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读书感言800字

09-08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200字)

开始读《明朝的那些事儿》是第五本,大笑不止,皇帝和大臣的斗争,皇帝被忽悠,很新奇。

后读完全套才了解幽默的背后是怎样的一段心酸的历史,怎样痛苦挣扎的人性。

书的最大魅力不是在于幽默通俗说史,这样的书现在市面上很多,而在你的书中我读到了你的思想,你对人生见解,所以很喜欢。

从于谦,王守仁的身上读到了舍身,取义,最后成仁。

每当我读到于谦最后的结局时,最会想起那个横觉百年的文弱书生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支撑起了整个民族,挽救了多少无辜的生命。

以及他最后的含冤死去。

但当于谦站在城楼上俯视整个大明王朝时,他应该是不悔的,因为曾经的废墟又成了乐土,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谢谢你写了这么好的书。

而王守仁先生的级别,我们即使仰望也只能望其项背。

我只能在心地去膜拜,书从第五本起我的开始在飘摇。

很难过又想继续看完。

我从你的文字中读到了一点,所谓“知行合一”是不是说心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人要为着自己的理想,不畏艰难勇敢向前,最后才可能会成功。

无论怎样的逆境,都不能改变人的气节,志向,要做一个正直高尚的人。

虽然可能会失败,得不到大家的认可。

前途坎坷,但历史最终会以他的方式,还你一个公道。

虽然正直的夏言老先生死了,但我不会忘记这样一个刚争执着的老人,永远的在我心中闪耀。

读了书后,我的心似乎也开始强大了,书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心得

以一种既幽默又调侃的笔调看待历史,但有时又不免流于轻浮。

另一特点是段落极短,尤其在第三册之后,每一段落几乎很少超过三行。

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创始人说:“我觉得喜欢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这是本好书,除了把史实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言去说,他有他的角度。

”明史专家毛佩琦说:“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

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利。

的确是别开生面的,是一种创造。

我热情地支持这种探索和创造

期待他把这三百年写完。

”。

文章以通俗的小说方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讲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继续讲述至明末的276年历史。

此文做工严谨而又不乏幽默,可做明史普及读物,也可用于茶余饭后消遣,皆是居家旅行、学习阅读、无事消遣之首选读物。

《明朝那些事儿》中的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术满足了国人的胃口。

我很怀疑这个作者是不是一个政,府,官,员。

《明朝那些事儿》一是好看,二是正好起到了普及历史的功能,并且普及的还是正史。

所以喜欢读它的人群会特别宽泛。

虽然一样是说史,但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

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权谋之术、战争之策、诡计之术大饱人胃口。

从的出身开始写起,到夺位的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坚苦卓绝的开国过程。

更有明朝最大的谜团——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

高潮迭起,欲罢不能。

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但朱允炆上台便要削藩。

后燕王朱棣以“”的名义夺位。

从庙算到外,交,从,战,争到和平,帷幄运筹神鬼莫测、惊心动魄。

战争场面波澜壮阔、杀声震天。

更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如“不世出之英雄”李如松,临危受命、甘当大任的朝鲜名将,誓死不退、以身殉国的老将邓子龙等。

本书内争部分写尽尔虞我诈,波谲云诡,读来毛骨悚然;外战部分极言金戈铁马,荡气回肠,让你如临其境。

1朱元璋。

幼年悲惨,开创大明基业,刚猛治国,少有的强势皇帝。

2朱棣。

平定天下、迁都北京、修、沟通南洋、平定安南、打压蒙古,其中任何一件事都是丰功伟绩,上马冲锋下马治国的典型代表。

3郑和。

原名马三宝,七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加强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是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于谦。

官至少保仍两袖清风,京师保卫战立功,名族英雄,德才兼备,死于“意欲”谋逆罪。

5王守仁。

又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精通儒家、佛家、道家,并能统军征战,中国历史罕见的全能大儒。

其学说世称“心学(或王学)”,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

他的弟子与心学影响了很多人,包括徐阶张居正等,名扬海外。

6胡宗宪。

抗,倭名将,是戚继光上级,一生精力投入抗,倭,因,政,治,斗,争,入,狱,死前两句诗“宝剑埋深狱,忠魂绕白云”。

7张居正。

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

改,革推行鞭法和考成法,整饬朝纲、巩,固,国,防,使明朝重获生机。

8魏忠贤。

立“阉党”,自称“九千岁”,最黑暗的宦,官,专,权,头,目,后被崇祯打倒。

9孙承宗。

关宁防线的构建者,袁崇焕、祖大寿、赵率教、满桂的提拔者,收复关内四城,赶走皇太极的护卫者,最后自杀而亡。

10崇祯。

知道悲剧的结局,也无法改变,却依然要继续,人生一大悲哀。

还有很多出类拔萃之人:文臣—刘基、姚广孝、杨士奇、徐有贞、杨廷和、李东阳、夏言、徐阶、申时行、钱谦益;武将—徐达、常遇春、蓝玉、张玉、俞大猷、李如松、李成梁、袁崇焕、洪承畴、卢象升、吴三桂;奸佞—王振、刘瑾、严嵩、严世蕃、魏忠贤;其他—方孝孺、宋濂、解缙、万妃、唐伯虎、海瑞、李时珍、徐霞客、黄宗羲、秦良玉。

在明代的众多高人之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于谦。

军队惨败、皇帝被俘、京城空虚、人心惶惶、群臣主降,一片亡国之象。

在国家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英雄。

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北,京,保,卫,战,成,功。

他很强硬,怒斥朱高煦,跟王振干仗。

他身居高位,从,不,滥,用,权,力,清廉正直。

徐有贞的“意欲”杀掉了于谦,臭名昭著堪比“莫须有”。

于谦才能过人,品德上也无可挑剔,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的一生。

在历史的洪流里,乘风破浪的人们我们称之为英雄,流芳百世,逆流而上的人,我们称之为奸臣、坏人、昏君、汉,奸、叛,徒,遗臭万年。

不管是英雄还是汉,奸,都有生老病死,都抵不过天灾人祸,所以不管盛世还是乱世,都有精彩的故事。

生老病死,此起彼伏,分分合合,就是我眼中的历史。

在整部长达八十六万字的历史题材小说里,我没有看到一点悲观。

所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都是关于勇气,气节,理想和信仰以及人的真情实感、七情六欲。

历史无法改变,人却可以。

历史是轮回,人生不是。

人性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它包括了贪,婪、欲,望、虚荣、懦弱、犹豫、自私,也包括了勇敢、执着、理想和爱。

所以我想作者说的那句话很有道理: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能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当年明月比较欣赏这样的成功学: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所以在最后他以徐霞客的事迹进行了总结,我看过他的访谈,他自己大概就是这么个人,至少在我看来没有被外界的舆论以及荣誉压垮,他还是基本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着,接着写书。

我只是觉得这本书里充满了权,力、阴谋与斗争。

里面有正义、邪恶、善良、狡诈、忠诚、背,叛、气节、宽恕、孤独、希望、痛苦„„看完以后也就稍微得多了解了这段历史,没多大好的影响,反而觉得历史充满了悲剧。

人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无愧一生就已经很好了。

我们喜欢历史,喜欢的是他那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是他那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

你要明白史官也是人,是人就会有感情。

所以史官一定会曲笔,不同的只是程度罢了。

既然我们已经无法还原历史的第一现场,那我们为什么不向前看

我们有什么样的理想,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

也许有人说,是现实太残酷,使我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但我想说,正是因为现实太残酷,我们更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

正是因为有它,才使得我们在这彻骨的现实中保有一份温暖,保有一份信念,保有一份不放弃的精神。

支撑着我们一路走下去。

求《明朝那些事儿》七部每部的读后感各500字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本名石悦,是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

本书写的是关于中国明朝(1344年-1644年)历史故事,并由此掀起了明朝热。

作者于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

从朱元璋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

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明朝那些事》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本书跟其他历史书不同之出在于: 首先,作者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进行历史事实的描述,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历史变得十分有趣,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例如:作者在描写朱元璋在常觉寺里的悲惨生活时这样写道:“朱重八一直忍耐着,然而除了要做这些粗活外,他还要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长明灯)”。

又例如:作者在描写朱元璋派其侄子朱文正镇守洪都,其侄子竟能让捉襟见肘的兵力安排的井井有条时,这样写道:“朱文正可能是学会计出身的,他在安排好防守兵力后,居然还能剩下两千人(怎么挤出的),用来随时支援各门”。

诸如此类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在这本书中俯拾皆是,我想正是幽默诙谐的行文风格,使得这本书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创造出500万的销量的不错成绩。

其次,作者在人物描写方面加入了小说的笔法,使得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更加具体。

我想这个因素也为本书增色不少。

第三,作者在每个人物退场后都会仿照司马迁写史记时的写作方式,为每个人物写一个简短的评价,能够让人在读历史的同时,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第四,作者在人物的塑造上,突破了以往脸谱式的刻画。

例如,作者在对朱元璋形象的塑造上,既突出了他作为一个明帝国创造者的过人才能;同时也突出了他在维持明帝国统治尤其是他晚年为了巩固明朝根基时的残暴不仁。

这样的创作方式,使得朱元璋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最后,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同时穿插一些比起正史而言更受读者欢迎的野史,野史的离奇怪诞也为这本书增添了不少趣味。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要写24篇,每篇两百字左右,要按进度写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历史是什么

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

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

不是,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以小说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朝代的崛起。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

他曾经乞讨过,他曾经当过和尚,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为了给所有被害死的百姓报仇,他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最后,推翻了元朝,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宣布即皇帝位,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

从此以后,天下百姓被元朝统治了68年后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朝代。

“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

”,每当听到这气势磅礴的歌曲,我都会想,那些处于权力顶峰的帝王们,他们步入人生暮年,看着锦绣山川,遥想着当年的丰功伟绩,但这一切在历史的面前的多么的渺小,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他们会做何感想

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凭借自己的勇气与决心,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最终成为了大名天下的创造者。

是的,其实命运之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天下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执着的信念与无谓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望采纳

求明朝那些事里的好词,不要好句,大概80到100个左右。

【第36句】: 在古往今来的戏台、电视剧里,尚方宝剑都是个很牛的东西,扛着到处走,想杀谁就杀谁。

这种观点,基本上是京剧票友的水平。

别的朝代且不说,在明朝,所谓尚方宝剑,说起来是代天子执法,但大多数时,也就做个样子,表示皇帝信任我,给我这么个东西,可以狐假虎威一下,算是特别赏赐。

一般情况下,真凭这玩意去砍人的,是少之又少,最多就是砍点中低级别的阿猫阿狗,敢杀朝廷一品大员的,也只有袁崇焕这种二杆子。

〔1600〕

【第37句】: 从小混社会,有丰富江湖经验的毛总兵就这么被稀里糊涂地干掉了。

这就是小时候不好好读书的恶果。

〔1601〕

【第38句】: 在明朝,杀一个人很难吗

答案是不难,拍黑砖、打闷棍、路上遇到劫道的,手脚利落的,也就一根烟功夫。

但要合法地杀掉一个人,很难。

因为大明是法制社会,彻头彻尾的法制社会。

〔1602〕

【第39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你在哪里犯罪,市区、县城乃至边远山区,无论你犯的是什么罪,杀人、放火或是砸人家窗户,且无论你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还是王侯将相,只要你犯了死罪,除特殊情况外,都得层层报批,县城报省城,省城报刑部,刑部报皇帝,皇帝批准,才能把你干掉。

自古以来,人命关天。

〔1603〕

【第40句】: 此即所谓君临天下,慈悲为怀,皇帝大人是神龙转世,犯不着跟你们平头百姓计较,少杀几个没关系。

但要把你的性命寄托在皇帝大人打勾上,实在太悬,万一那天他心情欠佳,全勾了,你也没辙。

〔1603〕

【第41句】: 要打通攻略二,靠运气是没戏的。

你必须买通一个人,但这个人不是地方官员(能买通早就买了),也不是刑部(人太多,你买不起),更加不是皇帝(你试试看)。

而是太监。

〔1603〕

【第42句】: 玄机就在这里,既然皇帝只管打勾,名字太多,又记不住,索性就把下面名单挪到上面去,让没出钱的难兄难弟们先死,等过段时间,看着关系户的那张名单又上来了,就再往下放,周而复始,皇帝不批,就不能杀,就在牢里住着,反正管吃管住,每年全家人进牢过个年,吃顿团圆饭,不亦乐乎。

〔1603〕

【第43句】: 在朝廷里,太有个性的人注定是混不长的。

〔1604〕

【第44句】: 几具有名的尸体躺在无数具无名的尸体上,所谓之霸业,如此而已。

〔1606〕

【第45句】: 更重要的是,皇太极在这五天里没闲着,四处抢劫,抢了又没人做主,郊区居民异常愤怒,都骂袁崇焕。

朝廷的许多高级官员也很愤怒,也骂袁崇焕,因为他们也被抢了(北京城土地紧张,园林别墅都在郊区)〔1607〕

【第46句】: 无论理论还是实战,这个计划都无懈可击,之前宁远的胜利已经证明,它是行得通的。

但是这一次,它注定会失败,因为这里是北京。

〔1608〕

【第47句】: 袁督师这辈子什么都懂,就是不懂政治。

皇上坐在京城里,看着敌军跑来跑去,就在眼皮子底下转悠,觉都睡不好,把你叫来护驾,结果你也跑来跑去,就是不动手,把皇帝当猴耍,现在连招呼也没打,就突然冲到北京城下,到底想干什么

〔1608〕

【第48句】: 我曾查过当时的布阵方位,皇太极的军队在北城,而袁崇焕在南城的广渠门,虽说比较远,但你刚来,人家就到,实在太像带路的,要人民群众不怀疑你,实在很难。

[1609]

【第49句】: 其实千言万语就一句话:你的工作干得很不好,我很不高兴,但是现在不能收拾你。

到这个份上,还能如此克制,实在难得,如果要给崇祯同志的表现打分的话,应该是十分。

[1610]

【第50句】: 所谓受宠若惊,是受宠后自己吃惊,他接下来的举动,却让别人吃惊。

[1610]

【第51句】: 没法不心虚,跟皇帝吹了牛,说五年平辽,不到一年,人家就带兵来平你了。

之前干掉了毛总兵,在北京城下又跟人兜圈,不经许可冲到城下,这事干得实在太糙。

不把敌人说得狠点,不把任务描述得艰巨点,怎么混过去

[1611]

【第52句】: 在他的光辉榜样映照下,城下明军勇猛作战,城上明军勇猛开炮,后金军死伤惨重。

但不知城头上的哪位仁兄,点炮的时候太过勇猛,一哆嗦偏了准头,一炮直奔满桂同志,当场就把他撂倒,遍体负伤,好在捡了条命,被人护着回去养伤了。

[1613]

【第53句】: 袁崇焕,广西藤县人,自“蛮夷之地”而起,奋发读书,然资质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侥幸登科,后赴辽东,得孙承宗赏识,于辽东溃败之时,以独军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后击溃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护卫辽东。

后受阉党所迫离职,蒙崇祯器重再起,然性格跋扈,调离满桂,安插亲信,以尚方宝剑杀毛文龙,奉调守京,不顾大局,擅自驻防于城下,致京郊怨声四起,后不惜性命,与皇太极苦战,大破敌军,不顾生死,身先士卒。

[1614]

【第54句】: 而某些所谓“专家”的所谓“力挽狂澜”,基本就是扯淡。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社科院明史学会的例会上,跟明史专家讨论过多次。

客观地讲,以他的战略眼光(跟着皇太极绕京城跑圈)和实际表现(擅杀毛文龙),守城出战确属上乘,让他继续镇守辽东,还能闹出什么事来也难说,所谓挽救危局,随便讲几句吧。

[1614]

【第55句】: 但无论何时、何地,得意、失意,他一直在努力,他坚信,自己的努力终将改变一切。

他始终没有放弃过[1614]

【第56句】: 后金军用潮水般的进攻,证明了自己还想进北京抢一把的美好愿景,但关宁铁骑用倒在他们面前的无数尸体证明,你们不行。

[1615]

【第57句】: 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巴顿 我原先认为,说这句话的人,应该是吃饱了撑的外加精神失常,现在我明白了,他是对的。

[1615]

【第58句】: 从古到今,领工资这种事都是跑着去的。

袁崇焕二话不说,马上往城里跑,所以他忽略了如下问题:既然是议饷,为什么要拉上祖大寿

[1615]

【第59句】: 所以内阁大学士成基命、户部尚书毕自严马上提出反对,说了一堆话:大致意思是,敌人还在,不能冲动,冲动是魔鬼。

[1616]

【第60句】: 这个笑话讲给一般人听,也就是笑一笑,但周大学士不是一般人。

[1617]

【第61句】: 但这话说破,就没意思了,所以余大成同志换了个讲法,先捧了捧袁崇焕,然后从民族大义方面,对袁崇焕进行了深刻的教育,说到最后,袁督师欣然拍板,马上就写。

[1618]

【第62句】: 共患难者,不可共安乐,世上的事情,大致都是如此吧。

[1618]

【第63句】: 但孙承宗是例外,用今天的话说,当年袁督师都是给他提包的,老领导的老领导,就是领导的平方。

孙大学士说:袁督师已经进去了,你要继续为国效力。

祖大寿说,袁督师都进去了,我不知哪天也得进去,还效力个屁。

孙承宗说:就是因为袁督师进去了,你才别闹腾,赶紧给皇帝写检讨,就说你要立功,为袁督师赎罪。

[1619]

【第64句】: 皇太极退出关外,并派重兵驻守遵化、永平四城,作为后金驻关内办事处,下次来抢东西也好有个照应。

这种未经许可的经营行为,自然是要禁止的,崇祯三年(1630)二月,孙承宗集结辽东军,发起进攻。

[1620]

【第65句】: 决战的过程就不说了,直接说结果吧,因为从开战起,胜负已无悬念,孙承宗对战场的操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大炮轰完后,骑兵再去砍,真正实现了无缝对接。

[1621]

【第66句】: 消息传到京城,崇祯激动了,他二话不说,立马跑到祖庙向先辈汇报,并认定,从今以后,就靠孙承宗了。

[1621]

【第67句】: 当然,在处理明天的问题前,必须先处理昨天的问题。

[1621]

【第68句】: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先把职务免了,再看着办。

看着办,也就是说可以不办。

[1621]

【第69句】: 但把话说绝了,似乎不太好,所以我更正一下:如果当事人全都是小学二年级水平,故事里的诡计是可以成功的。

因为这个故事实在太过幼稚。

[1622]

【第70句】: 我看懂了,至少明白这份资料说些什么,且毫不费力,因为在我翻开的那本史料里,有很多绣像。

所谓绣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插图,且画工很好,很详细,打仗、谈事都画出来,是个人就能看明白。

[1623]

【第71句】: 这是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古代的插图本图书很多,比如金瓶梅、西游记等等,但通常来讲,类似政治文书、历史记录之类的玩意,为示庄重,是没有插图的,从司马迁、班固,到修明史的张廷玉,二十五史,统统地没有。

顺便说句,如果哪位仁兄能够找到司马迁版原始插图史记,或是班固版插图汉书,记得通知我,多少钱我都收。

[1623]

【第72句】: 后金是游牧民族,文化比较落后,虽说时不时也有范文程之类的文化人跑过去,但终究是差点,汉字且不说,满文都是刚造出来的,认识的人实在太少。

但这么多年,都干过些什么事,必须要记,开个会、谈个话之类的,一个个传达太费劲,写成文字印出去,许多人又看不懂,所以就搞插图版,认字的看字,不认字的就当连环画看,都能明白。

[1623]

【第73句】: 打仗这个行当,和打架有点类似,被人拍几砖头,下次就知道该拿菜刀还是板砖,朝哪下手更狠,老是当观众,很难有技术上的进步。

所以在战场上,卷袖子猛干的实干派往往比读兵书的理论派混得开。

但马克思同志告诉我们,理论一旦与实践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成功范例如孙承宗等,都是旷世名将。

皇太极等人及时意识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于是他们摆事实,找差距,决定普及理论。

[1623]

【第74句】: 因为从古至今,兵书很多,什么太公兵法、孙子兵法、六韬三略且不说,光是明代,兵书就有上百种,是出版行业的一支生力军。

[1624]

【第75句】: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三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找到了答案——我的答案。

我认定,这是一个阴谋,一个蓄谋已久且极其高明的阴谋。

关于此阴谋的来龙去脉,鉴于本人为此思考了很久,所以我决定,歇口气,等会再讲。

[1624]

【第76句】: 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的。

言官应该排在太监的前面,如太监是流氓,言官就是流氓

【第2句】:0版本——文化流氓。

鉴于明代政治风气实在太过开明,且为了保持政治平衡,打朱元璋起,皇帝就不怎么管这帮人。

结果脾气越惯越大,有事说事,没事说人,逮谁骂谁,见谁踩谁(包括皇帝),到了崇祯,基本已经形成了有组织,有系统的流氓集团,许多事情就坏在他们的手里。

[1625]

【第77句】: 袁崇焕之所以被杀,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钱龙锡,钱龙锡之所以出事,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袁崇焕。

[1626]

【第78句】: 第一次,他提拔袁崇焕,袁崇焕很高兴;第二次,他脱衣服给袁崇焕,袁崇焕很感动;第三次,他抓了袁崇焕,袁崇焕很意外;第四次,他要杀掉袁崇焕,袁崇焕不在。

[1626]

【第79句】: 或许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背离良知,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被湮灭。

袁崇焕是不知道和光同尘的,由始至终,他都是一个不上道的人。

他有才能,有抱负,有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彰显自己的个性,如此而已。

[1627]

【第80句】: 所以我知道了,在那一刻,他没有绝望,没有失落,没有委屈,在他的心中,只有两个字——坚持。

[1628]

【第81句】: 无论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终坚持。

或许不能改变什么,或许并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或许所作所为并无意义,但他依然坚定地,毫无退缩地坚持下来。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放弃。

[1628]

【第82句】: 第一级:关键人物,对历史发展产生过转折性影响的,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张居正。

如果没这人,就没有张居正改革,万历同志幼小的心灵没准能茁壮成长,明朝也没准会早日完蛋,总而言之,都没准。

再比如秦桧,也是关键人物,他要不干掉岳飞,不跟金朝和谈,后来怎么样,也很难说。

总而言之,是能给历史改道的人。

[1628]

【第83句】: 第二级:重要人物,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戚继光。

没有戚继光,东南沿海的倭寇很难平息。

但此级人物与一级人物的区别在于,就算没有戚继光,倭寇也会平息,无非是个时间问题。

换句话说,这类人没法改道,只能在道上一路狂奔。

[1628]

【第84句】: 第三级:鸡肋人物,但凡史书留名,又不属于上述两类人物的,皆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太多,就不扯了,这类人基本都有点用,但不用似乎也没问题,属路人甲乙丙丁型。

[1628]

【第85句】: 其实这种黑材料,如果想看,可以找我。

外面找不到的,我这里基本都有,什么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应有尽有,编本袁崇焕黑材料全集,绰绰有余。

[1629]

【第86句】: 但我们之所以一直这样认为,只是因为有人这样告诉我们。

之所以有人这样告诉我们,是因为他们希望我们这样认为。

[1630]

【第87句】: 因为崇祯说到底,也是大明公司的最后一任董事长,说崇祯如何好,如何死得憋屈,说到最后,就会出现一个悖论:既然崇祯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接受大清的统治呢

所以要搞点绯闻丑闻之类的玩意,把人搞臭才行。

[1630]

【第88句】: 就这样,在袁崇焕的叹息声中,崇祯的形象出现了:一个很有想法,很有能力,却没有脑子,没有运气,没有耐心,活活被憋死的皇帝。

最后,打出主题语:如此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收工。

[1631]

【第89句】: 其实无论是前世的纷争,还是后代的阴谋,对袁崇焕本人而言,都毫无意义。

他竭尽全力,立下战功,成为了英雄,却背负着叛徒的罪名死去。

[1631]

【第90句】: 在这世上,只要是人,都复杂,不复杂的,都不是人。

[1632]

【第91句】: 即使这理想永远无法实现,即使这注定是个悲剧的结尾,即使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也永不放弃。

有时候,我会想起这个人,想起他传奇的一生,他的光荣,他的遗憾。

有时候,我看见他站在我的面前,对我说:我这一生,从没有放弃。

[1632]

【第92句】: 一夜之间,朝廷就变了,正事没人干,尽吵,且极其复杂。

当年朝廷斗争,虽说残酷,好歹还分个东林党,阉党,带头的也是魏忠贤、杨涟之类的大腕,而今不同了,党争标准极低,只要是个人,哪怕是六部里的一个主事处长,都敢拉帮结伙,逮谁骂谁,搞得崇祯摸不着头脑:是谁弄出来这帮龟孙

[1632]

【第93句】: 这是一个极其不地道的举动。

大家到朝廷来,无非是混,谁当朝就跟谁混,说几句好话,服软低头,也就是混碗饭吃。

像杨涟那样的英雄人物,我们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起码在精神上支持他,现在反攻倒算,打工一族,何苦呢

但崇祯同志偏要把事做绝,砸掉打工仔的饭碗,那就没办法了。

大家都往死里整,当年你说我是阉党,整顿我,没事,过两年我上来,不玩死你不算好汉。

[1633]

【第94句】: 在难题面前,崇祯体现出了天才政治家的本色,闭门几天,想出了一个中国政治史上前所未有的绝招。

只要用这招,无论选谁,大家都服气,且毫无怨言——枚卜。

[1633]

【第95句】: 就读音而言,枚卜和没谱是很像的,实际上,效果也差不多,因为所谓枚卜,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抓阄。

具体方法是,把候选人的名字写在字条上,放进金瓶,然后摇一摇,再拿夹子夹,夹到的上岗,没夹到下课,完事。

内阁大学士,大致相当于内阁成员,首辅大学士就是总理,其他大学士就是副总理,是大明帝国除皇帝外的最高领导——抓阄抓出来的。

[1633]

【第96句】: 有人曾告诉我,论资排辈是个好政策,我不信,现在我认为,抓阄也是个好政策,你最好相信。

抓阄抓出来的,谁也没话说,且防止走后台,告黑状、搞关系等等,好歹就是一抓,都能服气,实为中华传统厚黑学、稀泥学之瑰宝。

[1633]

【第97句】: 不是不想干,实在是环境太恶劣,明朝这帮大臣都不省油,个个开足马力,谁当政,就把谁往死里骂。

特别是言官,人送外号“抹布”:干净送别人,肮脏留自己,贴切。

[1634]

【第98句】: 所以连钱谦益自己都认为,抓阄只是程序问题,入阁只是时间问题,洗个澡,换件衣服,就准备换单位上班了。

可这世上,越是看上去没事的事,就越容易出事。

[1634]

【第99句】: 海选都没进,为什么要坑决赛选手呢

因为实在太不像话了。

[1634]100. 批判应试教育的人曾说,今日之高考,即是古代之进士科举,罪大恶极。

我觉得这句话是不恰当的,因为客观地讲,高考上榜的人,换到明代,最多就是秀才,举人可以想想,进士可以做梦。

[1634]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