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农场主培训感言
怎么写青年农场主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怎么写及范文
【第1句】:什么是“心得体会 在参与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人们往往会产生有关某项工作的许多感受和体会,这些感受和体会不一定经过严密的分析和思考,可能只是对这项工作的感性认识和简单的理论分析。
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些心得表达出来,就是“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
【第2句】:心得体会的写法 心得体会的基本格式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I、标题 心得体会的标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在XX活动(或XX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关于XX活动(或XX工作)心得体会(或心得)。
如果文章的内容比较丰富,篇幅较长,也可以采用双行标题的形式,大标题用一句精练的语言总结自己的主要心得,小标题是“在XX活动(或XX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例如:从小处着眼,推陈出新——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心得 II、正文这是心得体会的中心部分 (1)开头简述所参加的工作(或活动)的基本情况,包括参加活动的原因、时间、地点、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过程及结果。
(2)主体由于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在文章标题下署名,写作日期放在文章最后。
【第3句】:写作心得体会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混同心得体会和总结的界限。
一般来说,总结是单位或个人在一项工作、一个题结束以后对该工作、该问题所做的全面回顾、分析和研究,力求在一项工作结束后找出有关该工作的经验教训,引出规律性的认识,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它注重认识的客观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刻性。
在表现手法上,在简单叙述事实的基础上较多的采用分析、推理、议论的方式,注重语言的严谨和简洁。
心得体会相对来说比较注重在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主观认识和感受,往往紧抓一两点,充分调动和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说明甚至抒情的表达方式,在叙述工作经历的同时,着重介绍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和感受。
它追求感受的生动性和独特性,而不追求其是否全面和严谨,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只论一点,不计其余。
(2)实事求是,不虚夸,不作假,不无病呻吟。
心得体会应是在实际工作和活动中真实感受的反映,不能扭捏作态,故作高深,更不能虚假浮夸,造成内容的失实。
(3)语言简洁,生动。
心得体会在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叙述、议论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采用描写、抒情及各种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知青聚会诗歌四十年后再聚首此时的心情
四人诗朗诵《多彩的夕阳秀神州》作者:莲子(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十五团四连哈尔滨知青)甲:我亲爱的知青战友乙:我敬重的知青战友丙:我信赖的知青战友丁:我想念的知青战友 合:战友们,你——们——好! 甲:我们披着千里行程的风尘,带着全体知青的嘱托和问候乙:我们期待的这次难得的团聚,等到了雪花飘落在鬓头丙:我们紧紧地拥抱和拉手,想问苍天能否把时光挽留丁:我们从北到南这深情的足迹,敢问大地能否保留长久甲:也许历史会把我们轻描淡写乙:但是黑土地的五谷芳香,那是我们的汗水酿就丙:也许子孙后代不再提起丁:但我们自知伟大,因为我们用青春和生命修整过地球甲:当夕阳掠去我们青春的面容,战友的身影却无法从记忆中赶走乙:当岁月在我们的额头留下印记,仍然忘不了那稚嫩的理想和追求丙:当老花镜爬上我们的鼻梁,睡梦中还会走进那战天斗地的时候丁:当老年斑为我们化妆,经过历练的知青还是精神抖擞甲:战友啊,我的幸福是能把你们拥有 乙:战友啊,我的快乐是几十年来感情依旧 丙:战友啊,我的祝福是你们永远安康 丁:战友啊,我的心愿是友情天长地久 合:激动的泪水尽情地流,千言万语化美酒青春携手晚年乐,多彩的夕阳秀神州
求名人自己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例子
林肯奋故事 公元一八○九年,在一个荒肯德基场里,诞生了一位叫 亚伯拉罕.林肯 的小婴儿,是末来第十六任的美国总统.林肯十五岁的时候才开始认字母,每天早晚都要走四哩的森林小路到校求学.他买不起算术书,特地向别人借,再用信纸大小的纸片抄下来,然后用麻线缝合,做成一本自制的算术书.他以不定期上课的方式在校求学,知识都是一点一点学的.他所受的正规教育,总计起来上学的日子不过十二个月左右.林肯能在很艰难的情况下发奋读书,是林肯不向命运屈服的表现,也是我们应该向林肯学习的地方.林肯下田工作的时候,也将书本带在身边,一有空闲就看书.中午吃饭时,也是一手拿著玉米饼,一手捧书.他在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以后,曾说:「我能够达到这一点小成果,完全是日后应各种需要,时时自修取得的知识.」林肯由一个贫穷的孩子成长为统率美国的政治家的历程,深深地打动著我,他成功的关键在於奋发向上,努力不懈,迎接生活的挑战.林肯做到了,成功了.「没有暗礁,激不起美丽的浪花」,林肯不屈服命运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一同向困难挑战,创造出佳绩 高尔基:为农场主干活,只啃干面包把省下来的钱用来买书富兰克林:家境贫寒、自强不息.马克思:为完成《资本论》的写作,把房间的地板磨平了.林肯:出生在黑奴家庭,为南北战争的解放奋斗.华盛顿:贫寒出身,饱读诗书,终成大事培根:为了理想只身俩开祖国和家乡.安徒生:为了撰写童话故事,走遍各个国家.爱因斯坦:从小被称为“智障”的儿童,通过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就大事业.贝多芬:虽然双耳失聪,但仍然不懈的为了理想奋斗.张海迪:身残志坚
美国种族歧视的历史
美国的种族歧来已久,从美国1776年宣立至今都一直存在。
美国1776年宣布独立只是白人立并不包括黑人,这也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一大污点。
在南北战争时期,联邦政府为扭转局势,宣布废除黑人奴隶制度,这使得黑人在法律上得到了平等的地位,但是并没有改变黑人群体的弱势地位,美国的种族歧视仍然普遍存在。
到了20世纪,黑人深感自己的地位并没有得到现实意义上的平等,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仍然深深的困扰着他们。
经过了一系列的反对种族歧视的运动(比如说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的地位有所上升,但一直到今天美国仍然存在着种族歧视,非洲裔、亚洲裔等在美国仍然受到歧视,这从今年的华裔青年士兵在阿富汗被白人士兵虐待致死就可以看出。
美国要消除种族歧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跪求《格列佛游记》每章读后感
感激不尽
第一部分 《小人国游记》 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作者我”的家境、身世、学历、学业、职业。
这个“我” 当然不是本书真正的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黑点前是名,后是姓),而是虚构的作者“我”格列佛。
“格列佛”是姓,根据小说以后的交代,作者“我”的名是“勒牧尔”(Lemuel)。
“我”是个好学、正派、文明的青年,父亲很重视“我”的培养和教育,而恩师贝茨对“我”的帮助也很大。
后来学医、在海船上当过医生,在伦敦开过诊所,最后一次航行,在驶向东印度的途中,被猛烈的风暴冲到了澳洲的凡迪门兰的西北。
“我”船沉遇险,泅水逃生,被押往“小人国”的京城。
当时“我”已经四十岁。
第二章主要写“我”被关押在古庙初期(约五个星期)的生活经历。
被关押的第二天,皇帝带着皇后以及公子驸马们来看“我”。
皇帝和随员们跟“我”谈话约两小时,他们走后,留下一支强大的卫队。
“我”带着锁链在古庙门旁度过了大约两个星期。
随着“我”的来到,消息传遍王国,引得无数富人、闲人和好奇的人们前来观看。
因为“我”的到来,朝廷面临困难,进退维谷;但由于“我”的友好态度,“我”幸存下来,得到必需的物质供应。
此外,他们派来了学者,教授我小人国的语言。
大约三个星期后,皇帝召见“我”。
征得“我”的同意,在“我”的积极配合下,两个官员走进我的衣兜,搜查了“我”的全身。
第三章主要写宫廷的娱乐。
首先具体地描写了“小人”的两种娱乐活动:一、在拉直的绳子上舞蹈、表演、蹦跳(实际上是指踩钢丝之类的杂技);二、在两根平行的竿子上跳来跳去,或在竿子下前后爬行。
参加者的表现是考核、选拔、奖励官员的重要依据。
作家显然借此揭露封建皇朝上层生活的腐败与无聊。
接着,小说描写了两次重要的军事活动:一、骑兵演练(这是“我”组织、主持、操办的);胯下行军(皇帝命令陆军部队从“我”胯下通过)。
中间还描写了“小人”用六匹马拉回“我”丢下的那顶帽子的情节。
这些都写得生动有趣。
以上这些都是“我”获得自由前的活动,是“我”带着锁链参加的。
后来,为了获得自由,我只好与皇帝签约,并宣誓履行签订的所有条款。
第四章前一半写“我”参观小人国的皇宫。
“我”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或者“大山巨人”是怎样参观小人国皇宫的
“我”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原来他花了三天工夫,砍树木做了两条凳子,凭着这两条凳子,双腿跨过了皇宫的屋顶
挺新鲜的想象,真有趣的想象
“小人”的唯一特点是“小”,本章就在这个“小”字上大做了文章。
后一半写内务大臣对“我”的一次长篇谈话。
他谈了国内外的形势:内有党派纷争,外有强敌入侵。
他还谈了许多具体情况,诸如:凭鞋跟的高矮划分党派,根据吃鸡蛋的方法,从哪一端打破鸡蛋而分成“大端派”和“小端派”,皇帝拉一派打一派,皇帝凭个人的喜好用人,皇帝因某种个人原因规定与颁布法令,甚至为此挑起国内争端与引起叛乱,最后爆发两国间的流血冲突和长年的战争,等等。
第五章主要写大山巨人“我”为小人国立了两件大功。
小说前半部描写“我”涉水海峡,拖来了约五十艘敌人的战舰,因为这件事,皇帝赐给“我”朝廷最高的荣誉称号,但海军上将因此感到脸上无光,威望扫地,从此成为“我”的死敌。
但后来由于“我”拒绝帮助皇帝打败并吞并对方而失宠。
这里反映了作家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希望各国和谐相处的观点和愿望,揭露宦海浮沉、伴君如伴虎的官场现象。
后半部描写一段新鲜有趣的故事:“我”急中生智,撒尿灭火,虽然立功,却也犯法,从此皇后很之入骨,几乎惹来杀身之祸。
第六章译文约六千五百字,是《小人国游记》里最长的一章,也是反映作家政治观点比较最明显的一章。
“我”首先介绍了小人国的一般情况,特别是法律和教育,也显然是借此表达自己有关的看法与理想。
实际上,“小人国”在一定意义上与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我”的理想社会。
“这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法治健全、教育完善的理想社会。
作者“我”当时关于法律的观点今天读来也饶有趣味。
然后,作者“我”简要介绍了自己在小人国居住九个月零十三天的日常生活。
其中关于皇帝来访,与“我”共餐同乐的场面,“我”为财政大臣的夫人洗刷不白之冤的细节(证明两人没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写得也颇精彩,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第七章写小人国的一位要人深夜秘密来访,将朝廷的四位大臣阴谋陷害“我”的计划与内幕,包括皇帝与内阁会议的内容详细地告诉了“我”,在他走后“我”准确记录下来该阴谋计划的要点。
作者“我”在自己只剩下三天人身自由的紧急关头,当机立断,利用小人国国王以前“恩准”的出境护照,不辞而别,逃往布勒夫斯库岛国。
可以说,这是《小人国游记》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关系到主人公的生死存亡,是小说最吸引读者注意力的部分。
第八章简要地叙述了“我”在布勒夫斯库岛国皇帝陛下的支持与帮助下,修补好小船,制造了船上的用具(浆叶、桅杆、风帆、等),航行出海,途中遇到祖国的一艘商船,然后搭船回到英国。
这样给《小人国游记》一个圆满的结局。
第二部分 《大人国游记》 第一章译文约八千字,在《大人国游记》八章中篇幅最长。
写“我”随同十二个水手上岸寻找淡水,水手们被巨人吓得坐舢板逃回去了,惟独“我”一人被大人国的农民发现,由农场主带回家,由阶下囚成为座上客。
对比《小人国游记》与《大人国游记》,饶有趣味。
《小人国游记》着重描写“小”,《大人国游记》着重描写“大”,二者都“虚构”得合乎情理,生动有趣。
两个寓言,如本章所写,都“能帮助哲学家开拓思路与丰富想象,从中吸取对社会与人生的教益。
” 第二章主要写一件事:“我”主人拿“我”表演赚钱。
最先在邻近的镇上给赶集市的人演,以后在主人的家为本村人演,最后在去京城的旅途中演,演了一路,演演走走,三千英里走了一百天(从1703年8月17日到同年10月26日)。
指导“我”演出的是农场主的九岁女儿,她是关心“我”、照顾“我”、爱护“我”、平时教“我”该国的语言,临场指导“我”表演的“保姆”和“老师”。
我们的 关系可以说是亲密无间,形影不离。
第三章译文约六千五百字。
写了五点内容:一、皇后用一千金币从农场主手里买了“我”,实际上挽救了几乎劳累至死的“我”。
这里“我”明显地在揭露农场主惟利是图、贪得无厌、残酷剥削的险恶嘴脸。
二、三位大学者在皇帝面前辩论“我”的存在与生存问题,最后一致得出结论:我只是一个“天然的畸形”。
这结论与欧洲现代哲学一致:“是医治百病的妙方”。
三、皇帝在餐桌上向“我”询问“我”祖国的情况,并发表评论。
这里作家借“我”之口对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痛心疾首,对世界和人类大声疾呼:人类的尊严何在
人与其他动物还有无差别
我们都应该为此“感到羞耻”
四、浓墨重彩、生动有趣地写了皇后用餐的情景。
皇后的食量之大,刀叉碗盘之大,碗里奶酪之多,她吃骨髓用的骨头之粗,小猫、小狗、老鼠、甚至、苍蝇、黄蜂的身躯之大与凶猛可怕,绘声绘影,趣味横生。
五、侏儒对“我”两次恶作剧。
备受高个子人群欺侮、讥笑、捉弄的侏儒,见了比自己还矮小的“我”,同样也要欺侮、讥笑与捉弄。
这里实际上也多少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复杂与险恶。
第四章译文约三千字。
写“我”根据自己的见闻向读者介绍大人国的概况:一面靠山、三面环海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动植物茂盛的自然状况;鱼产丰富、靠水吃水的生活条件;六千来英里长,三千到五千英里宽的疆土;众多的城市和人口,城市有五十一座,有城墙的城镇接近一百个,仅首都就“有八万多户人家,居民约六十万”。
“我”还具体介绍了京城的一些情况:穿城而过的河流、皇宫的建筑、全国最大的庙宇、街上的乞丐、国王的厨房与骑兵,等。
这些当然只是支离破碎的见闻,但也都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亲身经历,非常具体。
这些见 闻给予读者突出的印象还是一个“大”字。
这里,“我”外出观光的交通工具“旅行箱”,当然更是描写的重点。
第五章译文一万二千多字。
里边主要写“我”几件危险经历,特别是有关动物的几则故事,读来饶有趣味。
特别是花园里的那条猎狗,写得活灵活现。
但也只能当成作家的想象与虚构,读者不会去考虑它的真实性。
但猴子通人性,连三岁的娃娃都是知道的。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小朋友最喜爱的文学艺术形象。
本章写的那个猴子,也写得真实、生动、有趣。
第六章译文约五千五百字,重点地、集中地写“我”与国王陛下的接触与交谈。
前部分写了胡子与头发的妙用:用胡子做梳子齿,用头发编藤椅,织钱包;还写了用棍子敲击钢琴。
小读者一定会喜欢。
后部分主要写“我”向国王介绍自己国家的议会制度。
第七章译文四千多字。
主要介绍大人国的学术、法律、军事等方面的情况。
王国与外界隔绝;小农经济,重农轻工商,军队(民兵)由手工业者和农民组成;“学术十分贫乏,只有伦理、历史、诗歌和数学”;法律简洁、准确;“文风明了、雄健、流利”;但国王孤陋寡闻,不提倡科学技术;对于“我”关于制造大炮的建议,谈虎色变,认为是“非人道思想”,这里也反映他的反战思想;《道德经》第十三章里“兵者不祥之器”的观点,简直是不谋而合
本章内容颇有点老子《道德经》里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小国寡民”的味道。
特别是本章重点介绍的那个小册子,它论述人类及其与自然的矛盾,很有意思与风趣。
第八章译文约六千五百字。
写“我”从大人国脱险获救回国的过程。
“我”在箱子里的感觉,写得很细腻;“我”与船长的对话,写得很风趣;“我”与妻子女儿见面的情景既有趣,又动情。
第三部分 《飞行岛(磁浮宫)、科幻国、巫师国、长寿国、日本国游记》 第一章译文三千五百多字。
写“我”开始第三次航行遇险,被“飞行岛”(或译“磁浮宫”)接纳。
故事情节如下:第二次航行脱险归来,在家呆了不到两月,就应“好望号”的船长威廉·罗宾逊重聘,开始又一次去东印度群岛航行。
一七○六年八月五日启航,经过近半年的航程,一七○七年的四月十一日抵达“圣乔治要塞”(Fort St. George)。
在那里停留、休整了三周,然后继续航行,抵达东京;船长决定亲自在那里购物与办事,他买了一只单帆船,装载了一些货物,派了十四名水手,指定“我”做船长,继续航行。
航行不到三天,海上遇到了大风暴;到第十天,又遇到了海盗,后来“我”一人被放进独木舟,被迫在海上漂流了五天,先后在五个岛上栖身过夜。
第六天早上,天空飞来一座岛屿,上面有人,“我”大声求救,最后“我”被救上岛去。
第二章译文约五千五百字。
简要地介绍了“飞行岛”的风土民情。
“飞行岛”, 只指“王宫”。
整个王国、包括它的首都都在大地上。
可见,“飞行岛”可以比拟现代的超大型飞机。
如今我们坐飞机,就几乎不感觉飞机在运动。
另外, 为什么国王和朝廷大臣经常处在沉思状态,都要有“拍手”轻轻拍打嘴和右耳来提醒,看来是由于宇宙间的星球发出的响声震耳欲聋。
本章写“我”进宫后的一个月来的经理与活动。
首先是学习该国的语言。
“我”以前就学国多种外语,这方面是内行,他采用了翻译与实物等多种手段学习外语,在有利的外语环境里,一个月就勉强掌握了该国语言。
本书的作者或小说主人公“我”显然是一个天文爱好者。
他的科学幻想饶有趣味。
但当然也只能看成科学幻想。
至于“再过三十一年”地球被彗星毁灭的担忧,这是飞行岛的杞人忧天。
第三章译文约四千五百字。
主要从天文学、天体力学、特别是磁学说明“飞行岛”的飞行原理。
本章开头写道: “我主要是想知道‘飞行岛’是由于什么原因,是人工还是凭借自然的力量运行的
现在我就要给读者一个哲学的解释。
这里所谓“哲学”,实际上主要就是“天文学”。
本章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一、“飞行岛”的磁石功能;这种寓言使人联想到今天已经出现的磁浮列车;既然“飞行岛”只是该国的王宫,所以可以意译成“磁浮宫”;二、地上老百姓造反与国王的镇压。
作家显然在告戒世人:国王的压迫,老百姓的造反,统治者的镇压,镇压愈烈,反抗愈烈,这种恶性循环,造成人类社会的大灾难,结果通常是两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
虽然统治者和老百姓双方都不愿意,但百姓逼上梁山,统治者残酷镇压,中外古今,概莫能外。
万物之灵的人类啊
怎么才能实现和谐的社会,怎样才能让科学为人类造福,而不让它成为屠杀人类自己的工具啊
第四章译文约四千字。
写“我”从“磁浮宫”下到“科幻国”后的初步见闻。
主要揭露了社会改革过程中常见的“浮夸之风”以及它带来的严重恶果。
同时也写了一个不随波逐流的总督罢官或退休后的真情实感。
本章有的段落,乍看平淡无味,实则深藏寓意。
译者原先想根据此寓意将“巴尔尼巴比”译成“浮夸国”。
后来考虑到从第一章到第六章的整个内容,将“巴尔尼巴比”译成“科幻国”。
第五章译文约四千五百字。
集中写了参观《科幻国》的首都科学院,描写了那里各种稀奇古怪的科研项目。
揭露与讽刺了科学院不讲科学的种种荒谬可笑行为。
作为科幻寓言小说,作家这里仍然不是凭空虚构,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要 依据现实,要利用当时已知的科学道理或科学现象,通过故意夸大或扭曲这些科学道理和现象揭露与讽刺非科学或反科学的作风与行为。
但同时,它也不能不对未来科学的发展包含一定的预见性。
第六章译文约三千五百字。
写“我”参观科学院的“政治设计分院”。
重点有三:一、一位通晓政治的医生建议用药物医治政治家的各种毛病;二、两位教授对征税方法的截然相反的两种主张:“对罪恶和愚蠢征税”与“机灵、勇敢和礼貌征税”(包括“对妇女的美貌征税”);三、一篇论文阐述侦破反政府阴谋诡计的方法;以及“我”做的补充。
这些建议虽然荒唐,但幽默有趣。
第七章译文约两千五百字。
迄今为止,是本书最短的一章。
内容很简单:“我”离开“科幻国”的首都,来到海港。
因为一个月内没有船开往拉格奈格大岛(再从那里去日本),临时决定去附近的“巫师国”游玩。
“我”受到该国总督的热情接待。
总督精通巫术、即招魂术,他亲自陪“我”参观,并授权“我”招来许多历史名人的鬼魂。
其中有恺撒、庞培和布鲁图。
“我”特别崇拜为民主、共和献身的布鲁图。
由此就可知,作家这里根本不迷信鬼神,而是借鬼魂之口,抒发自己的思想、观点与感情。
一个仁爱、正直、主张共和、反对独裁的乔纳森·斯威夫特鲜活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第八章译文约三千五百字。
作家继续借鬼魂之口,抒发自己的思想、观点与感情。
首先“我”见到了古希腊诗人和盲人歌手荷马,古希腊哲学家、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以及1596——1650年的法国哲学家、自然科学家笛卡儿;并借学术泰斗亚里士多德之嘴对科学的发展说了一番颇有见地的话。
接着,“我”尖锐地批评历史学家颠倒事实的做法,同时深刻地揭露了历史上帝王将相的丑恶与腐败;最后写到农民向市民的蜕变。
语言既辛辣幽默,又痛快凌厉。
第九章译文约两千三百字,迄今为止是篇幅最短的了。
情节也很简单:“我”离开“巫师岛”,回到海港,再搭船来到“长寿岛”,在这个岛国呆了三个月。
作者重点写了国王发明了一种“赐死”大臣们的特殊方法:地上撒满了毒粉,让大臣匍匐前进到自己的宝座之下,满嘴毒粉,中毒而死。
“伴君如伴虎”,这就是本章的主题。
第十章译文约五千五百字。
集中地写了“长生不死者”问题。
“我”来到“长寿国”后,起初也幻想长生不死,并且还规划好了自己未来的一生:首先要成为全国的首富;其次要做一个伟大的学者与先知;最后要当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
“我”的这个计划中,首要的是“发财致富”,但同时“我”要求自己坚持节俭,以防止腐化。
所谓“勤能补拙,俭能养廉”。
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如何抑制腐败这个毒瘤的发展与蔓延,是中外古今没有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它关系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国当局本身的生死存亡。
“我”从岛内高层人士详细了解了关于长寿者的情况,听到、甚至见到六个已经活到二百岁的长寿老人。
他们与我国神话小说中的“神仙”截然不同,“神仙”不仅长生不老,而且神通广大。
这种人只是长生不死,不是长生不老。
而且他们想死不能死,伤感自己“老而不死”。
本书作者从生理上、心理上描写了老年人、尤其是八十岁的老年人的特点,非常合乎实际,总之,本书作者的“虚构”是有现实根据的,包括王国对八十岁老人的法律规定。
特别有趣的是:本书作者相当科学地虚构了长生不死(是“老而不死”)者这样的可怜人物,其寓意原来就深藏在本章结尾一段当中。
我们现在将领导终身制的弊病,主张干部年轻化,与本书作者这里的深刻寓意不谋而合。
第十一章篇幅最短,译文只有两千来字。
写“我”带着长寿国国王的介绍信搭荷兰人的船来到日本,再在日本天皇的关照下回到英国与家人团聚。
与小说的所有各章不同,本章写的都像是真人真事,似乎没有丝毫虚构成分。
小说第三部写的“飞行岛、科幻国、巫师国、长寿国、日本国游记”到此结束了。
前面的几个岛国都是“假”的,但后一个“日本国”是真的,以真支撑假,让假变成真,真真假假,真假难辨,虚构巧妙,饶有趣味。
第四部分 《神马国游记》 第一章译文约四千五百字。
写“我”航海落难到神马国。
情节如下:“我”重又离家远航南洋,这次是当船长;航行途中,新招来的水手与原来的船员狼狈为奸,阴谋夺取了船只,把“我”禁闭在船舱里,后来把“我”抛弃在浅滩上。
“我”涉水上岸,进入陆地,在路上碰上了一群猢狲之类的动物——“野猴”,“野猴”是没有或丧失了人性或理性的猢狲类动物。
“我”被四十头“野猴”团团围住;就在这危险关头,“野猴”们被一匹灰色的“神马”吓跑。
“神马”就是一种通人性、有理性的马。
后来,两匹“神马”堵住“我”的去路,最后由其中那匹灰色的“神马”领着“我”去找安身地或庇护所。
第二章译文约四千字。
写“神马”把“我”当成“野猢”带回家中后的安排,重点写了“我”的饮食问题,当然也描写了“我”主人的家及成员、他的仆人、以及他圈养的一群“野猢”。
从情节的描写中读者可以进一步认定:这一家子都是好马、骏马、宝马,是有理智、有智慧、有自己的语言、通人性、懂礼貌、能 用屁股坐的“神马”。
小说用人称代词he代替“神马”;用人称代词it代替“野猢”。
第三章译文约三千五百字。
专门写“我”学习“神马”的语言。
“我”在“神马国”住了五年,当然要学习“神马”的语言。
但用一章专门写外语学习的,在整个小说里,仅有这一次。
小说的作者是外语教学的内行。
本章的有关内容很合乎外语教学法,合乎成年人学习外语的心理过程。
第四章译文约三千五百字。
主要写主人(“神马”)与“我”(主人眼里的特殊“野猢”)的对话。
确切地说,是“我”用主人(“神马”)的语言比较勉强、生硬地向主人(“神马”)介绍“我”的生世、来历、特别是自己最后一次航海的遭遇。
这一次艰难的长时间谈话占去了他们好几天。
谈话内容涉及到“放纵、怨恨、嫉妒、淫欲、特别是权力欲与财富欲的可怕后果”,揭露了人性中的劣根顽症。
第五章译文四千多字。
写了两个主题:战争与法律。
关于战争的原因,“主人”与“我”的对话,特别是“我”的回答,语言生动、幽默、有趣;观点也很明确。
本书作者借“神马”之口,把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人类失去理性(所谓“理性的堕落”)。
关于法律,主要写了律师和法官。
这里对“吃了被告吃原告”的那种法官与律师,揭露得淋漓尽致。
但同时也提到那些保持人性与尊严的好律师与好法官。
第六章译文约四千五百字。
通过“我”与主人“神马”的交谈,主要是“我”的谈话,揭露了当时英国的朝廷与上层社会的种种弊病,尖锐地提到了金钱社会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描述了医生与疾病,揭露、讽刺、甚至痛斥了当时英国的首相大臣的阴险奸诈、口蜜腹剑,也揭露了贵族阶层的腐败堕落。
第七章译文约五千字。
人性、或着人的理性的腐化堕落,是本章的主题,其实也是《神马国游记》、甚至是《格列佛游记》全书的主题。
本书作者又一次借“神马”之口,揭露了人类在生理上、特别是心理上、也就是本性上的严重缺陷。
本章具体地写到丧失“人性”(天良)、“理智”(良心)的我们人类与本来没有“理智”的“野猢”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讽刺了人类社会的种种弊病。
第八章译文约四千字。
前一半写“野猢”的生理特征与生活习性、主要是“野猢”的野性:“淫荡与刁怪”;后一半写“神马”的美德,主要写他们夫妻和睦、教育子女有方、对待同类热情友好。
第九章译文约三千五百字。
前一半介绍“野猢”的来历,原来“野猢”也是像“我”一样漂泊落难来的海员。
后一半介绍“神马”的习俗与文化。
作者对“神马”的诗歌、语言,特别是他们对死的态度,虚构得合乎情理,饶有趣味。
第十章译文约五千字。
写“我”在“神马”当中安家落户的打算与修身养性的愉快生活,“我”羡慕他们友爱的人际关系,喜欢他们内容丰富、言简意赅的谈话,从中获得很多教益。
特别是“我”的主人,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对“我”的道德修养帮助极大。
因此“我”羡慕、钦佩、崇拜充满人性的“神马”,留恋这个理想的国家,恐惧与厌恶充满野性的祖国同胞——“野猢”,不愿回祖国、 甚至人类社会。
但由于“我”的“野猢”身份,“我”被迫离开寄托作者理想的国度。
本章末尾写主人要“我”离开的理由与主仆告别的情景,虽然纯属虚构,但合乎情理,颇有人情味。
第十一章译文约五千字。
写“我”从“神马国”、经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回英国故土的过程:“我”最先划船到一个小港湾;然后到一个小岛,被当地野人追赶,左膝盖中了一箭;后来“我”被葡萄牙商船派来取水的船员们发现,被他们带到船上,受到船长热情的接待,免费搭乘该船到了里斯本;最后又搭乘另一艘商船回英国,与妻子和家人团聚。
“我”在神马国五年,受“神马”们教化,本来不想回自己的国家,不愿再见他心目中的“野猢”,包括他的“妻子与家人”。
这种反常心态可以说明许多。
留待年轻的读者思考吧。
第十二章译文四千多字。
它是《神马国游记》的结束语,其实是全书的结束语,也就是《跋》。
它首先写了本书作者的写作宗旨与写作原则:“严格遵守真实”;“写作是为了教导人类”。
作者接着表明了自己反对侵略战争的鲜明立场:“但是我不会建议去征服那样一个高尚的民族,反而希望他们能够或者愿意派足够数量的“神马国”居民来开化欧洲,把荣誉、正义、真理、节制、公心、刚毅、贞洁、友谊、仁爱、忠诚等基本原则教给我们”。
作者最后还着重批评骄傲自满。
把它看成严重的毛病、甚至罪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属于生产经营型吗
不完全是。
【第1句】:我国新业农民培育三类协同即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会服务型,
【第2句】: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农业生营管理技能;以农业作为主业经营,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具有职业化、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等基本特征。
新型职业农民按照社会化分工,分为五种主要类型。
(1)现代青年农场主:具有一定产业基础,高中及以上学历(或相当于高中),年龄在18-45周岁之间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骨干、返乡创业大学生、中高职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符合条件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骨干;(3)生产经营型:主要对象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骨干等;(4)专业技能型:主要对象是长期、稳定在农业企业、合作社中就业的,依靠专门技能获取劳动报酬的农业劳动力(即农业企业中的农业劳动力); (5)专业服务型:主要对象是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如农机手、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经纪人等。
有关于名人小时候树立理想的事例
在目国经济体制深革、社会结构深刻、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市场经济强烈冲击、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要完全思想上入党并非是件易事,而要真正做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更是难上加难。
根据以及目前基层党员队伍现状,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要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至少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去努力: 一、必须坚定人生信仰,切实增强政治观念。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不仅是鼓舞人们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更是一个民族振兴、一个政党不竭的精神动力。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仰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对于这一点,作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时刻牢记于心,以理想立志、以信仰指路,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在基层,各种矛盾交织、各种问题丛生,更加需要我们身处基层一线的共产党员,提高党性修养、践行,牢固树立奋力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始终坚定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政治信念。
只有这样,才能积极立志投身于构筑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才能坚信不疑党的坚强领导及其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无比正确性,并矢志不移地自觉执行。
二、必须提高思想觉悟,切实增强组织观念。
在第十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和中央委员会。
”于此可见,作为一名新时期合格的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之下,理应时刻注重提高思想觉悟、不断强化组织观念,正确行使权力、履行,妥善处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始终做到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无条件的服从本级党组织的决策决议决定,坚决拥护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积极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
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做不好,一切都是空话、假话,更谈不上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三、必须牢记,切实增强群众观念。
强调指出,无论有无职务、职务高低,无论身处何地、从事何种职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对于身处和平时代的共产党员来说,要牢记并践行这一宗旨,就是平时说话做事,一定要讲党性、凭德性,万事为职工群众着想、从职工群众利益出发,心中时刻想着的、始终装着的,是职工群众而不是自己,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方方面面把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和原则,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砝码和尺度。
在实际工作当中,一方面,要想职工群众之所不能想的事。
就是要站在普通职工群众的位置上来分析思考问题、理解支持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但千万不能因维护少数职工群众的非法利益而当职工群众的“尾巴”、拖职工群众的“后腿”;另一方面,要做职工群众之所不能做的事。
就是要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尽力所能及地帮助当地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带领当地职工群众发家致富,但千万不能“化公为私、假公济私”。
四、必须严守,切实增强法制观念。
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党有党纪。
第三十七条明文规定:“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
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
”由此推之,我们每个党员尤其是作为执政党的党员、作为国家的公民都有的义务。
同时我们每个党员应有高于普通平民百姓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
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之下,都应以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不断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始终坚持用党的纪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坚决做到违背党的纪律的话不说、违反党的纪律的事不做,并能够自觉地同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和现象作坚决的斗争。
这既是《党章》规定党员履行的重要义务之一,也是做合格共产党员的一个主要标志。
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出我们党员的先进性来。
五、必须注重团结协作,切实增强大局观念。
《党章》第三条第五款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众所周知,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团结出干部、出效益、出形象。
团结是一个集体的生命。
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干事成事。
作为身处风口浪尖、基层一线的共产党员,尤其需要以发展大局为重、以群众利益为重,时刻注意团结在当地党组织的周围,积极协助它们共同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
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视团结为生命。
像保护自己的眼睛那样,来维护彼此之间的团结,始终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求大同、存小异”,自觉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有话说在当面、有事摆在桌面。
另一方面,要做团结的楷模。
凡是要求别人与自己团结,首先自己要主动地团结别人;凡是要求别人支持、配合自己工作,首先自己要主动地支持、配合别人工作。
六、必须加强品性修养,切实增强自律观念。
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以及繁重艰巨的改革开放任务,只有具备多方面的修养,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
共产党员如何加强修养,刘少奇同志早就做过重要论述,强调共产党员的修养首先是学习修养。
作为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时刻注意带头学习《党章》以及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社会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尽量做到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同时还要注意带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本职工作所必备的各种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政策理论修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其次是道德修养。
凡是法律没有约束的就靠道德规范来约束。
中华民族有着许多传统的美德,如为人正直、待人谦逊,心胸开阔、襟怀坦白,艰苦创业、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身先士卒、见义勇为,办事公道、克己奉公,等等,都是千百年来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优良品德,作为共产党员更应始终具备并带头发扬光大。
与此同时,注意牢固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做到“三不事”,即不惹事、不怕事、不躲事;“三不斗”,即不跟民斗、不跟愚斗、不跟法斗;“三必宽”,即眼界宽、思路宽、胸怀宽。
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当地职工群众的赞誉和认可,也才会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
谁能帮我找莫泊桑的《老人》,《真是的故事》的读后感啊
小说来源于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每一个成名的小说家都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只有在生活中经受的磨难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使自己的思想升华,以此产生常人所不具有的灵性,这是创作的启明灯,也是好的文学作品诞生的优良的酝酿地。
莫泊桑是生活在十九世纪时期法国的一个伟大的小说家,由于父亲的风流倜傥父母离异,母亲携带他来到法国临海的一个环境优美的农村居住,在这里他度过了美好少年和青年时代,通过对农民的接触是他深深认识到普法战争失败的根本性原因,是由于法国上层贵族贪图安逸和国民的劣根性导致而成。
当然法国上层的腐败奢侈是导致农民们过着生活非常贫困的根源,这也是形成农民劣根性原因。
农民阶级在战乱中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除了要面临作为奴隶的悲哀,还要在贵族和农场主的压榨下苟延残喘。
中国俗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这种悲哀的生存环境之下,诞生了这一个时期令人类难以启齿的形象。
也就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使莫泊桑创作了一系列的以诺曼底农村生活为背景的作品。
例如《瞎子》、《绳子》、《穷鬼》等等其中的人物都因备受欺凌而死去,《皮埃罗》讽刺了地主婆的吝啬,《流浪汉》谴责了把好人逼成盗贼的社会风气。
《真实的故事》中的地主玩弄了女佣,造成了女主人公绝望地死去的悲剧,也有一些作品表现农民的狭隘,例如《老人》中的夫妇为了不耽误农活而希望垂危的老人快点去世,《图瓦》中的女主人竟让自己因肥胖而中风的丈夫孵鸡蛋等等。
这些故事有的让人因文中的可怜而流泪,有的让人因文中的漠然而愤怒,有的让人因文中的愚昧而苦笑不得……,总结一下十九世纪法国农民的命运,耐人深思。
一、农民的悲惨命运。
诺曼底是一个平原广阔且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尽管如此,法国十九世纪的腐败并没有幸免使这个边陲小镇贫苦的灾难。
《瞎子》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盲人,本来他是一个农庄主的儿子,父母在世的时候生活还可以,不过父母一过世残酷的生活就开始了,尽管他的姐夫不他遗产全部夺走了,可是连汤也舍不得给他多喝,给他的也就是够他刚刚不至于饿死的那么一点,不仅如此,就连农场里的其他人也欺辱他。
他是一个残疾人没有任何的谋生手段,仅有的亲人也是和外人一样的把自己当成一没有用的废物。
不但不给食物还想尽办法欺辱他,像用垃圾试探味觉、打耳光等等。
这个上面没有写他的姐姐,不知他的姐姐是否看到自己的弟弟的遭遇,难道那时的农场主落魄到了连一个人养活不起了,不但如此,还让弟弟在自己家里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
天下狠心的姐姐莫过于她了
更可悲的是他的姐夫还想让瞎子为他乞讨钱财,冬日寒风凛冽,大雪飘飘,没有人给予他任何施舍,因为那使的人们都很节俭,后来他在一个冰冻三尺的冬季出去再也没有回来,他冻死在了白雪皑皑的荒野上,肉体被乌鸦啃食殆尽,可怜的人可悲的命运啊
《绳子》中的主人公奥什科纳这个老人更加的悲哀,他只不过是捡到了一段绳子而已,结果被认为是捡到一个富人的皮包,被警察抓走了,在警察局里没有搜到任何的东西,还受到镇长的威胁,结果本来一个好人被周围不明事情原由的人当做是一个小偷,对他进行人身攻击。
在事情弄清楚之后,为了洗清自己的清白他就四处向人家说自己是无辜的,可是却换来了“还钱包和拾到的不是一个人,你这个老滑头”。
这个老人一辈子没有老老实实的没有做过一件违心的事,可是却在这样一件本来可以避免的小事中含恨而终。
从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下层农民在社会上根本一点地位也没有,他们在那些贵族的眼里卑贱下流,一切肮脏的事情都应是这些人做出来的。
而那些麻木不仁的农民却还对那些道貌岸然的卑贱论顶礼膜拜。
结果一个老人含冤死去。
由绳子中的主人公,我们就不会为前面那个瞎子的下场而感到疑惑了。
在这个时候,法国的上层正是浪漫气息浓重的时期,那些贵族老爷们整日在灯红酒绿中大肆挥霍从广大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
过于淫荡的生活使法国的社会糜烂,将无将才,兵无兵勇,从而使普法战争失败,这更加剧了人民的苦难,当时法国等级制度严格,从上到下一层层的剥削着人民,王室-----贵族-----地主----农民。
《真实的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本来是一个安安分分的佣人,被德.瓦尔涅托看上之后用一皮马作为交易把她换了过去,之后呢
她付出了全部的感情并有了德.瓦尔涅托的孩子,作为一个女人她是多么的欣喜啊
但是,却被德.瓦尔涅托这个家伙认为是别有用心,不仅如此,他又把她当成了一件商品卖了出去,这次,是他情愿给人家用三片土地,原因呢
就是因为那三片地的贫瘠才肯换的,当那个接受的人让他把土地上的草屋一并送给的时候,他极度的不情愿。
让他再添点家具,他就大吼那个人是敲诈,好象做生意赔了血本似的。
之后那个痴情的女子还是想着他,每周都会去他的城堡里去看他,这个背信弃义的家伙呢
竟然逃在亲戚家好几个月。
当有人告诉他,那个女子在死的前几天还来找过他的时候,这个可恶的家伙竟然说“这种讨厌的事开始叫我头疼了……”。
正常的一个人遇到这么自己痴情的女子是多么的渴望不可求啊,可是这个贵族阶级却置之不理,并且还怨恨用那块地换走她,从而使他的丈夫发迹。
一直到如今他提到那个女子的时候也没有丝毫的悔恨,还把她和那只狗相提并论,这个是一个可耻的家伙
看到这里我想我们可怜的下层人民,他们不但忍受着生活上的贫苦,还在精神上受到这些上层阶级的压迫。
都是农民瞎子的命运更加悲惨,因为他是一个瞎子。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疮疤,而莫泊桑笔下的法国的暗脓却让人不但恶心,还会有些愤懑。
想不通那时的正常人和上层人为什么会对残疾人或下层人那么的无情
《穷鬼》里的那个拄着双拐的男人,不但在饥饿中度日,而且还忍受着人们的嘲笑,最后也是以死亡而告终。
尽管这些贫苦的人在生活中他们不如牛马,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不管是瞎子的出外讨钱,还是女佣痴情地等待着那个卑鄙的贵族回心转意……,但是一切的不幸是这个社会和生活抛弃了他们。
也许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是个解脱,一分钟的活着就会多遭受一分钟的折磨,不只是肉体上的还有精神上,我们无法描写出瞎子受辱时的感情,也许他有满腔如火山一样的怒火,但不是因为软弱使他放弃爆发,毕竟生活还要依靠那些魔鬼般的同阶级的施舍,尽管他们给予自己非人的待遇。
人生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不如乞丐的在别人的摧残中度日。
可悲,为了这些这可怜人的悲惨遭遇;可悲,为了这个和二十世纪有相同疮疤的国度;可悲,生活在别人的压榨下不知反抗,还以欺侮比自己更不幸的人为乐。
二、 泯灭的同情心。
读着莫泊桑的作品使我仿佛又回到了二十世纪鲁迅笔下的中国。
确实,鲁迅笔下的那些描写中国人民的劣根性在他的文章中也是抬眼皆见。
我们先看看这个瞎子的待遇如果说作为他的姐夫对他进行虐待是由于阶级本性的话,那么那些农民还给予他非人的待遇,这又如何去解释呢
“凡是他的失明使人想到的残忍的恶作剧,都被想出来了,为了叫他吃了东西付出代价,他的几餐饭变成了邻居们散心,残疾人受罪的时刻”,用猫戏弄他、用垃圾试探他的味觉还是以打耳光作为新的乐趣,这些都不应是正常人对待残疾人的做法,更不是同作为被压迫的阶级对待同胞的做法。
我曾细致的想过些须原因,可能是因为瞎子卑微,可是他流着农庄主的血统啊
那就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地主阶级的愤恨,可是他是一个被本阶级抛弃的瞎子。
中国人可以回顾一下鲁迅笔下二十世纪的中国,就会对那些可怜人对可怜的做法的本原略知一二了。
这些农民整日在贫苦恣睢中生活,慢慢变得犹如行尸走肉一般只为生活而生活。
在生活中他们被苦难压迫的只剩下没有思想和同情心的残壳,无聊和压抑使他们追寻乐趣和激情,麻木不仁地用别人痛苦来换取自己短暂的欢乐。
用句话说,他们过着被压迫的生活受人欺诈,为了满足心理上的平衡,只有寻找发泄的工具,由于不敢反抗上层阶级,也只有拿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开刀了。
在贵族阶级压榨的狭小的空间中生存使他们变的如此的残忍,比中国的看客更加可悲、可叹
奥什科纳老爹是一个本分的老实人,这在生活中应该是有目共睹的,可是在他被误认为是小偷的时候他身边的人却深信不疑,在那些农民眼中没有人会见钱不占为己有的(他们自己当然是这种人了),不过当事情弄清楚的之后那些和他的一样的农民竟还说出“别往下说了,我的老大爷,捡到的是一个人,送还的是另一个人。
神不知,鬼不觉嘛”,一个阶级的尊严不抵一个小小的钱包,在那些农民的心中金钱可以买来一个人的人格和灵魂。
想起鲁迅写的《孔乙己》他的命运好像和《穷鬼》中的主人公相似,同是贫困潦倒也一样都是瘸子,有两点不同,一、孔乙己是因为盗被打瘸的而穷鬼因其而死;二、孔乙己不是个乞讨者,他是读书人自居以赊盗为生,穷鬼则是乞讨但是因人们的节俭而每次都不得而返,从这一点看中国的穷鬼就没有人家的有风度,不过可惜都难逃一死。
在《孔乙己》中主要表现出了中国看客的丑恶面孔,而《穷鬼》中呢
是人家乞讨而没有人施舍,这是揭露了他们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相比而言《穷鬼》中的过度更加可悲。
莫泊桑通过这些可怜人的悲惨命运的细致描写,像当时的社会展现了一个缺少感情的社会,使人们能够深刻认识到这些人的死,不是因为他们是残疾人或者是老人,而是因这个比冰还要冷的社会造成的。
在这里我已经不用写《真实的故事》中的事了,因为通过上面对女佣的悲惨命运中我们已经看到贵族阶级不但冷漠无情而且还没有感情和人性。
这一方面可以说成是贵族阶级压迫和农民们贫苦生活所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当是人民的同情心已经被沉重的生活所泯灭。
三、 农民的愚昧狭隘。
在《老人》这篇文章中用了只言片语提及老人,也就只在他快死的时候写他呼噜噜快死的喘气声,全篇都在写他们夫妇的心理历程。
众所周知安葬一个人需要一两天的时间,碰巧这个时候是秋收的时刻,让人想不到这两位夫妇为了不想耽搁收获,竟希望自己的父亲早点去世,犹以老人亲生女儿的渴望最为强烈。
当神父告诉他们老人活不过今天晚上时,他们喜悦地赶忙提前做善后的事情,男人不畏路艰去十几公里村庄请人,女人急忙去做请人所需的食物。
也许上天故意给他们开玩笑,这天晚上老人并没有死去,客人都来了,把他们两个气的不知所措。
正在他们气愤的时候老人真的死了,两位才舒了口气心里塌实了,不过还是有点遗憾“我们早知道他不能再拖下去了。
不过如果昨儿夜里他肯下决心的话,就没有着一番周折了”。
他们这两个真是让人苦笑不得,不孝让人愤愤,迂腐的又使人发笑。
真是农民阶级的小资产性表露无疑,他们为一点点利益狭隘到渴望使自己的亲人早死,令人发指。
图瓦的老婆最有意思,他的丈夫因为过于肥胖瘫痪了,本来这个家都是他操持,现在重担由他的老婆挑了起来,说句心里话一个女人照顾一个瘫痪的人确实不容易。
但是她却不希望养这个废物,竟异想天开的让自己的丈夫孵小鸡,在大热天一个吃的很胖的人在被窝里是何等的热痒难奈啊
不但如此为了不让鸡蛋因丈夫的挤压而破碎,老婆还不让他动否则就大打出手或断绝图瓦的饮食。
最后喜剧性地孵出了小鸡,出乎读者的预料。
这两篇文章写了一对夫妇和一个女人,他们的思想真是非常人所能达到啊。
这并不是由于他们贫穷的原因,而是他们阶级本性决定的,书上说从人类的开始农民的思想就具有狭隘性,以前我对这句话不敢苟同,我也是农民的儿子嘛
不过看了莫泊桑这两篇文章,我现在已经深信不疑了。
莫泊桑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法国十九世纪农民的愚昧无知,目光短浅以及势力的本性。
用哲学的观点看就是时代造就他们的,当时的法国被浪漫的贵族浮华的生活所淹没,从上到下都是图于安逸的生活,不想长远的事情,上不想强国安民,下只图一日三餐。
使整个法国当时上皆是骄奢之徒,下全为麻木之辈。
由于农民长期在地里耕作不接触知识和外界环境,长期的闭塞导致了狭隘性的产生,社会现实使他们对所用的事情都不可能有长远的认识,考虑问题也全是带有畸形的愚昧思想。
读了莫泊桑的作品之后,我深深的感到一个时代就回造就一代人,十九世纪的法国和二十世纪的中国有非常相似之处,都处在战火纷纭和被欺压的时代,并且封建的上层社会都是一样奢侈腐化,下层社会的人民也一样的在压榨中变的麻木不仁和愚昧无知。
在中国有一个笔锋锐利的鲁迅,他用自己的文章深刻地写出了中国人民的劣根性,作为一面镜子警示着后人。
现在看了莫泊桑的作品我认识到,不是只有中国才那么令人羞于言表的过去,在法国也许全世界的国家都有像中国一样的经历。
这不是哪个阶级的悲哀,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我们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待过去的人,人毕竟要生活,那些手无寸铁的农民为了生存作出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也是情由可原的。
退一万步来说如果没有我们先辈的苟且偷生,有我们今天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