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佛教语录
【第1句】: 求佛教经典语句,要有哲理的
佛言。
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
识自心源。达佛深理。
悟无为法。内无所得。
外无所求。心不系道。
亦不结业。无念无作。
非修非证。不历诸位。
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佛言。剃除须发。
而为沙门。受道法者。
去世资财。乞求取足。
日中一食。树下一宿。
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
爱与欲也。 佛言。
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
何等为十。身三。
口四。意三。
身三者。杀。
盗。淫。
口四者。两舌。
恶口。妄言。
绮语。意三者。
嫉。恚。
疑。如是十事。
不顺圣道。名十恶行。
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言。人有众过。
而不自悔。顿息其心。
罪来赴身。如水归海。
渐成深广。若人有过。
自解知非。改恶行善。
罪自消灭。如病得汗。
渐有痊损耳。 佛言。
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
汝自禁息。当无镇责。
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
行大仁慈。故致骂佛。
佛默不对。骂止。
问曰。子以礼从人。
其人不纳。礼归子乎。
对曰。归矣。
佛言。今子骂我。
我今不纳。子自持祸。
归子身矣。犹响应声。
影之随形。终无免离。
慎勿为恶。 佛言。
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
唾不至天。还从己堕。
逆风扬尘。尘不至彼。
还坌己身。贤不可毁。
祸必灭己。 佛言。
博闻爱道。道必难会。
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言。睹人施道。
助之欢善。得福甚大。
沙门问曰。此福尽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
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
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言。饭恶人百。
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
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
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
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
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
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
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
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
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佛言。
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
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
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
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
被辱不镇难。 有劫不临难。
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
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
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
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
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
善解方便难。 沙门问佛。
以何因缘。得知宿命。
会其至道。佛言。
净心守志。可会至道。
譬如磨镜。垢去明存。
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
何者最大。佛言。
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
何者最明。佛言。
忍辱多力。不怀恶故。
兼加安健。忍者无恶。
必为人尊。心垢灭尽。
净无瑕秽。是为最明。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
十方所有。无有不见。
无有不闻。得一切智。
可谓明矣。 佛言。
大怀爱欲。不见道者。
譬如澄水。致手搅之。
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
故不见道。汝等沙门。
当舍爱欲。爱欲垢尽。
道可见矣。 佛言。
夫见道者。譬如持炬。
入冥室中。其冥即灭。
而明独存。学道见谛。
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
行无行行。言无言言。
修无修修。会者近尔。
迷者远乎。言语道断。
非物所拘。差之毫厘。
失之须臾。 佛言。
观天地。念非常。
观世界。念非常。
观灵觉。即菩提。
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佛言。当今身中四大。
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佛言。人随情欲。
求于声名。声名显著。
身已故矣。贪世常名。
而不学道。枉功劳形。
譬如烧香。虽人闻香。
香之烬矣。危身之火。
而在其后。 佛言。
财色于人。人之不舍。
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
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
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
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
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
心存甘伏。投泥自溺。
故曰凡夫。透得此门。
出尘罗汉。 佛言。
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
其大无外。赖有一矣。
若使二同。普天之人。
无能为道者矣。 佛言。
爱欲之人。犹如执炬。
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
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
去。吾不用。
天神愈敬。因问道意。
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佛言。夫为道者。
犹木在水。寻流而行。
不触两岸。不为人取。
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
亦不腐败。吾保此木。
决定入海。学道之人。
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
精进无为。吾保此人。
必得道矣。 佛言。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
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佛言。慎勿视女色。
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
正心思念。我为沙门。
处于浊世。当如莲华。
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
长者如姊。少者如妹。
稚者如子。生度脱心。
息灭恶念。 佛言。
夫为道者。如被乾草。
火来须避。道人见欲。
必当远之。 佛言。
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
佛谓之曰。若断其阴。
不如断心。心如功曹。
功曹若止。从者都息。
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
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
非色亦非行。佛言。
此偈是迦叶佛说。 佛言。
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
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佛言。夫为道者。
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
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
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
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
精进勇锐。不畏前境。
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
思悔欲退。
【第2句】: 求佛教经典语句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应作如是观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四大苦空。五阴无我。
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佛说八大人觉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
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阿弥陀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楞严经》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佛曰:为何不必?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佛曰:“寻找自我。”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问曰:“人为何而活?” 佛曰:“寻根。”
问曰:“何谓之根?” 佛曰:“不可说。”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
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老子曰。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
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
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
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3句】: 佛学的经典语句
心灵的觉醒达摩难陀 藉由回顾、检视人的负面想法,将会发现只有自己才能扰乱自己平静的心与内心的平衡。
与他人比较时,由于想到自己无法与别人并驾齐躯、或他人的成就总是超过自己,而为自己带来痛苦。潜藏嫉妒心对任何人都没有益处,此外,嫉妒心是世上许多分裂、不和的原因。
我们应了解负面的情绪如嫉妒、愤怒及憎恶会遏阻心灵的成长。必须努力从诸多不良的影响中解脱出来,嫉妒不能为自己带来朝思暮想的事物,反而会引人走入憎恨、焦躁、身心憔悴的死巷。
随时对邪恶的念头提高警戒心,每当心存不善时,必须试著将其转换为善良的思想,要对自己心中的思绪严加督正。藉著循序渐进的自我觉醒,我们可以摆脱恶劣的思想,而不被它所奴役。
家庭是道场,生活作佛事。慈悲感恩和为贵,忍辱包容是妙方。
身体是寺院,心灵是佛像,两耳钟鼓齐鸣,呼吸梵音嘹亮。我们能如此对待家庭,对待生活,还有什么地方不能作佛事?还有什么地方不是道场呢?我们天天听到许多声音,往往觉得声音对修行有干扰。
而当我们走入寺院,夜静更深,特别喜欢聆听钟鼓之声。钟鼓之声清新悦耳,沁入心田。
我们能不能把汽车喇叭的声音也当作是钟鼓的清音呢?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听到什么声音都非常悦耳,听到什么声音都不感觉是干扰。特别是修禅定进入三禅以后,声音就听不见了。
家庭是道场这个理念,希望我们各位在家菩萨,首先要认真思考,然后要认真落实,真正把自己的家庭当作是道场。其意义非常重大。
这种理念,也就是过去太虚大师所倡导的“佛化家庭”。我们现在提出社会要现代化,家庭要现代化,我觉得家庭的现代化虽然必要,而家庭的佛化更加重要。
只有家庭佛化了,家庭的现代化才能真正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便捷与幸福。如果没有高尚的精神修养,欲壑难填啊!不管怎么现代化,都觉得不满足。
一个人对于修行永不满足,那是好事;对于事业永不满足,那是好事;对于奉献永不满足,那是好事。如果对于个人的私欲永不满足,那就是一件天大的坏事。
欲壑难填,贪心永难满足,这意味着人生的堕落,而不是意味着人生的升华。因为精神空虚,总想用物质来填补,实际上精神的空虚用物质永远也填不满。
精神的空虚一定要用精神的能源、精神的资粮,用智慧、用慈悲、用奉献精神来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