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招牌文化感言

10-05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关于《家》这本小说的总结和感想

《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内容梗概: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

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

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

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在外参加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

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

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

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

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

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相关评论:《家》也许不是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有人缘的一本,可是它的问世并非一帆风顺。

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

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

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

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

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  巴金自己偏爱《雾、雨、电》,但最受读者欢迎的则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其是《家》。

  关于,刘西渭在《咀华集》里已有透辟的分析和批评,这里评介一下新文学史上拥有最多读者一部小说枣《家》。

  我最初读的巴金作品,是《雾·雨·电》,给我的印象很坏。

不但文字谈不上精美,所写的人物也莫名其妙,因为中国从没发生过它那其主义的革命,对那些虚无而疯狂的角色无从理解。

因此,巴金自己虽然每读一遍便“泪浪滔滔”,但是在绝大多数读者则味同嚼蜡。

《家》则完全不同,所写故事、人物、场景、园林的幽与美,梅花的色与香,缺乏阳光的古屋,连吐在地上的浓痰,读者不但熟悉,并且有好多东西,直到今天还附在父辈和自己的身上。

  “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从家族本位社会向个人和国家本位社会的变革。

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福祸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国人的安乐窝,在新时代的风暴里则成了牢笼)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

《家》给予这一从旧到新的变革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

这一大变革到今天已临末期,但是还没有完全过去,因此这部书的还没有熄灭,许多读者还可以从《家》里拾取自己的哀欢。

  假如我们单从题材的风上,变革的典型来肯定《家》这部小说,未免太不公道,太轻视它了。

其实自新文学诞生以来,大多数的小说,都在描写上述的变革,可是为什么《家》独拥有最多读者,而且历久不衰呢?我们必须化点功夫去探求。

这里先概述一下全书的梗概。

……  小说一开头写风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馆,结尾写觉慧如鸟脱笼似的离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着一江东去的秋水,他写道:  “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啊,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那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去。

”  这一开头一结尾,颇有艺术匠心,在读完全书之后,使人不能立刻离?橹械氖澜纭?  《家》虽然有不少缺点值得推敲,却不愧是三十年代长篇小说的名著,足以和其它诸大家并耀争辉。

  《家》的主要缺点是通篇缺乏艺术锤炼。

我手头的这部《家》,是一九五一年的修订本,已改去“用字不妥当的地方”及“删去一些累赘的字句”,可是若干章节读来仍感到难以下咽。

总括说来这部小说,描写和叙述参半,“难以下咽”多在叙述的部分。

许多对话,太急于表达思想,而失去口语的活气和韵味,读来好象听演讲。

  这些缺点与当时巴金的文学观点有关。

他无数次的表白:“文学是什么?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终就不曾想知道……我不曾读过一本文学的书。

”又:“我不是为做作家才来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可知他对文学的粗暴和轻蔑。

这当然是一种无知的幻稚。

不论你出于什么动机写小说,只要你当做文学作品出版,投进文学的世界,你就要受艺术尺度的衡量。

  正因为在写《家》时(当时二十八岁),巴金还对文学这样蒙昧无知,居然写出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可见他天赋之高。

这部小说的魅力在左列几点:  (一)作者抓住了那个变革时代的焦点,抓住在变革中旧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时用一连串的典型冲突事件,表达了变革“激流”的澎湃。

《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长歌。

换个方式说,《家》的角色、情节和主题三者的配搭甚是匀称、和谐。

由于整体的结构完整,遂使部分文字的生涩和粗糙显得有重要了。

  (二)新文学诞生以来的小说,十部之中有九部,在写作时都怀有一个文学以外的目标,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为纪念他大哥写的,他必须放下自己的“目的”,尽量接近真实。

因此成为一部人情味最纯、生活味最浓的小说。

  (三)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后记》最后一行写道:  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

《家》尤其浓厚。

这种气息反映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小说,你毫不感到是在绞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的,呻吟出来的,是自然的天吁。

这不是艺术,而是天赋。

如他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写的《激流》总序,短短只有一千字,具有同样意思的话重复了三次:(1):“这里面有爱,有恨,”(2)“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3)“……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

他在其它作品中,和作品的序言或后记中,无数次的重复类似的话。

读者或许误解他是一个爱恨分明的人,不,他是爱得深,恨得浅,爱得如火烧,恨得如雪融的人。

换言之,他爱得认真,恨得软弱。

这因为他的恨根源于爱。

因此在《家》里,我们觉得可爱的人十分可爱,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悯(含有同情的怜悯)。

这里使人记起“哀而不伤、怨而有怒”那两句话,《家》具有这两种恰到好处之美。

  ——第十九章:《中长篇小说七大家》,中卷第40页——第44页。

  ·巴金  ……本书曾说过,巴金对文学的态度颇为幼稚和不逊。

在他的散文中也表现出来。

他在《长堤之夜》的一篇散文中说:  “让那些咒骂都市、咒骂机器、咒骂物质文明的人,拿精神文明去安慰自己吧!至于我呢,我再说一次:我爱都市、我爱机器、我爱物质文明。

”  他另一篇散文题目就是“机器的诗”,赞美机器,认为管理机器的工人,心里的感觉“一定是一首好诗”;又“我每次看见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读一首好诗。

”  我们完全不能想像机器和诗的密切关系,就文学的常识来说,机械和单调是文学的死敌。

当然,巴金说这些话的真意,只在表达他那空谈的安那其主义。

竟将自己所憧憬与那的政治教条当做文学和诗,这是对文学的大不敬。

巴金对文学虽有上述的幼稚和不逊,但毕竟与那些以飞掷政治匕首和投枪为本业的杂文家有很大的差距,因为他有时依从自然的文学冲动,写人生和景物,试看下列的散文题目:《海上的日出》、《海上生明月》、《香港之夜》、、《朋友》、《神》、《雨》、《醉》、《生》等等,一望而知都是散文气味很浓的题目,可是没写出一篇好散文。

这因为他不了解散文,正象他对文学缺乏了解一样,在收获期他已是成名的大作家,随便写点东西,不悉没有地方发表,因此越写越随便,越写越散!但是这个人有天赋的文学才能,当他的情趣摆进适当的创作轨道,会自然流出够水准的作品,《家》就是自然流出来的,《巴金自传》也是这样。

尤其笔锋一触到他的母亲和大哥,深情佳句便泉涌而出。

母亲是他最爱的人,可恨九岁母亲去世,性情温柔的大哥则是接替母亲照顾他的人,实是第二个母亲。

因此母亲和大哥在巴金心里很难区别。

这是研究巴金写作心理的人不可忽略之点。

了解这个,才能明白为什么他的处女作《灭亡》为纪念大哥而作,然后又写了《激流三部曲》来纪念他的大哥。

而《巴金自传》又是纪念母亲和大哥的,他对此真是“不厌不倦”,实是他的灵感涌流不尽的源泉。

  与、沈从文、庐隐三人的自传比较,巴金这部自传并不生色。

虽不及《四十自述》那么严实、层次分明,也不及《沈从文自传》那么美妙和谐,但是它有独特的光彩。

是他在收获期所写最好的散文。

文章的体裁很特别,很象老舍的小说《月牙儿》。

三句一行,两句一行,每句每行都很精练、开头那一段就很有魅力。

  “这孩子本来是给你的弟妇的,因为怕她不会好好待她,所以如今送给你”  这是母亲在她的梦里听见的送子娘娘说的话。

……  “第二天就把你生下来了”  母亲说着这话时,就抬起她圆圆的脸,用那爱怜横溢的眼光看我,我那时站在她身边。

  “却想不到是一个这样淘气的孩子。

”  这是很多中国人在童年从母亲听过的梦。

这是中国的母亲、中国的母爱,独具的风格。

  巴金在自传中总是满怀憧憬的描写九岁离他而去的母亲。

  母亲是爱我的。

虽然她有时候笑着说我淘气的孩子,可是她从没有骂过我。

她使我在温柔和平的空气里度过了我的幼年时代。

  一张温和的圆圆脸,光滑的头发,常常带着微笑的嘴,淡青色湖绉滚边的大袖短袄,没有领。

  这是美丽的摇篮曲,也是巴金作品的神髓。

  ——第二十一章:散文的泥淖与花朵,中卷第139页——141页  …………  在老作家中,写作成就最令人鼓舞的,是初期蔑视文学的巴金。

唯有他,在颠沛流离的战时生活中,一直不曾停笔,在小说成绩黯淡的抗战前半期,他完成了《秋》和《火》(三册)两部巨著,短篇小说集有《还魂草》,还翻译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处女地》。

一九四九年五月他与萧珊女士结了婚。

婚后,写出了划阶段的三部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和《寒夜》。

从这三部作品看出来,他的小说技巧,已臻炉火纯青,对文艺有了庄严和虔诚,同时政治尾巴也甩得干干净净,成为一点不含糊的独立作家了。

从文学史来看,没有比这更令人兴奋了。

  …………

同仁堂历史感想

北京同仁堂的前身是北京同仁堂乐家老乐氏家族的乐显扬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始创同仁堂药室后历经数百年,其间既有供奉御药、盛名海内外的辉煌,也有经营不善、外股典让的窘境,更有社会大动荡时期的内外交困,难以维系的困境。

但北京同仁堂在大浪淘沙之后生存下来,并在解放后获得新生,尤其是改革开放为北京同仁堂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同仁堂这棵300多年的老树发出了新芽。

在这数百年风风雨雨中,同仁堂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

从古至今,同仁堂历经风雨而不衰的重要原因,简单但不易学:同仁堂人的自律意识。

历代同仁堂人恪守诚实敬业的药德,提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讲信誉重品德,制药过程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讲究的是严细精神。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字面意思:制药过程虽然烦琐必不敢偷工省人力,(有时)药品的材料虽然昂贵必不敢减料、以次充好。

古训中用“必”字而不用“但”字,用“敢”字而不用“能”字,更是充分体现了同仁堂人自律意识的严谨与细致。

家乡美食的实践感想作文

我的家乡在客家,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

说起家乡的美食那可是让人数不胜数啊,但一想起就让我流口水的还是这道菜——酿豆腐。

  这可是客家人人人皆知的一道名菜呢

大家都经常做,那味道可是赞不绝口的

我的材料是豆腐、猪肉、香菇。

如果是想让酿豆腐更加美味,放点大葱是最好的选择。

别看材料这么简单,它的营养价值可高着呢

吃了酿豆腐能补身体较虚的人,还能养身和调理骨质疏松。

但它的口感有些咸,但有鲜味。

它的汤汁醇厚,鲜嫩润滑,口味十分鲜美。

  这道菜据说源于北方饺子,因为南方缺少小麦,所以客家人就用酿豆腐寄托对北方的饺子、中原文化的感情。

不管是节日的时候,还是平常的时候,它都是客家人的最爱。

酿豆腐虽然香气馥郁,但要注意不要吃与豆腐、猪肉相克的是食物。

与豆腐相克的食物有蜂蜜、茭白、竹笋和猪肝。

吃完猪肉后最好不要喝太多茶。

  听完我对酿豆腐的一番介绍,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尝一尝着美味佳肴了

我的家乡还有许多的美食在等着你来品尝

谈谈你对的感想 急

我特别喜欢读历史书上面记载的我国古代民族英雄的故事,如岳飞、林则徐、郑成功,他们都是我所敬佩的人物,刚巧,我今天读了《郑成功》一文,深受感动。

  它的主要内容是: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强占我国宝岛台湾,他们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台湾人民恨透荷兰入侵者。

于是郑成功决定把荷兰人赶出中国。

郑成功驻军厦门,一天,郑成功登上军营附近的山头,慷慨激昂的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宝岛台湾,

”郑成功在厦门做好准备,出发一支庞大舰队,绵延十里,风帆蔽空,占旗招展,郑成功看后充满了必用的信心。

荷兰侵略者虽然有威力无比的大炮,但吓不了英勇的郑军官司兵,军官们奋勇向前,打败了荷兰入侵者,台湾人民知道后喜出望外,他们把粮食、海鲜、蔬菜和茶叶送来慰劳郑军官司兵,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力发展生产。

他们派人把汉族农民的犁、耙、锄等农具送到高山族人手里。

郑成功还在台湾办起了学校。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如果我们每个人像郑成功那样,那我们会被别人称为“东亚病夫”吗

所以我们中国人坚强起来,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

  郑成功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日本人。

  郑成功的祖上1000多年前告别荥阳故土,辗转固始,落草闽南。

  郑成功诞生于日本平户市,该市建有郑成功庙,其上高悬“荥阳之光”额。

在郑氏族人的心中,“荥阳之光”是对郑成功的至高“家奖”。

  郑成功的父亲为郑芝龙,受明朝朝廷招安前为一海盗首领。

母亲是日本女子田川松,明天启四年(1624年,日本宽永元年)农历七月十四日(8月27日),在日本平户海滨产下郑成功,因此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

七岁之前跟随母亲住在平户,1630年郑芝龙将他带回南安教养,因受限于日本禁止女人离境的规定,故田川氏并未随行,郑芝龙延聘儒士教育郑成功,以便争取科考功名。

先世自光州固始县[今河南首潢州县]入闽,居漳州,再移粤之潮州,至始祖隐石公,复居泉州南安县。

七岁回中国后,十五岁考中秀才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缢,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在这样的乱世里郑成功入南京国子监太学读书,拜当时南京礼部尚书钱谦益为师。

  郑成功有四弟。

唯一同母的是终身未曾离开日本的七左卫门(又名田川次郎左卫门),目前还有后人在日本。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率先到台湾开发,后到日本经商贸易,并同日本女子田川氏喜结良缘。

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农历七月十四日,郑成功再日本平户千里滨海滩上一巨石下诞生,取名福松,又名森,字 明俨,号大木。

七岁时郑成功从日本回到故乡石井。

  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小名一官,字甲,号飞虹(或飞黄),福建南安县石并乡人。

从小不喜读书,好舞枪弄棒,可以说是天生的土匪性格。

18岁就出外闯荡。

《台湾外记》卷一云:“至天启三年癸亥夏五月、程有白糖、奇楠、麝香、鹿皮欲附李旭船往日本,遣一官押去。

”此官就是郑芝龙,他到日本之后,娶了一日女瓮氏为妻,也就是郑成功的生母。

  混在日本的郑芝龙后来又被在日一华侨首领收为义子,并因此继承了一只走私船队,成为了大款。

但天性不安分的他又伙同其他走私分子筹措军火密谋造反,事情败露之后仓皇出逃。

成为了横行无忌,为害东南沿海的“倭寇”,而台湾正是其老巢。

后郑芝龙这个大盗受朝廷招安,被封了个游击将军。

郑芝龙一面剿海盗,一面作生意,两手都抓,两手都硬。

不但剿灭了多路海盗,还和不光日本,外加西班牙、荷兰、葡萄牙都建立起了贸易关系。

因为剿匪卓有成效,一直升至福建总兵,同时还是富甲一方的巨商。

可谓财源兴隆,仕途顺利。

  按史料,郑成功是在郑芝龙逃离日本那段时间出生的,而回到父亲身边的时候,约为7岁,取名为森。

和父亲不同,郑森走的是一条读书进士的传统文人之路。

  崇帧十七年三月明亡后,福王朱由崧称帝于南京,当时郑森21岁,正在南京太学拜名士钱益谦为师,因才华过人,胸有大志深为钱所赏识。

既然能被以文才之名誉天下的钱老师看重,应该说郑森和乃父那种痞子不是同类人了,不过老爸的思维方式对他也有很大影响,这从以后可以看出来。

  可惜当时的南明实在不成气候,除了福王,还有唐王、鲁王、潞王、靖江王等多个政权,且互不买帐,均高举民族主义大旗,置大敌当前不顾,拉起山头,各以正统自居。

结果是一个接一个灭亡。

福王败亡之后,唐王朱秉键又在福州即位,是为隆武。

隆武即位后,对手握重兵的郑芝龙当然即位倚重,不但封公,还加为太师。

但郑芝龙心怀异志,无意抗清。

隆武元年,郑芝龙引郑森晋见隆武。

隆武问之,对答如流。

隆武抚森背曰:“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赐姓朱,改名成功。

(《靖海志》),这样,郑森就成了朱成功,也就有了后人称谓的“郑成功”之名。

  那时,郑芝龙与洪承畴早有暗中联系,所以撤走军队,放清军长驱直入直抵福州,隆武逃亡。

在降与不降的问题上,父子决裂了。

《台湾外记》卷二载,当芝龙召成功议降清事时,“成功劝曰:‘吾父总握重权,末可轻为转念。

以儿细度,闽粤之地,不比北方得任意驰驱,若凭高恃险,设伏以御,虽有百万,恐一日亦难飞过。

收拾人心,以固其本;大开海道,兴贩各港,以足其饷。

然后选将练兵,号召天下,进取不难矣。

’” 郑成功的远见和野心由此可见,郑芝龙已老,胸无大志,畏惧清兵势大,意图自保。

而读过书的郑成功则更明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意在在乱世中干一番事业。

  郑芝龙降清后,随即被挟北上。

清兵袭击了他的老巢安平,其妻翁氏亦不免于难。

《靖海志》卷一云:“芝龙既降,其家人以为可免暴掠,遂不设备。

贝勒至安平,乱兵大肆淫掠,成功母亦被淫自缢死。

成功大愤,剖其母腹.出肠涤秽,重纳之以险发丧后遂起兵。

”这个深仇大恨,使得郑成功从此打起反清复明旗帜,与满清成为了死敌,尽管后来双方曾经就招安多次谈判,旷日持久,但郑成功从未在气节上让步。

  刚开始的时候,郑成功兵少粮缺,只游荡于厦门海域。

逐渐逃散各地的郑芝龙旧部纷纷投来;明朝的宗室旧臣,亦寄恢复之望于他也纷纷投奔。

而久实力不断壮大。

并攻取厦门,拥兵五六万,声威大振,永历四年八月,并郑联、郑彩之兵,掌控东南海上抗请之领导权.且以金、厦作为基地,转战于海澄、泉州、同安、潮阳等地,屡败清朝派遣入闽之援军,南明永历朝加封其为彰国公。

  当时,西有李定国,南有郑成功,一个纵横西南,一个称霸海上,二人皆为抗清柱石,李定国的作为,扭转了南明对清得战局态势,而郑成功的势力,亦令清庭束手无策,两人联手本来必可大有一番作为。

李定国兵出云贵,大破清平南王孔有德于桂林,兵抵闽浙之际,曾经主动通函约会,要求与郑成功联手抗清,然而郑成功始终含糊其词,甚至毁诺不行,使得改变战局的良机屡屡错失。

从永历四年到永历九年,李定国共有九次来函约郑成功出兵协助或夹击,但郑成功八次失约,毫无联手会师的诚意。

使李定国孤掌难鸣,先胜后败,无力独自打通两广直至闽浙的路线。

后来郑成功终于“命张名振、洪旭率领十二镇水师入长江,捣金陵,以乏粮而攻温州、台州,克复舟山。

八月又遗黄廷等征揭阳,大败清将刘伯禄,光复潮邑,二路均于克复即回。

”(《靖海志》)。

但郑成功挥军北上,却非为增援李定国,而是出兵牵制清人军力,保其根据地的安全。

  那么,郑成功这段时间在忙什么呢

在忙于和清廷议和。

清廷打郑芝龙这张牌,意欲招抚郑成功,郑成功开始是拒绝,后来则是口头允诺,但要价是“必有三省方就和。

”还提出军队自行管理,“不赴京,驻于闽”。

又不断要求议和后辖地由—府而四府,而三省,所辖地应“比高丽,不剃头”亦“不奉东西调遣”’“不受部院节制”,拥有地方自治权。

此等谈判自无结果,而且“成功虽云就抚,而接诏不开,衣冠如旧,且纵兵焚概侵扰延、建,情甚叵测”(《清世祖实录》),郑成功这明显意在显示无所谓议和不议和,含有挟军自重以获大利的意思,促使议和官员为其向清廷请求让步。

双方就这么时谈时战,时间从永历七年到十二年,计有六次(也有七次之说),尽管清廷多次迁就,甚至默认了郑成功的部分要求,但从策略上却是达到了拖住郑成功,以便各个击破的目的。

  清廷主要的顾虑是一旦西南与东南合师成联合之势,则非清军所能防御。

因是最佳之策在招抚,利用郑芝龙与郑成功谈判,以“牢笼”郑成功,孤立李定国,分裂西南与东南联合形势,抽调全国主力军投入西南战场,夺回战略主动地位,进而除去孤立无援而所向无敌之李定国,以便于瓦解永历朝。

郑成功并不傻,在和议刚起时就说过:“清朝亦欲结我乎,将计就计,权措粮饷,以裕兵食”(《清史稿 郑成功传》)。

就是说,郑成功对和谈从来没有抱有过高的期望值,不过借此扩充实力而已。

那么是郑成功短视,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吗

也不尽然。

  我这里以小人之心测度,郑成功虽有反清意愿,却并无复明之志。

暂时臣服于南明不过是有个招兵买马的招牌而已,所以郑成功无心与南明真正合作,也不可能认同李定国打通两粤,联接东南西南,扩大“革命根据地”想法,比如永历八年,李定国曾依约计划攻入粤东,郑成功正议和,为示信于清竟毁诺不援。

郑成功议和所争取的也无非个人地位、领土、兵权、征粮权等权益得失而已,丝毫未曾为南明着想过。

其一心只致力于经营并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意图是在实力强大,清廷无能为力之后,迫使清廷默认自己的小政权,若南明有可能得势,也一样。

其最后羽毛丰满之际将会是“南面为王”之时。

所以,郑成功与南明和满清同时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

曾拒绝永历朝对他的封王,对流亡投靠来的鲁王也只赡养,不予过多理会。

其他如朱舜水、张煌言、徐敬平等反清复明义士也不重用,更有甚者,竟毒杀了鲁王手下的抗清名将张世振(这一点史家有争议,但从郑的个性看,可能性很大)。

  郑成功以舟海之师,进可功,退可守,强大时可沿江直驱而上,失败了最不济也可以浮舟于海岛,可谓万无一失,“大不了下海打游击”。

何况郑成功出身海盗之家,继承了乃父早年桀骜不逊的性格,故而行事多不顾大局,只为自己打算。

史载郑成功“凡事独行独断,不与人商量”“用法严峻,果于诛杀”,“虽在亲族有罪,不少贷,凡有犯奸者必死之。

”(《清史稿 郑成功传》),故有论评其尚法太严厉,这都是个性使然。

郑成功为人高傲、刚直、易记恨,对人苛刻,致近乎专横残酷,按现代心理学,乃因“自我中心症”所致。

自我中心者对人对事莫不以自我观念为衡量标准,不符其观念多予以排斥。

由于郑成功此种性格,导致部下多有反叛降清事件发生,最初就曾经因此使得厦门得而复失,后来名将施琅也因而得罪被逼降清,直接导致台湾被清廷收复。

  固然和谈给予郑成功扩充实力的时间,水陆军力休整补充达百万之众,经几年的训练,半数已成精兵。

然而这时南明已然势弱,郑成功虽羽毛渐成,但孤掌难鸣,坐地为王的可能性反而降低。

为不至坐以待毙,于是就有了孤注一掷,一仗决生死的北伐,这也是一次海盗风格的冒险,因为此时大势已去,孤军深入的结果极可能是一败涂地。

郑成功对此并非没有意识到,他战前曾对众将言“此番孤军侵入重地,当于死中求生。

胜此一阵则破竹之势成,功名富贵近之矣。

进生退死,本藩当身先陷阵,以为尔率。

尔等其勉之。

”(《靖海志》)。

军事上失利后,郑成功最后一次使出求和招数,为时已晚。

没有了后顾之忧的清廷不会再养虎为患。

  这时西南已平,厦金危在旦夕,就在这样的局势下,郑成功断然东征,收复台湾作为立身基地。

张煌言闻成功征台,曾寄书劝阻,并指责此举“纵偷安一时,必贻讥千古”。

郑成功当然不为所动,因为相对于势力和地盘,复明并不是他的志向。

  和李定国这样面对危难,一心致力中兴,死而后已的真正民族英雄相比,郑成功虽无亏大节,但无视大体,一心利己,只顾个人局部利益的强豪只能算个枭雄。

这不是贬抑,“枭雄者,占人和,点点滴滴之利益皆出己力,所以栖身择木,逐渐飞腾”(李剑宏《论枭雄》)。

现在看来,无论东南还是西南的抵抗,最终均无力阻止满清一统天下的大势。

然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赤胆忠心,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更值得钦佩。

  然而,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郑成功的功绩则更伟大。

因为没有郑家盘踞台湾,清廷不会视之作眼中钉,一心收复,最终使得江山归于一统。

否则,以封建帝王和正统文化之保守观念,或许今天台湾就不再属于中国的版图,而是归属另外某个国家或是一个独立国了。

在这个意义上,名列入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之一员,郑成功倒是当之无愧的。

网上阅读和传统纸质阅读各自的好处和坏处

网上阅读 :方便快捷,量大,信息范括广生动形象坏处:需要借助硬件设网络阅读环境可能会出现管理不严而出现低俗的内容,影响读者身心健康传统纸质阅读 好处:随时随地想看就看,保留了人们最初的阅读习惯,利于眼睛的保护坏处:携带不便,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树木资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是指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是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胡锦涛同志在中指出:,,,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

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发展进步、伟大成就,让我们增强了这种自信。

  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利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前景。

弘扬民族精神的感想怎么写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征文4篇发布时间:2005年3月31日8:22 作者: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更美好                   六(3)班俞 超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不仅创造众多领先于世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内容丰富的精神文明,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孔融让梨”的故事广为流传,已成为我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楷模。

赖宁英勇救火的英雄形象至今在我们的眼前显现……而今在我们的身边,中华的传统美德仍然光芒不止

我的记忆中,就有这么一件感人的事。

  这件事发生在一个严冬的下午。

我从新华书店买书后乘坐了28路公交车回家。

车厢里的人还不算多。

我坐在一个双人座上。

在我身边的是一个中年男人。

车飞快地行驶着。

勤俭路到了,这儿等车的人可真多啊

顿时把整个车厢挤满了。

就在这拥挤的人群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她吃力地抱着孩子在我不远处的地方前后摇晃着。

我刚要起身让座,一个念头忽然从我的脑海中闪过:我自己逛了半天的书店也够累的了,何必给她让座呢

于是,我纹丝未动,没有给她让座。

就在这时,抱小孩的妇女被我旁边的哪个中年人看到了。

他二话没说,站起来就让座,自己却站在旁边。

我的脸顿时涨得通红。

车开到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站停了下来,哪个中年人扶着脚,慢慢地走下了车。

下车后,他靠着站牌,把裤子轻轻地挽了起来……啊

是假肢

我不禁愣住了。

只见他用纸帕轻轻地擦拭着截肢处渗出的血珠。

这一定是刚才在车厢里碰伤的。

我内疚地思索着。

车开动了,望着他的身影,我仿佛觉得他更加高大了。

  我真后悔,为什么我没有给哪个抱小孩的妇女让座呢

那个叔叔虽然是个残疾人,但他崇高的品质却是我这个肢体健全的人所不能及的。

这是一件多么感人的事啊

  9月20日是“公民道德宣传日”,上面这位叔叔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虽然身有残疾,但他乐于助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学 会 宽  容                       六(4)班 饶蕾  在生活中,我不小心弄破了你的本子,你不服气,也把我的本子撕破,谁都不客气,便扭打在一起。

这又是为什么……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同学们,为什么不能宽容别人,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呢

  我想,大家应该都读过《廉颇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吧

廉将军知道自己误会了蔺相如,就背着荆条,亲自向蔺相如请罪。

蔺相如宽宏大量,虽然知道廉颇曾羞辱过自己,但还是饶恕了他,俩人成了好朋友。

  在生活中,有多少人有蔺相如这样宽大的胸怀呢

  记得有一次,我最心爱的铅笔盒,被班里的调皮生xxx弄坏了。

我非常生气,回到家,闷闷不乐的。

妈妈问我有什么心事,我把事情说给了妈妈听。

谁知,妈妈听完后竟说:“哎,xxx他不懂事,你就别去跟他斤斤计较了。

再说了,一个铅笔盒要不了多少钱,你可别因为这个铅笔盒破坏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啊

”我听后眼泪夺眶而出,这可是我最喜爱的铅笔盒,妈妈她……怎么帮xxx说话呢

  这时,妈妈好像猜着了我的心事,摸着我的头说:“我并不是在为别人说话,你知道吗,人生最大的美德就是宽容。

我们每个人都有做错的事的时候,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凉解,你要有一颗宽大的心接纳他

” 听了妈妈的这番话,我的心渐渐地平静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感想一下子涌上心头:xxx可是年级中出了名儿的调皮鬼,如果我不原谅他,去找他算帐,免不了一场大吵。

这对大家都没什么好处,对改掉xxx坏毛病更没有好处。

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磕磕碰碰也是难免的,同学之间可要相互体凉。

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了……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是一种付出,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学会宽容,把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吧

                小  议 “诚  信”                 六(1)班 杨海强  民无信而不立。

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信”是交友之道。

诚,诚恳待人。

信,言而有信。

“精诚所信,金石为开”,是要以真诚待人,表里如一,不可虚伪。

不然,阳奉阴违,终究会露出马脚。

  古今中外的许多卓有成就的人物往往十分讲诚信的。

他们诚实的故事至今还在被人们所赞颂,如卞和三献美玉,王翱焚书教子孙,范仲淹封金不纳……  范仲淹的一位忘年朋友临终前送他一装有练白金的秘方和白金。

他常常拿着口袋激励自己。

但他从不认为那是自己应该得到的财产,最终他原封不动地还给人家。

  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多样性了,不同层次的道德水准参差异性。

有人受利益的驱使,以“诚信”为招牌,但暗地里尔虞我诈,弄虚作假。

  瞧,走过菜场一瞥,一名妇女正在买菜,那营业员好象天生一副笑脸,他笑着拿起一杆秤,一秤,报了一个数,那妇人用怀疑的神色打量了那一袋菜,又从容不迫的拿出一精致的秤。

那营业员大惊失色,一眨眼他又堆上笑容说:“对不起,拿错了秤。

”原来,营业员准备了两杆秤,一杆动了手脚,一杆准确的,以防不备,这种“聪明绝顶”办法,其实使自己的生意越来越少。

  我们人人要讲究诚信,小学生也一样,要把诚信在心中紧紧扎根。

在小考的时候作了弊,自己的知识来自于别人,在终考的时会露出马脚。

好好学习,不作弊,最后才能夺得成功。

这不仅做到了对别人的诚实,而且做到了对自己的良知的诚实。

  一个表里不一,言而无信的人,可能蒙混乃至得势一时,但决不会长久,到头来还是让虚伪害了自己。

我们要用诚信洗涤心灵的尘埃,震撼虚伪的灵魂,用诚信装饰我们自己的“春天”

  我在这里高喊:“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

”让我们青少年都健康成长。

               勤劳、节俭,公民的美德                六(2)班 龚徐丹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悠长的岁月中,自然形成了许多传统美德,其中,勤劳节俭就是一种典型的传统美德。

  我国的著名人物数不胜数,他们勤劳节约的事例更是举不胜举。

我国古代的著名诗人苏东坡曾经写过这首被后人广为传诵的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们看了这么豪迈的诗句,一定会马上联想到这应该是出自一位大富豪之手吧

可事实截然不同,苏东坡曾被降职贬官到杭州。

这段岁月,苏东坡的生活十分艰辛,他省吃俭用,凭着精打细算的节俭方式,度过了罢官后的艰难日子。

后来苏东坡生活富裕了,但他还是很节俭,从不搞大排场。

又如朱德总司令,他小的时候,受尽地主的压迫剥削,每天跟着母亲下地种田,母亲勤劳的品质影响着他,使朱德总司令从小就养成勤劳的好习惯。

  这些优良的传统影响了几代人,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人们之所以在祖先留给我们的这块土地上生身不息,靠的就是这个精神的支柱。

但是,现在,富裕的人越来越多,生活中自然出现了铺张浪费。

其实,浪费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是一种罪过。

想想旧社会的苦日子,想想三年自然灾害给神州大地带来的饥荒,我们没有理由摆阔,没有理由花钱如流水。

人们要做到“节俭”并不难,只要把钱花在刀口上,有些能用的物品“废物利用”,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做一个节俭的公民是完全能实现的。

  节俭、勤劳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质。

最近,我发现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现在的人似乎特别“懒”。

马路上,公园里,小区中随处可见垃圾的踪影,有些人丢垃圾,觉得走到卫生房太累,就随手把垃圾往草坪里一丢,万事大吉。

于是,人们就相互效仿,你丢一包,我仍一袋,花坛、草坪就变成了垃圾场。

现在的人啊,为什么怎么“懒”,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勤劳的品质哪去啦

你的公民道德呢

你的社会责任呢

你想过周围的人对你的评价了吗

你想过自己的生存环境了吗

  我想:只有一如既往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公民的素质才能不断地提高,社会会更进步,人民才会更安居乐业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