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成功学校毕业感言

10-10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家长对学校亮点感受发言稿

望子成龙,盼女成风是我们每个家长的愿望,青出之于蓝而胜于蓝是每个老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

因此,要想我们的孩子安全、健康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这片沃土,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培育,更不能缺少家庭的关怀。

家校携手,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学校精心的哺育我们的孩子,那么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应作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重视孩子的“健康”这里的“健康”不仅指身体的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

要培养从自己的行为习惯做起,克服烦躁心里和怕苦畏难心理,纠正粗心大意的习惯;生活中按时作息,自己的事自己做,不挑食,不乱花钱,不乱抛乱扔,不以自我为中心,要经得起批评与挫折。

使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忠告各位家长一句:孩子做作业时我们家长不要看电视,玩电脑,打麻将。

还孩子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三、把孩子当作一个朋友,多理解,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指责。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流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不例外。

我认为:如果能找到适当的时间跟孩子好好沟通,互相了解,换位思考,多给孩子一些关爱,那么这种努力一定有收益。

作为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然而不可能每次都是第一。

我常对孩子讲“我们不求无怨无悔,但求问心无愧”我不求孩子办大事,但求踏实的做好每一件小事。

可以不在乎结果,但必须重视过程。

孩子考砸的时候,帮她分析原因,找差距,在以后的考试作业中不犯类似错误,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每个人都有惰性,孩子贪玩是天性,我们大人也一样,一天工作累下来你也想休息休息,和朋友们打打牌,聊聊天……所以,对于孩子的贪玩不能一味指责,而是要鼓励他快些把手头的学习做完了再去玩。

不定时的检查作业,抽查功课让孩子知道我们在时刻的关注着他。

家长在有些时候还是要做出牺牲的,陪着孩子看看书、看看电视,让他感受到你的关怀和爱意,我相信“有失必有得”,你会发现孩子的心和你近了,孩子也变得懂事了,你还会发现自己所付出的是值得的。

以前,女儿不爱和我们交流,有事不主动说,问起来他也不知道,不做生活的有心人。

问得多了,他也慢慢注意观察了,学会思考了。

现在学校发生什么事,他都主动跟我讲,四、培养健全的人格,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

如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我建议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参加让他们有强烈的团队协作精神。

因为只有在活动中孩子们才能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自己真正的快乐!五、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什么时间该做作业,什么时间该去玩乐。

我们应该赏识孩子的错误,孩子犯了错我们要帮助他们分析、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希望各位家长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好孩子的表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希望各位家长在孩子面前,多想一想自己的言行会给自己的孩子的一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做一位名副其实的称职的家长。

也希望各位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孩子们常常会有一些不正常的想法,再加上学业上的种种压力和生活上的失败,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

平时要多与孩子沟通,多与孩子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教育他们自觉共同遵守各种规范,多与学校配合,只有这样学校社会家庭才能形成一种教育合力,您的孩子才能进步得更快。

六、积极配合老师和学校老师是孩子的知识传授者,道路指引人,做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配合学校做好工作。

老师也不是圣人,和我们家长一样无法做到完美无缺,而且老师都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

试想,在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我们经常都感到很累人,很难教育,一个班也有几十个孩子,其责任之大,难度之大应该是可以想象的。

我们家长只有与学校积极配合,才能与学校形成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大合力,才能让孩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各位家长: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欲使孩子成才,先教孩子做人。

这是家教的最重要任务,以此来作为今天的总结。

以上所说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看着孩子一天天的变化,作为家长,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我知道,他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离不开同学们的无私帮助,也离不开家长的辛勤付出。

我有理由相信,有我们的陪伴,有老师的科学指导,孩子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他将会是我们的骄傲最后,我再次代表家长向各位老师道一声:你们辛苦了!祝你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合家欢乐!祝所有孩子更加懂事,学习进步!谢谢大家!

入伍通知书什么时候发

《教育就是养成习惯》读书心得 俗语说:树大自然直。

其实,很多“树”长大后并不直。

作为一名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身为家长,面对着我天真活泼的小孩,更是体会到良好习惯的从小养成对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有深远影响。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教授《教育就是养成习惯》感觉受益匪浅,书中介绍的很多方法对具有教师和家长两重身份的我有重大指导意义。

很多教师和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也有这样的经历:在孩子的行为习惯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可就是收效甚微。

孩子不是被管、卡、压得笔管条直,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大有“老猫不在,耗子造反”的劲头,让人伤透脑筋。

关鸿羽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训练法为主,其它多种方法为辅”的策略。

他认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只有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

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才是养成习惯的好方法。

读到这,我不禁脸发烧了。

是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仔细回忆一下,我们平时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工作中是否持之以恒了呢

有没有时时抓、日日抓、周周抓、月月抓”呢

的确,当我在埋怨学生和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作为引导者的自己也应负有缺乏耐性的责任呢

我想,只要我们能坚持抓好这项工作,做什么事都能“一竿子插到底”,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指日可待了。

在这里,关教授还给大家提出了几点建议:训练要严之又严,训练要激发兴趣,结合孩子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还要分清层次循序渐进。

让孩子明确每一项具体要求,并进行具体指导。

在训练过程中,反复强调已形成的良好行为,抓住积极因素,耐心疏导。

习惯差的孩子的确非常令人讨厌,其实,并不是这些孩子天生就是这样的,应该认识到,孩子的不良习惯的养成也有客观原因:譬如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的偏差、社会环境的不良等。

作为家长和教师,更不应放弃对他们的教育。

习惯差的孩子自觉性较差,自控力弱,在转变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

有的家长遇到一点挫折时,觉的心灰意冷,不是把教育的责任丢给老师,扔下“老师,我管不了,这娃儿太调皮了。

交给你我放心。

”这两句话就心安理得地走掉,或者是雷霆大怒,挥舞拳头,给孩子一顿饱打;有的教师在矫正孩子不良习惯的时候,觉得自己苦口婆心却毫无用处,于是失去耐性,对孩子冷嘲热讽。

这样,不仅前功尽弃,而且还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产生“破罐破摔的” 心理。

针对这种现状,关教授一再强调培养孩子要反复抓,抓反复,而且,要用真心实意的关心、爱护、尊重去对待他们,消除他们的抵触心理,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自愿接受。

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矫正坏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耐心地训练学生,也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协同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总之,拜读这本书后,我深刻体会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意习惯的培养,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就会使自己受益一辈子,;相反,如果一不小心养成了某种坏习惯的话,就会在你一辈子受其害,而吃尽苦头。

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

所以,我们要教育同学们从小养成习惯时,一定要养成好的习惯,不要养成坏的习惯。

否则的话,它会影响到你的学习,你的工作,甚至你一生的生活。

教育就是养成习惯心得感想〖打印文章 - 下载本文〗〖唐诗三百首 - 在线字典〗 〖字号:大 中 小〗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确实,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一个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理念,并专门写了《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大师杜威.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陶行知认为,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他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写道:“从福禄倍尔发明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地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从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觉得幼稚园之效力;从小学注意比较家庭送来的与幼稚园升来的学生性质,世人乃渐渐觉得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不可不趁早给他建立得稳.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一,好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事实正是如此,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里,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陶行知先生认为,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德国哲学家康德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严谨的生活习惯.据说,他每天散步要经过镇上的喷泉,而每次他经过喷泉的时候,时间肯定指向上午七点.这种有条不紊的作风正是哲学家严密思维的根源.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积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就是养成习惯心得感想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确实,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一个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理念,并专门写了《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大师杜威.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陶行知认为,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他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写道:“从福禄倍尔发明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地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从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觉得幼稚园之效力;从小学注意比较家庭送来的与幼稚园升来的学生性质,世人乃渐渐觉得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不可不趁早给他建立得稳.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一,好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事实正是如此,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里,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陶行知先生认为,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德国哲学家康德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严谨的生活习惯.据说,他每天散步要经过镇上的喷泉,而每次他经过喷泉的时候,时间肯定指向上午七点.这种有条不紊的作风正是哲学家严密思维的根源.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积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国际护士的最高荣誉被称为什么

1912年,决定,每两年颁发一次和奖状,作为对各国护士的国际最高荣誉奖。

我国历届获得者2005年第40届获得者      刘振华   山东省住院部主任   陈 征 社会服务部主任   冯玉娟   香港医院管理局九龙西联网护理总经理   广华医院及东华三院黄大仙医院护理总经理   万 琪 护理部主任   王亚丽  甘肃省护理部主任   陈征,社会服务部主任。

1984年,陈征在重症肝炎病区做护士长。

由于传染病的特殊性,患者们受到社会各方甚至家庭的歧视。

为了给大家做榜样,陈征带头给重症病人做护理工作。

一次,一名肝硬化的男病人突然大出血,家属吓得躲出了病房,陈征顾不上擦去病人喷溅在她脸上、身上带有很强传染性的污血,马上配合医生为病人实施抢救措施。

病人最终得救了,他的女儿感动地对陈征说:“您做到了我们做儿女都做不到的事儿。

” 从事传染病护理,免不了会碰上艾滋患者。

20世纪80年代末,地坛医院收治了首例艾滋患者。

那是一名外宾,沉重的心理负担使他跳楼造成全身。

当时,国人对艾滋病谈之色变,医护人员也欠缺防护知识,恐惧心理普遍存在,有个护士甚至辞职不干了。

面对种种疑虑,已经身为护理部副主任的陈征带头进入病房,和护士们一起给病人进行护理操作,并对全院护士进行艾滋病知识培训,制订系列艾滋病护理常规。

医院成立第一家关爱艾滋患者组织——红丝带之家后,陈征又作为首批志愿者,和艾滋患者们一起谈心、包饺子、做游戏。

她的率先垂范消除了医护人员的恐惧心理。

如今,红丝带之家已有2000多名志愿者,上千名患者在此接受服务,一批年轻的艾滋病护理骨干活跃在为全国培训护士的师资队伍中。

面对疫情高龄上阵奋战非典消毒隔离工作成为“世界的典范” 2003年的春天,北京非典肆虐,陈征所在的地坛医院成为第一批非典定点收治医院。

56岁的陈征作为医院防治小组的成员和医院护理工作的总指挥,本可以坐在办公室里打打电话、动动嘴,可她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穿上防护服,一头扎进了护理一线。

四十出头的林先生是名外籍患者,得了非典后心里十分紧张,精神一度崩溃、失常。

在转运病人过程中,为了消除林先生的紧张情绪,陈征一边推着轮椅,一边和他聊天,给他心理安慰。

听了她的劝慰,病人衷心地表示:“有了你们,心里踏实多了。

”而令病人意想不到的是,身后这位和蔼可亲、身穿防护服的护士竟然是位年过半百的老大姐。

2004年,为了培养护理部的接班人,陈征主动让贤,离开了护理领导岗位。

干了一辈子传染病工作的她本可以回家安享清福,可当年6月,陈征竞聘成为了医院社会服务部的负责人,专门负责出院病人的随访、热线咨询和面向健康人的预防门诊等工作。

谈到新工作,陈征说:现在不少人仍认为,传染病可怕,很多人甚至歧视传染病人和从事传染病工作的医务人员。

从护理管理岗位到随访服务部门,陈征要做的就是让病人们感受到来自医院和社会的真情。

到2005年,社会服务部在陈征的带领下已运转了整整一年。

陈征和部门的7位同事,为2000多位出院肝炎患者提供了疾病咨询,还给3000多位健康人进行了传染病预防注射。

很多病人经常打电话咨询自己的病情,还和陈征探讨自己的饮食起居注意事项,已经将陈征当成了老朋友。

“人们都说现在上趟医院,一定要找个熟人才好办事儿,我就是要做病人们在地坛医院的老熟人儿,让他们不再感觉医院冷冰冰。

”得奖感言荣誉属于传染病护理界。

  刘振华,现任山东省住院部主任,2005年,刘振华被授予南丁格尔奖,以表彰她用非凡的勇气和爱心从事麻风病专科护理28年的护理生涯。

如果说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是一部书,那么,刘振华就是用爱书写着人生,展现着她关心、救助麻风病人的天使情怀。

  1977年,22岁的刘振华从济南卫校毕业。

一纸通知让她惊呆了:她被分配到了麻风病住院处。

那天,她一夜未眠。

她知道,由于麻风杆菌侵害人体的外周神经造成各种损坏使人毁容,麻风病人往往给人极其恐怖的印象。

最终,是母亲的劝慰让她坚强起来:别人能干,咱也能干。

  但是一些亲友的不理解,还是让刘振华备受打击。

男友得知她的工作后,决意分手;一次到同学家聚会,同学家长知道了刘振华的工作,待她走后,将用过的茶杯、坐过的床单全部扔掉,并将家里彻底消毒。

  是医院前辈的敬业精神和对病人的爱心让她坚持了下来。

刘振华看到带她的王忠三大夫为病人治疗时,会攥着病人那像烧火棍一样的胳膊,耐心为病人打针,认真查看病人身上的溃疡。

她问王大夫:“你和病人靠得这么近,不怕被传染吗

”“不会的,我们有预防措施。

再说麻风病人并不像所说的那么可怕。

每个病人都有一段痛苦深埋内心,没有善良慈悲之心,干不好这项工作

”从那以后,刘振华开始用心接近病人。

  每天清晨,她都先去看护重病号,小心地为他们穿好衣裤鞋袜,整理床铺。

忙完护理,她就抓紧时间,清洗病人换下的被罩、床单和衣裤,遇到屎尿渍迹处,反复搓洗。

有的患者全身患有皮疹,看不见血管,输液时刘振华就不戴手套,先用手摸到血管,再一针下去,让药液缓缓滴入。

  就这样,28个春秋过去了。

医院的护士换了一拨又一拨,而刘振华依然坚守着。

  在麻风病人的心里,刘振华就是播洒爱心的天使。

年年春节,刘振华都陪在患者身边,除夕夜与患者一起吃年夜饭,初一清晨又一一拜年送祝福。

她为腰腿疼患者买来充气床垫,为失眠病人买来保健食品,为贫困患者买来保暖内衣,为老人备下电褥子,还买回各种瓜果食品,亲手做出各种滋补品。

  1994年,单位为刘振华调换了一套楼房,一家人告别居住了17年的小瓦房,搬进了城里。

丈夫上班近了许多,女儿上学也有了保障,但家离病房远了,和病人联系起来不方便,刘振华和丈夫商量后,用自己的钱买了一部手机,放在病房里供病人使用,以便及时掌握病人的情况。

  1998年,医院决定将刘振华调回门诊。

没想到消息传开,麻风病住院处炸开了锅。

有患者提议写联名信,不一会儿几乎所有的病人都到了,一个挨一个地签上了名字,没有手指的人就用残肢重重按上红印,表达他们想要留住刘振华的强烈愿望。

院领导进退两难,把决定权交给了刘振华自己。

病人的信任和依赖,让刘振华流下了眼泪,就这样,她又一次留了下来。

  善于思考的刘振华,发表了20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她在麻风病防治与护理上探索出“以情感支持为主、人性化综合管理”的新路子。

她的科学成果,已在济南及山东省推广。

  在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的墙上,挂有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白衣天使之楷模,不是亲人胜亲人”。

这是病人对刘振华的最高评价。

  万琪,西藏军区总院护理部主任。

17岁那年,万琪怀着对绿色军营的向往,告别了繁华的“天府之国”的首府成都,只身来到驻藏第9医院,成为了一名边防卫生战士。

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摄氏零度以下,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的40%,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

高寒缺氧,使边防官兵不同程度地患有指甲凹陷、脱发和心血管疾病等,先后有数十名战友和官兵的亲人因高原疾病长眠在雪域高原。

在一次次与病人的接触中,她目睹了边防官兵和藏族同胞因为缺医少药给身心带来的痛苦。

一次,有个名叫扎西的边防战士因外伤失血过多,病情十分危急,在组织抢救中突然没有了所需的血液。

那时,万琪刚从内地休假回来,身体还没有完全适应。

难道能眼睁睁地看着和自己一样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死神夺去

万琪站出来果断地说:“我的血型正好相符,抽我的吧

”在场的医生和战友惊奇地看着她。

驻地海拔超过4500米,初来乍到,别说是抽血,就连喝水、走路的力气也没有。

她看着大家犹豫不定的目光,急了,大声喊道:“别再犹豫了,救人要紧,这里我最年轻,快抽我的吧

”瞬间,300毫升新鲜血液输入了扎西的体内,扎西慢慢地睁开了双眼,万琪激动的泪水连同虚汗顿时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下落。

从那以后,万琪更加坚定了要立志成为一名军中“白衣天使”的愿望。

1984年,她放弃了报考其他军校的机会,第一志愿毅然填上了护校。

1986年毕业之际,她毅然放弃了留在成都的机会,主动申请回到了西藏。

万琪被分到。

她作出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举动,到最艰苦、工作最累的传染科工作。

许多人不理解:她这么一个来自城市的姑娘,为什么会选择大多数护士都不愿意去的科室

万琪认为,只有在条件差的科室,才能体现做一名军队护士的人生价值。

面对朋友的好言相劝,她都一笑置之。

   当时的传染科,医疗条件差,医护人员少,与传染病人接触的机会多,由于防护措施落后,医护人员感染率极高,可万琪一心只想护理好病人,别人不愿干的活她总是争着干、抢着干;许多藏族同胞不懂汉语,她就带着藏族同事一字一句地翻译给他们听,一点一点地给病人讲解卫生常识和家庭护理方法。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1996年5月,医院外三科收进来一位叫廖勇的战士,他因高血压脑出血,同时患有糖尿病,昏迷不醒,病情相当危险。

万琪被派去对他进行特别护理。

为了护理好病危患者,她吃住都在病房里。

手术后,病人全身插满了各种管子。

由于病人抵抗力下降,为防止交叉感染,病房里的一切工作都靠她来完成。

第一次术后三天,她当班时发现病人突然出现烦躁,两侧瞳孔大小不一,她及时报告医生,为病人第二次手术成功赢得了宝贵时间。

由于救治及时、护理得当,患者在一个半月的卧床期间,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经过半年的治疗和护理,患者恢复到生活完全自理。

1998年初,那曲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许多藏族牧民被冻伤,急需救治。

万琪和医疗队的成员一起,整整两个半月,走村串户,挨家巡诊,为群众讲解防冻知识,帮群众处理冻死牲口,每天工作15个小时。

严重的高山反应,使万琪吃不下任何东西,一吃就吐,直到吐出来的全是黄胆水。

短短3天,万琪的体重减轻了近10公斤,枯瘦如柴。

抗雪救灾指挥部得到消息后,指示医疗队派人马上接她回去。

万琪坚决不肯,说:“老乡们的冻伤还没痊愈,特别是顿珠需要有人精心护理,否则,他的腿有截肢的危险。

再说,我已经熟悉了这里的情况,此时下山不合适,我也不忍心。

”半个月后,当万琪告别已康复的顿珠下山时,再也支持不住倒在了病床上。

赶来看她的同事们看到万琪变得满脸黝黑,双眼凹陷,瘦弱得不成人样,禁不住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万琪却强装笑脸,对同事们说:“我没事儿,只是累着了,休息休息就会好的。

”两天后,她又去了海拔超过5000米的聂荣县索雄乡,奔赴雪灾第一线,一心为被冻伤的牧民治伤送药。

两个半月的时间,万琪行程2万多公里,经她和同事们救治的牧民达2000余人次。

万琪认为,现在的工作岗位,只不过是她实践、从事、乃至诠释护理这个职业的一个平台,虽然经过这些年走藏北、下藏南、去寺庙,给患者看病、护理,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但要从这个平台起步,不断上新台阶,不辜负当初选择护理、选择西藏的一腔热情,更新知识是关键。

这些年来,万琪先后自学了、、、《心理学》等专业书籍,通过了护理专业大专和本科学业考试。

对此,她仍不满足,又选择去军医学院进修了两年。

回来后,万琪在充分总结17年护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护理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先后撰写了120篇理论文章。

其中,《氧疗应用于高原地区体外循环手术围术期的护理》等30余篇学术论文在军内外护理杂志上发表。

同时,万琪还把理论转化为临床实践,率先开展了《高原地区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的护理研究》等10余项新技术、新业务,取得了实效。

其中《氧疗应用于高原地区体外循环手术围术期的护理》的临床使用,使病人得到了最佳治疗效果。

这种把医疗和护理密切配合的护理方法,不但使手术后的病人能提前康复,而且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开创了西藏高原医疗护理的先河,使这样的手术能够顺利、安全地开展。

  王亚丽,定西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 。

1955年9月1日,王亚丽出生在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1972年高中毕业后赴农村当知青,1975年被组织推荐到省护士学校学习,从此,王亚丽就与神圣的护理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亚丽毕业被分配到了定西市人民医院肿瘤科。

当时肿瘤科有24张床位,5名护理人员,人手少,任务重,工作条件十分艰苦。

病区是土木结构的平房,没有自来水,护士每天要到几百米远的地方为患者打水,一箱箱地搬运液体,打扫病房卫生,冬天还要为患者拉煤、生火。

王亚丽总是早早地赶到医院,脏活、累活抢着干。

有人说她傻,但她却说:“我年轻,体力好,理应多干些。

”她把对南丁格尔宽广博爱精神的理解化作对患者深切的关爱和同情。

多少次,她从家中端来熬好的稀饭送给需要进流质饮食的术后患者,多少次,将馒头、鸡蛋等食品悄悄地带给营养缺乏的患者,多少次,她用热情地话语打消了笼罩重症患者心头的阴霾,重新面对生命的阳光。

她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办黑板报,向患者宣传医疗保健知识,帮助科室制定护理规章制度,规范技术操作。

很快,王亚丽出众的才华得到了医院领导和同行们的普遍好评,1978年,她被提拔为病房护士长。

从此,王亚丽以更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护理、温馨的服务演绎了一个个动人心弦、感人肺腑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曲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颂歌。

在王亚丽28年的护理生涯中,她始终如一,关心、帮助患者。

“帮助患者鼓起与病魔抗争的勇气,用我们的爱心给患者带来生命的春天,这就是护士的价值所在。

”谦逊平和的王亚丽轻言细语地道出了护理工作的伟大意义。

已近知天命之年的她,举手投足间,一言半语里,无不流露出职业生涯烙下的深深印记,无不表达着对生命的尊崇敬畏和对护理工作的无比热爱。

1991年9月,王亚丽被任命为护理部主任,她清醒地意识到护理专业有别于其他服务行业,尤其是在医疗科学飞速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保健知识迫切需要的今天,仅有微笑和体贴入微的关怀是不够的。

于是她凭着惊人的毅力考取了兰州医学院成人高护班,全脱产学习一年。

2002年,47岁的王亚丽又报名参加了省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护理本科班学习,进一步深造提高。

由于她好学不倦,敏于思考,勤于钻研,她撰写的《静脉输液方法改进初探》、《我院开展护士继续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浅谈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基层医院住院病人对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分析》等10余篇论文均在《中华护理杂志》、《甘肃科技》、《卫生职业教育》等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

       冯玉娟 香港首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34年护理生涯 从1971年开始学习护理专业,冯玉娟已经在护理岗位上辛勤工作了34个春秋。

先进的护理技术和服务理念层出不穷,在工作中冯玉娟感到了巨大压力,1983年,她毅然辞掉工作到香港理工大学进修护理教育文凭。

1985年,冯玉娟继续回到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和护理教学工作。

1990年,香港进行了医疗改革,香港公营医院联合组成了医院管理局,香港医院管理局十分注重医院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在财务管理和人员管理方面,护士的重要地位显得更加突出。

亦于此时,冯玉娟转到妇产科,出任高级护士长负责护理管理工作,因此冯玉娟又报读了MBA的课程,以此加强自身素质与修养,并于1991年毕业。

1993年,冯玉娟所在的广华医院正式成为香港医院管理局属下的医院,冯玉娟担任部门的运作经理。

作为医院管理层的人员,冯玉娟再次感到医疗护理管理知识不足,于是报读了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医疗管理学,两年读完了硕士的课程,从此主要进行医疗服务的管理和研究。

1997年,冯玉娟升职为医院护理总经理(即总护士长)。

2002年,广华医院与黄大仙医院两个医院的管理合并,冯玉娟出任两所医院的护理总经理。

2002年末,医院管理局再次进行改革,实行7个医院联网。

此举为广大患者带来了便利,病人可以根据自己所住的区域,在联网内选择医院,方便就诊。

由此,冯玉娟出任香港医院管理局九龙西联网、广华医院、东华三院及黄大仙医院护理总经理,至今已有3年。

回顾34年走过的历程,冯玉娟时刻感受着护理工作带来的压力,她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学习先进的护理服务与管理理念。

与此同时,她也不断的体会着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所感受到的呵护病人健康的快乐。

发展专科专才的护理模式 冯玉娟谈到,香港与内地的文化有着一定的差别,因此,病人对护士护理服务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内地病人许多日常起居饮食的照顾都是由病人家属来做,内地病人对医生的依赖程度较高。

然而,护士的工作不仅仅是打针、发药,护士应当对病人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从生理到心理,从患者本身至患者全家乃至社区,护士应当对患者的康复进行协助及指导。

内地护士亦应在某些领域加强培训,比如在护士对病人病情评估、病情观察、药物管理、治疗反应等方面应该强化。

香港的医护比为1:4,目前,内地医护比未能达到这个比例。

冯玉娟说,结合内地的实际情况,内地应当发展专科专才护理模式,充分利用每一位护士的才能,使护士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为病人服务。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 谈到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体会,冯玉娟说,当今护士面临两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护士的形象未如理想,令流失率增加;二、护理工作吸引不到最佳的人才入行。

冯玉娟认为,现在各个行业都要吸引各方面不同的人才,不断发展的社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使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个性与才能,如果人才不优秀,再多的科技也起不了应有的作用,人才是根本。

护理行业如何与其它行业争夺优秀、有限的人才,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重要问题。

实际上,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培养大量优秀的临床护理工作者和护理教育工作者,以此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与护士的形象,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护理队伍。

我们应当把当护士这一职业看成是一个荣誉,而不能单单为了赚钱才从事这个工作。

护士核心才能的标准 比较香港与内地的护士核心才能标准,冯玉娟认为,病人的不同需求决定了对护士核心才能要求的不同。

每一位护士的知识水平、操作能力都是不同的,发展护士的核心才能就要将其分成不同等级,并针对不同级别的护士制定不同的护理工作要求,只有这样才会让每一位护士达到护理标准。

冯玉娟介绍说,在香港,十分注重对护士各个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对非本科护士,会促使其继续学习,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机会,直至拿到本科学历。

冯玉娟说,我们呼吁政府要为护士的继续教育提供更多的资金。

通过这种不断的学习,护士的形象就可以不断的提升,产生工作的满足感继而产生工作的动力。

冯玉娟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培养好下一代,使香港护理队伍后继有人。

在简短的采访结束时,冯玉娟诚恳地寄语年轻护士:护士是一项十分崇高的职业,要从病人的康复中得到满足感,我们要懂得去珍惜。

复旦大学的校训

不清楚你的年龄身份。

是学生的话 去培训班吧 一般培训班是一个月的时间 费概在300到400之间 各个地方可能有差异 社会上散打基本上一些培训的是一个月,但这个是远远不够的。

学武最忌心浮气躁,你自己的话最好先把身体素质练好了。

虽然这样,要学的话最好还是报一个散打培训班。

基本散打就是假期培训班。

如果你已经高中毕业了 那么可以去尝试报长期班 具体费用可能在1500左右 这个差异比较大 不过一般都在1000以上 。

报名的话 假期培训班一般在大学体育馆或者健身房 长期班的话一般在健身房 这些地方基本都有的。

散打本身没有什么套路的 都是基本招式 比较容易上手 但是如果真正要练好的话 需要大量的实战磨练 假期培训班一般要顾忌学员的安全 实战效果不好 但是对于初学者学基本招式也足够了。

真正能打的需要一定的时间的,现在的速成班太多了,很多时候除了在培训班之外还要自己练习的。

如果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私信或者追问 都可以。

求一篇去人才市场的感受

二世纪什么最重要

人才

” 每每这句话,我都知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要成个货真价实的人才,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各方面的技能。

12月27日早上,我们在实训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人才市场,亲身体验招聘单位是如何招聘人员,感受现代市场竞争状况。

来到人才市场的大厅,我带着复杂的心情看着一家家招聘单位的简介,每个招聘单位,他们招聘的人员虽不多,但是应聘的人却是非常的多。

我想,这就是竞争的残酷吧。

我在参观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招聘单位他们对文员这一职位的要求如下:大专以上文凭,具有一定的英语能力,品貌气质佳,有一定的表达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等。

这让我深刻了解一个人除自身的条件外,学好专业知识、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而学好英语对以后的我们在职场上更是重要。

一个人在应聘的过程中,除了具有专业技能外,还是要以自信的态度面对考官。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女应聘者,她应聘的单位是佑康食品有限公司,这位小姐她除了自身所具有的技能外,她回答每一个问题都能回答的恰到好处,游刃有余,稳重,处处体现了她自信的一面。

在她离开座位后,我发现招聘单位的人员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而在另一个招聘单位上招聘的小姐,也许她是刚踏出校门,第一次来到人才市场。

因为她的过分紧张,导致她在回答招聘单位的问题时,并不能很好的把握,有时回答的过于罗嗦,但有时又有些天马行空。

这让我明白自信对每一个应聘者来说都很重要,但也不能太过分的自信,不然将会是自负的表现。

若你对自己没信心,应聘时退缩,胆怯,那么你将不会成功,任你有多大的才能,也只能是一匹没有遇到伯乐的马。

通过观察、访问,我发现,有这样几种人在人才市场将会“滞销”:知识陈旧的人、技能单一的人、情商低下的人、心理脆弱的人、目光短浅的人、反应迟钝的人、单打独斗的人和不善学习的人。

今天的实地考察,让我明白何谓竞争,何谓百里挑一,何谓千挑万选。

因此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学习、将知识的“金字塔”底部做大做牢,在“人生的紧要处”,稳住自己、不虚度青春,我要拿青春赌明天,搏一搏,青春无悔。

我相信,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中央天气预报播音员裴新华是哪里

裴新华,这位出身于中医的天水美女,1972年12月5号生于甘肃天水,1994年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前,想到能在电视里和大家说天气,毕业后却一直在 CCTV-1 《天气预报》栏目里为全国观众播报着每天的阴晴冷暖 。

2004年3月裴新华荣获“最具人气气象节目主持人” 称号单项奖,她发表获奖感言: “我想是我的真诚打动了大家,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我。

” 她说:“我喜欢和朋友聊天,喜欢器乐演奏、喜欢游泳。

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整天整天白日做梦,梦想长大以后从事这样那样的工作。

我的梦五花八门, 但唯独没有梦到会在电视里和大家说天气。

在那些嘻嘻哈哈,混混沌沌的日子里,我象忽视空气的存在一样忽视着天气,突然之间,因为这个工作,天气和我之间有了内在而亲密的链接。

每当黎明醒来跑到窗口看看天,看看太阳,我会感到在内心深处还有一双眼睛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带着别样的感情观察着天气,和它亲热地打招呼。

也因为这份工作,我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从街头陌生人恍然大悟地 噢 , 你就是 ......。

到收到很多观众善意友好的来信,我只是作了份内的工作,它却回报了我很多。

” 她说:“这几年 ,<< 天气预报 >> 有了不小的发展,格式化的语言逐渐被人性化的讲解替代, 现代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也越来越多 ,太阳会笑,云彩会摆动小手,我也在 风霜雨雪 , 阴晴冷暖 中和 << 天气预报 >> 一起成长,它是我的老朋友。

都说电视是一个家庭中的客人,我希望 << 天气预报 >> 能成为每个家庭最受欢迎的客人,希望我能成为观众朋友生活中的贴心人,不管预报了阴天还是下雨,我的微笑都能使人们心中充满了暖意”。

裴新华身高168cm,体重50kg,最喜欢的水果是荔枝;最喜欢的花是牡丹。

2004年8月1日,TOM网站主持人林白对裴新华进行访谈时,裴新华畅谈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婚姻、家庭和业余爱好等。

她说:“我出生在天水,父母亲都是医生,我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哥哥是农业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员,姐姐是西北工业大学的教授。

我在天水长到6岁后和家人一起搬到兰州。

高中毕业后考到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后从事气象预报工作一直到现在。

” “我是90级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的学生,没毕业的时候就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实习。

后来中央气象台的领导去电视台时发现了我,我就到了这个岗位。

” “老实说以前我可能会有一些别的想法,但我越做越觉得这个节目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比较难做的节目,而且它很重要,我现在没有别的想法了。

” “我很留恋广播学院的生活,我们学校有一条大马路,马路两旁有很多白杨树,广院的学生都很活跃,那个时候觉得特别轻松、特别快乐——大学的时候我是学校模特队的成员,我们参加各种演出,那种经历特别美好……在学校的时候我自己还不是特别清楚我最适合哪一类节目,所以哪类节目都接触一下、尝试一下,在不断的变化当中逐渐了解自己。

所以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做过一个介绍书法的节目,还做过中央台经济部的经济信息联播和中央台文艺部的《旋转舞台》。

” “我现在结婚了,工作之外基本上就回归家庭了。

没有结婚之前就泡泡吧、蹦蹦迪、逛逛街什么的,多数女孩子都这样吧。

” “我想起了我老公的一句话,他说北京这个地方遍地是黄金,只要你静下来心来做一件事情,就肯定能够做成。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不要有浮躁的心态,而且你可以向对方展示你的才能,证明给他看。

成功都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

” “我的老公是通过介绍认识的……确切说是缘分,是天定的。

我的爱人是理工大学的毕业生……。

” “一开始见面他不知道我是谁。

认识后他看天气预报的次数多一些了,看过我的节目以后他还会给我一些建议,比如希望我轻松一些、时尚一些。

” “我觉得可能和我的家庭以及从小的熏陶有关系吧。

我爷爷是老中医,除了不会弹琴,他的棋、书、画都很棒,记得小时候过年的时候爷爷都会出一些谜语、对联什么的给我们猜,所以受了不少影响。

记得那是很小很小的时候,一天早上起来打开收音机听到一段古筝演奏,当时我觉得那个声音实在太美了,就是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工作以后我就想,我既然喜欢古筝,为什么自己不能学一下呢

就去买了一把古筝。

拿到宿舍以后拨了一下,觉得声音真是,美得让人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我本来就是比较瘦的体型,在生孩子之前也才130斤。

我在月子里一天喝6大碗汤,因为要母乳喂养嘛,当时真是为了孩子就‘豁出去’了,可也没胖起来。

我婆婆带孩子很有经验,对我照顾得非常好。

在孩子6个月的时候断奶了,我也上班了。

上班本身就有利于减肥,毕竟精力要往工作上转移一部分。

我不赞成节食,作主持人要有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工作,饿着肚子是不行的。

更何况主持人的外型赏心悦目是锦上添花的事情,看上去顺眼其实就可以了。

”   “我在怀孕2个月的时候就休假了,共休息了1年。

有人问我离开镜头会不会担心观众忘了自己,我想,工作的时候我会全心投入,同样,既然打算做妈妈,我也会一心一意,从孕育的最初就给孩子营造最好的氛围。

所以我尽量远离辐射,保持轻松的心情。

而且,在休假的时候我认真地在为将来当妈妈‘充电’,在怀孕前我都不知道还有那么多有关育儿的书刊和电视节目——对了,我还一直是《妈妈宝宝》的忠实读者呢。

”   “因为我的工作是值班制,有轮休,所以有较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

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压力,这是我和孩子的幸运。

在儿子3岁前,我一定要尽量多地跟他相处,关注他。

但这并不代表工作就成点缀了,对女人来讲,工作和做母亲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

有了孩子以后我觉得自己的心态反而更从容了,这对工作也是有帮助的。

我不会作全职妈妈,如果和社会失去了联系,你的阅历不能丰富,知识得不到更新,拿什么去很好地影响孩子呢

”   “我儿子铭铭非常调皮,是典型的男孩子性格,不喜欢芭比娃娃,喜欢汽车。

他精力旺盛,非常倔强,想达到什么目的就大喊大叫,急得不得了,比如一看到我们上桌吃饭就着急啊,小手往这个碗里伸伸,往那个碗里抓抓……”说到孩子,裴新华的眼睛亮闪闪的,似乎想赶快把美好的一切与大家分享。

受到她欢快语气的感染,我们都笑起来了,仿佛看到一个小男子汉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热爱。

  “你们放心吧,只要我在这里,铭铭就会很乖的,他非常‘黏’我。

我看到书上说,孩子到4个月的时候对母亲产生明显的偏爱,可我看到铭铭在4个月的时候好像没有对我明显地偏爱啊,我心里酸酸的,就老跟我老公唠叨。

等到他半岁以后就开始认我了,现在只要看到我就只要我抱,老公为这个取笑我很长时间……”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