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和汉语句子表达上的差异

10-11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第1句】: 英语句子和汉语句子区别

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这是汉英语言最显著的差异。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在句子中,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多用动词。英语不仅有we、you、he、they等人称代词,而且还有t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词,在长而复杂的句子,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楚,同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汉语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义更加清楚。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

【第2句】: 英语和汉语在语言上的差异

原发布者:叶勇忠

1

【第1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Cultur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ommunication, especiall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2 Culture,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It is well known that culture is one of those words that people use all the time but have trouble defining. It's used in widely different contexts in the social science, anthropology as well as in the humanitie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oints is that culture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Culture and language are closely related.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which not only embodies and reflects culture, but also is influenced and shaped by culture. Therefore, the use of language is restricted by the rules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are also inseparable. People learn to communicate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more difficult than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with the same culture.

2英语和汉语的差异

在实践中,由于受不同的传统习惯、思维方式、历史文化等的影响,英语和汉语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并不能简单地直接转化。

一、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

【第3句】: 英语与中文在表达上有何不同之处

英语与中文在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例l:“是”还是“否”——思维方式差异

是非问句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很常用,看起来也很简单,但对是非问句的应答却反映出不同语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如有一次老师组织外国学生去颐和园游览,当老师听说一个叫约翰的学生不去时,想确认一下他是不是真的不去,就问:“约翰,你不去吗?”约翰回答说:“不,我不去。”

约翰的回答显然是不合汉语习惯的。这不是语法形式或词语用法造成的偏误,而是其本族语和汉语在对是非问句的应答“是”或“非”时的着眼点不同。汉语中回答是非问句时的“是”或“非”,是对提问者所说的话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如对“你不去颐和园吗?”的肯定回答是:“对/是的,我不去。”否定回答是“不/谁说的,我去。”英语对是非问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不是针对对方,而是表达答话人自己“去”或者“不去”的意向。“去”则做肯定回答,“不去”则做否定回答,不考虑是否与问话者的语气相承。所以英语中回答“Aren't you going to the Summer Palace?”时,或者是“Yes,I am.”或音是“No,I am not.”

外国人用自己民族的思维习惯套用汉语,在回答“你不去颐和园吗?”时,就出现了以上的语用失误。

例2:“这星期六”还是“下星期六”

一次,一个外国学生拜访他的中国老师,老师想请他吃饭,就说:“你下星期六来我家吃饭,好吗?”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约好了具体时间。过了两天,到了星期六,学生来了。老师感到很意外。由于毫无准备,老师很尴尬。幸好跟这个学生很熟,于是就说:“前天我说的是下星期六请你。你看,今天我什么也没准备……”学生说:“前天你说下星期六请我吃饭,不就是今天吗?”

这场误会完全是对“下星期六”的不同理解造成的。在不少教材中和课堂上,给学生讲“上星期”就是“last week”,“这星期”就是“this week”,“下星期”就是“next week”。这样讲不能说错,但在实际运用中,如“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与英语的“last Saturday”“next Saturday”有时却不是对应的,其区别是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不同。汉语中说“下星期六”时,是以说话时的那个星期为参照点。例如,说话时是星期四,那么说“下星期六,就是指过了这个星期以后下一个星期的星期六。而英语则是以说话时的这一天为参照点。假如说话时是星期三,那么说“下星期六”是指过了星期三以后即将到来的那个星期六。于是就发生了上面所说的误会。

与此类似的还有“去年X月”和“明年X月”的理解也不同。汉语是以说话时的年度为参照点,如现在(1992年)说“去年3月”,则是指1991年3月。而英语则以说话时的月份为参照点,如现在是l992年5月,那么英语中的“last March”月份,即1992年3月。由于观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样,造成语言运用中的差异,常常导致交际中的失误。

例3:“这”不是“那”

我们在上课时,比如课堂讨论,当老师介绍一个故事后让学生发表见解时,学生常说“那是老师讲的故事,我认为……”或者在谈完自己的观点后说:“那就是我的意见,我说完了……”

这里两处“那”都使中国人感到别扭。“这”(this)是近指,“那”(that)是远指。汉族中用于总结即回指时,把刚刚过去的当做“近”,因而习惯用“这”,如说了一段话后常说;“这就是我的意见。”英语则认为已经过去的就是“远”,所以用“that”,学生说汉语时也按照英语的思维和观察事物的习惯说成“那就是我的意见。”使中国人听起来很不地道。

从以上个具体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外国人学习汉语在语言-语用方面的失误不是因违反语法规则或用词不当而引起的,是使用汉语语言形式或词语时因思维方式和习惯的不同或观察事物的角度、范围有差异而造成语言表达和理解上的失误。

【第4句】: 英语和汉语的区别,

就逻辑思维而言,英语和汉语有何不同?

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在表达多逻辑思维时,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事实或描写等在后,即重心在前;汉语则是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即重心在后。

英语和汉语的重心在句中的位置有时是不一样的,翻译的时候如果不进行调整,势必给表达造成很大的困难。以上是英语跟汉语在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上的十大区别。只有了解这些区别,才能对英译汉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在翻译中抓住重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注意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不同。英美语言之间有很多差异,比如:英国英语中continent指欧洲大陆,而在美语中,continent却指美洲大陆;又如:英语中homely是“家常的、朴素的”的意思,并无贬义,在美语中却是“不漂亮的”。所以翻译时一定要搞清文章是英语作者还是美国作者写的。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只有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开始翻译。英语是用大量的关系词、连接词和引导词等连接起来的结构清楚、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形态语”,所以理解的时候就必须理清句子的语法结构,分清句子中各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弄清句子的各个修饰成分以及修饰关系。

【第1句】: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从英译汉题型的设置来看,英语句子一般比较复杂,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考试要求句子要有一定的难度,不然无法检验考生的真实水平;二是英语可以通过结构上的安排使许多层意思在一个句子中表达出来。

【第2句】: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由于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句子往往比较长,汉语句子则常常比较短。这一点上述例句的翻译已经表现得很清楚。弄清这一区别之后,翻译时会理所当然地摆脱原文的束缚,争取一定的主动,这便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get the meaning, forget the words”(得意忘言)。要想顺利完成这种形式上的转变,关键是要做好对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把长句按意群切分成若干个小段。

【第4句】: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稍微细心一点的人都会发现,英语里面经常使用被动结构,而汉语里却很少使用被动结构。面对这一矛盾,我们当然不能将每一个被动结构都机械地照翻,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理。

【第5句】: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在前面所举的例子当中,除③之外,其余均有代词出现:①中有it,②中有they,④中则有it和they,这说明英语常使用代词。汉语虽然也使用代词,但使用频率明显不如英语高。翻译时为了弄清句子的确切含义,不知道代词的指代情况往往是不行的,因为不明白主语是什么时谓语动词的意思往往也无法确定,弄错了代词的所指更会使译文受到影响。

【第6句】: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如require一词在英译汉句子中经常出现。我们的感觉是,这个词明明认识,却不知道它的确切含义,或者是明确知道它不是我们已经了解的那个词义。

【第5句】: 英语和汉语的十大区别

英语和汉语的十大区别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

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例如: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 译文:总的来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假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相比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缺乏别的孩子已掌握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 原文中两个only if引导的从句显然使整个句子变得很复杂,可是由于有并列连词but和and,整句话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楚:…能够得出结论…但是只要…而且只要…。

从上面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使中文表达更加清楚,but only if。and only if。

首先提纲挈领: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这种做法给我们的感觉是译文中没有从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 四、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在句子中,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多用动词。

英语不仅有we、you、he、they等人称代词,而且还有t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词,在长而复杂的句子,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楚,同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汉语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义更加清楚。

请看下面的例句: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 译文: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访谈节目及装有污染监测器的汽车,一旦这些汽车污染超标(或违规),监测器就会使其停驶。 五、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科技英语尤其如此。

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下面我们先看一组常用被动句型的汉译: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必须指出……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必须承认…… It is imagined that。

人们认为…… 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不可否认……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

由此可知…… 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必须认识到…… 。

【第6句】: 汉语和英语表达的文化差异

当今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已经得到重视。不过,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很多,要领会也绝非一日之功。我体会很深的一点是语言表达上东方含蓄而西方外露。

汉语和英语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有些是客观因素造成的。例如,在汉语中东风通常象征温暖等积极意义,而英语中east wind通常象征冷酷等消极意义。这来源于客观事实。因为西伯利亚是寒流的中心,在中国冷风从西边吹来,而在英国冷风从东边吹来。有些差异则是主观因素造成的,如西方神话中天有七重,而东方文化中天有九重。很多翻译家未考虑这一差异,把毛主席诗词“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中的“重霄九”译为“the ninth heaven”。

汉英差异更多的是约定俗成的表达法。例如,汉语中说“三思而行”,而英语中为think twice;汉语中说“乱七八糟”,英语中为at sixes and sevens;汉语中说“成千上万”,英语中为tens of thousands或thousands upon thousands;汉语中说“水深火热”,英语中只有in deep water.

最容易忽视的是一些常用词语的语序问题。汉语中说“文艺界”,而英语中为art and literary circle;汉语中说“高新技术”,而英语中为new and high technology;汉语中说“中小学”,而英语中为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汉语中说“田径项目”,而英语中为track and field events.这些例子几乎可以对号入座,只是顺序不同,因此更容易出错。

【第7句】: 英语和汉语的区别

【第1句】: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从英译汉题型的设置来看,英语句子一般比较复杂,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考试要求句子要有一定的难度,不然无法检验考生的真实水平;二是英语可以通过结构上的安排使许多层意思在一个句子中表达出来。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①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who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who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 这个句子氏达30个单词,是个典型的复杂句。

从内容上讲,它主要提供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It applies to。 historians,二是historians的具体情况;从结构上讲,它是一个主句带两个由who引导的从句。

尽管结构复杂、信息量大,这句话在英语里并不紊乱,因为句子结构环环相扣,语义清楚楚:who引导的定语从句放在名词后面修饰这个名词,这是英语中较常见的表达形式,两个从句的语义既相对独立,又和主句连成一体。如果把这个句子改成: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Traditional historians(or the former)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or the latter)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是表达方式略显平淡、罗嚏,这说明英语表达非常重视句子结构,句子结构上的适当安排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从汉语的表达习惯来看,句子一般不宜写得太长,修饰成分过多或过长会造成喧宾夺主、语义含混。我们先看一看这句话的直译: 它同样适用于将历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材料来源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批评的传统历史学家,和把历史研究活动等同于具体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历史学家。

这样的译文倒是很忠实,但在表达上却不像是中文,译者译的时候费劲,读者读的时候也费劲。现在我们把译文调整一下: 它同样适用于传统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历史学家,传统历史学家(或前者)将历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材料来源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批评,社会科学历史学家(或后者)把历史研究活动等同于具体的研究方法。

很显然,调整后的译文给人更清楚、更顺畅的感觉。很巧的是,它与改写后的英语句子结构上更加接近,这说明汉语不需要通过复杂的结构提高表达水平,只要意思清楚、正确,表达方式上可以有更多的自由。

【第2句】: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由于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句子往往比较长,汉语句子则常常比较短。

这一点上述例句的翻译已经表现得很清楚。弄清这一区别之后,翻译时会理所当然地摆脱原文的束缚,争取一定的主动,这便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get the meaning, forget the words”(得意忘言)。

要想顺利完成这种形式上的转变,关键是要做好对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把长句按意群切分成若干个小段。请看下面的例句: ②For example,they do not compensate for gross social inequality,and thus do not tell 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 have been had he grown up under more favorable circumstances. 这句话长达31个单词。

从结构上讲,它是主句(they do not。)+并列谓语(and do not。)

+宾语从句(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条件状语从句(had he。)

;从资义上讲,它有四层意思:不能…因此不能…会有多大的才干…如果…。根据对这个句子的结构分析和语义分析,我们可以把它切分成四个小段: For example, they do not compensate for gross social inequality, and thus do not tell/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 have been/had he grown up under more favorable circumstances. 由于每一小段包含一个意群,切分后我们就可以试译成: 例如,它们不能弥补巨大的社会不公,因此不能说明一个物质条件差的年轻人会有多大才干,如果他在较好的环境中长大。

这样的译文可以说已经很清楚,汉语也基本过得去,但仔细检查一下。我们仍然发现汉语表达中还有英语的影子,那就是表示条件的“如果…”放在句子最后不大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接下来我们就要讲一讲英语与汉语在这个方面的差异。 【第3句】: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

所谓前重心是先说结果后说细节。后重心则是先说细节后说结果。

由于汉语多把重心放在后面,上述译文应该修改成:…一个物质条件差的年轻人,如果在较好的环境中长大,会有多大才干。下面我们再看一例: ③There is no agreement whether methodology refers to the concepts peculiar to historical work in genelral or to the research techniques appropriate to the various branches of historical inquiry。

根据句子结构和语义分析,这个句子可分成五段:主句(There is no。)+从句(whether。)

+后置定语(peculiar to。)+选择性并列从句(or。)

+后置定语(appropriate to。)。

从语义上讲,主句讲的是结果,从句说的是细节。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中文译文的表达顺序与原文正好相反: 方法论是指一般的历史研究中特有的概念,还是指历史研究中各个具体领域适。

【第8句】: 英语和汉语在语言上的差异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叶勇忠 【第11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Cultur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ommunication, especiall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2 Culture,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It is well known that culture is one of those words that people use all the time but have trouble defining. It's used in widely different contexts in the social science, anthropology as well as in the humanitie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oints is that culture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Culture and language are closely related.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which not only embodies and reflects culture, but also is influenced and shaped by culture. Therefore, the use of language is restricted by the rules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are also inseparable. People learn to communicate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more difficult than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with the same culture.2英语和汉语的差异在实践中,由于受不同的传统习惯、思维方式、历史文化等的影响,英语和汉语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并不能简单地直接转化。

一、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就整体结。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