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61回微感言
三国演义第61回赵云截江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读后感1
孙权欲乘刘备出征西川的时候夺回荆州,便用张昭之计,谎称吴国太病重,要见女儿和外孙,想把妹妹和刘备唯一的血脉阿斗骗回江东.一为保亲妹妹安全,二为要挟刘备归还荆州!孙尚香不知是计,带阿斗回江东,巧被赵云知道,单枪匹马追之,至江边借一鱼夫小船,孤身一人摇浆而追!追上之后.奋勇杀退东吴数人,夺回阿斗,但背靠江水情况危急,所幸此时张飞赶来,帮忙带回阿斗,孙尚香只好孤身回江东,从此再未见到刘备,后来刘备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但被陆逊用计火烧连营,其闻刘备于白帝城病死,旋即跳江自杀! 人物性格: 赵云:忠心护主,武艺和胆色盖世无双!两度与危难之时救回后主,留下千古美名!
三国演义61-120回读后感
三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 ,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
」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
”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的感想或梗概
写了曹操在建成铜雀台后与众官大宴,曹操拿了一件四川锦袍,让众武官比试射箭,锦袍放在一柳树上,下面有一靶,射中红心者可以得到锦袍,最后许诸和徐晃大打出手,把锦袍撕烂了.然后曹操又让文官比赋诗. 周瑜设计想消灭刘备取回荆州,说帮刘备取西川,然后回军途中想让刘备开城门犒军,乘机打败刘备,让鲁肃告述刘备.周瑜以为刘备中计,谁知一切都被诸葛亮知道了,到周瑜回军时,早已埋下伏兵,杀了周瑜带来的五万水陆军大半,然后周瑜金疮迸裂,然后死了.感想:古代人的智慧真高,能知过去未来,我十分佩服.
三国演义第一回到第二十一回每一回的阅读感悟
第一回 :反映了当时东汉政权的腐败糜烂,宦官士族相斗。
这个浅显易懂的就不用说了,从此三人义结同心。
第二回 打督邮:看出了张飞不畏权贵 为人直爽。
反映了刘备仁义 为官清廉。
反映了封建社会官僚的欺压。
第三回 说吕布:吕布登场了 也就是说 这个诸侯争锋的时代也要开始了。
能看出董卓的倒行逆施。
吕布的如狼似虎。
第四回 刺董: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做出的义举。
能看出野心勃大的年轻时候还是有复兴汉室的梦想。
且这一壮举,为他以后的雄心壮志 王业之路做了铺垫。
第五回 关东战役:曹操矫诏会诸侯。
主要是这个情节能看出吕布之勇。
能看出关羽之勇。
刘备的出现能反映出当时上流社会对于皇亲国戚的崇敬。
第六回 背盟:关东联军几乎破裂,由此可以看出诸侯的勾心斗角,都汉室虚有忠义。
而虽勇 但是见利忘义。
这是尊刘的一贯作法。
第七回 标题不知道些什么好:盟军随着匿玉玺而解散,袁绍骗得冀州又打,孙坚又打刘表。
由此标志着诸侯的野心已经随着董卓的独霸朝纲 暴露出来。
第八回 连环计:看出的美貌。
吕布的儿女情长。
还有当时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第九回 董卓之死:吕布虽然助纣为虐 ,当初也是迫不得已,现在机会来了 好歹也是个浪子回头金不换。
但贾诩又怂恿李傕郭汜进军长安。
可看出汉室复兴,需要文治武功啊。
第十回 不知道怎么写标题便用两个句号带过吧。
。
:曹操借着父死之名要去徐州。
能看出在当时天下还是姓刘的时候,这个是很重要的。
还有就是当时逐鹿中原这个形势 徐州是战略要地。
第十一回 濮阳之战:吕布终于不再寄人篱下 ,直接攻取中原一大势力曹操的后方,而且成功,由此可见吕布之勇。
还有诸侯竞争的激烈。
至于刘备救孔融嘛。
可以看出上流社会对名望之士的崇敬,毕竟这个孔融使我们都知道的,七岁有让梨之贤。
第十二回 三让徐州:把刘备写的仁义之尽。
吕布和曹操的战役就不说了第十三回 。
。
:只能说这回我没怎么看懂 。
大概也就是汉室名存实亡。
西凉军阀残暴不堪。
第十四回 吕布袭徐州:陈宫之妙算,吕布带兵有道。
张飞嗜酒。
第十五回 孙策崛起:主要是写孙策,此人之勇不亚于吕布。
能看出他带兵有道,所以能平定江东各郡。
第十六回 辕门射戟:吕布确实是见好就收,忘恩负义。
但是还挺机智的。
没办法,纪灵太傻。
第十七回 袁术起七军:只能说袁术兵多,但不能运筹于帷幄。
吕布兵少 但能够出奇制胜。
第十八回 夏侯惇噬睛:猛烈有余。
还有贾诩的神机妙算,料敌如神。
能打之时却说不能打 不能打之时却说能打。
贾诩这个人不比大家崇敬的郭嘉差。
第十九回 吕布遭害:因果循环。
吕布多行不义,也不至于曹操不容他。
第二十回 许田行猎:曹操有篡汉之心 耽误篡汉之力。
朝野忠于汉室者多数,荀彧就是一个。
还有汉献帝终于表现出不满了。
第二十一回 刘备脱曹:先前的煮酒论英雄可以看出刘备和曹操都是当时英杰,必成大业。
一个隐忍 一个雄壮。
而刘备脱曹也就是反映刘备的壮志,和他反复无常的作风。
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感悟
三让徐州,取之有道;差异竞争, 放眼三国三位开国之君,官宦世家,年少时即与出身的袁绍称兄道弟,自身又有杰出才干。
孙权承父兄基业,自身又知进退。
一个有天时,一个坐拥地利,起点高,自身素质过硬,成一方霸主顺理成章。
反观,虽心比天高,但出身下贱,虽苦心经营了两个万人敌却一直没有很好的落脚点,而徐州历来是战略要地,兵家必争。
当陶谦要把徐州让给的时候,心里肯定是喜不自禁的。
但他很聪明,没有马上答应下来, 而是“三让徐州”,直至陶谦老人家给他跪下恳求,并有别人帮忙劝说,他才勉强收下。
他这样做的确很聪明。
因为如果刘备痛痛快快地收下徐州,恨他的就不止一人了。
临近的诸侯恐怕都会立马来讨伐“趁人之危”的刘备。
三让之后,不仅不是“趁人之危”,而且还是帮别人的忙,仁慈之举了。
刘备此举,师出有名,符合他一贯实施的仁义的策略,故而最后拥有人和,与曹、孙分庭抗礼。
放到今天,我们也许先天优势远不如官富二代,但如果能找到自己的独特竞争力,实施,如何不能成就一份事业,刘备的经历也告诉我们遇与不遇在天,贤与不贤在于自己,要想成功,需努力修炼,静待天时,才可乘云化龙,逍遥世间~
三国演义十六回概括、感悟
曹操受到左慈的戏弄,得病难以治愈,有人推荐了神卜管辂,管辂测算出西蜀大军压境,许昌来年会有叛乱,曹操派曹洪领兵五万去守东川。
三国演义第一回读后感
刚看完三国演义,这里有《三国演义第一回读后感(五篇)》,可以借鉴一下,这是我在《夏雨阁的读后感》上找的。
读后感写作的一般结构是:引-议-联-结,即引用文章的精彩段落,并联系自身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总结受到的启发,范文只能借鉴,给你提供思路,最好还是自己写。
【第2句】:志同道合的朋友《三国演义》的第一章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张角乘机起义,起义军攻打州县,势如破竹,幽州太守便招募兵将。
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看到榜文长叹了一气,张飞听到了,就说:“男子汉大丈夫,不思为国效力叹什么气呀
”刘备就说起了他叹气的原因,张飞见大家志同道合,说要和刘备一起从军。
刘备听后喜笑颜开,便和张飞一起去酒店饮酒。
正喝着高兴,忽然来了一个红脸大汉,高喊:“酒保,快拿酒来,我急着去投军。
”刘备打量了他一番,不禁暗赞一声:好一条大汉。
刘备请他来同坐,并问了他的姓名,一问便知,他叫关羽,也是来投军的。
刘备见此人是一位豪杰便说了自己和张飞的打算,三人举杯痛饮彼此相见恨晚。
不觉已是黄昏时分,张飞请刘备、关羽到自家做客,顺便在家后的桃园结为异姓兄弟。
刘、关二人答应了。
第二天他本就结成了异姓兄弟,并每人打造了一把兵器。
《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和我们学的《大海中的灯塔》差不多,都是告诉我们朋友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只要理想相同,就可以联结在一起。
世界上有多少崇高理想的实现,都是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努力的结果。
【第3句】: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有个十分出名的典故叫做“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讲述的是故事的主角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离奇相遇,并惺惺相惜,结交为兄弟共谋大业的故事,这也是三国演义效果的开端。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涉及到的典故:桃园三结义。
主要人物:刘备、关羽、张飞。
地点:涿县。
时间:东汉末年建宁二年。
背景:张让、赵忠等十大宦官弄权,朝政腐败,各地盗贼峰起,引起来黄巾军起义。
主要事件:张角领黄巾军起义。
隐居楼桑村的刘备得到张飞和关羽的相助,在涿县桃园之中结为兄弟,参军创业。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
经典词句: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
安得快人如翼德,尽诛世上负心人
大意概述:汉末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张角兄弟起事。
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
刘备不甚读书,性宽和,寡言事,喜怒不形于色;其父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为汉室宗亲。
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州。
曹操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
何曰: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说操为治世之奸雄。
操除洛阳北部尉时,不辟豪贵,威名颇震,因黄巾起拜骑都尉,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
卓见玄德为白身,不为礼,张飞欲斩之。
结论:结义从古到今都有,但能结到真正的手足兄弟,恐怕刘关张三人算是古往今来的第一典范,也是大家的榜样,然而即便是要结义,也需要真正的缘分,才能做到真正的手足情深,看看如今的世界,真正的情义还剩下多少呢,更别谈生死与共了
三国演义,第六回感悟
《三国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这回讲的是董卓因为吕布战败,于是迁都长安,在洛阳大肆屠戮,孙坚救了宫阙之火,无意间发现了玉玺,于是拿着玉玺背约回江东去了,而袁绍等人不肯追袭害的曹操战败。
于是众诸侯散伙。
读过这回,最大的感受就是董卓之残,孙坚之精,曹操之专断,袁绍之无谋。
董卓在临走时还不忘抄了洛阳富户的家,卷了钱财去了长安。
孙坚、袁绍、曹操等十八路诸侯结义时信誓旦旦,结果各自居心叵测,先是孙坚背约,然后曹操独断专行,袁绍等无谋,放任董卓,从而导致一场轰轰烈烈的剿贼计划成为泡影,也为后来群雄并立奠定了基础,这也标志着大汉王朝的摇摇欲坠,汉献帝空有帝名,而权力在于董卓,十八路诸侯名为就应,其实各自心怀鬼胎,各为私利。
这也就标明着《三国演义》这部著作已经从东汉的末年王朝故事过渡到了早期的群雄割据故事,后来的吕布之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赵云之死、刘禅之降分别标志着群雄割据晚期的开始、群雄割据的结束、三足鼎立的开始、三国末期的开始和三足鼎立的结束,可以说第六回便是一个分水岭,以前的是东汉末年,从这以后,主角不再是汉献帝,而是以袁绍、曹操为主的割据势力。
供参考。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三顾茅庐的感悟,50字左右,谢谢
刘备为寻人才成就霸业 邀请诸葛亮 虽然这其中费了些周折 但最后成功了 获得了不少的收益 试想 如果刘备没有长远的眼光 能想到请诸葛亮吗 如果刘备遇到些困难就退缩 能成功的请到诸葛亮吗 如没有诸葛亮 能有后来的三足鼎立吗 所以 要想做成一件事 在拥有长远眼光的同时 还要有毅力 只有这样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