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峰顶感言

06-06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感悟人生哲理的诗句

【第1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第2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第3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登鹳雀楼》)

【第4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第5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第6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7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第8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第9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等飞来峰》)

【第10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第11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第12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第13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大学毕业感言

大学毕业感言精华版似乎真的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

向这段充满欢笑,充满浪漫,充满豪情壮志, 也充满酸涩与淡淡忧郁的学生时代。

想要用更多的语言把它一一描述出来, 可是当提笔之时, 却发现过往的一幕幕不停闪现, 而我的手,却什么写不出了…… 第一次踏入大学校门时孩童般的欣喜, 与即将告别大学时那好似暮年回首般的眷恋, 第一次牵起伊人纤纤玉手时的丝丝甜蜜, 与彻夜回想“我们还是很要好的朋友”时的肝肠寸断, 第一次站到演讲台时的慷慨激昂, 与得知自己闲时随感获奖后那种超然平静, 第一次月下憧憬未来美好画卷时的兴奋不已, 以及毕业在即,日头下奔波于面试公司时汗流浃背的艰辛。

欲回首,曾经的林林总总,甜蜜与欢笑还有那淡淡青涩的味道, 言回首,也只是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难以自拔而已。

又回首,那曾经的人,那曾经的夜,那曾经的一切一切。

止回首,深藏过去,遥望远方,那目标是否还依然清晰…… 又下雨了,今年的沈阳似乎真的很多雨, 淅淅沥沥,如丝线从天空垂下, 凉凉的感觉打在脸上,那感觉又像是打在心里, 冰凉的刺痛,一下一下的敲击。

驻足,仰面,享受最后的痛。

似乎明白了一句话,什么才是痛并快乐着。

但我只是冥冥中可以感觉到,却无法用语言完整的表达。

最后一次作为学生走出校门的一刹那, 我对我的青春回忆做了一个告别, 将一切的记忆,深深地烙在心灵的最深处。

语言随之尘封,激情随之湮没, 欲观星雨夜行山路崎岖峰顶 言响私语闪颜有心横跨两岸 又忆彩烛摇曳松林游戏路丛 止于思愁深锁相见遥遥无期

登飞来峰描绘了什么的情景

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新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

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诗一开头就直抒自己的心情,说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

孟郊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鹄的,颇出意料。

这就仿佛象是从苦海中一下子被超渡出来,登上了欢乐的峰顶;眼前天宇高远,大道空阔,似乎只待他四蹄生风了。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

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

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唐摭言》卷三)。

新进士们“满怀春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赵嘏《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必资清谈书此奉贺》)。

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

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怎容得他策马疾驰呢

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又怎能“看尽”呢

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

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

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 “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

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

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求 毕业感言

不知不觉,三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就到了分别的时候,三年前,我们是懵懂的孩童;三年后,我们是成熟的少年。

没有退缩,没有逃避,回首来时路,我们风雨兼程。

三年,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所以在离别时,才有那么多的不舍与遗憾。

我们一起面对困难,一起展望未来,我们看见的是彼此诚挚的脸,感受到的是彼此真挚的心。

对于我曾经无意伤害过的人,希望在最后能够对你们说一声抱歉;对于那些给过我温暖的人,希望能够致以我最真诚的感谢,感谢你们困难时给我支持,受挫时给我安慰,快乐时同我分享,难过时陪我落泪,真的谢谢你们。

真的,只有到了离别时明白原来我们曾一起经历了这样多的故事。

未来的路希望每个人都能一帆风顺,好好地,昂首走下去。

《登飞来峰》的读后感

塔顶红日,照峥、见万里山河,在耀煌壮丽景色前,胸中自会有  豪迈气概升起。

不畏浮云,只因心中光明磊落,身处极顶高处。

写景  时寓论形象而有哲理,诗人的才华,志趣此时显露无遗。

  《登飞来峰》赏析  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

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

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

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

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

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

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

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

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

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

“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