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美术培训后感言

08-08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对美术的感悟与体会

欣赏与感悟  上了美术欣赏课,感受颇多。

  美术欣赏我的视野由古、古罗马倏而转到了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

古罗马、古希腊的宏伟的宫殿建筑、众多的雕刻作品,展现了这两个伟大时代曾经的辉煌。

文艺复兴冲破了中世纪的宗教束缚,出现了人才辈出的局面。

使我知道了中国的陶瓷艺术的源远流长,和陶瓷艺术对于世界的贡献。

通过中西方美术艺术的差异使我更加了解了中西方美术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及增加了我对于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之情,也使我更加了解了西方的美术艺术。

  美术欣赏课不仅仅是对于绘画艺术的欣赏,而且是对于雕刻、建筑、陶瓷艺术等等艺术中所体现出的美术艺术的欣赏。

我想上美术欣赏课给我的最深课的感受莫过于此了。

这使得我的眼界大开。

  美术欣赏当然包罗万象:古今中外的,各个艺术流派的,不同方面的。

有古罗马、古希腊的最具特色的建筑、雕塑。

有文艺复兴时期各个艺术大师的杰作。

还有近现代的各种新兴的流派的介绍。

这些都是西方的艺术中的美术艺术的具体体现。

那么对于东方,尤其是中国,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自然要数陶瓷艺术,还有独特的建筑风格。

  更加不同于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是中国独有的山水画的艺术手法。

我在选修《中国水墨画基础》课的时候,老师就讲过中国的山水画很是不同于西方的绘画。

他还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他有一个外国留学生跟他学习中国的山水画法,但是不管怎样这位外国的学生都画不出中国山水画的那种真正的味道,尽管他的画功很好。

从这个例子中,我想中国山水画是凝结了中国人民的特有的情节在里面的,所以外国的画家很难画出中国话的味道来。

当然,西方和东方的绘画艺术分别属于不同的画法,各有千秋。

因而我们应该相互学习,才能相互促进彼此的发展,而不能顽固守旧。

尤其在当代不断发展的世界里,加强彼此的交流学习更加显得重要。

  中国画注重画山水等自然景物或者虫鱼鸟兽等动物,并且善于运用空气透视法,而且善于想象,这样可以使得绘画有远有近,画面有种旷远阔达的气象在里面,并且中国的画更加注重使内心的情感表达在画上。

而西方的绘画主要运用焦点透视的方法,表现的绘画作品多为描摹人物、事件为多,展现的空间不够开阔,所以常有种压抑的感觉。

  看中国画多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善于运用留白的画法,而且多描摹大河高山等雄伟的景物,所以有种壮美之感。

而描摹的花鸟树木却给人一种伶俐轻快、聪慧灵性之感。

而观看西方的绘画则多为油画,色泽虽然浓重,但却看起来大多有种灰暗之感。

很少可以感受到空灵之感。

我想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

因为西方受宗教的影响深远,宗教气氛浓厚。

而中国则不太相信宗教,相反中国的儒、释、道教则更多的是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与否的方面,因而束缚较少,所以中国的画更让人感觉一种轻快愉悦的感觉。

当然和作画的工具的运用也有很大关系。

西方用画笔,中国则是毛笔。

这种工具的差异自然导致了做出的画会有差异。

还有就是颜料的使用了。

中国画用墨先画好画,然后再经过一种工序叫做装裱,这样给画加上各种鲜亮的颜色。

使得中国的画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而完好,不退色。

但是西方就很是不同了,用画笔在画布上作画,颜料用化学颜料,画好后保存就很麻烦,比较容易褪色。

当然这些都是古代的一些做法了,现在西方的保存技术是大大的提高了,我们反而落后了。

  现在当然是有很大的改变了,以前是东学西入,后来是西学东入,到现在东西方的交流是不断地加强,相互的影响。

所以绘画艺术也不断的相互的学习借鉴。

  中国的建筑和西方的建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的房屋时用木材制作的,而西方的建筑则是用石材制作的。

这和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古代处于长江黄河流域,土地肥沃,深林茂密,地势平坦,所以盛产优质木材,因而房屋多为木材制作。

而西方则多山地,山产石材,所以他们必然会以石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另外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的石雕雕刻雕像繁荣的原因之一。

我原先以为石材造的房子当然会比木头造的房子坚固的多,但是我的猜想是错的。

石材耐压但是韧性差,而好的木材不但耐压而且韧性很好,甚至比钢还要好。

这是我叹为观止。

而更加令我感到惊叹的是,中国房屋使用了斗拱的结构,这使得每个梁柱环环相扣,使得屋顶的巨大重量通过斗拱的精巧的结构而转移到支撑房屋的大柱子上去。

这就使得屋子的墙壁不用承担重量而仅仅是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

这俨然是现代钢筋混凝土构架的雏形。

而且这种斗拱的结构还有利于房屋的扩充,而不用费很大的功夫。

也就是说可以在原来的房屋上面通过梁柱来扩充,而不用推到重新来建。

而西方的石材不仅韧性不好,而且还要承担很大的重量。

并且可扩充性也不好。

当然它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加高。

中国的房屋却多是一层的。

中国常见的高层建筑恐怕要数塔了,然而塔的建筑形式去时舶来的,因为佛教的传入而传进来。

西方石材建筑的集大成恐怕是凡尔赛宫了。

中国的木材建筑的集大成当然非皇家的宫殿了。

中国的房屋建筑多主张对称美,建筑群往往有一条中轴线,而西方的的建筑则多曲线,典型的教堂大多有圆形的穹顶结构。

  较之,我认为中国的木材建筑有种举重若轻的感觉,而感觉西方的石材建筑则多是一种凝重深沉。

另外中国房屋的顶部的铺设的瓦也是中国的特色了。

瓦的使用使得雨水可以轻易地留下来不易造成屋内漏水的情况。

现在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瓦在中国可能很少再见到了,瓦因而成为中国文人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常用的对象。

当然不仅仅是怀念瓦,大概可能是怀念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在迈向新时代时发出的叹息吧。

  谈到文艺复兴,我们自然会问那么文艺复兴为什么会发生呢。

也许我们不应该这么问,而应该问,文艺复兴为什么在当时发生,而且发生在意大利呢。

因为欧洲的思想受中世纪的宗教影响太深了,人们的思想受到了极大地束缚,人们想摆脱这种束缚追求自由是他们神圣的权利。

所以不管迟早,文艺复兴都会发生的。

这是毫无疑问的。

而之所以叫做文艺复兴,是因为在古希腊、古罗马的时代曾经有过辉煌的文艺、科技、思想的繁荣。

因而要打破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束缚,那自然是人想到的就是文艺复兴的提法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会发生在当时的意大利。

因为当时意大利的经济发展很快,新兴的阶级自然不愿继续收其他力量的阻碍,所以就会寻找新的思想来冲破旧的思想。

再加上许多的天才人物的出现所以便形成了当时十分繁荣的文艺复兴思潮。

文艺复兴带给欧洲人们新的思想,逐渐的使得人们从宗教繁重的思想中解脱出来,可以说为以后欧洲的发展起到了启蒙、促进的作用。

而在文艺复兴中崭露头角的天才人物,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宝贵的知识和财富。

  中国的制陶瓷的工艺可以追溯到商朝开始制造青铜,青铜虽然不是陶瓷,但是可以称得上是陶瓷工艺的原始阶段。

后来出现了黑陶,大约唐朝时候产生了瓷的工艺。

这是很大的进步。

瓷的出现弥补了陶的表面不光滑的缺陷,使得瓷的应用广泛的深入了人民的生活之中。

景德镇成为我国的制造瓷器的中心之一,饮誉海内外。

陶瓷甚至成为中国特有的一种陶瓷文化。

很多士大夫都参与陶瓷的制作。

这就使得中国的陶瓷技术当时遥遥领先与世界。

西方的国家通过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等不惜重金来购买中国的陶瓷,把中国的陶瓷当做稀世珍宝对待。

几个世纪以来在西方形成瓷器热,经久不衰。

中国的瓷器上面可以绘画、可以有文字书法等等。

不仅仅是器物,更是一种人文的精神的表现。

当然随着瓷器制造技术被西方所掌握,陶瓷的制造的技术不再是秘密,但是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中西方的美术艺术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同的的地方,那就是追求美。

我想中西方在不断的交流中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促进彼此更好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要把握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不能抛却我们古代的灿烂的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在和西方的交流融合中把握住前进的方向,永远有自己的归属。

  我想美术欣赏课教诲我很多的东西。

这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交流课。

  注,楼主请根据自己情况更换人名,地名,等不妥之处

对艺术欣赏的感受或文章

曾以“美是难的”来概括他对美本质问题的探索历程,今天如果我们谦逊一点的话,恐怕还是要说像艺术的本质这样的问题,也的确是难于探讨、难于定论的。

面对着关于艺术的纷繁说法,我首先要问:艺术,你到底是什么

在中开宗明义的说道:“艺术以另一种方式确凿无疑地成为艺术家和作品的本源”。

事实也的确如此,谈及艺术,我们必然要涉及到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因此,从关于艺术的诸多混沌的阐释中,我选择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角度试图来揭开艺术神秘的面纱。

纵观漫长的艺术史,不难发现,有一个严肃的命题是不可回避的:人与世界的关系,而这也恰恰是诠释艺术史的根基和主线。

无论是从高更那幅具有“终极设问”意味的画——《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什么

我们要到哪里去

》,还是从那幅具有拷问人生行动意义的中,我都顿觉有一种被穿透感,我强烈感到冥冥宇宙中有种千丝万缕的情结在撕扯着我的心。

艺术是什么

面对这个古老的命题,说:“艺术是自行置入作品中的真理”,艺术 “是对作品中真理的创造性保藏”,“艺术是人的创造和保藏。

”归根结底,从艺术创作本体上讲,艺术风格的形成实际上表现了一种人与世界的存在关系,风格的变化也预示着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变化,意味着人类一种感觉领域的消退和另一种感觉领域的打开。

艺术创造的本质在于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来把握世界,这种把握不是对世界的简单描摹,而是艺术家通过感性创造活动来对宇宙、历史及人生进行的深度阐释与意义重建。

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则是这种阐释或创造活动的感性显现。

正因为如此,通过艺术形式,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艺术家的与文化修养,还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于社会、政治及历史的认识和理解,看到艺术家对于宇宙、世界和人生的体验和感悟,甚至看到艺术家所处的整个时代的精神状况。

因此,关于艺术,我想说:人与世界的关系主宰一切

但是,有了诠释艺术史的这条主线,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在艺术的海洋里轻松畅游。

在艺术世界里,空间和时间相互交错着,纷繁而复杂:地理上的暂时性组合在不停地改变着艺术的形式与功能;任何作品都带着奔腾流逝的时间,它既沉浸在亘古洪芜之内,又蕴含于最为遥远的未来之中。

就像,在多少个世纪之后仍然在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原始的绘画在被发现之时仍如同它起始时一样有着令人目眩的灿烂。

面对这般浩如星空的艺术世界,我们更加需要的是为艺术之长龙点睛。

这一在艺术世界中频繁出现的形象,被众多艺术大师所演绎。

但是,在、等不同大师的笔下,玛利亚却有着不同的面容和神质。

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不可能抓住这浩渺的诸多艺术形象,但是我们却可以更近一步,把握艺术理论的模型。

换言之,艺术现象的混乱为艺术理论的形成提供的不仅是素材,更是基础,虽然是艺术史,诠释的根基仍旧是理论。

因此可以说,理论的形成和构筑高于一切

因此,关于艺术,我要说:理论模型解决一切

让我们进行一次艺术星空中的撞击,来一次猛烈的头脑风暴吧

当然,我们并不能到此为止,停滞不前,那样是对于艺术的固化。

在建构了艺术的理论模型后,我们要继续向前,去追寻永恒,去寻求艺术世界中的终极结论。

在古希腊,按尼采的说法,艺术的使命就是来抵抗人生的悲剧性,让艺术赋予人生意义。

或许我们看过梵高的那幅经典的绘画《农靴》,事实上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更多的是因为海德格尔的经典评述,我们从梵高的农鞋中看出的是“劳动步履的艰辛”,“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馈赠”、“冬眠”,“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 。

一句话,从对物或器具的描绘中看到的是人对物的诗意的联想。

在那双普通的“农靴”背后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传达,是绘画艺术价值的升华。

只有透过形式把握住精神的永恒不二,才能达到艺术世界的巅峰。

如果我们只是静止的在《农靴》面前欣赏,很难真正的理解到背后的精神传达,那双“农靴”是用来穿的,是助于我们行走的工具。

罗丹的雕塑《行走》使我切实领会到“人类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放荡者”(罗丹语)。

正如海德格尔所倡导的那样,我们不能丢掉自己的根――大地,只有不断行走,才能使自我真正的与大地融合,才能真正的揭示人与大地的关系本质。

对于艺术所传承的精神实质,我们需要的是在行走中把握,进行自己的“心灵冒险之旅”,在心灵的“放逐”中达到人与大地的融合。

因此,关于艺术,我必须说:让我们一起学会行走,践行艺术的终极结论,不断行走于广阔大地

《雨水去过一切地方》原文

十六世纪文艺复兴艺术成就对今天中国学院(现代艺术和传媒方向)艺术的影响  主要是:

【第1句】:人文主义思潮的不断深入,具体可查阅人文主义,主要是重视人性。

【第2句】:对于学院艺术来说主要是前卫艺术的影响,前卫艺术虽然以反传统、反审美、反形式,以至反博物馆意识而显示出它的特立独行,然而前卫性艺术家同样耿耿于能够将自己的艺术作品收藏于博物馆这样神圣的处所,能够让自己的活动载入美术史。

这种进入渴望历史的“博物馆意识”“美术史意识”,表明前卫们仍然称羡与追求学院的学术专家学者及著名艺术家的关注与阐释。

当前卫艺术能够进入西方的非商业性画、博物馆和艺术院校展示时,前卫艺术家们会对此非比寻常的强调再三。

这种情况与在中国国内是同样的。

  参考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一名词,也是一形容词。

作为名词,它特指意大利半岛那次文艺盛世,稍后,当西班牙、日耳曼、尼德兰等地区相继发生类似的文艺盛世,都沿用这个词。

作为形容词,“文艺复兴”则泛指人们对文艺盛世的来临或祈盼,常被正式或非正式地形容其他国家或区域的文艺状况。

  所有这一切,使得意大利美术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与文艺复兴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在佛兰德斯,由于在尼德兰革命中没有取得独立,17世纪仍然处在西班牙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的控制下,艺术仍是为奢华的宫廷服务。

绘画的题材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寻求享乐的神话题材和歌功颂德的历史题材成了佛兰德斯绘画的主流。

  包括日后来中国清廷工作终身的传教士画家郎世宁,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也在北京圆明园的西洋楼建筑上有所体现。

对中国的西洋式建筑和园林设计、以及绘画都有很大的影响。

而传教士画家郎世宁则带动了清廷高层对西方文艺复兴美术的了解。

  文艺复兴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一)13世纪属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突出特点是文学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这一时期的文化中心城市是佛罗伦萨。

代表人物是被誉为《前三杰》的三位文学家:但丁(1265至1321)、彼特拉克(1304至1374)和薄伽丘(1313至1375),他们的杰作《神曲》、《阿非利加》和《十日谈》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突出位置。

由于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这三位诗人的家乡------佛罗伦萨------的方言成为现代意大利语的前身。

本阶段值得一提的还有被尊为《欧洲绘画之父》的大师乔托(1267至1337),他的艺术手法直接影响了其后一百年的意大利画风。

(二)14世纪末至15世纪上半期为文艺复兴高潮的准备期。

期间人文主义和文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家,如画家马萨乔(1401至1428)、雕刻家多纳太罗(1386至1464)和建筑家布鲁涅列斯基(1377至1446)。

其中,由布鲁涅列斯基于1434至1437年间主持设计的佛罗伦萨教堂大拱顶,规模宏大、巍峨华丽,令人过目难忘。

(三)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是文艺复兴的盛期,文化中心城市已从佛罗伦萨转移到了罗马。

主要代表人物是《后三杰》----达.芬奇(1452至1519)、米开朗基罗(1475至1564)和拉斐尔(1483至1520)。

他们留下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大卫》、《圣母悲戚》和《西斯多圣母》以及梵蒂冈博物馆内拉斐尔画室的大量壁画堪称世界艺术画廊珍品,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四)16世纪下半期至17世纪上半期为文艺复兴晚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尼斯画派四大名家:乔尔乔内、提香(1490至1576)、委罗奈斯和丁托列托,还有三位著名科学家、思想家:布鲁诺、伽利略和康帕内拉。

  文艺复兴运动不仅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影响的结果,它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特别是阿拉伯、印度和中国文化中许多有用的东西,从而交融了东西方文化。

  尼德兰文艺复兴流传到中国后,对中国文艺后期的生发、衍变、传承,有着平顺而自然推动作用。

  自从十七世纪法国、英国相继开始设立了半官性质的皇家美术学院开始,就有了学院派艺术之称。

美术学院之立,让美术能够成为一种大规模的教育模式下的职业,成为一种可以有意识的系统的人才培养处所,而不是过去作坊式的自发传授;美术也借以成为一种可以捉摸出其规律的独立学科。

这是美术的进步。

中国美术早在五代两宋时期,就已经有了皇家画院,有了培养和安置画家的官处所,自然,也由此有了画院派与在野派画家之别。

不过,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却不是过去皇家画院的延续,而是西方美术学院制度的产物。

从刘海粟、林风眠,到徐悲鸿,再到解放后的苏式教育,中国现代美术在近代美术的学院教育之路上结出了丰硕成果,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纪录时代风云,反映民众喜乐,表达自我情感的美术家。

可以说,一直到改革开改初期,中国的学院美术都是以现实主义创作旨趣作为其基本方向的,也因此左右着整个社会的审美指向。

  正是改革开放的二十余年间,让中国大地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美术面貌也从过去相对单一的样式,走上了如今风格样式多样的新局面,特别是出现了以西方现代艺术诸流派为参照的中国现代艺术,这些现代艺术家们的种种新创,让中国美术在十年中重演了西方近百年的艺术史,让中国人在九十年代树立起了具体艺术家自我个性与民族品格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牌,也让学院艺术在这些风云际会的社会美术面前显示出了它相对迟滞的一面,从而再一次地将学院艺术的定位与作用问题提了出来。

  资料太少,也未能详述,具体  不知道你用不用得上,你再看看吧。

写日记有什么题材

同学们写日记最头疼的是没事可写。

有的说:“今天我什么事也没做呀

就是上课、回家、做作业、玩,有什么可写的

”日记内容从哪里来的呢

日记的内容就在你的生活中。

生活就象万花筒,五彩缤纷;生活就象海边的贝壳,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只要你稍加留心,你就会发现它的,随手捡来就是很好的日记材料。

大地储藏着丰富的矿藏,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日记材料。

为了帮助同学们打开思路,让我们一起展开生活的画卷,来寻找日记的材料吧。

(一)日记材料在学习生活中。

学习是同学们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

你们学语文,学数学,学英语,还学习体育、音乐、美术等等,在学习中有乐趣、苦恼和困难,有成功和失败,这些都是很好的日记材料。

我们的学习科目不少,那里面有很多营养,有很多使你感兴趣的事。

比如:

【第1句】:在学习中,你在思想上受到什么教育

学习了英雄人物和革命领袖的一些故事,一定使你受到感染和教育,使你懂得很多道理;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提高了什么能力

老师在课上讲授很多各方面知识,当你学到一些历史知识时你有哪些想法

当你学地理知识,了解到祖国的山脉河川,物产资源,你产生了什么感情

美术老师给你们上美术欣赏课,你得到哪些美的感受

体育课、手工课都掌握了哪些技能技巧

在各种课上你们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有哪些新的提高

所有这些都会有很多体会和收获,这就是写日记的内容。

【第2句】:在学习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

你是怎样克服的

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时,你一定有不少办法,或者得到了老师、家长、同学的指点,而悟出了很多道理,这些也可以写进日记。

【第3句】:在学习中,你的学习态度怎样

你是怎样认真地对待作业的

对你喜欢的科目或不喜欢的课,你是怎样学的

这当中一定有体会,有教训,有新的认识。

在学习中你经常和同学讨论些什么问题

讨论的结果怎样

在这当中你一定受到了启发。

总之,以上各方面都有很多内容可写,都有心里话可说,都有经验、教训可总结。

(二) 日记材料在课外活动中。

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你们所参加的各种活动,如家庭、或个人搞的活动,都有根精彩的镜头,有意思的场面,每项活动各有特色。

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规模大小各异,给你的启迪也不尽相同。

课外你们接触的生活面是广阔的:参观游览、书报影视、游戏娱乐、体育卫生、科技常识、探亲访友、制作绘画、家庭琐事..都有丰富的内容,有待你们去挖掘,去发现,这样还愁日记没的可写吗

(三)日记的材料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

同学们生活在班集体里,生活在学校。

你们在一起学习、娱乐、活动,朝夕相处。

人与人之间交往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关系。

班队干部之间团结协作的关系,少先队员和小队长之间的亲密关系,优秀同学与后进同学,男同学与女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学长补短的关系等等。

这些关系都是通过许多具体的事表现出来的。

仔细想想,同学之间形成团结友爱的关系,也是有波折和变化的,同学之间也会产生很多矛盾的。

同学们是怎样发扬小主人的精神,互相帮助,互相谅解、增强团结、获得友谊的

这些都可以写成很生动的日记。

在和同学相处中,有你们亲密的小伙伴,有你佩服的好朋友,可能也有曾经使你讨厌的,后来又转变看法的那些后进同学,以及你们敬爱的老师、校工等各种各样的人。

这些人都可以写进你们的日记中,写出他们的性格和特点,写出他们动人的事迹,写出你对他们的感情。

这就是人物素描日记。

每个同学的家庭也是一个集体。

家庭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这里你们得到父母的温暖与慈爱,也得到他们的关怀、帮助和教育。

家庭中一定有欢乐的事,可能也有不高兴的事,对于父母、兄弟姐妹,你们最熟悉,他们都有什么兴趣爱好

有什么长处和短处

性格有什么特点

对你们有些什么好的影响

等等这些也是写日记的好材料。

只要留心观察,要写的事,可写的事也是很多的。

以上明确了日记的材料从哪里来,然而怎样才能捕捉住这些材料呢

首先只有认真地观察,才能了解周围的人、事和物,才能获得写日记的材料。

鲁迅先生说:“留心各样的事物,必要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

”可见,首先要“留心”,就是全神贯注地观察,充分地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大脑,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是说观察时感官要灵敏,视野要宽阔,耳、眼要象雷达一样,既能捕捉一闪即逝的东西,又要象显微镜一样,能看到细微的东西。

相反如果不用心思,那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使很多有意义的事在你眼前,也会熟视无睹。

可见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是克服“日记没内容可写”的最好办法。

【第1句】:观察什么内容呢

凡是你们周围的人、事、景、物都要留心观察。

观察人,要观察人物的活动,人的神态、感情变化,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观察事,要全面看清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果的全过程,特别要细致观察事情经过的主要情节。

观察物:要看清物的形状、颜色、姿态,既看静态,又看动态。

【第2句】:观察的方法:在锻炼自己观察力的时候,要先观察简单的事物,比如一个人,一件事,一盆花,一个玩具等,再观察复杂的事物。

观察要有一定顺序,从整体到部分,观察点的移动,上下,远近,内外可以灵活掌握。

要特别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总之,你们要象哨兵一样警觉,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去寻找、发现新人新事。

【第3句】:观察之后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

看到的事,感觉到的事,不一定深刻理解它。

对于观察得到的日记素材,必须进行分析。

想一想这些事到底有什么意义

做到准而不偏,深而不浅;想一想这些人、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做到同中抓异,比中区别;想一想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分清从属主次。

比如,我们在夏令管登山活动中,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个腿有残疾的少年以顽强的毅力跟随小队的同学们一起登上了山顶。

这时其他同学的水都喝完了,只剩下这位同学带的一壶水没喝,到山顶后,他把水让大家分喝了。

要写好这件事,就要把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要分析主要人物是谁

主要写他什么精神

要确定表现残疾的少年,其他人就要做为次要人物;要表现他团结友爱,关心他人的精神,那么另一面的以顽强精神战胜残疾困难就要围绕重点写,表现他更需要水;如果要表现他顽强的毅力,那么“让水”就可以不写;这就要抓得准而不偏。

再有要分析人、物、事的关系,也就是大家与这一壶水的关系,登山与天气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

事是人做的,残疾少年“让水”时是怎样做的,大家都是怎么表现的

这里就要分清从属主次,使重点人物和事件要突出,以一壶水贯穿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这样才算对这件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使这种的认识能做到深而不浅。

做到这几点,说明你已经学会用眼、耳、脑等感官观察事物了。

思考就是要提炼感受。

对事物的感受往往是边看边产生的,这只是一瞬间的事,要及时抓住。

一件美好的事物,几个人同时做的感人的举动,转眼即逝,而这一瞬间的动人镜头,会在你心中激起感情的浪花,你要善于自我把握这种思想感情,并把它引向更深的境界,钳住不放,深入思考,因此,观察要动脑筋,不能懒惰。

总之,要想抓住生活中的写日记材料,就要练眼、练手,练思考。

长此下去,许多好材料,就会跳入你们的日

付雷个人简介

1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琪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名著十五部。

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

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优美的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萧邦的赏析。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

傅雷的悲壮弃世,不但是对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荒谬绝伦的文化大革命的最强烈的控诉,同时也充分显示了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尊严。

“永远的傅雷先生”活动年谱 日期:年谱 ⊙1921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天主教教会学校)读初中。

⊙ ⊙ 1924年,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辞激烈,为徐汇公学开除。

仍以同等学历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 ⊙ ⊙ 1925年,在大同大学附中参加“五卅”运动,上街游行讲演,控诉帝国主义的血腥暴行。

9月习作短篇小说《梦中》,发表于次年1月《北新周刊》第

【第13句】:14期。

⊙ ⊙ 1926年,在北伐胜利的鼓舞下,与同学姚之训等带头参加反学阀运动,大同校董吴稚晖下令逮捕,母亲为安全起见,强行送子回乡。

8月写短篇小说《回忆的一幕》,发表于次年1月《小说世界》第15卷第4期。

秋后以同等学历考入上海持志大学读一年级。

⊙ ⊙ 1928年,到达马赛港,次日抵巴黎,途中写《法行通信)15篇(1月2日至2月9日),陆续发表于当年《贡献旬刊》第

【第1句】:2卷各期。

后为文学家曹聚仁所推重,编入《名家书信集》。

本年开始留法四年。

为学法文,试译都德的短篇小说和梅里美的《嘉尔曼》,均未投稿。

开始受罗曼·罗兰影响,热爱音乐。

⊙ ⊙ 1929年,在瑞士莱芒湖畔,译《圣扬乔而夫的传说》,载于次年出版的《华胥社文艺论集》。

是为最初发表的译作。

9月返回巴黎后,就投人休养中开始翻译的丹纳《艺术论》第1编第1章,并撰写《译者弁言》,载于《华胥社文艺论集》。

⊙ ⊙ 1930年,撰写《塞尚》一文,载同年10月《东方杂志》第27卷,第19号。

⊙ ⊙ 1931年,译屠格涅夫等散文诗四首,以“小青”、“萼子”等笔名发表于1932年10月至1933年1月的《艺术旬刊》。

译《贝多芬传》,后应上海《国际译报》编者之嘱,节录精要,改称《贝多芬评传》,刊于该《译报》1934年第1期。

11月与刘海粟合编《世界名画集》,并为第2集撰写题为《刘海粟》的序文。

由中华书局出版。

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

编写美术史讲义,一部分发表于《艺术旬刊》。

译法国Paul Gsell《罗丹艺术论》一书,作为美术讲义,未正式出版,仅油印数百份。

⊙ ⊙ 1932年,与留法期间认识的庞薰琹和在上海美专认识的倪贻德,出于对现实的不满,意欲为改变现状有所作为结成“决澜社”,公开发表《决澜社宣言》。

傅雷在《宣言》上签了名。

并与倪贻德合编《艺术旬刊》,由美专出版。

9月筹备并主持“决澜社”第三次画展,即庞薰琹个人画展。

9月为庞薰琹个人画展写短文《薰琹的梦》,刊于同月《艺术旬刊》第1卷第3期。

10月译George Lecomte文章《世纪病》,刊于同月28日《晨报》。

10月至次年5月为《时事新报》“星期学灯”专栏,撰写《现代法国文艺思潮》、《研究文学史的新趋向》、《乔治·萧伯纳评传》、《从“工部局中国音乐会”说到中国音乐与戏剧底前途》和《现代青年的烦闷》等5文;并翻译《高尔基文学生涯四十周年》、《精神被威胁了》和《一个意想不到的美国》三篇。

为《艺术旬刊》撰写《现代中国艺术之恐慌》、《文学对于外界现实底追求》等文章四篇;美术史讲座十一讲:世界文艺动态十八则;以“萼君”、“萼子”、“小青”等笔名译短诗五首;以“狂且”笔名译拉洛倏夫谷格言二十六则;以“疾风”笔名译斐列浦·苏卜《夏洛外传》十二章。

⊙ ⊙ 1933年,所译《夏洛外传》全书付印,冠有《卷头语》及《译者序》。

9月以“自己出版社”名义自费出版。

9月母亲病故。

坚决辞去美专职务。

⊙ ⊙ 1934年,撰写所译罗曼·罗兰《弥盖朗琪罗传》的《译者弁言》。

全书于次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又译Paul Hazard长文《今日之伦敦》,连载于《国际译报》1934年第6卷第

【第5句】:6期。

6月将在美专任教时编写的美术史讲义整理、补充为《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未发表),1985年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

6月《罗曼·罗兰致译者书》为所译《托尔斯泰传》的代序。

全书于次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秋与叶常青合办《时事汇报》周刊,任总编辑。

“半夜在印刷所看拼版,是为接触印刷出版事业之始。

3个月后,以经济亏损而停刊”。

⊙ ⊙ 1935年,3月应滕固之请,去南京“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任编审科科长四个月。

以笔名“傅汝霖”编译《各国文物保管法规汇编》一部。

6月由该委员会出版。

6月译《米勒》,作为序文刊于王济远选辑的《米勒素描集》(商务印书馆出版)。

7月撰写所译莫罗阿《人生五大问题》的《译者弁言》。

全书于次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9月写《雨果的少年时代》一文,发表于12月出版的《中法大学月刊》第8卷第2期。

12月为所译莫罗阿《恋爱与牺牲》撰写《译者序》。

全书于次年8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 ⊙ 1936年,4月译毕莫罗阿《服尔德传》,写有《译者附识》。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 ⊙ 1937年,所译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第1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冠有《译者献词》。

7月应福建省教育厅之约,去福州为“中等学校教师暑期讲习班”讲美术史大要。

⊙ ⊙ 1941年,2月所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第

【第2句】:

【第3句】:4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第2卷冠有《译者弁言》。

⊙ ⊙ 1942年,1月翻译英国罗素《幸福之路》,并撰写《译者并言》。

该书于1947年1月由上海南国出版社出版。

3月重译《贝多芬传》,并写《译者序》,以所撰《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一文作为附录。

全书于1946年4月由上海骆驼书店出版。

4月翻译法国杜哈曼《文明》。

⊙ ⊙ 1944年,1月与裘柱常、顾飞、张菊生、叶玉甫、陈叔通、邓秋枚、高吹万、秦曼青等共同署名发起在沪举办“黄宾虹八秩诞辰书画展览会”,并刊印《黄宾虹先生山水画册》和《黄宾虹画展特刊》,特刊上以笔名“移山”,撰写介绍黄宾虹绘画之《观画答客问》。

2月翻译巴尔扎克《亚尔培·萨伐龙》,1946年5月由骆驼书店出版。

4月以笔名“迅雨”写《论张爱玲小说》,对张爱玲创作的发展趋向提出了精当中肯的批评。

文章刊于柯灵所编《万象》5月号。

12月翻译巴尔扎克《高老头》。

1946年8月由骆驼书店出版。

⊙ ⊙ 1945年,9月与周煦良合编《新语》半月刊,共出五期,因邮局扣发停刊。

10月至次年5月分别以“疾风”、“迅雨”、“移山”、“风”、“雷”等笔名,为《新语》写文艺政治文章十六篇,翻译政论两篇;为《周报》写政论两篇;为《民主》写书评一篇;为《文汇报》写政论二篇。

12月为柯灵主编的《周报》积极提供材料,出版《昆明血案实录》。

⊙ ⊙ 1947年,“痛改”杜哈曼《文明》的译稿,并写《译者弁言》及《作者略传》。

5月由南国出版社出版。

4月翻译斯诺《美苏关系检讨》,生活书店以知识出版社名义刊印两百本。

译者代序《我们对美苏关系的态度》先连载于4月

【第24句】:25日《文汇报》。

7月写《所谓反美亲苏》一文,刊于储安平主编的《观察》第2卷第24期。

⊙ ⊙ 1948年,受英国文化协会之托,翻译牛顿《英国绘画》,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8月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译竣于庐山枯岭。

由三联书店出版。

⊙ ⊙ 1951年,译毕巴尔扎克《贝姨》,写有《译者弃言》。

8月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

7月重译《高老头》。

9月为《高老头》撰写《重译本序》。

全书于10月由平明出版社出版。

⊙ ⊙ 1952年,2月巴尔扎克《邦斯舅舅》译毕。

5月由平明出版社出版。

9月《约翰·克利斯朵夫》重译本第1册由平明出版社出版。

⊙ ⊙ 1953年,2月《约翰·克利斯朵夫》重译本第2册出版。

3月《约翰·克利斯朵夫》重译本第3册出版。

6月《约翰·克利斯朵夫》重译本第4册出版。

全书出齐。

7月译毕梅里美《嘉尔曼》(附《高龙巴》)。

9月由平明出版社出版。

⊙ ⊙ 1954年,译毕巴尔扎克《夏倍上校》(附《奥诺丽纳》、《禁治产》)。

3月由平明出版社出版。

8月北京召开文学翻译工作会议,因放不下手头工作,未参加。

所写长篇书面意见《关于整顿及改善文艺翻译工作的意见》,列为会议参考文件。

8月译华服尔德《老实人》(附《天真汉》)。

次年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9月20日华东美术家协会为黄宾虹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开幕式座谈会上就国画与西画问题作一发言。

⊙ ⊙ 1955年,2月译波兰杰维茨基《关于表达萧邦作品的一些感想》。

3月译法国Camille Bellaique《莫扎特》中之一节《莫扎特的作品不像他的生活,而像他的灵魂》。

4月译毕巴尔扎克《于絮尔·弥罗埃》。

次年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5月译罗曼·罗兰《论莫扎特》。

刊于《外国名作曲家研究》第2集。

⊙ ⊙ 1956年,写《萧邦的少年时代》和《萧邦的壮年时代》。

(未发表)。

2月写关于知识分子文章三篇,发表于《人民日报》和《文汇报》。

3月译毕服尔德《查第格》及其他七个短篇。

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4月下旬参加政协视察团视察郊区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于5月执笔写《第一阶段郊区农业生产合作社视察报告》。

6月去安徽参观合肥淮南煤矿、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

执笔写出《政协上海市委安徽省建设事业参观团第一组总结报告》。

7月为纪念莫扎特诞辰二百周年,写《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发表于同年《文艺报》第14期。

8月担任《文汇报》社外编委。

11月所写《与傅聪谈音乐》一文,连载于《文汇报》。

12月写《评<春种秋收>》,载于次年《文艺月报》1月号。

自本年至翌年7月撰写有关知识分子问题,整风问题,文艺界出版界问题的文章十二篇,刊于《文汇报》。

⊙ ⊙ 1957年元旦《文汇报》载所写短文《闲话新年》。

5月写《翻译经验点滴》,载《文艺报》第10期。

⊙ ⊙ 1958年,译毕巴尔扎克《赛查·皮罗多盛衰记》。

6月为所译《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撰写《译者序》。

全书于 1978年9月作为遗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译丹纳《艺术哲学》,至次年5月译毕;并撰写《译者序》,精选插图104幅。

全书于1963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 1959年,翻译巴尔扎克《搅水女人》。

1月为《搅水女人》写《译者序》。

全书于1962年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月底抄录编译的《音乐笔记》,寄傅聪作学习参考。

⊙ ⊙ 1961年,译毕巴尔扎克《都尔的本堂神甫》、《比哀兰德》,并撰《译者序》。

全书于1963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 1963年,因《高老头》拟收入“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特在重译本基础上再次重改修订,并撰写《译者序》11页,译序于十年浩劫中失散。

⊙ ⊙ 1964年,译完巴尔扎克《幻灭》三部曲,于8月改完誊清寄出,附有《译者序》,序文佚失于十年浩劫中。

该书于1978年3月作为遗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 1965年,第四次修改并誊写巴尔扎克《猫儿打球号》。

此稿在十年浩劫中失散,迄今未找到。

⊙ ⊙ 1966年,十年浩劫伊始,即惨遭迫害,在人格和尊严备受凌辱的情况下,与夫人朱梅馥愤而弃世。

⊙ ⊙ 1979年,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办,隆重举行傅雷朱梅馥追悼会,柯灵致悼词,郑重宣布: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是错误的,应予改正;十年浩劫中所受诬陷迫害,一律平反昭雪,彻底恢复政治名誉。

2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篡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

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沦为那种庸俗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

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可以说,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挚朴,令人动容。

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

这本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

《傅雷家书》获过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还被列为大型丛书《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

及至目前,它在20多年间的发行量累计已达110万册,这足以证明其影响之大。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对我们学生来说,更值得一读。

3 傅聪,一九三四年三月十日生于上海一个充满艺术气氛和学术精神的家族,父亲傅雷为著名学者、艺术评论家和文学翻译家。

傅聪童年时代断断续续的上过几年小学,主要在家由父亲督教。

八岁半开始学钢琴,九岁师从意大利指挥家和钢琴家、李斯特的再传弟子梅·百器。

一九四六年梅·百器去世后,基本上是自学,一九四七年就读上海大同附中。

一九四八随父母迁居昆明,先后就读于昆明粤秀中学和云南大学外文系,中断了学琴。

一九五一年只身返回早一年回到上海的父母身边,跟苏联籍钢琴家勃隆斯丹夫人学琴一年,因老师迁居加拿大,又迫不得已勤奋自学。

一九五三年与上海交响乐队合作,弹奏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获得巨大成功。

同年,在罗马尼亚布加斯特举办的《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三名。

一九五四年赴波兰留学,师从著名音乐学者、钢琴比赛中获第三名。

一九五四年赴波兰留学,师从著名音乐学学者、钢琴教育家杰维茨基教授,并于一九五五年三月获《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

一九五八年深秋以优异的成绩于华沙国立音乐学院提前毕业。

一九五八年底,由于历史的原因被迫移居英国伦敦。

一九七九年四月,应邀回国参加父母的平反昭雪大会和骨灰安放仪式。

八十年代,年年回国演出和讲学,一九八二年先后被聘为中央和上海两所音乐学院的兼职教授;一九八三年香港大学颁发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一九五九年初,傅聪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首次登台,与著名指挥家朱利成功合作。

自此傅聪的足迹遍布五大洲,只身驰聘于国际音乐舞台近五十余年,获得“钢琴诗人”之美名。

已故德国作家、诗人、音乐学者、评论家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撰文赞颂傅聪,称“从技法来看,傅聪的确表现得完美无瑕。

较诸科尔托或鲁宾斯坦毫不逊色。

但是我所吸到的不仅是完美的演奏,而是真正的萧邦。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