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幼儿园电教媒体感言

07-23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的主题活动

一、主题活动要与幼儿真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主题活动中,当活动的内容是幼儿所喜欢的、所感兴趣的时候,孩子们就会调动全部的智慧,去探索、去研究、去尝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因此,教师要贴近幼儿生活实际,在一日生活当中,发现幼儿的需求和爱好,注意抓住幼儿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对幼儿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

在第一个主题《中国娃》,国庆节的到来,让孩子们知道祖国妈妈要过生日了,联想到我们过生日的时候都要吃蛋糕,于是孩子们也画了各种各样的大蛋糕献给祖国妈妈,同时这一主题活动,也让孩子了解不少知识,比如几个世界之最,国旗,国歌,国徽等,结合课程,我们将这些小知识图文结合贴在孩子容易看到的下面,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对幼儿识字有了很大的帮助。

在了解完这些知识后,幼儿又用画笔描绘了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最雄伟的城墙长城。

这样,使孩子们在亲身活动中学习各种知识,了解了一定的探究方法,获得了真正的知识体验。

在第二个主题《运动总动员》,因为广州亚运的到来,大班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一定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广州亚运方面的讯息,而且经常会从幼儿口中听到各种亚运的项目。

在活动中,我们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关于亚运方面的图片,文字信息,并张贴在主题墙上,这成了幼儿课余谈论最多的话题,一有时间,孩子们就三五成群的指着自己收集来的图片向他人讲述着。

这一活动不仅让孩子对亚运会,亚运的图标,亚运的项目等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家园共育。

  二、在互动中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提供适宜的帮助与引导。

  在主题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更深切的体会到,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在学习上是相互促进的合作伙伴,从纯粹意义上的教学计划执行者转向教育实践的研究者;从关注自身的教到关注幼儿的学;孩子的学习方式也变了:从原来被动接受式转变为现在探索体验式;整个主题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建立起一种多元的关系:老师既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观察者,也是活动的合作者、研究者、学习者、欣赏者;而孩子既是学习者、参与者、评价者,通过参与操作和活动学习,掌握知识或经验,并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探索活动进行评价;又是互动者,能与周围的同伴、成人、材料及其他环境不断地接触、交往。

可以这样说,主题活动的展开和实施,到主题的总结,整个过程不墨守陈规,给予了孩子充分自由探索、尽心表现和共同生活的机会。

在主题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课程的最大价值在于师生之间共同有深度地探讨一个主题,通过自主探究等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丰富了幼儿自身学习生活的经验,培养了幼儿自主探究的意识、习惯与能力。

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促进了幼儿的主动探索与学习,引导幼儿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成功与发展。

在主题系列活动中,我们老师始终认为,幼儿是环境的主人。

因此,大到主题环境的创设,小到区域材料的投放,我们都放手让幼儿自由设计。

鼓励幼儿大胆出点子布置活动室。

增强他们的自信,让幼儿觉得我能干、我能行。

例如在主题《中国娃》的活动中,我告诉幼儿:这是你们上次已画好、涂好颜色的少数民族人物的图片。

这么漂亮,你们想把它放到哪里呢

幼儿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

孩子们积极、愉快地参与着各个环境的创设,最可喜的是活动的效果都得到了逐步提高。

幼儿把自己观察到的、听到的以及想到的用印画、手工制作、歌曲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喜爱之情。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扮演着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合作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要保证主题活动呈现良好的状态,关键在于组织形式和师幼互动的多样化。

在我们进行的主题活动时,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如今天我知道活动,让孩子把自己向爸爸妈妈及其他人了解到的知识告诉大家,进行交流;借助实物、教玩具的探索性观察活动,让幼儿通过看、闻、摸、想、问、说、记录等得到感性认识。

在《运动总动员》主题活动中,老师让孩子们操作各种运动工具,在玩中,孩子们了解到不同运动工具的不同功能、造型、用途、结构等,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通过手、脑协调动作进行亲自制作的手工活动,例如:孩子们与家长用纸筒做成的举重器械,用纸皮做成的各种各样的球拍等,借助材料进行的实际操作活动。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电教活动,例如:观看有关的VCD如《亚运活动》,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巩固知识、发展语言能力、拓展主题的讨论活动,例如:我喜欢的运动项目、亚运有哪些项目。

在主题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满足孩子需要的环境,从以往关注知识点传授,转变到关注幼儿主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创设一个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宽松环境,着力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提供数量充足、种类齐全、可操作性强,具有探索价值、难易适度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反复尝试,从多角度感知、观察、思考,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在摆弄中发现、在操作中表达、在玩耍中想象,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能力,使幼儿在开放的活动中拓自己的空间,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个性。

孩子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让每一个活动更有意义。

 四、在空间上的支持和保证。

  一方面,在主题开展的阶段,我们应充分利用一切空间环境来配合主题。

例如:在进行《运动总动员》主题的时候,我们可将幼儿收集的各种运动图片在教室的四周供幼儿观赏。

另一方面,教师应尽可能减少活动中不必要的干扰。

比如,我们把较热闹的表演活动放在睡眠室,而把制作图书安排在外屋活动室,以尽可能地减少活动间相互的干扰。

以上都充分地说明了教师在主题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十分重要的。

在幼儿主题活动中,教师决不是一个旁观者,教师更应是活动的推动者和支持者。

  五、充分发挥家园互动作用。

  在两个主题活动结束时,我们深深体会到家长的确是幼儿教育中的宝贵资源。

它不仅体现在家长与教师合作,管好自己的孩子;还体现在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在我们的活动中,家长自始至终地参与教育的过程:从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收集,到制作品,参与亲子活动以及制作各种运动工具的比赛┈家长始终热情地支持着我们。

教师通过家园联系栏,发放调查表、通知等,以幼儿作为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形成合力,使教育获得了最佳效果

  六、展示幼儿的智慧和个性。

  根据幼儿在主题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兴趣热点,老师可创设多样的活动情境,展开以上某些活动事件,把教育的任务和主题任务整合在一起,使教育紧紧追随孩子的生活,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因为孩子的活动是需要整合的。

游戏示幼儿的重要活动,在班级中应重视幼儿的游戏环境创设。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教育目标有计划的创设游戏区以便幼儿随时都能开展游戏活动。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重视幼儿教育活动中的整合,重视活动的整体性,将各种内容、材料等因素有机的整合,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中国娃》、《运动总动员》主题活动中,幼儿在我们面前最充分地展示出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潜能,展示出他们的智慧和个性,让我们真正领略了幼儿的学习还有另一半。

要让幼儿爱幼儿园、爱老师,就要为他们提供家庭所不具备的活动气氛,让他们有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满足他们个性发展的兴趣和要求。

幼儿水平不同,发展速度也有差异,即使能力弱的幼儿对自己不成形的作品也会爱不释手,教师要理解幼儿,用真诚的爱心区帮助他们,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为幼儿的发展努力挖掘时间、空间、材料,做一个聪明能干的有心人。

  过去,我们较多考虑怎样去教会幼儿,让幼儿通过听来学习,而现在,我们更多考虑的是怎样使活动气氛和谐,让幼儿感到宽松、自由。

我们注意改变自己的角色和立场,常以朋友的身份投入各项活动中。

在主题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灵活运用四个尽量的方法组织主题教育活动:能让幼儿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幼儿自己动手做一做;能让幼儿观察的事物尽量让幼儿自己去观察;能让幼儿自己表述内容尽量让幼儿自己去表述;能让幼儿自己能做出结论的尽量让幼儿自己通过归纳做出结论。

这样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训练,使其潜在的各种能力充分得到发掘。

从开展主题活动中,我们意识到在与孩子们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避免以自己预设的网络图,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对孩子们生成的众多问题进行筛选,而应仔细的观察分析孩子们的兴趣与需要,找到他们所关注的热点,同时为每位孩子的生成和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

在主题活动中,教师不再单纯地追求结果的正确,更注重了解幼儿在整个探索活动中是否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让幼儿有自信、有思想、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有探索、发现、尝试、创作的欲望。

幼儿不断闪现的思想火花,使我们十分震惊,也使我们充分相信了幼儿所拥有的潜能。

幼儿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种想表达的欲望,通过操作活动,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

材料不同,幼儿的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经验也就不同。

与集体教学活动相比,区域活动的材料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也将会变得更加聪明、自信、大胆。

使他们获得了满足,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给幼儿留下一个求新、求异,丰富而广阔的天地,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什么意见和建议

【第1句】:希望学校老师在各方面严格要求。

【第2句】:在能力培养上多多给予机会。

【第3句】:希望学校能与家长保持沟通,方便我们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

幼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反思和感言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这段话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明确而重要的信息——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仅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

随着《纲要》的贯彻和落实,家园共育已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我们必须站在新的高度,重视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协调发展。

而且,家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是极其丰富而多元的,在幼儿园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不仅有益于教师直接获取幼儿兴趣需求的信息,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优势,共建适合幼儿需要并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

而在当前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家长资源并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学习和交流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渠道也不再局限于在家访、家园联系本、家长会、教学开放日和电话等形式上,网络交流已成为家园沟通的新载体,网络环境下的幼儿园家园合作也成为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又一主要趋势。

而幼儿园年轻的父母们正是这场信息技术变革的实施者和受益者,一方面,他们渴望用信息技术与幼儿园交流沟通,渴望了解孩子在园生活的点滴,融合到孩子的学习生活当中;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得到及时、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科学育儿指导。

应该说,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催生了这个崭新的家园共育的平台。

因此,我园开展《利用网络家园互动平台 促进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课题时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家园互动平台与家长一起共建课程呢

一、网络环境下家园互动共建课程的模式 (一)加强网络环境建设,构建网络家园互动平台。

为了满足家长与教师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我们建立了富有幼儿园个性特色的网站,并申请了中文域名,方便家长查找。

而科学合理地编排网站内容是吸引家长浏览网站,激发家长互动热情的关键。

于是,我们在网站导航设计上狠下功夫,共开设了8个栏目。

分别是:介绍园况、园长、各班教师的“温馨家园”;反映园内外最新幼教动态的“最新资讯”;交流教师教育心得和经验的“教学教研”、关注幼儿健康成长的“健康快车”、介绍父母科学教育和保育知识的“家长学校”、即时反映孩子的童言趣稚语“童心驿站”、方便家长和本班教师沟通交流的“家园互动”和接受社会及家长建议和意见的“雁过留声”。

这些栏目内容侧重点不同,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增强了网站作为家长教师互动的交流平台作用,形成虚拟家园共育社区,为在网络上进行家园互动提供了前提条件。

为了充分发挥家园合作网络平台的交流作用,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我园又专门设计了几个有针对性地子栏目,为课程建设和实施开辟了新阵地。

【第1句】:建立助教管理系统。

为了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作用,我园成立了家园合作助教团,并在网站首页组建家园合作助教资源库。

是在充分了解了家长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特长、爱好等现状以及参与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意愿的基础上,由教师推荐,家长自愿在我园网站助教资源库进行登记、申请,然后经园助教管理员审核、备案。

目前,整套程序的运作已被广大家长和教师熟悉和认可。

截止目前为止,全园各班共有家长助教185人,助教管理系统的建立为课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2句】:开辟班级家园互动平台。

班级社区是本班家长与教师进行家园互动交流的活窗口。

在这里,各班的班级社区俨然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里,每个老师和家长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在这里,家长们可以了解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看到图文并茂的幼儿活动花絮,自由发表自己对家园合作活动的独特创意,交流自参与活动的体会。

年轻的家长们已经把每天浏览班级互动当成了一节必修课。

在这里,每一个家庭都是那么充满生机。

家长和老师在交流中,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双方都成为了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主人,网络的沟通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促进了家长和老师的共同成长。

【第3句】:开设网上课题研究论坛。

为了让更多的家长助教关注我们的课程研讨,我们专门开辟了课题研究专题论坛。

每一次,各班教师和助教开展家园合作活动后,都要将活动方案、教师反思和家长助教的活动感想发表在这里,许多助教在看完后纷纷跟贴,发表自己的感受和建议,新思路和新经验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交流,论坛已成为助教和教师学习和交流的阵地。

【第4句】:组建家园合作qq群。

本群由助教团长、课题负责人和电教主任担任群管理员,群内成员由园务助教委员会、课题组领导和各班教师组成,主要用于助教委员会网上会议及交流之用,同时,各班教师和助教委员会也可以在这里对幼儿园各项大型活动的开展进行讨论和商议,提高了会议的时效性。

(二)、完善网络交流制度,理顺网络运行机制。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针对网络交流的现状和特点,课题组和助教委员会一起,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家园合作助教团章程》,明确了家长助教的职责和权利;《课程审议制度》让教师和助教共同把握了明确主题——收集资料——共同策划——参与实施——反馈评价的课程审议环节,引导家长助教顺利的参与到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中来。

《家园网络交流制度》针对家园合作课题研究,对教师发帖量、回帖质量和效率都有了量化的规定:要求教师必须提前一周上传主题活动名称、目标及主题网络图,方便家长了解近期教学内容;各班组织的家园合作活动,必须在两日内在课题研究论坛上发表活动照片、教师反思及家长助教感言,便于助教经验交流和推广。

(三)、开展理论和技术培训,提高网络交流水平。

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使得大家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交流空间。

熟练地地掌握网络交流技术是开展网络交流的前提。

因此,幼儿园网络管理员和有电脑技术的家长助教一起,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根据网络交流需要,对老师和广大家长进行了网络技术培训。

如:用户注册、登陆;发表话题、回复帖子及照片;贴图、视频、FLASH动画的上传以及E-mail的发送和QQ交流方法等电脑基础实用课程培训。

通过学习,教师和家长已经能熟练地自在网络中遨游,获得了交流的乐趣。

从而也带动了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建设关切程度的提高,使家园沟通更加主动。

每学期,我园课题组都会根据新、老助教的不同需求定期开展理论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帮助家长助教了解课题的意义和内容,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树立当好助教的信心。

在两年的课题实践过程中,我园共开展现场助教培训十次,培训人次近两千名。

而且,将培训资料发到助教论坛,供广大助教继续学习、研讨。

同时,我们还不断创新培训形式,满足了家长助教的学习需求,受到家长助教的欢迎和好评。

11月底,我园课题组就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助教培训活动,近百名小班家长助教现场观摩了由我园大三班雷丽老师和叶竞霖的妈妈共同策划、组织的家园合作活动——《大家来品茶》。

老师和家长助教配合默契,孩子们兴致高涨;让家长们充分感受了家园合作活动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体验,是一次鲜活的家长助教学习之旅。

活动后,课题负责人又对小班家长就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助教进行了理论提升,使家园合作,共同成长成为广大家长和教师的共识。

极大地激发了家长助教参与家园合作活动的兴趣和欲望。

为课题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网络环境下家园互动共建课程的原则 网络环境下的幼儿园家园合作就是指教师和家长在网络环境下,围绕幼儿园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把自己当作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网络的即时性、敏捷性、互动性特征,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活动,实现教师、家长、幼儿共同成长。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要保证网络环境下家园互动的顺畅,必须遵守以下几个原则:目标一致原则: 利用家园网络互动平台共建课程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有明确、一致的目标,在家长学习、了解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和实施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才能顺利地开展工作。

平等对话原则: 在网络这个特殊的平台上,家长和教师的角色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家长不再是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而变成了幼儿园教育的合作者、实施者,因此,教师必须以谦逊、共进的态度,引导家长平等对话,参与交流,从而调动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和实施的积极性,达成共识。

即时更新原则; 网络是信息的聚集地,网络技术的优势就在于信息传递速度快,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发展的需要,即时更换各项内容,让家长觉得常看常新,从而保证网络交流平台的人气,使信息交流步入良性轨道。

及时反馈原则; 网络技术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交流方便快捷,每当家长发出一个贴,都希望得到教师及时的呼应和认可。

所以,面对家长的建议,教师的反馈必须及时,让家长感觉自己的参与是有价值的,激发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和实施的积极性。

持之以恒原则: 家园共建课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引导家长参与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把握和调节好家长参与的节奏,保持一个合适的温度,才能让网络交流真正成为家园长期合作、交流的心灵之桥。

网络互动平台的完善和利用,使家园联系更紧密,感情更深厚,配合更默契。

充分发挥了家长助教资源在园本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作用,有效地实现了家园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切实促进了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成长。

家长工作需要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家园共育。

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来开展家长工作才是真正意义上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家长在这样的交流模式下才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家园共育才会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培养幼儿健康活波的成长,我们的家园共育才会更有效率,更有价值,更有生机。

如何加强学校和教师队伍建设学习心得

教师是课程改革主力军。

教师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课改成败。

只有创新意识、敢想敢创造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只有个性的教师 ,才会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

因此,建设教师队伍、完善教师队伍,发展机制,是提高每一位教师综合素质关键。

我学习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后,深得启发,我想就其中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来谈谈心得体会: 一、 建设教师队伍要构建合理评价机制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体会到,课改也得到大家广泛支持。

但在学校里,在新闻媒体中也屡屡看到,学校加班、加点,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体罚学生等违规现象。

造成这些现象原因有多种,但其中重要原因还是“升学率”是学校一切工作指挥棒。

考试成绩还是评价教师好坏重要指标。

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运转,是当前许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生存状态。

爱因斯坦曾指出:“负担过重必然肤浅”教师通过培训和学习,接受了新理论。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压力太大,教师往往不敢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方法去教学。

建设教师队伍,要对教师工作构建合理评价机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

”评价是改进教育教学的动力和源泉。

目标是为了促进教师工作。

评价是为教育教学服务,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要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不要把评价当做筛选与甄别的工具,要把评价功能转向为导向、激励等功能。

评价应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思想要关注个体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激发个体和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要逐步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为辅。

二、建设教师队伍要建立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机制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师,要适应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一代新人。

”这些,学生应具备素质,教师首先要具备。

然后才能教得好学生。

教师“一次教育终身受用”,单一性思维已落后于时代。

以教师为中心,“师道尊严”,思想必须扬弃。

教师在教育改革中要建立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机制。

建设教师队伍要针对教师工作特殊性,建立形式多样,培训学习机制,学校要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三、建设教师队伍要完善以人为本和民主管理机制 教育面向的主体是学生,进行课改的对象也是学生。

而看学生成绩优劣,更多时候,还是从考试中来衡量。

所以现在众多家长观念还未转变,他们还是看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不是能得高分、满分。

家长们普通认识,考上名牌大学才有希望。

家长们这一观念和态度,不但直接影响学生,对老师也会产生一定压力。

建设教师队伍,要为教师工作努力营造宽松向上的内外环境, 完善以人为本,民主管理机制。

首先学校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大力宣传素质教育重要性,要使家长普遍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

教育改革是为了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以德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

其次,学校要完善以人为本,民主管理机制。

作为教育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要完善以教代会。

民主管理机制任何改革措施,要充分尊重教师,体现民主。

要认识到教师是课程改革积极支持者、推进者和具体执行者。

教师只有在宽松文化氛围里,才敢于表达思想,才有可能与他人合作,积极探索改革途径,寻找稳妥方法,从而敢于改革,勇于尝试,使得课改有条不紊地进行。

课程改革是循序渐进过程,只有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才会让这一处处渗透“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的教育改革取得预期效果;才能使教育课程改革成功。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

如何运用手段,解决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社会教学是之一,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传统教学手段下,社会教学难度大,效果差,属于被搁置一边的课程,无论是优质课比武,还是论文撰写,社会活动教学似乎是被遗忘的。

将手段用于社会教学活动中,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更有效地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而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近两年来,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探索,深深地体会到我媒体教学在社会教学中的恰当运用,是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一种手段。

一、利用,增强幼儿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幼儿的浓厚与否,与教师创设教育活动环境,提供学习信息以及幼儿年龄阶段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

可以诱发幼儿强烈的兴趣与思维,其灵活多变的模式,充分展现了声、像、色、形等方面的优势,逼真生动、有趣的画面深深吸引着幼儿,使幼儿感到易学、爱学、乐学,产生强烈的。

在新里,社会领域内容与要求很多提到“认识”、“了解”、“感知”之类的词,这些词对幼儿来说,如果用传统的言语说教,无疑是“兴趣索然”的表现,但换用多媒体手段,则是“兴趣盎然”的回应。

如,在社会教学活动中,课前我带领孩子们到实地参观,然后将幼儿分成A、B两组,施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手段。

在A组施用第一种教学方法,尽管我精心地准备了大量图片,巧妙地安排了游戏活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可活动中不是有的幼儿,就是有的幼儿无精打采,我当时真有点“对牛弹琴”的感觉。

在B组幼儿中实施第二种教学手段,我利用了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幼儿实地参观录像,孩子们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全神贯注的观赏着,他们似乎在寻找人群中的自己,又似乎在探寻历史的足迹,时而点头、时而发现赞叹声。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轻松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调动幼儿学习兴趣,激发幼儿求知欲,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那么,在社会教学活动中,一些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仅仅靠录像讲解是无法达到效果的。

还是说了解家乡名胜古迹这节课,其中一个知识点就是了解古人艺术的精湛,聪明的智慧,劳动的艰辛,从而培养幼儿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我采用了以其鲜艳的色彩,多变的画面,凝重的声音,展现出古迹的城墙的砖、屋顶的瓦、多处的雕石等工艺制作过程。

尤其介绍了当时运输业不发达,既没有车,也没有船,那些几个人合抱的木柱,几吨重的大青石,不计其数的砖瓦从遥远的地方运送过来,比现在要困难很多,孩子们看着画面,身临其境,不时传出阵阵“哇”声,这种方式,不但让他们了解了劳动人民的伟大,也激发了孩子们要保护古迹的欲望。

有的幼儿说:“老师,我再也不爬石像照像了。

”有的幼儿说:“老师我再也不让姐姐在城墙上刻字了。

”有的幼儿说:“老师,我爱护它要像爱护眼珠一样”,有的幼儿说……三、利用多媒体教学,锻炼幼儿的幼儿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已经不满足于认识身边的一些事物,而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较多的是利用图片、实物等,幼儿获取知识就受到了局限。

多媒体教学就能拓展幼儿的知识,丰富幼儿的词汇,锻炼幼儿的。

在社会教学活动中,我利用多媒体剪辑了适合年龄阶段的“海底世界”、“祖国山河”等软件。

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把幼儿带到想去的地方。

让幼儿感受到平时难于感受的事物,认识平时难于认识的世界,从而拓展了幼儿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幼儿日常生活中敢说、会说。

如:让幼儿观看了“我们的祖国”软件后,让幼儿说说有什么感想,幼儿大方地说道:“我们的祖国的名胜古迹真多,我长大以后,一不定期要游遍全中国。

”还有的幼儿说道:“我们的祖国真美丽,有壮丽的山河,特别是雄伟的万里长城……”幼儿的回答不仅用词准确、规范,而且富于想象。

在幼儿园社会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技术,帮助我们解决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将一些日常教学中无法展示的东西带进课堂,使教学手段灵活多样,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不是万能的,要用好用巧,而不要滥用,必须注意:

【第1句】:要让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我们解决社会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有利武器,将这种教学形式用在教学活动中最重的地方,而不是进入一种误区:“只有用高科技的东西才能标志高教育水平

”把课堂变成电影院,否定传统的电教手段是不对的。

【第2句】:课件制作要精巧幼儿园孩子集中活动时间,一般小、中、大年龄班幼儿为

【第15句】:

【第20句】:25分钟左右。

如果我们不考虑到课件的精巧,追求那种越复杂、花哨的画面堆砌课伯,因课件播放占用大量的时间,该解决的重难点未来得及解决,得不偿失,事倍功半。

【第3句】:要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新《纲要》在健康领域强调,促进幼儿的健康入在工作的首位。

无论幼儿观看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投影屏幕,我们都应考虑幼儿的视线,屏幕与幼儿距离不能过高、过近,否则让幼儿的教育将以损害幼儿的身体健康为代价,也与新《纲要》的要求相违背。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可代替已往的常规教学,变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大胆尝试、努力探索,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幼教事业发展。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儿童画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喜欢绘画是每个儿童的天性。

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语言,是儿童自我表达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主要方式之一,这些看似随意的涂鸦画,很可能是他们在日后的艺术领域中展现才能的起点和开端,如果在幼儿期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美术启蒙教育,就能使他们在这方面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为今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不过,幼儿在绘画才能方面表现出来的巨大潜能往往被忽视,或者由于缺乏科学的引导和培育,许多天才的因素过早泯灭了,因此,成人如何对待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成人必须了解的一些特点,然后加以正确的引导。

一、儿童画的特点绘画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游戏。

孩子们在作画过程中,往往是完全投入到游戏活动中,他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会觉得自己就是画中的人物,想当然地表现事物,一切都可以有生命,“动物和我手拉手跳舞”,“动物可以召开演唱会”,“我可以驾车行驶在上”,“大树身为小姑娘,树叶为长发,口袋为鸟巢”。

身心完全投入到绘画活动中去,伴随着愉快的情绪,无拘无束,任意涂抹,并充分享受宣泄的快乐与满足,有一种成就感。

儿童画在造型、构图上带有很大的变形因素和主观随意性。

儿童在绘画过程中,不会先来考虑一下构图是否美观,内容是否符合客观现实,因此,儿童在作画时,并不像大人一样缜密构思、经营布局,也不考虑透视、明暗等艺术效果,往往是信手落笔随意为之,一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思维不受任何局限。

有时候,画面上会出现很滑稽又很“现代”的情趣:比如在描绘一个人的侧面脸型时,他们会把看不到的第二只眼睛也画上去。

又如:画面上会飞的房子、一棵树上结了多种果子、长翅膀的人……,其夸张的形式还真可以与现代派大师的作品媲美呢。

在儿童画中,我们可看到色彩上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喜欢用大量鲜艳的颜色,喜欢用,喜欢用五颜六色来装饰物体。

在成人看来不美的颜色搭配孩子们却很喜欢,如常可看到这种现象:一朵花的五个花瓣用五种颜色,甚至一个花瓣用不同颜色;一件衣服用不同的色块填充,且不对称。

所以说儿童画具有强烈、张扬和艳丽的色彩,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这也是童心的自然流露。

  二、如何来评价儿童画

【第1句】:不要以成人的标准评价儿童画,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儿童画。

某些成人对儿童画的看法是有偏颇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用对成人画的审美观来要求儿童画,总认为孩子们的画不美观、比例失调、残缺不全、与实物常态不符等等。

而衡量儿童画这种能力的主要标准囿于“像不像”、“美不美”和“行不行”。

所谓“像不像”是指将孩子的画与实物或范画比较,以与二者相符合的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之一。

所谓“美不美”是指用成人的审美观点来评价孩子的画,以符合或接近成人画的标准者为“美”,否则“不美”。

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是成人包办代替了幼儿的,硬给了幼儿一个成人世界的“美”与“好”的概念。

所谓“行不行”是指以成人画的画法来要求儿童,近于成人的技能技巧者为“行”,反之则为“不行”。

从这种观点出发,自然而然地就要指出孩子画的不足和毛病,甚至自觉不自觉地予以“贬斥”或“嘲笑”,进而采用成人的画法教画,或者不厌其烦地要求孩子照着范画进行临摹,长期受到这样的教育,幼儿就会自然地忽略自己的感受,产生盲从心理,最终逐步丧失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创造力、想象力也将在无形中消失。

曾经有一位在国际儿童画展上获大奖的孩子,被 家长和老师给予厚望,重点培养,可由于他们不了解儿童画的特点,按照成人的审美观来辅导,结果这个孩子再也画不出像以前一样的画了。

【第2句】: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成人慎作评价。

幼儿由于年龄的原因,对自己的行为或做法缺乏自信,希望得到成人的赏识与赞美,于是便对成人的观点全盘接受,从而部分或全部丧失了自我。

在绘画过程中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

国外的一些幼教机构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日本一些幼儿园的教师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画悬挂张贴,由孩子们欣赏讨论。

如果我们对儿童画的评价还是成人的一言堂,“这张画画得真好”“这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的”,这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三、如何指导儿童画我们在教学和辅导中不能单纯从绘画技巧入手,而应以启发想象、鼓励发挥、引导观察、提示了解为主,结合一些简单的绘画技法指导。

首先,帮助孩子树立绘画的。

其实只要成人能正确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个性,对他们创造性的表现加以鼓励,不把成人的想法加于儿童,并设法把儿童想表现而不能明确表现出来的东西引导出来,就能逐步见到成效。

儿童的培养很重要,他们能否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大胆地描绘世界,与他们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自信心强的儿童,其画面表现力特别强,想象奇异变幻,线条生动、流畅,构图饱满,色彩丰富。

而自信心弱的儿童在绘画中表现为胆小、谨慎,画面空洞,线条呆板、生硬,缺乏生动性。

对自信心较差的儿童,家长和教师不能因为其线画得不直、人的头部画得不圆而去嘲讽他们。

当儿童听到家长、老师说他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就会更胆小,更无从下笔,从而失去了绘画的兴趣。

在儿童们遇到困难和出现错误时,家长和教师应帮助他们找出问题所在,鼓励他们画另一张画时注意观察对象的特点,争取比上一张画得好。

其次,我们常发现一些小朋友的画,画面画得很满,既有坦克、大炮、老虎、狮子,又有做操的小朋友等等,内容互不关联,缺乏主题。

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在辅导时要强调一幅画应有一个主题,多启发儿童围绕主题去发挥想象,使孩子的画有个性,充满创造力,不妨在平时让他练习就一个题材,画出不同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丰富,他会学着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绘画内容,从而也培养了。

在临摹教师的范画时,儿童应发挥主动性,加入自己的想象,并可改变教师范画的构图。

只有这样才能使画面生动、富于变化,让儿童丢掉那种依赖教师,自己不动脑筋的习惯。

第三,成人应当尽量展示儿童的作品,听孩子介绍他的画。

如幼儿园的活动室里、走廊上,在家里床边的空墙上布置小画廊,不断地更换作品;或把好的作品装上镜框,挂在家中显眼的位置。

如果您觉得孩子的画只是一堆涂鸦,那么就请孩子介绍一下,他画的是什么,这个颜色代表了什么,那一堆又是什么,听了孩子的介绍,你也许会惊讶,原来画中有如此多的内容,并不像你所看到的画面那么糟糕。

多让孩子介绍他的画,可以理清孩子的思路,让他表达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绘画内容。

还可经常把儿童初学画时的作品拿出来和近作相对照,让儿童自己去评判是否进步了。

教师、家长在教学和辅导中,不能仅以儿童画得像不像老师的范画为标准,更不能只让儿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去安排画面。

我们发现多数儿童并不是见啥画啥,而是喜欢画自己感兴趣的题材。

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多运用讲童话、神话故事和做游戏等能丰富儿童的想象力,提高兴趣的方式,让儿童在愉悦之中,展现自己的绘画才能。

儿童画教学“四重”“四辅” 儿童画是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

它虽属于美术范畴,但它不是美术中的一个画种。

也不是美术中的一个流派。

所以我们在儿童画教育中,对待学生就不能简单地用美术标准去教育。

而应首先从育人角度,在审美、价值和教学方法基础上,对教学工作作一探索。

一、重育人,辅以艺技儿童都有爱画画的特性。

随手涂鸦,得以舒发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这种画即被成人称为儿童画。

但是画儿童画的儿童并不一定个个都能成为现在或将来的画家,绝大多数儿童也并没有将画画锁定为一生的职业而从小就刻苦追求。

当然也不否定部分儿童将来成为画家,从事画画职业,绝大多数儿童学画儿童画。

只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求知阶段。

针对这一特定的现象,我们对儿童画教学首先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把教儿童画定位在育人上。

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儿童感受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从美的审视中,陶冶性情、净化情感,树立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开发智力,热爱生活,培养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对人类有用之材。

当然儿童画也是画,它不是认字或其它学科,我们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应当辅以绘画的艺技教育。

如画画工具的认识使用,绘画方法和技巧,甚至绘画的类别等理论常识,也应以深入浅出亲切、活泼地逐步讲解,这样才能使儿童画教学在正确轨道上运行。

二、重兴趣,辅以诱导儿童从生理到心理尚处在不成熟阶段。

在这个年龄段上,不可能谈到什么“任务”“毅力”或“责任”儿童喜欢画画或进一步把画画好,完全取决于兴趣。

取决于他们幼小心灵对外物感性认识的流露,在这种感性流露的驱使下,用歪歪扭扭,粗粗细细的线条和违背常理的色彩涂抹出成人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儿童画”。

如果没有这种兴趣,没有这种流露,他们就不想涂抹,不去画画。

当然不是每个儿童对画画都有兴趣,都有这种感性认识。

需要流露或,一直流露着。

因此,我们在儿童画教学中,就必须辅以诱导,启发、培养。

在儿童画教学中通过欣赏,游戏,讲故事及电教手段等方法来激发儿童兴趣。

同时绘画内容也要选择与儿童相贴近的生活内容。

如:小鸟、花朵、宠物或身边的人和事,不断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

激发儿童的想像能力和创作热情,调动儿童内心潜力,投放于儿童画中。

三、重创作,辅以写实学会创作是儿童画教学的灵魂,儿童处在一个认识世界,学习世界的感性认识阶段。

他们无生活积累,无经验沉淀。

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一个未知世界。

是一个充满幻想、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无的象与不象,美与丑,好与坏等的框框条条,有的只是他们每个人的象与不象,美与丑,好与坏的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想象,儿童画画无论是构图形式,造型处理,色彩配置,还是表现方式等无不需要儿童的想象,这个想象对画画儿童是真实的。

但有框框条条的成人就是创造,没有想象,没有创造,就没有儿童画,就全成了成人画。

在儿童画教学中就应鼓励启发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提高创造力。

然而儿童画也是“画”当我们看到一幅儿童画的时候,首先就想了解这幅画画的究竟是什么,想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原型创造或思想情绪,这些都是画源头——生活。

因此作为儿童画教学就必须辅以生活内容引导,也就是实物训练,儿童画小鸟和动物就要他见到各种各样小鸟。

可以带去动物园参观。

儿童画跳绳活动,可以组织跳绳游戏。

儿童画树木花草,可以带去郊游等等。

通过实物、实地活动,完全可以在儿童画的基础原型上增加新内容,达到图形(图像)表现与图画意义表达的有机融合,成为一幅好的儿童画。

四、重表扬,辅以训练儿童画画,是儿童的天性流露,常常在原型的基础上加以集中夸张。

在夸张变化的基础上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因此艺术形象与生活原型上比例不同。

甚至不顾实际比例对被描绘的对象,进行大胆夸张与取舍,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段,任意添加,调整内容,本能的冲动加上笨拙的小手画出了让成人都感动的画面,对待每一张儿童画面,都可以发现每一个儿童的创造力和找到为什么这样的想象原因。

因此我们对每一张画都重在鼓励,表扬这种创造力,使这样创造力得以持久。

实际上儿童的想象力并不是平衡的,有的是有益的,有的是要慢慢纠正的,随着年龄的增大,儿童画的标准就会改变。

渐渐溶入美术之中,因此也就不仅仅满足于开发潜力和美的陶冶这个原始阶段,也要逐步加强训练。

掌握技巧,因此应紧密围绕儿童对生活环境认识展开训练,增加造型、色彩、写生的作品内容,主要一是临摹,二是动态,写生练习,从速写记忆画开始,三是构思创造。

在综合整理儿童速写素材的基础上,由简到繁,由单色到多色彩,力争做到轮廓正确,比例协调,色彩鲜艳明快。

儿童画教学研究大有作为,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儿童都喜欢涂涂画画。

从育人开发儿童智力角度着眼,教好儿童画是我们每个美术教育工作的职责,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希望本文能在儿童画教学中做出一专一瓦的贡献。

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探索,为儿童画学员做出新的努力。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画过于“细”了不能叫严谨,过于“放”了不能叫生动。

★孩子学画并不是学习高难度知识越早越好,越深越好。

再好的方法只要违背了孩子的心理、生理就不能说是好方法,这需要孩子有一个能接受理性知识的年龄做前提。

如十岁前的儿童就不宜学规矩很多的且很有理性的书法和素描。

儿童时期三五年就会过去,是“过了这个村,没有了这个店”,提前学成人的东西是最不值得的。

★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教孩子怎样画,新的教育方法是教孩子怎样自己画。

前者是教师画一笔学生跟着一笔,教得最好是成的东西和教师一模一样;后者是教师尊重孩子思维的基础上启迪与点拨,教得最好的是各有千秋。

★孩子画中的图案和色彩是他们的创造,他们在毛驴、大象、骆驼、螃蟹、老鼠等单灰色的动物身上画出漂亮的花纹和图案,这没什么不妥。

如果生活中没有的东西不能画,那么,什么才叫做创造呢

对孩子来说想象比真实更重要。

★有时孩子画不好画,不一定是技巧的事,大多是审美上的原因造成的。

比如孩子用浅色画轮廓用重色涂颜色,这样涂上的颜色就会“吃”掉轮廓线,形不突出了。

再比如孩子在涂色时不懂得色彩有冷暖、明暗对比作用,地涂上相近的颜色,这样画面就会发灰没精神。

还有,画的主要有东西较大比画的东西都差不多的要好看些。

这些问题差不多每堂课都能遇到,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辅导教师该干的活了。

★如果家长不懂儿童画,请不要随意批评孩子的画,因为你对儿童画还缺少了解,很难说你的批评是正确的。

其结果只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干扰孩子的正常思维,因为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还没有能力能清楚地辩别你的说法是否是对的。

★孩子幼儿时往往说话不知轻重,说些“没边没沿儿”不礼貌的话,做些不文明的事。

如果家长这时硬给以规矩,就会压抑孩子童趣的展现,使孩子就成了“很懂事”的小大人不可爱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干脆就别管,不管可能更有利于孩子健康地成长。

★幼儿学画还不懂什么是画法画理,他的们一切知识都是靠“实践”得来的,是在“具体干”中学到的。

★儿童画只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个过程,它有艺术性,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是创意可设计,效果可预见,是有很高思想性的。

它是理性思考的产物,是思想和技巧的完美结合。

而儿童画有很大的随意性,画面效果是不可求的,画到最后是个什么样子,儿童自己也不知道。

因而从小就学成人的东西,想培养画家的做法是不对的。

在学画的小朋友中可能有一部分人长大后要成为画家,但我们培养的目标却不是画家。

★对于孩子的画,家长不能要求太高,一堂课一幅画想的、画的与别人不一样,有点独到之处就算不错,不能要求孩子处处都画得比别人好,这是不可能的。

★孩子初试绘画,虽然很喜欢。

但对画却很陌生,多少还有些胆怯,画面有可能不理想。

如果家长这时对孩子的画给予充分的肯定,就会给孩子注力量和信心。

孩子用心去做了,不一定能成功,但如果不让孩子去尝试,就永远不会成功。

★有家长说俺不懂儿童画,在家怎么样辅导孩子呢

如果是学龄前的儿童就好办了,我可以给你开个“方”子,你只要在你孩子画画儿时准备好一大摞挺好、不错、棒极了的“高帽子”不断的戴在孩子的头上,孩子在你的鼓励下,一定画得很高兴、很投入。

孩子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完成的作品肯定差不了。

专家们把幼儿的画称为无错误学科,所以他们怎么“折腾”都不过分。

★别把儿童画画儿当个事,它跟小孩玩沙子没什么两样。

画完了任你评说,玩完了扭头就走,这就是儿童做事的天性,他们没那么规矩。

★考级实际上是成人强加给儿童的一种根本不符合儿童心理、生理的“练兵”活动。

考级把原本轻松自由的的绘画,不科学地分成各个等级,并把学生引向了不断升级、过关上去,使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偏离了孩子学画是为提高想像力和创造性的办学宗旨。

级别的提升是老师和家长共同制造的假“成功”。

★幼儿园里选画是看画面是否干净、漂亮、画得像;专家选画是看画面是否有作者真切的感受和创造性,这就是两种方法不同之处,也是画得“乱七八糟”的画选上了,画得干净漂亮的却落选的原因所在。

★孩子在画画时如果老是不满意,光想修改或换张纸画,说画错了,这说明孩子已到了转型期,对他们自己所画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他们开始喜欢画得很像并崇拜大人的画,不再愿意画儿童时期充满幻想、异想天开、不符合比例、不符合逻辑、人比楼房还要高的画了。

★家长说是否可以要求让慢性子的孩子画得快些,急性子的孩子画得慢些,平衡、平衡。

其实根本没那个必要,急中也有精品,慢中更有巧匠,绘画只能影响性格,但不能改变性格。

★欣赏儿童画有两个误区:一是用成人的眼光解释儿童画;二是把儿童画当成一种专业技术看待。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