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经典教育感言

06-20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简爱每一章内容概括100字

每章主要内容:第:简·爱的父亲是个穷牧师她幼年时,父母就染病双双去简·爱被送到盖茨海德庄园的舅母里德太太家抚养。

第二章:舅父里德先生在红房子中去世后,简爱过了10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

一次,由于反抗表哥的殴打,简被关进了红房子。

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和恐惧,使她大病了一场。

第三章: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并决定把她送进达罗沃德孤儿院。

第四章:由于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里德太太加快了送简爱去孤儿院的脚步,为了赶走简爱,她在勃洛克赫斯特先生面前处处中伤简爱,毁坏简爱的名誉。

第五章: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院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

他用种种办法从精神和肉体上摧残孤儿。

简爱吃不饱、穿不暖,继续受尽非人的折磨。

第六章:简·爱与孤儿海伦结成好友,教师潭泊尔小姐也很关心她。

第七章:简爱失手打碎了石板,被惩罚站在凳子上,当众受到羞辱,是海伦的微笑给了简爱力量。

第八章:伤心的简爱到学校下课时才从凳子上下来,悲愤不已,海伦给她端来咖啡喝面包,并不断开导她。

谭波小姐也来看望她,并与海伦谈古论今,使简爱佩服不已。

第九章:在孤儿院里一场传染性的斑疹伤寒,夺走了许多孤儿的生命,海伦就在这场伤寒中死去,这对简·爱打击很大。

第十章:斑疹伤寒使孤儿院有了大规模的改善。

简在新的环境下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这所学校任教两年。

由于谭波尔儿小姐的离开,简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

第十一章: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

偌大的宅第只有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拉·瓦朗,罗切斯特先生是她的保护人,她是简爱的学生。

简爱来到了桑费尔德庄园,那里的一切很庄严和气派。

第十二章:一天黄昏,简·爱外出散步,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罗切斯特从受惊的马上摔了下来,简急忙上前去扶他,回到家后简才知道他便是庄园主罗切斯特。

第十三章:阿黛尔很不容易教,不专心,处处找借口去寻找罗伯斯特先生。

罗伯斯特先生与简爱面对面交流,了解简爱的过去,并对简爱的画做出评价。

第十四章:她发现她的主人是个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对她的态度时好时坏。

整幢房子沉郁空旷。

第十五章:夜里,简·爱简被一阵奇怪的笑声惊醒,发现罗切斯特的房门开着,床上着了火,她叫醒罗切斯特并扑灭火。

罗切斯特告诉简·爱三楼住着一个女栽缝格雷斯·普尔,她神经错乱,时常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狂笑声,并要她对此事严守秘密。

第十六章:简爱苦思冥想理不清头绪,胡乱猜测缘由,想见到罗伯斯特先生又盼不到他。

第十七章:罗切斯特回来后经常举行家宴,桑费尔德庄园上上下下开始忙碌起来。

在一次家宴上他向一位名叫英格拉姆的漂亮小姐大献殷勤,简被召进客厅,却受到布兰奇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离开客厅。

第十八章:在宴会上罗切斯特坚持要简·爱也到客厅里去,客人们对简·爱的态度十分傲慢,而罗切斯特却邀请简·爱跳舞,此时罗切斯特已爱上简,而简也感觉到自己对罗切斯特产生感情。

第十九章:罗切斯特外出,家里来了一个蒙着盖头的吉卜赛人。

当轮到给简·爱算命时,简·爱发现这个神秘的吉卜赛人就是罗切斯特,他想借此试探简对他的感情。

第二十章:庄园里又来了个名梅森的陌生人,当晚他被三楼的神秘女人咬伤了,简帮罗切斯特把他秘密送走。

第二十一章:不久,里德太太派人来找简,说她病危要见简一面。

回到舅母家中,里德太太给她一封信,这封信是三年前简的叔父寄来的,向她打听侄女的消息,并把自己的遗产交给简·爱。

里德太太谎称简在孤儿院病死了,直到临终前才良心发现把真相告诉简。

第二十二章:简爱又回到桑费尔德庄园感觉像回到家一样。

人们都在猜测罗切斯特会向布兰奇小姐求婚。

第二十三章:罗切斯特向简爱求爱,简爱答应了,心里充满了幸福感。

第二十四章:罗切斯特与简爱筹备婚礼。

罗伯斯特很宠简爱,简爱视罗贝斯特为她的整个世界,他是简爱的偶像。

第二十五章:婚礼前夜,简·爱从梦中惊醒,看到一个身材高大、面目可憎的女人正在戴她的婚纱,然后把婚纱的面罩撕成碎片。

罗切斯特告诉她那不过是一个梦,第二天当简醒来时发现婚纱的面罩真的成了碎片。

第二十六章:婚礼如期举行,一位不速之客闯进了教堂,声称婚礼不能进行,他说罗切斯特15年前娶梅森先生的妹妹伯莎·梅森为妻。

罗切斯特承认了这一事实,并领人们看被关在三楼的疯女人,那就是他的合法妻子。

她有遗传性精神病史,就是她在罗彻斯特的房间放火,也是她撕碎简婚纱的面罩。

第二十七章:简爱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法律阻碍了他们的爱情,使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第二十八章: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爱悲痛欲绝地离开了桑费尔德庄园。

她仅有的积蓄花光后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磨难,最后晕倒在牧师圣约翰家门前,被圣约翰和他的两个妹妹救了。

第二十九章:简爱睡了三天三夜,终于清醒了过来,在圣约翰家人的照料下,渐渐恢复体力。

简·爱被圣约翰收留并为她谋了一个乡村教师的职位。

第三十章:简爱渐渐熟悉了这里的一切。

不久,简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决定将财产平分。

三十一章:一座山村农舍成了简的家,她有二十名学生,其中能识字的只有三个,能写和算的一个也没有。

简的责任就是要培育这种萌芽。

黄昏时,简边望着日落的景象,一边自我安慰,这时候,圣约翰·里弗斯来了,询问简对第一天工作的感觉。

三十二章:简爱全心全意忠实地做乡村女教师的工作,渐渐成了那一带乡亲们喜欢的人,那段日子,简爱表面上很平静,但常常在梦中遇到罗伯斯特先生,心里焦躁不安。

三十三章: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准备去印度传教,临行前向简·爱求婚,但他坦率地告诉她,他要娶她并不是因为爱她,而是他需要一个很有教养的助手。

三十四章:简·爱觉得应该报答他的恩情,但迟迟不肯答应他。

当夜,圣约翰在荒原上等待简·爱的答复,就在简·爱要作出决定的时候,她仿佛听到罗彻斯特在遥远的地方呼喊她的名字……三十五章:圣约翰非常自信简爱会追随他,并不断地做出各种努力帮助简爱尽快下定决心与他结婚。

简爱在圣师的感召下差点失去了抗争的勇气,在那一刻,简爱又感受到内心有一种声音在不断地呼唤她,使简爱无法抗拒,简爱明白自己应该如何选择了。

三十六章:心灵有所感应的简爱赶回到桑菲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得知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孤独地生活在几英里外的一个农场里。

三十七章:简·爱终于找到了罗伯斯特先生并大受震动,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三十八章:两年之后,罗切斯特治好了一只眼睛,他看到了简·爱为他生的第一个孩子。

30字左右的老师教育感言

《傅雷家:

【第1句】:主要人物形象:傅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主要是儿子)无私的热爱,知,为人坦荡,禀性刚毅   傅雷夫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傅聪: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   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恳恳

【第2句】:情节内容:(1)评价及简介: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

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2)有感染力的细节:关于为什么这么强调写家信,傅雷这样认为: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傅雷又说家信作为自己的工作、思想总结也是很好的:对自己的工作(思想方面亦然如此)需要来个“小结”吗

你给我们谈技巧,就等于你自己作小结。

千万别懒洋洋的拖延

我等着。

同时不要一次写完,一次写必有遗漏,一定要分几次写才写的完全;写得完全是表示你考虑得完全,回忆得清楚,思考也细致深入。

傅雷在与儿子沟通时,想到的不全是自家的人,认为儿子在国外寄回来的家信:也有一个道义的责任,使你要尽量的把国外的思潮向我们报导。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植

因为傅雷家庭教育的信条是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植

因为傅雷家庭教育的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傅雷与儿子的书信往来过程是十分高兴的,虽然他自己工作很繁忙(翻译家,文艺批评家,著作等身;还有很多社会职务,是上海市政协委员),但从未觉得写信是一份耗时的差事。

我跟你是永远谈不完的,正如一个人对自己的独白是终身不会完的。

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我跟你的讨论与争辩,常常就是我跟自己的讨论与争辩。

父子之间能有这种境界,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

傅雷写信不仅是言教,同时也是身教。

他经常以自我批判来教育身在千里之外留学欧洲的儿子。

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你过去承认我“在高山上看事情”,也许我是近视眼,看出来的形势都不准确。

但至少你得用你不近视的眼睛,来检查我看到的是否不准确。

果然不准确的话,你当然不用,也不该听我的。

等到有一天,我发觉你处处比我看得清楚,我第一个会佩服你,非但不来和你“缠夹二”乱提意见,而且还要遇事来请教你呢

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

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我做父亲的一向低估了你,你把我的错误用你的才具与苦功给点破了,我真高兴,我真骄傲,能够有这么一个儿子把我错误的估计全部推翻

有一次,儿子的来信给邮局弄丢了,傅雷误解了儿子,显示出了内心的不高兴: 转往苏联学习一节,你从来没和我们谈过。

老实说,我是很有自卑感的,因为这反映你对我还是不放心。

大概我对你从小的不得当,不合理的教育,后果还没有完全消失。

但傅雷的出发:“先为人,次为艺术,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傅雷与儿子的书信往来过程是十分高兴的,虽然他自己工作很繁忙(翻译家,文艺批评家,著作等身;还有很多社会职务,是上海市政协委员),但从未觉得写信是一份耗时的差事。

我跟你是永远谈不完的,正如一个人对自己的独白是终身不会完的。

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我跟你的讨论与争辩,常常就是我跟自己的讨论与争辩。

父子之间能有这种境界,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

傅雷写信不仅是言教,同时也是身教。

他经常以自我批判来教育身在千里之外留学欧洲的儿子。

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你过去承认我“在高山上看事情”,也许我是近视眼,看出来的形势都不准确。

但至少你得用你不近视的眼睛,来检查我看到的是否不准确。

果然不准确的话,你当然不用,也不该听我的。

等到有一天,我发觉你处处比我看得清楚,我第一个会佩服你,非但不来和你“缠夹二”乱提意见,而且还要遇事来请教你呢

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

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我做父亲的一向低估了你,你把我的错误用你的才具与苦功给点破了,我真高兴,我真骄傲,能够有这么一个儿子把我错误的估计全部推翻

有一次,儿子的来信给邮局弄丢了,傅雷误解了儿子,显示出了内心的不高兴:转往苏联学习一节,你从来没和我们谈过。

老实说,我是很有自卑感的,因为这反映你对我还是不放心。

大概我对你从小的不得当,不合理的教育,后果还没有完全消失。

但傅雷的出发点还是让儿子心领了的。

孩子,以后随时来信把苦闷告诉我,我相信还能凭一些经验安慰你呢。

爸爸受的痛苦不能为儿女减除一些危险,那末爸爸的痛苦也是白受了。

父母的缺点与坏脾气应该不断的作为孩子的戒鉴,不然的话,人的性格就没有改善的指望了。

家里嘱咐你的话就多听一些,在外就不必只受别人批评。

一个人的发泄是要求心里健康,不是使自己越来越苦闷。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对自己父母,不用怕“自吹自捧”的嫌疑,只要用时分析一下弱点,把别人没说出而自己感觉到的短处也一齐告诉我们。

傅雷甚至这样劝儿子勤于写家信,真是太可爱的父亲啊:想到你们俩的忙碌,不忍心要求多动笔,但除了在外演出,平时你们该反过来想一想:假定我们也住在伦敦,难道每两星期不得上你们家吃一顿饭,你们也得花费一二小时陪我们谈谈话吗

(3)名句摘录:〈一〉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二〉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学习是免不了的。

这一点我早预料到。

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地去争取。

〈三〉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

……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四〉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五〉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六〉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

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

   〈七〉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八〉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

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九〉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

而是操心。

  〈十〉……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

把个人看得渺小一些。

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

结果身心反而会舒坦,工作反而会顺利。

  〈十一〉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

  〈十二〉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

  〈十三〉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痴,哭笑无常。

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一样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

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

 〈十四〉一个人没有灵性,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

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

“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十五〉艺术家与行政工作,总是不两立的

  〈十六〉世界上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十七〉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

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十八〉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象征。

  〈十九〉惟有肉体禁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二十〉只要是先进经验,苏联的要学,别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也要学。

(50年代怀有如此“反动”的思想,相当不易)   〈二十一〉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

但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

所谓完美像水中花、镜中月,始终可望不可及。

  〈二十二〉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

  〈二十三〉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

尤其是改弦易辙,丢开老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

把老路和新路放在两盘里精密地称过。

  〈二十四〉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血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宝贵的光阴。

  〈二十五〉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

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

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目的。

  〈二十六〉生性并不“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

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而吃亏,一个道理。

  〈二十七〉汉魏人的胸怀更近原始,味道浓,苍茫一片,千载之下,犹令人缅怀不已。

  〈二十八〉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

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

  〈二十九〉而且究竟像太白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共鸣的人也少。

所谓曲高和寡也

同时,积雪的高峰也会令人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感,平常人也不敢随便瞻仰。

  〈三十〉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不是可耻的事。

  〈三十一〉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

  〈三十二〉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部的感情深入 〈三十三〉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

  〈三十四〉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兼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人间性。

  〈三十五〉事情主观上故盼望必成,客观方面仍需有万一不成的思想准备

【第3句】:主题思想:拳拳爱子之心、殷殷爱国之情

【第4句】:读后感(3)或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因为一本书,改变了对人和事的看法,使平淡的生活增加了些许亮色;因为书中的一个人物,产生了对生活的渴望和冲动,让纯真本性复苏,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在平庸之中迷失了自我

那就让我们将那些因一本书而沉淀在我们记忆中的思想碎片重新拾起。

这些书大都是被称之为人文经典的作品,经 过岁月的洗刷,它们仍使我们感动着、渴望着,让我们共同来分享那一份美好的情感、一段成长的经历、一个温馨的回忆……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至1966年间傅先生暨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等家信180多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后来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

洋洋洒洒数万言,从父亲对国事、政事的看法,与儿子就音乐和艺术的探讨以及对儿子生活的嘘寒问暖中,教育儿子懂得国家的尊严和荣辱,做人的态度和品格。

信中也不乏傅先生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自责和悔赎,文章隽永,字字爱意涌动,使阅者无不为傅先生爱子、教子情之深切所感动。

傅先生是一代宗师,治学严谨,治家也不例外。

傅先生也是严厉的,一生做事力求尽善尽美。

《傅雷家书》,这本傅先生以仁慈的博爱,滴着心血写就的舐犊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反映了先生培育子女,延续自己生命的心路历程。

正像楼适夷先生在该书《代序》中指出的那样,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傅先生遭受了意想不到的磨难,“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要为大家所认识,得到他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也正是因为如此,《傅雷家书》虽然内容严肃,但自1981年出版以来,一版再版,不论在大陆还是海外,都很畅销并影响深远。

  书信之于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无疑是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使者。

人们常把家比做港湾,离家在外的人就是漂泊在江河上的行船。

不论是太平盛世还是炮火连天的年代,接到家书,犹如雾夜航行中看到了灯塔。

亲人祝福的笑容,情人发辫的香气,还有家乡那沁人心脾的稻花的芳,亲情、爱情、乡情纷纷跃然纸上;欣喜、激动、释然伴随着潸潸,方寸之间淋漓尽致。

还是在举国上下全都陷入“疯狂”的年代里,16岁的我有幸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辽西的一个县城边上服役,每人每月三两油、半斤肉,合下来每天的生活费仅四角多一点。

我所在的部队正在执行施工任务,体力消耗甚大,每天收工回来就再也不想动一动,说苦不堪言那是一点都不夸张。

部队虽然距县城近在咫尺,但纪律很严,几个月、半年才能轮到一次外出的机会,惟一能和外界接触的渠道就是通信。

  家信每每由母亲执笔。

母亲文化不高,信中没有什么修辞,但很实在。

除了平安和询问的话外,再就是鼓励和写一些如何待人处世经验之谈。

母亲的每一封来信,我都要反反复复看上许多遍。

每当夜深人静我在翻阅这些信的时候,犹如把玩藏在密隅的心爱之物,总能在幻觉中隐约看到母亲的影像和听到她的声音。

家里的来信时间不定,在接不到信的日子里,疑虑、惆怅煎熬着的思念和企盼,还有于精神和身体双重疲惫之中的行船人对港湾渴望的心情,到现在都不能忘怀。

这种心情状态,就像等待已久的心灵,抚摸着由远方而至的亲人的面庞和肌肤,是一种那些无法互通家书的人在现实中难以体察到的感觉,好像没有进过沙漠戈壁的人,不知道在骄阳的烘烤和高温的蒸腾下,一滴水对于人生命的重要。

傅先生是大家,其处世的风格和文章的长短,当然不是我辈所能指指点点的。

但傅先生苦心孤诣、垂范后来的教子家书,我却能从散发着内心感动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在襁褓中父母留在记忆里的体温和心的搏动,自然、温馨,如细雨润物,充满了亲和力;炽热、真诚,像酒窖的醇酿,熏陶着情操的升华。

傅先生的家书还于殷殷切切之中,又多了一层信念的支撑,能使苦旅中的人们见到光明和希望,有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如此家书便也就不仅仅是家书,而成了推动舟行长河的顺风顺水了,仅此,足见家书的风骨。

  翻看着手中这本内文纸张略微泛黄的《傅雷家书》,再次想到我的母亲。

如今和母亲同住一个城市,离的也不远,信,是早就不用写了,什么时候想了,过去看看也很方便。

母亲老了,母子相见时只有很少的家常话,更多的便是沉默。

但从母亲的眼神里,我永远都能看出那深藏在她内心的对子女的挚爱之情。

岁月留给母亲的衰老迟早也会光顾我们,正像傅先生在家书中说的那样,“人的关总是过不完的,等到过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

”父母对于子女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之爱,尤其是他们为你花费的心血最多,却从来也没有向你索取什么

今天的年轻人,恐怕长到这么大都没有接到过一封真正意义上的家信,当然也不会有等信、写信的心情了。

至于有一天,你也为人父母,也有离家求学或外出务工的子女,你会像傅先生那样,拿起你的笔(可能今天更多的是电话、手机短信或E—MAIL),把你从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和你自己生命中积淀下来的统统告诉他们吗

抑或像傅先生那样,把你对子女全部的爱,也像园丁那样,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朵,送到世间去让别人享受吗

  这,又怎是一个情字所能了得的。

(4)谆谆人世语 悠悠父子情 —读《傅雷家书》有感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

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

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

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

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

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

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母亲在那个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

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礼薄”而不安,为了让儿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个细节。

她爱夫爱子,一生为这个家奉献,然而,她同样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将生命融合,迈向永恒,或许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个结束。

然而这个结束却从没让人把他们夫妇俩分开过。

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

是他们教儿子先做“人”,后成“家”,在他们的人生的句号中,就用“人”字结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忆不愿让自己屈辱,不愿再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

他们宁肯抛弃自己而获一个解脱,来完成人的诠释。

他们的死在我心中有了震撼,我不再象年轻时那样为他们痛楚,只求半个世纪来他们真正的安息。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

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不以为然”。

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

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

他的音乐译着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

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

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这种关爱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 父爱而来。

这位严肃的父亲,从来就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就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很早发现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正如他对自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各方面都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对待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

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儿子做到了。

真乃真父子。

我为人间的这一遭父子情惊叹,对,是朋友,是同志。

除了感慨傅雷在创作上甚丰的翻译作品,骄人的成绩,还为他是这样一个集艺术与生命都美妙地融入自己生命中的一个近乎完美的人。

他的生活有规律,人生就是优美的弧线,那留给我们的点点滴滴那样温暖每个少年、青年、父母的心。

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

”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

”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 面对现在大学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没有其余的问候,而这位父亲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

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

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这样严于律己教子的人,他却说:“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

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

对成名成家的儿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当成年后,儿子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这一着,必遭后来的无穷痛苦。

”而当他们成家后,他有叮嘱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

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连点重重的着重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难道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这是千年修来的服气。

翻动着每一页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总能被染的金灿灿的。

简述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一、中国公民常见的旅游特征

【第1句】:国内旅游常见的特征 (1)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污染公共环境; (2)在非吸烟区吸烟,打喷嚏不掩口鼻,危害他人健康; (3)坐公交车、乘电梯、购物、买票、参观、就餐时争抢拥挤、插队加塞,不谦让老幼病残孕; (4)在公共交通工具、宾馆饭店、剧场影院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猜拳行令、喧哗吵闹; (5)在景观文物、服务设施上乱刻乱划,踩踏禁行绿地,攀爬摘折花木; (6)不听劝阻喂食、投打动物,危害动物安全; (7)在他人面前打赤膊、袒胸敞怀,在房间外穿睡衣活动,穿着不合时宜; (8)讲黄色段子、宣扬封建迷信、传播胡编乱造的政治笑话,热衷低级趣味; (9)强拉外宾合影,违反规定拍照、录像; (10)吃自助餐时多拿多占,离开宾馆饭店时取走非赠品,贪占小便宜。

【第2句】:国外旅游常见的特征 (1)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上厕所不冲水,不讲卫生留脏迹; (2)无视禁烟标志想吸就吸,污染公共空间,危害他人健康; (3)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购物、参观时插队加塞,排队等候时跨越黄线; (4)在车船、飞机、餐厅、宾馆、景点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呼朋唤友、猜拳行令、扎堆吵闹; (5)在教堂、寺庙等宗教场所嬉戏、玩笑,不尊重当地居民风俗; (6)大庭广众之下脱去鞋袜、赤膊袒胸,把裤腿卷到膝盖以上、跷“二郎腿”,酒足饭饱后毫不掩饰地剔牙,卧室以外穿睡衣或衣冠不整,; (7)说话脏字连篇,举止粗鲁专横,遇到纠纷或不顺心的事大发脾气,恶语相向,缺乏基本社交修养; (8)在不打折扣的店铺讨价还价,强行拉外国人拍照、合影; (9)涉足色情场所、参加赌博活动; (10)不消费却长时间占据消费区域,吃自助餐时多拿浪费,离开宾馆饭店时带走非赠品,享受服务后不付小费,贪占小便宜。

二、中国公民出现旅游不文明行为原因分析 三、中国公民旅游不文明行为治理对策

【第1句】:加强宣传教育 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揭露不良陋习,弘扬文明行为;充分运用文学、摄影、卡通、漫画等艺术形式,特别是加大公益广告的制作和播放力度,生动活泼地鞭挞不文明行为,促进全体公民的文明素质提高。

【第2句】:制订相关规范 针对旅游活动中游客的各种陋习,可由和等单位联合制订“中国公民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并出台专门文件,由具体实施,规范公民旅游文明行为。

【第3句】:创造温馨环境 各相关部门可共同创造温馨美好的旅游环境,让游客身在其中感受文明的氛围,使文明旅游成为游客的自觉行动和行为规范。

【第4句】:加强监督管理 建立“不文明行为曝光台”,对一些影响大的具有典型代表的不文明行为,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曝光。

设立不文明旅游举报热线和信箱,鼓励个人或单位对不文明行为进行举报。

旅行社和景区也要加强对游客的监督管理。

【第5句】:推广文明礼仪知识 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公民文明礼仪知识的推广和教育。

旅行社应对游客搞好礼仪的示范和引导。

媒体上多刊登、介绍国外风俗习惯的小知识。

【第6句】: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引导教育 定期开展游客问卷调查活动、青年志愿者劝导活动和文明游客评比活动,让当文明游客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

【第7句】:评选文明形象大使,并公开宣传、表彰部门可每年开展评选文明旅游形象大使、文明旅行社、文明导游和文明游客等活动,并进行公开的宣传和表彰。

【第8句】:把文明旅游的相关内容深入到中小学课堂 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把文明旅游有关内容加入到中小学生课堂教育及课外教育教材之中。

【第9句】:重视事前培训,事后总结 旅行社在组团出游之前,要对游客进行文明旅游行为教育,说明目的地的风俗习惯、、民族禁忌及行为方式,必要时可组织文明旅游考试,签订“文明旅游承诺书”。

在旅游活动中,导游要及时提醒和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第10句】:景区设置警示牌或宣传画 旅游景区可设置引人注目的标语牌、宣传画和公益广告,使旅游文明行为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旅游景点在印制的门票和导游图上加印提醒游客文明行为的提示语句,使游客一进入景区就开始接受旅游文明教育和提示。

11加强景区文明督查 在旅游景区可建立游客文明行为监督岗和纠察巡逻队,纠正和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第12句】:合理设置便民的卫生设施 景点内各项便民设施如垃圾桶等的设置要合理、科学。

可设计成卡通状、景物状,与景区融为一体,增强其观赏性。

【第13句】:倡导文明旅游大讨论、大比武 可在媒体上开辟专栏,组织开展“文明旅游大家谈”大讨论;举办旅游不文明行为摄影和DV大赛;开展“我与文明旅游”征文比赛、演讲等活动。

【第14句】:整顿导游队伍,提升导游素质 国家有关部门要对旅游景区的导游词进行抽查把关,整顿导游队伍,提升导游素质,严禁导游无中生有,瞎编、乱编,讲黄色段子和政治笑话。

【第15句】:党员干部率先垂范 党员干部、是社会的中坚,同样要在文明旅游方面做出榜样,起到表率作用。

【第16句】:制作旅游文明宣传片 可制作一部约10分钟的高质量的旅游文明宣传片,在飞机、列车、汽车、轮船及景区景点滚动播出,让游客都能接受到文明的教育。

【第17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文明从学校抓起,从家庭抓起,把道德建设、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教学内容。

【第18句】:编辑出版或发行旅游国(地)概况 由国家组织专业人士编辑出版以国别或地区为单位的“我国公民赴XX国家(地区)知识”的宣传片和小册子,在电视、机场、铁路、景区等公共场所进行播放和发放。

【第19句】:建立奖惩制度 对旅游行为中做得好的典型要进行宣传和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对出现不文明行为的旅行社或个人要进行,对有恶劣影响的要取消旅行社的营业资格。

【第20句】:把旅游企业是否重视文明旅游作为年审或考核的重要内容 应组织编写出版新的《(出境)旅游领队工作培训手册》,着重增加文明旅游的内容,并将其列为(出境)旅游领队及旅行社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

教师,可以在阅读中生存论点

,从选择一本好书开始。

由中师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主办,人民教育出版社的2013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评选活动,从教师的需要出发,通过教师、专家和编辑的参与,认真遴选近两年出版的新书,评选出2013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其中的“TOP10”也于近日新鲜出炉。

  我们期待,广大教师能够在阅读本次所评选出的优秀图书中,追寻教育的核心价值,发现教育的真谛,持续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陆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榜理由:  12月3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全球同步发布2012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评结果,上海蝉联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三项冠军。

这一结果引发了国内外教育界与媒体的热议,而类似的事件3年前也发生过。

2009年,上海首次参加PISA测评,在65个国家(地区)中取得了三项第一。

  PISA是什么,测评结果怎样得出

为何能吸引全世界的关注,对我国基础教育又有何启示

  《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由PISA上海项目组秘书长陆璟撰写,介绍了PISA的研究目的,问卷设计框架,测试工具的开发和翻译,抽样、现场实施和评卷,以及上海PISA2009的主要结果对我国教育质量监测、课程和评价改革的启示等内容。

  由于教育质量评价是专业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为了能够让更多的读者了解PISA测评的思想和方法,作者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表述PISA的技术要求,并用较为通俗的语言介绍上海的实施方法和结果,使读者能够从整体上了解PISA从设计到实施到结果报告的全过程。

所以,本书不仅适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领导,也适合普通校长和教师阅读。

淮南书店  上榜感言:  上海在PISA2009和PISA2012测评中,两度夺得全球第一,在国内外引发了各方人士的肯定与赞扬、批评与质疑。

我将其分为6种观点:一是为上海学生的成绩和上海的教育感到骄傲。

二是质疑样本的可靠性。

三是认为考试主要反映了知识教育的结果,上海学生成绩好是因为应试能力强。

四是觉得上海学生课业负担重,成绩好的背后代价很大。

五是认为这是精英教育的结果。

六是认为PISA测评本身有其局限性,不必过度解释。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客观、理性地看待PISA测评及其结果,比夺得全球第一会更有意义。

读懂了PISA,至少我们可以理解,上海的胜利不是错位竞争的结果,抽样和样本代表性能够经得起考验;可以明白,PISA测评并不等同于知识性的考试,上海的学生并不是书呆子,而上海的胜利也是政府多年来大力推动教育均衡的良性回报。

  书中,我跨出PISA测评本身,解释了PISA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意义,分析了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课程和评价改革的启示等。

相信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阅读本书后都会大有收获。

(作者陆璟)  《一盏一盏的灯》,吴非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上榜理由:  教师会有什么样的幸福与趣味

他们是怎样获得勇气和智慧的

特级教师吴非对教师同行说:“我们也许不重要,但我们的工作关涉人未来的幸福,所以特别重要。

”而本书正是描述几十位教师身上发生的真实故事。

故事以叙述为主,注重还原现场和情境。

虽然不是吴非自己的故事,但故事里的点滴真情和教育理念都是他想要传达的。

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出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展现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

  上榜感言:  酝酿这本书的时间很长,但不是因为作者难觅,作者都是自然出现的——一想到应当出版这样一本书,那些和我一样的教师便像路灯似地,一个接一个地浮现在脑海。

  我们有共同的梦想,因为我们都看到了教育的艰难和美丽。

曾几何时,老师们信任我,告诉我他们的故事,让我成为了一个幸福的倾听者。

  多年后,我找到曾讲故事给我的教师,请他们把当年感动了我的故事写出来,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让我感到愉快的是,很多教师读完这本书后都表示有过相同的经历和感受。

于是,我面前又多了无数盏亮着的灯。

同行的相同经历和感受让老师们肯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而今日所做的一切会让未来变得更美好。

  我总觉得,中国教育需要一次文化启蒙,否则教师将长久地陷在希望渺茫的重复劳动中。

谁来启蒙

当然是教师自己。

只有自我启蒙,才能斫出生路,才会在行走中坚忍、勇敢。

但是,有人认为,这需要对教师进行各种培训、测评和检查。

事实上,没有一位优秀教师是培训出来的。

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靠自觉学习和年复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阅读是教师自觉学习的主要途径,那些有阅读习惯的教师,知道寻找什么样的书,知道如何在苦痛中思考。

他们不需要别人居高临下地指手画脚,只要看他们是怎样做的,看他们的课堂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就会知道真正有用的教育学理念始终形成于课堂。

  教师有勇气改变自己、自我启蒙,才不会因为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而放弃努力,教育的含义也会因此而丰富。

远离名利场,不等、不靠,自己创造,静悄悄地去做,像一盏灯,虽然无声无息,却能发光发热。

一旦教师成为自觉的阅读者和写作者,他必然会成为能够发出光芒的思想者。

这很可能就是中国教育的曙光。

我常常想,如果教师心中充满光明,他将会成为怎样的一盏灯呢

在学生的未来生活中,会不会也拥有这样的光明

  我想告诉老师们:你很重要,你做的事情很重要,你能照亮自己面前的路,你同样就能照亮课堂……(编者吴非)  《构建教育新模式》,张卓玉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上榜理由:  课堂,从讲坛变成了论坛;学习,从碎片化变更为整体化;教育,从记知识变成了做事情;教师,从讲师变成了导师;心智培养和公共精神培养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就这样,基础教育改革中让人们纠结不已的无数困局迎刃而解:当教育已不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习;当信息技术成为改变教育模式而不是强化教学的推动力量;当学生的权利意识、尊严意识、幸福意识开始觉醒;当校长、局长都开始致力于新教育模式的制度保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愿景和路线以一幅前所未有的清晰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

作者以深厚的学养、深刻的思考、多年来指导一线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令人信服地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基础教育的新模式。

  上榜感言:  这本书能受到教师的认可,让我深感欣慰。

但是,我最想得到的是校长的认可。

因为在这场教育变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有一个人——校长。

  现在,世界各国的教育同行们都在做一件事:为21世纪或者更远的未来,构筑新的教育范式、教育框架、教育秩序。

我认为,每位校长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这场改革中来,因为校长在尽享荣誉和地位的同时,还应该静听天职和良知呼唤。

  好在我们有一大批的校长,他们无愧于自己的良知和时代赋予的职责。

过去30多年里,在重建教育模式的伟大事业中做出最重要贡献的,是一批有信念、有责任、有胆识、有智慧的校长。

  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得益于两种力量,即政府引导和草根改革。

他断言:“如果看不到中国改革的二元结构,我们就很难理解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故事。

”教育何尝不是这样。

  社会进步大体有两种方式,一是自上而下,所谓顶层设计。

二是自下而上,所谓基层创新。

邓小平说得更形象——摸着石头过河。

毫无疑问,教育模式的重建属于第二类。

所以,校长不要依靠顶层设计,不要只相信权威,也不要再找高考不改的借口。

且看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史中的一次次改革,哪一次不是源于一所所学校、一个个校长。

我深知教师的重要性。

但是,涉及到教育结构、秩序、模式的变革,如果校长没想法、没行动,教师又能做些什么

改革文件在不断地下发,教育经费在不断地增加,办学条件在不断地改善,教师学历在不断地提高。

然而,如果发生在教室里的行为百年不变,其他一切的努力又有何意义

  所以,作为教育史的谱写者,校长们一定要行动起来,用勇气与智慧写下最闪亮的教育改革诗篇。

(作者张卓玉)  《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美)山姆?史沃普著,廖建荣译,五洲传播出版社  上榜理由:  《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是美国纽约皇后区教师山姆?史沃普带领来自21个国家、说11种语言的孩子们开展创意写作的真实记录。

在中国出版后,书中的案例在无数课堂和家庭生活中被重新演绎。

一本好书就像一粒种子,可以开花、结果。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粒种子如何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

  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对学生的尊重、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以及作为个体所做的努力。

这为正在思考如何让孩子真实地用文字表达自我的中国教育,提供了一条可实现的实践路径。

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创意写作的队伍。

  山姆?史沃普说:“即使在管理最为苛刻的学校,教师也可以每天挤出10分钟,传授一样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对于学生而言,也许就是这10分钟,他们就体验到了比长时间的练习和记忆更强烈的教育感受。

对教师而言,这10分钟也将使教师变得更加幸福。

”  我们推荐教师阅读《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想借此向所有相信个人努力可以改变现实的实践者致敬,向因为学生寻找到真实表达而幸福的教师致敬。

  上榜感言:  一本关于发生在纽约的教学经验的书可以获得中国教师的青睐,让我很惊讶,同时也感觉非常荣幸——我的创意写作课程可以激发地球另一边的学生的想象力。

想到这些,我心潮澎湃。

  我知道,以应试教育而著称的中国,已经认识到高风险考试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才能。

然而,一向倡导革新与创造的美国,却正在强加给学生越来越多的考试,这令深知创意教学宝贵的美国教师无比沮丧。

某天,我收到了一封温暖人心的邮件。

发信人是我过去的一名学生,她现在也成为了一名教师,也是《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书中的人物之一。

她在信中告诉我,她现在才意识到我当年开设创意写作课是多么不容易。

当时还是孩子的她,并没有觉得写作课有什么了不起。

但是,她现在想让我知道“它起作用了”,因为当年的创意写作课让她开始用不同的视角看世界。

对此,她心怀感激。

这不仅对我意义重大,同时也证明老师们不是在孤军奋战。

  教育是一项薪火相传的事业,每位教师都在传递前辈点燃的火炬,假如没有教师对我的谆谆教导,假如我没有阅读其他教育书籍,也就不会今天的这本书。

(作者山姆?史沃普)  《父母的觉醒》,(美)沙法丽?萨巴瑞著,王臻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榜理由: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沙法丽?萨巴瑞,将东方正念思想与西方心理学理论有机地融为一体,开创性地提出了“父母与孩子相爱互助、共同成长”的教育理念,并通过这本书给出了清晰、丰富的阐释。

  本书从心理学角度深刻探讨了父母自身问题与孩子成长的关系,指出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是父母自身问题的折射。

作者用智慧、平和、真诚的态度,科学、专业的知识,引领父母回归内心,摆脱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创伤,发现被遮蔽与压抑的真实自我。

  在养育孩子的神圣旅程中,萨巴瑞为读者提供了一张详尽的地图,带领读者穿越情感与精神的复杂地貌。

其深刻的教养之道不仅将孩子身体、思维、心灵的培养融为一体,也让为人父母者得到充分的成长和享受。

  作者认为,如果父母勇于摆脱过往的精神创伤,就能发现被遮蔽与压抑的真实自我,并与孩子形成深层次的情感纽带;如果父母能够放弃虚荣心、自负感、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天性,接纳孩子的本真,就能与孩子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关系;如果父母愿意敞开胸怀,在实践中学习,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找寻答案,就能与孩子一起获得进步与拓展;如果父母勇于将自己投入一种完整的、充满觉醒意识的亲子关系中,就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真正给予他们帮助,避免“爱孩子却常常伤害他们”的情况发生。

  我们相信,由这样的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不仅能获得发自内心的愉悦,还能发现宇宙的丰富多彩,并怀着好奇、兴奋与敬畏之心面对挑战。

甚至当他们成为父母,也会教导自己的孩子如何生活得快乐与满足。

  本书不仅为父母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养策略,更为读者呈现了一种意义深远的人生哲学:父母唯有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

淮南书店  上榜感言:  能与这本书相遇是我们的幸运,而策划、编辑这本书的过程无异于一场充满启迪与感动的发现之旅。

书中,莎芭瑞以对生命和爱的深刻理解与温暖信念,探索出一条美好的路径,让父母与孩子共同获得滋养与成长。

  在我们并不习惯深度探究心灵成长与自身种种关系的文化中,在教育问题深深困扰众多家庭的今天,这样的他山之石或许可以让我们收获颇丰。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无论多么富有理智与自省精神的人,都难免会有焦虑无奈的时刻。

我衷心地希望,《父母的觉醒》一书中文版的出版,能够为父母卸下一些包袱、打破一些迷思、带去一些启发,帮助父母与孩子彼此促进,共同成长。

(策划编辑苏元) 《阅读的力量》,(美)斯蒂芬?克拉生著,李玉梅译,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上榜理由:  《阅读的力量》是美国语言学家、阅读教育理论研究者、阅读推广人斯蒂芬?克拉生教授关于阅读教育的专著。

斯蒂芬?克拉生多年来对各个国家教育情况进行研究,为他所提出的“自由自主阅读方式”提供了大量翔实而有力的证据。

他认为,不论阅读的是通俗小说、青少年浪漫文学,还是经典文学著作,阅读行为本身都会在提高人们语言能力中起到关键作用。

此外,作者在书中还引用了阅读研究方面的最新理论和成果,包括他本人的“阅读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研究成果”、“奖励性阅读作用的研究成果”,以及“现今最流行的电子阅读效果的研究成果”。

  现在,“自由自主阅读方式”已在学术界、教育界及阅读推广人中得到普遍认可和赞誉,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和父母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指明了方向。

  作者想告诉读者,自由广泛的、无压力的阅读、为了兴趣而阅读,不需要写读书报告,也不必回答每个章节后的问题,更不用为每个生字查字典,而只有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效并内化到心灵深处的阅读。

自由阅读不仅仅对学习母语有帮助,也是让外语能力登峰造极的方法。

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相比,“阅读是唯一的办法,唯一能同时使人乐于阅读,培养写作风格,建立足够词汇,增进语法能力,以及正确拼写的方法”。

让孩子学习能力更上一层楼的最好办法,就是阅读。

  这是一本优秀的、不艰涩的理论书,书中处处传递着阅读的喜悦,并告诉那些希望孩子阅读的大人们:自由阅读有力量

  上榜感言:  这本书是著名阅读推广人王林和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阿甲、探长推荐给我的一本书,《阅读的力量》是他们的案头书。

王林说,作者所写的每一句话都能“击中”我,而作者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与我对阅读的思考不谋而合。

作为这本书中文版的策划编辑,出版它的过程也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一份份实践得来的数据,让我深深地感受到阅读的力量。

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给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以启示,让自由快乐的阅读走进每个教室、每个家庭。

(策划编辑许国萍)  “回望民国教育系列”,傅国涌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淮南书店  上榜理由:  “回望民国教育系列”图书从公民教育、性教育等方面着手,让读者看到了上世纪前半叶教育家和一线教师的思考和实践,进而真正理解民国教育的来龙去脉。

这些从《教育杂志》(1909-1948)发表的大量文章中选出的精华,无疑是珍贵的教育资源,对今天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给教育燃灯》介绍了民国教育家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实验及对教育症结的探索——这是国内第一次系统地研读、回望民国教育,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多元而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观。

本书再现了民国教育思想的美好,不仅让读者了解了民国教育的整体风貌、澄清可能存在的错误认知,而且有助于读者思考当下教育的症结。

  《让性回归常识》从性教育概论、基本原理、各国实施情况、中国现状、儿童及青年期的特征、新学制课程安排等方面,立体而富有建设性地讨论了性教育。

良好的性教育强调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性,包括对生命和隐私的尊重、对他人的宽容,以及对自身符合人性的尊严、忠诚和责任心的奠基。

因此,性教育课程应当是长期而系统的,正如陈兆蘅所说:“性欲卫生教育为至大之事,则亦当就各方面之论点为长期之讨论,使之深彻了解,方为有效。

”  公民教育一般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育正常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

《如何培养好公民》一书包括了国民教育、民族教育、平民教育、全人教育等概念,并围绕公民教育的理论、问题、实践及国外的公民教育等方面,梳理了公民教育在中国的特定含义和目标所在。

这对更新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改进民众的思想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上榜感言:  怀念民国不是怀旧,而是一种寻找。

  生活在当今时代,每个人在精神上需要两个证件,一个是中国文化的“身份证”,即人们身上的中国文化元素。

另一个就是国际通行的“文化护照”,即自希腊文明以来整个文明的脉络。

有了这两个“证件”,我们才可以说自己是一个现代人,才可以与这个时代构成对应的关系。

否则,虽然生活在这个时代,但我们与这个时代的距离依旧很遥远。

  民国是中国的乱世,但当时的教育人却走出了一条真正融合中西的教育之路,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本土化。

希望“回望民国教育系列”图书可以帮助读者真正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享受前辈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也享受来自全球的最优质资源。

这也是民国的教育家们曾经做的。

(策划编辑张立红)  《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美)罗恩?克拉克著,李文英等译,中信出版社  上榜理由:  本书作者罗恩?克拉克28岁就获得“全美最佳教师”的殊荣,并3次受邀做客美国白宫。

就是这样一位“最了不起的人”,以一个客观的姿态,为读者呈现了美国基础教育的疲软无力,为中国千千万万无条件膜拜美式教育的家长敲响了一记警钟。

  《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一书对美国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阐释与解答,而这些问题也同样困扰着中国的教育人。

本书的珍贵之处在于创造性地为这些问题寻找到了另一种答案:我们无力改变教育体制,却能与孩子一起创造奇迹。

  在很多中国家长的意识里,美国教育是完美无缺的。

可是,美国真的是教育的一方乐土吗

或许我们无从亲历考证,但罗恩——这样一位普通而卓越的美国教师在书中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美国教育。

应试教育不仅仅是中国制造,在美国也屡见不鲜。

  罗恩认为,应试教育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尴尬。

对于有资质、有能力的教师来说,应试而教、被统一教案束缚手脚是一种悲哀。

教师要为学生的成绩负责。

但罗恩更鼓励教师寻找创造性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本书所提倡的全新的、世界性的教育模式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它将东西方两种文化里最好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相结合,让孩子既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又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并始终保持对学习的热情,主动追求卓越。

  上榜感言:  这本书是闪烁于浩瀚星空的启明星,我们就在寻寻觅觅中捕捉到了她的光芒。

罗恩用颠覆性的教育理念,引发了一场全球教育革命。

他告诉我们:“好的教育没有国界,好的教育是要从心出发,关怀学生的需求,激发学习的激情

”  我们常常讨论中美教育孰优孰劣,埋怨不完善的教育制度,却始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或许,这本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路:我们无力改变教育制度,何不自己创造奇迹。

这也是我们策划出版这本书的目的——写给教师,也写给父母,让每个人都从罗恩的教育之法中获得启发,帮助孩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育奇迹。

(策划编辑马英、张云)  《麦田里的老师》,李崇建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淮南书店  上榜理由:  《麦田里的老师》是一本结合了心理咨商与教养的书。

作者李崇建把美国心理与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萨提尔的理论,活学活用于对行为有偏差、情绪有困扰、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的辅导工作上。

书中记录的具有不同特质的个案,所呈现出的都是常见且非常令教养者头痛的问题。

作者明确地指出了孩子行为或学习上的问题、引导方法,并且配合理论做批注。

同时,透过书中的故事、模拟呈现的教育现场,让读者对“萨提尔沟通模式”有了更为直观、细腻的理解和感受。

  “萨提尔沟通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沟通辅导模式,原创者萨提尔视个案问题行为为冰山外显的一角,隐藏在冰山下面的还有许多内在的经验层次。

李崇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萨提尔沟通模式”做了阐述,并依照文化、规则与应对姿态三大前提,建构此书的思考脉络,进而指出,在人际沟通中,除了我们从小到大习得的“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等应对姿态外,还应该拥有的第五种应对姿态——一致性。

这是一种在应对上能同时关注自己、他人与情境,在言行上呈现出有活力、有创造力、有生命力、能接纳的、富有爱心、说话带有感受、聆听他人、开放且愿意分享的姿态。

  教师在班级管理、父母在和孩子互动时所遇到的问题,并非一夕造成,隐藏在冰山下的往往是那颗受伤、受挫的心。

作者针对案例所提出的建议中肯可行、富于实践性,定能激发读者去面对和处理自身所面对的教养问题。

  上榜感言:  这是尊师园书坊跟李崇建老师的第五次合作,由此也可见李崇建长久以来在杏坛的奉献和笔耕不辍、乐于分享的精神。

作者用温暖的心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并慢慢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师生一同见证成长的情谊。

《麦田里的老师》与前4本著作(《没有围墙的学校》、《移动的学校》、《给长耳兔的36封信》和《作文,就是写故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以理论展开叙述并串联全书,以实践印证、落实理论。

  教师与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确实要有更多的了解,因为只有了解才能接纳,有接纳才能有陪伴,有陪伴才能协助,有协助才能引导,有引导才能有教育发生。

所以,教育就是真诚地认识自我。

就如作者李崇建说的:“一致性的沟通姿态,目的并不是去改变别人,而是真诚地表达自己,当教育者懂得更真诚表达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更清晰容易了。

”  谨以此书与希望认识真实的自己,希望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师长共勉之。

(策划编辑 侯亮)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马志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榜理由:  教师为何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年轻漂亮、工作出色的教师小田险些走上不归路

为什么年富力强的教师突然病倒

为什么越是关键时刻越是把课讲砸了

为什么成绩显著反而在评比中落选……这些问题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原因。

在学生心理健康得到普遍关注、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的今天,我们也应该看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

但是为了工作,教师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否则怎么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为了生活,教师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否则怎么找到人生的幸福。

  也许每个人期望的幸福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拥有一颗健康的心。

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经受住生活的风风雨雨,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幸福的人。

那么,怎样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幸福教师

您可以与本书为伴,踏上探寻之路。

  作为一名应用心理学者,作者长期工作在心理健康的第一线,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很多教师朋友的心理咨询。

本书汇集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让书中的内容深深根植于教师最真实的生活。

书中有故事、案例和具体问题,可读性强;书中有解析、诊断和探究,讲究科学性;书中有建议、方法和对策,突出实用性。

书中的48个案例涉及教师自我心理、教师职场心理、教师亲子心理和教师异常心理等多个方面,而作者给出的48剂心理处方,也能帮助一线教师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幸福教师。

  上榜感言:  那些真正找到人生幸福的人,不是因为做了大官、发了大财、有了大学问,而是因为他们拥有一颗健康的心。

然而,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今天,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应得到足够的关注。

教师的心理健康应该由谁来关注

家人、心理专家、学校领导

最应该关注的还是教师自己。

但愿这本书,能让教师多给自己一份心灵的关注,能帮教师多给自己一个心灵的福音。

(作者马志国)淮南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