的印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

我们通常所的三峡风光是指泛从重庆到宜昌全长600公里的峡江风光。

整个三峡位于崇山峻岭之中,两岸山高谷深,悬崖绝壁,群峰竞秀。

三峡“山水峡林泉洞,包罗万象;雄奇秀险峻幽,无奇不有”;其景色之壮观,气象之宏阔,占尽天下所有自然景色,被称为天然博物馆,是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位居全国十大风景区之首。

瞿塘峡是三峡中最短的峡谷,以雄奇之美著称于世。

瞿塘峡山势雄峻,两岸的山就像大斧切成的一样,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是瞿塘峡的代表景观,也是长江三峡在景观上特征最明显的景观。

古人诗称夔门为:“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人们常称“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

巫峡是三峡中最长的峡谷,以幽深秀丽闻名中外。

巫峡最享盛名的是巫山十二峰,峰峰奇绝,就像一串翠绿的宝石镶嵌在江畔,其中以神女峰最富魅力。

由于巫峡湿气蒸腾不散,容易成云致雾,随时可见云雾或缠绕于山腰,或飘浮于江面之上,因此,古代骚人墨客游历三峡时,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三峡的云和三峡的雨。

二、西安碑林博物馆 Museum Of Forest Of Stone Tablets In XI’AN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陕西省博物馆)是一座庭院式建筑,位于西安市三学街孔庙旧址,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陈列内容分为“西安碑林”和“石刻艺术”两大部分。

.1950年扩建为博物馆。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1000多块。

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出的《石台教经》和公元873年刻成的《开成石经》。

“碑林”这个名字是清代所确定的。

碑林现收藏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7个陈列室,6个墓志廓和1个碑亭展出。

碑林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粮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讦650,252字,用石114方,两面刻文。

清代补刻的《孟子》17面3万余字好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

12部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

碑林第二陈列室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出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其中有唐初书法家欧阳洵写的《皇甫诞碑》,有小欧阳之称的欧阳洵之子欧阳通写的《道因法师碑》,颜真卿写的《多宝塔碑》和《颜氏家庙碑》,晚唐柳公权写出的《玄奘塔碑》和长安弘福寺和尚怀仁集王羲之刻字刻成,世称“千金贴”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以及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

碑林第三陈列室保存有汉至宋代(公元前206年—公元1279年)各种书体的珍贵碑石,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书体。

通过这些碑石,可以了解我国文字的演变过程。

碑林第四陈列室保存有宋至清代书法家的诗文真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

碑林第五陈列室主要陈列宋、元、明、清各代记述修庙、记功、修渠、补城等史实的碑石,是研究当代社会和地方史的参考资料。

除此还陈列有清代马德昭的“虎”、“寿”、“福”等一笔而就的大型题字碑石,运笔有力,气势磅礴,给参观者以美的享受。

碑林第六陈列室陈列的碑石多是元、明、清各代的诗文碑石。

其中元代赵孟 的《游天冠山诗碑》、明代董其昌的《秣陵旅舍送会稽章生碑》、清代康熙皇帝临米芾的《赐吴赫书》、林则徐的《游华山诗》等都很珍贵。

碑林第七陈列室是1982年新建的一个陈列室,专门保存宋《淳化秘阁贴》。

在碑林徊转的个长廊上陈列着由魏至清的各代墓志。

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它收集了散失在陕西各地的西汉至唐代的石刻70余件,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按年代顺序陈列于此。

门票:30元 营业时间:08:00—18:00 陕西历史博物馆 The Shaan’xi History Museum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了陕西出土的文物精品

【第11句】:3万件(组),展室外面积达1100平方米。

分为陕西古代史陈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三大部分。

陕西古代史陈列展出在陕西发现、出土的珍品3000余件,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分3个展室展出。

陕西古代史陈列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它形象、系统地展现出自115万年前至公元1840年的陕西古代历史。

门票:35元 营业时间:8:00---18:00 半坡遗址博物馆 The BanPo Museum 半坡遗址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

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得名。

仰韶文化属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繁荣时期,由于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常发现大量彩绘陶器,所以也被称作彩陶文化。

据碳—14法测定,整个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约为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建设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

于1954年秋至1957年夏先后进行了5次发掘。

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纹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

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门票:20元 营业时间:08:30---17:00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The Museum Of Emperor Qinshihuang’s Terra —Cotta Warriors & Horses 1974年3月,临潼区晏寨乡西扬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

【第1句】: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

1976年通过钻探,在此坑的北侧20和25米处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

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把它们分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

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

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宽62米,深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5个,坑道内有10道

【第2句】: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着粗大的横梁,再铺芦席、细泥和填土。

底部以青砖墁铺。

一号坑兵马俑按实战军阵排列。

俑坑的东端是一个长廊,站着三排面向东的战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们是一号坑军阵的前锋部队。

长工廊南边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边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

西头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后卫。

他们手持弓弩等远射兵器,担任整个军阵的警戒任务。

在10道隔墙隔开的确良1个过洞里排列着38路面向东的纵队,每路中间都排列有驷马战车。

陶俑全部身披铠甲,手持长兵器。

它们是一号坑的主力部队。

一号坑共有27个探方,根据每个探方里兵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发掘后可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号坑东端以北是二号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

它是由4个单元内的4个不同兵种构成的一个典型军队,估计可出土驾车陶马350多匹,骑兵用鞍马100余匹,各种武士俑近1000件,木质战车89辆,是由步兵、骑兵、轻车和混编兵种共同组成的曲尺形军阵。

这由来个小阵勾连组成。

第一个小方阵是驽兵阵,发俑坑东边突出的大斗部分,共有驽兵330我。

其中约160人铠甲跪俑分成8路纵队居于阵心,外围则有170们个战袍立俑作掩护。

临阵时,立跪两种姿式可以轮番射击,使敌人难以靠近。

第二个小阵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1至8过洞,由64乘驷马战车组成,每乘战车上有一个御手,两个甲士,无隶属步兵,因而具有很高的运行速度和突击能力。

第三个小阵即俑坑的中部,包括9至11过洞,是一个由战车、步兵和骑兵混编的纵队。

它以19辆战车为主,260余个步兵为辅,产8上骑兵6和。

第四个小阵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于是4过洞,是由战车6乘、鞍马和骑兵俑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

四个单元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大阵,又可以分开构成四个独立的小阵,能攻能守,自我保护能力强,反映快速。

二号坑的四个单元中就有三个单元布有车兵,战车占到整个军阵面积的半数以上,证明在秦代车兵人为作战的主要力量。

三号坑在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面形,面积为520平方米,仅有4马1车和68个陶俑。

它的东边是一条长

【第11句】:2米,宽

【第3句】:7的斜坡门道,与门道相对应的为一车马房,车马房两侧各有一东西向厢房,即南厢房与北厢房。

共出土陶俑64件。

这些陶俑的编组排列与一、二号坑不同。

一、二号坑内的陶俑都是按作战队形排列,而三号坑内的武士俑则是环绕周壁面内相向夹道式排列。

三号坑内武士俑所持兵器也与一、二号坑内武士不同。

后者配备的有长射程的弓弩,近距离格斗的矛、戈、钺、剑等,而三号坑内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

铜墙铁壁殳在秦代是一种专门用于仪仗的兵器。

在北厢房内还发现有残鹿角一件,动物朽骨一堆。

可能是专供战前占卜或祷战活动的场所。

通观三号坑整个布局,它可能是整个地下军阵的指挥部——军幕。

陶俑最低为

【第1句】:78米,最高为

【第1句】:97米,轻重也不同,最轻的不到110公斤,而最重则达300公斤。

为了使体形高大的秦俑保持重心平衡,秦代工匠们在每个陶俑的脚下加上一个踏板,使站立的陶俑更加稳固。

兵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青铜剑,历经2000多年表面没有生锈,至今仍锋利无比,光亮如新。

一次能划透20张纸,经鉴定系铜锡合金,并含有10多种其它稀有金属,表面有层10至15微米的含铬化合物氧化层,表明曾彩铬盐氧化技术处理。

镀铬技术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人发明的,而我国有2000多年前就开始在兵器上镀铬,实在令人叹服。

1980年月日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按照发现的顺序,被子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

这两乘都是4马单辕,呈前后纵向列排,一号车应为古代的“高车”,赶车的御官和乘车人都站在车上。

二号车叫“安车”,亦称“辒车京”,分为前御室和后乘室,两室之间隔以车墙,赶车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后乘室。

二号车配有1500余件金银构件和饰物,显得华丽富贵。

它可能是供秦始皇灵魂出游时乘坐的。

一号车上配备有弓弩、箭、盾牌、驾车者带有官帽,说明这些车是用来保护后面的二号车安全的。

铜车马处处依照真车、真马、真人制作,除尺寸约为真车马、真人的二分之一处,其它都与真车、真马、真人无异。

铜车马大小由3400个零部件组装而成。

车长

【第3句】:17米,高

【第1句】:06米。

铜马高65—67厘米,身长

【第1句】:2米,重量也各不相同,最轻的为177公斤,最重的2

【第12句】:9公斤。

车、马、人总重量达1243公斤。

主体为青铜器铸造而成。

车马的金银装饰品共计1720件,金银器总重量达7公斤。

铜车马是我国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美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中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门票:90元 营业时间:08:00—18:00 华清池 The Huaqing Pool 华清池位于骊山脚下,自古以来就是沐浴疗养之地。

据载,西周曾在这里建过“骊宫”。

秦时砌石筑池,取名“骊山汤”。

汉代扩建为“离宫”。

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修建“温泉宫”公元747年,唐玄宗命环山筑宫,宫同建城,改为“华清宫”,其汤池亦称“华清池”,此名沿用至今。

华清池水能治病,远在2000多年前就被人们发现。

据传,秦始皇在这里遇见“神女”,欲行无礼,神女恼怒,唾他一脸,唾处立即生疮,始皇恐,忙作忏悔,神女便让他用温泉水冼之而愈。

过去历代帝王均在此筑宫,游宴作乐。

唐时,每年十月,唐玄宗携带杨贵妃姐妹,前往华清宫,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回长安。

唐代的华清池毁于“安史之乱”。

现在的华清池只是唐朝华清宫的一小部分。

今天我们看到的华清池是在清代重建基础上不断整修扩建而成的,占地面积85560平方米。

进华清池的西门,迎面可以看到九龙池、莲花汤和飞霜殿等,都是1959年按唐代建筑风格恢复重建的。

飞霜殿在唐代是玄宗皇帝和杨贵妃的寝殿。

当时殿前的汤池之中,整日雾气升腾。

每当冬季大雪降临,宫内玉龙飞舞,银装素裹,唯独飞霜殿前,化为白霜,故此得名。

飞霜殿前的九龙汤,相传在很古的时候,关中大旱,玉帝命老龙率8条小龙降雨。

当旱象刚刚消除,众龙麻痹松懈,致使旱情再度加剧。

玉帝一怒之下,便将众小龙压在玉堤之下,并在堤两头各压晨旭亭和晚霞亭,使众小龙终日口吐清流为民灌田。

又将老龙压在玉堤上端的龙吟榭下,使其尽职尽责监视众小龙。

九龙池由此得名。

九龙池西侧的九曲回廊直通如同龙船浮于水面的石舫。

石舫上有当年玄宗皇帝的御汤“九龙汤”。

九龙汤当时手莹白的白玉石砌成,石面皆隐起鱼龙花鸟之状,池中有一双用白玉雕成的才出水际的并蒂莲花,泉眼自瓮口涌出,喷注到白莲上,所以御汤也叫莲花汤。

华清池内的骊山温泉水源及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都位于华清池东 门票:40元 营业时间:08:00—18:00 乾陵博物馆 The QianLing Museum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

因在长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称乾陵。

唐高宗李治系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生于公元628年。

因得其母舅长孙无忌的帮助,被选为太子。

公元649年太宗死后即位,他因体弱多病,实权操在皇后武则天手中,高宗在位34年,公元683年死于洛阳观贞殿,葬于乾陵。

武则天,名 ,山西文水人,武则天一当上皇后就参与朝政,公元690年,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在位21年,公元705年,传位于中宗李显,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不久死于洛阳上阳宫,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乾陵建于684年,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比较完整的陵墓之一。

乾陵的地面设施遗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这些石刻大都集中在朱雀门外,从南面的第一对土厥起,向北有华表、翼马、朱雀各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内城四门外有一座石碑,左为“述圣纪碑”,因碑石七节,人称“七节碑”。

上层为屋形碑首,中间五节为碑身,下层为碑座。

碑通高

【第6句】:3米,每边宽

【第1句】:86米。

碑文为弄则天撰,中宗李显书,8000余字,内容是颂扬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

右为“无字碑”,高与“述圣记碑”同,宽

【第1句】:8米,厚

【第1句】:3米。

碑额刻有八条螭首,两侧刻有线雕大龙云纹。

初立时,全碑未刻一字,故称“无字碑”。

究其原因,一说表示武则天“功高德大”取论语中“民无得而名焉”之意;一说表示武则天雍容大度,立此碑,让后人去对自己评说;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碑乃唐中宗所立,他既不满武则天的独断专行,不愿违心地恭维她,又不愿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对母亲提出非议,故而立下此碑。

不管怎么说,在帝王陵前立无字碑,在我国历史上还是仅有的。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字秾辉,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女,嫁于武则天的侄孙驸马都尉武延基。

公元701年,死于洛阳,年仅17岁。

于706年与武延基合葬于乾县北塬,陪葬乾陵。

章怀太子墓位于乾陵东南约3公里处,章怀太子名贤,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次子,在高宗的子女中较有才华的一个。

依永泰公主墓而建的乾陵博物馆内收藏着从乾陵陪葬墓内(主要是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出土的众多文物,这3座墓在五代至北宋时虽已被盗掘,但仍遗留大量的陶瓷器皿、唐三彩、俑及墓志铭等随葬器物。

三彩马中,形体最大的要数章怀太子墓出土的一具,高72厘米、长80厘米。

各种三彩俑的姿势各不相同,造型十分生动,其中有几十个铠甲骑马俑,是文物中罕见的珍品。

门票:乾陵31元,4个景点共计84元 营业时间:08:00—18:00 法门寺 The FaMen Temple 法门寺是我国古代安置释迦牟尼佛骨舍利的著名寺院。

法门,意为修行者必入之门。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寺因塔而建成 法门寺塔,又名“真身宝塔”,因葬有释迦牟尼的手指骨一节而得名。

公元前485年,释迦牟尼灭度,印度摩揭陀孔雀在朝阿育王,皈依佛教,为了使佛光远大,将佛骨分成84000份,分葬于世界各地,并建成84000座塔。

我国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门寺塔就是其中之一。

因此,法门寺塔和寺有“关中塔庙之祖”的称誉。

1985年,陕西省政府仿照明代的砖塔重建新塔,在清理塔基时,意外地发现了地宫,在地宫中发现了深藏千年之久的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和供养舍利的大批珍贵文物。

法门寺地宫长

【第21句】:2米,面积

【第31句】:84平方米,是迄今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寺塔地宫。

地宫所发现的4枚佛骨舍利,是令人最瞩目的。

第一枚舍利藏在后宫的8重宝函中,长

【第40句】:3毫米,中空,坚置在金塔基银柱。

第二枚藏在中室汉白玉双檐灵帐之中,形状与第一枚相似。

第三枚藏在后室秘龛五座宝函的白玉棺中,管状,长37毫米,白中泛黄。

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绘菩萨阿育王塔内,色泽、形状与第一、二枚相似。

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副会长周绍良先生鉴定,其中第二枚是灵骨,即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其余3枚是“影骨”,是唐朝皇帝为保护真骨而命人仿制的,但在佛教徒眼中,“影骨”也是圣骨,与真身舍利具有同等意义。

法门寺发现的金银器是等级极高的珍品。

四面十二环鎏金禅杖无 没完写不下了 苏州园林甲天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

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主要景点:

【第1句】:寒山寺位于姑苏城外枫桥边,始建于六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唐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

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庑殿(偏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

大雄宝殿右侧有一口日本友人送来的铜钟,它是1906年由小林诚义等一批工匠铸成的。

此钟一式共铸两口,一口在日本馆山寺,另一口就在寒山寺,至今保存完好。

【第2句】:虎丘是苏州城的标志性景观,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

苏州在春秋时是吴国的首都,吴王阖闾死后就葬于虎丘。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曾凿山引水,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加秀美。

宋代诗人苏轼曾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古人在评价虎丘的特色时,曾提出:“九宜”之说,称虎丘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

现园内主要景观有:世界著名斜塔——虎丘塔、“天下第三泉”、断梁殿、憨憨泉、试剑石、剑池、拥翠山庄、万景山庄等。

【第3句】:留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清乾隆末年被刘恕所得,扩建后改名寒碧山庄,时称“刘园”。

光绪初年,官绅盛康买下此园,吸取苏州各园之长,重新扩建修葺,改名为留园。

留园共分中、东、西、北4个景区,景区间由700多米长的曲廊连接,长廊两壁上嵌有历代名家书法石刻300多方,人称“留园法帖”。

廊檐下有粉白花墙漏窗,图案精美。

从花墙望去,山池亭台在花树中若隐若现,有如丹青画卷,别有情趣。

【第4句】:狮子林位于城东北的园林路23号,是元代僧人天如禅师为纪念他的教师中峰神僧而创建的。

狮子林拥有国内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

湖石假山玲珑众多、出神入化,形似狮子起舞,被誉为“假山王国”,有“桃源十八景”之美誉。

园中最高峰为“狮子峰”,另有“含晖”、“吐月”等名峰,建筑有“立雪堂”、“卧云室”、“指柏轩”、“问梅阁”等。

【第5句】:苏州乐园位于苏州新区西面的狮子山麓,分为水上世界和欢乐世界两部分,园内多数参与性游乐设施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欢乐世界位于狮子山东侧,以“东方迪斯尼”为主题,集西方游乐场的活泼、欢乐、壮观和东方园林的安闲、宁静、自然的特点于一体,是中国新生代乐园的点睛之作。

水上世界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水上游乐园,这里有13000平方米的魔幻水城,4000平方米的造浪池和瑞典进口的半球充气滑台等。

漂流河还有仿真动物埋伏,仿佛置身于侏罗纪公园。

通过学习三字经,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

《三字经》之所以历久风行,影响所及,几乎家喻户晓,人尽皆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

《三字经》篇幅不长,全篇仅1044个字,但就是在这有限的篇幅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

明朝的吕坤,把它当作增广见闻的读物。

清人紫巢氏,在为《三字经注解备要》作序的时候,称它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

章太炎把它和《千字文》作了对比,认为它虽然“字有重复,辞无藻采”,但“启人知识过之”。

(《重订三字经》题辞)美籍华裔学者陈荣捷也说:“《三字经》以一千余字,历举中国文化义理历史典籍,实一小型百科全书。

”(《朱子新探索》第672页,台湾学生书局,1998年) 《三字经》深得人们喜爱的另外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的形式。

它三字一句,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儿童喜闻乐道;并且,它的前后句自然连贯,语义顺畅,浅显明白,通俗易懂,丝毫没有生拼硬凑的痕迹。

宋代之前启蒙读物主要用四言写成在宋代之前,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主要是用四言写成的。

从残存的遗文和王国维等学者的考证来看,中国最早的启蒙识字读本,如《史籀篇》、《仓颉篇》等,都是用四言写成的。

著名的《急就篇》主体是三言和七言,末尾最为浅近可读的一段,歌颂汉朝的功德:“汉地广大,无不容盛。

万方来朝,臣妾使令。

边境无事,中国安宁。

百姓承德,阴阳和平。

风雨时节,莫不滋荣。

灾蝗不起,五谷孰成。

圣贤并进,博士先生。

”正是用四言写成的。

被人们视为“稷下学宫之学则”的《弟子职》、成书于六朝时期的《千字文》、唐代广泛使用的《开蒙要训》、成于唐而风行于宋的《蒙求》、介绍姓氏的《百家姓》、传播历史知识的《十七史蒙求》、阐释理学概念的《性理字训》、宋朝末年方逢辰所撰的《名物蒙求》等,都是用四言写成的。

在《三字经》出现之后,一些重要的启蒙读物如《龙文鞭影》,还是用四言编写成的。

可以说,四字句是传统启蒙读物最主要的编写形式。

用三言这样短小的句子来表达意思,而且通篇如此,还要押韵,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

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用简短(三、四个字)而整齐的韵语,好处在便于记诵,但是往往有两个缺点,一是容易写得艰深难读或者牵强硬凑,一是容易写得贫乏呆板。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第23页)四言相对于三言,虽然只多了一个字,除了增加编写的难度之外,对于成人来说没有什么不同,但对于儿童特别是低幼儿童来说,则意味着负担的减轻,意味着更加容易接受。

三字一句启蒙读物的沿革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编写的启蒙读物,虽然以《三字经》最负盛名,但正如俗言所说的那样,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三字经》的出现也是渊源有自,是中国传统启蒙教育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

在《礼记?曲礼》中,有诸如“衣毋拨,足毋蹶;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之类短小整齐而又押韵的语句;在《列女传》中,也有诸如“将入门,问孰存”之类的语句。

这些语句,教习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规范,不虚玄,不高妙,是切近的洒扫应对之类的具体事情,适合蒙童的理解能力,体现了小学“只是教之以事”的特点。

朱熹认为,这些短小而押韵的语句,可能“皆是古人初教小儿语”。

(《朱子语类》卷7)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朱熹把这些内容收录在《小学》中。

我们注意到,因为时代久远,又没有别的证据,朱熹在作这样的判断时,审慎地用的是一种不肯定的疑似口气。

如果朱熹的说法可信的话,那么,早在《礼记》成书的战国及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三字一句、用作蒙童诵读的读本了。

在现今依然流传、由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编写的《急就篇》,其主体部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姓氏名字,二是服器百物,三是文学法理。

第二、三部分的内容都是用七言编写成的,而第一部分全用三言。

它以“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

周千秋,赵孺卿,爰展世,高辟兵。

邓万岁,秦妙房,郝利亲,冯汉强”开始,而以“姓名迄,请言物”转入介绍“诸物”名称。

这一部分长达134句,在全书中占了很大的篇幅。

但它主要是姓名的堆积,前后句没有什么联系,没有什么意义。

这种编写形式,主要是中国人姓名的特点决定的,编写者并没有刻意以三字一句编写启蒙读本的意思。

在追溯《三字经》的渊源时,朱熹的《女已志铭》也受到个别研究者的关注。

朱熹的《女已志铭》无序文,全部铭文只有86个字:“朱氏女,生癸巳。

因以名,叔其字。

父晦翁,母刘氏。

生四年,呱失恃。

十有五,适笄珥。

赵聘入,奄然逝。

哀汝生,婉而慧。

虽未学,得翁意。

临绝言,孝友悌。

从母葬,亦其志。

父汝铭,母汝视。

汝有知,尚无畏。

宋淳熙,岁丁未。

月终辜,壬寅识。

”(《晦庵集》卷93)陈荣捷在提出这则材料的时候,虽然表明“吾人不敢谓朱子为陈淳《启蒙》之前驱”,但又说:“陈淳由四字文而改三字文,非必沿袭前人。

假如必须先例,则可取诸其师朱子也。

”虽然说“更不敢谓朱子为《三字经》之先例”,但强调“其女虽非幼稚,究尚未学,故此文乃为初学而设之文也”(《朱子新探索》第674页),而且反复强调朱熹与启蒙教育的关系。

的确,朱熹非常注重启蒙教育,不仅曾编有《小学》和《易学启蒙》,而且编写了《童蒙须知》、《训蒙诗百首》,他的《训子帖》、《白鹿洞揭示》、《敬斋箴》、《沧州谕学者》、《论定董陈学则》、《朱子读书法》、《孝经刊误》等,旧时也曾用作启蒙读物。

他有关传统小学的论述,不仅确立了启蒙教育的使命,而且为传统社会后期启蒙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调。

然而,将这篇为他女儿的墓志而作的铭文,看作是“为初学而设”,看作是为童幼而作,则显然过于牵强。

铭是刻于器物或墓碑上的文字,或者用作自我警示,或者用来称述生平功德,使传扬于后世。

作为一种文体,它往往用三字、四字等整齐的形式写成,如《大学》所载的著名的商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三字句式。

朱熹为自己早逝的女儿写的墓志铭,从内容来看,是为了使其生平懿德传扬于后世,从形式而言,则合乎“铭”的文体,与启蒙教育没有什么联系。

朱熹的学生陈淳,倒是实实在在地为启蒙教育的需要,用三字句式编写了一部适合儿童的读本。

他编写的《启蒙初诵》,全篇完好无损地一直保存到现在。

陈淳最初编写时,依照传统的方式,用的是四字句,篇名为《训蒙雅言》(《四库全书》本此篇序言称《训童雅言》)。

作者曾自叙其撰著经过:“予得子今三岁,近略学语,将以教之,而无其书。

因集《易》、《书》、《诗》、《礼》、《语》、《孟》、《孝经》中明白切要,四字为句,协之以韵,名曰《训童雅言》,凡七十八章一千二百四十八字。

”(《北溪大全集》卷16)全篇四字一句,四句一章,虽然说辑录的主要是儒家经典中的语句,但都经过了作者较大幅度的改编。

如述及孔子的部分这样说:“孔集大成,信而好古,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下学上达,好古敏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进礼退义,温良恭俭,若圣与仁,为之不厌。

宗庙便便,乡党恂恂,私觌愉愉,燕居申申。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不正不坐,不时不食。

出事公卿,入事父兄,罕言利命,不语怪神。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从心所欲,无可不可。

” 《训蒙雅言》编成之后,作者“又以其未能长语也,则以三字先之,名曰《启蒙初诵》,凡十九章二百二十八字”。

(《北溪大全集》卷16)此篇后来被熊大年收录在《养蒙大训》中,并被改名为《经学启蒙》。

《启蒙初诵》以三字句写成: 天地性,人为贵,无不善,万物备。

仁义实,礼智端,圣与我,心同然。

性相近,道不远,君子儒,必自反。

学为己,明人伦,君臣义,父子亲。

夫妇别,男女正,长幼序,朋友信。

日孜孜,敏以求,愤忘食,乐忘忧。

讷于言,敏于行,言忠信,行笃敬。

思毋邪,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入则孝,出则弟,敬无失,恭有礼。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色容庄。

口容止,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

视思明,停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正衣冠,尊瞻视,坐毋箕,立毋跛。

恶旨酒,好善言,食无饱,居无安。

进以礼,退以义,不声色,不货利。

通道笃,执德弘,见不善,如探汤。

不迁怒,不贰过,毋意必,毋固我。

道积躬,德润身,敬日跻,新又新。

祖尧舜,宪文武,如周公,学孔子。

礼三百,仪三千,温而厉,恭而安。

存其心,养其性,终始一,睿作圣。

这篇读物主要讲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篇幅也很短小,文字多有重复,可知它主要是作为教授伦理道德而编写的,识字的目的并不突出。

比起《三字经》来,内容也过于单一,由于主要是集儒家经书中的语句,尽管作者特别注意选择那些“明白切要”的,但也比较古奥难懂。

尽管如此,《三字经》对它的继承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三字一句的形式姑且不论,二者开篇都谈论人性,并且观点也完全相同。

从《三字训》到《三字经》在《三字经》之前,近似的命名也已经出现。

与朱熹(1130~1200)同时的项安世(1129~1208)曾说:“古人教童子,多用韵语,如今《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三字训》之类,欲其易记也。

《礼记》之《曲礼》、《管子》之《弟子职》、史游之《急就篇》,其文体皆可见。

”(《项氏家说》卷7)可见《三字训》与《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一样,当时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启蒙教育。

可惜《三字训》现在已经佚失,我们不知道它的详细内容。

由项安世的述说可知,为了便于儿童的记诵,它整齐押韵;从书名上,可以推知它用三字写成,而且,这样的命名和它三字一句的编写形式相关联。

陈东原先生说《三字经》“当系元初人就《三字训》改作”,只是一种推测,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证实,但无论是编写形式还是命名方式上,它无疑对《三字经》有重要的影响。

《三字经》是中国启蒙教育传统的结晶,它的出现,是传统启蒙教育长期积累的结果,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先例可循,就连它的名称,也显然是取法《三字训》的结果。

正因为植根于这样丰厚的传统,它才得以厚积薄发,成为传统启蒙教材最具标志性和代表性的读本

选修课书法鉴赏论文3000字

大有大无周恩来——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今年是周恩来诞辰百年,他离开我们已十二年。

但是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至今,许多人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一谈国事就念总理。

陆放翁诗:“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是什么办法化作总理身千亿,人人面前有总理呢?难道世界上真的有什么灵魂的永恒?伟人之魂竟是可以这样地充盈天地、浸润万物吗?就像老僧悟禅,就如朱子格物,自从一九七六年一月国丧以来,我就常穷思默想这个费解的难题。

二十多年了,终于有一天我悟出了一个理:总理这时时处处的“有”,原来是因为他那许许多多的“无”,那些最不该,最让人想不到、受不了的“无”啊。

总理的惊人之无有六。

一是死不留灰。

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

总理去世的时候,正是中国政治风云变幻的日子,林彪集团被粉碎不久,“四人帮”集团正自鸣得意,中国上空乌云压城,百姓肚里愁肠千结。

一九七六年新年刚过,一个寒冷的早晨突然广播里传出了哀乐。

人们噙着泪水,对着电视一遍遍地看着那个简陋的遗体告别仪式,突然江青那副可憎的面孔出现了,她居然不脱帽鞠躬,许多电视机旁都发出了怒吼:“江青脱掉帽子!”过了几天,报上又公布了总理遗体到八宝山火化的消息,并且遵总理遗嘱不留骨灰。

许多人都不相信这个事实,一定是江青这个臭婆娘又在搞什么阴谋。

直到多少年后,我们才清楚,这确实是总理遗愿。

一月十五日下午追悼会结束后,邓颖超就把家属召集到一起,说总理在十几年前就与她约定死后不留骨灰。

灰入大地,可以肥田。

当晚,邓颖超找来总理生前党小组的几个成员帮忙,一架农用飞机在如磐的夜色中冷清地起飞,飞临天津这个总理少年时代生活和最早投身革命的地方,又沿着渤海湾飞临黄河入海口,将那一捧银白的灰粉化入海空,也许就是这一撒,总理的魂魄就永远充满人间,贯通天地。

但人们还是不能接受这一事实。

多少年后还是有人提问,难道总理的骨灰就真的一点也没有留下吗?中国人和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习惯修墓土葬,这对生者来说,可以寄托哀思,对死者来说则希望还能长留人间。

多少年来,越有权的人就越下力气去做这件事。

中国的十三陵,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还有一些埋葬神父的大教堂,我都看过。

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又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当然不会为自己的身后事去费许多神。

所以一解放,毛泽东就带头签名火葬,以节约耕地,但彻底如周恩来这样连骨灰都不留的却还是第一人。

你看一座八宝山上,不就是存灰为记吗?历史上有多少名人,死后即使无尸,人们也要为他修一个衣冠冢。

老舍先生的追悼会上,骨灰盒里放的是一副眼镜,一支钢笔。

纪念死者总得有个念物,有个引子啊。

没有灰,当然也谈不上埋灰之处,也就没有碑和墓,欲哭无泪,欲祭无碑,魂兮何在,无限相思寄何处?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名篇都是碑文、墓志和在名人墓前的凭吊之作,有许多还发挥出炽热的情和永恒的理。

如韩愈为柳宗元写的墓志痛呼:“士穷乃见节义”,如杜甫在诸葛亮祠中所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都成了千古名言。

明代张溥著名的《五人墓碑记》“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简直就是一篇正义对邪恶的宣言。

就是空前伟大如马克思这样的人,死后也有一块墓地,恩格斯在他墓前的演说也选入马恩文选,成了国际共运的重要文献。

马克思的形象也因这篇文章更加辉煌。

为伟人修墓立碑已成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百姓的习惯,你看明山秀水间,市井乡村里,还有那些州县府志的字里行间,有多少知名的、不知名的古人墓、碑、庙、祠、铭、志,怎么偏偏轮到总理,这个前代所有的名人加起来都不足抵其人格伟大的人,就连一个我们可以为之扼腕、叹息、流泪的地方也没有呢?于是人们难免生出一丝丝的猜测,有的说是总理英明,见“四人帮”猖狂,政局反复,不愿身后有伍子胥鞭尸之事;有的说是总理节俭,不愿为自己的身后事再破费国家钱财。

但我想,他主要的就是要求一个干净。

生时鞠躬尽瘁,死后不留麻烦。

他是一个只讲奉献,献完转身就走的人,不求什么纪念的回报和香火的馈饷。

也许隐隐还有另一层意思。

以他共产主义者的无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君”,他更不愿在身后出现什么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