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延安的感言

02-22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对延安认识和感受

对,延安认识和感受延安是个是个。

革命圣地吧,直接听说我儿且是革命火种的发源地,但是具体没有去过,更不怎么了解,只知道延安是革命老区。

感受跟谈不上了,因为没有去过,也没有见过,只是听说过。

延安的精神给我什么启示

心得体会 前不久,局里组织去延安学习考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路走来,无论是从宝塔山到枣园,还是王家坪,南泥湾,杨家岭,这一个个历史的丰碑,篆刻下伟人们为了新中国奋斗的痕迹,仿佛把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使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是接受了一趟生动的党课教育。

作为一名新党员,我深知此次延安之行对于我思想上的帮助非常巨大,于是我如同海绵吮吸水分一样吸取着这块神奇的土地所能带给我的启示。

细细品来,这一路的参观考察学习,竟如同一次党性教育的,让我心潮澎湃,受益良多。

下面,我就这次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关于参观革命圣地延安发展现状的一些感想久居上海这个大城市,享受于舒适的生活,在出发前,虽然对革命老区的艰苦有一定的估计,却还是没有想到,我们的革命圣地延安,生活竟然还是如此的艰苦。

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窑洞的时候一定觉得很希奇,可是久居于窑洞的那些老区人民啊,却受到地理状况等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饱受缺水之苦。

据说,延安住窑洞的百姓,一年到头竟然只能洗一次澡,这着实让我们瞠目结舌——老区人民生活之艰苦深深地楸动着我们每一位同志的心,大家看了心里都很不好受。

首先,觉得我们更加应该响应中央的号召支援西部大开发,办实事,出实力,尽可能地为延安各方面的发展,比如供水问题的解决等等,作出我们的一份贡献。

众所周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央统筹兼顾以后作出的一项英明的决定,是一项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否能够在21世纪实现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决策。

对次,我们经过了这次延安,就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和高度的认识,立志要为革命老区延安的发展和建设出一份力。

其次,革命老区延安淳朴的民风民俗,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要问我,谁是当今最可爱的人,在经历了这次参观活动后,我要说,是那些延安的百姓。

他们,不依仗着自己是革命老区的人民,就沾沾自喜,或者是对于缺水等艰苦的生活环境怨天尤人,恰恰相反的,在他们身上,我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一种淳朴的民风——群众都非常地支持组织上的工作,并且对于依然艰苦的生活环境没有抱怨,坚信在党的领导下,革命圣地延安的生活条件会越来越好。

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坚定和淳朴的民风哟,我深深地被其感动,并且从中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一种蓬勃的力量,似乎就要破壳而出地,建设一个崭新的现代化的革命圣地延安,而这种精神和力量,恰恰就是延安精神的真谛所在——坚定的信念和踏实的作风。

我想,我们平时工作学习,何尝不需要这样一种延安独有的精神呢

我相信,在继承了这比宝贵的精神财富之后,我们能够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和强大的精神支柱投入到工作中去,克己奉公、多作贡献,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一定会搞的更好。

(二)“伟人故居”给我深切的体会和生动的教育在经历了红色之旅后,我发现一个特别的地方,无论是王家坪的伟人故居,还是杨家岭的革命先辈办公处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简朴而又庄重。

不要奢望那些伟人们会去为自己建设什么高贵华丽的处所,事实上,这一路走来,参观的非常多的,恰恰是那些很普通甚至有些简陋的伟人故居。

伟人们,总是怕投身革命的时间不够似的,把自己的卧室经常性地和办公地点相临近或者干脆并为一室,这样就可以挤出尽量多的时间去工作。

在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幕幕这样的画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前线将士们奋勇杀敌,而我们的伟人们,就在这样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故居中日夜谋划、挑灯夜谈、竭尽全力去工作。

正是他们的“决胜千里之外”,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了一场又一场艰苦的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全国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

可以说,今天,当我再一次踏上延安这片热土,重温那段,心中久久地不能平静。

古人云:“斯是陋室,唯吾得馨”,在这里,伟人的故居,尽管不是什么高楼大厦,或者威武庄严的皇宫大内,可是它却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与考验,透射出一种朴实、坚定的力量。

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考察,仍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样的一种气魄,我们要把它带到我们的工作中,这样,我们就不会再片面去追求什么豪华的工作生活环境,而会从心里感受到一种充实和宽敞,有无穷的力量支持我们去更好地工作。

(三)延安精神给我深刻教育和无穷动力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延安曾给中国带来光荣与神圣,也令世界诧异与震惊。

过去的延安老区是荒山秃岭、贫穷落后。

1936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全中国和世界关注的“红都”,中国革命也从此由胜利走向胜利。

当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摆脱的围追堵截,历经种种艰难险阻到达陕北的时候,延安正是以母亲般宽大而温暖的胸襟接纳了这些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小米饭滋养着八路军的指战员,他们在这里休养生息,自力更生,开辟出了陕甘宁根据地。

巍巍宝塔山见证了那个风云突变而又豪情万丈的时代。

时至今日,潺潺的延河水宛如一位慈祥的母亲向每一个人诉说着当年的革命故事。

正是基于这样的情感,当我随着同事一同踏上“红色之旅”的征程时,归“家”的喜悦自是现于言表。

我不仅要问自己,是什么让延安成为这样一片神奇的热土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要倡导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一踏上这片热土,我仿佛看到和农民在亲切地交谈,了解民情,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正是这样的延安精神,教育了一批又一批好儿女,“为人民服务”的题词就是为了纪念同志而题写;我的耳边,又好象响起了的音乐。

是啊,延安精神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催人奋进,更要坚决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国共产党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

作为一名新党员,在经历了这次延安之行红色之旅后,我深刻地感受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散发着一种神奇的力量,革命圣地给了我一次关于党性和党的知识的教育,让我意识到,只有永保延安精神的本色,踏踏实实地为人民服务,才能把工作切实搞好。

我们学习延安精神,就是要牢记胡锦涛总书记说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延安精神带回我们的工作中,求真务实地为群众多做实事,多做好事。

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向着社会主义强国迈进的时候,迎来了中国共产党诞生85周年纪念日。

回顾党的历史,抚今思昔,在为党的伟大成就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我还要说:我们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红军长征最后到达延安是那年

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以发扬“延安精神”为主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1000字

这个字数比较多。

你可以参考一下。

延安,陕北的一个小城,这里留下了党的战斗足迹。

翻开中国的现代革命史,延安这个名字永远都闪耀着光辉,对它的功绩,怎么评价也不会过分。

陕西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开展革命运动较早的地区之一。

1931年以后,刘志丹、谢子长等,在陕甘宁边区和陕北领导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使这里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保存的一块较大的红色区域。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 25军胜利会师,最终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诚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

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被后世称为“延安时代”。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革命活动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物和遗址,这里是我们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摇篮。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先后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故居和中央机关办公地。

就是在这样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屋,决胜千里,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就是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

延安,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圣地而永载史册。

这次活动我们还参观了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等。

黄土地、黄皮肤、黄河水,这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华夏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九曲黄河,万里泥沙,浩浩荡荡,想我中华泱泱大国,幅员辽阔。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感到自豪,都深深的热爱这片土地。

历史上多少英雄儿女为之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天的中国。

了解历史,展望未来,这也激励着我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奋斗

延安之行,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最生动的党性教育。

延安之行坚定了我的信仰。

在那艰苦的年代,延安的抗战大学吸引了全国无数的人,虽然那里的条件很艰苦,露天食堂,集体宿舍等,是党的方针政策吸引了大家,大家都怀着崇高的理想,奋斗目标,也正是这样,大家一块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打倒了蒋家王朝。

新的时期,我们更要坚定信仰,在党的领导下,和全国人民一块,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延安精神是党的传家宝,是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执政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忘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牢记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好好学习,踏实工作,为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我们还要按照《党章》要求,发扬延安革命光荣传统,以延安精神教育和引导我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紧紧抓住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核心,以丰富的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以良好的文明素养保证和谐稳定,从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

延安的历史

延安历史悠久,务院首批公布史文化名城之一。

夏朝时,今延安雍州属鬼方。

西周为犬戎与猃狁领土。

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白狄、晋、魏、秦国所有,秦汉归上郡所辖。

北魏在南部设北华州和中部、敷城、义州、乐州4郡,北部设东夏州和遍城、定阳、上郡、朔方4郡,以及夏州的金明郡。

西魏始设延州、敷州、丹州。

隋开皇三年(583),撤遍城、文安、中部、敷城、丹阳、乐州、金明7郡,仍设延州、敷州、丹州。

大业三年(607),废州制,设上郡和延安郡。

隋义宁元年(617),增设丹阳郡。

唐属关内道。

武德元年(618),撤上郡、延安、丹阳3郡,设鄜州、延州、丹州。

武德二年(619),增设坊州。

天宝元年(742),废州制,设延安、洛交、中部、咸宁4郡。

乾元元年(758),又废郡制,复设延州、丹州、坊州、鄜州。

宋属永兴军路,仍设延州、鄜州、坊州、丹州。

宋初,西北部被西夏占据。

收复后,设保安、定边2军。

庆历元年(1041),设鄜延路。

元佑四年(1089)延州升延安府。

金仍设鄜延路,初辖延安府、鄜州、坊州、丹州、绥德州(辖地在今榆林地区)及保安、定边2军。

皇统六年(1146),撤定边军。

大定十一年(1171),降保安军为保安县。

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保安县为保安州。

元置延安路,领鄜州、葭州、绥德州(后2州在今榆林市)。

明洪武二年(1369)五月,延安路改设延安府。

清雍正三年(1725年),鄜州升直隶州。

民国2年(1913),撤府、州,属县改隶榆林道。

民国9年(1920),道治迁置肤施城。

民国17年(1928),废道,诸县由省直辖。

民国23年(1934年),建立陕甘边和陕北两个苏区。

1935年11月,陕甘边和陕北两个苏区改称陕甘省和陕北省。

1936年5月,合为陕甘宁省。

西安事变爆发后改称中华民国特区。

1937年9月6日,改称陕甘宁边区,11月10日改称陕甘宁特区。

1938年1月,复称陕甘宁边区。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5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

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9月6日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

1942年7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新建吴旗县,隶属三边分区。

11月,设延属分区。

1943年1月,成立延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延安市和延安、子长、延川、延长、固临、甘泉、富县、志丹、安塞9县。

1945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迁往西安市,11月5月,改为陕北行政区。

1948年1月,黄龙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辖洛川、黄陵、宜君、宜川、黄龙、澄城、韩城、合阳、白水、富平10县。

1950年5月改设陕西省延安分区,成立陕西省延安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0月,称延安专区,设陕西省人民政府延安专员公署。

1955年5月,改称陕西省延安专员公署。

1968年8月,成立延安专区革命委员会。

1969年9月,改称延安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6月,延安地区革命委员会撤销,成立延安地区行政公署。

1996年1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设立地级延安市,1997年1月8日,延安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延安历来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地,很早就成为陕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延安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

延安民间文化积淀深厚,社火、灯会、转九曲、腰鼓等民间文艺活动和信天游、农民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

从武汉到延安的最快方式

“宝塔山”是延安的象征,梦中搂定“宝塔山”,是唯恐它跑了,飞了,这既是梦境的真实写照,也是孩子对母亲的真情表现。

底下呢

梦境未断,夙愿已偿,诗人又即刻刹住,将读者的视线迅速拉回到现实:“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诗作开头这四节,内心活动和形体动作先后出现,往昔的梦境和当前的现实急剧转换,显得摇曳多姿,形神俱备。

从第二部分开始,感情的潮水渐趋平稳,开始向各个方位延伸。

诗人十六岁那年冲破封锁线到达延安,进了“鲁艺”,写过诗,编过歌剧《白毛女》……倘要一一道出,实在太费笔墨,诗人没有这样做,他采用赋比兼用的手法,选取了当年若干典型的生活情景,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是赋的写法。

由东而西的地域一旦点明,诗人和战友们在延安各地参加大生产的热烈场面立刻如在眼前;肩上、手中一旦展现,诗人和战友们学习的风貌立刻跃然纸上。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这是比的运用。

前句叠用“树”字,后句叠用“亲”字,既是整齐的对仗,又是巧妙的比喻,用来作喻的纯粹是眼前景,仿佛极其普通,而所抒发的却是极其宝贵和难得的亲人情谊。

再如“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这种原本极其丰富复杂因而也很难表现的事件刻划得如此鲜明单纯,亲切感人,确是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如果说第二部分是对以往各种场景的“面”的铺叙,那么,第三部分就是对老少三辈团聚的“点”的刻划。

这里有气喘吁吁地跑进门来的老爷爷,有从当年的放羊娃成长起来的“社主任”,有毫不羞涩、争着把手拉的娃娃们,诗人在分别描写他们的面容身影的同时,又有总的概括的形容:“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这样有分有合,既有人物描写,又有气氛渲染,就把一场老少三辈的团聚写得绘声绘色,活龙活现,透露出令人心醉的情谊和温暖。

第四部分描写延安新貌,第五部分展望美好明天,这两部分也有一些佳句令人过目难忘。

总起来说,流淌于全诗的“赤子”之情,分布于各节的有血有肉的切身感受,对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加上诗人特意择取的陕北“信天游”的艺术形式,所有这一切的有机结合,使得《回延安》既单纯又丰满,既通俗易懂又耐人咀嚼,进而闪发出耀眼的色泽和光彩。

艾青到达延安后创作的第一首诗歌是什么

艾青到达延安以后创作的诗作是《黎明的通知》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