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感言

06-21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对屠呦呦获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何感想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这是5日晚间,刚刚摘取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

2022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当晚,受有关党和国家领导人委托,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和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前往屠呦呦家中表示祝贺。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对屠呦呦获奖的贺辞中表示,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

据介绍,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宁波,多年来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2011年时,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曾将其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个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的大奖,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

记者了解到,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

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

“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振奋,衷心地祝贺屠呦呦首席研究员获得2022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屠呦呦多年艰苦奋斗、执著地进行科学研究,围绕国家需求,克服困难、一丝不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是党和政府关心中医药、重视中医药、支持中医药发展取得的结果;是举国体制、针对中医药工作全国一盘棋取得的胜利,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科学家群体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医药为人类做出的新的贡献。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获奖感言

12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将迎来隆重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和晚宴。

瑞典国王将亲自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奖章和800万瑞典克朗(约合606万元人民币)的奖金,不过,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却因事不能出席,这位爆冷获奖的音乐人的缺席可能会给盛典带去些许遗憾。

    “诺贝尔周”:隆重而多姿 颁奖是高潮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12月10日是诺贝尔先生逝世的日子,后来被定为“诺贝尔日”,诺贝尔颁奖典礼就选在这一天举行。

虽说颁奖典礼最受瞩目,然而,整个瑞典早从5日起就进入了“诺贝尔颁奖周”,这一周可以说是瑞典最隆重而又忙碌多姿的时节,几乎每天都会有诺贝尔获奖者的讲座。

    对于获奖者、观众和媒体而言,这是由各项新闻发布会、获奖者讲座、音乐会、对话交流和宴会组成的一周。

最早开始的活动,是在诺贝尔博物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和各大奖项的单独见面会。

今年的诺贝尔奖得主们要在诺贝尔博物馆的椅子上签名留念,并捐赠工艺品。

    随后便是“诺贝尔周”分量最重的活动——诺贝尔讲座。

202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别带来物理、化学、生理\\\/医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精彩讲座,讲座对公众开放。

除了今年获奖者的讲座,还会有往年诺奖得主的演说,仅8日一天就有多大7场讲座。

    8日晚上,在美轮美奂的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上演了一场精彩的诺贝尔音乐会,为表达对2022年诺贝尔获奖者们的庆祝。

    当然,整个“诺贝尔周”的压轴大戏还是10日的颁奖典礼和晚宴。

诺贝尔奖得主们会被安排乘坐豪华轿车抵达举办颁奖典礼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

在颁奖仪式上,瑞典国王会颁给每位获奖者一份获奖证书、一个奖章和一张8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支票。

    在颁奖仪式之后,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将会在晚上7点迎来有超过1000多人参加的盛大宴会,晚上的市政厅会被鲜花、蜡烛和火炬装点,诺贝尔奖得主、瑞典王室成员、科学界和文学界的知名人士等都会出席晚宴,可谓年度最大盛典。

    诺贝尔奖得主们:带走荣誉 留下知识    如果说颁奖典礼是“诺贝尔日”的高潮,那么诺贝尔奖获奖者就是最引人注目的主角。

又是哪些人获得了2022年诺贝尔奖呢

    10月3日,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因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戴维 索利斯、邓肯 霍尔丹和迈克尔 科斯特利茨这三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方面的理论发现。

    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让——皮埃尔 索瓦日、弗雷泽 斯托达特、伯纳德 费林加这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贡献。

    10月7日,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因致力于结束哥伦比亚长达50多年的内部冲突的努力而获得2022年诺贝尔和平奖。

    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奥利弗 哈特和本特 霍尔姆斯特伦,以表彰他们在契约理论方面的研究贡献。

    10月13日,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因为“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获得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

    这11位诺贝尔奖得主,除了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缺席以及和平奖得主桑托斯将在挪威领奖外,其余9人都会获得瑞典国王亲自颁发的证书、奖章和奖金。

当然,他们在瑞典收获的不仅是荣誉,还将通过精彩讲座传播知识。

    遗憾

鲍勃迪伦“有事来不了”    诺贝尔六大奖项,可谓是各个领域里的至高荣誉。

出席颁奖典礼,意味着正式戴上这份至高的荣誉桂冠。

百年多来,很少有获奖者缺席,今年,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却因“已有其他安排”不来了。

    早在诺贝尔奖官网宣布鲍勃迪伦获得2022年文学奖时,这一消息就在文学界和音乐界引起了很大争论。

一位音乐人竟然因为“在歌曲传统中开创诗性表达”而获得了文学界的最高奖项,实在出乎太多人的意料。

    随后,诺奖委员会又传出联系不上鲍勃迪伦的消息。

直到10月底,瑞典文学院的常任秘书萨拉 丹尼尔斯女士才向外界披露,已经收到鲍勃迪伦的来电,而他在电话中称“获奖消息让我激动无语,对此非常珍视”。

    然而,半个多月后,鲍勃迪伦突然给诺贝尔奖委员会写信称,“我希望可以去亲手领这个奖,但很不幸,因为已经存在的其他安排,这想法无法实现。

”    虽然鲍勃迪伦不能参加颁奖典礼,但是他表示,已经准备了一份获奖感言,届时会委托一位代表宣读。

另一方面,瑞典学会表示,音乐家、作家帕蒂 史密斯(Patti Smith)会在典礼上表演迪伦的歌曲《大雨将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向其致敬。

    当然,近些年缺席诺奖颁奖礼的并非他一人,小说家多丽丝 莱辛因年纪太大、剧作家哈罗德 品特因生病住院、作家艾尔弗雷德 耶利内克因社交恐惧症都没能前往瑞典领奖。

不论是对于诺奖盛典,还是对于他们本人来说,这都可能是一种遗憾。

诺贝尔文学奖阿列克谢获奖感言

我其实不是一个人站在这领奖台上。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喜欢在户外玩耍,但是每当夜幕降临,疲惫的村妇们一起坐在农舍边的长凳上开始讲故事时,她们的声音就会像磁石一样吸引我们。

这些妇女没有一个人有丈夫、父亲或者兄弟。

二战之后,我几乎看不到村子里有男人出没。

战争期间,四分之一的白俄罗斯人丧生,有些死于前线抗击敌人,有些死于后方和敌对游击队的战斗。

我从童年时代就已经明白了爱的真正内涵。

每当我走在街上,记录下听到的各种词汇、短语和感叹时,我都会在想:有多少小说都没有痕迹地消失了啊

人们还不能直接把他们生活中的对话记录下来作为文学作品,因为人们不懂得去欣赏这些对话,也不会因为读它们而感到惊讶或者快乐。

我喜欢人类交谈的方式,我喜欢寂寞的人声。

为什么关于战争

因为我们是战争中的人——我们一直在战争或者准备战争。

在家里,在街上。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国家的人命如此廉价。

一切都是战争。

在一次旅行中,我遇到了一个女人,她在二战期间是一名医疗兵。

她告诉我一个故事:冬天她们穿过拉多加湖时,敌人注意到了风吹草动,开始朝她们射击。

人和马都摔在了冰上,这一切都发生在夜里。

她抓住一个受伤的人,开始把他拖向岸边。

‘我拉着他,他全身赤裸湿透,衣服都被撕烂了。

’她对我说。

到岸后,她发现自己拽的是一条巨大的受伤的鲟鱼,这个女人想到:人类在受苦受难,但是动物、鸟和鱼,它们做了什么

在另一次旅行中,我听到了另一个医疗兵的故事。

在一次战斗中,她把一名受伤的士兵拉到弹坑,突然发现这是一名德国兵。

他的腿断了,不停流血。

他是敌人

怎么办

自己这边的人全死了。

但是,她还是帮德国兵包扎好,随后又跑出来,拖着一名失去意识的苏联兵来到弹坑。

苏联兵见到德国兵时,双方都拔枪想杀了对方。

我给了苏联兵一耳光,又扇了德国兵一耳光。

我们的腿都浸没在血泊中。

彼此的血融在了一起。

女人的战争,而不是英雄的战争,不是一方英勇地杀死了另一方。

我记得女人们频繁地哀叹:一场战役后,你穿过田野,他们都躺在那里……都很年轻,很英俊。

他们躺在那里,看着天空。

你为他们感到难过和惋惜,战争双方的人。

战争无非就是杀戮。

这是女性记忆中的战争模样。

‘消失’是女人谈论最多的东西,战争可以很快将一切化为乌有,不管是人命还是时间。

男人们十七八岁就志愿上前线,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想杀人。

但是,他们准备随时赴死。

为了祖国而死。

为了斯大林而死。

这些是无法从历史中抹去的词。

俄罗斯文学的有趣之处在于,它讲述了在一个大国实施一场实验的故事。

我经常被问到:你为什么总是写悲剧

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现在我们住在不同的国家,但是‘红’人无处不在。

他们来自同一个国家,曾拥有相同的生活,有着相同的记忆。

在我的祖国,孩子们从小就了解死亡。

我们被教育了死亡的含义。

我们被告知人类的存在就是为了奉献一切,牺牲自我。

我们被教会如何用武器去对待别人。

邪恶是冷酷无情的,你必须要对此打个预防针。

”阿列克谢耶维奇说,他们是在行刑人和受害者之间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生活环境是被玷污的,“我已经写了五本书,但我感觉到它们都是同一本,都在讲述乌托邦的历史。

过去有段时间,整个20世纪没有一个政治理念可以和共产主义(以十月革命为象征)相提并论,共产主义比任何其他事情都更强烈且富有感染力地吸引着西方知识分子。

但是实际上,共产主义理想已经至少2000多岁了。

我们可以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找到它的渊源;在阿里斯多芬尼斯有关‘万物共享’的梦里看到它的影子;历史上还有托马斯·莫尔和托马索·坎帕内拉,圣西蒙,傅里叶和罗伯特·欧文这些人。

俄罗斯人的骨子里有一种精神推动着他们去试图把这些梦想变成现实。

我那位至死都相信共产主义的父亲把党员卡留到了最后。

我的父亲、我的朋友以及我身边的许多人,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社会主义,他们之中有许多理想主义者、浪漫主义者。

但在今天,他们会被称为‘被绑架的浪漫主义者’,或者‘乌托邦的奴隶’。

我相信他们所有人本都可以过上不一样的生活,但他们还是选择了苏联式生活。

为什么会这样

为了找到答案,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行走于这个曾被称为苏联的幅员辽阔的土地,并留下了成千上万的磁带。

我一点点地回顾社会主义的历史,回顾社会主义对人类的影响。

我发现人类其实是很小的概念,尤其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

但在现实中,人类让一切发生皆有可能。

白俄罗斯的土地,那里是我父亲的家乡,那儿有我的整个人生;乌克兰,我母亲的家乡、我出生的地方;以及俄罗斯的伟大文化,没有它我不能想象自己。

我很爱这三个家。

但是在这个时代,我们很难谈爱。

诺贝尔奖获得者要到现场领奖吗

如果要的话,那要提前赶到获奖现场,不就提前知道是否获奖了么

提名的都会去的吧(猜的),就像奥斯卡什么的,一群人去,再揭晓吧。

不过应该会提前公布啊。

有个诺贝尔获得着太专注研究,别人都祝贺他了,他才知道,后来才收到书面通知呢。

但是不知道那是在颁奖礼后还是之前

07诺贝尔获奖名单,物理诺贝尔奖得主

据新华社 瑞典皇家院9日,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而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1美元约合7瑞典克朗)的奖金。

这两名科学家获奖的原因是先后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

所谓“巨磁电阻”效应,是指磁性材料的电阻率在有外磁场作用时较之无外磁场作用时存在巨大变化的现象。

根据这一效应开发的小型大容量计算机硬盘已得到广泛应用。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评价这项成就时表示,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主要奖励“用于读取硬盘数据的技术”。

这项技术被认为是“前途广阔的纳米技术领域的首项实际应用之一”。

两位科学家在得知获奖后分别对媒体发表了简短的获奖感言。

阿尔贝·费尔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我受宠若惊,非常感动,我为能够与彼得·格林贝格尔共享这一奖项而兴奋不已。

我们刚刚交谈过。

我们总是很好地交换我们的研究结果。

”两位科学家的发现使得小型大容量硬盘得到广泛应用。

费尔说,“能够看到我们的发现所产生的威力实在是太棒了

”彼得·格林贝格尔在接受瑞典电台采访时说:“有人告诉我,如果有从斯德哥尔摩来的电话,那只能是诺贝尔奖(通知)。

”他说,“正有一大群人站在我门外”,他打算跟他们“来一杯香槟”。

人物特写两人曾获多个科学奖项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1938年3月出生于法国南部小城卡尔卡索纳,1970年在南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1976年开始担任南巴黎大学教授。

自1995 年以来,费尔还一直担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与法国泰雷兹集团组建的联合物理实验室科学主管。

费尔于2004年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

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1939年出生于比尔森,1969年在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1972年开始担任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教授,2004年退休。

格林贝格尔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强。

两位科学家1988年发现“巨磁电阻”效应时意识到,这一发现可能产生巨大影响。

格林贝格尔为此还申请了专利。

目前,根据这一效应开发的小型大容量电脑硬盘已得到广泛应用。

两位科学家此前已经因为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而获得多个科学奖项。

这两位科学家都比较喜欢音乐。

费尔最喜欢的乐手是美国爵士乐钢琴家塞罗尼斯·蒙克,而格林贝格尔对古典音乐十分痴迷,他还是一名吉他爱好者。

“巨磁电阻”引发硬盘革命两位科学家的发现促使硬盘体积不断变小,容量却不断变大体积越来越小,容量越来越大——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存储信息的硬盘自然而然被人们寄予了这样的期待。

得益于“巨磁电阻”效应这一重大发现,最近20多年来,我们开始能够在笔记本电脑、音乐播放器等所安装的越来越小的硬盘中存储海量信息。

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

19年前的大发现通常说的硬盘也被称为磁盘,这是因为在硬盘中是利用磁介质来存储信息的。

一般而言,在密封的硬盘内腔中有若干个磁盘片,磁盘片的每一面都被以转轴为轴心、以一定的磁密度为间隔划分成多个磁道,每个磁道又进而被划分为若干个扇区。

磁盘片的每个磁盘面都相应有一个数据读出头。

简单地说,当数据读出头“扫描”过磁盘面的各个区域时,各个区域中记录的不同磁信号就被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的变化进而被表达为“0”和“1”,成为所有信息的原始“译码”。

伴随着信息数字化的大潮,人们开始寻求不断缩小硬盘体积同时提高硬盘容量的技术。

1988年,费尔和格林贝格尔各自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也就是说,非常弱小的磁性变化就能导致巨大电阻变化的特殊效应。

10年来的大革命这一发现解决了制造大容量小硬盘最棘手的问题:当硬盘体积不断变小,容量却不断变大时,势必要求磁盘上每一个被划分出来的独立区域越来越小,这些区域所记录的磁信号也就越来越弱。

借助“巨磁电阻”效应,人们才得以制造出更加灵敏的数据读出头,使越来越弱的磁信号依然能够被清晰读出,并且转换成清晰的电流变化。

1997年,第一个基于“巨磁电阻”效应的数据读出头问世,并很快引发了硬盘的“大容量、小型化”革命。

如今,笔记本电脑、音乐播放器等各类数码电子产品中所装备的硬盘,基本上都应用了“巨磁电阻”效应,这一技术已然成为新的标准。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公报介绍说,另外一项发明于上世纪70年代的技术,即制造不同材料的超薄层的技术,使得人们有望制造出只有几个原子厚度的薄层结构。

由于数据读出头是由多层不同材料薄膜构成的结构,因而只要在“巨磁电阻”效应依然起作用的尺度范围内,科学家未来将能够进一步缩小硬盘体积,提高硬盘容量。

诺奖归属不好猜每年临近10月,有关谁将获诺贝尔奖的猜谜游戏达到高潮。

人们乐此不疲,但基本上每次都猜错。

隶属于美国汤姆森公司的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称,自2002年以来,该集团预测的54个可能人选中只有4人最终获得诺贝尔奖。

针对今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该集团列出了包括神经系统科学家弗雷德·盖奇在内的5位可能人选,不过全错了,物理学奖也一个没猜对。

瑞典《每日新闻报》科学版主编卡林·博伊斯去年正确预测了两项诺贝尔奖的归属。

博伊斯今年对生理学或医学奖作出的预测称,研究人体如何对热和痛苦作出反应的美国人戴维·朱利叶斯和以色列人巴鲁赫·明克将会得奖,但结果错了。

诺贝尔奖归属的这道谜题不好猜,与诺贝尔奖所遵循的原则有关。

一直以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对候选者名单守口如瓶,不会提前对任何媒体、任何专家透露丝毫信息。

当然,谁会获得诺贝尔奖尤其是诺贝尔科学类奖项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循。

有的人得奖只是时间问题。

比如,今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马丁·埃文斯,他们此前都已得了无数奖项,包括2001年的美国艾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获得这个奖项的人中有一半多获得过诺贝尔奖。

诺奖名单出炉过程诺贝尔奖代表着相关领域的最高荣誉,它的评审程序因此也非常严格。

根据该奖创始人诺贝尔的遗嘱,在诺贝尔奖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在每年的9月份,物理学、化学等几个不同专业的诺贝尔委员会向全球各地的数千名独立人士(具备一定资历的学者、科学家等)发出邀请,请他们推荐自己认为下一年度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候选人。

候选人名单必须在第二年年初提交到不同专业的诺贝尔委员会。

各委员会在评奖专家的协助下对收到的提名进行评估。

要经过初选、复选等层层选拔,委员会才能完成对候选人的挑选。

然后,委员会将建议上交给相应颁奖机构,各颁奖机构通过投票选出最终获奖者。

每年10月投票结束后,立即公布获奖者。

从1974年开始,诺贝尔基金会规定,诺贝尔奖原则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

此外,与许多电影奖项及文学大奖不同,诺贝尔奖遵循的原则是,除了公布最终获奖者的名字外,凡作为候选人的科学家名字都不对外公开,并设置了50年的保密期。

因此,对于每年可能出现的各种“风声”,说某人获得提名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其真实性必须等50年后才能得到验证。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