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人史纲以后的感言
中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的是那个朝代
热爱本职工作,提身的道德 学习职业道德心得体会 职业道德,是每个从事职业的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
学习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也是规范我们从事园林行业的职业道德行为和提高从事园林行业人员素质,加强园林绿化事业的建设发展,因此,就必须以园林行业的职业道德作为从事园林绿化人员提高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
要从内心地自觉地树立园林行业职业道德观念和规范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
我们既然选择了从事园林绿化行业这个岗位,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热爱园林事业。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通过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能做出成绩,取得成功,只有热爱园林绿化工作,尊重园林职业,才能献身于园林事业的建设发展,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园林绿化事业,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园林行业领域做一番成绩,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应有贡献,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通过学习,下面有几点收获: 一、通过学习,了解社会主义事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深刻理解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实际,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自觉进行职业道德修养,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具良好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人。
二、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明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增强了搞好本职工作的使命感,从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自己的遵纪守法意识得到强化,政治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组织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尽管这次园林系统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考核的职业道德培训课时短,但觉得这次职业道德学习的辅导老师对职业道德学习的内容,从浅引入,讲解深刻,结合实际,生动有趣,使我深刻领会学习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搞好本职工作的信心,也是一次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难得的学习机会。
三、通过学习,使我更加热爱本职工作,树立搞好本职工作的信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对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从事园林行业人员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
同时要遵守园林行业的职业道德行为,要不断学习提高园林绿化职业技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自觉树立园林行业的良好形象,做到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立志在本岗位多为首府南宁的绿化、美化和创建全国园林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通过学习,要在今后工作当中,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牢固树立起来、自觉践行开来,一定要模范带头把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己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贯穿于实践工作生活中去,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作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身作则,努力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要在全园林系统职工队伍中形成见荣而为、遇耻而拒的良好风尚;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以一流的标准创一流的业绩,为园林事业,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学习了历史后对历史的感受
曾经读到这样的一段话:“参照历史这面镜子,可以练就看破成败的眼光,养成敏锐的世情嗅觉,让我们跳出人性的盲点,不再跌入历史的覆辙。
”深有同感,以下是我学习历史的感受: 了解历史并不是作为向他人炫耀的资本,学习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文化,但又不只是了解过去那么简单,历史对人们还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因为历史的错误会不断重演,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正如司马光所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又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张学良被囚禁十年期间潜心研究明史,以致于料事如神,终成一代明史专家(曾在台大历史系和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明史)。
读史使人明智,同一片叶子,有的人因这一叶而障目,有的人则因这一叶而知秋,学习历史可以培养我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对信息的敏锐感觉,学习历史还使我们有博大的胸怀去看世间万物,以最朴素的想法思考着名和利,因为历史能够包容万物,但历史又将他们所遗忘。
曹操“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迟早将要退出历史的舞台,所谓“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到那时候,一切的功名利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你争我夺都将失去意义,依旧还在的只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了。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与好友对坐,谈古论今,又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学习历史还要记住历史,历史不是政治的工具,胡适说过:“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们也不允许任何人篡改历史,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记住历史的真相,还原历史的真实。
写此文送给所有爱历史的人。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后感
主义核心价值观读后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其成立至今,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展经济为中心,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再到以人为本的转换。
今天,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观的内容是“弘扬爱国主义,提倡荣辱观,以人为本,发展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
在这一思想体系中,弘扬爱国主义是前提与核心,提倡荣辱观是最新教育方式,以人为本是主体,发展生产力是手段,实现共产主义是最终目标。
每一个社会制度或同一个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相应的核心价值观。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其发展就不可能健康、快速和持续。
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才能使其排除干扰,驱除杂念,坚定信仰,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挂吧、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能力明显欠缺。
赢得青少年就是赢得未来,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社会转型给青少年价值观塑造带来客观要求。
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
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观趋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求《水浒传》6000字读后感急急
翻看,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那些在历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此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个文人就是司马迁,而这部无与伦比的史学著作就是。
司马迁原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样,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
然而命运的捉弄,使得他饱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备受屈辱。
但值得赞叹的是,在那般恶劣的境况下,司马迁为了完成,忍辱奋进,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数倍心血,终于出色的完成了作为一个史学家最顶尖的杰作——《史记》。
单凭这一点,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马迁先生,他的执着,他的毅力,他的韧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样受人景仰。
在阅读《史记》之时,有如穿越时空,遥望古老中国的风雨。
而能够有这样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主要凭借着司马迁在《史记》里倾注了丰厚的情感,融入了对英雄的讴歌,也有对封建帝王的批判,使它充满了强烈的爱憎之情。
本来一个史学家记述历史,只要求客观的,公正的记述,不要求抒发情感。
然而读着《史记》,你会很容易的跟着司马迁的思绪,为那些泪满襟的悲剧英雄感动,惋惜;又为那些奸佞的小人愤慨,汗颜。
而最让我感慨的是,《史记》中有其他史学家想都不敢想,写都不敢写的内容——对开国皇帝刘邦和当朝皇帝汉武帝的揭露及批判。
记录当朝皇帝的历史已经是一些史学家不敢恭维的事了,更何况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负面的事迹,这很容易就会招致杀身之祸。
然而《史记》却完完整整的将他们一一收入书中,犀利,深刻地把他们内心的隐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让我看到了最最真实的朝代,绝不带半点阿谀奉承之味。
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啊。
这也许正是《史记》为何如此珍贵的原因所在。
所以读像《史记》这类的经典史学著作,首先要学会领悟人生,领悟社会,领悟的越深刻,越能通过《史记》去体会司马迁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
这也正是我读《史记》之时,最大的收获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曾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但他们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们将化为炎黄子孙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皆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在历史的长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许这也是一种荣耀吧。
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求关于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的总结,概括,感想,读后感,角色介绍
太阳照样升起的书评 在该小说中,海明威主要运用了场景手法、戏剧手法和嘲弄手法塑造人物的个性.场景是海明威重要的创作手法之一,场景是纲,人物个性和人物的人生观都围绕场景进行;戏剧手法是海明威最具影响的表现手法,人物对白栩栩如生,寥寥数语就能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嘲弄手法贯穿海明威的小说,小说中的嘲弄是对人物命运的嘲弄,用浓缩了的笔墨来揭示人物痛苦的经历. 太阳照样升起讲述了一个女人和n个男人的故事。
jacob barnes是故事的叙述者。
故事开始先从犹太拳击手cohn讲起,cohn有一个很严厉的情人,不许他和任何其他的女人有任何联系。
cohn和jake是好朋友,后来cohn通过jake认识了和jake有感情纠葛的brett。
brett是一个贵妇人,和jake二人很有感情,但是他们没有在一起。
cohn一下子就喜欢上了brett。
就在这时候brett认识了一个贵族,micheal。
macheal也很喜欢brett,后来brett答应嫁给micheal。
但是不幸micheal破产了。
jake,他的朋友bill,cohn一起约定去西班牙度假,micheal和brett决定也加入进来。
jake,bill先赶去西班牙和cohn会合,其余二人约定随后赶到。
后来cohn没有按照预定计划和他们两个去另一个地方钓鱼,而是呆在会合点等着brett。
jake和bill很愉快的在乡下过了几天,返回会合点,得知cohn已经去过brett袋的地方并且和brett有了私情。
cohn的遮掩和傲慢的态度让jake和bill感觉很不爽。
brett和micheal到达之后他们一起去参加fiesta。
整个城市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有斗牛,有欢歌笑语,有热烈的舞蹈。
micheal经常喝酒,酒后有失风度,经常出语讥讽cohn,矛盾时有发生。
bill在感情上倾向于nicheal。
后来在观看斗牛的时候brett爱上了一个很帅的斗牛士,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在这之前,cohn因为急着找到brett而询问jake,jake不愿意告诉他brett在哪,于是他们大打出手,拳击手出身的cohn把jake和micheal一顿狠揍。
后来cohn找到了brett和斗牛士romero,“捉奸在床”。
cohn和romero大打出手,最终cohn退却了。
第二天cohn黯然离开。
fiesta一共进行了七天,最后一天romero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斗牛表演,fiesta结束后他和brett私奔。
剩余的三个人也离开此地。
他们在中途分手,jake逗留在一个海边城市,心情沮丧到了极点,却在此时收到了brett的电报,要他去madrid找她。
在madrid,brett告诉jake她让romero走掉了,因为他不想做一个把孩子教坏的bitch。
她躺在jake怀里说,她要回到micheal身边。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很喜欢看老电影《乞里玛扎罗的山》、《太阳照常升起》等美国老电影,后来才了解原作者是大家熟悉的美国作家海明威,他是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61年以62岁高龄自杀身亡。
他以自己硬汉子的形象也以作品中主人公的硬汉子形象而著称。
中国人比较熟悉他的作品当首推《老人与海》,然后有《永别了,武器》,以及《战地钟声》等。
所谓“迷茫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就是从海明威这里而起。
说实话我一直都不太明白“迷茫的一代”为什么不能积极起来面对人生与社会,就像我一直不太明白如此成功的一个硬汉子何以用自杀来了结自己。
《太阳照样升起》具体剧情我就不用介绍了,大家可以去直接看他的同名小说作品。
其主要人物和其他作品一样是个男人,中间穿插一些奇特的情感纠葛。
《太阳照样升起》因故我只看了前半部,就觉得改编的很成功,人物刻画非常细腻。
同时在电影中就可以感受到海明威的特殊品味。
这集中体现在男主人公那软中带硬的形象,充满了可信的人格魅力。
这个影片让我想起来许多外围的东西,比如海明威的自杀,一战后迷茫一代的形成。
影片开头就是一战的残酷场景,然后就展示一群美国老兵在战后法国的生存状态,主要是他们的心理状态。
看了这部影片就不再迷茫为什么会有迷惑的一代。
而且直接参战的海明威的心灵创痛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它们发生的根源。
海明威对于人类的绝望,含蓄的哀伤,心理上不能愈合的创伤,都直接来自残酷的战场。
连爱情都不能挽救他,实际上是连爱情他们都抛弃了。
与残酷的死亡相比,爱情能有什么作为呢
能够创造出这样角色的作家本人,让人神往。
海明威的许多作品中其实都有他自己的身影。
可惜,这个人主动离开了我们,用的是一管枪。
为什么海明威要取这样一个看似乐观的名字来作为他作品的名称。
“太阳照样升起”,他在用这样的话来劝说过自己多少遍,忘记过去忘记过去,但看来他还是不能忘记。
主要人物的人生轨迹 《太阳照样升起》这部小说扉页上的两段引文预示并规定了小说中各种人物不同的人生轨迹及 一代人殊途同归的可悲命运。
[关键词]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引文;圆形;线形 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这部小说不以情节和行动见 长,也不以人物形象的生动逼真为傲,而是以抽象画式的笔 触刻画人物关系取胜。
全书的十九个章节几乎都有一个相对 独立的主题行动,除第十六、十七两章外,其它章节的行动 之间缺乏事由上必然的逻辑联系。
这些章节之间的联系手 段,一是断断续续且不十分明朗的时间链,二是第一人称叙 述者兼中心人物之一的杰克·巴恩斯。
但是,在详细描写泡 吧、跳舞、钓鱼、看斗牛和斗殴这些看似散乱的事件时,作 者的着力点却并非这些事件本身,而是活动于其间的那群已 经不太年轻的人和他们之间分分合合的关系。
在小说稀松的 情节表象下,掩藏的是形形色色的人际圈。
小说中的两个男主角,杰克和罗伯特·科恩,围绕女主 角布莱特的明争暗斗不仅存在在虚构的故事层,而且延伸到 了叙述者所在的叙述话语层。
这篇小说以杰克的第一人称回忆性视角作为叙述支点, 因此杰克在整个小说文本中有两种身份:故事叙述者和故事 经历者,前者处于故事外的叙述话语层而后者处于故事层。
小说的故事层主要表现了科恩和布莱特、迈克、杰克及斗牛 士罗梅洛的矛盾冲突,然而当故事结束时,这两个人的矛盾 却没有结束。
一方面的原因可在故事层发现:被科恩痛击之 后杰克拒绝和科恩握手言和;另一方面的原因较为隐蔽,可 在故事的话语层找到。
作为故事层外的事后叙述者杰克在第 一章的开头第一、二句话就从写作的现在时间状态中,对科 恩的中量级拳击冠军身份进行了讽刺。
海明威对人的最终归属问题的关注与这篇小说中表现 的人际关系的各种圈子是非常相关的,尤其以罗伯特·科恩 始终是一个“圈外人”的尴尬地位为主要表现对象。
在第一 章中叙述者专注于证实科恩的三种身份归属:一是科恩的犹 太身份使得他被排除在主流群体之外:毕业后他的普林斯顿 大学同班同学无人记得他。
二是科恩在大学里获得的中量级 拳击冠军身份。
这重身份是第一种身份影响的结果:为了改 变自己在大学孤立、弱势的地位,科恩苦练自己并不喜欢的 拳击,虽然成了冠军,但结果是并没有改变自己在同窗心中 的形象,因为据叙述者的调查,他的同班同学无人记得他曾 是大学里的中量级拳击冠军。
科恩的这重身份还另有一种结 构上的功用,它把小说的头和尾不露声色地连接起来,使之 成为一个完整的环形结构,从而使之与扉页上的那段圣经引 文的精神暗相吻合。
第三种是科恩作为一个失败男人的身 份:他的第一次婚姻以妻子的离去而告终,随即被第二个女 人、年纪比他大的弗朗西丝紧紧抓在手里;到巴黎邂逅布莱 特之后对她一见钟情并展开攻势,在经历一连串尴尬遭遇后 被布莱特及众人抛弃。
因此科恩在小说中被定位成一个不合 时宜、不识相的、彻底的失败者。
科恩的经历中体现了圆形和线形两种人际关系和人生 轨迹。
在故事时间所承载的线形关系中,科恩在不同的地方 认识了不同的人、经历了不同的事,他的情感历程也经历了 线形的发展:在遇见他的前任妻子前他的感情经历是一片空 白,他与之结婚是因为这是第一个对他表示好感的女人,他 对她始终没有产生出任何可以称为“爱”的东西;离婚后被 弗朗西丝看上并被她抓在手里,从小说中只言片语的介绍来 看,他们之间曾有一种相互喜欢;最后,他对布莱特一厢情 愿地萌生出强烈的感情,最终的结果自然是铩羽而归,他的 人生又回到单身状态。
而在每一段与女人的交往中他都重复 了从起点到原点的圆形轨迹。
纵观科恩的过半人生,就像一 根绳索上依次系着许多气球一样,一个破灭了,再系下一个, 既是在继续也是在重复。
布莱特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
想 想在现代社会里有多少科恩或布莱特
他们每天都在追求 着所谓的爱,满足着自己和他人的爱的欲望,但这何尝不是 水中月镜中花
这种风花雪月的故事早已失去它应有的浪 漫,更不能平息他们心中肉欲之火、填平他们灵魂中的无底 的虚空。
但杰克·巴恩斯是一个例外。
他的人生因为阳具的丧失 而部分地停止了: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在生活的长流中随 波逐流。
他是一家报馆在海外的工作人员,人缘不错,无论 是对工作或是对朋友,他都正常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和义 务。
但作为一个精神和情感载体的人,尤其是就爱情而言, 他是分裂的。
无论他如何忠贞不移,他都只能满足她精神上 的欲望,他永远不能与相爱之人两情相悦。
召之即来、挥之 则去,这对一个男人来说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讽刺,而小说中 的杰克却把这当作他在与科恩的竞争中赢得的胜利而沾沾 自喜、聊以自慰
他就是一个吹着一个巨大的肥皂泡并把自 己圈在其中的现代唐吉坷德
他有能力去爱但没有能力去追 求爱,他有爱的欲望但没有实现爱的能力,这更加反而衬托 出他苍白无力的情感,说明他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只不过 是自欺欺人的幡幛。
因此,无论杰克的人生轨迹有多长,他 的情感经历将在此画上一个硕大无朋的句号,他是许多现代 人精神瘫痪的一个象征符号。
在故事开始的时候只有叙述者在介绍他的第一个人物 罗伯特·科恩,随着故事的逐渐展开,小说中的人物一个接 一个出场,最终汇聚成一个小小的、有组织的社团,分期分 批到达共同约定好的目的地——西班牙的潘普洛纳,去参加 那里的圣福明节。
当小说临近结尾时,这群人又因不同的原 因渐次散去,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也又回到了小说开始时的 原初状态,仿佛期间什么事情也不曾发生,但也预示着下一 轮的聚合。
现代人的人生就这样延伸着、循环着、空白着。
冯梦龙的生平简介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戏曲家、通俗文学家。
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又号墨憨斋主人。
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他少有才气,和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为“吴下三冯”。
冯梦龙一生在科举上不得意,57岁才补了一名贡生,61岁被选任福建寿宁知县。
因此,他发愤著书,将主要精力贡献给搜集、整理通俗文学的事业上。
在小说方面,他完成了《喻世明言》(旧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编选工作,还增补了长篇小说《平妖传》,改作了《新列国志》,编辑过《古今谭概》、《情史》等笔记故事,鉴定了《有商志传》、《有夏志传》、《盘古至唐虞传》等;民歌方面,他搜集、整理过《挂枝儿》、《山歌》两种民歌集;戏曲方面,他改定《精忠旗》、《酒家佣》等曲本,编纂散曲集《太霞新奏》,并且创作了《双雄记》和《万事足》两部剧本。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在通俗文学的各个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作家。
冯梦龙还是一位爱国者,在崇祯年间任寿宁知县时,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之因。
清兵南下,他进行抗清宣传,刊行《中兴伟略》诸书。
清顺治三年(1646)春忧愤而死,一说被清兵所杀。
在思想上,冯梦龙受李卓吾的影响,敢于冲破传统观念。
他提出:“世俗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
”(《情史》卷一《总评》)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
在文学上,他重视通俗文学所涵蕴的真挚情感与巨大教化作用。
他认为通俗文学为“民间性情之响”,“天地间自然之文”,是真情的流露。
在《叙山歌》中,他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文学主张,表现了冲破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质。
他重视通俗文学的教化作用,在《古今小说序》中,认为“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通俗小说可以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
这些见解对鄙视通俗文学的论调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冯梦龙编选的“三言”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
这三部小说集相继辑成并刊刻于明代天启年间。
“三言”各40篇,共120篇,约三分之一是宋元话本,三分之二是明代拟话本。
“三言”中较多地涉及到市民阶层的经济活动,表现了小生产者之间的友谊;也有一些宣扬封建伦理纲常、神仙道化的作品;其中表现恋爱婚姻的占很大比例,《社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也是明代拟话本的代表作。
总之,明代拟话本较多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感情意识和道德观念,具有市民文学色彩。
它表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艺术上,“三言”比宋元话本有了很大进步。
它与宋元话本一样,具有情节曲折的特点,但它的篇幅加长了,主题思想更集中,人情世态的描绘更丰富,内心刻画上也更细腻。
但是,“三言”语言不若话本生动,矛盾冲突也淡化了。
冯梦龙在小说、戏曲、文艺理论上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有什么有意义的书
一、冰心生平事迹: 冰心是从五四时期开始写作的,先是作为女学生联合会宣传股之一员,些写宣传文章,发表宣传文章,这时奔腾澎湃的中国青年爱国运动,文化革新运动这些时代思潮,把她卷进了狭小的家庭和学校的门槛,使她慢慢地看出了她周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处处都有使人窒息的社会问题。
她开始写了一些问题小说,用“冰心”的笔名发表了。
后来写得滑了一手,就一直写作下去,理科的功课拉下了很多,她就索性转了系,改了文科。
她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她对社会的关心。
她坚持不懈的、兢兢业业的、勤奋努力的高尚品质,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老人的爱国精神更加令我们感动。
冰心在我们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像其他爱国热士一样,毅然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祖国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祖国的文学宝库中永远保留着冰心老人留下的深深的足迹,她给我们留下的真谛是永远无法抹煞的事实。
二、冰心小说集: 《超人》、《斯人独憔悴》、《空巢》、《女侦探》、《自由花》 三、人物简介: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