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永济感言
家乡民风民俗作文500 永济市
永济,一个美丽而有魅力的城市,山好水好风景好。
我的家就在这个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我的家乡依山傍水,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是个旅游胜地。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正描写的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
高大雄伟的鹳雀楼分为六层。
楼里面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文物。
鹳雀楼的西边是黄河,夏天,乘艇游河,仿佛置身在仙境里。
鹳雀楼东临普救寺,普救寺又叫莺莺塔,张生、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这里。
唐铁牛遗址的铁牛个个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山川秀丽,风景独特。
秀水山庄依山傍水,奇峰陡崖,怪石嶙峋,晋南抗日振邦的历史遗迹,给山庄增添了几许英雄之气。
神谭大峡谷是中条山北麓的一个神奇的山谷,奇石、瀑布、特殊的地质地貌,溪水、森林、自然的民俗村落,构成了神潭大峡谷景区的独特吸引力。
永济南面是中条山,山上风景优美,山下的舜帝山森林公园是永济的亮点。
公园占地300公顷,林木植被面积有1500多亩。
舜帝山因相传舜帝曾在此山泉水源饮水而得名,加之是舜文化的发源地而名扬天下。
舜帝山森林公园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人与自然和谐相融。
晚上站在山下抬头望,你可以看见在高高的山上亮丽的四个大字——魅力永济。
旁边还有许多小灯密密麻麻的分布在“魅力永济”四个大字的周围。
从远处看,就像雪山一样。
晚上,公园里的广场上就汇集了许多人,有小孩,有大人,还有老人。
小孩穿着溜冰鞋成群结队地滑旱冰,大人都伴随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
老人都三三两两地一起散步。
舜帝山公园是永济市民的乐园。
永济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历史悠久。
许多古代名人都出自我的家乡,有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柳宗元,唐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唐代诗人王维……其中,柳宗元的塑像就在柳园内。
唐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的家乡就在山西省永济市韩阳独头村。
我的家乡——永济就在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让我感到自豪。
我爱我家乡的山山水水和家乡的一草一木。
永济中条山怎么亮了?
那是中条山森林公园上面,搭建的太阳能灯,越来越多了
五个永济
实力永济、魅力永济、宜居永济、和谐永济幸福永济
塞下曲译文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译文】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 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简析] 这是卢纶组诗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
“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
“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
“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
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
一逃一追的气氛有 力地渲染出来了。
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
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
“月黑”,无光也。
“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
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
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
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
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
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
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
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
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边角。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
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乔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
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
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
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汉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
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
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
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
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
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
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
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 塞下曲 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译文】 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
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注释】 鹫翎:箭尾羽毛。
金仆姑:神箭名。
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
蝥弧:旗名。
独立:犹言屹立。
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赏析】 本诗描写了威武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作者简介】: 卢纶(748-800),字允言,唐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说卢简辞(卢纶之子)原籍范阳,后来徙家于蒲,未可信。
赵遴卷三记其侄赵橹著一书,大夸河中人物之盛,以赵家为最著,说卢纶为赵家的女婿,卢纶的妻子为赵橹的姑姑,谈到外家敬氏,说“先世亦出自河中”。
据此可知,卢纶祖上也居河中,不会为范阳人。
而很可能因为范阳卢家为名族,便妄指范阳为卢纶祖籍。
—————————————————————————————————————————————————————————————————————————————————————————————————————————————————————————————————————————— 李益《塞下曲》 塞下曲四首(其一) 蕃州部落能结束, 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
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
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
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
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
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
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
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
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
“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
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的曲调。
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牧马群嘶边草绿”。
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
“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
“绿”字下得绝佳。
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
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
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都以用“绿”字见胜。
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
而塞北的春天,则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
“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
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解】
【第1句】:黯黯:同“暗暗”;
【第2句】: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第3句】:咸:都。
【韵译】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 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 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 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 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评析】 ??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
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 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
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
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
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
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
”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
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
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
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
“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
“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
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注释 [1]斩楼兰:据:“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译文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 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入眠, 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塞下曲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左传。
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
“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
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
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
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
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
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
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
“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
“静”字下得尤为有力。
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
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
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
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
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
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
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
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杨贵妃有多少斤?她真的胖吗
【第1句】:全诗红豆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此物最相思。
2处:唐代的《相思》。
【第3句】:注释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
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第4句】: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五个永济的”含义是什么
实力永济、魅力永济、宜居永济、公平永济、幸福永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