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史后的感言

05-02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学习历史感悟,心得体会300字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答案如下曾经读到这样的一段话:“参照历史这面镜子,可以练就看破成败的眼光,养成敏锐的世情嗅觉,让我们跳出人性的盲点,不再跌入历史的覆辙。

”深有同感,以下是我学习历史的感受: 了解历史并不是作为向他人炫耀的资本,学习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文化,但又不只是了解过去那么简单,历史对人们还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因为历史的错误会不断重演,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正如司马光所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又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张学良被囚禁十年期间潜心研究明史,以致于料事如神,终成一代明史专家(曾在台大历史系和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明史)。

读史使人明智,同一片叶子,有的人因这一叶而障目,有的人则因这一叶而知秋,学习历史可以培养我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对信息的敏锐感觉,学习历史还使我们有博大的胸怀去看世间万物,以最朴素的想法思考着名和利,因为历史能够包容万物,但历史又将他们所遗忘。

曹操“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迟早将要退出历史的舞台,所谓“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到那时候,一切的功名利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你争我夺都将失去意义,依旧还在的只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了。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与好友对坐,谈古论今,又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学习历史还要记住历史,历史不是政治的工具,胡适说过:“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们也不允许任何人篡改历史,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记住历史的真相,还原历史的真实。

写此文送给所有爱历史的人。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你(求采纳)

朱元璋与沈万三

朱元璋与沈万三的故事:  据《留青日札》记载,当朱元璋打下江浙后,沈万三与其弟万四(沈贵)在两浙豪富中首先输粮万担,献白金五千两,以佐用度,“太祖军食,多取资焉”。

但是贪得无厌的朱元璋却要“务罄其所有金”,想方设法来消耗他的家财。

据董谷《碧里杂存·沈万三秀》记,有一次,朱元璋朔(即初一)日召见他,给他一文钱要他生利,从初二开始,一文取两文,初三日取四文,初四日取八文,每天翻一倍,亦即按等比级数增长,以一月为期。

沈万三不知就里,欣然接受。

哪知回家一算,一月之后,该付给朱元璋利息为五亿三千六百八十七万九百十二文。

按,洪武钱每一百六十文重一斤,则共计三千三百五十五万四千四百三十二斤。

沈氏虽富,但哪里经得起这样的盘剥?  除了巧取,还有豪夺。

有一次,朱元璋召见沈万三,要他每年“献白金千铤,黄金百斤”,还命他造六百五十间廊房,养数十“披甲马军”,并对他的田产每亩征九斗十三升的重税。

沈万三大概也明白树大招风的道理,所以想主动报效以保平安。

明洪武六年(1373)前后,当他得知京城(今南京)要筑城墙时,就主动承担了修筑洪武门至水西门城墙的任务。

当时的南京城墙全长三万七千一百四十米,合七十四华里多,朱元璋的筑城计划,仅造砖一项,便涉及一部(工部)、三卫(驻军,相当于军区)、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一十八县,另有三个镇。

而沈万三一人负责的城墙,占整个工程量的三分之一,他以一家之力,是怎样如期完成的?没有人知道。

  今南京水西门外,有座赛虹桥,相传为沈万三儿媳所建。

明人记载,沈万三建造数桥之后,很是得意,便在家中炫耀。

谁知儿媳很不以为然,便用私房钱悄悄建了一座桥。

该桥“工巧宏丽”,比公公所造之桥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把它叫做“赛公桥”——儿媳尚且如此,可见沈家确实实力不凡。

沈万三处于事业巅峰时,他的弟弟沈贵(万四)已看到危机,曾写诗劝他说:“锦衣玉食非为福,檀板金樽亦可休。

何事百年长久计,瓦罐载酒木绵花。

”要他低调做人,从事耕织,但沈万三没有听从他弟弟的话,终于招来了灭顶之灾。

  沈氏家族败落之谜  沈氏家族的没落是个渐进的过程。

第一次打击大约在洪武三年(1370)至六年(1373)。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沈家的日子自然不好过。

即便是沈万三已经不在人世,沈家也没人充军云南,但经过这番折腾,沈家的财富也蚀减过半了。

再加上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对江南富民采取了严苛的政策,多次强制迁徙,并课以重赋,从此之后,沈家也就一蹶不振了。

  第二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十九年(1386)的春天,沈万三的两个孙子(沈旺之子)沈至、沈庄先后入狱。

《故沈伯熙(庄)墓志铭》记:“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户役故,缧绁赴秋官,时伯熙亦获戾京师,适与兄同系狱,入则抱其兄痛泣曰:‘吾兄素羸,不堪事,今乃至于斯耶!’既而伯熙先出,遂得疾甚,药莫疗……卒于京。

”沈至入狱的原因是逃避赋役,沈庄入狱则可能是涉嫌“胡党”、逃避赋役而羁押至京,其事不小,连补带罚,再加上两兄弟最终都能出狱的上下打点,其数目也定在巨万以上。

大约在同年,沈万三的女婿陆仲和却在劫难逃,被扣上“胡党”的罪名满门抄斩。

  第三次打击是在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洪武二十六年(1393),“蓝党”案发,蓝玉被处死,株连则在全国蔓延。

有一位叫王行的先生,曾两次在沈家坐馆,同沈家至少有三十年的交情,又两次在蓝玉家坐馆,前后也有十多年之久。

通过王行的关系,想在新朝找到靠山的沈家同蓝家也有了交往。

“蓝党”案发后,有人劝王行逃遁,这位迂腐先生说:“临难无苟免。

”结果以同谋罪被诛。

  当时,沈万三女婿顾学文因夺人之妇,仇家怀恨在心,蓝玉事发后,仇家即以沈家同蓝家的关系为据,诬告顾学文与蓝玉通谋。

在严刑逼供下,顾学文招认曾收到蓝玉“钞一万五千贯”,为他购置粮米、绸缎等物,用来准备起事和赏人。

《弘治吴江志》载:案情牵涉他的“妻族沈旺、沈德全、沈昌年、沈文规、沈文矩、沈文衡、沈文学、沈文载、沈海,凡八人。

”其中沈旺是沈万三的儿子,其他人等也都是沈万三的子孙。

《周庄镇志卷六·杂记》记:“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学文坐胡蓝党祸,连万三曾孙(沈)德全六人,并顾氏一门同日凌迟。

”同日被杀的还有八十多人。

  《乾隆吴江县志·旧事》载有胡蓝党犯人沈德全一家的处置细节:二月十八日载:“正党与户下户丁多着折了臂膊,未出动的小厮不打,且牢着他。

供出的田口家财断没了。

”二月二十日载:“正党与户下户丁都凌迟了,十岁以上的小厮都发南丹卫充军,十岁以下的送牧马所寄养,母随住;一岁至三岁的随母送浣衣局,待七岁送出来。

”——真可谓惨不忍睹!沈万三苦心经营的巨大家业,就这样急剧地衰落了。

学习历史的感受

曾经读到这样的一段话:“参照历史这面镜子,可以练就看破成败的眼光,养成敏锐的世情嗅觉,让我们跳出人性的盲点,不再跌入历史的覆辙。

”深有同感,以下是我学习历史的感受: 了解历史并不是作为向他人炫耀的资本,学习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文化,但又不只是了解过去那么简单,历史对人们还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因为历史的错误会不断重演,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正如司马光所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又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张学良被囚禁十年期间潜心研究明史,以致于料事如神,终成一代明史专家(曾在台大历史系和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明史)。

读史使人明智,同一片叶子,有的人因这一叶而障目,有的人则因这一叶而知秋,学习历史可以培养我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对信息的敏锐感觉,学习历史还使我们有博大的胸怀去看世间万物,以最朴素的想法思考着名和利,因为历史能够包容万物,但历史又将他们所遗忘。

曹操“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迟早将要退出历史的舞台,所谓“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到那时候,一切的功名利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你争我夺都将失去意义,依旧还在的只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了。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与好友对坐,谈古论今,又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学习历史还要记住历史,历史不是政治的工具,胡适说过:“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们也不允许任何人篡改历史,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记住历史的真相,还原历史的真实。

写此文送给所有爱历史的人。

名人为了理想而奋斗的故事。

要短的,50字( ⊙ o ⊙ )啊

《忍辱苦读书》 陈平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为了秉承父命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

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

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

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

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

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

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

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

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

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

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

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

他也因此有些骄傲。

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

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

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

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

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张三丰创太极》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

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当时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

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吧

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

你知道张三丰到底怎么创造的太极拳吗

本片要说的,正是这个故事。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

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

可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

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

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

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

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

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

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皇甫谧浪子回头》 皇甫谧,魏、晋年间人,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医学家。

皇甫谧小的时候玩劣异常,被村子里的人称为小霸王,一次,他将同窗受气包家的枣树的树皮铲掉,使得枣树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婶婶的教育下,皇甫谧终于浪子回头,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

中国历史故事(300字左右,10篇)

这些不知道够不够,不够还有。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

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

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

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

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

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

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

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

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

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

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

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

他也因此有些骄傲。

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

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

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

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

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张三丰创太极》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

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当时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

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吧

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

你知道张三丰到底怎么创造的太极拳吗

本片要说的,正是这个故事。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

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

可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

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

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

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

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

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弟子规: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怎么解释

登基大典是为新皇位所举重要的宫廷仪式,登基大典老皇帝死后一个月之内择吉日举行。

在古代,多数情况下老皇帝死时下一代皇帝和大臣们都会在身边,老皇帝一断气,大臣们会立即参拜新皇帝,这个其实就已经算是继位了;先帝死后,新帝登基大典之前这段时间,新皇帝(尽管他还没举行登基大典)仍会被大臣们称为皇上。

等举行完登基大典后,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了。

“即立”在周代青铜器铭文中是一个常见的词汇。

如元年师兑簋铭文中有“惟元年五月初吉甲寅,王在周,各康庙,即立。

”又如谏簋铭文中有“惟五年三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师录宫。

旦,王各大室,即立。

司马共右谏入门立中廷。

” 根据刘雨《近出殷周金文综述》等资料辑录的西周青铜器金文出现“即立”的情况,可明显看出西周金文“即立”有一定的格式。

最典型的是四十二年逑鼎的铭文,相关部分为:“唯卌又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王在周康穆宫。

旦,王各大室,即立”。

本句可分为若干部分,第一部分是时间,本句中为“唯卌又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有纪年有纪月有月相有纪日。

第二部分是“王”在某宫庙,本句为“王在周康穆宫”。

第三部分是王“格”大室而即立,“格”字有的学者释读为“各”字,《尔雅》“格,至也”。

本器金文第三部分为“旦王各大室即立”。

用现代汉语说这个“即立”的格式的话,就是某年月日,周王在某宫庙,清晨周王来到大室,即立。

在“即立”之后,金文就会记录在场的王臣以及周王的册命或赏赐等。

前述二十余篇出现“即立”的金文,都严格地遵守这个格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二十余个“即位”格式句的第一部分时间的纪年,有“元年”有“十又一年” 有“卅年(三十年)”有“卌又二年(四十二年)”等,可见当时的“即立”并不一定在纪年元年。

 楔子明史赞曰: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

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

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

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

《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弘治十八年五月七日早朝时,皇帝朱佑樘宣布退位给未满十六岁的太子朱厚照,朝野上下无不为之感到震动。

同年六月新皇朱厚照正式登基,年号正德,改明年为元年。

当一场隆重庄严并且前所未有的登基仪式在京城举行之后,大明皇朝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太上皇,与首个真正以嫡长子身份登临皇位的第十位皇帝。

而在这个时候,却还没有一个人意识到,传承上百年的大明皇朝也迎来了她彻底改变的时机,一个更加辉煌强盛的皇朝将在世界的东方傲然独立。

第001章登基大典天灰蒙蒙的,明亮的启明星才刚刚落下,连太阳都尚未升起,朱厚照却早已在宫人的帮助下穿上了一身黄色的衮服,他的双手放在膝上静静的等待着,整个房间内都静悄悄的,仅为偶尔衮冕上的珠串会随着他的呼吸摆动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今日的乾清宫已经被宫人们整理打扫得焕然一新,但是室内的众多摆设都没有变动。

他的视线一寸寸的打量着这座熟悉却又陌生的宫殿,儿时与父皇相处的一点一滴不时在他心中划过。

从今天开始这座紫禁城中最尊贵的宫殿与这个国家就要更换主人,完全的属于他了。

洪亮的钟鼓鸣声打破了紫禁城的安宁,也唤醒了朱厚照的沉思,他听到殿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之后便是刘瑾轻声的通报声,“殿下,时辰到了

”“知道了

”他应了一声,吸了口气起身,清亮乌黑的眸子中已经满是坚定与憧憬。

朱厚照拉开大门走出宫殿的时候,钟鼓声已经鸣了三响,那意味着礼部的官员们已经结束了在天坛、先农坛与太庙的祭祀,盛大而隆重的登极仪式即将要拉开序幕。

天安门外身穿朝服的文武百官早已等待多时,在他们的翘首以盼中朱厚照的天子仪仗终于在城楼前停下。

由于是旧皇直接禅位,朱厚照自然不用身着孝服,皇宫中张灯结彩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继位,而整个仪式也是一片欢快而轻松的气氛,礼乐飘飘。

随着朱厚照下轿步行,缓缓登上天安门的城楼。

官员们的视线全部都落在这位自出生开始就被宠极一时的新皇身上。

在官员们的眼中新皇一身金黄色的衮服,龙袍上绣着的九条五爪金龙显得尊贵而威仪,他的步伐均匀,每一步都坚定沉着,数万人的视线与注目仿佛对他没有一丝影响,沉稳的气质完全看不出他仅仅是一位不满十六岁的少年。

随着朱厚照开始在天安门上进行祷告祭天,与天地沟通,官员们不安地心也渐渐的安定了下来,新皇稳重的表现让他们对未来开始充满信心。

此时的朱厚照却不知道官员们的心思,他正装模作样的跟着礼部的人进行祭天。

祷告天地是新皇继位的必要仪式,之后还要与各路神仙一一沟通才能继续开始仪式。

刚开始朱厚照还有几分虔诚之心,毕竟在这个时空中那些仙魔鬼怪是真正存在的,但是中国的神话体系是非常完整的,除了道教还有佛教的各类神仙,因此一次性需要“沟通”的神仙们实在是太多了,可是偏偏他又根本感受不到任何所谓的神谕,重复的动作做上几十次以后,他终于心烦了起来。

好不容易在他心中还没开始腹诽前祷告总算是完毕了,他立刻逃跑一般从天安门城楼上下来,心中兴庆还好这样的仪式一生只要经过一次。

沿着高高的台阶一路向上,朱厚照进入太和殿就座,等到他坐定之后,在午门外广场等待多时的文武百官才依官阶高低鱼贯进入大殿上表道贺。

宽大的龙椅对他来说还显得有些大,尽管铺上了软软的垫子他还是觉得硬邦邦的坐得有些不舒服,若是正在上表道贺的官员们知道这位新出炉的皇帝正在嫌弃这张人人都想做的龙椅,只怕会被他气的吐血。

朱厚照的双手扶着龙椅两边把上的黄金龙头,心中却感慨万千,自己前世不过是一个民主民权社会的普通士兵,现在却成为了万人之上的皇帝,不由得只能感叹人生无常。

其实在他心里还对于朱祐樘不和他商量就将他推上皇位有些怨念,即使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继位,他却没想到会这么早,所以才会有诸多抱怨。

直到新任司礼太监王岳开始宣读诏书,朱厚照才又将心思放在了登基仪式上。

读完诏书他的皇帝身份便正式确认了下来,接着同样一身明黄衮冕的太上皇朱祐樘在百官的叩拜声中走进大殿,微笑着挽着他的手走出大殿,来到太和殿外高高的丹陛之上。

太和殿的广场之上站满了百官与士兵,这些都是品级不够入殿的大臣。

当着这些臣子的面,朱祐樘从身后的萧敬手中接过一方木匣,小心翼翼的将之打开。

木匣中放着一方雕刻着盘龙的玉玺,旁边放着一根金符,朱厚照知道这就是象征着最高皇权的两样东西——六方玉玺中的皇帝之玺与掌管天下军队的金符。

朱祐樘淡笑着将那木匣交到他手上,然后取出了那方玉玺,吩咐道,“把手指咬破

”朱厚照心中满是不解,却还是按照他说的去做,听话的伸出右手食指放到唇边咬出一道血痕。

在他疑惑的眼神中,朱祐樘单手半托着那玉玺在两人眼前,又道,“把血涂在龙的眼睛上面。

”看着父皇认真慎重的表情,朱厚照只能按他说的一一照做。

这并不是那枚从秦朝流传下来,由和氏璧而成,然后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宝贝玉玺,尽管这枚玉玺也被称为传国玉玺,却只不过是在开国时太祖传下来的。

真正的那方传国玉玺早在元朝败退之后便销声匿迹。

虽然这方玉玺在平时很少使用,仅仅作为一种传承,不过朱祐樘也曾经让他看到过好几次。

他的印象里,似乎与父皇平时使用的那几枚玉玺也差不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神奇之处,也许唯一特殊一点的地方就是玉玺上方雕刻的龙。

在这枚玉玺之上是两条怒目相视的五爪金龙,它们盘横在六寸大小的底座上,两只前爪交握在一起看起来似乎正在进行拼死的争斗,显得十分狰狞,与其他玉玺之上祥和的盘龙完全不同。

朱祐樘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却故意保持神秘不回答,将那玉玺放到了他的手中,等他捧好以后才道,“用神识好好感受一下。

用真气

”朱厚照好奇的将心神沉浸在这方玉玺中,静静的感受着玉石的脉络。

从他指尖还微微的放出了一股细细的真气,沿着玉石的纹路仔细的探察着这玉玺的秘密。

当真气在这玉玺中蔓延开来,朱厚照突然发现自己与这方玉玺有了一种无比契合的感觉,就像这玉玺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样,他曾经也有过这种相似的感觉,当初轩辕夏禹剑认主的时候就有点像是这样。

难道这个玉玺也是一个法宝

他的心中不由得惊叹起来,可是接下来他却更为吃惊。

随着他对用真气探完这玉玺,将真气收回体内之后,慢慢的有一股细微的能量从玉玺中传了出来,沿着手指接触玉玺的地方传入了自己的体内。

心知父皇定然不会害他,所以他只是惊讶的分析着那股能量,那并不像是真气,却又蕴含的无穷无尽的力量一般。

那股奇特的能量随着真气的运转附着在筋脉中,剩余的则全部进入了丹田,然后朱厚照惊奇的发现自己对于天地灵气的感应与吸收突然好像加倍了。

这种奇特的能量好像天生对于灵气有着一种吸引力,他并没有刻意去吸收,那些天地灵气就已经如同前仆后继一般涌入他的体内,虽然朱厚照以往修炼速度就很快,但是却从来没有如同这样畅快淋漓的吸收过灵气,那种好像大热天里一口饮下一碗冰凉解渴的酸梅汤般的爽快,让他忍不住完全沉浸其中。

正在吸收灵气的朱厚照没有发现在他完全掌握这个玉玺之后,一股强大的威压隐隐从他身上散发开来,如同扔入水中的石子激起层层波浪,那股强大而充满威仪的压力以他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蔓延开来。

首当其中的就是离他最近如同刘瑾、萧敬等一般的近侍,像刘瑾这样不懂武功的还好一点,他们只是觉得新皇朱厚照似乎突然之间便得高大起来,尽管感觉到压力,却只是觉得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皇家风范。

而如同萧敬与守卫太和殿的锦衣卫这般懂得武功的表现就比较不堪了,当他们刚刚感受到这种压力的时候就已经忍不住运功去抵抗,但是那种感觉就像弹簧一样,越是拼命抵抗那施加在他们身上的威压就越重。

没有多久这些人就开始有些功力不济,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滴滴答答的滚落下来,一个个都满脸惊骇的望着发出这种气势的朱厚照。

由这种能量引发出来的威压像是天性能分辨人的强弱一般,个人能力与精神力强的人就施加得多一点,而那些普通一些的人就施加得少一些,虽然柔和而没有伤害力,但是却像是一个烙印一般留在了在场的文武百官精神之上。

在场的人里面唯一没有太大影响的仅有朱祐樘而已,他满脸喜悦的望着朱厚照,回想起自己当初即位是只能引发出不到十丈的可怜威压,相比起来,这一幕让他心中充满了欣喜。

自己的决定果然没有错,能够将这方皇玺发挥出如此大声势的人只怕也知道自己的照儿了。

“吾皇万岁万万岁

”终于有人忍不住跪倒在地高呼起来,在有人带头的作用之下,众大臣、士兵将士都不约而同的一排排跪倒下来,口中高呼万岁,太和殿前的广场设计时本就有回音的效果,上万人的呼喊声被增幅如同地动山摇般震撼。

朱厚照的心神终于收了回来,他敏锐的六识让他能够清楚感受到,原本那些心思各异的大臣们如今心中却都充满了虔诚,至少在这一刻他们是真心的将自己当作是天地之间最尊贵的皇帝。

心里知道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广场中的百官,于是他试图收回那股突如其来的威压,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进入自己体内的那股能量短短时间居然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

原来不是能一直留在体内的

朱厚照心中不禁有些失望,不过想想也就不再贪心,若是能一直如此剧烈的吸收天地灵气似乎也太过骇人了。

他试着再输入一股真气进入玉玺之中,但这次他却失望了,那股神秘的能量再也没有出来。

他不满地瞥了一眼在身旁淡笑的父皇,看来这其中的奥妙只能等晚上再一一盘问了

“呵呵,还不快读即位诏

”朱祐樘被他懊恼的表情逗笑了,提醒道。

他知道这儿子对于能提升自己实力的东西肯定充满了兴趣,不过现在可不是解释的好时机。

“难怪您的实力能提升得这么快

”朱厚照忍不住嘟哝了一句,任谁能像刚才那样汹涌的吸收灵气如果提升速度不快反而是反常了,切,枉费之前自己还真的以为父皇是天赋异禀呢

看来这个臭父皇还有很多秘密没有告诉自己

他朝着朱祐樘皱了皱鼻子,然后对着文武百官开始宣读即位诏。

所谓的即位诏只不过是一套固定的仪式,也就是登基大典最后的一项,由新皇先颂列祖列宗、皇明基业,接着再开始赞美先皇,将前一代皇帝吹的无比的圣明贤德,再然后是述说自己登基做皇帝的经过与感言,同时宣布新朝的年号。

最后,朱厚照还必须以新任皇帝的身份,说出新朝的治国方针:“朕以冲龄,统承鸿业,仰承父恩,殷勤教诲,巨细无遗。

迨亲政后,振奋图强,敬报父恩。

尔等百官,文武皆贤,股肱之臣,赞予重用,光昭旧绪,愈茂新猷。

”朱厚照将这段绕口的治国方针顺利的背完以后总算是松了口气,这些话可是他想了好久好久,最后请父皇一番改过之后才最终定下来的。

里面最重要的一句就是告诉百官,自己这个新任的皇帝还是会器重前朝的大臣们,并且会继续任用他们共同治理天下,只有这样才能安定由于改朝换代而开始浮动的人心。

当大臣们再次跪倒高呼万岁以后,朱厚照终于露出了今天最动人的一抹微笑,因为他知道这个磨人繁琐的登基大典总算是完结了。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