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处长年度工作感言

05-19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职责,以及对学生会秘书处的认识。

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过程个社会化的过程。

如何社会化,是岗前培训最重一点。

在今天这个岗前培训班上,我我今天的这个发言不是向大家介绍什么成功经验,仅仅是站在同是大学生的角度,来谈谈个人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12年前的今天,我跟你们一样也是刚刚大学毕业,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从大学校园踏入了烟草行业的大门,从一名学生转变为一名企业的员工。

当时的心情应该跟现在的你们一样,有能在激烈竞争之中找到一份满意工作的激动和兴奋,也有想尽快踏入工作岗位用十几年来的知识积累,为企业为社会发挥贡献、创造职业价值的冲动和豪情,更有刚刚踏入社会,犹如精心饲养的动物放生大自然,进入一片陌生领地的忐忑不安和迷茫。

这种激动和兴奋、冲动和豪情、忐忑不安和迷茫,交织在一起,是一种甜蜜,也是一种苦涩。

就业的甜蜜暂且不表,单说苦涩。

说苦涩,首先是因为对即将从事的岗位和单位,知之甚少,甚至说一无所知,眼前一片迷茫、心中一团迷雾,深感空有一身学问而无用武之处,犹如狗咬刺猬、老鼠拉乌龟--无从下手。

在激动和兴奋之余,会莫名其妙的油然而生--“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的困惑与迷茫。

说苦涩,其次是因为从大学校园到烟草企业的环境变化,让我感到很不适应,心态没有及时调整过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待人处事的方式不适应。

在学校里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称兄道弟、姐长姐短的,现在呢,对不同职务、不同单位、不同场合的人要有不同的说话方式。

二是对压力的承受不适应。

当学生时做错了事,同学和老师、学校和社会都会比较宽容,可一旦参加了工作,我们就是一个独立承担责任的人,有什么错误必须要有勇气自己来承担。

三是时间性纪律性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

上大学时,不想听的课可以不听,不想参加的活动可以不参加,落下的课程可以在考试前两周抓紧突击,还不耽误拿奖学金,有时候看哪个同学不顺眼,动不动还想跟他打一架。

参加工作后就不一样了,上下班要遵守考勤制度,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得按时完成,不遵守劳动工作纪律,轻者影响考核得分和工资待遇,重者还会受到处分,甚至有解除劳动合同、丢掉工作的风险。

四是对薪酬的不适应。

第一次拿工资,我都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在学校里,不管是当学生会干部还是做党支部干部,做事都是没有报酬的。

现在想起来,当时的迷茫和苦涩,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大学毕业刚刚参加工作、踏入社会,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缺乏对职业和事业的了解与认知,导致不能正确处理好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一直从事全省烟草行业的劳动用工管理工作,其中一项职责就是负责大学生招聘管理工作,对大学生有着浓厚的感情,也经常了解、分析行业这么多年来新进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成长情况。

除了上述我就业初的感受之外,我认为,当前,大学生参加工作的前几年,对待工作的心理状态还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感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较大。

应届大学生步入社会,就意味要从学生角色向职业化角色转变的开始。

大学生刚参加工作,被人认可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刚参加工作,往往会被上级或领导指派做一些简单性、操作性、流程性的工作。

就我们行业来讲,可能会派你们到基层的基层去锻炼一两年,干一些最基础的工作,比如去分拣线分拣卷烟、给零售商户送货、去烟站种植、收购烟叶、去卷烟或烟叶仓库当保管员,甚至说是一些打杂跑腿的工作。

而我们这些应届大学生,曾经都是学校里的高才生或者说是所谓的“天之娇子”,如今却只是一名普通员工,做着简单的工作;进的是名牌大学,学的是热门专业,但却没有获得期望的薪酬和机会。

这种期望值的落差,让许多应届大学生无所适从,无法安心工作,尤其看到本单位的部分领导干部或者中层干部,无论是学历还是能力上都跟自己无法相比的时候,这种心理的落差更大。

这种心理的落差将导致应届大学毕业生心态浮躁,无法看见自己的前途,越加对未来迷茫,感觉自己郁郁不得志,最后走向破罐破摔,甚至跳槽的边缘。

二是急于求成,遭受挫折后不能承受压力。

应届大学生一方面对于工作急于求成,另一方面,遭受挫折后,心理负荷较大,无法承担工作压力。

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知识非常有限,很多书本知识由于教育的滞后性,在工作中已经过时,很多工作知识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锻炼和提高。

因此,应届大学生真正参加工作之后,还需要摆正心态,放下架子,重新去学习,以使自己胜任现有工作。

而且,在工作中的任何过失和错误都有可能造成本单位的经济损失,所以任何小小的失误也难免招致同事或上级的批评后者斥责,难以承受压力。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或者化解,就可能转化成对企业或同事的抱怨,无法使自己在技能上提高,无法融入集体,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造成心理失衡的现象更加严重。

三是围城思想严重,盲目感较强。

应届大学生心智还不成熟,跟同事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受外界影响,总认为自己所在的岗位、工作环境甚至行业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山望着那山高,公司的月亮不如其他公司的月亮圆,因此,越发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和工作不满,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思考问题时的外向型心理,总是认为所有目前的不如意都是企业和他人的错,而没有内向去思考自我,站在社会或企业的角度考虑这些问题,分不清到底是自身的原因还是公司的原因,这样造成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楚,目光短浅、眼高手低、互相攀比,正如俗话说的一样“心比天高,命比纸北,当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稍不如意就一走了之。

这三种情况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后的普遍心理。

职业规划与人生发展咨询专家徐小平曾说过,现在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缺少的东西太多。

很多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没有明确的就业意识,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造成了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的社会化、职业化转变的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那么,如何尽快实现从学生到优秀员工的角色转变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点: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与社会,向社会化转变。

现在不少大学生在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自我与职业的关系时,将社会化等同为“丧失自我”,并从内心排斥社会化。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从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化,表面上表现为职业化,但深层的东西其实是对于社会和自我的正确认识,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大学生工作适应最突出的障碍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人性、职业和他人。

在校时,我们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容易走两种极端:一种是对于社会和人性的复杂,缺乏基本的认知和准备,过于天真和无知;另一种极端则是对社会和人性过于悲观,对现实的无奈和失望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抱有强烈的抵触意识,又因为过于理想化而导致苛刻、偏激、狭隘、封闭。

事实上,社会和职业既没有有些人期望的那么美好,也不如另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坏,它复杂而真实,需要我们将片面的、绝对的、理性的、批判式的思维转化为感性的同情式的理解认同,用坚强而温和的眼光和胸怀去接纳,这样的人生态度和境界虽然需要一定的年龄和阅历才能达到,但职业经历能够促使我们大学生,用一种更现实、更客观、更温情的眼光来看待社会、职业和自我。

我们应该牢记,在书本上、网络上抽象地批判人性,与实际地同真实的人接触的感受和看法是不一样的。

我们周围就有很多“太冲、太自我”的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的结果,直接表现为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和职业角色意识模糊。

有一次听一个关于职业发展的报告,咨询师讲:一个公司在同一年录用过三个大学生,一个纯粹无法胜任工作;一个缺乏主动性,干什么都得告诉他,不说他就不知道该干什么;另一个太过于强势和主动,他工作是去改造别人的,还得让上司听他的。

这三种类型在当今大学生当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社会对于个人的改造的力量是巨大的,个人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等待和望而却步,关键是我们要有足够的自觉,有意识地接受、完成这个改造的过程,让这个过程短一点,让自己和周围的人痛苦少一点。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大学生都能很好地作好这一点,能尽快地实现社会化的转变。

其次,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向职业化转变。

职业素养是我们大学生角色转换的重点。

在人才交流市场上,我们会常常发现,多数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希望应聘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其实,大学生就业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离社会的实际要求肯定有很大的差距,用人单位真正看重的并不是简单的成绩单,也不是表面的学历学位,而是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专业知识和经验不是阻碍我们大学生角色转化的最大难题,我们本来就是学生出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十几年的学习经历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参加工作后的岗位专业知识我们一定能轻松搞定,工作经验我们也一样能扎实积累。

但是,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职业素养才是我们大学生的“软肋”,这些方面的欠缺在职业适应阶段都会表现出来。

那么什么是职业化呢?从职业素养的角度而言,动态地看,职业化就是个性的发展要适应共性的要求,将外在要求内化为自我修养,按照职业要求改造自我的过程;静态地看,职业化就是训练有素、行为规范。

从外在呈现来看,职业化表现在职业资质、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要充分符合工作的需要,其中知识、技能、态度尤为;而从内在来看,所有看得见的表现都是由看不见的价值观决定的,因此,职业化是内力的外现。

如果将这二者结合起来看,职业化给人的观感是,第一层次看穿衣戴帽;第二层次看待人接物;第三层次则是看价值观。

我们烟草行业的共同价值观就是“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

作为烟草人,作为烟草职业人,这是我们必须要具备的价值观。

如何成为职业化员工呢?古人云:德才兼备谓之“圣人”,德才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之谓之“君子”,才胜德之谓之“小人”。

再厉害的领导、再称职的部门负责人、再优秀的员工,一旦不按要求遵守职业道德,没有了意识素养,就是不合格,就不能称之为职业人。

为帮助大家提高职业素养,尽快实现职业换型,我总结和归纳了八条注意和八条建议:职业员工的八大注意,或者说是八大禁忌,是我们参加工作后应该避免的八种现象:

【第1句】:拒绝承担个人责任,习惯上推下卸,敷衍塞责。

【第2句】:打工心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时刻准备跳槽。

【第3句】:自认为是“天之骄子”,清高孤傲,不能委曲求全。

【第4句】:不主动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

【第5句】:没有危机和竞争意识。

【第6句】:被动心态,对同伴和工作没有兴趣和激-情。

【第7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独善其身,不愿主动地帮助他人。

【第8句】:借口太多,不能自动自发地努力表现。

成为职业化员工的八条建议,也是我们参加工作后应该培养的八种职业素养:

【第1句】:敬业。

干工作要积极主动、自动自发,干就干得好,爱就爱得深,做就做得精。

【第2句】:服从。

接受单位和领导安排的工作不讨价还价,也不要过分依赖他人。

【第3句】:感恩。

感恩你的单位和同事,感恩你身边的所有人包括你的竞争对手。

你所干的一切最起码要对得起你的良心,对得起你拿到手的工资。

【第4句】:超前。

要有超前意识,自我管理要高标准严要求,工作标准永远要比上级领导的要求更好,想到他前边,做到他心里。

当科员的要想着科长的活儿,当科长的要想着处长的活儿,当处长的要想着领导的活儿。

【第5句】:注重人品。

不管做什么,先把自己的人做好。

要时刻牢记:诚信源于人品,人品比能力更重要。

所谓德才兼备谓之“圣人”,德才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之谓之“君子”,才胜德之谓之“小人”,就是这个道理。

【第6句】:学会包容。

工作遇到挫折或受到领导或同事批评,要学会包容和换位思考。

不管遇到什么?尽量让自己快乐!不要拿过去、别人、没发生、自己的烦恼折磨自己!

【第7句】:培养团队意识。

学会主动帮助他人,毫无怨言。

要自动自发,彼此负责,相互协作、目标统一。

【第8句】:保持竞争意识。

要时常主动寻找差距、创新改善、追求卓越,每天实现自我设定目标。

如果不思进取,迟早会被他人所取代。

如果大家能做到上述八点,你们就具备了优秀的职业素养,也将顺利实现职业转型,成为对企业对行业有利用价值的人才。

第三,要从现在做起,向行动化转变。

学校是一个同质性比较高的小社会、小群体,人员构成比较单一,相对比较单纯,而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与学校相比,社会是一所更大的大学。

职场文化和校园文化在时间安排、人际交往、学习方式、评价体系等很多方面都大有不同。

因此,当我们在跨出大学的校门、跨入职业的门槛之际,要顺利实现社会化、职业化转变,就要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生活、工作、职业发展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向行动化转变。

总结我大学毕业十来年的工作历程,在此给大家提7条建议,从现在做起,付诸行动:

【第1句】:要正确定位。

大学生不是传说中的“天之骄子”,而是与别人一样的工作者,希望大家放下架子,不要高高在上,不要拈轻怕重,不要好高骛远,要摆脱“精英心态”,甘做“普通劳动者”,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第2句】:要学会适应。

不要习惯性地像在学校里一样,以对待周围老师和同学的方式与同事、上司、老板相处。

千万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而是要学会适应与不同的人和-谐相处,求同存异,适者生存。

【第3句】:要控制情绪。

要自觉地意识到校园文化和职场文化的不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喜怒哀乐全表现出来,更不能随便发脾气,影响工作。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第4句】:要热情主动。

对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我们更要热情、主动、外向,以尽快、尽可能地让上司、同事和周围的人愉快地接受你。

这一点不要说大学生不大会考虑,我们很多人即使工作多年,或者终其一生,都不大会去考虑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能使自己的整个人,激励、感染、影响、愉悦身边的人,那将会达到超越职业化的境界。

【第5句】:要不断学习。

大学里学的那些知识不是我们的救命稻草,那些看是丰富渊博的知识根本解决不了工作中的问题、满足不了我们职业发展的需要。

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要树立向同事、向上司、向朋友、向社会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党政理论,学习法律法规,学习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来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不断满足你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

【第6句】:要时刻反剩要有自盛自知、自觉的意识和理念,时刻注意在为人处事的细节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要学会通过工作和为人处事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你今后能有针对性地、更加积极主动地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技能,使自己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集体和团队。

要永远记住: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检讨与改进才是成功之母。

【第7句】:要付诸行动。

我们要树立在书本和知识之外的另一种学习观念:行动化的学习。

社会化、职业化,或者说改变个人习性的最好方法,就是将社会化、职业化的要求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的言谈举止上,通过改变行动来改变自己,顺利实现角色转变。

当然,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要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将社会化意识和职业素养体现为态度和行为习惯,不是一日之功,不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需要一个积累和准备的过程。

多项调查和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和角色转化期大概需要1-3年的时间。

而这1-3年的时间正是你职业生涯中最“青黄不接”的阶段:你既不像毕业时的“单纯”,又不像有四五年资历的那样能“独挡一面”,而是处于“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状态。

这个时期,也许是你一生中最痛苦,变化最大,对人生的认识、体会和感悟最多的时期,但往往能够积累到你一生中第一次“从学习迈向工作”时段内宝贵的工作技能和坦然的就业心态。

如果大家能顺利通过这个阶段,就将稳步踏入“职业塑造”阶段和“职业开拓”阶段,最后登上“事业成功”这个职业发展的最高阶段,实现你曾经一切的豪言壮语和海誓山盟,达到你的职业发展的巅峰。

戴高乐曾经说过:“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就是你会到达的地方。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决心要做出伟大的事。

”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和抱负;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和磨砺。

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就要拿出勇气,要付出努力、拼搏和奋斗。

成功,不相信眼泪;成功,不相信颓废;成功不相信幻影,未来,要靠我们自己去打拼!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不会在碌碌无为中消耗光阴,我提议,我们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大学生,从现在开始,就要在心中默默地为自己写下一份职业规划书,规划你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规划你的前程和未来,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你们的职业规划,在挫折中学习,在行动中改变,尽快完成从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逐步迈向你们成功的职业发展通途,到达胜利的彼岸。

学校,从总务处主任调到办公室,是不是升职

如果是调到办公室做主任那就是升职了,因为总务处主任往上升就是后勤副校长了,而办公室往上升就极有可能是校长或者行政校长,权利更大了

20年校庆感言

关于召开全省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各普通高等院校: 为加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省计委、省教育厅、省人事厅决定联合召开全省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会议主要内容为研究今年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和办法,协调分配计划等。

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时点:2012年3月1日上午9:00,会期3天。

地点:××市的××迎宾馆 参加人员:省各部、委、厅、局人事处长,各大专院校学生处长,各地市人事局、计委、教育局分管领导。

注意事项:

【第1句】:请各部门及领导准时参加.

【第2句】: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

【第3句】:所有参加人员提前15分钟入场.

【第4句】:培训期间,提供住宿、早、中、晚餐。

省教育厅主办 二0一二年二月十日

说说你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看法

说说你对大学信问题的看法诚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成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品德要求。

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将“明礼诚信”作为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

但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导致了大学生群体诚信缺失现象日益严重,如考试作弊、伪造求职履历、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等。

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

一、传统诚信道德的涵义“诚信”,即诚实守信。

《说文解字》中注释:“诚,信也”,“信,诚也”,即诚、信的意义相同。

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将“诚信”作为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故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的古训。

在中国传统社会,“诚信”倡导忠诚、诚实、守诺、信任,被看作进德修业、立人、立政之本。

当今,市场经济使中国社会进入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状态,人们为传统的诚信道德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公平、公正、守信、互利,使之在今天的社会交往和公共关系中仍具有现实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第1句】:考试作弊在大学,考试成绩是学生评优、奖学金评定、入党、就业以及推荐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们意识到“60分万岁”的时代早已过去,对考试成绩也越来越关注。

近年来,考试作弊逐渐成为困扰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问题,甚至到了屡禁不止、杜而不绝的程度。

一些成绩差的学生为了考试能及格,寄希望于作弊。

他们认为“学不在精,作弊则灵;功不在深,会抄就行”。

有些成绩好的学生,为了取得高分,为了得奖学金、评优、入党也进行作弊。

还有部分学生看到别人作弊,怕自己吃亏,便随波逐流。

作弊的学生经常采取夹带传递有答案的纸条、把答案写在身体的一些部位或桌面上、偷看同学试卷等手段。

但随着高科技通讯工具的推陈出新,作弊的手段也不断翻新,手机、MP3播放器、“探测笔”、“微型耳机”全都成为新型的作弊工具。

有的学生甚至到互联网上买卖考试题目或找“枪手”直接代劳。

【第2句】:求职中不讲诚信为了能在就业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讲诚信、弄虚作假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的学生想方设法伪造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及各种评优奖状,为自己安上“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的头衔,在履历中言过其实、极力渲染,编造各种在校的工作、实践经历。

例如:山西某国有企业一次招聘了22名大学生,人事处处长发现担任过班、系、校学生干部的有15人,获各种奖励者21人。

他暗中在这些学生的同学中作了调查,结果22人中,真正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仅为8人,获系以上奖励者仅为12人。

还有些学生在求职中“脚踏多只船”,同时与几家单位签约,从中“择优录取”,对“淘汰”的单位不负责任,单方面毁约。

【第3句】:在助学贷款中不讲诚信国家助学贷款是为资助高校在校贫困生而发放的贴息贷款。

这项重要举措使贫困大学生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和爱护。

但由于大学生在助学贷款中的不诚信,使得此项工作举步维艰。

有些学生通过制造虚假证明来申请助学贷款,以满足自己的高消费;有些学生在毕业后拒绝向银行提供通讯方式和工作单位,恶意拖欠贷款。

如甘肃省的国家助学贷款是从2000年开始发放的,据有关人士介绍,截至2003年9月底,全省高校获得贷款的大学生已接近1万名,贷款余额达540

【第6句】:43万元。

其中,不少学生已毕业进入还贷期,但实际情况非常令人遗憾。

兰州市银行负责这项贷款业务的人士透露说,该行于2000年就开始发放助学贷款。

但还款情况却令人难以接受。

其中,某高校的201名大学生,毕业后竟无一人主动向银行告知其联系方式。

三、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第1句】:客观因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客观原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许多人把对物质和功利的追求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常常采取不正当甚至非法手段在社会各领域进行恶性竞争。

在经济领域中,假冒伪劣、偷税漏税、坑蒙拐骗、强买强卖的现象司空见惯;在政治领域中,一些官员在金钱和权力的驱使下,得过且过,知法犯法、贪污腐败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不正之风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建立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学校的不诚信现象也成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因素。

有些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精神,上课应付、不求质量,在校外担任多项兼职;在学术上缺乏严谨的态度,抄袭论文,盗用他人研究成果。

这使得教师在学生中的“典范”形象大打折扣,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

【第2句】:主观因素大学生正处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虽然对事情的是非对错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但自我控制和把握的能力较差,尤其是看到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实人”常常吃亏,他们很难守住内心的道德防线。

为了获得眼前的利益,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将“诚信”美德抛到九霄云外,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各种不诚信的行为。

四、改善大学生诚信现状的措施

【第1句】:加强诚信意识,净化学生心灵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诚信不单纯是道德问题,而且是一种社会资源,它不仅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地方、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也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大学生的诚信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加强诚信意识,一是要坚持诚信立法,用法律来保护大学生的信用制度。

二是要坚持搞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校园诚信文化,净化学生心灵。

如开设诚信教育讲座、搞诚信宣传栏、大力开展诚信论谈、举办诚信演讲比赛等活动。

要让学生真正懂得诚信为荣,虚假为耻的道理。

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仅仅靠道义思想是生存不下去的,要生存就必须讲诚信意识,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也是最基本的道德素质。

三是要走出校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开展信用调查,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诚信教育。

【第2句】: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诚信行为讲诚信仅仅依靠思想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相适应的、健全的诚信制度。

因此,高校在开展诚信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对学校诚信教育的科学研究,探讨诚信教育规范化的有效途径。

如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全面、及时、详细地考察、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

诚信档案的建立,一方面能够约束大学生的诚信缺失行为,另一方面能够使大学生看到诚信的价值,认识到诚信也是一种生命资源。

【第3句】:加强监督机制,加大失信惩罚力度诚实守信,除了依靠自律和制度的约束外,同时还要加强行为管理,充分发挥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要通过多种途径,对那些弄虚作假,言行不一等不良行为给予必要的曝光。

要建立失信约束惩罚措施,对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盗窃欺诈等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必要时与学位挂钩,彻底打消其侥幸心理。

通过这种监督机制使学生意识到,失信不仅无利可图,而且还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同时,我们要大力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学生诚实守信评议活动,对诚信行为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是守信者受到尊敬和赞扬。

在同学中,不断树立典型,强化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教育,使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理念在学生思想中发扬光大,并自觉地将诚信作为自己的处世哲学和行为规范。

【第4句】:积极拓展校园文化和诚信教育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诚信教育应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进行。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学生能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诚信承诺班、年级签字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作诚信与成材主题报告;举办征文、演讲、辩论会以及诚信在我心中知识竞赛主题活动等。

充分利用广播、报纸、校园网、读报栏等宣传阵地,大造舆论,在校园营造一种人人讲诚信、人人学诚信、事事守诚信的浓厚校园氛围。

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讲究实效,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好一、高等学校中常见的失信现象1 、考试作弊。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校大学生因考试作弊而受到严厉处分的报道,轻者受到各种处分,重者则被勒令退学。

据集美大学调查显示,有

【第28句】:1% 的学生表示曾有过作弊行为,而且作弊形式和手段越来越“高明”。

2 、抄袭作业。

根据几次期中教学检查与同学座谈以及任课教师反映,抄袭作业较为普遍,甚至已不被学生认为是失信行为,更有少数学生在校外通宵上网,由网吧老板找人代抄作业。

3 、有钱不交学费。

有的学生在新年伊始,拿着家长给的学费不交到学校却擅自存入银行进行“增值”,认为反正国家有确保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政策,岂不知他们这样做的同时,剥夺了那些政府和学校给予真正家庭贫困学生的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的机会,对学校、家长、同学都没有做到以“诚”相待。

4 、贷款到期不还。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缓解家庭困难学生的就学压力而设置的一种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即在校大学生通过学校提供贷款介绍人和借款学生自行提供见证人,以信用方式向银行申请发放的助学贷款。

但是,就是有极少数学生恶意逃债,给银行信贷工作蒙上阴影,甚至直接影响了一些银行继续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信心。

5 、毕业时的失信行为。

首先,自荐材料的虚假包装。

由于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参加各种形式的人才招聘会,首先要向用人单位提供自荐材料,很多用人单位也正是通过自荐材料这一途径来了解、评价、衡量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决定是否给予面试机会进而影响录用或聘用。

一些毕业生就使出浑身解数弄虚作假,有的伪造各种证书,有的涂改成绩,有的在校期间未受过什么表彰,却采取“偷梁换柱”的方法,摇身一变成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获得者”、“优秀毕业生”等。

于是就出现一家用人单位接收的简历中,竟有多人同为该校学生会主席,一个班大多都是一等奖学金获得者的怪事。

其次,随意签约、毁约。

有的毕业生由于害怕没有合适岗位,求职心切,缺少慎重考虑,一遇到接收单位就迫不急待地草草签约,等到后来,发现可供选择的单位多了,回头一想,又觉得自己所签的单位不理想,于是马上要求毁约。

也有的毕业生看到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同学签了一份较好的单位,于是心理感到不平衡,便不顾一切地与用人单位毁约。

另外,还有少数毕业“脚踏两只船”,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

6 、其它。

一些学生经常旷课,当被老师或有关部门查到后,他们采取欺骗方式编造各种理由开脱;少数学生隐瞒实情同时与多名男(女)同学进行恋爱;还有极少数学生在宿舍里偷盗其他同学财物等等。

上述这些现象既严重污染了我们的校园精神生活,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们在社会当中的形象。

如不及时铲除,很可能使我们这座“象牙塔”产生倾斜,甚至倒塌。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措施建议1 、着力构建诚信社会。

市场经济作用于社会道德,既有先进社会道德进步的积极因素,又产生阻碍道德进步的消极因素。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学生们所能感受到的社会道德氛围,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为此,必须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可行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着力构筑一个诚信的环境,诚信的社会。

只有真正到了管理上落实,法制上健全的时候,诚信才不只是一句空话,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也才能更有成效。

而大学生更应该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为打造诚信社会出力,因此培养道德的自觉。

2 、教育管理更要讲诚信。

教育的诚信形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

学校更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理念,杜绝种种失信行为的发生。

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把诚信落实到全体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上,发挥教育者自身的表率作用,对学校和教师的失信行为要有相应的惩戒措施,从制度上保证大家都来讲诚信。

3 、利用两课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新内容。

结合两课教育改革,一方面,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树立较高的诚信意识,这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也要让大学生懂得,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经济社会的道德底线。

在法制社会里,诚信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法律问题,法律是一种最低的道德准则。

现代民法一般都把“诚实信用,公序良俗”作为基本原则,如果违背了则会导致民事法律行为的无效或者对民事主体的一系列不利后果,而受到处罚和制裁。

4 、建立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引进经济领域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在各系级学院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挂钩)。

首先要确定诚信度测评的要素,笔者认为可以把诚实、信用、正直、友善等道德品质列为测评的主要因素;其次,确定诚信度测评体系各级指标,即每一项指标定出不同级别的标准,以便参照定位;最后,选用诚信度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三种方式。

通过运用诚信度测评体系可以考核学生过去、现在的诚信状况,并将结果记入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增加个人信用情况一栏),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更加注重个人诚信打下基础。

5 、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

把教育和处罚结合起来,促使大学生把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统一起来。

在广泛进行诚信教育,普及道德知识与道德规范,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让那些失信的学生及时品尝失信的后果而退守诚信做人的道德底线,以免将来给国家、社会、他人和自己造成更大的损失。

6 、切实加强大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学生教育和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基础上,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学历层次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善于做学生工作的同志担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有效地推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最后,如何解决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仅仅靠大学生的自律,靠学校的诚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诚信问题,实际上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诚信问题的反映。

因此,根本的解决办法还在于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的氛围,用一整套信用机制来约束缺乏诚信的行为,建立诚信的关键是在人和制度之间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律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不要期望通过诚信教育,学生马上就能变得诚实起来,只要社会上存在着不诚实仍能使人获利的状况,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变得诚实起来。

而与发达国家已形成的较为成熟的信用体系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缺陷是比较大的。

可以说,呼唤大学生诚信,在全社会建立诚信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学的部长是正处级?

大学里的学生组织的部长就是一个职务,类似于班长之类的,没有什么政治地位。

学校的领导和学生干部是不一样的。

大学生上早自习的好处,急用

好处:  第一,培养学生凭自觉上自习的习惯,目前大部分本科高等院校、高等专科职业技术院校表示对学生的早、晚自习没有硬性规定,但学生都会自觉上早、晚自习;部分本科高等院校会要求大一新生以各学院为单位,统一上晚自习,可以帮助他们从大一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约束性。

因为学生素质不同,如果不严格要求,日后这些学生会受不了工厂中更加严格的规定。

不少家长表示,希望学校可以要求学生上晚自习,不希望孩子一下子过于“自由”。

  第三,有效利用和科学利用时间。

如果学校不要求上早、晚自习,那么,对于那些有着自己目标和理想的同学来讲,他们可能会把这段时间用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等;对于集体观念本身就淡薄的同学,往往会形成更强烈的“个体”概念,从而对集体感更无意识感,这对将来走向社会没有好处;而对于那些自我约束性差的同学来讲,很有可能把这大把的时间浪费掉。

  深度分析  层次决定管理方式  沈阳农业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许晓峰指出,一般高校对学生上早、晚自习都是很提倡的,由各学院分头组织,这也是抓高校学风建设的基本。

重点为大一的学生,因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要从大一开始。

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要求,在经历了高三的高压学习强度后,学生很容易过于放松,一盘散沙地度过大学四年。

  “其实,大学要求的晚自习只不过是从晚上六时到八时半,并不累。

在这个时间内,伴随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轻松完成作业,或者可以学习英语。

等到了大二,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节省不少时间。

”许晓峰表示。

  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老师齐伟介绍说:“正常来讲,像我们学校对早、晚自习并没有特别硬性的规定,但是很多学生早上八时就会开始进行早读,晚自习从六时到八时半之间,多数学生都会自觉地去上自习。

”  “表面上看,这个规定比较死板和老套,但现实中,大学的层次决定了学校的管理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北大、清华这样的一流大学,学生素质比较高,如果用规定要求他们上早、晚自习,可能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限制。

但对于一般院校来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来就不强,如果不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得不到保证。

所以对于武科大城市学院的这个举措,我表示赞成,至少对绝大多数学生是有利的。

”对于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出台的关于对早、晚自习的规定,齐伟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专家建议  激励比规定更重要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王立波指出,要求学生上早、晚自习,以往是针对初、高中的学生来讲的。

而如今,随着大学的扩招,学苗的素质也不如以前,努力学习的精神也比以前要弱化,越来越不肯为学习吃苦。

  “首先,请大家先思考一下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我个人并不十分赞同武科大的做法,毕竟这些学生已经到了法定年龄,是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人,不能有过多地干涉,但也不表示说可以放任学生。

武科大的这个想法可以理解,但从管理方式上确实有些死板,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校门内,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会好好学习,对于大一新生来讲,上大学应该要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励他去学习比这种硬性规定要有用的多。

”王立波表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像有人习惯在小树林里背单词,有人习惯在小河边背方程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方式。

总结出适合自己,能够提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很重要。

如何认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

一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特点来看,促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科技优势的,主要有下列一些条件和因素:一是资本主义的先发优势。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义日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72年版,第819页)以英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学生经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为什么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要高于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如何看待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回答,涉及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以及如何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理论困惑等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科技领域所取得的优势十分明显,并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但也必须注意到,在这一历史事实背后,有着许多错综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因素。

这就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深入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上述优势产生的条件、原因,从而澄清在这一问题上的模糊认识,进一步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国为例,英国设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仅1793年一年的食盐垄断就为英国带来80万英镑的利润。

殖民掠夺加速了欧洲国家的原始积累过程。

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管理体制的调整。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吸取了20世纪

【第20句】:30年代经济危机的教训,采取国家干预政策,避免了单纯的市场经济自发性调节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如,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占支出比重来影响社会总需求;通过中央银行来控制利息率和货币供应量;通过对工资和物价的管理,调节工资、利润和其他收入之间的关系,保持生产和消费的均衡和社会的稳定;通过经济计划这种综合调节形式,对本国的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激励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也改变了资本主义早期所采取的残酷剥削的方式,注重研究企业管理中人的需要层次和动力结构,通过吸收工人参与一定的企业管理、支持工人入股等方式,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这些调整,既缓解了国内阶级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正常运转。

三是通过经济全球化发展自己。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国间的相互联系空前密切。

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又是不尽相同的。

与发展中国家相比,经济全球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显然更为有利。

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和操纵国际经济组织,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经济规则,并力图将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固定化、合法化;它们在全力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以不等价交换关系,迅速获取最大利益;它们还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上,利用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全方位地进行金融扩张和金融投机,造成他国利益的损失,自己从中获利。

四是科技、教育和经济的互动。

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先导和加速作用,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和驱动作用。

当代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又直接表现为人才的竞争。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正是通过发展高科技,加紧人才的培养乃至争夺,通过科技、教育和经济的互动,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在世界竞争的格局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面对知识经济的浪潮,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制定新的发展战略,通过科技、教育和生产的现代联合,抢占现代化发展的制高点。

20世纪50年代,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份额为20%;70年代上升至70%;到了90年代已上升至70%以上,其中教育和培训的份额占20%左右。

中国目前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还不到40%。

目前中国高校录取率只有10%,而加拿大为100%,美国为80%,韩国为50%,世界平均水平为15%。

可以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生产力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知识和人才的积累不足。

二虽然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取得了较大优势,但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就此消失,资本主义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相反,这些优势不仅不能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而且从长远来看,还会使这些矛盾深化,进而导致资本主义更大的危机。

因为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以机器大工业和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是不相适应的。

具体来说,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不公的程度越来越大。

在现代自动化大生产的背景下,劳动结构发生了变化,一般的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人呈递减之势,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比重在增大,但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却加剧了。

因为许多从事技术和管理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价值要远远高于简单劳动所创造的劳动价值,自然地,技术劳动又比简单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美国的剩余价值率1909年为110%,1950年为237%,1970年为289%,1987年为365%。

二战后,尽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有所调整,但却没有改变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状况,而且这种状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张在量上又有新的发展。

这在总体上表现为,雇佣工人人数在经济活动人口中所占比重增加,以及在资本进一步集中基础上资本家人数相对减少。

从分配角度来看,工人相对贫困在加剧,收入差距在扩大。

美国公司经理1960年的平均收入是美国工人平均收入的40倍,1993年是149倍,1997年是326倍。

在当代,占美国人口总数2‰的富豪,拥有美国公司总资产的60%以上,收入最高的1%的人所拥有的财富,占美国家庭财富总和的90%。

二是南北差距在扩大。

资本在一个国家的积累会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引起国内的两极分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积累则会导致全球的两极分化,后者直接表现为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美国《外交》季刊1995年冬季号第1期载文指出,“在世界上有20多个富国,100多个国家同富国的差距在拉大”。

文章还指出,“30年前,世界上最富有的20%人口的收入是最穷20%人口收入的30倍,而今这一差距已经扩大为60倍”。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称,占全球1\\\/5人口的发达国家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0%,占全球人口3\\\/4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不足20%。

保障世界所有人都能享受最基本的教育只需要60亿美元,美国每年的化妆品消费就相当于这个数字;保障最不发达国家所有人都能够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需要130亿美元,而美国和西欧每年在饲养宠物方面的花费就相当于这个数字。

南北差距拉大,是北方国家利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剥削南方国家的必然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国纷纷走上独立解放的道路,世界范围内旧的殖民体系也随之崩溃,但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依然在限制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

这表现为,在生产领域,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未能彻底打破;在流通领域,不利于南方国家的贸易规则依然存在;在金融领域,一些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继续控制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等等。

三是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

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就是要使资本价值增殖。

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通过企业组织和生产的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不断生产更便宜的商品投入市场竞争。

在大量的产品生产出来以后,他们又利用各种现代技术和媒体来引导甚至误导人的消费。

正如西方学者马尔库塞所言,当代资本主义不顾人的真实需要和生活质量,通过制造一种虚假的需求,以实现强迫性的消费。

这种经济增长的结果,是资源和财富的浪费以及恶性消费、畸形消费的产生。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5,却消耗了世界80%的原料和产品。

其中美国占世界人口不到1\\\/20,却消耗了世界1\\\/5的能源、1\\\/3的世界矿物质。

据统计,每个美国人每天要扔掉约4磅的垃圾,每人每年要消耗120吨的自然资源,每个美国人每年要消耗的资源相当于12英亩农田和林地提供的可再生资源。

资本主义这种急功近利、追逐利润的本性,将阻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和科技优势及其所带来的问题,进一步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可以形成以下几点认识:一是中国经济和科技的相对落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落后,同近现代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有着本质的联系。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借助于军事力量,开始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它们在中国经营轻工业和重工业企业,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另外,帝国主义列强还利用掠夺来的资金优势,借款给中国政府,并在中国开设银行,垄断了中国的金融和财政。

帝国主义不仅在城市以商品竞争压倒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而且还渗透到了农村,形成了一个买的和商业高利贷的剥削网,残酷地剥削广大中国农民和其他劳苦大众。

帝国主义还勾结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企图使它们在中国的统治永久化、合法化。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和科技是不可能发展的。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经济和科技。

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的根本体现,就在于它比资本主义更合理、更迅速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并最终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新中国成立51年来,尽管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波折,但从总体上,我们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新中国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时间里,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由于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国的道路,通过科技、教育和经济相互作用,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经济运行的质量,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

世界银行1997年9月公开发表的《2022年的中国》评价:“在过去的15年中,中国经济增长了四倍多。

在1978年到1995年间,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8%的速度飞速增长。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推动新形势下高校“两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10月28日,教育部社政司、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本刊编辑部在京联合召开了“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高校`两课"教学改革与发展”座谈会。

会议以如何根据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高校“两课”应如何结合新的实际,积极贯彻五中全会精神;面对新世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应如何加强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切实重视对社会思潮的研究与引导为主要议题。

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有关专家学者有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俞家庆教授、北京大学钱淦荣教授、清华大学刘书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志宏教授及张雷声教授、秦宣教授、张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章维教授、本刊编辑部任大奎编审。

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顾海良、副司长靳诺、思想理论教育处处长徐维凡、副处长万志建等出席了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就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五中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精神的体会和感想,从如何在新形势下“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如何结合五中全会精神“拓展邓小平经济理论研究与教学的新视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设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新体系”,在“`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中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的设想”,“加强互联网上的阵地建设,提高`两课"教学实效”,如何正确看待和把握五中全会文件中的一些新提法等角度进行了座谈和研讨,提出了不少积极的带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社政司司长顾海良就当前高校如何在“两课”教育教学中,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对影响当前大学生思想的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将根据国家“十五”计划的有关精神着手制订的教材、大纲和教师培训计划和整体工作方案,以及社政司宣传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有关工作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工作设想。

三是社会主义只有充分吸收、利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参与国际合作,才能最终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社会主义要在全球范围内取得胜利,有两个基础性条件:第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第二,与世界普遍交往关系的形成。

这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

在当前,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科技和经济成果,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经济和科技实力。

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要在经济全球化中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广泛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并尽可能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过程。

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不断调整,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这使得它还能在较长的时期内稳定发展,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也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我们既不能由此对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信心,认为它难以同资本主义抗衡,也不可急于求成,否定我国在现阶段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

只要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完成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夏文斌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孙蚌珠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