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个人政治生日感言

05-11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什么是党员政治生日

你好: 党员政治生日就是党员入党周年的纪念日,过党员政治生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1句】: 赠送生日贺卡 赠送生日贺卡,火红的封面,闪闪发光的党徽,打开这样一个特殊的贺卡,里面洋溢着热情的政治。

【第2句】: 捐赠书籍 由各支部向每一位党员赠送我党在战争年代艰苦奋战题材的书籍,为联系村、社区捐赠一批反映我党光辉历程的书籍。

【第3句】: 进行专题谈话 进行专题谈话。

在党员过“政治生日”时,由支部书记与党员谈话,了解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

【第4句】: 建立党员“政治生日”册 建立党员“政治生日”册,将党员名单按入党日期排出“政政治生日”序列。

【第5句】: 党员文艺汇演 节日不仅要有形式,也要有内涵。

我们可以通过举行党员文艺汇演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大家感受到党员的风貌。

【第6句】: 作为我区的重点,应当突出红色和绿色的有机结合.

【第7句】: 党员志愿者活动 制订相应工作方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党员志愿者活动,争取把我区党员志愿者队伍打造成一张响亮的名片。

【第8句】: 网上留言或者短信征集作为党员的骄傲 使党员能够深切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党员的自豪感,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

【第9句】: 开展“我入党的日子”征文活动 通过征文活动,使党员重温自己入党时的点点滴滴,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畅谈自己入党时的感受.

自己生日感慨词语

今年以来,我部紧紧围绕打造“三宽四有”队伍,建设服务型部门主题,深入开展“四提升两满意”主题活动,着力构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苦练内功、外塑形象,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一、今年自身建设方面主要实践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五用五促”,推进自身建设,较好地实现了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与服务科学发展的良性互动。

【第1句】:用政治引导人,促党性坚定。

理想是成就事业的精神支柱,信念是催人奋进的力量源泉。

坚持把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引导组工干部深入学习实践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集中开展“保持纯洁性、发展先进性”、“组工干部党性标准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明确组工干部讲党性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组织组工干部撰写党性心得体会,征集“组工箴言”,请老组工撰写感悟感言,言传身教。

挖掘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建立起来的红色文化,张謇等一批启海移民废盐垦荒所形成的移民文化,八万知识青年战天斗地学习劳动、成长成才的知青文化,凝聚组工干部的精气神。

【第2句】:用学习培育人,促本领提升。

把党性教育贯穿始终,分专题开展党的十八大、省市党代会精神、党风党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的学习。

借助“组工创新论坛”、“星期六党校”等载体平台,开展“业务练兵”活动,鼓励组工干部学理论、学业务、学各种新知识。

完善组织系统考学、述学、评学、奖学学习机制,不断提高政策和理论水平。

大力实施“1+1结对成长计划”,对组织系统新进人员健全学习培训、实践锻炼、轮岗交流“三位一体”的能力培养机制,通过新老结对,加强业务交流,锤炼过硬本领。

分批组织组工干部去中浦院轮训,优化知识结构,开阔眼界视野,推动思想解放。

【第3句】:用实践锻炼人,促工作创新。

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完善组工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

深入推进“一线工作法”和“三解三促一加强”活动,通过开展一项调查研究、上好一堂基层党课、申办一个党建创新项目、培植一个致富典型、结对一名困难党员“五个一”活动,补足组工干部“基层课”。

大力实施“组织工作创牌行动”,开展组工大调研、组工新闻联动采访等活动,创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示范力的特色品牌。

开设组工创新讲坛,启迪创新思维、交流创新体会、放大创新成果。

有计划地选派组工干部到“五区十七园”等经济主体、沿海开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信访稳定等一线挂职锻炼,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实现锻炼能力与促进工作的双向优化。

【第4句】:用制度激励人,促作风转变。

出台组织工作标准化流程,明确业务科室职责,实行流程再造,建设群众满意部门。

推行首问负责、交办督办、限时办结、跟踪回访等制度,加大重大事项督查督办力度。

建立健全组工干部激励机制,坚持奖惩分明,让埋头苦干、实绩突出者受褒奖,让碌碌无为,不求上进者受惩罚。

构建新老交替、有序流动机制,使组工干部在内干得好,向外有发展。

采取交叉兼职的办法,聘任30名干部监督信息员担任首批组织工作观察员,掌握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打造阳光组工,切实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

什么是公务员作风建设的关键

恪尽职守、公正廉洁、道德品质是公务员作风建设的关键,思想作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顾全大局,团结协作。

  一、巩固的强劲态势  ,病去如抽丝,作风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中办再次印发有关指导意见,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为作风建设注入新的推动力。

  一年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党员、干部作风为之一新。

然而,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

集中性的活动告一段落,外界督导的压力由“非常”渐入“平常”,任务艰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不我待,如此情势之下,如何才能做到严格标准不降格、严肃执纪不手软

中央反复强调,要采取有力措施抓好整改落实,防止曲终人散,防止反弹反复,防止活动一过一切照旧、“四风”卷土重来。

  总体来看,经过活动洗礼,作风建设成效不菲,但“四风”病灶犹存,新的问题也不时出现。

比如,“文山会海”现象有所改变,在一些地方,开会少了,发文少了,但会议效率没提高,文件质量上不去,“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不良惯性没有打破,简单以是否下发文件、是否召开会议来考核的弊端依然存在。

又比如,在一些单位,整改方案往往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并没有付诸行动。

  种种“形实不符”的现象背后,本质上还是一个形式主义问题。

我们常说,形式主义害死人。

在“四风”问题中,它被列为第一条;教育实践活动中,即便在高压态势之下,还是存在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的问题,可见其根深蒂固。

根除其危害,任重而道远。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在作风建设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中,面对持续整改、长期整改这门必修课,处理好形与实的关系十分重要。

有了方式手段,还得有扎实内容;有了整改的决心,更得有实实在在的变化。

“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深化“四风”整治,坚持形实相符与统一,是重要的方法论。

  不少同志会有这样的纠结,最初也不想搞形式,但一落到实际工作中,就会不知不觉地着了形式主义的道儿,甚至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无论是摈弃“”状态、打破党内生活不良惯性、创新联系群众的形式,还是清除制度落实障碍、补好理想信念的精神钙质,都需要从严从实讲认真。

对作出的承诺、制定的措施认真过问落实,事事有“下文”,才能防止束之高阁;加强统筹协调、勇于担当、重在行动,才能防止推诿扯皮;坚持主题不变、镜头不换、力度不减,对作风问题零容忍,才能防止反弹反复,巩固新常态。

  改进作风、,开拓创新至关重要。

现实是复杂多变的,群众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整改落实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更务实、更有办法。

让作风建设更接地气、顺应人心,因应实际情况出新招、闯新路、求实效,才能切中要害、抓到点上。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

只要我们始终把作风建设抓在手上,坚持抓常、抓细、抓长、抓实,就能逐渐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

  二、摒弃的消极状态  教育实践活动“猛击一掌”,起到了正风肃纪、振奋精神的效果。

“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活动结束后,正该把总书记在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要求,长期坚持下来、贯彻下去。

  “”是个老问题。

面对驰而不息的作风建设、清风劲吹的,少数人又给为官不为找到了新借口。

或是抱怨“官不聊生”,没有了干劲;或是嘀咕“束手束脚”,丢了精气神;或是吐槽“多干多错”,玩起大撒把。

“嘻嘻哈哈打圆场,嗯嗯啊啊充呆汉”“遇见难题绕着走,碰到矛盾就溜边”,老百姓用顺口溜生动刻画出这些庸官们的消极状态。

  公允地讲,当干部确实不容易。

中国历来有“当官要为民做主”的传统,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家家户户,凡事都习惯找“包大人”。

工作压力大、工资收入低、各种规矩多,都是困扰各级干部的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中央都看到了,也正在想办法循序渐进地解决,像最近县以下机关实施“在职务之外开辟职级晋升通道”的改革,就是保证干部干事创业心无旁骛、后顾无忧的重要举措。

  反“四风”对干部是不是苛求

总书记说得明白,“三严三实”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

“很多要求早就有了,是最基本的要求。

现在的主要倾向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存在严过头的问题”。

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只要不出腐败问题,所有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与其主动作为担风险,莫如平平安安混日子。

这种把作为跟风险捆绑在一起的思维,实际上是将做清官与当庸官混为一谈。

  干部就是要干事,如果只是做太平官、潇洒官,实在对不起这个“干”字。

曾批评一些干部“把文件传过来传过去,尽画圈”“有的事画圈画了半年还解决不了,究竟是赞成还是反对,也不知道”。

作风建设久久为功,“干”是基本要求。

如果“不贪不占也不干”,谈何务实,又遑论为民

今年,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成为十八大后首个因玩忽职守而获刑的省部级官员,也正是一个警示。

  要做到为官有为,离不开良好心态,其中重要一点,是要正确看待个人待遇、合理预期个人所得。

平心而论,的待遇,可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且稳定性高、保障较好。

更何况,对于党员干部,利益不是唯一坐标、金钱更非最高标尺。

有基层干部就感慨,虽然工作繁忙、工资不高,但每次为群众解决了问题,“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宋神宗时的宰相王圭,“以其上殿进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曰已得圣旨也”,被时人称为“三旨相公”讽其失职。

封建官吏尚难免因庸被讥,处身的历史区间,今天的干部更要时时自警。

“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总书记的这句提醒,应当成为每一个党员干部激励自我的座右铭。

  三、打破党内生活的不良惯性  物理学中有个“惯性”的概念,意思是说,物体总有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党内生活中的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好人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习气,就具有很强的惯性。

正风肃纪稍有懈怠,思想篱笆稍有放松,这些不良习气就可能反弹回潮、卷土重来。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经历了一次严格的党内锻炼。

当前,作风建设正在全党上下稳步推进,同时也面临着不良惯性的挑战。

中央第二轮巡视批评一些地方“山头主义”“圈子文化”,说明拉帮结派的现象仍然存在。

有些部门,活动结束了,组织生活也松懈了,一些党员仍然“头上无组织,脑中无纪律”,一些领导干部则放松了管党治党的责任,认为“抓经济发展是硬任务,抓党建工作是软指标”。

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党内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组织,就有什么样的党员作风,如果党内生活的不良习气依然故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陈规陋习积重难返,想要在短时间内就全部解决,殊为不易。

教育实践活动之初,中央领导就反复强调“改作风决不能一阵风”,正是看到了不良风气的强大惯性。

严肃党内生活,既需要教育实践活动的猛击一掌、当头棒喝,更需要在活动结束后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严肃党内贵在经常、重在认真、要在细节”,其深意就在于此。

活动收官,并不代表改作风收场;相反,越是在活动结束后,越应该突出管党治党的责任,用更严明的纪律、更严格的执纪、更严厉的监督,打破不良习气的惯性。

  认为活动告一个段落,领导注意力就会转移了,执纪监督就会软化了,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放任自流了,这种思想惯性和侥幸心理,既是党性修养不强的表现,也是对形势的误判。

地位再高的“大老虎”该打就打,问题再严重的窝案该查就查,中央早已用行动证明:严肃党内生活,彻底根治“四风”,绝非权宜之计,而是从严治党的新常态。

面对新常态,侥幸、观望注定没有出路,只有与党中央的要求保持一致,自觉按照党内生活的原则办事,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严格的党内生活,离不开良好的。

同志曾指出:“如果说要变质,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

”如果党内生活变得庸俗化、随意化、江湖化,我们就要时刻面对“被动腐败”的诱惑,面对“随波逐流”的压力,面对“选边站队”的纠结,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沉重的枷锁

在这个意义上,严肃认真的党内生活、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对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是一笔政治财富,需要我们共同呵护。

敢于同党内生活的不良积习作斗争,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中,是一个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担当。

  四、抓住联系群众的时代触点  “下基层,下基层,基层在哪里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些干部的自我反思,引发广泛共鸣。

  基层就是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厂矿车间

就是条件艰苦的老、少、边、穷地区

这话听起来没错,其实只能算说对了一半。

在国情世情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渠道四通八达,人口流动已是常态,如果只到田埂上去找老乡、去职业中介所关心待业青年,恐怕远远不够。

如何把作风改到实处、让工作取得实效,成为新时代的新课题。

  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党员干部作风的改进,进一步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

红脸出汗、揭短亮丑,很多党员干部意识到“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知道”的心态偏了、错了;实打实、心贴心,广大人民群众也感到领导见得勤了,办事不卡壳了,政策能落地了,能掏心窝子的党员、干部多了。

我们开展活动、反对“四风”,归根到底就是为了防止一些党员干部在心理上看轻了群众、在情感上疏远了群众,丢了群众路线这块宝、松了联系群众这根弦。

  也要看到,群众工作有时代性,什么方法都不会是即插即用那么简单。

过去有效的现在不一定有效,甚至变成了无效的“形式主义”。

倘若一说联系群众,就只知道抱着棉被拎着米面往村里跑,那肯定是不够的。

更何况,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0%,人口分布和职业构成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旦把尊崇传统变成刻舟求剑,连群众去哪儿了可能都搞不清。

一些干部感叹如今群众工作不好做,感觉“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好用、硬办法不能用”,说到底是没找到群众工作的时代触点、跟不上群众路线的时代节拍。

  群众在变,联系群众的方法也要变。

以前,群众只是希望银行有存的、锅里有煮的、水电路是通的、晚上外出是平安的;如今,群众还渴望基层服务是便利的、重要决议是公开的、诉求渠道是通畅的、管理机制是民主的。

党员干部若不懂得维护合理权益的必要,不理解推动时代进步的趋势,联系群众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从强化基层党组织治理功能,到完善为民服务平台;从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到人财物杠杆的使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群众问题、以制度笼子来推进作风建设,正是时代提出的新挑战。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是最好的作风。

如果把群众路线束之高阁,遇到麻烦就别抱怨法宝失灵。

如果干部平时从不上门,连村民名字都叫不上来,关键时刻就别指望一呼百应。

善不由外来,名不可虚作,再多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资源,说到底都需要一颗“为民”的真心来支撑。

只有拔除了“四风”的软钉子,才能扎实践行“执政为民”的政治伦理;只有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奋发有为的状态,才能在新时代赢得群众的支持与信任。

  古人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践行群众路线,决不能忽略时代变迁这个最大变数。

只有摸着时代触点前进,建设一个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党,才能为作风建设、为国家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新动力。

  五、扫除制度落实的现实障碍  “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8600多万党员受到精神和思想的洗礼,净化了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留下19项治根本管长远的制度结晶。

这些制度,成为扫除“四风”的关键、作风建设的动力。

民意代言制、问题台账制、挂牌销号制……承接中央出台的制度,各地创新遍地开花。

群众点赞,机关大厅变成群众客厅、百姓民事变成干部家事,“共产党都能这样,铁了心地跟着走”。

在制度刚性约束下,效果显而易见。

  然而,定了制度、有了规章,不等于就万事大吉了。

特别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官之后,压力小了,刚性的制度是否会渐渐有了“弹性”

关注少了,管用的制度是否还能被善用

最近,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开展“抓作风不放松”征文,就有读者反映一些地方把中央文件套上自己单位的文件头、文件号,再加几句引言,就成了“新制度”;还有读者反映,制度定出来了但变通太多,“领导一句话,制度算个啥”,制度权威在“法不责众、下不为例、情有可原”中消解。

凡此种种都说明,制度虽好还要落实。

  毋庸讳言,无论是公车公房的管理,还是个人待遇的规定,很多制度在根本上触动的是利益,所以制定不易、执行更难。

还有人抱怨,现在制度定得太严太细、管得太僵太死,手脚被捆住了、自主性没有了。

但活动的成功、作风的改善,正充分说明了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约束的重要性。

仔细看看,很多制度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正是要以制度来管权、管事、管人,以制度来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这才是活动结束后作风建设应有的新常态。

  “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关键还是要扫除制度落实的现实障碍,让制度起到作用、达到效果。

在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制度制定、制度执行、制度认同、制度权威等几个方面,对“制度治党”提出了明确要求。

实践中,一方面要搞好配套衔接、做到彼此呼应,加强调研、跟踪问效,推动形成科学规范、务实管用、指导性强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把干部的权力和责任、义务牢牢绑在一起,对踩“红线”、闯“雷区”零容忍,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持令行禁止、违者必究。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制度认同、涵养制度文化,让遵守制度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选择。

  法不严则不力,治不严则无获。

三国时代,曹操为严明纪律,尚且“割发代首”,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更要带头遵守制度,坚持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制度贯彻没有变通,方能发之为“春华”、收之以“秋实”,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清风常在、清气长存。

  六、补好理想信念的精神钙质  “思想受到洗礼,灵魂受到触动”,经历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洗礼,很多党员干部都有这样的感受。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打赢这场硬仗,思想上扶正祛邪、补好理想信念的精神钙质,始终是放松不得的“灵魂工程”。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已有两年,教育实践活动也开展了一年多时间,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于外在看,是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党员干部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于内在观之,则是理想信念的筑底巩固。

正是因为许多同志找回了群众观点,站正了群众立场,强化了宗旨意识,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感到,办事不卡壳了,政策能落地了,能掏心窝子的党员、干部越来越多了。

这启示我们,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则形聚。

抓好作风建设,需要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根本。

  改进作风,制度约束是外因,思想自律是内因,外因根据内因起作用。

无论中央的纪律要求,还是廉洁勤政的制度设计,抑或是党组织的教育和提醒,都是来自外部的约束,能否在大家身上管用起来,关键要看能否唤醒每个人的自觉。

思想生了锈,外在的约束便很难产生化学反应。

由此观之,“不敢”“不能”和“不想”,“不想”最为紧要。

作风改到深处,就要在思想和灵魂上动手术,让“不想”成为一种条件反射。

当前,八项规定和各项党纪党规徙木立信的效果已经显现,我们需要做的,是往思想熔炉中持续添火,打好信念之铁、炼出意志之钢来。

  思想上的革命最具彻底性,也往往阻力最大、转变最难。

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后,有人还在眷恋那种“一张报纸一杯茶”的状态;制度完善起来了,有人还在想着怎样搞点变通、捞点好处;“人往基层走”的导向形成了,但有人还是放不下官架子,丢不掉特权意识……现实表明,思想上的除旧布新不会一帆风顺,各种政治微生物的侵袭时刻不断。

俗话讲,天天洗脸净在其外,日日反省明在内心。

清除思想尘埃,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刻也不能停歇。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墨子观人染丝,禁不住感慨“染不可不慎也”。

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思想世界难免受到环境的习染。

正因为这样,树立理想信念,就要勇于接受工作的磨砺、社会的考验,放之于小事小节去涵养,放之于实地实处去锤炼。

大包小包送礼上门,能不能拒之门外

老百姓事有急难,能不能有求必应、敢于担当

执法遇到打招呼、求人情,能不能一碗水端平

理念信念不是写在书上、贴在墙上的,来不得坐而论道、凌空蹈虚,惟有体现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从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党员干部方能平常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去。

  古人云:“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

”我们讲的理想信念,往实里说,就是坚信共产党是为国为民的,党的事业就是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这样的事业是崇高、正义的事业,从事这样的事业就是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想清楚入党为什么、当官图什么、用权干什么,思想上返璞归真,党性上固本培元,我们共产党人就有了主心骨,就能够从容面对功名利禄、人世繁华,写下无怨无悔的人生篇章。

如何抓好党建工作

红  红烛啊

  这样红的  诗人啊

  吐出你的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

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底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

烧罢

  烧破世人底梦,  烧沸世人底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

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

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底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 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诗人、思想家。

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

1922年赴美留学,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学习,同时创作了大量爱国思乡的诗歌。

1924年,诗人的诗集《红烛》出版,奠定了诗人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1925年诗人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曾参与创办《大江》杂志,同时与徐志摩等在北京《晨报》上开设副刊《诗镌》。

1927年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工作,同年任南京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参与创建“新月社”,和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杂志,同年出版诗集《死水》。

此后诗人放弃诗歌创作,埋头钻研学术,先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抗战期间,诗人带领最后从北京离开的学生徒步前往云南,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教授。

1944年加入民盟。

1946年7月15日,诗人抗议国民党暗杀民盟党员李公仆,在李的追悼会上演说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回家途中遭国民党特务枪杀。

  名作赏析  这首诗写于1923年。

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

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

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

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

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矛盾

冲突

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

不误”。

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

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

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

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

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

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

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