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尊重的教育感言

08-23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30字左右的老师教育感言

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尊重是一种幸福。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需要尊重。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

从小,我们的脑海里就被灌进了“尊老爱幼”的思想。

然而在今天,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新时代、新社会里的人来说,“尊重他人”早以超出了“尊老爱幼”的范围。

除了尊老,我们还应该尊重身边所有的人:无论他们是年长还是年幼,是富贵还是贫穷,是有利于自己还是不利于自己……我们都应该同等的尊重他们。

因为在我们尊重他们的同时,他们也会以同样的尊重还予我们。

我知道“”的典故,我愿意将这个典故用在“尊重他人”的身上,因为我认为人是感情动物,当他得到了回报,他一定会想到要付出。

在生活中尊重他人,是点点滴滴的,是时时刻刻的。

或许,尊重只是给予在困境中痛苦挣扎的友人的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许,尊重只是递给在沙漠中艰难跋涉的旅者的一杯清淡的水;或许,尊重只是送给异乡孤独的游子的一个亲切的问候;或许,尊重只是在接过老师发给你的试卷时的一个腼腆的微笑……尊重,他就常常发生在我们不经意的举动中。

然而,它却是来自于你对他人的爱,对社会和世界的爱。

因为有爱,这世界才博大;因为有爱,人们的胸怀才为之宽广。

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便处处都洒满了尊重的种子。

尊重他人同样也是善待自己。

我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别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因为别人也同样会说出“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同样会做出“微不足道”的一个举动。

我们丧失了尊重别人的表现,别人也就没有了尊重我们的理由。

爱加上宽容加上理解,就汇成了一个博大的海洋,这个海洋就叫作“尊重”。

人们在这么一个博大的海洋里生活,享受着身心的愉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不老的神话。

人门生活在这里,可以没有心灵的隔阂,可以没有交往的障碍,大家互相尊重着彼此。

因为,这里充满着爱,宽容和理解……

爱的教育的读书感悟

爱的教育的读悟如下: 看爱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感受很深,它里面容写得十分真实,看得入神入肺。

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并且教会了我许多道理,所以,我特别喜欢爱看这本书。

   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后即畅销不衰,目前已经有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

该书主要讲了: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的一年来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父母对儿女的爱有多深呀

在学校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之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氛围里,朋友间的关爱都无不流溢于纸上,真是动人心弦啊

    爱,像人的灵魂,每天陪伴在我们身边,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

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穿衣洗脸,督促孩子看书学习,往书架上放一本看的书,一有头疼发烧,问寒问暖寻医找药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无法形容的爱。

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别熬坏身子。

读了的故事,我认识到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

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

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体会最深的感情。

但我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无条件的溺爱,而是互相的尊敬。

家长的行为是最能够作为表率,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的。

这要求家长要从日常小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打铁先要本身硬。

只有一个能够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严格要求别人。

书中孩子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爱、无私、热情赢得了孩子敬佩。

这一点对我同样也很有帮助,它指导了我怎样和我的学生进行交流。

   还有孩子之间的最纯洁的友谊,这也是这本书的重点。

它教导孩子们看待一个人不应该从他的衣着,而是应该从他的行为。

只有关心别人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朋友。

有时候友情不是从嘴巴上说出来的,而是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

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能伸出援助之手,那当你面对障碍的时候,你会惊喜的发现你并不孤单。

书中着重描写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谊,也描述了他怎么处理和别的同学的关系。

它告诉孩子们交往要以宽容为本。

   中国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

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备的就是爱心。

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美好的感情与思想送进我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崇敬对周围人的爱,对同学们的关心,面对出现灾情的灾区人民的关爱与帮助、像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等多个地区,出现的严重的特大灾害,灾民们那种求生的意念是那么的顽强,对第一时间冲锋在废墟中抢救伤员的英雄们敬仰,这一切的一切,同样也看到我们全中国人民同胞的团结力量,充分体现了祖国人民一方有灾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让我从中明白了不少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到: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没有爱的教育是虚伪的。

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爱在点滴之处。

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感、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一颗爱孩子们的心。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对学生更多地给予一份真情、一份关注、一点呵护、一些宽容,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

我手写我心,把真心亮给学生看,用真情诉给学生听,把真心带给学生读,我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从中也会获取到无穷的动力与爱……我坚信孩子未来一定会回报祖国的。

感悟一句教育名言

人类进入了21世纪。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教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领域。

教育置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之中,着眼营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实现“全世界人的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挥”的人的发展,乃是教育和文化的最终目标。

教育格言名言,作为长久的、有价值的全人类教育经验结晶,作为民族意识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浓缩,它对于教育的传承和革新将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歌德说过:“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也说过:“携带的手杖上刻有这样的一句名言:‘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可我的格言却是‘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

”在教育改革中,要建立新体制,首先要建设新型的教师队伍,关键是树立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许多人的成功都得力于一句格言的鼓励”,许多发明创造,得力于一句格言的启迪,“聪明人的智慧,老年人的经验,都在格言里面”。

说:“在用格言进行的思维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

”之所以把此书奉献给读者,就是希望能给广大教师、家长和青年们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提供一个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用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去认识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不断实现自身潜力的发挥和拓展。

之所以把此书奉献给读者,就是要进一步给青年们证实在中的哲言:“智慧和学术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远比权力与统治持久。

在问世以来的2500年或是更长的时间里,不曾有诗篇遗失,但却有多少宫殿、庙宇、城堡以及城市荒芜或是被焚毁?”本书精选编辑了中外一千三百多条格言名言,再加上解读中引用的一千余条,全书汇集格言名言二千三百余条,近30万字。

其内容上溯到先秦,下至于当代,从、到、“二程理学”,从近代民主教育家到当代教育名流;从欧洲“文艺复兴”到美国“”,从、亚里士多德、夸荚纽斯,到集教育理论和实践之大成、作为世界教师偶像的苏霍姆林斯基;从我国的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到日本岸根卓郎真、善、荚为一体的“永久的教育论”(《我的教育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教育改革的檄文,到我国有关教育工作的决定决议;从伟人、领袖关于教育问题的远见卓识,到一批批优秀教师对教育的切肤感悟。

所选条目内容,紧紧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大教育支柱为核心,以“识自教育”为灵魂,以人的终身发展为目标,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兼容并蓄,广采博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尊重历史,不苛求古人,努力辨析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内在联系。

以期做到“正衣冠、明兴替、知得失”,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丰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薮。

本书的编排体例有三个特点。

一是按内容分门别类。

根据相同或相近内容共分为8篇35项。

其中前四篇,即“读书做人”、“学用探究”、“生存处世”、“道德修养”,以教育四大支柱为统领,针对教育者应达到的目标及其实现目标的途径确定选项内容。

后四篇,即“教书育人”、“课程教学”、“师道师表”、“尊师重教”,针对全牡全以及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教育目标,从端正教育方向,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学氛围和改革举措等方面来确定选项内容。

二是本书重在解读,区别于格句名言辞书。

所谓解读,只是重点摘采各条目内容的闪光点和现实性,抒发作者的所知、所想、所感、所悟,没有在格言、名言本身的注释和系统解释上下大功夫。

解读中,由于作者自身水平限制,同时,想多给读者朋友提供更多的格言名句,试图用格言名言解释格言名言。

这不是刻意堆砌,其用心是让处于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不同国籍的名人大师们展开思维暴露、思维碰撞、思维融合或思维沟通,以期达到跨时代跨国籍的交流,来激发读者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三是本书所选条目尽量给读者提供原著出处,由于条件所限,找不到原著的就提供摘录书籍或篇目。

为便于读者查阅,对于涉及到的主要名人、名著,不在文中注释,在书后以索引形式给以介绍。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在选择中免不了受时代的局限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精华之中可能混杂一些糟粕。

作者在解读中尽管注意给以提示,但错误和遗漏在所难免,望读者在学习中,注意批判地吸收,努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关于尊敬老师的感受

你好尊师重教亘古不变 知识为人类开辟了认识世界、通往宇宙之路,而教师则带领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教师的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只是在一方小小的讲台上默默无闻地耕耘、浇灌,平凡而艰辛,却蕴含着伟大,创造着神奇.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凡见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不敬三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回顾从古到今先哲贤圣对尊师重教的精辟论述,应对我们有深刻启示. 《礼记·学记》中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意为: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之后,教育才能得到重视,教育得到重视后人们才懂得努力学习.三者的关系互为前提.教师受到尊重意味着人们重视教育,人们接受教育就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会重视学习,尊敬老师.如此良性循环,古人对其认识是相当深刻的. 《吕氏春秋·劝学》中讲道:“疾学在于尊师.”戊戌四君子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也曾告诫世人:“为学莫贵于尊师.”《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深刻地阐明了国家兴衰与重视知识、尊敬教师的关系. 满意请采纳

爱的教育十章感悟

爱的教育 中的“开学的第一天”感悟《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的一部儿童小说.小说以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的眼光,从10月份4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安立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该书无论哪一章,哪一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使得全世界各国都公认此书为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而争相翻译出版.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所以我一直想拜读这本让夏丐尊先生如此感动的书《爱的教育》. 我也是怀着一种无法言语的心情读完此书的.期间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细细品来: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 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其次,我在思考在我们身边,如同书中的爱有否缺失.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 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 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 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实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 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 . 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 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教育的整体认识上,作为一个完整教育过程的学校教育,它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以儿童为目的的,它首先考虑的是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的存在和社会本身的发展,是一代代的儿童将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教育不仅仅是自由的,也是强制的.集体教学的形式一经奠定,所谓因材施教只能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目标. 从这一点上来说,《爱的教育》也在用成人的标准要求一种教育,我们毕竟不能与儿童一样生活在儿童的世界中,儿童也在成长,他们也不会永远地停留在儿童的标准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安立柯进入中学后没有任何的惊诧,而是觉得顺理成章的缘由.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书中关于儿童爱国的那些故事来, 想起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两者在精神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历史进展的过程中,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曾联系得如此紧密.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写写这本曾经影响过很多人,但现在已波澜不惊的《爱的教育》的原因.不仅因为我的教师经历,也是我对教师,对职业的感悟,对自己今后提出的努力方向.爱的教育 中的“我们的先生”感悟《爱的教育》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

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他人,同情他人的不幸与苦难。

这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医院的天使”。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齐启禄的小男孩,由于他的父亲到法国做工,前天回意大利。

在那不勒斯市下船后突然生病,因此住进了医院。

一面写信给他妻子,告诉她自己已经回国,及因生病入院的事。

妻子得信后虽然担心,但因为有一个儿子正在病着,还有着正在哺乳的小儿,不能分身,不得叫大儿子到往看望父亲。

孩子不但照顾父亲,而且在医院一直照顾着一个外人,最后不但不和真正的父亲回家,却要坚持照顾着那陌生人。

爱自己的亲人是应该的,但如果一个人只懂得爱自己的家人,除了家人之外的人一概不爱,那他就是一个可悲的人,他并不真正明白爱。

我认为《爱的教育》虽然讲的是情感教育,却洋溢着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

在阅读时好似把我带入了广阔的社会中去,它真是让我懂得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每个故事都讲述了那些朋友的友谊和宁肯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激励着我。

埃•德•阿米琪斯(1846—1908),意大利十九世纪最著名的作家,自幼酷爱学习,埃•德•阿米琪斯曾经游历过许多国家,发表过一系列游记,《爱的教育》使他成为世界级的作家。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

小说以一个男孩恩里克的眼光,从10月份4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

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恩里克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的故事。

四年级小学生写的日记,抒发了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

本书讲述了无数个发生在学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它告诉我们的小读者: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的爱与尊重。

《爱的教育》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

惩罚教育的四个必须的感悟

爱是什么

一味的表扬不是爱,那会“捧杀”。

一味的批评更不是爱,那会“棒杀”。

俗话说得好:“树不修剪不成形,人不管教不成材”。

适当的惩罚也是爱,也是有益孩子的教育。

现在家长和社会非常普遍地有一种错觉,认为只有关爱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

于是一味地去赏识、迁就,甚至是恭维、宠爱,对于孩子错误的言行不敢去批评、指责,更谈不上适度的惩罚了。

不少孩子在爱和赞美的温室里也就养成了自己惯自己的不良心态,自我约束不够,自我解剖不严,接受批评不真,接受处罚不诚,弄得许多家长为教育子女伤透脑筋。

其实,爱有许多种,那种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和家长不去追究不是爱,是最大的失误,是最大的伤害。

指出错误、及时疏导、适度惩罚才是真正的关爱,才是实在的教育。

古人讲的“棒打出肖子”(肖,成才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惩罚绝不等于体罚和变相体罚,更不是心灵伤害和人格歧视,惩罚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觉得难堪,打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必须要因人而异、灵活适度。

越要惩罚,越要尊重。

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能激发和培养孩子的自我矫正,自我更新的勇气和力量。

惩罚犯错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尊重与信任,在顾及对方的承受力与尊严的前提下,不要对惩罚的后果有过多的顾虑,否则会让惩罚的效果打折扣。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尊重的结果是适度惩罚,当然在了解的过程中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一般来说,人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恰当的惩罚对孩子成长是有促进作用的。

美国教育界在惩罚学生的教育上有一个著名的观点,那就是最容易使狗发怒的方式,就是让这条狗看着其他的狗或动物吃东西,而不让它吃。

正是因为“吃”能刺痛孩子,在这上面做文章才能对孩子起到刻骨铭心的惩罚和警戒的作用。

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在当班主任的时候让犯错的学生写500字以上的“心理剖析书”、写“道德日记”、设立学生法庭、在其他学生娱乐的时候让犯错的学生独自劳动或不参加等等都是巧妙而又实效的惩罚教育的手段。

教育的目的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

惩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应是让犯错孩子认识自己的过失并为之承担责任。

有一个12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打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

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

【第12句】:5美元买的,你赔。

这是在1920年,

【第12句】: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

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

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

孩子说是。

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说赔。

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

【第12句】:5美元还给父亲。

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就是里根。

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

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教育本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

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惩罚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

感恩教育心得体会300字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

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

西方的感恩节就是要教化人们学会感恩。

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少了许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首先,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

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恩爱。

近日有一则新闻说:来自张家口的67岁的赵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学东门口拉小提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

老父亲在街头卖艺三年,他21岁的女儿竞毫不知情。

赵老先生这种默默的爱虽然珍贵,但不足取;爱要让孩子知道,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引起他们发自内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怀。

  其次,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感恩,在中国历史上例子很多。

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佘家义士“冒死葬忠魂”,子子孙孙,生生死死,守墓遗训,口口相传,17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

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国家、民族的大义之上。

就是在今天,在我们身边也不乏感恩的事例。

在金训华烈士墓地守了37年的陈健,理所当然地成了CCTV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37年前,在一次与洪水搏斗抢救国家财产时,金训华救了陈健的命。

在金训华牺牲后,陈健决心义务为战友守墓,并发誓要“一辈子陪着你。

”为此,他再没离开过逊克县,一直为烈士扫墓守灵。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因为,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

”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

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

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

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从家庭学校开始,学会尊重他人。

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经常怀着感恩之心,才会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

  让孩子学会感恩,要培育感恩意识。

每天的晨间谈话是很好的集中思想教育时间。

三年级的孩子还小,给他们讲大道理是听不进去的,我就利用他们喜欢听故事这个特点,给他们声情并茂地讲《感恩父母》中的故事。

讲到感动之处,我与孩子一起眼含泪花,说话声音哽咽。

慢慢地,孩子明白了父母生养他们并不容易,行为上也发生了变化:知道在父亲节和母亲节的时候,打个电话回家,祝他们节日快乐;回家的时候,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做这些事可能只是一时兴起,或者是为了得到老师的一声表扬,要让感恩成为他们良好的品质,还需要老师做进一步的引导。

如背诵感恩的诗歌“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

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

感激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温暖。

感激鼓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

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教育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之情。

  这样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

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对有困难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

对别人对环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

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

也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