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画的感言

09-30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草原感想

今天,我读了这篇课文之后,被草原的自然之美,还有草原上人们心灵的美给吸引住了。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先生第一次访问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赞美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和民族之间的团结,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读完全文,我就仿佛置身在草原当中一样。

我穿过许许多多的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牛羊成群,时不时发出叫声,仿佛也在悄悄地赞美着这美丽的景色。

我跨过一条条小路,骑上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鸟儿的叫声,只听见黄鹂鸟优美的歌声,到处都显得那么幽静。

这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使我陶醉在这美景当中……我来到蒙古包中,好客的主人,热情地端上了。

掺和着牛奶的奶茶,显得那么热乎,就像是蒙汉人民热情握手后那一种感觉,那一种热乎乎的感觉。

当地的人民向我们介绍了他们那里的情况,并为我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草原上的美确实很让我们迷恋,草原上的人心灵更美!我将记住草原上那美丽辽阔

写一段画 现象+生命感言

生活中,我们常哀叹生命不幸,在等待希望的瞬间,时间像一只顽皮的小精灵,窃笑着与我们擦肩而去。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童年的无忧无虑早已如梦般散去,少年的浪漫往事,已伴随着日历,飘逸在岁月的风中…… 时光飞逝,往事烟云如歌,也只能存在于记忆的光盘中。

未来的时光犹如一条无声的河流,在浩浩荡荡地、义无反顾地向身后延伸。

岁月如梭,然而生命依然如苍穹在的云朵那般轻盈,犹如春天的原野般美丽而恬静。

打开人生的第一页历史,就如掀开一张崭新的图画,岁月的年轮在春天的脚步中增长,生命也在风的呼吸中升华。

在罗大佑的《童年》和朱自清的《匆匆》的感悟中,我逐渐明白了:人生的真正含义,难道不是制定一个又一个生活的目标,然后去逐步实现吗

而有的目标则将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细细想来,人生中有许多困难和失败,只能算是岁月之歌中的一串不协调的颤音。

通过勤奋和拼搏,仍然能奏出生命乐章的动听之音,同样会赢得热烈的喝彩

贫困、疾病以致生命中更多的劫难的降临,都是命运逼你去创造和珍惜重新开始的机会,让你有朝一日苦尽甘来,虽然曾经因为劫难,遭受到打击与嘲讽。

青春仅有一次,生命仅此一回。

让我们用心、用真情歌唱这美丽而又珍贵的生命之音吧

生命是上帝雕琢的艺术品,没有绝对的完美,只有相对的坚强;生命是女娲创造的奇迹,没有绝对的尊卑,只有相对的能力;生命是诺亚保留的美丽,没有绝对的美丑,只有相对的灵魂位置。

感悟生命,感悟着件奇迹般美丽的艺术品。

在《圣经》里,上帝创造了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小溪大海、高山盆地。

于是这地球便有了生命。

但花会枯萎,鱼会死亡,水会干枯,山会倒塌,所以地球这个生物链才会如此伟大,因为它是公平的。

就像艺术品般的生命,没有绝对的完美,只有相对的坚强。

当汹涌的潮水袭来时,是诺亚保存了生命。

他毫不偏心得从每种生命中选择了一双,不管其善、恶,尊、卑,美、丑——其实生命本身就没有这种区别——只是为了延续生命。

事实上,外表的美丑极难判定,因为根本没有标准,最邪恶的嗜血魑蝙,人类认为它丑陋无比,但天知道他们是不是自然界中的天皇,天后,更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抱着同样的心态看人类。

所以生命没有绝对的美丑,只有灵魂才是一个有力的标准。

生命,一件无法用词藻形容的奇迹。

还有一篇关于生命的文章不朽的战士---记木垒的胡杨林胡杨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树种,植物分类学了属杨柳科,为多年生落叶乔木。

新疆的当地汉人把它称为“梧桐”,哈萨克人称其为“玉朗托格”,意为“蒙古包似的树”,而在我国的诸多古籍中则把它称作“胡桐”。

据专家介绍,胡杨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少数原始树种之一,就像银杏一样,被植物学家誉为古代树种的活化石。

胡杨择沙漠而生,将根系扎在干旱的沙漠,是一种超出想象的顽强精神伸展着骨骼。

据说,胡杨的寿命一般在 600年左右,更奇的是,它死后的树杆可以站立1000多年,就是倒在地上也会上千年不朽。

当你沿沙漠而行,看到那些被风沙剥蚀得伤痕累累的胡杨,你首先会产生一种敬意。

它们不但是一群勇于献身的勇士,而且是一群最忠于职守的卫士,它们即便死去即便被剥光皮肉,它们的骨骼也依然挺立。

这种伟大的品格没有任何一促树木能与其相比。

在我国西部的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上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胡杨林,其中以木垒胡杨林和塔里木胡杨林最为著名。

木垒胡杨林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部 的木垒县境内,在县城东北 180公里处,乘坐汽车大约需要 5小时。

由此向西10公里,便是著名的北塔山盐池,是新疆工业用盐的重要产地;向南30多公里则是闻名遐尔的木垒鸣沙山;它的北侧是横卧中蒙边界的北塔山,距胡杨林 5公里左右。

整个林带呈东西走向,沿北塔山山前平原分布,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

林内古木参天、密密匝匝,加之地貌起伏,形成形态各异的土丘,再杂以大片的红柳、梭梭,给人一种原始神秘的古荒气派。

木垒胡杨林确是一处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特就特在它至今仍保持着一种原始风貌,一点也没有其它景区那种雕琢的痕迹,它完全称得上是一块处女地,那些树干在上万年的风沙剥蚀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造 型,有的如猛虎出山;有的似鲲鹏展翅;有的像骏马扬蹄;还有的像纤纤少女。

有诗赞道:“矮如龙蛇数变形,蹲如熊虎踞高岗。

嬉如神狐掉九尾,狞如夜叉牙爪张”。

所以走进胡杨林,就像走进一座天然艺术宫 殿。

这些千奇百怪的形象,给艺术家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给探幽访胜的游客带来无限的游趣。

由于胡杨林人迹罕至,加之水草丰美,所以这里栖息着大量的珍稀动物,如蒙新野驴、鹅喉羚、岩羊、狐狸、野兔等。

当你在胡杨林里行走,你会不时地和这些自由动物相遇。

常常会有一只野兔或者狐狸突然从你的脚下窜出,吓得你连声大叫,过后又觉得很开心。

这里还生活着一种叫“大鸨”的鸟,个头和家鸡相仿,腿很长,脚无后趾,飞起来振振有声,羽毛十分美丽,是国家一类保护鸟类。

这种鸟在阿拉伯被奉为神灵,据说一只鸟可卖几十万美元。

所以自80年代后,常有国内外的偷猎者到此冒险。

当落日溶金,斜阳低挂的时刻,丝丝缕缕的阳光在树叶上闪动,偶尔一群鸟从远处飞来,在镀满夕阳的天空快乐地扇动着翅膀,你会感受到一种从来未有过的宁静,功名利禄、世态炎凉仿佛离你那么遥远,你会重新听到原始生命的律动。

真的,胡杨林具有大自然特有的魅力,它会让你的心泉荡起无限的遐想。

希望能帮到你,谢谢我比你大一个月多,大家那么有缘,不如........

求精致的散文,随笔,越多越好,可以是描写风景的或是感想。

一条河流的梦    一直在被宠爱与被保护的环境里成长。

父母辛苦地将战乱与流离都挡在门外,竭力 设法给了我一段温暖的童年,使我能快乐地读书、画画、做一切爱做的事。

甚至,在我 的婚礼上,父亲也特地赶了来,亲自带我走过布鲁塞尔老教堂里那长长的红毯,把我交 给我的夫君。

而他也明白了我父亲的心,就把这个继续宠爱与保护我的责任给接下来了。

   那是个五月天,教堂外花开得满树,他给了我一把又香又柔又古雅的小苍兰,我永 远都不会忘记。

   因此,我的诗就为认识我们朋友间一个不可解的谜了。

有人说:你怎么会写这样的 诗

或者:你怎么能写这样的诗

甚至,有很好的朋友说“你怎么可以写这样的诗

”    为什么不可以呢

我一直相信,世间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爱情:绝对的宽容、绝对的 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绝对的美丽。

假如我能享有这样的爱,那么,就让我的诗来作它 的证明。

假如在世间实在无法找到这样的爱,那么,就让它永远地存在我的诗里,我的 心中。

   所以,对于写诗这件事,我一直都不喜欢做些什么解释。

只是觉得,如果一天过得 很乱、很累之后,到了晚上,我就很想静静地坐下来,写一些新的或者翻一翻以前写过 的,几张唱片,几张稿纸,就能度过一个很安适的夜晚。

乡间的夜潮湿而又温暖,桂花 和茉莉在廊下不分四季地开着,那样的时刻,我也不会忘记。

   如果说,从十四岁开始正式进入艺术科系学习的绘画是我终生投入的一种工作,那 么,从十三岁起便在日记本上开始的写诗就是我抽身的一种方法了。

两者我都极爱。

不 过,对于前者,我一直是主动地去追求,热烈而又严肃地去探寻更高更深的境界。

对于 后者,我却从来没有刻意地去做过什么努力,我只是安静地等待着,在灯下,在芳香的 夜晚,等待它来到我的心中。

   因此,这些诗一直是写给我自己看的,也由于它们,才使我看到自己。

知道自己正 处在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所有繁复的花瓣正一层一层地舒开,所有甘如醇蜜、涩如黄 连的感觉正交织在我心中存在。

岁月如一条曲折的闪着光的河流静静地流过,今夜为二 十年前的我心折不已,而二十年后再回顾,想必也会为此刻的我而心折。

   我的蒙古名字叫做穆伦,就是大的江河的意思,我很喜欢这个名字,如果所有的时 光真的如江流,那么,就让这些年来的诗成为一条河流的梦吧。

   感谢所有使我的诗能辑印成册的朋友。

请接受我最诚挚的谢意。

而晓风在那样忙碌 的情况之下还肯为我写序,在那样深夜的深谈之后,我对她已不止是敬意而已了。

   一九八一年六月写于多雨的石门乡间 席慕容 透明的哀伤 站在峡谷之间的吊桥上,站在满月的光辉里,我们呼唤你过来,来看那高悬在天上的月亮,你却微笑拒绝了。

斜倚在吊桥的另一端,在山壁的暗处,你说: “我从这里看你们就好了,因为,你们就包含了月光。

” 山风习习,流水在转折处呻吟喘息,身旁的H为了这样美的一句话轻声惊叫起来。

月华如水也如酒,清澈而又迷离,为什么此刻我的心中却隐隐作痛

是因为在那样透明的月光之中感觉到自身的有所隐藏吗

是因为在那样圆满的一轮清辉之中感觉到自身的缺失与憾恨吗

仿佛有一种畏惧,如影随形。

年轻的时候,心中的阴影来自那对前路的茫然无知,我会遇见什么

我会变成什么

一切都没有启示与征兆。

而到了这一夜,那逃避不了的阴影却是来自对前路的全然已知,盛筵必散啊

盛年永不复返,我们这一生从未能尽欢。

请你原谅我,亲爱的朋友,原谅这即使是在清辉流泻的光耀之处依旧紧紧缠绕着我的悲愁与怅惘。

是的,在这样美丽的夜晚里,生命是可以包含着月光,却不得不在同时也包含了一层透明的哀伤。

春回我知道  凡是美丽的  总不肯 也  不会  为谁停留     ——画展  只要知道朋友里有谁是住在北投的,我就会自然地对他有了好感,而且,总不忘记告诉他:  “我娘家以前也在新北投。

”  其实,那个旧家早已转卖给别人了,可是在我心里,我一直是住在那里的。

每次梦里家人团聚的时候,也总是在那个长春路的山坡上,院子里总是开满了杜鹃和红山茶。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很多不能忘记的事都是在那里发生,从那里开始的。

  就好象我常爱讲给朋友听的那件事一样:有一个春天的下午,天气那么好,在屋子里的我禁不住引吭高歌,一首接一首地唱了起来。

透过落地窗的玻璃,看见德姐在杜鹃花丛里走过来又走过去,她长长的黑发在脑后流了起来,露出一段柔白的颈项,从缤纷的花丛里转过来的脸庞上竟然带着一种很神密的笑意。

  被这样一幅画面吸引住的我,歌也忘了唱了,就站在窗前呆呆地看着微笑的对我走过来的姐姐。

  姐姐走进来了,脸还是红红的,她说:  “你知道,我为什么一直要呆在院子里吗

”  “看花

晒太阳

”我试着回答她。

姐姐摇头,然后,那种神密的笑意又浮了上来:  “我呆在院子里,是为了要告诉别人,在屋子里唱歌的那个人不是我

”  接下来的,当然是一阵不甘受辱的惊呼,然后就是一场追逐和嘻笑。

当我们两个人终于都累得跑不动了的时候,我就顺势在草地上躺了下来。

在笑声和喘息声里,我还记得那很蓝的天空上,有好多朵飞得好快的云彩。

  而那样单纯和平凡的日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

一直认为是应该的,并且不足为奇的相聚,怎么忽然之间竟然变得珍贵和不易再得了呢

  今夜,在多雨的石门乡间,杜鹃花在草坪上一丛又一丛地盛开着。

打开姐姐新录制的唱片的封套,轻轻地把唱片放在转盘上,静夜里,姐姐深沉又柔润的女中喜听来特别美丽。

十几、二十年的努力使她终于能够实现了她年少时的愿望,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声乐家。

可是,我却常常会想起了我们山坡上的那个开满了花的院子,和天上的那些云彩,白白柔柔的,却飞得好快。

  不肯回来的,大概也不只是那些云彩了。

丰饶的园林做过一个梦。

在梦里,我一个人站在街角公共汽车的站牌下等车  好像已经过了很多班车了,可是,我都没能上去,夜很深了,我心里越来越着急。

  但是,每次在有车子开过来的时候,我却又总是犹疑不决,不知道该不该上去。

在那些疾驰而过的车厢里,不是有着太亮的灯,就是有着太多的人,在深沉的夜色里显得怪异而又喧哗,总是不像我盼望中的那一辆。

  其实,我好像也并不很清楚自己盼望着的到底是一些什么

只是隐隐地感觉到,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应该有一条比较好的路,应该有一种比较好的气氛,在下一辆车里,应该有我愿意与他相遇的人。

  车子一班一班地过去,我一直站在街角,午夜时,挂着红灯的最后班车来了,终于跳了上去,却发现车厢里空无一人。

  只好孤单地坐到终点,沿路,一盏一盏的路灯依序而灭,回头看过去,只见来路上竟是一片漆黑。

  来时的路上一片漆黑。

  我在暗夜里醒来,梦中那种孤单的感觉仍然紧紧地攫住了我,整个人好像沉没在一个冰冷而又透明的世界里,那是怎样萧索的世界啊

在千般迟疑之后,却发现自己已一无所有。

  窗外星光满天,虫声遍野,南方的夜晚温暖而又芳香,我从梦中醒来,决定再也不要回到那样的梦境里面去了。

  在真实的人生里,我希望永远不会有那样的一刻。

  在真实的人生里,有多少犹疑和挑剔的人呢

  车子开过来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迟凝,不知道该不该上去,不知道这是不是盼望中的那一辆,上去之后,会不会与他相遇,会不会与他一起到达终点,还是说,也许会中途分离,怅然地目送他逐渐远去。

  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

  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我并不反对那些坚持着自己理想的人,有些理想实在值得为它坚持一生,可是,一生也并不仅仅只是如此而且。

在人生的长路上,有多少值得停留的时刻,有多少值得去试探去开启的门

  可惜的是,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被分类,被别人也被自己。

分类的结果使我们终于要走到一条比一条狭窄的路上去,进入到一个越来越封闭的世界,到最后,我们被迫与所有喜欢过的,或者还来不及去喜欢的事物分离。

回头看过去,来时的路上竟然一片幽暗,要到了那一刻才能明白自己的孤单。

  我一直认为,假如学画画只是为了一种乐趣,并不是为了要画得特别的好,假如学写字的人不一定急着要在年轻的时候就自成一家,假如做学问的人不一定急着要变成权威,假如周围的人能够不那样急着将我们分类,假如这个社会能够容许我们自由和从容地成长;那么,生命将会有一种怎样丰饶与美丽的面貌啊

  当然,我们仍然会往前走去,在人生的长路上,我们仍然有着一份坚持和盼望,在遥远的前方以光与方向在指引着,可是,我们同时也能看见,在路的两旁,有多少扇门,在等待着我们去从容开启,门后有多少烟云缥缈的小径,在等待着我们去从容探寻,在路的两旁啊

有一处怎样丰饶与美丽的园林

  前几天,和朋友们在夜里开车走南横公路去东部。

  出发的时候已是薄暮,原来并没有想到路会那样长,那样远,那样崎岖不平的,可是,既然已经上了路,就没有回头的余地了。

  路上的风景也让我们舍不得回头,一路开上去,到了海拔两千多公尺的山上时,天就完全黑了。

  星星开始一颗两颗地出现,我急着在心里盘算,今天是阴历的几月几号

因为,我想,如果能有一轮满月,那该有多好

  可是,那天恰好是一个没有月亮的日子,我觉得很失望也很遗憾,兴致也就再不怎么提得起来了。

  路变得好长,好黑,似乎永远没有尽头,我们轮流开着车,最后,我实在困倦不堪,把方向盘交给朋友之后,就蜷曲在座位上睡着了。

  恍惚之中,知道车子已经到了平地,可是又在转折地绕着路,走过木板搭成的桥,走下碎石遍布的河床,走上一条弯曲的小径,车子终于停了。

  我想,我们大概是到了。

朋友们有的跳下车去拍旅舍的门,有的过来摇醒我,可是,我实在困极了,干脆整个人横躺在前座上,什么都由得别人会安排了。

  我们到得实在太晚了,旅舍没有灯光也没有人声,四周极暗极静,只有朋友的声音在耐心地轻轻呼叫着:  “有人在吗

有人在吗

”  车门都已被朋友打开了,山风吹袭过来,清凉中带着一种草花的芳香,我不禁翻了一个身,仰面向着天空睁开了眼睛。

  满天都是闪烁的星星

  满天都是晶晶亮亮的星星

  我从来也没有着越拉样多,这样密,这样亮的星群。

就在这高高的澄净的东部天空上,晶莹闪烁,几亿几兆的星星正成群地以各种形状各种光度聚合在一起,像沙、像河流,像浮雕又像旋涡,从高高的夜空上俯视着我。

  在那一刹那间,我疯狂地爱上了那满天的星光。

  以前,只肯在有月亮的晚上出去散步,好像只有那如水的月色才是我唯一珍爱的时刻,从来不知道星光满天也会是这样美丽和迷人的。

  生命里有着多少无法预料的时刻啊

  终于明白了,我其实不必一定要苦苦追寻那一扇已经错过了的,只存在在过往记忆里的门,往前走去,还有多少扇门在等待着我去一一开启,生命里还应该有多少不同的惊喜和盼望。

  “回顾”固然可以让我重温那些如水的月色。

但是,如果只坚持不断地“回顾”下去,终于会使我错过了我的今夜,和这一夜里满天的星光。

  原来,只要我愿意,生命可以是一处多么丰饶与美丽的园林

  只要,只要我愿意。

星期天的早上 每个星期天,是我要自己洗菜煮饭的日子。

很喜欢早上随意在菜市场里采买的那种心请,是一种寻常的市井人生,寻常的熙熙攘攘,手上拿着一斤半斤的青菜。

在木瓜、西瓜和荔枝之间挑挑拣拣享受着一个寻常妇人所能得到的种种快乐。

  现在,回到家来,开始在水龙头下整理起来了,红的蕃茄和绿的芹菜在源源不绝的水流冲洗之下,颜色显得格外新鲜怡人。

  太阳很好,后院里,莲雾开始结果了,累累挂满枝头,邻家的九重开得正欢,鲜紫的花簇都挤到我们的院子里来了。

有女孩子在墙外唱着歌走了过去,细嫩的嗓音唱的竟然是一只老歌:  你知道,你是谁

  你知道,华年如水……  我微笑地拿起一棵包心菜,开始一片一片地剥了起来。

外层的大叶子带着很深的绿,有很多皱折大概是因为天热的关系,都变得又黄又软了。

可是慢慢剥下去,叶子却一层比一层白,一层比一层脆嫩,一层比一层光洁。

  忽然之间,有了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原来正在灵活地洗着菜叶的手忽然停住了,我站在夏日的窗前,心中掠过一阵恍惚的愁思。

  我,我又是谁呢

  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到底,哪一个我才是真正的我呢

  在很多朋友和很多事物的前面,我总是由衷地觉得快乐,觉得兴奋。

我由衷地喜欢这个世界,也很希望这个世界能喜欢我,希望能永远和我的朋友们在一起,希望所有的事物都不会改变,在那种时刻里,我是一个既满足又快乐的人。

  可是,在另外的一些时刻里,当只有和少数几个朋友处在一起的时候,我那颗忧愁的心就会慢慢地泄露出来,然后,逐渐而缓慢地,将我完全淹没。

  有一次,一个男孩在他们植满了相思树的大学校园里问我:  你现在说的和你刚才说的为什么不一样

  是吗

我是这样的吗

刚才的我,在他们灯火明亮的教室里,和一班人嘻嘻哈哈地聊了两个钟头。

我说我怎样无牵无挂,怎样无需无求,我说我怎样知足快乐,怎样的洒脱,并且也希望他们能和我一样,凡事都能往开里去看。

最后,向大家微笑地道了再见,转过身来,在这个灯光照不到的角落里,和几个留下来问我问题的同学们坐在草地上,娓娓道来的,却是我的忧虑,我的惶惧,我对时光逝去的不甘心,却完完全全是和刚才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心情了。

  所以,那个男孩才会问我:  你现在说的和你刚才说的为什么不一样

  是的,我是说的不一样了,但是,我不是故意的,我也没有在任何一个时刻里说过谎,我只是换了角色,因而也不得不换了心情,如此而且。

  一直觉得,在一些特殊的时刻里,我似乎同时又是演员又是观众。

一个在缤纷喧哗的台上,兴高采烈地扮演着上苍赐给我的那个角色,另外一个却远远地站着,站在离这场热闹很远的地方,含着泪,心里疼痛地看着这一切。

知道无论我曾经拥有过多么丰厚的赏赐,无论我曾经怎样尽力使我自己值得这一份赏赐,无论这世界曾经怎样温柔与美丽,生命仍然如一条河流,无日无夜不在我们身旁悄无声息地流过。

  戏永远在上演,然而我们却只能占有那极短极短的刹那,再甜美的一生也只是一闪而过。

  我的欢乐与悲伤便由此而生,我的不舍与不甘心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在我心里,我是怎样爱恋着这缤纷的人世间啊

却又怎样战战兢兢地在享用着每一分和每一秒。

我是怎样慷慨地想和朋友分享着一切,却又紧紧守住一个孤独的角落,从不肯轻易开启。

对着迎面而来的欢乐与幸福,我心中是怎样欣喜又怎样惶惧啊

  菜叶一层一层地剥下去,颜色越来越浅,水份却越来越多。

  我也正一层一层地将我自己剥开,想知道,到底哪一层才是真正的我

  是那个快快乐乐地做着妻子,做着母亲的妇人吗

还是那个谨谨慎慎地做着学生,做着老师的女子呢

  是那个在画室里一笔一笔地画着油画的妇人吗

还是那个在灯下一个字一个字地记着日记的女子呢

  是那个在暮色里,手抱着一束百合,会无端地泪落如雨的妇人吗

还是那一个独自骑着车,在迂回的山路上,微笑地追着月亮走的女子呢

  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到底哪一个我才是真正的我呢

  而我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与珍惜,又有谁能真正明白

谁肯真正相信呢

  菜叶剥到最后,越来越紧,终于只剩下一个小小的嫩而多汁的菜心。

  我把它放在砧板上,一刀切下去,泪水也跟着涌了出来。

  院墙外,唱歌的女孩子又绕了回来,仍旧是刚才那一首歌在反复着:  你知道,你是谁

  你知道,华年如水……  夏日窗前,好一个美丽的星期天

草原课文读后感想50字

今天,我读了这篇课文之后,被草原的自然之美,还有草原上人们心灵的美给吸引住了。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先生第一次访问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赞美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和民族之间的团结,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读完全文,我就仿佛置身在草原当中一样。

我穿过许许多多的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牛羊成群,时不时发出叫声,仿佛也在悄悄地赞美着这美丽的景色。

我跨过一条条小路,骑上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只听见黄鹂鸟优美的歌声,到处都显得那么幽静。

这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使我陶醉在这美景当中……我来到蒙古包中,好客的主人,热情地端上了。

掺和着牛奶的奶茶,显得那么热乎,就像是蒙汉人民热情握手后那一种感觉,那一种热乎乎的感觉。

当地的人民向我们介绍了他们那里的情况,并为我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草原上的美确实很让我们迷恋,草原上的人心灵更美!我将记住草原上那美丽辽阔

美丽的草原一年级看图写话,图中提示有:春游,辽阔,草原,一望无际,绵羊,蒙古包,温暖怎么写

1 草原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和“都”的意思。

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

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

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

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涯,边际。

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2)对词语的理解。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

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盘绕。

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①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

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

③通过展示图片和请去过草原的同学作介绍,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

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3.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

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4.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

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

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是精笔细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

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5.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教师可相机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资料,访问老师、家长,与西部地区的小学生建立联系等方式,为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备。

6.生字、生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

如“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ì”;“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四、教学案例 片段: 品读优美语句 师: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生: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可以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

师:同学们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 生:我发现了,是“绣”!羊群本来是因为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

这块巨幅地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了。

师: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也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湖面上飘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是啊,这样的仙境怎不令人惊叹,令人感到舒服呢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也很美,“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作为牛马生活在草原,简直就是进了天堂,它们一定在品味这种幸福的生活。

师:你体会得真好。

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水草丰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无忧无虑。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真令我们心向往之。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着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幅画中! 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正是作者这些优美的描写,才给了读者这样丰富的联想,让我们和作者一样,深深陶醉于草原的美景,和作者一样惊喜不已,赞叹不已。

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五、相关链接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

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

1946年赴美讲学。

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

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

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

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鄂温克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讷河县等地。

蒙古古舞蹈观后感

元代回族诗人曾描绘了鞭鼓舞的情景:马乳新桶玉满瓶,沙羊黄鼠割来腥。

踏歌尽醉营盘晚,鞭鼓声中按海青。

狞猎归来,人们团聚欢宴,品尝着沁人心脾的喷香的马奶酒,而且敲着鞭鼓,踏歌尽醉。

鞭鼓,即挎在身上的长型蚊,据1982年考古发现:赤峰市郊一元代贵族弘吉刺部德薛禅的后裔贵族墓室的壁画上,画着一元代乐队,其中一人便身挎鞭蚊,右手持鞭击之。

以手击蚊,边唱边跳,所跳所歌也是对狩猎的歌咏。

击拍而舞是蒙古族古老的习俗。

甫宋人盂珙在(蒙鞑备录)中记“国王(指木华黎)出师,亦以女乐随行,率十七、八美女,极慧黠,多以十四弦弹大官乐等曲,拍手为节,甚低,其舞甚异。

”与鞭鼓舞不同,这里是“拍手为节”。

而在汉族使者眼中感到奇异的不同凡响的舞姿,显然具有浓郁的草原特色。

牧人的艺术像浩瀚的大海,我们只是从大海中拾起几块贝壳,但仅仅这几块贝壳,已足以证明大海的丰富与富有。

纵观草原区域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可以看出:牧人的艺术与牧人的生活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艺术产生于人的本能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总和,从具创作方式、生存环境、表现内容和功利特点看,它生存于牧人的生活之中,它与草原的生活环境互相依存、相互适应。

以民歌为例,牧人在放牧时唱起民歌、热恋时唱起情歌、节日礼宴上的住祝赞,怀念家乡时的情曲,草原生活是人类文化艺术的母体——民间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土壤”和“宝库”。

草原生活与牧人的一体关系,反映了艺术活动与生活中的主体——人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草原的艺术具有游牧文化的特征。

地处中国北方,辽阔无垠的蒙古草原,是中国骑牧民族的发祥地,骏马驰骋在辽阔的草原,勇猛、剽悍的游牧民族在草原上叱咤风云,生活繁衍。

马在牧民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牧人与马的亲密关系,由此而形成草原艺术的特征。

在文学上,关于马的传说故事与祝贺词数不胜数,在音乐上,有别具风味的马头琴声,在舞蹈中,他们把马的特征和牧人对它的深切的情感融汇在肩部的动作和腿部动作中,马是游牧民族的民间艺术中最为常见的美好形象。

草原艺术的特征不独表现在对马的形象的模拟和摧豢上,还表现在其具有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民族艺术传统上。

牧人的文学一歌谣、祝赞词、史诗、民间叙事诗、说书、好来宝,常用马头琴、四胡、三弦或笛子伴奏,无伴奏的“徒歌”也同一定的曲调相结合,有的还辅之以动作。

游牧民族是喜爱歌舞的民族,<魏书·高车传>有“合聚祭天,众至数万。

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吟忻忻”的记载,描绘了游牧民族盛大的歌舞活动。

在歌舞活动中,往往有说有唱。

因此诗歌舞一体构成游牧艺术的另一特征。

草原艺术的特征还表现在其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上。

广阔的草原,地广人稀,游牧生活交往较少,而牧民郁积的情感在草原长调牧歌中得到充分的抒发。

听到草原长调牧歌,那类“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的自然美,只淡淡地解释一举说:”这里的意蕴并不属于对象本身,而是在于所唤醒的心情。

”长调草原牧歌如泓泉水,一杯醇醪,表达出牧人对草原、对家乡的如醉如痴的厚爱,表达出牧人旷达、豪放、坦宕的胸襟。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它是擅长与抒情的,草原牧歌正是抓住了音乐这一特殊本质。

”以其动人心弦的抒情性使人充分感受到草原独特的生活韵律。

强烈鲜明的色彩美是草原艺术的又一特征。

蓝色的天空,绿色的草野、红色的花朵、白色的羊群,五彩斑斓的草原生活的色彩反映在其艺术上,使草原的艺术表现出强烈的色彩美。

它表现在文学语言的描绘上,表现在绘画和乐器的色彩上,表现在音乐的旋律上。

“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最大众化的形式。

”圆色彩最广泛、最生动,最直接地反映着一个民族草原艺术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模式。

草原艺术是草原文化模式的物化形象。

冈布里奇指出:“艺术史并不是一部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而是一部观念变化的历史。

”马克思认为艺术的“一定繁荣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某些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才是可能的”。

史诗<江格尔>和<格斯尔可汗>是牧业艺术的奇葩。

其结构之宏大、情节之繁复、场面之壮阔、语言之典有的上层艺术、专门家的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它不仅在蒙古族的文化史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增补了中国文化史的空白。

以强烈迷人的抒情而感人心脾的草原牧歌的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人们常常把中世纪后世界音乐文化复兴归功于西方,其实草原牧歌完全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音乐相媲美。

“如果说,蒙古新兴封建阶级以摧枯拉朽之势沉重打击了中世纪后期腐朽没落的东西方封建势力,重新打开了长期中断的东西方国际贸易通道,从而客观上为后来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了有利条件,那么在艺术领域里,蒙古草原牧歌的产生和发展,则可以说是世界音乐文化终于走出中世纪的低潮,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的先声。

”草原牧歌不仅体现出游牧民族在发展时期的沸腾热情和浪漫精神,而且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成为人文主义的先声。

在中华民族的区域内,草原艺术与农耕艺术总是处于不断交流、补充、融合、发展中。

尤其在元代,蒙古族步入中原,把具有浓郁特色的草原艺术传播到农耕民族居住的广大地区。

据<南村辍耕录)卷28载:“达达乐器,如筝、秦琵琶、胡琴、浑不似之类,所弹之曲,与汉人曲调不同。

”<南村辍耕录)所列大曲类16种,小曲类12种。

其曲调虽已失传,但当时在中原地区风靡一时。

<草木子·卷二·原道篇)云:“俗乐多胡乐也。

声皆宏大雄厉,古乐皆严和……毋但泥古而废之,而长用胡乐也。

”“胡乐”为中原地区所接受,而农耕民族的审美心理与审美情趣也影响着游牧民族,(白翎雀)这首著名的古筝曲所弹奏的凄婉哀怨之音为元世祖忽必烈所慨叹动容,就是两股文化交流的佐证。

元杂剧中大量蒙古语的运用更说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的发展。

由于蒙古族的舞蹈音乐音声宏亮,极富节奏感,清代康熙皇帝把这套蒙古乐典列入国乐之中,在宫廷节日和赐宴蒙古王公贵族时演奏。

据(清会典·乐部)载:“太宗文皇帝平定察哈尔获其乐,列于:燕乐’,是曰蒙古乐曲。

”1749年“诏以蒙古各曲皆增制满洲曲文。

嗣后每用乐,择其曲名之佳音,或满洲曲二,蒙古曲二,或满洲曲一、蒙古曲一,先朝奏闻,至时承应。

”每年除夕和正月十五日,清廷都在保和殿赐宴外藩蒙古王公,演奏蒙古乐曲,足见曲调高亢、音域宽广、旋律奔放的草原音乐在清代的重要地位。

《草原》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草原》这篇文章的中心句:蒙汉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和依依惜别之情。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