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压抑的来源感言

05-08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大约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听说有几个神童,他们是谁,他们的事?

耀眼神童今归何处

26年再审视“神童”[图]   2005年07月22日 08:40:33 来源:南方周末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读后感言】

【进入论坛】

【推荐 】  

【关闭】  新 华 网 检 索  .传媒在线导航.  传媒期刊 传媒研究 热点直击  新新传媒 国际传媒 记者行动  精彩瞬间 媒介经济 传媒了望  他山之石 新闻背后 传媒职场  背景资料为少年班入学资料,中为宁铂,右为谢彦波 向春/制图王轶庶/背景照片  宁铂、谢彦波、干政等这些当年最为耀眼的神童今归何处  7月1日上午,那些穿着短裤和球鞋的中年男人站在母校宽阔的草坪边互相拍照。

这是中国科技大学1978级少年班成员分别26年之后的首次班级聚会。

在合肥的烈日下,昔日“神童”们温和有礼,神态自信。

他们中有一半以上来自国外,却仍对这所学校颇感自豪,渴望着能为它做点儿什么。

那些要做的事情包括:为校友基金会捐上几笔款项,开办几场讲座,以及为自己的班级树立一块价值10万元的纪念雕塑。

雕塑将刻有每个成员的名字,包括张亚勤,也包括宁铂、谢彦波和干政。

  不过,在他们身后的校史馆里,关于这个班级的陈列却没有这么一视同仁。

作为首席科学家,张亚勤的名字在陈列柜中非常醒目。

与此不同的是,在几张有宁铂、谢彦波和干政出现的图片下面,他们仅仅被写作了“少年班同学”。

  这3位当年家喻户晓的“神童”的命运,发人深思。

  “那是宁铂和谢彦波的时代”  从举荐信发出的那一刻起,这命运就注定无法逆转。

  “那是宁铂和谢彦波的时代。

”中科大校友、盛元国际投资公司董事长张树新回忆说,“那时他们在整个国家都是绝对的明星。

”  1978年,整个中国的报纸、杂志、电视都在报道宁铂。

  据当时的报道,宁铂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

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神奇少年为整个国家所熟知。

  他被称为“神童”。

  受宁铂影响最深的是当时的孩子们。

这个超乎寻常的“神童”刺激了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促使他们向自己的孩子施加压力。

相当多的孩子因此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多么平凡无奇。

一些受到激励的孩子效仿宁铂,开始超前学习并跳级,另一些孩子则倍感压力。

  “当时父亲拿着报纸,对我说,‘看看人家宁铂,再看看你

’我立刻觉得,如果宁铂愿意做他的儿子的话,父亲一定会把我像垃圾一样丢掉。

”多年以后,毕业于北大物理系的习路平回忆说,“那种痛苦、伤心的感觉我至今不能忘记。

”  类似事例决非个案。

宁铂在1980年代早期的影响力是如此之高,以至20多年后,有人把他与张华、朱伯儒并列为当年的“时代人物”。

  一切都源自一封信。

1977年,宁铂父亲的好友、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致信当时兼任院长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举荐这位江西赣州八中高二级的少年天才。

其时,中国百废待兴,举贤正是要务。

当年11月3日,方毅副总理批示当时为中科院下属单位的中国科技大学:“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

”  中国科技大学派人到赣州考察宁铂,准备进行“破格”的教育,接着又为此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

  当时聪慧的孩子并非只有宁铂一个。

“在赣州八中,当时就有许晋、潘辛菱和陈英3人与他不相上下。

”当时的班主任余深贵回忆说。

在中科大特别组织的考试中,排名第一的是许晋,宁铂只考了第二名。

  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宁铂被公众看成是“神童中的神童”。

从举荐信发出的那一刻起,这命运就注定无法逆转。

1978年3月,宁铂和谢彦波由此来到了中国科技大学。

而其后25年中宁铂不断想要离开,却始终没有成功。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后来它被认为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

“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观点在会议上重新提出。

闭幕式上,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

这一时期后来即被称为“科学的春天”时代。

  整个国家对科学的热忱,使得对宁铂的各种赞美也达到了最高峰。

  1978年春天的一个早上,后来成为首席科学家的张亚勤在上读到一篇报告文学。

看完之后他激动了整整一天,然后又整晚没有睡觉。

这是他第一次知道“神童”宁铂的事迹。

几天之后,张亚勤跳了级。

6个月后,他也考入了。

  这一年最吸引读者的新闻是,13岁的宁铂与方毅副总理下了两盘围棋并获全胜。

报刊上发表了宁铂在中科大校园葡萄架下读书的照片,这个葡萄架很快就成了新生和外来客必须参观的地方。

在纪录片里,宁铂率少年班同学仰望夜空、为同伴们指点星象的镜头留在了很多人的记忆中。

  人们对宁铂的兴趣之浓厚,已使报纸的传播能力不能匹配,他的故事甚至成为了手抄本的题材。

  在这一年,就读于的干政看到了这些手抄本中的一份。

在考入少年班之后,干政告诉老师,他是受宁铂的影响才来到这里的。

他记得那份手抄本被太多的人传阅,纸张又破又旧,边缘卷了起来。

  同样,谢彦波也被“选中”了。

“宣传宁铂是因为他最有名,”一位当年的少年班校友说,“宣传谢彦波则是因为他年龄最小。

”  很快,谢彦波天真的微笑、算术板书的背影,也出现在了媒体刊登的照片上。

其后几年中,中国科技大学的招生广告上都有他的身影。

尽管他还系着红领巾,又是一个畏惧与人交往的孩子,还是被安排经常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

  相比之下,干政当时受到的宣传并不多,不过这只是与宁铂和谢彦波相比而已。

在当时一本名为的畅销书中,就写有“干政切瓜”的故事:当时少年班的招生老师提问干政,对一只西瓜横竖各切多少刀,那么会留下多少块西瓜———数字不断上升,12岁的干政却始终对答如流,直到招生老师惊其为天才。

  许久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宁铂曾经说,自己是时代需要的产物。

如今,谢彦波也持相似的观点。

  他们都曾表示,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们决不会再读少年班。

  个中原因,正是多年以来甚少公开过的事实:在那宁铂与谢彦波的时代,两个主人公自己却忍受着苦闷的煎熬。

  宁铂的“逃亡”  25年中宁铂不断想要离开,却始终没有成功。

  直到毕业之后很久,宁铂还在不断地回忆自己赴中科大报到前一天的那个上午。

那天他被倪霖叫到了家里———一切因倪霖的举荐信而起。

倪霖说,自己对他有两点担心。

这两点是:  

【第1句】:宁铂被捧得太高,如在天上,希望他自己能够清醒认识;

【第2句】:跟别的孩子不同,宁铂早熟,早恋倾向严重,尽管他的父母都还没觉察到这一点。

倪霖警告说,如果宁铂去招惹女孩子的话,那么最终受害的将是他自己。

  宁铂在1994年说:“遗憾的是,那些年我几乎把这些话给忘了。

”  在宁铂自己看来,青春期是把双刃剑。

比当时大多数孩子早得多,宁铂11岁就进入了青春期。

这使得他相对成熟,在学习时拥有比同龄人更强的自控能力。

不过发育与年龄之间的落差,似乎又让他备尝苦闷的滋味。

  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不仅擅长围棋、中医,还是张树新组织的“星期天”诗社的成员。

尽管如此,以当时中科大11∶1的男女生比例,以及他的比别人更小的年纪,实现浪漫憧憬的机会还是相当渺茫。

另外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他身材矮小,在女生面前的魅力值并不高。

  真正的苦恼大约出现在16岁左右。

“当时明显地看得出来,他对女孩子感兴趣,”张树新回忆说,“但是他就那样———我是宁铂啊———不说,绷着。

”  她对宁铂的印象是,极端自尊,又极端自卑。

不过,她相当欣赏宁铂的一点:尽管看上去似乎不通人情,实际上他却相当绅士。

  对于当时的少年班来说,类似的问题并不典型。

入学时谢彦波11岁,干政12岁,他们的青春期焦虑还要在几年之后才能出现。

  大多数孩子是如此之小,以至班主任汪惠迪不得不在早上帮他们冲奶粉,有时还要为每人煮上一个鸡蛋。

除了白天的文化课之外,下午她还要给他们加上一节当时学校里还没有开展的体育课。

晚上她要去查房,替他们关灯。

  即便是在“神童云集”的少年班里,宁铂的聪明程度也让大家钦佩不已。

不过,他在课业方面的表现并不出色,不及格的科目甚至多过了一般同学。

然而外界的赞美仍在继续,公众意义上极具天赋的宁铂形象从来就没有被否定过。

  “其实当时宁铂就不行了。

”27年后,当年的同学彭兴说,“他的成绩很一般,而且表现出来的性格很怪。

”  尽管如此,一条通往圣殿的道路一直铺到了宁铂和谢彦波的面前。

这座圣殿就是在当时中国科学界红极一时的理论物理。

  宁铂、谢彦波和干政3人的专业都是理论物理。

干政显然适合这一领域,CUSPEA考试的优秀成绩就是证明;谢彦波的天赋更为明显,甚至在很多年里被周围的人半开玩笑地称为“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

相比之下,宁铂与物理学的结缘却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错误。

  在赣州八中时,宁铂的物理成绩就在各科目中较弱,更重要的是,他对它缺乏兴趣。

  入学一年后,少年班学生开始选系。

宁铂告诉汪惠迪老师,“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

”汪惠迪帮宁铂打了一份报告,请求调到去学天文。

这是他第一次试图离开科大,也是失败得最干脆的一次。

“因为科大不愿意放走这个名人。

”如今汪惠迪说。

  她把报告交给了教务处长,报告立刻就驳回了,原话是,“既来之,则安之。

”  对天文学的爱好受阻之后,宁铂把它转向了对神秘主义“星象学”的研究。

在中科大内部,宁铂的“怪异”的名声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

彭兴觉得,宁铂后来对宗教和气功的执著似乎与这一时期的爱好也有关系,“当时他就神神道道的。

”  离开少年班16年后,宁铂曾私下回忆说,自己当时的痛苦主要还是来自于舆论的过分渲染。

  “在很多场合,人们要求我七步成诗。

”他说,“那时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长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顺从、克己复礼,因此痛苦充溢着我的内心。

那些年我就是在压抑自己的个性中度过的。

‘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

”  本科毕业之后,他留校任教,并在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

不过,这已经是他能创造的最后一个记录了。

  1982年他第一次报考研究生,但报名之后就放弃了考试。

第二次,他前进了一步,完成了体检,然后放弃了。

第3次,他又进一步,已经领取了准考证,但是在走进考场的前一刻又退缩了。

后来他对别人解释说,他是想证明自己不考研究生也能成功,那样才是真正的神童。

不过汪惠迪以及身边的很多人却认为,他只是过分地恐惧失败。

  在第3次退缩时,学校的一位老师抓住了他,逼他去考,他声称,再逼的话他就逃跑。

  宁铂一直想逃跑。

他很少做物理学科的研究,却把大量时间用于围棋、哲学和宗教。

1980年代后期,在科大天体物理系的课堂上,他开始向学生询问托福考试的情况。

1989年、1990年、1991年,他连考3次托福,均未过关。

1988年结婚之后,他练习气功,吃素,与常见的生活习惯渐行渐远。

1993年,因为与妻子的一次小口角,他跑出家门,四处游荡了半个多月。

这之后两年间,他一度下海,最远跑到了海南,最终却不得不回到科大。

  1998年,宁铂参与了一次央视“实话实说”节目,探讨“神童教育”。

当年的一则报道说:“节目录制期间,宁铂频繁抢过话筒发言,语速很快,情绪激烈,猛烈抨击‘神童教育’。

周围观众不时发出笑声,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

”“第一神童”的倾诉已经无人倾听,属于他的时代彻底烟消云散了。

  2002年,宁铂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就被中科大校方找了回去。

他又一次失败。

  再一年后,他成功了。

  终生的缺陷  在朋友们面前,谢彦波健谈而放松,但他似乎不懂得如何与决定其命运的人相处。

  彭兴生于1963年1月,入学时16岁,是少数的几个超过15岁年龄限制的学生之一。

入学之后他接受的任务之一就是“看着”谢彦波。

  少年班同学与当年班主任汪惠迪老师(中)合影 记者 王轶庶/图  谢彦波年龄小,自理能力差,自视甚高,尤其不懂如何与人交往。

入学时他刚刚11岁,此前只有小学5年级的人生经验。

在中国科技大学流传甚广的一个传说是,第一次走进校门时,他还在滚动一只铁环。

  谢彦波受到困扰的时间要比宁铂晚得多。

他回忆说:“在少年班的最初阶段我年龄还小,对外界的宣扬没什么太多的感觉。

”第一个学年过去后,打牢了基础的谢彦波选择了物理系。

从此,这个系着红领巾的大学生的潜在天资得到了充分表现,一路成绩骄人,直到毕业。

  不过,从入学时起,老师和同学们对谢彦波的担忧就从没消散过。

  “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的问题就尤其严重。

”汪惠迪老师说,“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

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

”与此对应的是,一些当年的少年班成员承认,他们至今仍缺少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少年班同学秦禄昌说,“一旦过了那个年龄,这一课就永远补不上了。

”  在朋友们面前,谢彦波健谈而放松,但他似乎不懂得如何与决定其命运的人相处。

1982年,谢彦波提前一年大学毕业,15岁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跟随于渌院士读硕士,18岁又跟随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读博士,被看好在20岁前获得博士学位。

不过,这段最为春风得意的时光,却成为他人生转折的开始。

  “他没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博士拿不下来,”汪惠迪说,“于是转而去美国读博士。

”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谢彦波可谓因祸得福,得以跟随大名鼎鼎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学习,后者在1976年因为在凝聚态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在沃德罗普的著作《复杂》中,这位教授被描述为一个深邃而傲气的人。

  对安德森来说,谢彦波的性格中有着令人无法容忍之处,那就是比他本人还要傲气。

  “我的论文不讨他的喜欢,”谢彦波说,“写的是他的理论的不对。

”  在普林斯顿的中国同学圈子里,谢彦波与导师不睦,渐渐成为公开的秘密。

  本来,事情并非毫无转机,可是恰在这时,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北大留学生杀死美国教授事件。

当人们意识到应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时,谢彦波被怀疑为潜在的危险。

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决定让谢彦波回国,这意味着后者的留学生涯的结束。

这件事情后来在中科大内部争议颇多。

  此前有传闻说,谢彦波曾用手枪或菜刀威胁过安德森。

记者就此向谢彦波求证,他神情自然地予以否认说:“那我没有,我没有。

”  同样铩羽而归的还有干政。

他与谢彦波的轨迹惊人的相似:都是在普林斯顿,都是学理论物理,都是与导师关系紧张。

  回国后,物理系的一位主管老师找到了干政,表示他可以回科大读博士。

令大家惊讶的是,干政拒绝了。

几年之后,在家赋闲已久的干政又表示想到科大工作。

这一次科大没有同意,当时科大聘用教师已有新规定,博士文凭是必要条件。

  就在4年前,汪惠迪老师还劝干政再去读博士,干政表示不想读了,他不信再花一年时间还找不到一份工作。

  这一年的努力最后也化为了泡影。

在此期间,他的精神疾病时好时坏。

最终,干政被自己禁锢在了与母亲共同居住的房间里。

  相比之下,谢彦波的“运气”要好一些。

他以硕士的身份接受了近代物理系教师的工作。

很快他结了婚,没有什么积蓄,分到了一套楼下总是有人打牌的小房子。

在持续不断的烦恼中,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才结束了往日的梦想。

  做不成普通人  宁铂的梦想之一就是做个“普通人”。

如今看上去,这一梦想已经难以实现。

  多年以后,每当谈及少年班,中科大校方必定提起张亚勤,以证明少年班教育的成功。

少年班同学彭兴认为,后者的成就恰恰得益于当年的默默无闻。

  “其实他和谢彦波的情况差不多,刚来的时候年纪都小,基础都不行,跟着课程都很吃力,但是天分比较好。

”他说,“他们俩的差别,就在于谢彦波被宣传得太多,心理压力大,人也容易张狂。

张亚勤受到的宣传就很少。

”  对于3位“神童”的人生路,当年的班主任汪惠迪感到难过,但是并不觉得意外。

“当时各个方面的因素,宣传、压力、体制、教育方式,都对这几个特殊的孩子不利。

”她说,“可是,我们眼看着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

”当时她不希望这几个最有名的孩子受到太多的报道,也一再告诫他们一定要把自己当作普通人,但均收效甚微。

  “那个年代需要一个宁铂去唤醒人们对于教育和科学的重视,这种需要形成巨大的压力,最终却压垮了宁铂。

”秦禄昌说。

  当年的秦禄昌在那个著名班级里不受瞩目,如今则在美国北卡大学物理系和材料系担任教授,因其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而被称为“纳米博士”。

  在6月30日的同学聚会上,有些当年的少年班同学说,这也许是人生的宿命,因为3位面临问题的昔日神童在童年时期都曾经表现得比较孤僻。

不过,立刻有人反驳说这不是问题,“就本来的性格来说,少年班里有几个开朗外向的

”  当年的少年班同学,如今供职于旧金山议价金融机构的裴益川说,人生路上变量太多,很难说清楚什么才是宁铂等人的麻烦的真正制造者。

  “也许我们看到的都是皮毛呢

”他说,“也许这是高智商群体中必然出现的宿命呢

”  程陆华的看法与此接近。

她是宁铂的前妻。

她也相信,造成宁铂等人的问题的因素是无限复杂的。

正因为这一原因,在前些年,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反对矫枉过正,与前夫的思路一直存在分歧。

她像别的家长一样,要用约束的、规划的方式培养孩子。

宁铂则坚持,决不应该设计孩子的未来,应任其自由发展,哪怕孩子最终只能做个普通的人。

他对孩子惟一的教化是,不以自我为中心,要真正地去爱人,关心人。

  实际上,在成年之后,宁铂的梦想之一就是做个“普通人”。

如今看上去,这一梦想已经难以实现。

  张树新说,宁铂等人的麻烦,恰恰在于没有人会把他们当做普通人看待。

实际上,即便是在1996年前后,一些媒体报道宁铂“只成为了一位讲师”之时,众人的叹息仍然基于这位“少年天才”拥有着杰出禀赋这一前提。

  9年之后,情况又大不相同。

如今人们已经忘记了追问宁铂、谢彦波和干政的去向。

他们的名字几乎不再出现在新闻之中。

即便是宁铂的父亲宁恩渐,也已经放弃了过去的所有幻想。

他现在的期望只是,儿子能够重新回到科大工作。

  “宁铂还在学习,他还没有完蛋。

”这位父亲倔强地说,“我相信他有一天会回来的。

”  宁恩渐拒绝透露儿子的行踪,因此记者最终也没能找到宁铂。

在网络上搜索他的相关信息,同样没有任何线索。

  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记者找到了宁铂建立的一处同学录,成员只有孤零零的一个,就是他自己。

网站记录的建立时间表明当时他已出家为僧,不知身在何处。

那是2004年元旦的晚上。

(记者 李海鹏)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

水浒传读书笔记 《水浒传》读书笔记(一)--醉打蒋门神 武松杀死了西门庆,就被发送了孟州充军,又在十字坡结识了张青和孙二娘。

但是这些都不够精彩,唯独这集里的武松醉打蒋门神最为精彩。

本集中,武松为了个人的友谊而去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和在路上每家酒官都吃上三碗酒,这两点,就知道他有着放任一己的感情。

而他在打蒋门神之前的挑逗更是精彩,先是到酒官里找茬,然后把蒋门神惹急,在狠狠的打他,这能证明武松是个粗中有细的人。

他在挑逗时还可分成几个细节,三次换酒,之后说让蒋门神的小妾陪他喝酒,酒饱不让,就和他们打了起来(这里包括蒋门神)。

他在禽了蒋门神之后,又怕他告官,在说要求蒋门神的第三件事时,却怕他告官和以后再把快活林夺回来,所以让他离开孟州,不得在此居住。

由此也可以开出武松多么的细心。

《水浒传》读书笔记(二)--沂岭杀四虎 李逵见宋江父子团聚后,也想念自己的老母,便去沂水县的百丈村接自己的母亲。

去时,途上遇见李鬼扮成的假李逵威胁,李鬼战败求饶,说他尚有九十岁老母,杀他就是把他和他的老母一块杀了。

李逵可怜他,便饶了他,而且还给了他一锭银子,让他走了。

我觉得是作者很反感像李鬼这样的人,所以就让李鬼和李逵再次遇上,而且让李逵把他杀死。

一是作者可以出一下气,二是让那些读者也赞同他,并看完后有一种豪迈气质,似乎自己就是李逵。

李逵杀李鬼是很精彩。

但是后来的李逵背着老母过沂岭时杀虎的场景最为精彩。

先是去打水,然后发现老母不见了,又发现两只小虎和两条人腿,愤怒之下杀死小虎,公、母虎分别来寻仇都被杀。

只可惜杀了虎,还被人请到家里做客,后又被擒。

这让人看完之后,都想替李逵打抱不平,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

读西游记有感 西游记说的是唐三藏为普渡众生,踏上了西天取经的道路。

在路上,他收下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位法力高强的徒弟,他们一路上为唐僧降妖除魔,尽心尽力保护唐僧西取真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到达天竺雷音寺,取到真经,德道成仙。

这本书真是把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其中的故事小的时候在一些电视剧里已经了解了一些,现在一看,才突然觉得古人真是了不起,居然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

这本书的前言里说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是根据以前人们的不断丰富完成的,由各个时期人们的想象,由此我看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智慧。

孙悟空这个人物简直是写活了,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他不像是一个神仙,而是一个真实的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

猪八戒的种种毛病好像也变得可爱了许多。

这本书真能吸引人。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猩球崛起》观后感

生命的尊严——《猩球崛起》观后感周末,与朋友相约去看了时下热映的一部科幻大片《猩球崛起》。

观影完毕,竟有一种压抑却快慰的复杂情绪。

压抑源自电影中多次出现拿猩猩做药物实验的情节,猩猩们无辜的眼神将人类贪婪的表情衬托得愈发狰狞;快慰的来源,则是看到因药物作用变得智商超常的猩猩,反攻人类,毁掉实验室的那一刻,简直令人痛快。

  《猩球崛起》的主线始终围绕着一只叫做“凯撒”的猩猩。

凯撒诞生于一家药物实验室的牢笼中,生下它的是一只接收过新型药品活体实验的母猩猩。

母猩猩由于母性大发攻击实验员,被保安射杀。

于是,在实验室工作的年轻科学家好心收养了凯撒。

在科学家的照料下,凯撒渐渐长大,它遗传自母亲的变异智商也逐渐显现出来,除了不会说话,它几乎与同龄儿童一样聪明,它会自己上厕所,会上餐桌吃饭,能听懂人类语言,能照顾科学家罹患帕金森症的爸爸,甚至还学会了用简单的手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即便智商再超群,它仍然只是一只猩猩,只能被关在家中,在外人眼中,他可能野性难驯,可能顽劣成性,可能伤害他人。

  随着一天天成长,凯撒不再满足于一套房间的方寸空间和它居住的狭小阁楼,不再满足每天隔着阁楼的圆形窗户看外面的孩子们嬉戏玩耍。

它的明净眼神,开始辗转流露出对外面世界的期待和向往。

科学家为凯撒找到了一个“放风”的好去处——人迹罕至的森林公园,但每回出去都会给凯撒套上宠物项圈,到目的地才放它自由活动。

  凯撒就这样长成了一只成年猩猩,大多数时间里,它只能透过阁楼那扇圆窗户想象着外边的碧绿蓝天、温暖阳光和混合着青草气息的空气;仅仅少数时间,它可以做到像母亲那样,在原始丛林中自由呼吸、自由奔跑、自由攀登,在树枝间跳跃呼号的大猩猩。

  如果故事就这样继续下去也挺好,凯撒的智慧已经决定了它的命运,它不可能做一只关在动物园中的被观赏动物,也不可能回到原始森林,完全脱离人类,和其他猩猩群居在一起。

那么,就让凯撒与科学家一家人快乐幸福地生活下去,也不失为一个圆满而温馨的结局。

  电影当然没有如我所愿地演绎下去。

凯撒的智慧,注定了它会成为一个颠覆世界的“革命者”。

它被捉进了灵长动物收容所,在等待科学家带它回家的漫长过程中,在看着自己和同类被管理员欺负和戏弄的心酸历程里,凯撒彻底失去了对人类的信任和期望。

它动用智慧的大脑成了这群猩猩的头领,又偷来药物让大家变得同样聪明,然后带领猩猩们逃了出去。

最终,经过一番与警察的殊死抗争,猩猩占领了森林公园,与人类文明隔江相望。

  影片到这里就收尾了,似乎不同于以往的好莱坞大片,这部电影没有不计代价的枪火炮轰,没有血腥残暴的屠杀镇压,没有哪一方消灭了另一方,没有绝对的胜利和失败。

我想,不论是猩猩灭亡,还是人类灭绝,都不会是观影者最想看到的结局,都只能是一次对无辜生命的无情践踏。

  千万年以来,人类以“万物主宰”的地位统治着这个星球,肆意挥霍地球资源,圈占其他生物的领地,为了皮毛和肉猎杀其他生物。

演变到现在,已经不再是为了获取生活基本所需,而是为了某些利益继续着掠夺。

《猩球崛起》就很好的证明:如果不珍惜“造物主”的眷顾,贪婪和自私将使我们陷入万劫不复的毁灭。

  电影中有一幕令我动容:被关进收容所笼中的凯撒,拿起石头在冰冷坚硬的墙壁上,画下了一扇窗户——阁楼中那扇通向外面的窗户。

它把头依偎在“窗户”上,希望能像以前一样从里面看到点什么,却发现什么都看不见。

看到这里,我也和凯撒一起落泪了。

我想起以前的一则新闻:许多公众人物呼吁为保护黑熊立法,要求取缔从活熊中抽取熊胆汁的残忍做法。

新闻中还配有一些可能会引起观者不适的图片,展示了一些黑作坊中如何活取熊胆汁。

所有的熊被买来之后,直接被关进了仅能容纳它身体大小的铁笼,管子从腹部插进熊胆中,然后永久固定下来。

数十年如一日,它的生长发育就局限在这个狭窄逼仄的生锈铁笼中,永远不能舒展身体,也不可能再长大。

这样的痛苦我们无法感受和想象,几乎所有的黑熊都瘦弱不堪、皮毛稀少,有的黑熊腹部伤口感染、化脓,成了一块烂肉,还有的黑熊由于内脏感染,患上癌症。

有志愿者组织买下了这些黑熊,铁笼打开后,它们竟然不会自己走出来,也不敢走出污浊的房间,看见人走近,只是一味的惊慌闪躲……有些志愿者当场就哭了。

本是凶猛异常的猛兽,却如此惧怕人类,我们是该觉得高兴,还是应该自责呢

  正如一则公益广告中说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愿我们呵护地球上每条生命的尊严,都如同爱护同类一样。

骆驼祥子心得体会800字

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讲述了北平老城里活生生的一幕。

祥子,这么一个像骆驼一样善良老实又魁梧健壮的年轻人,在不幸的命运中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终于绝望了、沉沦了。

这是大作家老舍先生惯用的悲剧手法,在悲惨的剧情中灌入悲观的意识,使得我们读者也近乎绝望了。

作者在用自己感人的文字为社会底层的人民呐喊(与其说是呐喊,不如说是呻吟)。

由此我不禁想到作者本人——老舍。

他好像也是一个悲观人士,他的作品大都是悲剧,并且,都悲惨得叫人心碎,因为它们一悲到底,不给生活留有一丝曙光,唯一的美好只能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找寻,而现实里仅有的那一点希望也被他毫不犹豫地掐死了,他的这种“残忍”,却能在小说里巧妙地转变为社会的残忍,使得读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

《 骆驼祥子》中讲述的一帮穷苦百姓,就是社会中一群白白被剥削的奴隶,他们在金字塔的底端也试着攀登过、努力过,但不幸的命运和腐朽的制度让他们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白费了,没有办法,没有希望,他们的心慢慢地死了,而他们的肉体也腐烂在沦丧的道德之中。

祥子,正是这芸芸劳苦大众里的典型。

他只身来到北平,无可依靠,但他要强,靠着自己强健的身子骨,拉车挣钱,挣钱买车。

可他几次买了车,几次又丢了,不是因为被抢就是因为遭勒索,还有苦于生计,被迫卖掉的。

祥子空有一身力气,却处处遭人欺负,别人不和他打架,却用枪、用钱、用权势、用悲惨的命运来压迫他。

他的身心倍受煎熬,可是没有人来体贴安慰他,他的老婆虎妞,是用计嫁给了祥子,虽然带给了祥子些财产,但是好吃懒做,还防碍祥子去挣钱,以至于让祥子过的日子比结婚前还苦。

她虽然是他的老婆,却不懂得相处,以至于祥子根本没有幸福可言。

不久,虎妞因难产死去。

邻居的女儿小福子愿意嫁给祥子,可是祥子财力甚微,便约好等祥子挣够了钱,再回来娶她。

于是祥子出去拉车,这时的他已经受尽磨难,别的希望都已经破灭了,但他还尚有一丝希望——小福子,他知道小福子是真正对他好的女人,是可以一起过上好日子的。

他现在拉车便也全依赖着这一丝希望。

如果这个梦想得以实现的话,那么这部小说也就是一部喜剧了。

可是,当祥子最终回到小福子的家时,那里已人去楼空,小福子的父亲因苦于生计,把她卖到了妓院。

然而,她就是沦为妓女,祥子也是愿意娶她的呀。

但是,天不随人愿,作者不随读者愿,当祥子赶到时,小福子已因为不堪忍受那妓女生活,上吊自杀了。

祥子悲痛欲绝,他心已死,因为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祥子也在这几年的折磨中浪费了青春年华,于是,他不思进取,渐渐流落成了一个狼心狗肺的街头混混。

整部小说语言生动,文笔刚劲有力,刻划出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

堪称老舍先生的代表作。

小说里充斥着的悲凉发人深省,故事离奇感人。

所以家喻户晓,已译成各种语言流传多国,在世界文坛都有极重要的影响。

这部小说里所说的事情,的确离我们现在有几十年了,并且也肯定有艺术加工,但文学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千千万万百姓生活中的一曲。

通过它,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社会曾是那么的黑暗,希望曾是那么的渺茫,因为它毕竟就发生在不久前的中国,发生在这雄鸡病危的年代。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论文2000

论文要以意为主,首尾员一意是文章的中心,是主脑,是统帅。

要写好论文,就要抓住中心。

这个中心的要求应当是简单明了的,能够一言以蔽之,可以达到以简治繁的目的。

抓住这样的中心,紧扣不放,一线到底,中途不可转换论题,不可停滞,不可跳跃遗隙,这样就能使中心思想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