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文中的比喻句子赏析

08-08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第1句】: 【求初中语文句子评析的方法或套路如: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

初中语文现代文句子的理解分析,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内容广泛,难教学.我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又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认为以下的方法比较好.阅读现代文,充分理解句子的作用,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第1句】: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意义群落,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或承转作用,如果是记叙文段,首句大多数概括全段内容,或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如果是议论文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如果是说明文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第2句】:抓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同等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一些作为解释说明,论证,铺叙,描摹的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第3句】: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第4句】:抓警句.有的语段中有些句子,精警隽永,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往往是作者心之所系,情之所托.【第5句】: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起画龙点晴的作用.【第6句】:抓矛盾句.语段中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例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第7句】:抓情感句.语段中有些句子或直抒胸臆,或委婉曲折,包含了作者的喜怒哀乐或对事物的褒扬贬抑.【第8句】:抓描写句.文学作品中那些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烘托气氛,渲染心情,设置场景,推动情节等作用.【第9句】: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表情达意,作者往往要借助一些修辞方法来达到目的.【第10句】:抓尾句.语段或篇章尾句,或点明主旨,或归结上文,或深化主题,或引起思考,或抒发感情,或指出本质特征.。

【第2句】: 初中语文赏析句子答题技巧,赏析整个句子 还有赏析加点词语的那种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语言运用及诗歌赏析答题公式 以下三十种答题公式几乎涵盖初中语文考试当中所有主观题题型,同学们一定要在切实掌握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

【第1句】: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第2句】:词语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第3句】: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2)公式:修辞本身得作用+ 联系上下文的情景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特点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特点(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文学气息,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第4句】: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第5句】: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第6句】:某段起什么作用:(1)此段在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此段在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第7句】: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描写方法分为:(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描写的作用:(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2)环境:烘托一种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第8句】: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公式: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第9句】: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第10句】: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分析步骤: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第11句】: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第12句】: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第13句】: 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第14句】: 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第15句】: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

【第3句】: 初一的语文课文(春)的句子赏析

“吹面不寒杨柳风”~~~~~~~抚摸着你。

(春风图)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风的清,柔和!说明春天充满生机,但却不乏春天母亲的温柔!看,想牛毛~~~~~~~~~全笼着一层薄雾。这是一幅春雨图,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雨的细密、晶亮、绵长,的特点。

同时也写出了春雨带来的生机带出后面一切的生机。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它生长着。

这是赞春,用来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刚落地的娃娃是一个新生命就像春天一样给人带来新意!给人带来无尽的期望与期待。

【第4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各种题型的解答公式.例如:品味文中句子.句中所用

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之类的题,是阅读写作中我们经常失分的题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什么是写作手法、什么是表现手法不清楚,不明白,因而在做题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今把各种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罗列到下面.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作用也附到后面,供大家参考.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第1句】: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第2句】: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第3句】: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第4句】: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第5句】: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第6句】: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第7句】: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第8句】: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第9句】: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第10句】: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表达方式: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第5句】: 七年级语文中的运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

啊,我看见它了,萤火虫,小小的萤火虫!它像一盏小小的灯.(7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第2句】: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暗喻 七上《在山的那边》

【第3句】: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七上《紫藤萝瀑布》)

【第4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引你走到天明。(七上《理想》)

【第5句】: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七上《理想》)

【第6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七上《春》)

【第7句】: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七上《春》)

【第8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七上《春》)

【第9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七上《春》)

【第10句】:春天相机安装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七上《春》)

【第11句】:看,像牛毛,像花针,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七上《春》)

【第12句】: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七上《看云识天气》)

【第13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七下《社戏》)

【第14句】: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杯红霞罩着了。(七下《社戏》)

【第15句】: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七下《安塞腰鼓》)

骤雨一样……;旋风一样……;乱蛙一样……;火花一样……;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第16句】: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了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七下《安塞腰鼓》)

【第17句】: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七下《安塞腰鼓》)

累死了,手都麻了,复制的死全家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