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号表达的前后句子关系

08-15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第1句】: 法律法规中句子之间逗号或顿号前后所表达的意思如何理解

【第1句】:逗号和顿号在法律规范中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语法意义外,尤为重要和普遍存在问题的地方在于逗号和顿号是现代汉语里最具灵活性的标点符号,使用中存在语意误解的可能性,它们具有分割句子的功能。

不同的人对逗号和顿号的分割力度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有人会理解为底分割了整句话。 【第2句】:在此我举例说明下,在修宪过程中对一个逗号的争议: 宪法修正案草案中的相关表述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在审议时,点在“并给予补偿”前面的一个逗号引起了有些代表的疑虑。

有代表提出,以上两处规定中的“依照法律规定”,是只规范征收、征用行为,还是也规范补偿行为,应予明确。由于对此有不同理解,有些代表建议将“补偿”明确为“公正补偿”、“合理补偿”、“充分补偿”、“相应补偿”,等等。

大会主席团经研究认为,宪法修正案草案上述两处规定的本意是:“依照法律规定”既规范征收、征用行为,包括征收、征用的主体和程序,也规范补偿行为,包括补偿的项目和标准。为了避免理解上的歧义,建议在最终的定稿中将上述两处规定中“并给予补偿”前面的逗号删去,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不是一个单纯语法上的问题,而是强调要清晰地表达立法原意。

一个逗号之差,直接关系到公民、集体财产能否得到有力保护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指出。

徐显明说,宪法修正案里这两条的立法本意,是宣布国家对合法私有财产加以保护的态度和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就需要建立包括补偿在内的相应法律制度。

只有依靠法律建立起来的制度,才能使规则得到遵守、公民权利得到保障。

【第2句】: 法律法规中句子之间逗号或顿号前后所表达的意思如何理解

【第1句】:逗号和顿号在法律规范中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语法意义外,尤为重要和普遍存在问题的地方在于逗号和顿号是现代汉语里最具灵活性的标点符号,使用中存在语意误解的可能性,它们具有分割句子的功能。不同的人对逗号和顿号的分割力度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有人会理解为底分割了整句话。

【第2句】:在此我举例说明下,在修宪过程中对一个逗号的争议:

宪法修正案草案中的相关表述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在审议时,点在“并给予补偿”前面的一个逗号引起了有些代表的疑虑。有代表提出,以上两处规定中的“依照法律规定”,是只规范征收、征用行为,还是也规范补偿行为,应予明确。由于对此有不同理解,有些代表建议将“补偿”明确为“公正补偿”、“合理补偿”、“充分补偿”、“相应补偿”,等等。

大会主席团经研究认为,宪法修正案草案上述两处规定的本意是:“依照法律规定”既规范征收、征用行为,包括征收、征用的主体和程序,也规范补偿行为,包括补偿的项目和标准。为了避免理解上的歧义,建议在最终的定稿中将上述两处规定中“并给予补偿”前面的逗号删去,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不是一个单纯语法上的问题,而是强调要清晰地表达立法原意。一个逗号之差,直接关系到公民、集体财产能否得到有力保护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指出。

徐显明说,宪法修正案里这两条的立法本意,是宣布国家对合法私有财产加以保护的态度和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就需要建立包括补偿在内的相应法律制度。只有依靠法律建立起来的制度,才能使规则得到遵守、公民权利得到保障。

【第3句】: 逗号在前后两个句子或短语之间,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吗

【第1句】:顿号与逗号的区别与用法:顿号的停顿小于逗号。顿号可以是相似结构的动宾词语之间的停顿,逗号是几个分句之间的间隔符号。顿号用于并列词语之间,停顿小的;逗号用于停顿大点和语义远点的短句。

【第2句】:顿号(、)表示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顿号在汉语中主要有两个用途,分隔同类的并列的事,通常是单字、词语或短句,当中的停顿较逗号短。分隔用汉字作为序号的序号和内文。

【第3句】:顿号的形式为“、”。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例如:“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这句话中,“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前三种事物之间运用了顿号,后面与“长江”之间就只用连词“和”相连接。这是因为并列词语间并不一定都要用顿号,两项并列可以只用“和、与”等连词,多项并列中间可以用顿号,而最后两项常用“和、与”等连词,用了连词就不再用顿号。顿号表示的一定是词语之间的停顿,不是句子之间的停顿。

【第4句】:句子之间的停顿用逗号,不能使用顿号。例如,【第1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朱自清《春》)”【第2句】:“牲口牵回去,见天拉车,拉磨,种地,打柴,要想想牲口是从哪来的;分了东西可不能忘本。(周立波《分马》)”

【第5句】:中间要用逗号顿号特殊情况:(1)相邻的两个数字连说,表示约数的时候,不要加顿号,如“二三十人”,“十五六岁”等。(2)如果表示确数,则要用顿号隔开,如“他在三、四年级的时候成绩最好”。(3)只有两个词语并列,一般用“和”“与”等连接。(4)多项的,前几项之间用顿号隔开,而在最后两项之间用连词连接。有时为了强调主、谓、宾诸多成分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都用逗号标示。

【第4句】: 语文中“顿号(、)”与“和”的优先级关系

顿号

顿号也用于并列词语之间,不过这种词语比用逗号隔开的并列词语更简短。它表示最小的停顿。

例:他引用了传说、民谣、古诗。使用顿号应注意下列八点。

(一)、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不必要再用顿号。“和”类连词一般用在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

例:我国科学、文化、文艺、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有的并列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或者停顿很小,又不会产生歧义,中间就不必用顿号。例:这在母亲的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啊!其它如“工农业”“中外记者”“甲乙丙丁“等都是这样。

(三)、不是并列词语之间不应用顿号。

例:我家住北京朝阳区、和平里。(此句顿号前后是领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中间没有停顿,不应该用顿号。

(四)、只有两项并列词语的,一般不用顿号,而用“和”“及”等连词。

例:老刘病了。昨天小张给他送去点心和水果。

(五)并列词语作谓语、作补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一群年轻人在唱歌,跳舞。

例: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六)如果要把简短的并列词语加以强调,这些并列词语之间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这次采访,你必须带三样世西:钢笔,录音机,照相机。

(七)邻近的两个数字(一、二、三……九)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如果是数字省略语,就要用顿号。

例:三、四米 十之七、八

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二、三部分是主体部分。

(八)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例(略)

【第5句】: 顿号表示句子中

顿号(、)表示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顿号在汉语中主要有两个用途,分隔同类的并列的事,通常是单字、词语或短句,当中的停顿较逗号短。分隔用汉字作为序号的序号和内文。

1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2011年12月30日发布,2023年6月1日实施):“句内点号,表示语段中并列词语之间或某些序次语之后的停顿。形式是‘、’。”[1]

2使用

【第1句】:用于并列词语之间。

这里有自由、民主、平等、开放的风气和氛围。

造型科学、技艺精湛、气韵生动,是盛唐石雕的特色。

【第2句】: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

他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辩解着。

【第3句】:用于某些序次语(不带括号的汉字数字或“天干地支”类序次语)之后。

我准备讲两个问题:一、逻辑学是什么?二、怎样学好逻辑学?

风格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点:甲、题材;乙、用字;丙、表达;丁、色彩。

【第4句】: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通常不用顿号。若相邻两数字连用为缩略形式,宜用顿号。

飞机在60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

这种凶猛的动物常常三五成群地外出觅食和活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二、三产业的基础。

【第5句】: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号。

“日”“月”构成“明”字。

店里挂着“顾客就是上帝”“质量就是生命”等横幅。

《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秋浦歌》)、“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都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补充

【第1句】:表示含有顺序关系的并列各项间的停顿,用顿号,不用逗号。下例解释“对于”一词用法,“人”“事物”“行为”之间有顺序关系(即人和人、人和事物、人和行为、事物和事物、事物和行为、行为和行为六种对待关系),各项之间应用顿号。

〔对于〕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相互对待关系。(误)

〔对于〕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相互对待关系。(正)

【第2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年月日的简写形式时,用短横线连接号,不用顿号。

20【第10句】:0【第3句】:02(误)

2010-03-02(正)

【第6句】: 顿号前后可以是俩字义近的词么

可以的 顿号(、)是中文中特有的标点,表示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顿号形式:、0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1995年12月 13日发布,1996年6月1日实施):“用在并列连用的单字、词语之间,或表示条列次序的文字之后。” 用途00一般来说,顿号在汉语中主要有两个用途: 00分隔同类的并列的事,通常是单字、词语或短句,当中的停顿较逗号短; 00分隔用汉字作为序号的序号和内文。

注意事项00【第1句】: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有顿号。 00例:他三十六七岁。

00那儿距这里二三里。 00这个小孩有四五岁。

00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组。 00【第2句】:太短的并列成份间,尤其是一约定俗成的词语,无须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可不用顿号。

00例:中小学生 00省市领导 00城乡交流0 00工农兵 00调查研究 00中小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00“中”、“小”是极短的并列关系,仅凭读音自然停顿便可区别,故不用顿号。

“德”等五个方面看似极短,但是是“德育”等的缩略,应用顿号。 00【第3句】: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或”、“以及”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但可以加逗号。

00例: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00……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以及教师队伍。

00【第4句】:较长的并列成份间可以不用顿号而用逗号。(也可用顿号) 00例: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陶醉了。

00【第5句】:并列作谓语、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作主语时用顿号。 00例:萝卜切得纤细,均匀。

00这个故事讲得真实,生动。 00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00注:这一点并非绝对,例如: 00我们经历了、参与了、看见了一次雄伟壮烈的事件,这次事件必将改变我们的生存现状并深刻地影响未来。(张贤亮《挽狂澜》) 00并列谓语动词“经历了、参与了、看见了”有共同的主语“我们”和共同的宾语“事件”,这种情况下用顿号。

00【第6句】:并列成份间已有问号和叹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它点号。 00例: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00【第7句】: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 00例: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00【第8句】: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00例:妈妈经常给我讲她的纺线啊,织布啊,做军鞋啊。

00八月的大街上摆满了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苹果啊,葡萄啊…… 00我们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菊花,月季啦,山竹啦,美人蕉等好多花。 00【第9句】:同一层次的并列,前几个之间点顿号,后两个之间一般用“和”,顺序不能变。

00例:这里有桃树、梨树和杏树。 00【第10句】:互相包含的内容之间不能用顿号,也不能用逗号。

00例:这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共三省五十六个县(市)。 00【第11句】:并列的动宾短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00例:我们班里不光有“赖宁”,有“雷锋”,还有“张海迪”呢! 00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00注:同样,这一规则也并非绝对,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有时出于语言效果的考虑,也有例外情况出现,如: 00没有了我那笑得那么甜蜜、终于笑得流眼泪、笑得咳嗽得几乎透不过气来的、红脸盘的、快活的母亲,我怎么会笑呢。

(莫里兹《七个铜板》),这句话的并列词语中有短语,而且结构不整齐,但因为是作为定语共同修饰一个中心语“母亲”,连接较紧密,而且句中已有了表示更大停顿的逗号,所以这些并列词语用顿号分隔更有利于分清层次。[1] 00【第12句】:连词前面不能用顿号,可用逗号。

00例: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00“或”是连词。

无论是“或”、“和”、“及”、“与”、“除了”,只要是连词,均不能用顿号。可根据不同句子的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00【第13句】:为了强调、突出,即使可用顿号,也应改用逗号,(通过延长停顿来突出强调) 00例:祖国啊,您伟大,富强! 00“伟大”、“富强”之间本可用顿号,但为了突出、强调,则应改为逗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