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隐居感言
古代功臣们为什么不有钱了就隐居去,免得杀身之祸
权势的诱惑远远超过金钱女色的诱惑,你是站在局外看,觉得这么做很简单,换你处在那个位置,在不知道结局的情况下,你也很难放弃的,所以历史上能功成身退的都是很了不起的
哪个古代开国功臣在战争结束后隐居
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
范蠡(l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学者和经济学家。
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
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
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 之一。
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
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历史上的开国功臣都没有好下场吗
不一定!象西汉时,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些开国功臣,除了韩信被逼造反而最后被吕后设计杀死,其他功臣,象张良、萧何都有好的下场,还有北宋开国功臣,被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也大多善终。
但明朝,以及新*中*国的一些开国元勋就比较惨了。
不同的朝代,情况不完全相同!
刘邦得天下后,把韩信,萧何,张良三个功臣都杀了吗
为什么呢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在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而当俘虏时,劝勾践忍辱投降,伺机报仇雪恨。
勾践依照他的话去做,最后终于大败吴国。
越王勾践复国后决定重赏大功臣范蠡。
但范蠡看到历代宫廷的残酷倾轧,觉得勾践是一个只能同患难而不可共享乐的人,就拒绝官职过隐居生活去了。
范蠡临走时还给另一大臣文种留下一封信,信中警告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意思是说飞鸟射尽了,弓箭就会藏起来,再也不用了;兔子打死了,猎狗也会被主人杀掉烧熟吃掉的。
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忠告,最后果然被勾践杀掉了。
“兔死狗烹”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立过功的人抛弃或杀掉。
有时,“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也连用,意思相同。
为什么每个朝代建国后功臣都会被杀
《汉书》中有一段从韩信嘴里说出来的话:“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说的是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剪除异姓诸侯王,大杀功臣的事,给汉高祖刘邦勾画出一副疑神疑鬼寡恩刻薄的嘴脸。
尽管刘邦有不得已的苦衷,但还是遭致后人无穷的非议。
如果把他与朱元璋相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刘邦不过是在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咄咄逼人形势下的一场武装反击,朱元璋则是在并无反叛迹象时精心策划一场又一场大屠杀,为了显示杀戮的正确,把被杀的人一概加上“胡党”、“蓝党”的帽子。
所谓胡蓝党案,即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本质就是明朝开国皇 帝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开杀戒,把开国元勋一网打尽。
开国皇帝杀功臣,一向是敏感话题。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以元末进士出任地方官。
朱元璋打到浙东后,礼聘他为谋士。
足智多谋的刘基向他的主公提出削平群雄的谋略——先图陈友谅,后取张士诚,再北伐中原,帮助朱元璋成帝业,其功劳并不逊色于李善长。
由于他不是淮西集团中人,开国后大封功臣时,只封为诚意伯,岁禄240石,与李善长封为韩国公,岁禄4000石,相去甚远。
而且他只不过是御史中丞(御史台的副长官),并无多大实权。
刘基鉴于在朝廷难以立足,于洪武四年告老回乡,怕遭致政治灾祸,索性隐居山中,不再与闻政汉,每天以饮酒下棋为乐,口不言功。
他想逃避现实,但政治斗争的漩涡仍然把他卷了进去。
胡惟庸获悉刘基曾在皇帝面前说他无能,怀恨在心。
当时胡惟庸以左丞掌中书省事,指使亲信官员攻击刘基,无中生有地诽谤刘基用有“王气”的十地营造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刺激朱元璋的猜忌心理。
结果是在意料之中的,刘基被剥夺了官禄。
刘基惧怕带来更大的祸水,赶赴南京当面向皇帝请罪,并且留京不归,以明心迹。
不久胡惟庸当上了左丞相,刘基大为悲戚:“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
”从此忧愤成病,没有多长时间就死去了。
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有人告发说,刘基是胡惟庸毒死的。
对于刘基的死,孟森十分感慨地说:刘基的归隐,实为惧祸,激流勇退。
(朱)元璋视其为张良,因而他俩之间知无不言,言听计从。
刘基每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每恭己以听,呼为老先生。
然而激流勇退尚且不免于祸。
直白的说,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是朝廷高层权力较量的必然结局。
由于与朱元璋共同打天下的开国元勋的特殊贡献与特殊地位,势必形成相权与将权分割皇权的现象,这对于朱元璋这个权势欲极强,又有政治手腕的皇帝而言,是无法容忍的。
此公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大权旁落,而那些文臣武将们以为开国有功,趾高气扬,飞扬跋扈,如果不加以制服,那么他的子孙继位之后,局面将会不可收拾。
这样,矛盾激化了。
朱元璋抓住两个有把柄的实权人物——左丞相胡惟庸和大将军蓝玉——开刀,然后蔓延株连,把那些威胁、削弱皇权的开国元勋,以及那些并不威胁、削弱皇权的开国元勋,不分青红皂白地统统处死,形成明朝初年政治史上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一页。
当然,开国元勋并非没有问题,不少人居功自傲,肆无忌惮,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洪武六年,朱元璋鉴于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凌暴乡里,地方官奈何不得,十分不满,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凡是公侯家人倚势凌人,侵夺田产财物,私托门下影投差徭者,处以斩刑。
这种做法似乎和战国时代的“铸刑鼎”有点类似。
法律条文要用铁榜这种古老的形式来公布,一方面说明那些被封为公侯的开国元勋们依仗功劳权势而违法乱纪,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了:另一方面说明主张“治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